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本科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14 12:58:3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护士本科毕业论文(通用9篇)

  写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一项作业,一般包含专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本科毕业论文。下面给大家分享护士本科毕业论文,欢迎借鉴!

护士本科毕业论文(通用9篇)

  护士本科毕业论文 篇1

  【摘要】本文浅谈了临床护理路径的由来及概念,概述了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内容结构,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成效。分析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带来的影响。最后对临床护理路径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内容;结构;影响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 singpathway,CNP)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成为临床护理路径是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主要工具。它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主动地工作;同时也使病人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护理过程中,以减少住院天数。自80年代以来,临床护理路径在美国和英国得以应用,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后澳大利亚及新加坡等国家的大医院也陆续采纳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一种护理模式,它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主动地工作;同时也使病人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护理过程中,以减少住院天数。针对特定的群体,用时间为横轴,把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护理、健康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科学的护理手段为纵轴,制做一个详细可行的日程计划表。对何时应做哪项检查、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与记录。

  因此护理工作不再是被动的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明白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而主动参与护理过程,从而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使护理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2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结构

  我们可以可由表格式的护理路线图来表示临床护理路径的主要内容,但其有严格的时间框架,不同的疾病也有不同的路径设计形式。以腹部外科胆囊切除术为例:

  (1)病人一般信息包括,手术名称、日期,管床医生和管床护士等的姓名及电话等;

  (2)护理流程表,包括从入院到出院,每天所需做的主要护理措施。如每天、每班次要进行的全身评估、心理护理、检查、护理重点、使用药品、医嘱、营养情况、病人活动和安全情况。

  (3)护理计划和目标,是指病人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如何达到最佳身心护理效果。注意重要检查或护理的特别记录[3]。

  3临床护理路径在国内外的应用及成效

  在临床路径管理中,临床护理路径是主要的应用工具。CNP本着“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成效为核心”的护理模式正在引起医学界的关注。无论是急症工作还是常规护理工作;是成人还是新生儿;是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到儿科等均有相关报道。

  3.1在国外的应用:在美国1995年成立了西南外科协会(BWSC)领导的临床路径委员会。实施的临床路径均为常见疾病,通过普通外科治疗的临床途径。其中包括: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式胆囊切除术、腹股沟病、腹壁病、结肠憩室炎切除术、结肠癌切除术、乳房象限切除、乳房根治切除术等的临床路径。

  3.2在国内的应用:我国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也日渐增多,大多数还处于试验阶段,但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3.3临床护理路径的成效:纵观国内外对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和应用的结果,实施临床路径可以取得如下成效:

  (1)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周期,界定标准的住院日;

  (2)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的费用;

  (3)规范诊疗护理的手段并加强医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通过变异分析促进医疗质量的改进;

  (5)病人和家属了解护理目标,增加病人的参与意识,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4临床护理路径的影响

  4.1对护理学发展的影响: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以减少护士进行文书记录的时间,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规范护理活动,使之程序化和标准化,减少护理差错,降低护理风险。临床护理路径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护理人员不再机械地执行医嘱,而可以对疾病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可使护理工作者成为医院改革实践的先行者,为实现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而努力。

  4.3对病人的影响:医疗费用是大部分患者关注的问题,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缩短其住院天数,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为病人减负。同时我们在实施标准的治疗程序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满足患者对所患疾病的了解的渴望,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主动参与治疗的积极性,还能提升患者满意率。

  4.4对医院管理的影响:从中外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的经验来看,这一做法并未造成医疗质量的下降。现在医疗资源紧缺,缩短患者住院周期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护理人员可以对疾病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一方面可培养护士工作的自主、自律性,增强成就感;另一方面增加了医护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的互动,并可使医院多学科合作。同时由于临床护理路径的监控机制,可以保障医院护理管理的有效进行,增进各方之间的沟通,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性改善。

  5临床护理路径在我国实施的展望

  目前,我国临床路径护理的研究刚刚起步,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以及外资企业介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医疗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到时谁有更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所以探索临床路径护理必将成为医疗机构提高护理水平的必然和重要选择,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也必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护士本科毕业论文 篇2

  【论文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造口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04例行肠造口术患者,根据门诊序号的奇偶数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神经功能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肠造口术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肠造口术;护理干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

  目前,临床治疗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主要采取肠造口术,对于保障患者疗效、促进患者疾病恢复及改善生理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但术后肠造口会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给患者身体、心理及社会等方面产生较多影响,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行肠造口术治疗的患者要实施相应护理十分必要。本次研究对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2例肠造口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整体护理效果显著,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4例行肠造口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满足肠造口术指征,并经病理学活检证实。男54例,女50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30.2±15.2)岁;疾病类型:45例直肠癌,32例结肠癌,15例肠梗阻,12例腹外伤;排除伴有意识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精神病史等患者。根据门诊序号的奇偶数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做好清洁工作,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干净;对患者肠造口进行密切观察,如有异常及时联系主管医师;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术后并发症。研究组给予护理干预,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医师和患者加强沟通、交流,主要掌握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和心理动向,并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告知其肠造口术的手术操作方法、作用及临床意义,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应用该种方法进行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应用正确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医师要积极疏导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勇于克服心理障碍,倾听患者内心感受,鼓励其勇于表达负面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2.2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治疗方法等内容后,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医护人员为其演示护理程序,指导患者家属掌握测量肠造口、选择裁剪肠造口袋的方法,有效避免发生排泄物外溢的情况。

  1.2.3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为其制定合理饮食方案,对患者膳食进行合理、科学调节,注意维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不易消化以及易导致出现腹泻、腹胀的食物;告知患者每日定量饮水,保持体内水分充足。

  1.2.4并发症护理如患者造口位置出现感染,护理学毕业论文则首先应用温水冲洗,注意保持造口处干燥、清洁;如患者出现水肿,则立即应用50%硫酸镁进行湿敷,告知患者家属及时更换敷料,保证干燥、无污染;与此同时,注意妥善安放造口袋,防止出现粪便渗出的情况,给皮肤产生刺激。

  1.2.5出院护理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要详细告知其出院注意事项,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要保持联系,可应用上门拜访或者电话询问方式了解患者疾病恢复情况。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2]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生活质量评定包括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等项目,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并发症主要包括造口感染、狭窄以及肠黏膜水肿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研究组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神经功能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组出现2例伤口感染,3例黏膜水肿,并发症发生率为9.6%;对照组出现7例伤口感染,8例黏膜水肿,并发症发生率为28.9%;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3讨论

  肠造口术为临床腹部外科的常用疗法,能够挽救患者生命,给患者提供生存机会,但应用该术式治疗后易遗留肠造口,给患者身体形象、生理机能产生影响,导致出现排泄、个人卫生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给患者心理、生活以及社交等方面带来较大影响[3]。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现代护理理念不仅注重对患者机体生理方面进行护理,而且注重对心理感受、生理功能及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护理。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神经功能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实施心理护理,对于解决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缓解负面情绪、帮助其克服临床障碍、保持积极愉悦的心理状态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施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属对自身疾病有充分的认知;通过实施饮食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快疾病康复;通过实施并发症护理,能够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行肠造口术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护士本科毕业论文 篇3

  摘要:

  目的 探究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采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的患者30例,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用品、流程及注意事项、并发症作具体论述。 结果 30例患者中24例术后恢复良好,无不良反应(80%),2例患者出现由于关闭位置不正引起的残余分流(6.7%);4例患者出现红细胞破坏现象(13.3%)。

  结论 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的康复存在重要意义,但要注意其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护理;外科

  引言

  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置入输送器,经输送器置入封堵器送至房间隔缺损处,达到闭合房间隔缺损的目的。Ⅱ孔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30>5 mm。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采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的患者30例,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用品、流程及注意事项、并发症作具体论述。

  1.2 方法

  用物准备: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物品1套。AMPiatzer封堵器,输送器由内心和外鞘组成,鞘管外径8~12F。直径0.035英寸、长260um加硬导丝1根。直径0.035英寸、长150 cm导丝l根。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食管探头。作好术前准备和指导,术中经6F端孔管置人长260 cm的置换导丝,将先端置于左上肺静脉,沿该导丝送测量球囊导管至左房间隔缺损处,以稀释造影剂充盈球囊,需在食管超声监测下调整球囊大小,确定此时球囊内的造影剂总量后完全回抽造影剂,将球囊导管撤至体外。术后注意残余分流与关闭器位置不正引起的并发症的护理。

  二、结果

  30例患者中24例术后恢复良好,无不良反应(80%),2例患者出现由于关闭位置不正引起的残余分流(6.7%);4例患者出现红细胞破坏现象(13.3%)。

  三、讨论

  3.1术前护理

  重度心力衰竭、夹层动脉瘤、心脏黏液瘤患者术前绝对卧床休息。一般患者多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心慌、气短或呼吸困难者协助取半坐位并吸氧。给予高蛋白、高能量、含丰富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心衰、水肿患者予以低盐饮食[1]。作好术前准备和指导:术前戒烟、戒酒2周以上。冠脉搭桥患者术前一周停用抗凝药;服洋地黄类药者心率低于60次/分钟时停药。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高半坐卧位等,体验拍背的感受。指导患者术前禁食、沐浴、更衣。测量身高及体重;备好胸片、胸腔引流瓶及术中用药。清洁口腔,取下活动义齿及首饰,遵医嘱给术前用药。

  3.2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成人加强心理护理,取得合作。对全麻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术中做好食管超声的护理,协助病人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做好必要的抢救准备,包括药品及器械。与外科手术室保持联系,以便发生意外时行急诊外科手术。严密监护心电图、心率及心律、呼吸、血压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术者立即处理。

  3.3术后护理

  全麻术后患者未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麻醉醒后,可采取高半坐卧位,有利呼吸和引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2],鼓励术后早期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如深呼吸、四肢主动活动及间歇翻身等。手术后第2~3天开始,尝试下床活动。先坐床沿片刻,作深呼吸和咳嗽;再床旁站立,试着站立排尿,并稍走动或椅子上略坐片刻,再逐渐增加活动量。患者术后全身麻醉清醒及恶心、呕吐消失后,可逐步进食。其他术后6小时可逐渐恢复饮食。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咳嗽、排痰,给予翻身、拍背,雾化吸入每4小时1次。呼吸机辅助呼吸者,给予定时吸痰。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尿量、中心静脉压、左房压、氧饱和度、引流量、皮肤温度及湿度的变化。遵医嘱予以补液、输血、抗感染等治疗,严格掌握输液、输血的速度。用微量泵输入正性肌力、血管扩张等特殊药物时,并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注意手术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渗液,预防切口感染。一般胸部切口7~9天拆除缝线。保持各引流管通畅,注意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安置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者按其护理常规。禁食及留置胃管患者做好口腔护理;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做好会阴部护理。保持急救物品、药品的完好。

  3.4 并发症及处理

  残余分流与关闭器位置不正有关。送出远端关闭器并贴于房间隔后,应在彩色超声心动图帮助下调整关闭器位置。小量残余分流且临床无症状和体征者,待术后1~2个月内,血小板、纤维素沉着,内皮细胞、肉芽组织形成,逐渐将分流缝隙覆盖。中度以上单一处的'残余分流,可在术后6个月~1年之间再次行分流处的关闭术[3]。

  封堵器故障常因术中操作不当、封堵器过小或过大,造成封堵气移位、变形或脱落。术者操作技术应熟练,封堵器选择要适当,放置位置要准确。

  由于封堵器过小或移位造成残余分流,高压喷射引起红细胞的机械性破坏。封堵PDA尽量完全。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和激素治疗,保护肾功能,必要时外科手术。术后严密观察尿量、颜色及尿常规。

  护士本科毕业论文 篇4

  摘要:为了解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现状,提出优化措施,进一步提高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本文根据唐山市某医院的《卫生(护理)人力基本信息调查表》,利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分析了护理人力资源年龄、护龄、学历、职称等构成情况。运用实际工作量等方法测算该院护理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数量和结构。结果显示该院总床护比、总医护比、卫护比均达到国家配置标准。在功能制护理模式下,内、外、妇、儿科的缺编率分别为12.76%、14.48%、4.35%和0。结论是该院护理人力资源总量不足;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专业水平不高;急需解决编外聘用护士队伍稳定问题。建议完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制度;优化护理人才结构;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专业人才水平;及时研究制定政策,稳定编外护理队伍。

  关键词: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优化分析

  人力资源是医院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护理人力资源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是保证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提高整个卫生人力系统的利用效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唐山市某全国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例分析该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对策。

  一、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唐山市某医院儿科、妇科、ICU、内科(包括心内科、神经内科、消化科等)、外科(包括心外科、神经外科、骨科等)病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全体在岗的护理人员,以及每天的不同等级护理病人数。

  (二)研究方法

  1.自行设计的医院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医院名称、实际开床位数、护士总人数、医生总人数、卫生技术人员总人数。以此表数据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全国平均水平,以及从文献中摘录出的国内外先进水平进行比较。

  2.根据护理人员基本信息表调查出护理人员年龄、护龄、学历、职称、聘用性质。采用构成比、相对数等指标描述护理人员占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的比重及医护比、床护比等情况。

  3.护理工作量调查表包括科室名称,护士人数,床位数,每天一、二、三级护理等级病人数。

  二、结果

  (一)唐山市某医院护理人力资源总量分析

  唐山某医院的医护比、床护比、卫护比状况以及相应的国家配置标准。

  (二)样本临床科室护理人力资源分析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该院15个临床科室的病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内科系统的心内、神内、内分泌等科室;外科系统的心外、神外、骨外、肿瘤外科等;妇科、儿科以及急诊科的各病区。

  1.护理人力资源数量分析

  本研究应用标准床护比和实际工作量法测算各样本科室所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的数量。

  2.护理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从护理人力资源的年龄、护龄、学历、职称和聘用方式等方面来分析护理人力资源的结构。

  三、讨论

  (一)护理人力资源匮乏,配置不合理

  该院总床护比为1:0.81,基本达到了卫生部颁发的标准。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美国的床护比为1:1.6,法国为1:1.2,均高于我国的标准。从医护比看,为1:1.88,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1978年卫生部颁布的《编制原则》要求三级医院的医护比为1:2,结果明显低于此标准。亚洲国家平均医护比为1:2.019,新加坡的医护比为1:3;日本的医护比为1:3.9。英国、德国等国的医护比例都超过1:4,芬兰、挪威等国家的医护比甚至超过了1:6。不难发现,我国总体上的医护比例倒置,护理人员配置数量明显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功能制护理下,除神内科、神外、心外、骨外、口眼科和儿科的护理人员数量比较充裕外,其他各科室均存在缺人现象。而在整体护理模式下这四大系统内的15个临床科室的病区均存在缺编现象,护理人力资源数量严重不足,护理人力资源浪费是一个十分显著的问题。

  (二)护理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该院护理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共占63.64%,而全国此年龄段的护理人员比例为55%,表明该院护理队伍趋于年轻化,说明该院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较足,但是过于年轻的队伍常意味着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力量薄弱;护龄在5年以下的护理人员占护理总人数的比重最高,占35.14%,在10年以下的护理人员所占比例为53%,这提示,该院护理人员的护龄相对较短。该院护理人员学历以本科学历为主,占58.97%但研究生学历的护理人员数量微乎其微。从护理人员职称结构看,具有副主任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仅占总数的5.56%,而初级职称则高达63.64%。该院护理人员中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的比例约为1:5:11。根据卫生部颁布的l:3:5:7的高、副高、中、初级比例及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高、中、初级的1:3:1的比例,该院的人才职称结构差距较大。

  (三)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专业水平不高

  护龄在10年以下的护理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了一半,这表示该院护理人员的护龄相对较短,护士专业成熟度低,临床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对护理质量必然产生不良的影响;该院护理人员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97%,但研究生学历的护理人员数量微乎其微。由此可见,虽然该院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已达到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的要求,但缺乏学科带头人,致使该院护理事业发展后劲不足;从护理人员职称结构看,该院初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占了大多数,这就表明该院的医护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与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亟待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

  (四)聘用制度影响护士队伍的稳定

  90年代初,因为护理人力资源的普遍紧张,部队医院、专科医院、国有综合性医院等单位逐渐聘用合同护士,以缓解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进入21世纪,合同护士在国有医院的数量己占相当比例,成为护士队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医院可以配备少量合同护士,但要以编制内护士为主。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该医院合同制护理人员有241人,占医院护理总人数的52%。由于合同制护士在工资福利待遇、继续教育以及晋升等方面与编制内的护士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合同护士的权益、职业发展、工作满意度等问题均是影响护士工作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四、对策

  (一)合理配置护士数量,完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制度

  在数量配置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以床位数为基础的护理人力计算方法,以实际床位数、床位周转率、床位使用率、直接护理和间接护理的工作量,不同科室的病人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等为主要指标,运用统计学的多种人力资源配置测算方法,在国家的标准下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制度,有效解决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或配置浪费的问题。

  (二)优化护理人才结构,提升队伍整体质量

  鉴于目前该院护理队伍整体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普遍偏低,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形分布的现状,建议:第一,对于护理人才的年龄结构的配置,应该以30岁以上的护理人员为主。根据护理工作实际情况以及人力资源生命周期特点,35岁以下护理人员精力充沛,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是护理工作的青年后备力量;35~44岁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强,是护理工作的“中流砥柱”。第二,应配置一定比例的研究生人才,以提高创新护理的科研能力和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第三,职称比例应高、中、初级合理搭配,根据现状应适当增加高级职称的编配,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结构提升,较大幅度的增强护理工作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专业水平

  医院应制定完善的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方案,科学规范地开展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和队伍整体素质。医院管理者应根据护士工作业绩考核分析结果,制订定期培训方案;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继续教育的内容。加强护理人员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服务理念的培训,促进其主动服务意识,增强护患沟通能力。还要促进护理科研队伍建设,发掘和培养护理学科带头人,从而促进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

  (四)及时研究制定政策,稳定编外护理队伍

  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必须科学地、合理地、法制地管理聘用护士。首先,对现存的编外聘用护士的历史遗留问题,从稳定和发展护理队伍出发,共同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尤其是待遇上如何逐渐向“同工同酬”过渡的问题。第二,医院领导应在各方面关心她们,对工作中成绩突出,任劳任怨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在生活上尽量帮她们解决困难,逐年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第三,逐步减少甚至停招收编外聘用护士,增加高素质在编护士的招聘比例。

  护士本科毕业论文 篇5

  血液透析作为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性治疗技术,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血液透析患者不断增加,各地血液透析室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增多,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扩大。如何加强血液透析规范化管理,确保血液透析医疗安全、提高血液透析医疗质量,是血液透析从业人员和医学工程人员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血液透析由反渗水、透析液、透析器和透析机四大系统构成,其四大系统与临床医学工程密切相关,随着透析个体化发展趋势,合理选择透析液和透析器直接关系到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且离不开专业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严格的管理。

  1、医学工程人员工作职责

  按照卫生部对透析管理的相关要求,20台以上透析机的血液净化室(中心)应至少配备1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为了保障临床血液透析治疗顺利的进行,应对透析室医学工程人员建立明确的工作职责。在透析治疗中,工程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保持通讯工具通畅,做到随叫随到。在设备使用前应例行安全程序检查,包括水处理系统的检查和质控工作及透析机开机自检,发现故障及时排除[6]。按医嘱为治疗患者提供相应的浓缩液,配合护士调整相应参数。患者治疗开始时医学工程人员应主动巡视、检查透析机的运转情况,并认真做好机器运转、维修及保养纪录。机器出现故障时应立即通知护士长,对患者治疗进行调整。透析结束后必须进行热消毒或化学消毒。在日常工作中做好透析液配比、除气装置、超滤量、血泵及漏血检测等关键步骤、部件的维护,对设备的维护、调整和零部件的更换均需详细记录,以便维修时能快速查找出故障,及时修复并重新投入临床使用。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确保参数精准。

  2、建立透析设备管理制度

  制定规范化、制度化的透析设备管理制度包括透析设备档案管理、医学工程师岗位职责、血液透析设备使用及保养记录、水处理设备检测记录、血液透析设备维修记录以及血液透析设备消毒记录等,旨在提高血液透析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杜绝人为损坏,保证透析设备处于最佳状态。对在用血液透析设备建立详细档案,要求医学工程人员在规定时限及时录入各类日常维护以及设备故障事件信息。同时,应定时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向主管部门提交分析报告,为设备维护、维修提供原始资料,对血液透析设备不良事件进行有效的监测,保障血液透析设备的安全使用。

  3、加强血液透析设备维护保养

  采取预防为主的主动维护是保证血液透析设备完好率关键性措施。血液透析设备需要专人管理,定期维护保养,按照厂商建议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进行电导度、温度和超滤值等参数的校准。对每台透析设备建立独立档案,跟踪记录安装、调校、维修及保养等数据信息以便管理。

  4、注重专业培训

  目前,国内透析设备大多为进口设备,医学工程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熟练掌握透析机电子机械方面知识。应组织血液透析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进展专业讲座,采用不同形式对血液透析专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必须加强医学工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真正具备管理、保养、使用和维修能力。同时,医学工程师应定期对临床使用血液透析装置的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规范操作,减少由于工程电气性错误操作导致的机器损坏。

  5、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应用于医学领域,先进的血液透析设备不断更新和应用于临床。运用科学的医学工程专业管理方式,保障血液透析设备的正常运转,保证血液透析患者的医疗质量和生命安全是每个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责任。实施医学工程人员在血液透析科室定编、定岗和定位,使医疗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延长,血液透析患者的医疗质量和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护士本科毕业论文 篇6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期压疮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20xx年4月至20xx年6月发生的以及院外带入的压疮者56例进行分组治疗统计并记录每组痊愈时间结果实验组压疮患者Ⅱ期,Ⅲ期压疮痊愈时间显著提前结果滑石粉对Ⅱ期压疮水泡期疗效好。甲硝唑液、利福平、红外线或微波理疗仪照射对Ⅲ期压疮疗效好。

  [关键词] 压疮 护理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而形成的,,因此压疮是长期患者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治疗压疮的方法很多。但在临床上没有特效的药物能使各期的压疮快速愈合,我科属于骨科,由于意外事故引起骨折和老年骨质疏松不慎跌倒而骨折致使患者被动体位从而发生压疮者难以避免。因此,我科在临床实践中对不同期的压疮护理及治疗不断探讨和总结,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xxxx5年4月至xxxx7年6月所发生的及院外带入的不同期压疮患者共56例,其中Ⅰ期压疮20例、Ⅱ期压疮26例、Ⅲ压疮10例、将56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Ⅰ期10例、Ⅱ期16例、Ⅲ期5例,对照组:Ⅰ期10例、Ⅱ期10例、Ⅲ期5例。

  2.方法

  对Ⅰ期、Ⅱ期、Ⅲ期压疮患者两组同步护理措施保持床单和病员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增进营养摄入。

  2.1 实验组护理措施 (1)对Ⅰ期患者采用无菌方纱沾少许红花油局部涂擦,每天2-3次。(2)对Ⅱ期压疮水泡形成,将滑石粉同单层纱布包裹成面积大小不等的小包,高压灭菌后备用。用无菌纱布或棉签蘸5g/L碘伏液(呈饱和状)直接湿敷褥疮创面,5-6次/d。再用备好的灭菌滑石粉小包置于水泡处并使其充分接触,覆盖无菌敷料并包扎好。每天换药一次,水泡吸收后巩固换药1-2次,然后采用暴露疗法,,用碘伏涂擦创面即可。(3)对Ⅲ期压疮: ①用碘伏消毒压疮及周围皮肤②用无菌剪刀剪去坏死组织③用甲硝唑液反复冲洗创面④用利福平粉末配以无菌纱布铺于创面上⑤红外线或微波理疗仪照射,以上步骤每天2-3次,始终保持创面干燥。

  2.2 对照组护理措施 ①Ⅰ期压疮采用30%-50%乙醇,用掌心局部按摩受压部位。每天2-3次②Ⅱ期压疮对未破裂的小水泡要减少摩擦,防止破裂感染,让其自行吸收。大水泡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涂以消毒剂。③Ⅲ期压疮则根据创面情况按外科换药处理。

  3.结果

  实验组痊愈天数:Ⅰ期2-3d、Ⅱ期7-10d、Ⅲ期10-20d。对照组痊愈天数: Ⅰ期2-3d、Ⅱ期10-15d、Ⅲ期25-35d。.两组相比较,Ⅰ期压疮愈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Ⅱ期和Ⅲ期压疮愈合时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

  4.讨论

  压疮按形成过程分为淤血红润期、炎性浸润期、浅度溃疡期、深度溃疡期,根据不同期的压疮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有30%-50%乙醇及红花油按摩,Ⅰ期压疮能增加受压部位血液循环,使淤血红润处尽快消散。滑石粉具有腻滑感,具有吸附和收敛作用。外用能保护发炎和破损的表面,吸收分泌物,促进结痂。Ⅱ期压疮由于炎性浸润、局部红肿、表面水泡形成,使用滑石粉能有效保护创面,防止感染,避免大量蛋白的丢失,促进水泡吸收和创面愈合。滑石粉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生过敏及中毒的不良反应,且价格低廉,病人容易接受。甲硝唑具有抗厌氧菌的作用。利福平粉末具有抗炎杀菌和使创面收敛的作用,红外线或微波理疗仪照射具有杀菌和保持创面干燥的作用。以上三种方法合用,可防Ⅲ压疮创面继发感染,从而促使创面及早愈合。

  5.小结

  压疮是长期卧床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它的防治及护理技术十分复杂,并非简单,只有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认识压疮的危险因素,认识其危害性,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结合三种方法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护士本科毕业论文 篇7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日趋明显,这已成为21世纪各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全世界大于60岁的老人已达6亿,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亿多人,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80岁以上的人口达900余万。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环境的改善,躯体疾病得到良好的救治,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实现作为人的生活价值的最后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身体状况的减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1老年人的特点

  1.1老年期认知变化: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70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思维的变化:随着年龄的搜集整理增长,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但现实生活中各国政府官员和大中型企业中的决策者大多是50岁以上,甚至70岁以上的老人,表明思维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虽然思维速度逐渐变慢,但可以用经验、技能或专业知识来弥补。

  1.2老年人的社会变化: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

  1.3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由于子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楚。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拘泥刻板,速度减退,趋于保守。

  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2.1焦虑紧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2.2抑郁: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认为自己对社会、对家庭没有贡献了,成了社会、家庭的负担,而导致抑郁,也有的丧偶后,一个人独自生活,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对老人缺乏关心、照顾,老人长期生活在孤独与寂寞、单调等待之中,久而久之,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而导致抑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也有的长期生活在躯体疾病的折磨之中感到生活没有希望而采取自杀行为搜集整理。

  2.3沟通障碍、人际关系紧张:老年人由于脑组织萎缩,脑细胞减少、脑功能减退而导致智力水平下降,记忆力减退,敏感、多疑、爱唠叨,对人不信任、斤斤计较等,造成与家人及周围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3心理护理

  3.1确立生存意义、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3.2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避免“养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3.3生活规律、适度脑体劳动: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

  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3.4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总之,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身体及心理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变化特点,及时发现老年人的变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及时治疗慢性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收集整理,使之愉快地度过晚年。

  护士本科毕业论文 篇8

  【摘 要】目的 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 临床采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方法。结果 28例治愈,6例好转,2例因并发肺动脉栓塞死亡。结论 为使治疗过程达到预期效果,除了加强用药观察之外,实施恰当的护理能使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可见护理工作在患者治疗恢复过程中必不可少。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 护理要点 体会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非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的深静脉均可发病,最常见的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到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

  (1)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

  (2)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3)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生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患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发绀,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大多超过39 ℃,常常出现肢体静脉性坏疽及休克,成为股青肿。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将造成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DVT形成后轻者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重者可引起肺栓塞导致死亡,除积极的预防及治疗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促进康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下肢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7.8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患肢广泛性肿胀,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淤血性皮炎、淤血性溃疡等。B超显示股静脉和(或)静脉内径增宽,血流信号显示不明显。静脉造影:静脉充盈缺损,全下肢(或节段)深静脉阻塞或狭窄;静脉再通,呈扩张状,管壁毛糙,管腔不规则狭窄,瓣膜阴影消失,侧支循环形成,呈扩张扭曲状。发生部位:髂股静脉19例(左侧11例),下腔静脉7例,股静脉5例,大隐静脉5例。

  1.2 治疗方法及观察护理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方法。①溶栓:一经确诊,立即溶栓。应用尿激酶50万U加入输液中,30 min内静脉滴注,1次/天。上述治疗视病情使用3~10天 [7]。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一旦出现出血症应立即停药,按出血情况和血液丧失情况补充新鲜全血。在护理溶栓期间患者时,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②抗凝:在临床治疗中,通常使用肝素作为抗凝剂,普通肝素首次剂量5000 IU或80 IU/kg加入莫菲氏管内输入,继以1300~1500 IU/h静脉滴注(维持浓度40 IU/min)。每6~8小时检查1次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使其保持在正常值的1.5~2.5倍,持续5~10天。或应用低分子肝素1支皮下注射,每日2次,持续5~10天。[8]肝素治疗结束后可口服华法令,剂量及疗程视病情及血凝指标决定。[9]在患者注射肝素护理过程中,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由于肝素应用不当容易引起出血,故应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用量及给药方法。③抗血小板聚集: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50~100 mg,1次/天。视病情可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及丹参、红花、川芎等治疗。

  1.3 结果

  本组治疗14~70天,平均(56.0±4.0)天。其中34例治疗5~14天时,患者自觉症状即明显减轻,患肢明显消肿,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广泛侧支循环建立。28例临床治愈,6例好转(均存在高龄、肥胖、恶性肿瘤晚期、烟酒嗜好等因素),2例因并发肺动脉栓塞死亡。

  2 护理要点及体会

  2.1心理护理

  2.1.1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引起的下肢肿胀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饮食、睡眠、情绪,使其心理和身体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12]所以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要多安慰患者,将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可靠性、必要性介绍给患者,告知每项治疗的目的和意义,让患者消除各种顾虑,减轻心理负担,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同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疾病治疗和自我护理中来。同时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可以使患者减轻焦虑、孤独等悲观情绪,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2.1.2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关心、体贴、同情患者,动作要稳、准、轻、快,以增加患者的信赖,带给患者心理安慰,说话语气要温和,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同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者的需要,多花时间与患者交流,并随时向患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

  2.2 一般护理

  患者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抬高患肢30°左右,使其高于心脏20~30 cm,这样可以便于静脉回流,当肢体感觉不适可更换体位,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水肿现象,缓解疼痛。但是在护理过程中应严禁对患肢进行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对于病情比较严重,下肢大面积水肿的患者,要注意对患肢的保护,防止挤压、碰撞或热敷,避免皮肤损伤引发感染,使病情加重。日常护理过程中还应该定期观察患肢的周径、颜色及温度的变化。如果患肢周径持续加粗或者颜色变深,说明静脉回流受阻,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卧床期间,应注意经常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

  2.3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在治疗时,经常会采用对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可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静脉穿刺时,应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勿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以减少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避免下肢留置针。输液过程中,合理安排输入液体的顺序和速度。同一静脉持续输液时间不超过48小时。

  2.4 溶栓护理

  由于急性期使用了大量的溶栓、抗凝药物,所以用药后应每2h观察患肢肤色、温度、感觉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衄、黑便及血尿等出血情况,每日定时测凝血酶原时间2次,密切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调整用药。急性期血栓较疏松,容易脱落,在溶栓治疗时,要更加警惕肺栓塞的发生,高度重视患者出现的胸痛、咳血、呼吸困难、咳嗽及发绀等症状。

  2.5 并发症的护理

  2.5.1 出血

  出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及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紧急处理。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首次溶栓治疗后48小时刷牙时出现牙龈出血现象;有1例患者在72小时后输液时扎上止血带,前次穿刺点有渗血现象;有1例患者5天后有便血现象。以上护士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避免发生大出血,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2.5.2 肺栓塞

  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晕厥、恐惧等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护、高流量氧气吸人(5~8 L/min )、建立静脉通路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2.6 服用中药的护理

  应用中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应注意:

  (1)坚持服用中药治疗,不要随意中断,要有信心;

  (2)服药后一定要观察病情变化和反应,并及时告诉医生。

  (3)每次服药要在饭前半小时服用。

  2.7 饮食及生活指导

  治疗期间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病情。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

  2.8 恢复期护理

  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应适当下床活动,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活动后不感疲劳为准。加强肢体功能的锻炼 坚持适当的活动,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而且适当的锻炼还可以增加肌肉收缩,防止关节的挛缩,肌肉的萎缩;若患血栓性静脉炎,抬高抬高床脚15 cm,局部热敷,压迫刺激腓肠肌,加速回心血量,可减少下肢的肿胀。

  2.9 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出院后应注意休息,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戒烟戒酒,饮食仍应以清淡为主,减少食盐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卧床时抬高患肢;日常生活中在能力范围内应该适量活动,不能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防止病情复发;定期复查,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对病人进行出院后的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指导,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嘱咐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静脉非化脓性炎症,并常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其致病原因虽多,但主要为静脉管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本病属祖国医学“脉痹”范畴,认为瘀血阻滞、脉络不通以致肢体肿胀、疼痛。针对以上病因病机,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从心理、饮食、生活等诸方面给予精心护理,尽量避免、减少或杜绝以上致病因素的损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在疾病治疗及恢复中的重要性。

  护士本科毕业论文 篇9

  [摘要]目的探讨疼痛管理教育培训对提高急诊护士疼痛知识掌握程度、改善态度的影响。方法该院急诊科共有75名护理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所有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知识的认知现状,于2015年1月起对急诊科65名护理人员进行疼痛管理教育培训,构建有关创伤性疼痛规范化、系统化管理的培训方案,培训结束后测评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及态度结果并将其与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中未实施疼痛管理知识培训进行对比,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态度、患者疼痛VAS评分等情况。结果相比培训前,培训后护理人员对有关疼痛知识答对条目数情况有明显提高,对待疼痛患者疼痛态度有所改善;接受培训后护士进行清创的患者其疼痛程度及心理状况较培训前有明显好转,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科护士开展疼痛管理教育培训,可有效提高护士对创伤性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护士对疼痛患者的服务态度,进一步提升医院整体形象,建议推广。

  [关键词]疼痛管理教育;培训;急诊科;创伤性;护士;知识;态度

  影响创伤意指由机械性因素破坏机体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或造成功能障碍等现象。医院急诊科是接收创伤患者的第一站,是控制患者疼痛、促进康复的重要部门。但有关资料统计发现,70%~85%进出急诊科的创伤性患者疼痛程度并未有明显好转迹象[2]。另外据国内外研究显示,急诊科创伤患者疼痛控制缺乏与医护人员的疼痛评估偏低、疼痛知识缺乏、镇痛态度消极以及急诊工作时间紧迫、镇痛政策缺乏等有关,护士作为接触患者次数最频繁的人员,也是为创伤患者采取镇痛措施的具体实施者[3]。基于此,该院对急诊科65名护士积极开展疼痛知识教育培训,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职注册护士,并在急诊科上岗从事护理工作1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排除临床进修护士或实习护生),研究开展前对所有初步入选的护士进行预调查,最终纳入该研究的护士共有65名,均为女性护士,年龄最小21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33.5±6.2)岁,护士学历:中专12名,大专38名,本科及以上15名;护士职称:护士24名,护师25名,主管护师14名,副主任护师2名;所有护理人员工作年限1~22年,平均时间(16.5±4.2)年。于2015年1月起对入选的65名护理人员进行疼痛知识教育培训,并将培训结果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未实施相关培训的护理人员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评价方法:根据Hunt所制订的疼痛控制态度量表及相关止痛药物包括用药反应的基础上,制订护士对创伤患者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问卷调查表。表中共有20项条目,其中10项测定的是护士对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余10项测定的是护士对疼痛治疗的态度。构建疼痛管理培训计划:由医院护理部主任、急诊科护士长负责深入探讨创伤性疼痛管理理念,同时邀请麻醉科主任共同参与镇痛的相关措施研讨中,构建疼痛管理的培训内容。管理培训内容:疼痛管理内容主要包括:①创伤性疼痛的基础知识,如创伤、疼痛概念,创伤病理生理机制,创伤对患者可能造成影响以及相关并发症等。②疼痛的评估方法,主要训练护士在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及脸谱法进行疼痛评估时的具体方法,并掌握评估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③掌握目前常用镇痛药物的使用方法、适应证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若患者出现用药副作用时如何应对也包括在内。④非药物性镇痛方法,要求每位护理人员至少掌握2种以上,如协助患者改变体位、按摩病变部位缓解疼痛;或通过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来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达到降低疼痛的目的。⑤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并提供正确的安抚方式,使患者感受到被关爱,建立信任、坚固的护患友好关系。培训途径:可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护理学专家及麻醉疼痛学专业负责培训、考核,培训途径可通过专题讲座进行,同时可穿插多媒体画面、视频播放、小组自由讨论等形式,来加深护理人员对疼痛教育知识的了解。另外科室每周对接收的病人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增强护理人员疼痛知识的综合应用,力求达到学以致用。讲座结束后可对参加培训的护士发放创伤性疼痛教育知识的相关资料,有利于强化并巩固护士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急诊科护理人员疼痛管理教育知识培训前后对疼痛知识答对条目数情况;观察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待病人疼痛的态度;观察护理人员负责接诊并进行清创手术患者的VAS评分、心理状况(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答对条目数情况

  培训后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答对条目数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待患者疼痛的态度

  培训后护理人员对待患者疼痛态度较培训前有明显改善(P<0.05)。

  2.3培训前后患者的接受治疗时疼痛程度及心理状况

  培训后接受该护理人员进行治疗的患者,VAS评分及SAS评分较培训前有明显降低(P<0.05)。

  3讨论

  ①通过疼痛管理教育培训,可改变护士对待疼痛病人的态度。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5],临床护士往往因为工作繁忙、个人压力等其他因素,不相信患者主诉、对患者疼痛评估不充分、疼痛评估记录不完善等,这些态度直接影响护士对疼痛控制的效果。该研究对急诊科护士实施疼痛管理培训后,护理人员对疼痛病人的态度大大改观。②可纠正护士对镇痛知识存在的偏差,提高对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该组资料显示,培训后护理人员对疼痛一般知识、疼痛评估知识、药物镇痛知识均有明显增长。改善临床因护理人员对止痛治疗知识的缺乏对药物成瘾性的理解错误等多种原因导致的疼痛治疗不充分现象[6-7]。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疼痛管理的教育培训,不仅提高护士的自身护理水平,同时也有效减轻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疼痛,缓解其心理压力。种种结论得出,积极开展疼痛管理教育培训,能改变护士对待患者的态度,提高对疼痛的知识、评估及控制方法,从而进行有效的疼痛管理,让临床患者享受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建议实行。

【护士本科毕业论文(通用9篇)】相关文章:

本科 毕业论文致谢03-05

本科的毕业论文范文(通用8篇)12-09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模板(通用28篇)04-15

本科的毕业论文致谢语(通用44篇)04-12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语(通用10篇)04-08

本科毕业论文评语11-23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文(通用9篇)01-22

护士毕业论文致谢08-26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通用5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