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地流转视野中农村社会转型的路径选择(2)

时间:2017-06-24 我要投稿

    转型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有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这也是农村社会转型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它决定了农村社会转型的成败。

    城市化水平、生产方式、农民市民化涵盖了农村社会转型的各方面内容,并且较其他各类新农村建设指标更为根本,要求也更为严格。

    (二)农村社会转型的特征

    随着大量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半耕半工”型结构逐步覆盖了中国大部分村庄,广大农村已经从传统的“全耕社会”演进为“半耕社会”,或者说由传统的“农耕社会”演进为“农工社会”,这是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和结构发生的总体性变化。随着这一转型期的到来,中国农村在社会生产结构、社会基本单元、社会阶层结构、社会流动机制、社会组织结构、农民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1.社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生产结构呈现出主要劳动力非农化、次要劳动力化,主业副业化、副业主业化,农民收入多元化、非农收入成为增收主要来源以及农业占GDP的份额逐步下降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变化,它既是化、化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最重要因素。

    2.社会基本单元发生变化

    和家庭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单元,其结构变化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农村人口总量将继续增加,劳动适龄人口供给率下降,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家庭功能发生变化等,使中国正面临人口总量造成的就业压力和人口结构变化造成的社会负担加重的双重挑战。

    3.社会流动机制发生变化

    转型期农村社会的自由度和开放度增强,社会流动日趋频繁,农村人口迁移和流动成为常态,并且呈现出流动途径多元化、农民精英群体加速外流的特点和趋势。农民由“集体人”变成“社会人”,农村社会由“熟人社会”变成“半熟人社会”。农村社会流动发生的变化,助推了农村阶层分化,促进了农村社会转型,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4.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和分配形式的变化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社会各阶层互通的渠道正在萌生,促使农民快速发生分层和分化。农村传统的性分层逐步消解,经济性分层逐步形成。农业劳动者阶层开始缩小,农民工阶层迅速扩大。农村阶层分化在不稳态中演进,农民的经济社会角色多重化。个人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日趋频繁,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伴生出一些不稳定因素,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系统的协调和稳定,使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更具活力。

    5.社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迄今,中国农村组织体系在调整中转型、在重构中发展,靠内力聚合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力日益彰显,非正规组织复兴勃发,而基层组织的调控方式老化、调控能力弱化。随着多元化组织体系、多元化权威结构的形成,农村社会整合和管理将面临新的挑战。

    6.农民社会心理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转型期农村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融合与异化,不断投射到相关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意识和行为动机层面,引发社会心理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并且呈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多元性与异质性、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互动的复杂态势。

    二、土地流转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介析

    (一)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转型的内在关系

    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转型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土地流转是农村社会转型的路径和要求,农村社会转型是土地流转的动力和结果,即土地流转是使农村社会转型实现从潜在的要求到现实的结果这一转变的路径。

    1.土地的规模经营与城市化相伴而行

    从城市化这一角度来看,初次城市化需要农村实现由分散经营到规模经营的转变,而这必然要通过土地流转将己经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而再城市化需要农民在城市定居,这必然要求其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与原有的土地的分离。

上地流转视野中农村社会转型的路径选择(2)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