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时间:2022-08-23 11:47:51 MBA论文 我要投稿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通用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通用9篇)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篇1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都是其追求的目标。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企业的危机来自于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进入21世纪,变化成为了日常行为,而且变化毫无规律、难以预测,正如管理大师所言:“21世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市场的全球化,以及资本经营的出现打破了行业限制,使得竞争对手的范围扩大了,国际化竞争的市场移到了家门口,竞争的程度更加剧烈,价格降低,支出增加,效益下降。同时,顾客成为市场的主宰,科学、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前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都变为可能。

  面对着环境的种种变化,如果还停留在原来成功的经验基础上,不能有效地解决伴随企业成长出现的问题,因循守旧,观念滞后,人才短缺,体制僵化,基础管理涣散,势必使企业从成功走向衰败。要切记,企业今天的辉煌不等于明天也成功。

  以上所述的问题是一个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必然会遇到的正常现象,这就给企业带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讨课题。

  一、发展战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国的许多企业,在创立期也就是原始积累阶段,企业规模迅速膨胀,完成了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的一些初步积累。但在企业的成长期特别是成熟期,管理相对滞后,面临着多种机遇及发展方向的选择,此时企业的发展速度反而下降或停滞。这时候需要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才有可能进入企业的持续发展期。

  持续发展期会进行持续的创新,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也要不断地修正前进的航向,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重新明确企业宗旨与核心价值观等的重大发展任务。

  制定发展战略是中国企业为适应市场成熟的必然选择。因为竞争对手持续进步,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有新的竞争者进入,这就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不进则退。同时潜在的竞争对手,潜在的替代品也会不断出现,而且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市场也进一步规范,以前可能靠一两张条子、一两个政策机会就能赚钱,但以后这种赚钱的机会就少了。同时,顾客的消费行为也越来越理性化。彼得·德鲁克说:“竞争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经营目标的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顾客。”一个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可以有两中基本的战略选择:一是提供更低的认知价格,二是提供更高的认知价值。具体应该采取何种战略,还必须以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依据,而且要把战略和能力有效地结合。

  制定发展战略过程中,企业要在对企业未来发展环境的分析和预测基础上,为企业提出总体的战略目标,企业的一切目标都服从于或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一个宏伟的远景目标,这是支持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宏伟的远景目标对企业能形成重大的挑战,使企业的领导不满足于现状,从而确保企业不断地增长。同时起到鼓舞凝聚人心、吸引人才、激发活力的作用,使员工觉得前景广阔。因为一名高素质的员工不愿意在一个没有希望、没有前途、没有美好前景的公司工作。给人以美梦,这是最激励人的手段,善于运用胆大超前的目标,也是那些百年企业的长寿秘诀之一。

  公司远景目标的三要素:一是要针对未来,即任何一个战略远景目标都要基于对未来环境的判断,也就是对国家宏观环境——产业政策以及微观环境——竞争环境的展望。第二是要考虑清楚公司将参加的业务范围、地理范围、竞争对手以及竞争优势的来源。最后就是公司整体战略,这是非常重要的,公司制定整体战略是为了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的发展战略有近期和长期规划。这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远景目标。

  建立在对环境彻底分析基础上制定的公司整体战略,能够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表现出应变性。成功的企业都有较强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企业对市场信号显示的反应。因此,有人在界定长寿公司时指出:"对周围环境的敏感代表了公司创新与适应的能力,这是长寿公司一大成功要素之一"。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有效益,有效益不仅要有体制上的保证,而且必须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保证其效益的持续性,也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企业就无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也无法保持企业永继发展的能力。所以,企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强调的是发展而不增长。无论是企业的生产规模还是企业的市场规模,都存在着一个增长的有限性。增长是一个量的变化,发展是一个质的变化。一个企业不一定变得更大,但一定要变得更好。企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不断地创新,而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

  企业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其核心是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按照新的外部环境调整价值尺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感情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心理,创新意识的建立是一种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这是企业创新的先导。观念创新中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创新。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念,包括消费者价值观、利润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等。价值观念的创新是指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价值观。观念的创新决定着决策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决定着企业行为的创新。所以创新应该反映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经营创新等等。所有这些创新,最后都会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反映出来,会落实在企业的产品创新上。

  三、竞争优势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不同之处是,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是一种平衡,而企业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是在非平衡中求得竞争的优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水平,才能实现永续发展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一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通常是由多家企业完成的。企业面对的是竞争性的市场,所以首先需要分析企业已经形成的核心能力及其利用情况。在竞争市场上,企业为了及时实现自己的产品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必须形成并充分利用某种或某些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是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难以、甚至无法模仿的某种特点。由于形成和利用竞争优势的目的是为了不断争取更多的市场用户,因此,企业在经营上的这种特点必须是对用户有意义的:“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企业为客户所能创造的价值”。

  怎么才能形成企业的某种竞争优势呢?管理学家认为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种能力不局限于个别产品,而是对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优势都有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能力不仅超越任何产品或服务,而且有可能超越公司内任何业务部门。核心能力的生命力要比任何产品或服务都长。由于核心能力可以促进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优势,所以能否建立比竞争对手领先的核心能力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只有建立并维护核心能力,才能保证公司的长期存续。因为核心能力是未来产品开发的源泉,是竞争能力的根。

  所以说,利润重要,市场份额更重要;市场份额重要,竞争优势更重要;竞争优势重要,企业核心能力更重要。有了企业核心能力才能创造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有了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扩大市场份额,才能使企业基业常青。因此,企业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的真正来源。

  如果企业所处的环境基本保持不变或相对稳定,那么企业只要选择和进入富有市场吸引力的产业,并且具备战略资源、核心能力、企业战略能力、企业家能力和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及相对于竞争者来说更富效率的内在要素以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就可以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然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甚至可以说已经达到动态或剧变的程度。环境的动态化严重削弱了企业经营决策与行为可能性预见的基础。由此就使得企业的每一种既定形式的竞争优势都不可能长久地维持,最终都将消散,只是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所以,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要想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不能只是凭借其战略资源、核心能力等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求企业能够深刻预见或洞察环境的变化并迅速地做出相应反应。通过持续性创新,不断超越自己的,从其既有的竞争优势迅速地转换到新的竞争优势,超过竞争对手的企业,从而获得基于其整体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也就是说,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自于持续性的创新。

  四、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因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或企业家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力量或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对企业兴衰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一个企业在产品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由地位决定的价位,以及产品的市场销售量,发挥重要或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经济活动往往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运作,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通过对世界各国企业的长期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世界500强企业出类拔萃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背后,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沃土。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这些观念和准则的特点可以透过企业及其员工的日常行为而得到表现。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以及战略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三个基本功能上: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协调功能。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企业利益的日常行为;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指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下,企业各层次和部门员工选择的行为不仅是符合企业的长期或短期利益的,而且必然是相互协调的;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指员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自觉地根据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

  企业文化的上述功能影响着企业员工,特别是影响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战略选择,从而影响着企业战略性资源的选择、企业能力的培养与各种资产、技能、资源与能力的整合。正是由于这种影响,与企业战略制定或资源的整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采用的其他工具相比,文化的上述作用的实现不仅是高效率的,而且可能是成本最低、持续效果最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最为经济的有效手段。

  同时我们还要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说简单点就是企业的人格。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中必须具有的素质。因为与战略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与战略相配套的企业制度准则,都在直接地影响战略的管理和实施。一个只拥有传统企业文化、价值观的企业,让它转型为高科技企业,它对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激励制度等等都不能理解,涉及到企业文化也一样。良好的企业文化将对战略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人才才不会流失,才能够低成本地运作,才能创造出很好的效益。

  五、强化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企业内部管理基础要扎实,如果一个好的企业战略没有强有力的企业基础管理作保证,不可能达到贯彻执行。可想而知,如果企业战略制定了,管理很松散,也就是组织机构得不到保证,战略就得不到很好地贯彻执行。海尔集团之所以国际战略、多元化战略实施得非常好,就是因为它的基础管理做得非常好,这样它在扩散的过程中,在输出海尔理念的时候就能做得很好。如果换一家企业,它也许就不能成功。

  对于企业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改变信息的横向、纵向传输速度慢,管理效率低,决策慢的状况。重构企业的职权体系,明确各个部门和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制定各项工作的操作规范,按规章行事,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和合理的报酬体系,以绩效为目标,使得考核有依据,奖惩有办法,促进员工的成长、企业的进步。

  总之,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由前期的积累和投入,还要有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给自己做清晰的定位,然后要有执着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修炼企业内功,最终形成一个创新型企业。愿所有的企业都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百年企业。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篇2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金融产业持续发展存在金融机构的行政化;金融产业结构不合理、融资结构的失衡;金融市场制度性不足;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的缺陷等问题。实现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晰的金融产权关系、多元化金融产业主体、规范的金融市场体系等等。

  论文关键词: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金融市场

  一、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的重要产业部门。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和政府对金融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管理,金融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更为显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撑。但是,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短、运行机制不完善、金融行业自身内控机制不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缺失等问题制约着金融产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一些学者的对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白钦先教授在1998年的时候,从世界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研究了金融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及战略原则;胡章宏教授研究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发展战略,等等。

  所谓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金融产业部门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利益的最大化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利用社会主义的市场机制,适度地开发利用金融资源,保证我们当代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实现金融产业资本的良性循环、最大化增殖,形成中国的资本实力雄厚的强大的金融产业。

  二、当前金融产业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但是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和金融环境存在许多不足,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则势必严重制约了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也将遥遥无期。当前制约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主要表现有:

  1.金融机构的行政化

  我国的金融机构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过去往往被看作是国家机关的一部分,在金融机构中,“处长”、“科长”等行政色彩浓重的头衔随处可见。客观的讲,金融机构的行政化机制在历史上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导致了“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力上收”的问题,使金融机构成为“不是企业、不是行政机关、不是事业单位”的“三不象”。

  2.金融产业结构不合理、融资结构的失衡

  我国金融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金融体系中银行金融产业比重过大;另一方面,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非银行金融产业所占比重则偏低。这种产业结构发展导致了企业融资结构的失衡,对于金融风险的分散非常不利,使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业,存在“一个篮子放鸡蛋”的缺陷。

  3.金融市场制度性不足

  一是法律制度的确定性不足。法律作为规范,其内容是抽象的、概括的、定型的,制定出来之后有一定稳定性。法律不能朝令夕改,否则就会失去其权威性和确定性。因此,稳定性是法律的属性,是法律的生命所在。但我国金融法律、法规、政策都不断在变,使投资者无法作出长期预期和投资决策,强化了短期投资的偏好,试图从证券市场频繁的买卖中获取收益。一个缺乏大量长期投资者的金融市场,必然存在投机性强而稳定性差的问题。

  二是法律责任制度不合理。对金融市场各类违法者的法律责任界定不明确,特别是过于宽松的弹性惩治制度,使受损者得不到合理的风险补偿,使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很低,起不到应有的惩罚、威慑、禁止或剥夺再犯能力的作用,不能有效控制交易禁止行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产生的金融市场风险。

  三是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对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方面的存在要求太低,形同虚设等问题,降低了信息的公开性,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4.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的缺陷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治理结构上的制度性缺陷,其共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内部人控制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尚未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缺乏人格化的所有者和现实的利益监管者,造成在经营中事实上谁也不用对国有资产负真正的责任,内部人决策的任何失误均与其个人利益无关。二是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过度,至今为止仍有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许多领导在观念上将金融机构视做其附属机构,通过各种明示或暗示性的指令过度干预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在缺乏有效的内部人控制制约机制和各种利益的驱动下,金融机构的决策者在决策时更多地考虑的是个人利益和地方政府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金融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金融风险的发生,许多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有相当部分由此造成。

  三、如何实现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明晰的金融产权关系

  清晰的金融产权关系是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为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健全金融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约束所有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准则,要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完善现行的金融组织法、金融机构经营行为法、金融监督管理法,借助经济金融法规确定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金融产权边界,明确各经济部门产权交换过程中的金融产权关系,保障金融资源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政府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干预行为,尽量避免政府部门对金融资源产权主体利益的侵犯。二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内部的产权治理结构,建立“公开透明、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产权平等”的权利制衡机制,避免所有权虚置,杜绝金融业经营者(管理者)侵占所有者(国家)权益的现象,确保不同的产权主体具有平等的市场竞争的权利和机会。加快金融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

  2.培育多元化金融产业主体

  一是制定大、中、小并举的金融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积极的金融产业政策,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公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提高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适当控制资产扩张的速度,转变金融企业的发展模式,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规范中小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实现高水平的专业化经营,健全中小金融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的控制,增强中小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发展好政策性金融产业。我国金融业长期存在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不分的问题,虽然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机构和其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建立,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现在一些金融机构,比如中国农业银行,仍然有沉重的政策性业务的包袱,影响了自身业务的发展,难于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因此,发展好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机构的种类是完全必要的,这样才能实现金融产业结构的完善。

  三是大力扶持中小金融企业。金融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小金融机构在同大型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要改善中小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人力资本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灵活、专业化程度高的优点,满足经济发展中多元经济主体的多层次金融资源需求,促进金融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建立规范的金融市场体系

  一是培育金融市场主体。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最重要的是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金融发展要求,严格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原则,配置高质、适量、结构优化的各类金融机构,应加快培育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现代企业,并塑造诚信、创新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素质,在全社会进行诚信教育,规范上市企业及居民的投融资行为,这是金融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基础。

  二是大力培育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从硬件着手,又要从软件进行。在硬件上,应根据市场经济原则明确各类子市场经营范围和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和建设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市场通讯网络,加快金融市场人才的培养;软件上应抓紧完善市场规则和相应的立法,如反金融垄断法和公平竞争法,规范市场秩序。

  三是严格规范金融市场。应加快资金商品化、证券化进程,规范金融交易商品,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和价格机制,完善交易规则和利率机制,维护合法公平竞争,打击各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活动,建立起市场风险防范、转移和挽救机制。

  四是逐步开放我国金融市场。WTO框架内,在金融市场不发达不成熟的条件下,为防范国际金融市场的“游资”冲击,应在严格金融监管的基础上审慎地开放资本市场,逐步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同时还必须时刻关注国际金融集团、企业财团短期资本流动方向、方式和规模,以免遭到短期资本的异常冲击。

  总之,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迫切而又长期的课题,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制度设计和完善的政策实施,以利于解决金融产业的种种不足,这样才能实现金融产业的可持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篇3

  摘 要:本研究结合辽宁省大连市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分析大连农村住宅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大连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对策,以期为提高大连市农村住宅建设质量、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农村住宅; 国外农村住宅现状; 我国农村住宅现状; 可持续发展

  回望20世纪乃至21世纪初的大连地区农村住宅建筑,居住环境的改善速度已经影响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辽宁省大连地区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就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最新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尚未普及和使用,农民仍在使用传统的“老办法”“土办法”,建筑空间上浪费现象严重,并且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存在很大问题。

  1 农村住宅和新型农村住宅

  农村住宅是农村中主要供从事农业生产者居住的宅院。常见的农村住宅大多楼层较低、独户、无供水设备。农村住宅的建筑要按照村民生活的要求,以求环保、经济、发扬地方特色,设计应解决好日照、通风、防潮等问题。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住宅,必须做到提前规划设计,在农民之间提倡互帮互助,最好形成组队组团的模式,其不仅可以加快进度,还可以统一建筑风格。在农村住宅的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环境问题,对于建筑垃圾要注意分类和集中堆放。同时,对将来的生活分区也要注意布局,使生活垃圾得以有效处理,保证清洁卫生。

  2 大连地区农村住宅建筑

  大连市地处东北地区南部,气候相对寒冷,而农村相比较城镇,由于人口密度略低、建筑稀疏,相对来说农村的气温还会更低。对于这样的自然条件,暖气的供应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东北农村多爱“睡炕”,这也是由来已久的传统,由此农村的住宅必然会消耗更多的能量,但是传统的采暖方式利用率不高,会造成很多的浪费,同时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这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亟需先进的技术和合格的产品来改善现状,只有这样,农村住宅才能住的舒服、住的环保,才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做到房屋建设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至于有悠久历史的东北人“睡炕”文化,在传承时也要兼顾环境的发展,适当的改造、改变,甚至对于极度落后的部分进行取缔,同时也要考虑农民的感受和能否适应,不能一味为了环境、为了发展、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不顾农民的真实感受,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农民住的好、住的舒服才是最重要的,更不能出现强建、强拆等不文明现象,一切改造都应该富有“人情味”,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所要做的就是把“死”的东西和事物变得为我所用,更好的服务人民。

  3 现阶段大连农村住宅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科学的设计规划 目前,大连市已建的农村住宅,大多未经专业从业人员进行规划设计,而是仅凭业主的主观意志进行设计施工,施工时放样不规范,随意摆放,导致建设效果杂乱无章。此外,一些农户不服从技术人员的安排,不听取专业人员的意见,对住宅建设的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

  3.2 不符合建筑规范的要求 很多农民不了解建筑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规范要求,二是自己想怎么建就怎么建,对于房屋的建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自我经验和主观意志,未按照相关要求合理布局、合理用料等,从而使建造的住宅存在很多问题。

  3.3 设施不完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的完善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和效果,如各种供水设备、集中供暖、供电设施未能充分考虑,就会对农民未来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

  3.4 生态资源的破坏 农民施工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随意乱用土地,到处乱建,或是为了建造房屋,破坏植被、土地等现象研究。同时,建造中造成噪音污染、交通混乱等,给治安和管理带来麻烦,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3.5 设计忽视人文关怀 设计往往忽视人性化关怀,忽视年迈老人、尚未成年的儿童和残疾人的生活状况,缺少人情味。或是农民会好大喜功,在意面子,把房子建的特别大,浪费很多的农业用地。

  4 大连新型农村住宅建筑的主要对策

  4.1 创新观念 只有观念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农户应转变原有的建筑观念,通过向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了解建筑设计理念,从而提高住宅建筑更上一层楼。

  4.2 加大政府的执法力度 建立和健全农村住宅建设法律、法规,引导农民依法建房,法治管理。同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安全施工,提高建造质量。

  4.3 增强新型农村住宅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工作 政府加大符合生产规范的模仿住宅的鼓励机制,加大其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多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技术支持,鼓励创新。

  4.4 加强技术服务 国家将农村住宅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并进行奖励,同时,组织相关科研单位、科学小组及高等院校进行开发。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篇4

  一、县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1980年,联合国规划署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该理论强调协调发展,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综合性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影响深刻,在经济、环境、农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1994年,我国提出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县域经济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层单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其核心思想为发展健康的县域农业经济,将农业发展建立在生态、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注重农民参与和社会公正。

  二、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面对我国农业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发展水平地区差距大等问题,我国提出了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业县域经济的总体战略,同时,我国政府持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坚持县域农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再生发展。我国充分重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纽带作用,坚持“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围乡、镇、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安排农业资源”的原则,发挥县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此外,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的战略,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推动实施了县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战略、基础项目带动产业链条战略、农业人才激励战略等措施,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县域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整体势头良好。

  三、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产业发展相对粗放,整体附加值较低,则一直是困扰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实现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依托先进的农业科技,建立政府、农业科技人员、农民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发展体系。一方面,关注生产工具改进、良种选育、施肥技术、防治病虫害、遗传基因改良等方面的农业进步,加速农业科技的渗透,努力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引进农业科技方面的高端人才,通过人才激励和牵引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鼓励农业技术创新。此外,针对新的农业科技,做好对农民的相关知识培训,将农业科技的创新性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2.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资源变为农业产品后,剩余的资源就会成为废弃物被丢弃,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下,资源转为为产品后,剩余的部分还能够被再利用,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目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节省了资源,还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在县域农业经济中尤其适用。例如,某县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试点探索“五位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综合管理模式,将农作物与富含高蛋白的黑麦等经济作物进行套种,并在生态园中发展循环经济,所种植的玉米、甘薯等的秸秆粉碎后不直接丢弃,而是通过青贮、氨化等方式处理后饲养牲畜。农业生态园中动物产生的鸡粪可以喂养水产动物,猪粪通过沤化可能产生沼气,沼气能够用于照明、除臭、防治寄生虫等,循环经济的发展符合经济、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试点园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县域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的问题,而且各县间经济水平、产业分布、农业发展等情况不同,还存在服务水平的差异。要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依托各公共服务机构、经济合作组织、县域领军企业等力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配套体系,促进县域农业协调发展。首先,要不断完善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专职部门收集涉农信息,建构“三农”信息资源库,促进各个农业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给县域内各农户提供准确、及时、科学的农业发展信息。其次,在农产品监督方面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做好农产品检测服务,针对假种子、假化肥、假农具等情况,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打造健康、诚信、公正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应加快大型农业物流项目的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实现农产品的顺畅流通与配送。在农业金融服务方面,政府也应给予适当倾斜,鼓励农民创业,提供小额低息贷款。

  四、结语

  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科技化、市场化、产业化之路,要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结合县域发展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结合,同时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以县带乡、城乡互动的良好发展格局。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篇5

  摘要:企业文化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为其提供助推力和发展导向与精神动力;企业可持续发展则是企业文化的源头、依存和沃土,两者互为依存、互为促进。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头脑和灵魂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发展的目标性、方向性和战略性,也失去了立足于现代市场竞争的前瞻性、能动性和适应性。

  两淮置业根据行业的性质,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重点,提炼出自己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在这六个方面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和持续发展:知行合一,创造企业管理新境界;以人为本,激活企业活力;企业文化要注重个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企业文化是企业跨越发展的原动力;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文化不断完善。

  关键词: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 创新 跨越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观念,并且把这种精神观念具体地体现和落实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行为、物质设施和企业形象建设等各个层面中。

  《辞源》中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 各种事物有章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 “化”就是改变。企业文化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为其提供助推力和发展导向与精神动力;企业可持续发展则是企业文化的源头、依存和沃土,两者互为依存、互为促进。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头脑和灵魂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发展的目标性、方向性和战略性,也失去了立足于现代市场竞争的前瞻性、能动性和适应性。分析国内外先进企业成功的因素,突出企业的文化管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完整的文化体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基于此认识,安徽两淮置业公司将打造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规划实施。

  安徽两淮置业根据行业的性质,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重点,提炼出自己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确立了包含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等要素在内的安徽两淮置业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其核心价值观是“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其经营宗旨是“凝心聚力,超越自我,把握变革,经营未来”,充分反映了企业发展共有的规律,又反映了企业发展的不同特点。

  正如两淮置业公司总经理李学文所诠释的:我们建设企业文化,要做到绘制企业发展宏伟蓝图和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相结合,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团结拼搏争一流”的企业精神,要把塑造企业形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经常性工作来抓,要把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而两淮置业公司正是用企业文化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协调步伐,调动积极性。

  一、知行合一,创造企业管理新境界。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个装饰品,它是为企业价值服务的;它也不能停留在理念上,而要付诸实施,因此,要注意知行合一,注重企业文化的实践性品格,真正使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各个环节,创造企业管理的新境界。

  两淮置业将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客户、深度融合、务求实效的基本要求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将企业文化融入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公司的管理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两淮置业文化对内增强了企业本身的素质,对外为企业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都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文化支撑力量。两淮置业文化具有定位精准、人本思想和创先争优三个特点。之所以说两淮置业文化的定位很精准是因为两淮置业文化特别强调了安全文化:坚持安康杯竞赛活动,加强安全教育,预防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故;强调了服务文化:服务永无止境,无论是销售工作还是物业服务方面。所谓的人本思想则是特指两淮置业文化一直坚持着“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将团队建设作为激活组织活力和文化活力的重点。而两淮置业文化的创先争优是我们力争做到在区域房地产企业中领先,在行业中领先。

  二、以人为本,激活企业活力。

  企业文化中最闪亮的部分,我们称之为一克拉文化。

  “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低谷就流向哪里。多年来,万科一克拉文化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逐步渗透到日常管理工作中,万科一贯主张“健康丰盛的人生”,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为员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倡导简单人际关系,致力于营造能充分发挥员工才干的工作氛围。近三十年,万科一直保持行业领跑者的地位,实现了企业的稳定发展,而其中,起到有力支持因素的就是万科的一克拉文化。

  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传统管理是以物为中心,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人的因素,如过分强调企业的制度和纪律,对员工采取命令式的管理方式,使企业与员工间变成纯粹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脱离了企业的文化纽带。这样企业自然会僵化,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下降,损害企业的凝聚力。而当今世界的企业竞争,不再仅仅是产品和市场的竞争,更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高质量的人才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管理的成败。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议题,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员工的各种要求,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而物的价值则次之。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三、企业文化要注重个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共性,即出发点是为企业提供实现其目标的土壤。企业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个性。优秀的企业文化不可“克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赋予个性的文化才有生命力。企业文化个性在企业文化整体中虽然只占少数,但鲜亮、耀眼,是企业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企业的活力源泉所在。每一个企业都有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和精神,比如海尔集团的“先造人才,再造名牌”,联想集团的“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平安保险公司的“举手投足,莫不遵于君子之道”,等等。

  两淮置业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与自身的实际和经营管理相结合,如何做到在坚持共性的情况下突出个性,体现自身文化特色是其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则是关键,而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与各项工作理念的关系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而企业本身对企业文化的重视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条件,两淮置业公司副总经理魏振岱就曾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公司发展的精神动力,搞好企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要,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和支撑企业永续发展。”两淮置业文化无声的渗透到了整个企业中,使两淮置业取得佳绩有了最可靠的保障,也是我们员工万众一心、排除万难的精神动力,更是企业管理的法宝。

  四、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

  企业文化要在发展中创新,以创新的精神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大胆创新,积极求变,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保证企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房地产开发的地域特性,以及随着行业整合的加剧,房地产企业之间也将呈现出两极分化态势,强者愈强将最终促进区域性地产巨头的出现。中、小型房地产公司如果未能抓住行业整合机遇发展壮大起来,未来的市场拓展难度将更大,很大程度上只能局限于区域市场,在外地市场难以拓展。加速发展壮大是两淮置业的必然选择。在把每个项目做成精品,做成艺术品的同时,两淮置业立足宿州,加大业务拓展,目前在安徽、江苏、山东有多个在建项目。

  这些成就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两淮置业公司令人折服的企业文化,展示了企业文化的伟大精神力量与对企业的深远影响,更加说明了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魂。

  五、企业文化是企业跨越发展的原动力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优势是:可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协同力,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两淮置业文化体系中所包括的责任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执行文化等,无一不是切合公司的企业定位与企情,具有深刻内涵与深远价值的。

  六、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文化不断完善

  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只有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个企业才会有希望,才会有发展后劲,才会使企业常青不言败。两淮置业文化的实践更深刻地证明:文化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土壤,是有序经营的动力和根本。文化建设的根深蒂固才能使企业发展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两淮置业文化也启示我们必须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企业文化,以创新思维为引导保持企业文化的动态发展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市场竞争意识与能力是企业需要强化的思想意识,而这种意识必须融入企业文化中方可发挥更大作用。

  时代在发展,企业文化的价值追求也在不断完善更新。企业追求的高境界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热心公益、共享双赢、科学发展的文化,这种文化超越企业狭隘的利益观,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肩负社会责任,谋求与社会和谐共进。这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也是企业奋斗的终极目标。

  总之,企业文化在企业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企业文化的凝聚、约束、牵引和变革,企业有了指引方向,凝聚了力量。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依靠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不仅可以约束、规范员工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转折点,可以借助企业文化发现、避开成长陷阱,正确决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篇6

  摘要: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核心知识技术能力、协调整合能力、生产运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它表现在财务上是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资本结构、创造价值能力、成长能力等。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最终将体现在企业财务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上,只有企业财务能力得到提高,才能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才能确保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延续。企业应在明确财务能力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着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能力,培育途径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志

  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核心知识技术能力、协调整合能力、生产运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它表现在财务上是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资本结构、创造价值能力、成长能力等。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最终将体现在企业财务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上,只有企业财务能力得到提高,才能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才能确保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延续。企业应增加销售收入,最大限度地争取市场份额,进而在长期内达到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最大化的目标,从而不断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企业财务能力的内涵和特征

  (一)企业财务能力的内涵

  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财务能力,企业的财务能力的好坏与优劣程度倍受社会有关各方的关注。企业财务能力从属于企业能力,是企业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企业财务能力,宋献中、罗宏认为财务能力是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企业财务运行效率的体现。朱开悉认为企业财务能力包括企业财务活动能力、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包括企业筹资能力、投资能力、资金运用能力和分配能力等,其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包括财务决策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其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财务表现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其核心是可持续盈利能力。财务活动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反映在财务表现能力上。

  笔者认为,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在长期的艰难的成长历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能够迅速适应和利用变化的财务环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综合能力。企业财务能力包括财务战略管理能力、财务应变能力、财务创新能力、财务预警能力、财务协调能力、财务监控能力、财务制度设计能力和财务团队综合素质等。

  (二)企业财务能力的特征

  1.资源性特征。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资金、人力资本、原材料、技术和技能、营销等。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在长期的艰难的成长历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财务综合能力,它体现为企业成长过程中积累而形成的财务资源。因为它具有历史依存性,是企业积累性学习和总结的成果,是企业的“管理遗产”,所以,这一资源具有非交易性、无形性、非替代性和专用性的特点。

  2.价值性特征。企业财务管理具有价值管理和综合管理的特点。财务能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它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资金运营效率。企业财务能力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优劣程度。财务能力的宗旨是为增强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服务的。因此,研究财务能力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改善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价值性是企业财务能力与其他企业能力相比较所显现的主要特征之一。

  3.柔性特征。柔性是指能够对变革或新情况做出反应或适应的质量属性。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安索夫首先将柔性思想用于企业战略管理。柔性战略观是指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时,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通过运用、整合或创造内外部资源,对环境变化做出的能动性反应。柔性的财务能力是指企业在现有财务能力水平基础上,在变化的环境下整合旧资源、发现新资源并有效组织财务资源应对突发事件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能力。它是为了在动态的管理环境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并应对财务危机等而提出的。柔性的财务能力包括排解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排解能力是指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排除危机和调解矛盾,以减少因环境变化而对系统影响的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随环境变化而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创新,使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积极影响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能力。这三种能力贯穿于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体现在财务管理中的协调沟通、财务控制、信息处理、持续改进、学习创新、财务预警及应变能力等方面,它们的综合作用反映了企业财务能力的柔性程度,表明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水平。柔性的财务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管理能力保证,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综合性特征。企业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能力系统,它主要由战略能力、企业家能力、管理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研发能力、供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财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构成。在这个企业能力系统中,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的财务综合体现。因此,通过对企业财务能力的综合分析可以反映企业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情况。

  5.系统性特征。企业能力作为一种系统能力,必然由各种子能力系统组成,分别是:企业文化子系统、管理创新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技术创新子系统、企业家能力子系统、产品开拓子系统等。由此可见,财务能力仅仅是作为企业能力中的管理创新子系统中的分支存在的,财务能力属企业能力的财务范畴。企业财务能力主要由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等构成。一方面,企业能力决定企业财务能力,企业财务能力又反作用于企业能力;另一方面,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活动能力决定财务表现能力,财务表现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活动能力。

  6.不可交易性特征。财务能力是隐身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独自的技能或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财务能力的构成要素到财务资源所属的财务主体,再到财务能力形成、积累和组合的过程上看,财务能力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管理体制、特定企业文化、特定企业员工群体等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企业个性化的产物。由于企业不同的理财环境和管理条件,企业财务能力是在企业长期的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与企业的特殊组成和特殊经历紧密相连。因此,财务能力与企业相伴而生,它虽然可为人们感受到,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培育,但却无法像其它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财务能力具有不可交易性,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和有偿取得。

  7.动态性特征。企业财务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继承性,又有突破性,创新是其本质体现,企业现在的财务能力是企业过去创新的结果。企业总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的战略会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呈现为一种动态性。财务能力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其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也处于一个变化的状态。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过程,就是优化财务资源与提高财务能力有机结合的过程。财务能力的提升表现为财务效率提高,企业财务状况得以改善,财务关系得到良性发展,财务风险降低等。财务能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管理模式、财务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它会随着其相关变量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所以,不同时间、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内外环境、不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财务能力。

  三、企业财务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财务资源因素

  财务资源是企业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与企业获取财务收益相关的各类资源,包括企业所拥有的资本以及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财务管理体系。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是属于硬财务资源;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以智力为基础的、无形的、具有潜在收益性的知识资源,包括企业财务战略、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理财文化等是属于软财务资源,这些资源是转化为财务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因素。企业要能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一定市场环境下得到财务资源的支持,如果企业财务资源可获得性较差或者由于企业的过度经营而将财务资源消耗殆尽,则企业将不再具有获取财务收益的能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基础。

  (二)财务战略因素

  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定义,企业战略就是企业为赢得竞争优势而设立的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措施。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为了实现总体战略和取得竞争优势,根据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有关全局性的、长期性的、应变性的、方向性的和动态性的财务决策与措施。它是以理财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围绕企业战略目标来规划战略性财务活动,是企业战略在财务领域的延伸,属于企业核心的职能战略之一,服从并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必须努力构建自己的财务能力,获取竞争优势。在这种努力中,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财务战略不仅是行之有效的,而且越来越成为企业创立竞争优势的主导力量。增强财务能力的财务战略主要包括:差异化财务战略,不同的成功企业在可控的财务资源方面存在差异性,正是这种基于财务资源的天赋、财务管理水平的差异,使不同企业财务能力的差异性得到体现。财务战略对企业财务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增强企业财务能力的基础,财务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企业财务能力的最大化。财务战略是影响企业财务能力持续增强的最重要因素。

  (三)财务整合因素

  财务整合即财务资源整合,包括财务管理目标导向的整合、财务组织机构和职能的整合、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内部控制的整合等,目的是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财务制度体系、会计核算体系等方面实施统一管理和监控。企业财务整合的目标是通过实施统一管理和监控,达到提升企业财务能力和强化竞争优势,以创造更多的新增价值。在财务整合过程中,企业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成本管理、风险控制和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为主要内容,通过财务整合力求使并购后的公司在经营活动上统一管理,在投资和融资活动上统一规划,最大限度地实现并购的整合和协同效应。财务整合是企业扩张的需要,是发挥企业并购所具有的“财务协同效应”的保证,是并购方对被并购方实施有效控制的根本途径,更是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保障。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并购方对被并购方财务管理不善,成本费用过高,资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行诊断提高的过程。有效地财务整合是企业扩张后财务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保证。执行力是决定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没有了执行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会面临巨大的威胁。财务执行力是指企业财务人员利用各种资源和机制,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综合能力。影响其形成的因素不仅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人才系统、企业文化等财务执行的环境要素,还包括共识度、协同度、领导力和控制力等财务执行的能力要素。由于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所处环境的快速变化,影响企业财务执行力的各种要素也在相应变化。企业必须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和人才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改良企业文化、提升执行过程中的协同和控制能力,保证企业的财务执行能力与企业发展进度相适应,以提升企业财务能力和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财务创新力因素

  持续不断的财务创新是对企业原有财务管理方式方法和治理模式进行的不断改进。财务创新通过新的财务元素为企业注入新的财务活力,从而推动企业的不断进步。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方面的新观念、新思路、新认识、新观点、新理论、新体系等,手段方面的新方法、新程序、新公式、新操作过程、新操作手段、新建议、新措施等,体制方面的新规范、新制度、新模式、新管理等。持续不断的财务创新促使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上台阶,是企业财务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不竭动力源泉和有效支撑。

  四、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培育的途径

  (一)实施战略财务管理,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

  战略财务管理就是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与发展,是战略和财务之间的有机结合。战略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决策者根据企业制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所制定的,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财务战略,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财务战略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与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战略财务管理要求财务人员不能只从单纯的财务理念出发进行理财,追求财务自身的最优化,而必须具备战略思想,从战略的全局来考虑和设计企业的财务行为,企业的财务行为不但要满足企业当前的生存需要,更要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的增强离不开有效的战略财务管理理念和措施,它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战略财务管理是着眼于未来,依据公司现实情况、立足长远的需要对公司财务活动做出的判断,科学的财务战略能够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不断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实施财务资源配置,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

  财务资源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基础性资源。伴随着社会对资源认识的加深,财务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拓展。财务资源配置是指资本在不同形成方式上的组合和在不同经济用途之间的分配。企业资源配置行为就是通过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以尽量少的资源耗费取得尽量大的增量资源。换言之,是一种追求资本增值的行为。财务资源配置涉及到财务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融资中的资源配置,表现为资本在不同时期之间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安排,从而形成了融资的核心问题--融资结构的合理安排,包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的安排、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安排;二是投资中的资源配置,表现为资本的合理分配,从而形成了投资的核心问题--资源流向和流量的调整。可见,财务资源配置是针对资本而言的,它不是单纯资本量的问题,而是资本内在结构的组合和安排问题。财务资源的稀缺性客观上要求人们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其目标是:优化融资、投资结构,提高稀缺资源产出率--资本收益率,从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由于财务资源是一个动态体系,因此,财务资源要素及其结构与各因素权重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不相同,企业要配置好财务资源,在考虑要素稀缺及效率优先的情况下,所作的配置决策也会不同,财务资源配置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改进的工作,作为财务人员和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来说,空间也很大。企业只有实施有效地财务资源配置措施,才能达到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目的。

  (三)实施财务预警,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

  所谓财务预警系统,就是旨在监测预报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通过设置财务指标体系,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而建立的财务分析系统。市场的瞬变性与不可准确预见性,加之决策者素质水平的影响,使得风险成为客观存在。如果企业不能卓有成效地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因素,势必使企业的未来发展陷入严重的危机境地。因此,企业应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及早诊断出危机讯号,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财务管理,确保企业财务安全,以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

  (四)实施足够现金流,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

  企业的现金流量是企业经营过程的重要表现,它反映了企业经营质地是否良好。企业发展最为本质的一条铁律:增加企业价值、增强公司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增强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获取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能力。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有着选择各种财务政策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能够更好的驾御财务风险,能够更好的控制财务政策不当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未来现金流量充足的企业不必担心债务过度造成的持续发展能力的伤害,而未来盈利前景暗淡的企业过分的依赖债务融资只能陷入破产的泥潭。从一定程度上,现金流比利润更能说明企业的收益质量。公司宣布破产之前,连续多年净利润为正数,而公司的经营现金流是在破产之前的几年就已经开始恶化,这样情况并不少见。现金的循环运动是企业生存的基本前提和资本增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在对长寿企业的研究中发现,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有三个:一是拥有必要的现金存量,为企业的经营、投资和其他活动提供必要支持;二是拥有充足的现金流量,资金可以在企业内部和外部顺畅流转,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三是现金净流量为正数,从而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现金流。因此,实施足够现金流的财务战略,是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的必要条件。

  (五)实施财务信息化,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

  财务信息化是指财务人员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企业流程重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组织模式,调动财务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开发企业财务信息资源,提高财务活动效率,来更好地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防范财务风险,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突出表现在以技术为手段来改进财务治理水平、理顺其业务流程、加强对价值流的监控。因此,企业应站在财务战略的高度,积极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以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

  (六)实施财务创新,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

  财务创新既是一种管理创新,也是一种制度创新。从管理创新的角度看,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财务创新重新组合了财务管理中的各种要素,并创造出一种更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资源整合管理模式,从而重构和建立自身的财务能力。有效的财务创新能够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快速有效地整合财务资源,适时调整投融资方案和营运资本管理方式等措施,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企业的财务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核心和主导性创新。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财务创新集中体现为财务治理和财务控制的创新。通过财务创新,企业可以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协调与合作关系,同时在企业内部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财务创新应当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而且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动力和源泉。

  (七)实施优化筹资,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

  企业的筹资政策应根据内外财务管理环境的状况和走势,对资金筹措的目标、结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长期和系统的谋划,旨在为经营战略的实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并力求不断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筹资效益。

  企业应维持一个保守的财务比率,以保持企业持续进入资本市场充足的借贷能力;制定一个适当的、能够以留存收益支持公司持续增长的股利支付率;对于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来说,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则首选举债,迫不得已时再发行股票。这一融资政策,既能够利用留存收益增强企业财务的灵活度,又能够利用债务融资维持或提高股票市场价值。企业应致力于优序融资政策,使企业财务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八)实施择优投资,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

  择优投资是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决定着能否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企业应当按照总体战略来安排长期投资,从全局角度优化资源配置,要科学研究和应用规模经济原理,综合运用最佳生产曲线、成本函数等现代经济理论模型,探索最佳的投资规模,获取最优的投资效益。

  企业应科学运用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进行投资策略的制定。就是将与投资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优势与劣势分析(SW)和机会与威胁分析(OT),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投资决策结论。

  企业应科学运用波士顿矩阵法进行投资策略的制定。波士顿矩阵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一个公司的投资业务组合是否合理。该方法将一个公司的业务分成四种类型:问题、明星、现金牛和瘦狗。如果一个公司没有现金牛业务,说明它当前的发展缺乏现金来源;如果没有明星业务,说明在未来的发展中缺乏希望。一个公司的业务投资组合必须是合理的,否则必须加以调整。波士顿矩阵法的应用能提高管理人员的分析和战略决策能力,帮助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看问题,更深刻地理解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联系,加强了业务单位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之间的沟通,及时调整公司的业务投资组合。收缩或放弃不良投资项目,集中资金投向发展前景看好的投资项目。

  企业应建立项目论证制度,控制投资风险。投资项目提出以后,深入市场调查,要对投资项目的环境适应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科学的论证。环境分析主要是对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分析;经济合理性分析是指从量化与非量化双方面对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关注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和持久性增长能力。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只有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而理性的论证,防止过分理想化与盲目性,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以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

  (九)实施成本领先,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

  迈克尔.波特认为成本领先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基础。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广告等领域,使企业的总的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达到全行业最低,以构建竞争优势的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的实质是通过降低成本,让顾客受益,企业赢得市场。相同功能的产品,如果企业有竞争者,只要其成本低于竞争者,企业就拥有了成本优势,并且当成本低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对潜在的竞争对手造成很大的威慑,使其放弃进入这一市场的企图。企业如果能够成功的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行业中现有的竞争对手而言,低成本领先的企业就可以做到“进可攻城略地,退可安然自保”。价格竞争对于任何一个竞争性市场而言都是难以避免的。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许多行业的最终竞争格局还没有形成,仍然处于“洗牌”期,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风险,价格竞争还是最主要的竞争手段。价格竞争中竞争的其实不是“价格”,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企业本身能够控制的只是成本,因此,价格的竞争实质上是成本的竞争,“价格战”实质上是“成本战”。在面对价格战时,低成本领先的企业始终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当竞争对手采用进攻型的价格策略时,企业由于成本低,边际利润高,可以进行价格跟进;当竞争对手采用防御策略时,企业可以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边际利润,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谋求自身的长期发展。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主动发起价格战,向对手较为成功的其它战略(如差异化战略)发起攻击,向对手实施有效的打击。因此,企业有了低成本优势,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力就有了保证。

  (本文是“市级社科重点研究课题”内容)

  参考文献

  1 宋献中,罗宏. 核心能力、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创造[C].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财务学科建设暨理论研究会论文集, 2003.

  2 朱开悉.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及其报告[J].会计研究, 2002 (2)

  3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财务管理[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 杰拉尔德 阿什温保罗 桑迪海 弗里德.财务报表分析与运用[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8.

  6 波特.竞争战略[M].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7.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篇7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社会问题也频频出现在我们眼前,而我们作为当今社会的主人有必要加强对环境、资源的关注,并找出切实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一世界难题,所以环境会计便产生了。环境会计的实施是深入执行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切实需要,是实现经济资源强国的必要手段。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都赞可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企业作为当今社会的最小最多的活动分子,实现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项需要多主体、多方面合作的事情,所以,环境会计做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关键保障也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关键词:环境会计 企业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人来历史发展到现在,人来社会其实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也都呈现出了一派崭新和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但是我们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日益枯竭,物种不断灭绝,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生态也被遭到严重的损坏,这些糟糕的现象都在告诉我们必须对现有的不适合我们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并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来解决它,所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产生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可持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许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笔者借鉴了被广泛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我们从定义中可以认识到我们必须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终极目标就是统筹各种利益关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得以繁衍生息的宝贵资源。

  二、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会计发展的最终归宿

  以上我们分析了社会目前的现状,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而我们都知道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是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支持和实施的,两者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所以环境会计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会计就是一门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运用会计的相关理论和计量方法,对各个经济主体的环境影响信息进行加工和报告的学科”。可见环境会计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定义的一个概念。所以与环境会计有关的各个基本要素,基本原则内容,基本系统体系,基本方法都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即这些要素、方法体系等都要做到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完美融合,都要满足我们未来几代甚至几十代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的发展,做到环境会计与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发展和真正融合,使环境会计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盾牌和强大的保障。

  三、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盾牌

  企业如果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不能离开环境会计的引导和支持,它们是是不可剥离的。环境会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想是指人类追求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不能以资源浪费、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做代价。传统的会计核算没有在企业经营核算的同时把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只是仅仅片面地追求他们自身的利益和追求所谓的速度,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不一致的。而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会计中环境成本核算的开展。一般而言,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济背景下,管理当局一定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而加大对外部环境信息的披露会增加自身的运营成本,这与企业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这就是我国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加大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原因。但是要是我们从较远的眼光去看,企业就应该将环境成本的核算列入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体系中,对环境成本信息进行计量核算,正确的对待企业面临的环境问题,才能最终保证企业经济不断地充满活力。环境会计不在是传统以往大家所了解的那样只是仅仅核算企业的负债、无形资产、原材料,企业投资等,而是将环境成本列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中,记录企业资源消耗的多少,考虑环境成本的高低,从而规范一个企业的发展,使之始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总结:

  环境会计的实施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社会大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能有效的规范他们的社会行为,进而减少他们的不环保的行为,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也许现在提到环境会计我们社会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就算知道也不知道企业应该如何做好环境会计,如何利用它控制企业的自身行为,而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制度就为我们解决了这个疑惑,让许多人更加了解它,在学习这个制度的同时,也亲身体会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更能懂得作为社会的主人我们应该从何入手从哪做起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篇8

  摘要:在阐述企业“生态化”内涵的基础上,论证了企业“生态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选择,提出促进企业“生态化”的对策:建设企业生态文化,提高企业职工的生态素质,实行清洁生产和推进企业环境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化;企业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的经济行为与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企业存在于社会和自然界两大环境之中,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注意到社会与企业的关系,而忽视了自然界与企业的关系。长期以来,不少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只重视职工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忽视生态素质的提高,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城乡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受到威胁。因此,如何加强企业自身的“生态化”建设,实行“绿色生产”或“无污染生产”,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企业“生态化”的必然性

  企业是一个由人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企业又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与外界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企业的“生态化”是指把生态学原则运用并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产品的研制、生产、包装、运输、消费,废物的回收、再利用等,用人与自然协调的观点去思考问题,最优处理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关系,通过为企业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达到工业产品生产的清洁化和产品的清洁化。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取决于系统的内在构成、管理和机制,也离不开外在的环境,如企业生产的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和环境影响等。近年来,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对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并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许多有远见的企业“生态化”建设已经起步,有的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有200多家企业的近400多种产品已经取得生态标志的使用权。

  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对内受眼前利益驱使,拼设备,拼资源,对不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的现象熟视无睹,对外不顾环境污染,超标排放“三废”,尤其是乡镇企业治污水平低,污染排放量大。一个小造纸厂或小化工厂,就可以污染一条河流,危害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口的生活饮用水。在引进新的项目和设备时,有的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使得发达国家“夕阳工业”中污染密集型工业或对环境破坏较大的生产工艺转移到中国。污染和破坏环境,不仅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影响其它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也反过来危害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19%年全国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6.5万家,仅淮河两岸就有近千家。

  保护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要使企业生产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一手抓“产业化”,一手抓“生态化”,保护环境,培养生态意识,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国内外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I劝14000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建立,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企业必须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并将其纳人到生产体系中。欧共体规定从1993年起皮革、皮件禁用PCP化学物,浙江出口到法国的皮鞋因为PCP超标而被退回,德国对6种染料生产的产品禁止进口。企业只有将自己的经济发展同保护环境的责任结合在一起,选择“生态化”的发展道路,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讲,企业“生态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生态化”能提高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社会效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优雅的环境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潜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人心情舒畅,增加兴奋感和和谐感,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操作的准确性,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清洁度和质量。

  (2)企业“生态化”能促进企业推行“绿色管理”,开拓和发展绿色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未来的社会是环保的社会,各国企业家普遍认识到未来企业间的竟争不仅是产品质量、服务和促销手段的竞争,也将是环保的竞争。21世纪,环境标志(Envi~ntall刁bel)将成为企业必备的“通行证”。如今有远见的企业都在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生产“绿色产品”,竞相采取“绿色标志”、“绿色广告”。例如,美国的杜邦公司率先推行“绿色管理”,自90年代起在全球首先回收氟里昂,以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并计划在30年内最终停止排放废弃物。日本东芝、尼桑等公司也共同出资建立2500万美元的环保基金,资助世界各地的环保工程,以树立他们“绿色企业”的美好形象。青岛海尔冰箱能跻身国际市场,获得较好的口碑,并获得德国环境标志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节能且无害于大气臭氧层。

  (3)企业“生态化”强调系统内部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可使企业节省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据估计,国民经济周转中,社会需要的最终产品仅占原材料用量的20%一30%,70%一80%的资源最终成为进入环境的废物,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以说,工业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主要是资源的浪费〔5〕。企业“生态化”将有助于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使已有的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使企业由外延型增长转变为内涵型增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促进企业“生态化”的对策

  (1)引入“文化力”机制,发挥企业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合力”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制度和行为方式的辩证统一,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论,它强调关心人、尊重人、重视人的价值的实现,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被国外誉为“企业成功的真正秘诀”。而以生态意识为中心的生态文化,是由对环境引起的现代优患意识积极反思的结果,它是以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念来审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科学的态度来保障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生存环境的协调有序,集中体现了生态精神。这两种文化虽然在学科类别、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等方面有所区别,但也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具有一般文化的共同属性;本质上都是一种整体观;都以一种文化为引导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深层次上都是一种观念文化、心理文化,是群体意识体系。这些共同点是两种文化融合的基础。要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将生态文化融人进去,使两者兼容并蓄、优势互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植于企业的发展决策与文化理念中,创新与再造相应的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促进对企业的“生态化”。

  (2)着力培养生态意识,提高职工的生态素质。生态意识是人类意识自身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把生态意识培养成企业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兴衰的关键。在当今中国强调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之时,生态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持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目前企业职工生态意识十分薄弱的现状,必须切实加强环境意识教育,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知识,激发人们的环境忧患意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转变“两种方式”,发展清洁技术。一种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能耗、低效率的局面,必须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行集约化生产,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和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把发展经济和资源节约利用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另一种是转变环境污染的治理方式,逐步由“末段治理”转变为源头和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在实现节能、降耗的同时,也就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同时减少了末端治理的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这既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与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将废物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

  (4)严格企业环境管理,加大执法力度。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管理不善和管理不严造成的,因此,企业“生态化”必须从加强环境管理做起,实行环境管理责任制,通过环境规划、计划、设备管理、工艺改革、规章制度等手段,不断调整生产与环境的关系,解决企业活动的每一个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可能产生的污染以及资源、能源的浪费现象,达到节约资源和能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促进生产发展的目的。中国企业的环境污染有三分之一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只要加强环境管理,就可以得到解决[2]。在中国大多数企业经济、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不可能投人大批资金进行污染治理的情况下,就更需要通过加强管理来解决。此外,必须加强环保执法工作,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并积极探索“谁污染谁付费”的新策略,实行成本内在化,将环境治理费用计人企业的生产成本,建立健全企业环境污染监测网络系统,加强对企业的排污检查督促。

  3结语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向企业家们提出了挑战,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人们日益提高的环境意识,即将消耗殆尽的资源,已不允许企业再按传统的生产方式去经营和运作。环境的挑战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个全球性的绿色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企业家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强企业“生态化”建设,树立绿色经营思想,开创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篇9

  【摘要】环境保护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产在对立统一的辫证关系,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当前,社会上存在两者相冲突的现象,这源于企业自身责任感缺失、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缺位、某些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及环保政策设计存在漏洞等多重原因。从环保角度来看,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政府、司法机关应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和服务,积极推广排污交易权制度,开征环境税·

  【关键词】环境保护;企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大批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污染事件频发,企业发展与周边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例如哈尔滨医药集团公司制药总厂(简称哈药总厂)污染事件。据媒体报道,长期以来,哈药总厂超标排放污水和废气,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经媒体曝光,该公司年销售额达so亿元,每年的广告投人达s亿元,但是其环保投人却不到2 00()万元,仅占广告投人的1/27。据专业人士介绍,如果哈药总厂按照环保标准治理污染,每年需投人10多亿元资金。 众所周知,药企向来是污染大户,不到2 000万元的治污费用与每年高达s亿元的广告费用相比,相差甚远。这一事件反映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即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如何处理好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呢?

  1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1.1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Zo世纪so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对长期以来人类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的结果,它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可持续性”,即不仅要实现经济的长久发展,而且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对不可再生资源要进行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对可再生资源要维护其原有的生态循环系统,做到不断增值,永续利用。

  从企业的微观层面来看,虽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息息相关,但是在日益强调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低碳经济时代,更应从环保的角度来考量,将环境保护能力看做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能力,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当前的发展,否则企业的发展将不会长久。

  1.2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矛盾关系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探讨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在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生态环境中源源不断地获取资源,并加工成产品出售,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同时,受生产水平的制约,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废弃物再次返回自然环境,例如废水、废渣、废气等。企业获取资源和加工生产的过程直接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人为干预,影响了其自然循环系统,如果不对自然环境加以保护,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企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增加企业的发展成本,例如原有自然资源成本升高、污染治理成本增加等。但是,如果企业在发展中注重环保,维护环境健康,那么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

  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起到促进作用。企业可持续发展可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企业发展了,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保护和改善环境。如果没有企业财力和技术上的支持,改善环境也会空有心而力不足。

  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企业发展是主导,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也是维护和改善环境的主要力量。环境的恶化来源于企业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其相互协调,同步发展,对于企业自身,乃至国家和社会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2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冲突的原因分析

  众多企业污染事件的出现,表明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相冲突的现象。这些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至上,忽视了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认为注重环境保护就会损害发展,企业要发展必然会牺牲生态环境。这种思想之所以在企业中存在和流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企业无心关注环保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经济利润的同时,积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将导致企业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社会效益漠不关心。有的企业认为,企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理应由政府来治理和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企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发展经济,环境保护与自身关系不大。这样的企业往往会通过不计污染后果来获取利益,甚至将违法排污作为降低生产成本、追求最大利润的捷径。

  2.2企业生产技术落后和管理缺位.导致企业环保无力

  企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除了与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缺失有关外,还与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管理不到位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正是因为生产技术落后、管理不到位才造成了企业对环境的破坏。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轨时期,很多企业还沿袭粗放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的使用浪费比较大,排放的废弃物也比较多,仄而造成各种各样的污染问题。有的企业对污染治理不够重视,排污设备老化,未及时进行更新,设施也疏于维护,影响治污效果。有的企业管理松懈,在污染物的管理和生产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导致污染事件频发,使整个环境受到影响。

  2.3政府监管“不作为”,漠视企业的污染行为

  当前,地方政府更关注当地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对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重视不够。有些污染事件长期为当地居民所垢病,几乎每年都有人向相关部门投诉,但是鲜有受到严厉处理的。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当地政府不重视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过分关注企业对当地财政收人的贡献能力。地方政府监管不力,间接诱发了企业的为所欲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引进高污染、高消耗的项目,甚至为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落户当地而主动放宽环保政策。

  2.4排污收费标准低,企业违法成本过低

  企业对环保不热心还在于违法成本低,这源于政府的排污收费标准过低。排污收费是指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对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然后将其中大部分返还给被征收单位,用于改进排污设备。目前,我国排污收费标准过低,表现在收费数额大幅度低于治理成本。我国排污费仅占产品成本的1%0一6%0,而建设排污设施和日常运行成本则高达10%。正因如此,许多企业宁愿缴纳罚款,也不愿意花大笔的钱去治理污染。

  2.5环保政策设计存在漏洞,弱化了税收在环保中的作用

  环保政策设计不尽合理及政策的不健全,使企业在自然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方面受到的制约有限。这主要体现在资源税率过低、征收范围过窄、环境税种缺位等。

  在资源税方面,我国从1984年开始征收资源税,虽然几经调整,但还是不尽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税率低征收范围过窄等问题。2010年6月1日,国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试点资源税改革,其中涉及原油和天然气两大资源,二者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税率均为5%,虽然较从量计征时的折算税率有所上升,但与国际上很多国家超过10%,甚至高达50%的税率相比仍属较低水平。从征收范围上看,我国仅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等7种产品进行征税,而俄罗斯、法国、瑞典等国早已将土地、森林、草原、滩涂、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资源也列人资源税征收范围。

  从环境税种的缺位来看,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环境税种。许多西方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都已经对各种污染开始征税,但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税,只存在与环保有关的税种,即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等。环境保护税缺位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弱化了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3环保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休戚相关,企业不应将自己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 而应将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考虑,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把环境保护的能力视为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这样企业才能实现基业常青。

  从环保角度来看,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政府、司法机关也应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和服务,积极引进排污交易权制度,开征环境税。

  3.1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企业应把自身视为社会整体系统中的“社会法人”,而不仅是经济法人,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应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企业应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发展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做好了环境保护,企业才会获得长久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对全世界众多企业进行认真研究后指出,如果企业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消费者和社会性的长期利益,不重视环境保护,最终将被淘汰。为此,企业应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要从实行绿色管理开始。所谓绿色管理,是指企业将环境保护纳人企业管理和考核体系中,作为企业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考评标准,视环境保护能力为企业的一种潜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制定并落实资源节约和污染控制与处理的具体措施。例如,根据企业发展的规模适度增加环保投资,鼓励技术创新,在日常管理中严格执行国家环保要求,坚持管理注重实效,不走过场等多种形式。

  此外,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环保产业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生产与经营环保设备,如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等;二是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指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如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及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环境服务,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服务。从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方面测算,多回收利用It再生资源,相当于减少4t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目前,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已基本成熟,而我国的环保产业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3.2企业要践行社会责任.热心参与公益事业

  企业要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从国内外一些优秀企业看,凡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在社会上都拥有比较高的社会美誉度,其发展前景也被广泛看好。

  福特汽车董事长威廉·福特认为,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管理环境问题的企业往往更为成功。企业在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应以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社会,如资助贫困儿童、赞助慈善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向灾区捐款捐物及倡导志愿者活动等。在参与公益事业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家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如由美国的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联合发起的“捐赠承诺”行动,已有40位亿万富翁或家庭承诺,将把自己的过半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近年来,我国也有企业家投身公益事业,但为数不多,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企业对公益事业的热心还不够。

  3.3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能,加大监控力度

  许多污染事件表明,污染问题的扩大与政府管理缺位有直接关系。为了促使企业自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政府的管理起着重要的监督和推动作用。政府要改变“经济GDP至上”的传统观念,倡导新型的绿色GDP发展理念,在注重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工作,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保持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作为经济的宏观管理者,政府要引导企业树立良好的生态观,加大对企业排污的监管力度,并严厉查处污染大、对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该整顿的停产整顿,该取缔的取缔,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标准执行,绝不姑息。政府不能为了增加财政收人而做地方污染企业的“保护伞”。通过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查处和处罚力度,使企业的环境污染外部性行为内部化,迫使企业主动去维护和治理环境污染。同时,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积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3.4吸收国外先进环保经验,推广排污交易权制度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做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例如在西方流行的排污交易权制度。排污交易权制度是政府为达到既定的环保目标,实现污染控制支出的最优水平,采取发放许可证并允许许可证在排污企业间交易的办法。

  它根据“污染者付费”或“谁受益,谁付费”原则,合理划分各环境主体的责任。政府在确定的排污控制总量内,向各个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并允许这种许可证在市场上交易。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总排污量在控制范围内,另一方面,排污许可证的市场交易可实现总排污量在企业间的最优分配。

  目前,排污交易权制度在我国部分城市开始试行,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存在较多问题,如相关法规不健全、监督不到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考量标准不具体。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美、德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成熟,我国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对排污权交易的规范管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在全国各地推行。

  3.5适时开征环境税,改进税收政策

  环境保护税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最先提出,目前已被欧美大多数国家采用,对污水、废气、噪音和废弃物等突出的“显性污染”进行强制征税。开征环境保护税可以将现行征收的各种排污费、超标排污费等环境污染收费规范为环境保护税,课以较重的税率,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和污染物征税,真正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税,应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根据国际通行的“谁污染,谁缴税”原则,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和生产应税包装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在环境保护税的税率设计上,主要以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采用定额税率、差别税率、从量课征的征收方式。

  同时,政府应提高资源税的税率,扩大征税范围,使企业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资源税成本所占比重,减少甚至避免浪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对煤炭等高利润资源和稀有资源应大幅提高征税,限制资源的无度开采。

  3.6司法机关要积极介入,主动服务企业发展

  服务企业发展是司法机关开展工作的大方向,但受传统业务范围的限制,司法机关服务企业发展局限于对涉企刑事案件的侦破,几乎不关注企业自身发展的障碍。司法机关应拓宽服务企业的方式和渠道,全面服务企业发展。面对当前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出现的矛盾,司法机关应创新工作方式,致力于化解这一矛盾。首先,加强对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宣传。

  不仅要在企业中普及环保知识,更要普及违反环境法的后果,如违法会受到的行政处罚、刑事处罚以及对企业发展的诸多不利影响。其次,查处企业污染案件不手软、不姑息。司法机关查办案件应立足于公平、正义。环境污染案件多数涉及公共利益,危及大多数人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不能因为企业创造了税收,增加了财政收人而对其“另眼相看”,不追究、不处罚。最后,司法机关要加强环境保护司法研究,积极推进环保立法工作,进一步降低环保维权门槛,吸引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同时司法机关也应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使环境保护案件办理做到侦得破、诉得出、判得下。

  参考文献

  [1]吉丽.企业环境保护与企业环境成本分析[J],2011(1).

  [2]基于循环经济背景的环境成本管理研究.

  [3]张鹏.论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D]:[硕士论文].北京:时外经济贾易大学,2006.

  [4]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企业纳税筹划问题的研究论文07-14

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研究论文07-17

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的研究论文10-23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论文07-16

供电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论文07-18

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问题研究论文08-02

关于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的研究论文10-23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07-13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论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