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名企业家回村当村官

发布时间:2017-08-08 编辑:东兰

  7月31日,笔者在枣强县唐林村看到,一排排大棚蔚为壮观。近几年,该村发展起以葡萄、香瓜为主的果蔬大棚280座,面积1000余亩,产品畅销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年平均亩收入13000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

  谈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乡亲们都说这都是党支部书记武桂新带领他们走上了这条富裕路。武桂新是该县三联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看到乡亲们仍然沿袭着传统种植模式,因为缺少致富门路长期没能摆脱贫困,她毅然回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经过多方调研,她把回村后第一件事就定在了发展以葡萄、香瓜为主的果蔬大棚上,跑资金、跑市场、请技术人员,组建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

  走进果蔬大棚,村民吴立权正在给秧苗整枝打杈、疏松土地。

  “去年,我们家种了葡萄、香瓜两个大棚,纯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这要放在往年,光靠种植传统作物,连想也不敢想呀。”谈到自己的好日子,他说:“这得感谢武桂新啊,多亏她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大伙儿调整种植结构,建起蔬菜和瓜果大棚!”

  衡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高振杰说,像武桂新这样有胆有识、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企业家村官在衡水已有817名,占全市农村党支部书记总数的16.4%,他们在外闯荡多年,视野宽,有门路,有激情,已成为引领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领头雁。

  衡水市选配企业家村官,缘于亿万富翁王文忠。他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家乡枣强县芍药村,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他创造了“8+2”辐射脱贫致富模式,个人垫资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自己不参与分红、不要利息。村民每10户为一组,8户带资金入股,吸收2个贫困户,不出资金出劳力,到合作社打工学技术,工资照发,年底平均分红。短短几年,芍药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3倍,成为富裕和谐的“全国文明村”。

  王文忠回村任职给了该市很大启发,企业家村官创业有成,社会责任感强,拥有资金、技术、市场,引导他们回村任职,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在深入调研基础上,2007年底衡水市推出了“企业家村官计划”。党委部门对辖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家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人才库,向他们发出《回乡带领乡亲创业致富倡议书》,鼓励他们以王文忠为榜样建设家乡、造福乡里。目前3000多名企业家被纳入衡水“企业家村官计划”视野,经过跟踪培养、精挑细选、严格把关,最后确定企业家村官人选。

  选派企业家村官不等于放而不管,党委部门加强了对企业家村官的跟踪管理,村里大事小情全部“五议三公开”,实行村财乡管,加强重点审计。

  同时每年集中培训,建立“企业家村官论坛”,搭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平台。对回村任职的企业家,各确定一名县级干部进行定向帮带,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企业家村官在政策范围内尽可能给予政治待遇,对表现突出和特别突出的企业家,分别授予优秀企业家村官、杰出企业家村官称号,优先考虑推荐“两代表一委员”。

  用企业的团队管理模式抓班子、带队伍,用已有的资金技术优势解民困、帮民富,用现代经营理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企业家村官不找村民乱摊派,破解了农村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他们有的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有的从发展现代农业入手,有的从企业发展入手,都找到了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该市因势利导,对企业家回村任职的村,在农村规划、扶贫开发、结构调整、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政策性资金给予打捆倾斜,集中扶持,以使企业家村官更好地发挥作用。

  企业家到村任职,给农村带来了全新的气象。他们在技术上传带、资金上支持、市场上引路,使村民们具备了市场理念和互助合作意识。目前,企业家回村任职的村大都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有了固定的增收渠道。全市企业家回村任职的817个村中,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达到28亿多元,是前10年的总和。带动建起种养加等300多个产业,合作社530多个,人均增收1500多元。

817名企业家回村当村官相关推荐

栏目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