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2-09-03 08:01:18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热门】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红楼梦有感1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总共也就出现了两三回,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刘姥姥却让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刘姥姥第一次出现,便是因为家中无钱过冬,便想去荣国府攀攀旧亲要点钱财来,她迟钝却又精明,知道叫板儿去开口要钱比较好点,只可惜板儿经历尚浅,只顾着吃东西,把身上背负的责任忘得一干二净,幸亏荣国府有的是钱财,便给了她三十两银子,哄得刘姥姥屁颠屁颠的回家去了。

  刘姥姥虽爱财,却又有一颗感恩的心。她见自己用了荣国府的便送了些瓜果蔬菜给贾母等人,并且用她那机智幽默具有农村特色的语言逗笑了贾母,之后不免要有些赏赐。

  刘姥姥爱财但不贪财,并且有一颗善心 。当贾府破落,凤姐将死之时,刘姥姥仍没有嫌弃他们,而是继续为他们充当喜剧角色,凤姐请求刘姥姥为她祈福,并且把手上的金镯给了她做祈福的钱,但刘姥姥并不收下,而是真心实意的准备帮凤姐祈福,只可惜红颜命薄,刘姥姥还未帮凤姐祈福,她就先归西了。其实当初刘姥姥就是收下凤姐的镯子,又有几人知道呢!由此可见,刘姥姥虽爱财,但不贪财。

  一个质朴却又步伐精明,爱财却又不贪财的刘姥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红楼梦有感2

  是谁感叹:“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阅遍这《红楼梦》,才终于明白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戏,高潮迭起,跌宕起伏;亦或是一支曲,婉转悠长,动人心弦。

  在那形形色色的人物中,我想我最喜爱的便是宝玉和那黛玉。

  想这宝玉,虽言顽石一块,享尽人间千万荣华富贵,,却也终究抵不过心中对仙境清静的渴望。兜兜转转,一十八年的徘徊,终究也不过是寥寥一场梦。不过,到也里这世上走过一遭,看尽了红尘,也园了自己青梗峰下“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的梦。

  何必痴笑宝玉喜爱在内帷厮混?若他也同贾环、薛蟠一样,去沾染这世间的粗鄙之风,倒也不会有“女子清爽,男子浊臭逼人”的感悟,也无“撕扇子做千金一笑”的佳举。

  不必痴笑宝玉不爱读书,不喜功名。在我看来,这并非是不思进取,也不是一种堕落。纵观那个时代,学子都极力读书,以谋求金榜题名,好将来中个一官半职,以便光宗耀祖。可单单这宝玉偏与世俗相违,不重名利,不喜读书,成为封建时代的“异人”,这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敢于追求自我的勇气,

  更不必痴笑宝玉即使家教甚严,却没能成为学堂首屈一指的人物。若是徐徐想来,宝玉也是极其聪慧的,莫不,怎有他芙蓉花前洋洋洒洒的《芙蓉女儿诔》之作?也不会海棠诗社中,怡红公子的佳作。

  在我心中,宝玉也并非如书中所云“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双”,反倒是追求自己想要的风向杆。

  再看这黛玉,初阅“黛玉进贾府”这节,偏偏无法忘掉的便是写林黛玉容貌的这一段。“两弯似蹙非蹙卷罥烟梅,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袭一身之病”,这等柔弱,也合他“葬花吟诗”的多愁善感和那海棠诗社中,被评为花魁的潇湘妃子美称。

  不论黛玉常在窗前落泪,感慨世事,若她没有这等情怀,怎能有日后众多感情洋溢的诗篇?

  也不必再论黛玉平时待人苛刻,在面对意中人宝玉时,也是极有心的。单为他做的玉络子和荷包,也可从点滴件看到黛玉心思的独特与缜密。

  更不论黛玉通报与一样不喜追逐功名,若黛玉没有这样的思想,宝玉也一定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了。没有黛玉的同心,宝玉顶无法与其亲近,会更加孤独的享受着这锦衣玉食的生活。

  柔柔黛玉,仅因前世的为绛珠草受仙子日日浇水之恩,便化作今生无尽泪以报所承恩德,也创下这举世柔情,苦苦一世,泪水流尽,终于唱完了这貌似繁华,终则凄婉的一出戏。

  黛玉与宝玉,多年的心意相伴,终于长大,却发现一切再不似幼时。大家庭制度的压制,也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腐朽。宝哥哥终究没能娶到林妹妹,致黛玉含恨而终,令宝玉独乞“青灯古佛前”,这是一种悲痛,也是封建适度下人们无法事事如愿的缩影。

  一场戏,一首歌。这幕红楼便是一曲绝唱,花落人散,是非已定,留给世人的唯有无限的感慨。

  一朝幕落,便已曲终。

读红楼梦有感3

  《红楼梦》,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对了!这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悲剧小说。它的原作者是曹雪芹。

  《红楼梦》主要讲述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惨爱情故事。最后,林黛玉死了,可悲剧却一发不可收。随后,贾府遭遇了查抄,贾宝玉却……当了和尚,(注:当和尚之前还中了第七名举人!)说到这儿…,我心酸了。

  是啊!贾宝玉他们遭遇连连不幸,悲惨啊!

  读了《红楼梦》我感受到了无比的伤心与惋惜。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当代红学家周汝昌教授曾经说过:“要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学,那就一定要读红楼梦,读懂了红楼梦,也就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

  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天呆,而且,我也为红楼儿女中的悲惨下场深表同情与惋惜。

  读《红楼梦》,不应该被一个框架所限制,人云所云,没有自己的见解。

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是一部佛经。它就像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一样,可以照出我们的喜怒哀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心事。

  我们可以在其中不断地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喜悦,看到自己的哀伤,甚至在最悲伤最茫然的时候,它就如同佛经一样,会给予你最大的安慰,和最大的当头棒喝。

  父亲的去世让我对生死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也有了更大的困惑。面对生死,尤其是亲人的去世,很多事情是无法想通,也想不通的。

  心里有很多东西都交杂在一起,悲伤的、无措的、茫然的、不愿相信的,就像身处在两个时空的交界一样。

  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内,都会有这种交界的感觉,在“人还在”和“人不在”的两个世界间游移。

  理智会告诉你“人不在了”,可感情会告诉你“人还在”;自己相处的时候会觉得“人还在”,可是身边不断安慰你的人却分分明明在说“人不在了”。

  我想亲人去世的时候,人大概都会有一段时间处在这种交界中吧。

读红楼梦有感5

  初得《红楼梦》一书是在小学五年级,我至今仍记得那本书的封面:远处是一片姹紫嫣红的花园,虽然有些模糊,但不乏朦胧之美。近处有一竹制的花篮,篮中及四周满是残落的花瓣,蓝子旁有位美人儿拿着一把花锄正在专心的挖制花冢。只见那美人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正如传说中的那样“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病之身。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不难想象,此美人儿必是那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了。一幅画,便传神的描述了“黛玉葬花”的凄凉场景,也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

  《红楼梦》本叫《石头记》,又叫《金陵十二钗》。话说只因西方灵河堤上,三生石畔,有株绛株草,那里有一块女娲补天时用剩下的石头,因通灵性便各处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便留他在赤霞宫居住。一天,他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株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又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然仅仅修得女体,终日游于离恨无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恩,故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为人世,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眼泪还他,便得过了”。有一空空道人得知,便带那石头与绛林草一起去警幻仙子那,让他们下凡历结、还愿。想必那绛株草便是林黛玉,她所要“还泪”之人必是那口含通灵宝玉而生的贾宝玉了。再说那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上包悟空,遂改名情憎,改《石头记》为《情憎录》。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约《红楼梦》并提一绝——即书的缘起,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今共看了三遍《红楼梦》,但每次读都有着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读便是在小学五年级,字还认不全,便一字一字的查字典,等后来读通了,前面的内容也差不多忘了,前后读的时间加起来快一年,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烦”,但又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感觉,总想再好好读一次,于是我便于初一的暑假期间又读了一遍,谁知一发不可收拾,近十万字的书,我用了不到二十天的时间,所以印象十分深刻,虽然有些消化不良,但还是读出了一种感觉:“悲”!想当初黛玉初进贾府时,所有人都对她那般的好,特别是贾母“心肝儿”、“宝贝儿”的叫着,可到后来黛玉病危,她只忙着给蒙在鼓里的宝玉办婚事,直到黛玉离世也未曾露过一次面。还有那泼辣蛮横的王熙凤,当日也是装出无限怜爱,并对宝、黛俩人的婚事赞不绝口,可到后来却临阵倒戈,使宝、黛二人终究不得修成正果,自己也落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千古骂名。而第三次读,便是高一的暑假,为将其慢慢消化,我一日只看二至三个章回,最后终于发现里面真正暗含之意,那便是一个“美”字,有情美、景美、神美、韵美、意美,当然还有凄美。心中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前辈的文笔之美。

  如果说有爱情四大悲剧,我认为那莫过于《焦仲卿与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贾宝玉与林黛玉》了,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父母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可惜他们没有生在一个爱情至上的年代,一个开满“蝶恋花”、“虞美人”的世外桃源,在那里:她是他云鬃轻挽的娘子,他是她断了仕途的官人。没有人能够拆散他们。所以只可惜他们生错了年代,也生错了地方,如果宝黛出生在平民家中,那么或许他们的两情相悦,能够使他们修成正果,有人说,宝黛爱情悲剧的发生有一个罪魁祸首薛宝钗,如若不是宝钗的出现,宝玉便不会娶宝钗,黛玉也不会被气死,我想也不尽然,要知道王夫人之所以不让黛玉嫁给宝玉的主要原因是她嫌“黛玉的体质太差,命相太薄,怕日后拖累了宝玉”,所以就算没有宝钗的出现,王夫人也未必找黛玉做儿媳,更重要的是黛玉不会要他的宝贝儿子去参加科举考试,日后终会“误了他”,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有人说黛玉太过娇情,太爱计较,动不动就生气,其实这也不能全怪黛玉,人家千金大小姐,有点小脾气也很正常,再说人家年幼丧母离父来到生疏的舅舅家,如果对别人唯唯喏喏,就是贾府上下的丫环也不会让她好过,所以黛玉有点儿小性子也算是自卫吧!也正是有了这一缺点,才使得黛玉的形象鲜明突出,与众不同。再说宝玉,虽生在王候将相家,却无半点凶悍之性,平日里多与女人待一块,虽有一些娇情,但也能“出於泥而不染”,只因他始终钟情于黛玉一人,这一点,就值得赞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虑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前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黛终究了结“还泪”之愿,宝玉亦结束历结。一曲《红楼梦》在作者那“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的结语中结束了。曲终人散后,引发后人的是哪些思考呢?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人性呢?怕是都有,又怕是都没有罢!

读红楼梦有感6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翻开这本书,一个大观园就呈现在我面前。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王熙凤、史湘云、探春、迎春、惜春……这些人在这本书上中上演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

  红楼梦中有许多经典之处,如黛玉葬花、元春省亲、宝钗扑蝶等,充满了诗情画意。再说,此书中诗句数不胜数,如黛玉写的唐多令、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等等。

  红楼梦结局令人不解,黛玉死了,宝玉出家 凤姐病逝,惜春做了尼姑,贾府又被抄家,真是凄惨呀!

读红楼梦有感7

  《红楼梦》这本书至它诞生以来,人们对它的阅读、追捧、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大有越演越烈之势力,不得不有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那就是“红学。”它像一个万花筒,五光十色,光彩夺目,到处都耀眼,到处都闪光,魅力无限,趣味无穷。我是一个普通读者,《红楼梦》若是一个大海,我只一个站在远处看海的人。写一点自己的感想,就是向别人讨教的意思,既然是讨教,像一个讨饭的人,别人给馒头高兴,给窝头也高兴,给一点残羹冷炙也欣然接受。

  我觉得读《红楼梦》最难的是开头。开头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了,读起来就顺畅自然了,像一个走路的人,出门遇到了三岔路口,究竟哪条路是自己要走的那条路,必须弄清楚了,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总之,《红楼梦》写的是阴阳两界,也可以说是写了虚实两重天。阴界写的虚无缥缈,让人难以捉摸,阳界就是写实主义了。开头可以说是写虚的一面。说有一个地方叫大荒山无崖稽,当年女娲炼石补天,炼了很多石头,都用上了,单单剩下一块未用,被弃在了这里的青埂峰下。这石头自经锻炼,通了灵性,有一天,有一僧一道从这里路过,石头就要求一僧一道带他到人间走一遭。一僧一道就带他到了“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这个地方就是贾宝玉生活的贾府。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也不知道“剩石”在人间生活的一世结束了多少年,这块“剩石”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有一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打这里路过,看到“剩石”上刻满了文字,是他的经历,也就是《红楼梦》的内容,于是空空道人就把它带到人间流传了。

  这“剩石”是以什么身份在人间呢?是“通灵宝玉”,而不是贾宝玉。我初读时就把他当成贾宝玉了。那“通灵宝玉”又象征什么呢?后面再说。

  一僧一道带着“剩石”下凡入世,半道上又引出一个人物——甄士隐,就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从梦中一僧一道的对话中得知,要带“蠢物”随“一干风流冤家”投胎入世。原来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仙草,同时又有一赤霞宫,宫内有一神瑛侍者,对绛珠呵护有加,平时用甘露灌溉,绛珠得了灌溉幻化成人形。为了报答神瑛的灌溉之恩,她要随他下世为人,可又无水可还,就把一生的眼泪还他。这就是“还泪之说”。

  这里出现两个人物,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神瑛侍者。绛珠仙草是林黛玉的化身是无可置疑的,说神瑛侍者是贾宝玉,那“剩石”又是谁呢?他就是宝玉降生时衍在口中“通灵宝玉”。“通灵宝玉”跟随宝玉生活,是宝玉生活的傍观者、亲历者、见证者。宝玉是生活在宁荣二府和那个社会当中的,所以,“通灵宝玉”也是宁荣二府和那个社会的傍观者、亲历者、见证者。开始我是把他看成了是作者的象征的。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石头再“通灵”,他也是不会写字的,实际还是曹雪芹写的,书中就有“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的说法;第二,“剩石”和作者的身份相符。先说曹雪芹有没有才,无疑他是有才的,不然他也不会写出《红楼梦》这部惊天动地的小说来。可当时的社会又有那一个人承认他有才呢?再说这块石头,他是女娲炼成的补天石,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毫不夸张,也可以说他是国家社会的栋梁,可偏偏社会对他弃之不用,成了社会的弃儿,可他又是补天石,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只好去弄一些“风花雪月”之事了。弄风花雪月也不是单纯地弄风花雪月,而是用它一方面发泄自己的不满,一方面用来警醒世人;第三,是“剩石”站出来替作者说话。就是空空道人和石头的对话,石头说的一段话,大意是,文字内容虽无年代可考,但说的都是真情实感,取其“事体”罢了;再就是对“历代野史”和“风月的笔墨”抨击;又说,石头上的文字是“我半世亲睹亲闻的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徒为供人之目而失其真传也。”最后说,世人并不喜欢看“理治”之书,而他这些文字能够使世人“换新耳目。”空空道人终于被他说服。

  随着对文本阅读地深入,我又觉得“通灵宝玉”又不像是象征作者的,而他就是宝玉随身携带的护身符,像电影里对主角的暗中保护者,随时保护着宝玉。可后来恍惚觉得,“通灵宝玉”又是宝玉的灵魂,而神瑛侍者是他的肉身。黛玉“还泪”是还给他的肉身的,而灵魂也就是“通灵白玉”才是和黛玉的心灵相通的。

  《红楼梦》就是这样,里面有很多问题,这样解析也行,那样解析也通,像一个寻宝者走进了迷宫,为寻宝而着迷,这大概就是她的伟大和魅力所在。

读红楼梦有感8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书,其中《红楼梦》让我印象最深刻。这本书十分有趣。那贾府中的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个性 。她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最喜欢的是林黛玉。她的才华让我羡慕不已,可是她却从小没有母亲,让我起了同情之心。

  当我读到宝玉娶的是宝钗时,我心中起了疑惑。黛玉会是什么反应?宝玉会同意吗?结果得知宝玉是被人骗了,让我觉得那些人好端端拆散了一对有情人,这是在欺骗宝玉和黛玉呀!心中顿时愤然不已……

  又当我读到林黛玉去世时,我犹如一棵枯萎的小草。她死了,宝玉怎么办?我的好奇心使我一下子把整本书看完,可是我还是不相信林黛玉会死。

  她的泪,诉说着许多故事,隐藏着许多秘密,只有多交流,才能打开心结。她是多么的纯洁,她是多么的富有智慧。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只有多交流,才能打开心结;唯有宽容,换来的是心与心的靠近;做人应该诚挚而正直,不为威逼利诱所动;曾经以真诚之心关爱过他人,也一定会赢得他人的感恩和关爱……

读红楼梦有感9

  《红楼梦》的第七十二回写到了丫鬟鸳鸯和平儿的密谈,王熙凤没了精气神,并猜测她得了“血山崩”,这也预示了王熙凤的悲惨结局。

  书中人物使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主人公宝玉和黛玉,而是世故圆滑,口齿伶俐的“凤辣子”——王熙凤。

  林黛玉初入贾府时,因为贾府规矩严而处处小心行事,但王熙凤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对于自己的举止毫不在意,性格张狂而不失礼。书中对她的衣着描写也极为详细,开场便是荣华富贵的样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细致到发簪,发钗,玉佩等配饰,有形有色,“螭璎”、“银鼠”、“朝阳五凤”和“百蝶”等直接写出了形,而“豆绿”、“大红”、“石青”、“翡翠”具体的表现了颜色深浅,在短短的几个词组中,不得不令人佩服曹雪芹炉火纯青的写作水平,以及随后描写的“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粉面”和“丹唇”清晰简练地刻画了一张美人脸,正如《诗经》中的“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神妃仙子”就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凤姐虽在黛玉初来贾府时迟迎,仅用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挽回了尴尬的局面,紧接着又夸黛玉像贾母嫡亲的孙女,这也顺带连迎春姐妹们也一起夸了,更是顺承着贾母,讨贾母的欢心。口齿伶俐,世故圆滑的形象跃然纸上,但是也没忘记黛玉的母亲病故的事实,转念为伤心,但是贾母一怪她,她又马上转悲为喜,反应十分机警,就像为了贾母演出来的,在悲与喜之间来回转换,见风使舵,游刃有余。

  所以她年纪轻轻便做了贾府的掌权人,打点着贾府的上下,接手宁国府之后,凤姐命仆人们集合时,给他们一个个定了职责,但是有仆人迎送亲友来迟了,凤姐命人拖他出去打二十棍子并革了他一个月的钱粮,由此可知凤姐的严苛,也知道了凤姐能够有条不紊的办成大事。

  当刘姥姥作为只是祖上认了亲,一个毫无血缘关系,又不常来拜访的亲戚,说道有难处时,支支吾吾的,凤姐就毫不犹豫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外加一串钱,出手阔绰表现了她的好体面,同时她也精通人情世故,展现了贾府身为大户人家的风度与经济实力,为贾府做足了门面。

  刘姥姥再进大观园,刘姥姥与凤姐一群人在互相用花打扮时,凤姐往不知情的刘姥姥头上插上一堆的花,又在吃早饭时与鸳鸯把刘姥姥的筷子换成一双象牙镶金的筷子,还教刘姥姥说调侃自己的话,又诈她说小巧的“鸡蛋”(鸽子蛋)是一两银子一个。凤姐对刘姥姥多次捉弄,只为了拿她来取笑,但用过饭之后就对刘姥姥说:“你别多心,刚才不过大家取笑儿。”就解开了凤姐与刘姥姥的误会,所以凤姐也是个善于交际的人。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出自宋朝戴复古《寄兴》,一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她精明一世,却过分算计。

  自从凤姐知道丈夫贾琏在外偷娶尤二姐,凤姐就心生妒忌的苗头,接到家里来之后,尤二姐需要的头油不给,贾琏外出不在,凤姐就设计使尤二姐曾取消订婚的事情闹大,散布谣言,贾府上下对尤二姐颇有偏见,凤姐还不满足,尤二姐原本已经有了身孕,凤姐还对她撒泼,不过令凤姐没想到的是,贾琏又娶了秋桐,但是就算尤二姐与秋桐联合起来反对凤姐,又有谁能敌的过权高位重,口蜜腹剑的二奶奶,于是凤姐又心生歹意,要借刀杀人,借庸医胡君荣之手谋尤二姐腹中胎儿的性命,先前晴雯就被这个庸医害死了,凤姐是府中掌事的,怎么会不知道这件事。随后凤姐为了洗清在这件事上的嫌疑,就故作贤惠的样子骗取了贾琏和众人的称赞,承诺如果尤二姐再得一子就吃长斋念佛,但是王熙凤是坚决不会善罢甘休,又教唆秋桐去气尤二姐,尤二姐想不开吞金自杀。

  这一切都是王熙凤从中作梗,谁能想到有着精明头脑的凤姐竟是这样的蛇蝎心肠,再后来的林黛玉病危,凤姐对贾母的一番言辞,更是让贾母的重心放在王熙凤有意撮合的宝玉和宝钗的婚事那,黛玉的病情也因此加重,就连黛玉世逝时,府中的人大多都在欢喜,并认为給宝玉娶妻能“冲喜”,在这其间,凤姐等人对封建礼教深信不疑,说明封建礼教对她们思想的残害之深。

  书中对王熙凤的判词本就预示了她的结局:“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在一片冰山上的雌凤,显得凤姐岌岌可危,若冰雪消融,贾府落没时,第一个受害者便是王熙凤,秦可卿夜半托梦,告诉了王熙凤贾府落没时的一条出路,但王熙凤在梦醒后完全不记得,将之抛至九霄云端,她死后自然没有人知道此事,但是不管有没有王熙凤的补救,贾府也必然灭亡,虽然她将贾府打理的井井有条,但终究只是图个体面。

  宁国府被查抄时,凤姐的重利盘剥的事情也就此败露,又被查到了贾府账上不仅没有一个子,还是亏空的,此时凤姐知道在贾琏心中的形象轰然倒塌后,便开始哭泣,自己认为的精明,大度,不过是玩弄权术,利益熏心,好面子,如今颜面扫地,众叛亲离,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也知道贾府将要落没,便把自己的女儿巧儿姐托付给再次前来的刘姥姥。

  赫赫有名的凤辣子便带着自己的一世风光和闯下的祸悲惨地谢幕了,黯然地走下人生的舞台。

读红楼梦有感10

  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红楼梦》,以赋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婚恋悲剧为主线,讲述了金灵四大名门贾、王、石、薛从鼎盛到衰落的故事。用大观园的琐事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现了路尽头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它以其曲折晦涩的表现手法、苍凉深沉的情感风格和浓厚崇高的思想背景,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画面、建筑石材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在我看来,《红楼梦》最值得学习的是诗。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大家都用白海棠作诗,他们的诗一首比一首好,特别是林黛玉的那句“偷梨核三分白,借梅花魂。”我觉得这个“偷”和“借”用的很好。还有薛宝钗的那句话,‘白天好好打理好容貌,盖好门,手里拿着骨灰盒装满青苔盆。”“惜貌盖天”让人觉得白海棠贤惠端庄。还有《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38回,大家唱的菊花诗也很精彩。其中潇湘之侄《咏菊》“云末写霜,舌香月。“特别漂亮。作者能写诗就够好了,能根据各种角色的各种性格写诗就更好了。他的诗那么美,那么有内涵,真的很神奇!值得学习。

  《红楼梦》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很多好的词汇和句子,了解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生活。

读红楼梦有感11

  无风仍脉脉。

  青砖墙下的花冢,飘散的是你微蹙挂愁的眉尖;斜阳里的斑竹,摇曳的是你玉洁冰清的笑靥!你,是穿透了时空的一个梦,在深夜推门而入,向我倾诉你的哀愁无限;你,是来自飘渺仙界的一缕香,承载了千年前未断的愫情,流下滴滴沉淀了一生的清泪。在你身上,我看到了古老而凋零的世道,在你身上,我看到了穿越时代不朽的大气!

  林黛玉!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体质纤弱,自幼丧双亲!寄居他人屋檐下,却又和封建礼教格格不入,受人算计,遭人排挤,在三百六十日的风刀霜剑下,却仍持着“捻冰为土玉为盆”的洁清!贾家的种种繁华,在你眼里只是深夜枕边的冷寂,对亲情的渴求凝成呼出的叹息,融化在这腐朽的世道中。温情何在?那一丝微弱的血脉牵动着你整个命运,有谁能理解你对怜悯的不屑和心中的万缕酸楚?

  花沁晨露,朝阳的温度却温暖不了你的心……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当你收到宝姐姐那每日一两上等燕窝时,当“慈姨妈”的“爱语”钻入你的耳际时,你单纯地以为,那竟是阔别的亲情,你竟如得了至亲般感激。殊不知,那燕窝背后用心之良苦,那“爱语”暗处城府之高深!在一片尔虞我诈的肮脏中,只有你从不卑躬屈膝,从不摇尾乞怜!也只有你,守住了心中的一整片净土,耕耘着你命运的凄凉和爱情的空寂!

  枝头的花朵脆弱而清美,倦倚西风,怎堪凄凉!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曲惆怅的《枉凝眉》道出了你与贾宝玉之间真挚凄美的爱情。在那个没落的朝代中,在那个腐朽的制度里,你又从何而知,自己只是封建势力联姻的牺牲品罢了!爱情,是你唯一拥有和被拥有的东西,是你用心维护的信仰。但,在封建制度那如刀的条律下,你的爱情也只是捉影捕风,是无法泅渡的黑暗,只到死,才彻底打开!

  花落一瓣,在风中轻轻的飞,缓缓的坠。泪长流,花失媚。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你逼人的才气只让你走向了爱情的悲歌,你绝代的娇容却成了催命的措辞,你袅袅婷婷的美丽只在最繁华的一季凋零。生命征途上的最后一步,你带着不敢言的幽恨哀愁而去,你用颤抖的素手泣血谱写了章末最沉重的音符!往事如烟,在你干涸的双目里消散得淡然风清。

  悲乎!花落人亡时,谁知谁?谁葬谁?谁拾谁收?……

  残花向晚,飘落了一生的灿烂!

  数读《红楼》,万语千言。

  林黛玉坎坷半生,终于在落红上寻到了她的精神翅膀,她用生命向没落的世道抗争,她用她的一切向腐朽的制度申诉!她生命的陨亡,我深信,那是另一种超乎世俗的重生!是在清风一片中上升作无际无涯的飞翔!

  残花向晚,花落为花开!

读红楼梦有感12

  淡淡的月光下,一股凄厉的风飘过,幽灵在贾府徘徊,似乎永无宁日。

  初读《红楼梦》,总觉得它如一泻千里的月光,淡淡地洒在大自然中,轻轻地、幽幽地,细细品味之后,就渐渐能欣赏出这美妙的月景了。

  林黛玉,正如淡淡月光下的小湖一般幽静、明澈。她娇弱清丽,总是忧郁哀婉、孤标傲世,同时她又有着十分敏感、细腻的感情世界。由于父母早亡,她孤身一人投靠到贾府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就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尊意识。她得到了贾宝玉的倾心爱恋,不过,这也促使她的悲惨命运了酿成。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中贾宝玉的祖母、母亲为了家族的利益和宝玉的前途,于是就促成宝玉和宝钗成亲。这一切黛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到了最后,痴情的黛玉无奈在忧伤中死去。月光还是淡淡的,小湖还是平静又柔软,只是笼罩着无比幽怨的气息。

  贾宝玉,像月光静泻下的丛林。总想用自己的躯体来接住直泻而下的月光,但却留下了昏暗的黑影。他追求随心所欲的率性生活,虽然幼稚,却有很执着的清高脱俗。正因为如此,他倾心怜爱才情洋溢、孤标傲世的林黛玉。他们思想情趣相通,相互引为知己,但在家长们的周密安排和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宝玉与宝钗成了亲。终于,宝玉也在悲与恨中选择了离家出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是何等的悲痛!当时的社会竟然是如此的残酷!月光还是淡淡的,丛林还是勇敢地接住月光,是那么的坚决,那么的执着……

  王熙凤,自然似月光尽情地洒在山川里,那样的直率,潇洒。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并精通权术,也因此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她是一个爽朗大度的人,以其谈笑风生赢得老少尊卑的喜悦;又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但就是这么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有其艰难窘迫之时,她不仅曾遭到罩衣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因辛劳力拙而死去。可悲,似淡月朗照山川!

  我站在月光下,漫步于贾府之中,思绪也随月光一同静泻:为什么是拆离而不是成全呢?为什么是屈服而不是抗争呢?为什么是残忍而不是博爱呢?……太多的为什么了,才会酿成如此悲剧,让你心无宁日啊!正是这不完美的情节和结构的安排,才凸现出它鲜明的个性、飞扬的灵彩,使它成为不朽的杰作。

  月光还是轻轻地,静静地,淡淡的……

读红楼梦有感13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的全部过程,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家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带钢的男子,他的柔是有一部分是家庭互不环境所至。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使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她则闻讯气死。

  看了红楼梦,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十分投入。我觉得,当时的贾府特别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很有分量。因为贾府上下会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掌上明珠。而林黛玉她虽然爱哭,却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多才多艺的小女孩:画画,弹钢琴,空手道。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学会坚强,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曹雪芹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在我前面,像与我说话似的。如果曹雪芹此时正在我面前,那么我一定要向他学习写作方法,把文章的基本功练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读红楼梦有感14

  20xx年,我十岁了,是最贪玩的年纪,对很多东西似懂非懂,又跃跃欲试。对整个世界大声宣布“我来了”!我想知道微妙的社会,想了解世事的无常。

  前不久,我读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了更容易读懂内容,我选购的是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生阅读系列。这个版本的《红楼梦》,虽然删减了很多情节,但是对于我这样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读者来说,很适宜。我试图去品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无奈。

  书中人物各具神采,有芙蓉般高雅的林黛玉;有牡丹般高贵的宝钗;有海棠般娇俏的湘云。我最喜爱幽兰一般的邢岫烟。她曾在盛宴的雪天,因贫寒身穿单衣,而四周的姐姐妹妹却身着华服,两者对比非常窘迫。因家境贫寒,只身投奔富贵的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自己的父母不能给予一点帮助,甚至她还需要从自己每月二两银子的生活费中,拿出一两贴补家用。在两颗“富贵眼”,一颗“体面心”的大观园,她不去在意别人的评价,遵循着自己的内心。贾母赠送的礼物,她一点不用,别人送的华服,她婉言谢绝。反而还送小礼物给跑腿的小丫头。孔子曾说“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

  我愿成为邢岫烟这样的人,做个内心强大的人,心中有光,即使身陷困境,也要开出最美的花。

  我怀着一颗童心看红楼,书中有很多精彩之处,我还没有完全明白。我想这样一部无与伦比的巨著,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人的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处境不同,看到书里的闪光点也会不同。你所在意的,你所发现的,能引起内心波澜的,一定是你当下最在意的地方。

  我之所以喜爱这部书,是因为它如同一颗钻石,在不断变幻的光线下,能折射出不一样的美。

  每当我想起《红楼梦》,耳边总是依稀传来那首枉凝眉的曲调“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我们感叹生命的无常,更要珍惜当下!

读红楼梦有感15

  袭人,是个极古怪的名字,宝玉的父亲贾政听了,都在骂着“这是甚么混帐名字”。可是,加上那个姓氏,这个名字顿时美起来。带着淡淡幽幽的香气,带着有些慵懒午梦扶头的醺然,带着那女子珠玉般明净低婉的红颜。

  花袭人。

  当新《红楼》开播时,旧《红楼》我是已看过去有了几年。我本更喜欢旧红楼里那些眉目款款明眸皓齿的少男少女,可是看到新红楼里面那一个袭人,看到那一个莲步轻移罗袜生尘的背影,我忽然觉得:那可不正是袭人嘛。低着眉,顺着眼,抿一点胭脂,盈盈就走过来。没那么多寂寞,没那么多锐气,更没那么多傲骨。她在怡红院里,做着宝玉的丫头,就如此简单。可她又如此圆滑达练,人情世故竟是都看透,眉间就多了温和的淡然。

  再翻开一梦红楼,寻找那个名字浸香的人儿。宝玉在榻上午睡,她在一旁慢慢给他绣肚兜儿,看丝线渐短,光阴渐老,一生的爱恋竟都给了那个睡着的任性的少年。她眼里心里,就只有一个宝玉了,哪里容得下别人。

  当一曲红楼唱罢,梦啼妆泪的子夜,她是否还会想起那个为她取下名字的少年?那个时候,窗外是陌上花开,青春唱着不成曲的调子打马走过。她默念:“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泪就湿了鬓角。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11-13

读红楼梦有感08-05

读红楼梦有感01-05

读《红楼梦》有感01-05

★读《红楼梦》有感01-08

读《红楼梦》有感05-26

读《红楼梦》 有感03-22

读红楼梦有感06-18

读《红楼梦》有感450字_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04-07

读《红楼梦》有感作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