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生村官刘雄养殖中华鲟走出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7-11-18 编辑:文帼

  贵州刘雄是80后大学生村官,近年来,刘雄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自筹资金成立了威宁县中水镇威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中华鲟规模化养殖,目前规模已达4万余尾,主要销往云南昭通、贵州威宁等地区,年利润上万元,为带动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也填补了该村没有养殖鱼场的空白。

  刘雄是80后大学生村官,2013年11月,大学毕业后的他,放弃了原本在大城市的优厚待遇,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建设新农村的愿望,来到家乡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中水镇银水村,担任村委会副主任一职,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近年来,刘雄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自筹资金成立了威宁县中水镇威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中华鲟规模化养殖,目前规模已达4万余尾,主要销往云南昭通、贵州威宁等地区,年利润上万元,为带动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也填补了该村没有养殖鱼场的空白。

  “刚开始,我们看到他年纪轻轻的,觉得在山沟沟里待不了多久,也吃不了这份苦,可没想到他一待就是3年。他不愧是大学生,有文化、有头脑,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就带领村民们把收入提高了,真是了不起!”目前,看着他的养殖事业越做越旺,当初曾说过不少风凉话的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拓展阅读:

  贵州5名村官轮流背菜进城销售

  5月底,龙里醒狮镇谷新村的蔊菜(贵阳俗称红蔊菜)成熟了,为了让村集体和农户的劳动回报最大化,谷新村5名村干部每天送菜到贵阳贩卖,节约了中间运输的费用。一个多月过去,丰收的1万多斤蔊菜即将卖完,农户们点赞了5名村干部的工作,称他们为“卖菜干部”。

  龙里醒狮镇谷新村是贫困村,为了脱贫,谷新村村干部多次“厚着脸皮”催要扶贫项目。今年,国家扶贫力度继续加大,扶贫款到位后,谷新村办起了清脆李基地、肉牛养殖场和非洲菊种植基地。

  “我们的非洲菊要种20亩,现在已建起了10亩大棚基地。”村支书李建文说,今年4月份,村民将非洲菊苗种下,因为每株花苗需要较大的间距,李建文看着土地浪费太大,就找到专家咨询,得知可以套种蔬菜,李建文乐了,赶紧让村民见缝插针在苗圃中种下蔊菜。

  今年5月底,非洲菊大棚里的蔊菜逐渐成熟,一些商贩到村里搞批发。李建文和其他村干部认为菜贩开的价太低,就到贵阳考察,发现自己送菜到贵阳,除开路费、油费,一斤蔊菜能多赚4毛钱。

  为此,从6月份开始,每天下午2点,农户们就开始摘菜、洗菜;下午7点,蔬菜装车;晚上10点,村支书、副支书、村主任、副主任、驻村干部轮流押送蔬菜到贵阳新添寨、大营坡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销售,最多的一天卖了1000斤蔊菜。

  “今年蔊菜的收成有1万多斤,我们送菜能为村里多挣4000多元。”李建文说,再送10天,剩下的3000多斤蔊菜就能全卖完,这些收入一部分归村集体,一部分用于支付农户工资,还有一部要给贫困户分红。

  7月6日下午,谷新村300多斤蔊菜又装车准备出发,当天轮到村主任王洪廷送菜到贵阳,几位装车的村民向村干部道别,戏称他们是“卖菜干部”。

  王洪廷说,自从村里5名干部轮流到贵阳卖菜,让村民们很受感动,村民就给他们取了“卖菜干部”的外号,王洪廷感觉这个称呼比“村主任”好,是村民对他们工作的肯定。“9月份,非洲菊就要上市了,我们还会送花到贵阳卖,到那时我们就变成了‘卖花干部’。”王洪廷笑称。

贵州大学生村官刘雄养殖中华鲟走出致富路相关推荐

栏目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