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体育英语术语翻译(3)

时间:2017-06-01 我要投稿
不同民族,这样一来,习语翻译就有一定困难。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习语时到底应采用何种译法,译者首先要考虑这种译法使译文读者产生的反应是否与源语读者产生的反应大致相同。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对等,或使译文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绝对相同的反应。确切地讲,主要功能要对等,读者的反应大致相同。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体育更是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体育习语因其复杂的来源,应在正确理解其文化内涵的情况下翻译,切忌生搬硬套,望文生义。而且体育习语对译者对体育知识的掌握有很高的要求。
结合功能对等理论,笔者认为体育习语翻译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类比对等法。(analogical equivalence)
    这种译法主要是用汉语中习语或成语中的形象代替英语习语中形象,即译成汉语中的习语或成语形象不同,但功能相同,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心理感受大体相当于源语读者读原文时的心理感受。实现了奈达的“功能对等”。之所以采用这种译法,是因为相当一些英语习语中的形象具有浓厚的文化和民族及地域特色,与汉语中的文化和民族地域色彩迥然不同。若保留原文的形象,求形式对等,则势必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而译成汉语习语,虽未保留原文的具体形象,但达到了动,简洁,精辟,通俗易懂等表达效果,也传达出了内涵意义。用这种类比的方法,转换形象,以求主要功能的对等和相似的读者反应。
    1.catch as catch can。不择手段
    有一类摔跤可由运动员选择抓握动作,只要能抓住对方,把他摔倒在地并按住不动,即为胜。catch as catch can原意是“能抓到什么就抓什么”。
    2.neck and neck。不分胜负
    在赛马比赛中,两匹马并弛,难分先后,就用neck and neck来形容。
    在这类习语中,一方面,源语的形象很难为译语读者所理解。另一方面,源语中的形象或文化并不特别影响的译文读者的反应,并不是主要功能。如例(3)中,pillar与post这一形象本身没有多大意义,若强行译出来反而会增加读者理解负担。这句习语的主要功能在于表达“疲于奔命”之意,将其译为“东奔西跑”,“走投无路”达到了主要功能对等的母的。
    3.抽象化对等法。(abstract equivalence)
    对于译文读者无法接受的英语习语中的形象和文化,有些可以采用类比对等法,但由于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等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仍有大量习语难以转化成汉语成语中的形象。对此,我们就要舍弃原形象,进行抽象化处理,译出其对等的含义和寓意,以达到主要功能对等和读者反应相似。大多数英语习语都采用的是这种译法。例如:
    4.no room to swing a cat没有活动的余地;地方狭窄。
    古时候人们在练习射箭时,常把猫装在布袋或皮囊(bottle)内,然后吊在树枝上作为靶子。猫在袋中挣扎使袋子摆来荡去(swinging),射箭的人则站在一定距离之外,所以这种运动非有一定的场地不可。
    5.cut no ice不起作用;没有影响。
    溜冰时冰鞋的冰刀锋利才能切入冰中,溜冰者也才能在冰上快速滑进,冰刀不能切入冰中,冰鞋就没作用了。“cut no ice”大约于20世纪初从美国传入英国,用于口语中,常被引申表示“不起作用”或“没有影响”。
    由于有些习语的文化或形象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体育英语术语翻译(3)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