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盖村村支书王占奎: 一颗公心,两袖清风

发布时间:2017-12-03 编辑:文帼

  当了30多年的村支书,王占奎能够坚持下来,除了他自己的努力,还有来自群众的信任与拥护。

  可可盖村村支书王占奎: 一颗公心,两袖清风

  汽车在榆阳区北部草滩区广阔平整的田野间奔驰,道路两边刚刚收获的土地,显得比以前更宽阔了。一捆捆的玉米秸秆农民摞起成堆,偶尔遇到村民开着东方红四轮车拉运牲畜饲料。车子驶入小纪汗镇可可盖村集镇,一下子繁华热闹起来,新修的街道宽阔平坦,两边门店密集,排列整齐,百货、餐饮、五金等商业店铺应有尽有。在商贸街尽头,就是可可盖村“两委”办公阵地,村部办公楼顶上“爱我中华、兴我可村”八个大字格外醒目。村部前的村民健身广场刚刚修建完工,健身器材、篮球场地、喷泉池、凉亭等设施一应俱全。

  从村部办公楼出来迎接我们的就是可可盖村村支书王占奎,他穿着朴素,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谈起在可可盖村支书任上30年的经历,王占奎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一任村支书 敢教荒地变良田,誓让荒沙披绿装

  现年63岁的王占奎是土生土长的可可盖村人,从小家庭贫困,小学刚毕业就扛起锄头,成了生产队的一名社员。1970年,为了给家里多挣点“工分”,他主动报名参加建设府谷天桥水电站,先后担任民兵排长、连文书、副连长、指挥部团委干事。1972年,王占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6年,可可盖村生态脆弱、田地盐碱,村民生活贫困,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穷村子。建设好天桥水电站回村的王占奎,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那个特殊的年月,很多村民吃不饱、穿不暖,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王占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认识到,要让村民摆脱贫困,必须组织大家苦干实干,大兴农田基建,大力治沙兴水。

  谈起刚上任时带领村民建设基本农田水利的艰苦岁月,王占奎说,最让他难忘的就数治理“羊脑子地”和挖马槽井的事。什么是“羊脑子地”呢?王占奎用手向记者比划,就是距离地表不到2尺的地方有一层硬泥,这层泥水无法渗透,阻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容易引起旱涝,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年轻的王占奎决心治理“羊脑子地”。他带领乡亲们利用冬季农闲时间,把“羊脑子地”深翻了2尺多,然后动用全村所有的18个架子车、将全村劳力分成两组,每天从日升干到日落,拼命地搬沙垫地,改良土壤结构。

  冬日的陕北,天寒地冻,但可可盖村“羊脑子地”治理现场,村民们却干得热火朝天。经过这样3个艰苦奋斗的冬日,王占奎带领全村,大干苦干,摊平沙丘12座、新修良田1000多亩、改土垫地1200多亩,粮食亩产产量由1975年的90多斤提高到300多斤。到1978年,他带领全村第一次解决了农业合作化以来群众的温饱问题。

  地虽然修好了,但灌溉需要水。而水在地下呢,这就需要挖马槽井,马槽井规则不等,最深2米多,王占奎说挖马槽井最可怕的就是那“稀稀拉拉”的稀泥。铁锹上一次盛不了多少,有时候人需要站在水里劳动,那滋味可想而知,但是,所有的困难在团结起来、干劲冲天的村民面前,都被一一克服了。在他的带领下可可盖村开挖浇地用马槽井15条,总面积达100多亩,大小排水渠道50多公里,长度可由本村通往榆林城,全村2000多亩旱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

  在王占奎第一次任村支书的十年时间里,他还带领村民新修村组道路和田间道路20多公里,建成农田防护林带23条、植树6万多株,荒沙造林1万多亩,并在全区率先开展封沙禁牧,可可盖村初步形成了良性生态发展模式,摘掉了“贫困帽子”。之后,王占奎进入供销系统工作,先后担任供销社营业员、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并当选为原可可盖乡第一届党委委员。

  二任村支书 带领村民奔上小康路

  1994年,在可可盖村村民的一再要求下,王占奎卸任乡供销社党支部书记一职,再次挑起了可可盖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王占奎和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实际,定规划、谋发展抓增收,带领村民奔上了康庄大道。

  村“两委”制定了平稳发展种植业,大力推进养殖业发展,搞活农业经济的总体规划,全村经济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稳定发展20多年。可可盖村完成了土地复垦1.1万亩,每年仅复垦后土地出租这一项就能为全村带来200多万元的收入。全村实施了电网三项四线改造和升级工程,家家户户都能够使用大功率农用电器。全村土地的农业配套项目和人畜饮水工程已经实施完成,可可盖村民的取水方式由原来的“压压井”人工操作变为现在的小电机抽水。王占奎告诉记者,村里计划明年实施集中供水工程,让村民能够喝上自来水。

  另最让村民满意的,就是他带领大家建成可可盖村商贸一条街,新建沿街店面98间,并修了“两委”会办公楼和村民健身广场,新修水泥路面3.5公里,柏油路3.5公里,延伸商贸街2.5公里,使大海则运煤专线与商贸街相连,带动了商贸街的整体效益,全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成为全区风沙区农村生态治理的典型样板。

  该村培植了高产玉米、名优马铃薯、特色瓜果、经济蔬菜大种植业;扶持了规模养猪、舍饲养羊、规范化养牛和散养土鸡等四大养殖业。自建村集体林场,栽植林木近10万株。主动承接和依托当地资源开发优势,通过大兴本村集镇商品流通贸易,大力引导村民发展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村支书任上30年 一颗公心,两袖清风

  当了30多年的村支书,王占奎能够坚持下来,除了他自己的努力,还有来自群众的信任与拥护。

  在王占奎心中为群众办事要有一颗公心,不能优亲厚友。这么多年,村民们没有一人在评低保、发救济、分地基这些事上和王占奎红过脸、斗过嘴。他还说作为村支书,还要手脚干净,公私分明,不占用集体的一分钱。有一次,王占奎坐顺车去榆林为村里办事,回来后就在村里其他费用票据上写清楚是坐顺车去的,没有用集体报销。王占奎十分重视“两委”班子的团结,他从来不搞一言堂,不暗箱操作,坚持制度在前,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他都提请“三委”通过后,再交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然后实施,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

  风雨30年,无悔人生路。王占奎的工作赢得了上级党委和政府的肯定,也赢得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在他的带领下,可可盖村先后被授予先进党支部、文明村称号;他本人于1999年被原榆林地委授予榆林地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先后5次被评为区、镇“优秀共产党员”,2次出任市、区党代表,多次被评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

栏目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