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论·文明史·国民性 鲁迅与科技史研究之二(4)

时间:2018-01-25 我要投稿



在,"五?quot;新文化的先驱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对地理环境、作用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做过有益的探索。只是后来由于苏联界的影响 主要是斯大林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观点绝对否定普列汉诺夫有关地理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 唯物辩证观点,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于不顾,把这个问题简单地归类、等 同于"地理环境决定论"而大加挞伐,从而使中国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少立足于 自己特殊的地质地理条件,通过东西方文明古国的环境比较,在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中国社会、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众所周知,以欧亚大陆中心的帕米尔高原为中轴,东亚和西欧这基本对称的两大区域 内,纬度和气候上四季的温差及降水量都差不多;都有曲折、漫长的海岸线和可航运的河 流;土壤的肥力与矿藏资源也大致相似。但是,近代以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西欧 进入了资本主义的社会;而13世纪前文化领先于世界的东亚大陆上的中国, 却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上一再迟滞、落后,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侵吞的对象。?

这又是因为什么呢?可以说,自上个世纪末戊戌变法至今以来的一代代力图拯救中华 民族的志士仁人面对这个巨大的历史悖论,都在不同程度上作出过各自不同的严肃思考。鲁 迅也不例外,尽管直到晚年他才真正从思想理论上把辩证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即从唯物史观出发,深入到基础和这一基础赖以产生形成、续存衍化的地理环境的客观规定性,来认识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及其国民性格的种种本质属性。在这以前,几乎是从他留日后期开始,他对"国民性"的长期关注、论析基本上还是侧重于思想和的层面上。鲁迅曾对中日历史、中日两国不同?quot;国民性"进行过认真比较和长期的思考、,于晚年才得出这样一个带有结论意味的观点:??

日本国民性,的确很好,但最大的天惠,是未受蒙古之侵入;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书信·致龙炳坼》(1936年3月4日)

?? 鲁迅的这个临终前的结语,大大地超越了他以往从精神、意识层面直接考察"国民 性"的文化批评和社会批评,而是立足于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并由此追溯到影响甚至决定 社会进程的地理环境、客观条件等等。我们知道,日本是亚洲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半殖 民地而通过自身改革向现代过渡并获得成功的国家。自14世纪初叶结束了镰仓幕府的统治,

日本很快迎来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勃兴。到17世纪开始的江户幕府经过260多年的励精图治,给日本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稳定和繁荣,城市贸易发展迅速,人口倍增。东洋日本的现代化历程除了其他因素以外,与西洋英国大体对称、相近的海岛型地理环境及历史条件,也应该视为一个重要的原因。鲁迅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更深刻地辨析中日民族不同 的国民精神及其自然条件的客观属性。?

现在,让我们回头再看鲁迅早年旅日期间撰写的地质学、矿物学以及科学史论文,就 不难发现:年轻的鲁迅以他当时历史条件下堪称一流的科学及科技史研究,为终生奋斗在 思想文化战线,奠定了坚实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因此可以说,鲁迅在考察国民 性格,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征途上,所达到的高度、取得的成果,与他早年的科学研究密 不可分。面对拯救民族危亡这个命题,鲁迅交出了一份理论结合实际、关系祖国现代 化前途命运的出色答卷!在今天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地回顾并。?

四?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 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 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 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0页。
地矿论·文明史·国民性 鲁迅与科技史研究之二(4)相关推荐
  •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翻译与误读论文
  •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浅述论文
  • 研究台湾文学的必要性论文
  • 新时期文学研究的新视阈及新成果论文
  • 城市水文学研究论文
最新推荐
  • 比较文学核心构建理念论文
  •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翻译与误读论文
  • 比较文学发展前景论文
  • 探究世界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
  •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浅
热门推荐
  •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 浅论《傲慢与偏见》写作特点及语言特色
  • 儿童文学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