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时间:2022-02-13 12:59:56 征文 我要投稿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精选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征文了吧,征文具有主题鲜明、内容清楚的特点。那要怎么写好征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精选15篇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

  小时候,爸爸妈妈要我读经典、背经典。幼儿园里,老师教我积累经典,上了小学,学校也让我学经典、掌握经典、领悟经典、运用经典。经典像我一位形影不离的朋友,不停地帮我漫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为了不断获取知识的力量,我与经典一直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

  当我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儿时,经典帮我拉开了窗帘,透过一扇小小的窗户,我能看见许多知识在游荡,使我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欢乐。牙牙学语时,我迫不及待地跟着爸爸妈妈后面念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晚上,月光透过窗帘,照在墙上,我默念着静夜思,想象着诗人看到的情景。

  上了幼儿园,经典引导我走到窗户前,让我认识了更多的知识。上了小学,经典帮我打开了窗户,我往外一跃,伸展开双臂尽情地和知识拥抱。经典还是伴着我向“海洋”深处游去。

  三年级,我认识了词。第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我觉得写得很美,让我联想到这样的情景:深夜,月光发出洁白的微笑,我独自一人坐在水边,踋前后不停地摆动,有时沾到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这首词让我闻到书籍典雅的香味。

  现在,经典帮我得到了更多知识。《游子吟》赞扬了世上千千万万个母亲,使我明白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三国演义》让我知道诸葛孔明、庞统都是一世的才子。蜀国之所以有了他们才能与列强抗衡那么久。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所以,它一直激励着我要做这样的人,让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让我与经典同行,亲近经典书籍,与经典为友吧。我们为什么读经典?从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易中天的话里,我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于己于国,大有裨益。”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2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高尔基

  有人说,一部字典是无声的老师。我想说,一本好书是无言的导师——指引着我一步步走向成功!

  有人说,一杯醇酒是爽快的朋友。我想说,一本好书是难得的知己——陪伴着我一点点感受世间尘俗!

  有人说,一缕阳光是亲和的长辈。我想说,一本好书是慈爱的父母——教育着我一年年长大成人!

  书,似清茶,用无限的甘甜滋润感染着我每一份快乐的心情。

  书,似音符,用无穷的旋律挥舞编写着我每一次成功的喜悦。

  书,似词藻,用无尽的言语编撰记载着我每一年成长的艰辛。

  在书海里畅游,我发现了人生的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多么精辟的的一句话啊,人不是神,不会长命百岁,不会青春永驻,容颜不老,只会生死离别,长眠于地下。但是我想我可以“不死”。我不会死,我知道,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好好的过完这段人生,我会对得起父亲母亲和我自己,这,够了!我不是毛泽东,我不可以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反抗侵略;我不是文天祥,我不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贪生怕死,更不会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但,我可以是黄香,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我也能温席;我可以是孔融,关爱兄弟姐妹,我也能让梨;我可以是司马光,热爱同学,我也能砸缸。

  在书海里畅游,我领略到了学习的真技巧!确实,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虽然1%的灵感是很重要,但是若没有99%的汗水,灵感来了又有什么实际行动来付诸呢。所以,为了今后的安逸生活,我要勤奋。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啊。以后,不,从现在起,我是匡衡,我要凿壁偷光;我是孙敬,我要头悬梁;我是苏秦,我要锥刺股;我是王羲之,我要吃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得好。”“一分辛苦一分才”。

  在书海里畅游,我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是啊“做人要像粽子般包容,生活像咸蛋般圆满,情谊像艾草般悠长”。所谓做人,当然是做个好人,何为好人?正所谓“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我们要宽容别人。”做人的属下要如土,能谦卑低下;做人的主管要如海,能不拣粗细。与朋友相交要如林,善含藏万象;与大众相处要如水,能屈伸自如。所以我们要谦逊,不骄傲。

  我学会在书海里畅游,我学会在书海里感悟,我学会在书海里愤慨,我学会在书海里学习人生,我学会……因为沉迷于书籍,我懂得了宽容;因为沉迷于书籍,我懂得了真爱;因为沉迷于书籍,我爱上了学习;因为沉迷于书籍,我想要探求一切一切的奥秘。因为书,我得到的太多太多。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道理。书的海洋里,我将是用永远的虔诚的信徒!

  书,你胜严冬里的炭火,你胜酷暑里的浓荫,你胜冬日洁白的雪花,你胜秋日鲜红的枫叶。你是多么令我向往!如果有机会,我愿终身与你相伴!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3

  不少读书人都认为:图书典籍浩如烟海,在阅读时会遇到图书的选择与鉴别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往往通过书目,来了解图书典籍的状况,明晓读书的门径。书目,特别是那些指导阅读性的推荐书目,在我们购书、藏书和读书时可提供重要帮助。

  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推荐书目的推荐性往往并不十分公允、准确与客观。

  首先是时间方面的因素。读书是时代需求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读物的选择是不同的。120年前,张之洞编的《书目答问》面世,很受当时学子的欢迎,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一般读者,不会再依据《书目答问》去读书了。而在1924年,章太炎开列的《中学国文书目》,今天也不适合中学生了。书目中开列的《二程遗书》、《十驾斋养新录》、《申鉴》等书,恐怕学文科的大学生也没有读过。因而,一部好的推荐书目,要能满足时代读者的需要。

  其次,推荐书目受推荐者的知识与兴趣的影响。1923年,清华一批要出国留学的学生,为了短期得到国学常识,请胡适拟定了一个有关国学的书目。胡适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选书较多,偏重哲学史、文学史方面,史部书一概摒绝,有如《资治通鉴》这样的书亦未入选,当时梁启超就认为胡适这个书目“文不对题”。30年后的1953年,北京图书馆开列了一个《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选书20种。这个书目是经过郭沫若、俞平伯、何其芳等人审订过的。既然称为“古代重要著作”,那么如《周易》、《论语》等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一本未选,这是很令人困惑不解的。

  再次,推荐书目的推荐者受偏见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1945年,英国作家奚普选出十本“震撼世界的书”,这里没有中国人的书。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在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中,开展评选《人类有史以来的二十本最佳书》,这里也没有中国人的书。美国图书馆学家唐斯曾写过一本《改变世界的书》,书中选择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叶出版的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其后他又写了一本《自1492年以来塑造现代文明的111种杰出名著提要》。这两本书都没有收录中国人的著作。在后一本书的《导言》里,作者虽然承认东方的经典,“其中有许多书同样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些书还是被“略去了”。另一位美国专栏作家费迪曼曾出版《一生的读书计划》,向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推荐了100部名著,这100部名著也都是欧美人的著作。中国典籍被上述推荐者所忽略,这确实是“世界观的限制所致”。也就是说,这些推荐者是深受“欧美中心论”的影响的。

  也许,任何一部推荐书目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推荐者的主观性和偶然性。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

  有鉴于此,我们收集了80种中外推荐书目(中国的推荐书目54种,外国的推荐书目26种),运用了计量的方法,对这80种书目所推荐的书进行统计,以各书被推荐次数的多少为序,列出目录。这份书目不带有我们的主观性和偶然性。因而,它在推荐名著方面,应该说更加公允、准确与客观。我想,在这份书目上,推荐次数最多的书,可称之为经典吧。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4

  书籍承载文化、传递文明,而与经典书籍相伴的阅读行为,使人们可以超越时空,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新年新气象,在迎接新年的喜庆日子里,记者在我市校园中随处可见读书的身影,随时可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0xx年12月30日下午,伴随着《弟子规》的诵读声,金明小学西校区“与经典同行,做少年君子”迎新年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如期开展。本次活动以舞蹈《弟子规》开场,只见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盘起发髻,系上蓝色丝带,手捧《弟子规》款款而来。孩子们边背诵《弟子规》的内容,边用舞蹈的形式进行诠释。接下来,该校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儿歌和古诗诵读展示,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也分别用各种形式展示了优秀古诗词。

  据金明中小学校长刘俊杰介绍,金明小学西校区从建校之初就把“经典进校园”作为办学特色,在全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教师内开展读经典活动,还要求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感悟《弟子规》”活动。刘俊杰说,书籍是读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籍中,经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读书人心目中,经典具有强大的力量。《弟子规》是一部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应该学习的、规范人们行为习惯的儒学经典。诵读《弟子规》是在号召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不辜负人们对中国礼仪之邦的赞誉。修身立德当从小抓起,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国学经典,无论对于其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还是对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都会起到基础性的规范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25中、27中、化建中学、一师附小、汴京路小学等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各有特色,都形成了常态。不久前,市25中利用道德讲堂活动也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共表演了18个诵读节目,内容均以高中64篇必背古诗文为主,让同学们在诵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在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同时,这些学校还开展了“小手牵大手”活动,由以学生为主力军的诵读团队,辐射到每个家庭和社区。通过“小手牵大手”活动,孩子们的一言一行真真切切地影响到了家长,一些家长也在孩子的带动下阅读经典,不仅读出了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也读出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每天晚上,在结束了一天的繁杂事情后,和孩子在一起读读书,探讨一下书中的精妙语句,已经成了我们家最美妙的时光。”五年级小学生韩程的妈妈幸福地告诉记者。韩程则说:“我和爸爸妈妈还拟定了读书口号,就是要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快乐成长。”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5

  没有色彩的图画,总是让人觉得黯然失色;没有旋律的歌曲,总是让人觉得单调乏味;没有经典的人生,总是让人觉得美中不足。

  儿时的我,酷爱那本充满彩色图片的《西游记》。那时的我大字不识一个,可我却对它津津乐道,一有空我就拿起来看,加上我丰富多彩的想象,逢人就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幅幅图片中的唐僧穿着整齐,一丝不乱,举止文雅,性情和善,看到他面对妖魔鬼怪也虔诚地阿弥陀佛,我乐得前仰后合:“愚啊!愚啊!”于是我经常模仿着唐僧的样子,双手合十,口中默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到别人笑得直不起腰来,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那时,《西游记》是我的“寻乐轩”。

  后来,我学会了拼音,认识了一些汉字,我终于可以读《西游记》了,再也不用费力编了。于是一有空我就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读,抑扬顿挫地读,俨然我也进入了故事中。特别是那精彩的“三打白骨精”,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了白骨精的诡计多端,那精彩简直无法形容,一金箍棒下去妖怪马上就会原形毕现,简直是大快人心。可此时的唐僧在干什么呢?一味地责怪孙悟空误杀好人,而且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孙悟空赶走了,读到这里我气得顿足大喊:“气死我也!”可事后我又想:唐僧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他对他的弟子存有偏见吗?在沉思苦想后,我得出了一个答案:唐僧一生向善,从不杀生。是啊,做人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啊!我恍然大悟。这时,《西游记》是我的“探宝阁”。

  现在的我可以通篇阅读鉴赏名著《西游记》了,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唐僧,一个令人佩服的唐僧。为了西天取经圆满成功,面对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面对九九八十一难,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那认真劲,那执着情,令人仰慕。在学习、生活中,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起唐僧,是他教会了我坚持,永不言弃。现在,《西游记》是我的“悟理殿”。

  我的人生丰富多彩,因为经典伴我成长。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6

  中国悠久的阅读历史,形成了丰厚的读书传统,这种传统的积淀与承继,对后世读书人有着重要的影响,读书人在心理上和阅读的价值取向上无不受其支配。中国阅读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阅读的思想与方法,然而阅读的目的与动力还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读书人的阅读价值观。

  首先,是“学而优则仕”。从孔夫子提倡读书做官,到《大学》中阐发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隋代初年创科举制度,到宋代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等,一个很鲜明的目的:读书以致富贵。这一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其次是勤学苦读。在中国阅读史上,勤学苦读的感人事例层出不穷,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等,这些故事曾激励过数千年来读书人发愤攻读,积极进取,其影响至今犹存。

  第三,对文本的尊重。过去的读书人,往往都是藏书人或抄书人。印刷术在我国发明得很早,但印本书籍的流传仍不是很普及。宋代的雕版印刷术虽然已经流行,但印出的图书品种一般不是很多,或仅限于一些经史名著。在11世纪初期,《史记》、《汉书》等,一般读书人还要靠手抄。古代中国读书人的抄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过去的学者认为,好书当抄,抄书有益,抄书也是一种读书与学习的方法。书既不易得,读书人对书的敬重与珍视是可想而知的。清代藏书家孙从添在所著《藏书记要》中的一段记叙,颇能反映读书人的一般心态。他说:

  且与二三知己,与能识古本今本之书籍者,并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书之久不刷印、某书之止有抄本者,或偕之间访于坊家,密求于冷铺,于无心中得一最难得之书籍,不惜典衣,不顾重价,必欲得而后止。其既得之也,胜于拱璧。即觅善工装订,置之案头,手烧妙香,口吃苦茶,然后开卷读之,岂非人世间一大韵事乎?

  书不仅因贵重而加珍视,同时,书也是读书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明代一学者曾说:可无衣、可无食,不可以无书。衣食本是不可无的,这里只是想表明书的重要。读书人常常嗜书如命,并从中获得乐趣。在读书人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所构建的私人阅读空间,书房的内外环境、买书、藏书、借书、抄书、读书,某些读书人的如痴如疯,正是中国阅读史中最具特色和感人的篇章。

  书籍是读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籍中,经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读书人心目中,经典具有力量,经典或阅读经典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唐代魏征在《隋书经籍志序》中,对经典的力量与象征意义作了极为精彩的概括,他认为:经籍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可以用来领悟宇宙的奥妙,探究天地、阴阳的消息,端正世间的纲纪,弘扬人类的道德。经籍显则可救济世人,经籍藏则可独善其身。读经籍可令人进步,否则就会落后。成大业者能推祟经籍,则将有令人敬重的光明德性;普通人能以经籍为念,则将为世人所重。统治者若要树立政声、显扬德威、敦励教化、移风易俗,哪有不从经籍而来呢?

  首先,经籍是知识的宝库,古今中外的.读书人,在这方面都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经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弊的,人的天分不同,贤或不肖,读书都会各有所获。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说:假使我们所有机器和工具,连同我们所有的主观知识都被毁坏了,然而,只要图书馆和我们从中学习的能力依然存在,我们的世界就会重新前进的。经籍贮存知识,并为人们的创造提供基础。

  其次,在中国科举时代,经书,特别是四书五经,再加上朱熹的注解,一直成为科举的最重要的教科书,成为读书人踏入官场的阶梯。千余年间,读书人无不深受其影响。

  第三,经籍有助于甚或影响着国家的治理。我们现在是否能同意这一看法并不重要,至少我国古代学人是这样看的。司马迁在谈到《春秋》时说,《春秋》明辨人事经纪,判别嫌疑、是非、善恶,以宣扬王道,是一部政治、百官之大法,人伦、礼义之大宗,有国者、为人臣者,都不可不知《春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著书立说和史学研究,而是极具政治目的的。他在给皇帝的《进资治通鉴表》中称:该书“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又说,通过此书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资治通鉴》成为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颇受当朝皇帝的赏识,对后世皇帝及大小官员也有很大影响。即便在20世纪,有些人认为该书也是公务员必读的。

  第四,经籍有益于国家的治理、信仰的确立和教化的形成。

  第五,经籍或读书具有象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地位、权利或特征。读书会使一个人更有教养,即使不会,它也使一个人看起来有教养。我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被采访的人物常常坐在大书架的前面,这不正说明书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吗?哪怕这些被采访者根本不读书,或根本没时间读书。当然,从阅读史的角度看,我们更希望书不是象征物,而应该是读物。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7

  经典是什么?我们分开来讲,经则是长久,经常。那典就是模范,典范,所以经典就是长久的典范经典就是人类历史长城中那些名人的足迹,他折射出哲人的光辉,照耀着圣贤的谆谆教诲,它体现了我们伟大民族那至高无上的智慧。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经典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怎样做人,它使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到“宁静以致远”只有日夜阅读这些经典,才能拥有广阔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

  对于读书来说,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拓宽我们的知识境界,才能让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才能让我们认识这个五彩的大千世界,周恩来同志说得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激励了多少位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仁人志士。民族因读书而兴旺,国家因读书而富强,生命因读书而润泽!

  联合国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而这一天又是纪念莎士比亚逝世的日子,所以又是别具意义,读书,读一本好书,能够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捧起书本,就是抓住希望,就是走向理想的第一步!!

  同学们,大家请不要叹气,因为每叹一口气,就会少一分自信,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携手走进读书的宝库,让我们身边处处弥漫着浓浓的书香,让书香伴我们一路前行!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8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有与经典通行,人生之路才不会如漫漫长夜,无所适从。可是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哪些才可以称得上是经典呢?这方面,人说的不算,时间才是最具权威的评价者。正所谓“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精华”。有些书像流行歌曲一样风靡一时,但是一两年之后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样的书是称不上经典的。惟有那些历经十年、百年、千年锤炼,流传下来的才是真正的经典。

  经典独得多了,你会发现:所有的经典都有一些共同的类似的主题。比如爱情,比如正义,比如善的人性,比如真理与美德,简单的可以概括为三个字:真、善、美。例如,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就是以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来反映封建大家庭由盛到衰的过程。现代经典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反映的则是师生间纯真凄美的爱情。《平凡的世界》反映的农村少年孙少平自强不息的爱情之路。世界名作《巴黎圣母院》写的则是敲钟人加西莫多与吉普赛少女之间的纯美爱情。

  另外还有很多经典名著是反映人性至善的,比如巴尔扎克《悲惨的世界》,诸如此例的很多经典反映的无外乎这三个字:真善美。只有以这三个字为主体的作品才能超越时空流传千载,步入经典的殿堂。

  但是,可悲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是无法孕育出精品的。因为作品来源于生活,反观我们的生活,除了赤裸裸的物欲,哪还有什么真善美的踪影??那还有什么真正的爱情?眼前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是各种利益的整合。女孩子谈婚论嫁最关心的就是房子、车子。丝毫不想两个人是否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结合都是物质的交集,而不是思想感情的融合。而物质又是极其容易消耗的东西,建立在物质至上的所有关系又怎能坚定、怎能长久??

  经典中的另一类主题是人性至善,是作者以其博大的胸怀,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描绘的一种理想世界。这时候,作者就像是一个虔诚的布道者。比如巴尔扎克,他所有的作品中都有深深的人道主义关怀,他深信人性至善是可以制恶的。如他作品中被神父感化的冉啊让,用自己的一生去帮助别人,最后用自己的善心感化了那个残忍的警察。此时的作者固执的认为只有用善才能拯救罪恶的人类。

  而教育就是把这些经典的主题移植到受教者心中,让真、善、美的种子在每一个受教育者心中发芽、生根、茁壮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大树。这样人人向善、人人求真、人人爱美,这样的社会又怎能不温馨和谐?大同社会又怎能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教育是神圣的,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也因为教育的神圣而伟大。如果哪个老师还不承认这一点,只能说明他的虚伪,或者是他的思想还没达到如此的高度。

  真正的老师就应该以课堂为主阵地,把人类的经典,把文化中的精华,把真善美,把民主、自由、平等这些理念灌输到每个受教育者心中,让他们成为真正独立、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活的书柜或者肉体的解题器。这才是教育与经典的完美融合!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9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是因为它蕴藏着一种别的国家都没有的东西——那就是经典。如果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待经典的话,那么就只有经历过风雨的经典名著才能来展现其风采了。

  经典是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名著,作为知识的源头。中国自古流传的四书五经,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典册,一直以来都是知识分子必读的书,从而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特色。

  经典之作是精神财富,只要阅读,便会得到收获。通三国,可知天下地理与运筹帷幄之道;晓红楼,可了解人心,善于与人交流;谈水浒,可知如何为人处事;看西游,可养自我之高尚品质......

  可以说,经典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了它,中国将失去美誉;没有了它,中国人就没有了知识源头;没有了它,中国将黯然失色。与经典同行,就是与知识同行,让我们一起去品读、享受经典吧!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0

  文学经典,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我们成长最好的滋养品。——楔子

  阅读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底色。作家三毛说:“我的所得,衣食住行上可以清淡,书本里不能谈节俭。我的分分秒秒吝于分给他人,却乐于花费在阅读。这是我的自私和浪费,而且没有解释,不但没有解释,甚至更心安理得。”我喜欢这句话,这便是精神食粮对一个作家的意义,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又怎能不把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呢?

  我们都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多么有韵味的诗句呀!读书使人气宇轩昂,气度非凡。所谓读书改变命运,不是你只要读书就能够改变命运,而是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博览群书,像蜜蜂那样采吮书中百花精髓,滋养你的灵魂,开启你的心智。完善你的人格;长知识,增阅历,以培养你的才能。日以渐染,使你走出蒙昧,脱离低级趣味而志存高远,文质彬彬。随着人格品位的提升,你的人生轨迹自然会得以改变。

  我爱读书,我就像一只鱼儿游进了大海,遨游在书的海洋里酣畅淋漓。小说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诗歌唤起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童话让我感受到美与丑、真与假……读书成了我每天生活中的必修课。书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品,看见书就像饥饿的人看到面包一样,爱不释手。我喜欢一个人关在家里,捧一本书,静静地遨游、徜徉、流连忘返。读到高兴处,我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神情,绽开舒心的笑容;读到悲伤处,我便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伤心不已,流下同情的眼泪;读到幽默风趣处,我常常情不自禁开怀大笑,觉得妙不可言;读到深奥处,我总是皱起眉头,冥思苦想;读到优美的词句,我会动笔摘录,细细回味。书既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不断启迪我,又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跟我面对面地交谈。

  我爱读书,因为读书使我懂得做人的道理,读书使我知道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丑恶。一起和作者老师走进书香经典,通过一次次的品读,一次次的渗透,一次次的感悟,一次次的流连其中享受这精神的盛宴,品味着这醇厚而耐人寻味的香甜。读《安徒生的童话》,我认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读曹文轩我认识了淳朴的青铜,善良的葵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懂得世界上没有永远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有敢于竞争的精神,再大的困难终会在我们面前低头的。在不断地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活出了一个顽强的人生。读《哈里波特》把我带进了魔幻的世界,让我明白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重要的是要学会相信自己;读《历史精粹》陪伴我进入历史的长河,走过一个个朝代,展示一位位君王将相,懂得了“以人为鉴,以史为镜”读《人类未解之谜》我知道植物“出汗”的秘密………我不仅读书,还经常读报,阅读《小学生学习报》作文大本营上的精彩语录、享受精神的盛宴。读《欣赏》,我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无论对谁,我们都要全面地去评价,不能妄下断言;读《高速公路变“蜗牛公路”》我明白事情具有两面性;读《从她丢掉了什么》,我明白诚信最重要,做事情不要违背道德。在数学大世界板块,就连我平时不太喜欢的数学作者们也都将数学变的妙趣横生,使我们开怀大笑,从而让我也爱上数学。

  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探讨,与实事相互联系,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认真品味每一个句子,摘录每一个好词好句,积累到脑海中。运用到写作的过程中,这样才能变得生动有趣。毛泽东、鲁迅、苏秦、孙敬……他们爱书如命,对书喜爱,对知识渴望。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阅读,享受那份唯真的美,沉浸在花香般的书丛中。感受书香带来的快乐,一本本智慧的书,一个个动人的普通故事,一组组美妙的诗词,一串串优美的句子。阅读,让我不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1

  久闻李清照的词作,脍炙人口,深情、美丽。有春风秋雨,含夏虫冬梅,令人赞不绝口,不愧为是一代词宗啊!

  在她的笔下,春天是“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鳃,已觉春心动;”夏天“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秋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冬日则是“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每一句词似乎都是信手掂来,但却将一幅幅瑰丽的四季图勾勒出来令人深深陶醉。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千遍万遍地品读着,感悟着。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你这卷帘人知道些什么,风雨过后,海棠花叶应该更加滋润肥硕,而那些可爱的花儿,恐怕早已被风雨吹落,失去了海棠独有的美丽了啊!

  是的,李清照喜爱那海棠,花花姿舒展潇洒,花开似火,一簇一簇,似如花中王后,美丽沉静、雅致温润。而李清照不正像这可爱的海棠花一样么!在风雨之后,再坎坷之后,在崎岖之后,重新展现她最辉煌的一瞬间,绽开人世间最美丽笑脸!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光流逝,不可能停滞不前,但李清照依然是渴望着,能够留住时光,留住青春啊!不应过去的伤痛而悲痛,应该像风雨后的海棠一样,重新绽开自己独特的一面,散发更加迷人的芬芳!

  一代词宗——李清照,虽然逝去了,但是她的诗词将会世世代代流传千古,永不熄灭!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2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这个片段选句《桃花心木》,一篇不完全是讲“桃花心木”的《桃花心木》。

  以前,我不会独立,更不懂独立。但从南京回来后,我又想起了这一篇文章,恍然大悟,才明白了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

  独立的生活,独立的自主,不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吗?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尝试。因为每一次尝试就等于一次机会。这一次,我也尝试了。我尝试离开父母;我尝试自主学习;我尝试照顾自己;我尝试了结识朋友。

  最后,我回来了,而我的一次次尝试也变成了一个个机会,这些机会让我学会了自主。我没有再像小公主,小皇帝似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前妈妈对我的唠叨都变成了一句句贴心温暖的关怀。

  在南京之行中,《桃花心木》是我的朋友?是我的老师?或者还是我无所不能的多拉A梦呢?我想,他都是,因为在不同的环境里,他给了我不同的启示。

  其实,语文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自有它的道理,但只有你亲身去体验后,才能真正明白。

  现在,我想种树人说:“桃花心木”已经学会了适应环境,能够在“不确定”中生存;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已经能在逆境中可以坚定的立在土地上了。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3

  我爸爸的床边有几本书是他经常翻看的:《论语心得》、《帝国的惆怅》,还有《红楼梦》、《围城》等。爸爸说那里有好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典。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为中华子孙不仅要知道,更要深入地了解。为此,爸爸给我买了几本书:少年版的《红楼梦》、《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唐诗宋词元曲》等,作业做完了看一看,睡觉前读一读,还真的有些爱不释手呢!

  跟爸爸聊天的时候爸爸就说过:儿童诵读经典可以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帮助我们提高记忆的广度和理解力;还有助于我们人格的成长。

  的确是这样,读这些经典书籍使我的词汇量增加了许多,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以至于在讲话的时候还能经常冒出一些古人的名言。读这些书的时候仿佛能聆听古代圣贤的声音。犹如和古人对话,好似春风化雨,潜自有润。

  在我们北苑小区的围墙上,书画家们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三字经》刻画在上面。走在围墙边,古人的音容笑貌,跃然在眼前,圣贤就像朋友一样用简洁的语言,对我们谆谆教诲,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虽然对《三字经》和《论语》的一些话还不能理解,但我相信长大后会慢慢地理解的,读读背背,还是朗朗上口,虽不甚解,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经典文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还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四书》、《五经》、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处处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虽然我还小,读的少,但我还是有机会读一读;虽然其中有一些思想被批判,但绝大多数还是被现代人批判地吸收。经典是处世哲学,是伦理道德的指向标,更是人生前进的明灯。

  读圣贤书,行万里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留给后人的是大浪淘沙后的精华。生活在高科技的时代,我们不能在业余时间整天用拇指玩手机、用鼠标玩游戏。我们应静下心来,读些经典,发扬国学,继承和发展中国灿烂的文化,彰显我们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4

  说起阅读经典,首先就会碰到哪些作品可以成为经典这个问题。其实,所谓经典并没有定论。

  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时说: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当它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祟拜之中。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

  先贤时哲所言,予人颇多启迪。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而言,那么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影响力:

  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当然,影响力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著。而影响力,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说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形态、家庭、个人的素质和兴趣、老师与同学、环境以及广告等等。

  时间性:

  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广泛性:

  我所理解的经典(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即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邓丽君唱过的《在水一方》等。

  我想说,这三点,也就是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大概就是经典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5

  “晶,子盈切,……”“子曰:……”,只要你每天在语文课时经过我们班,你一定会听到类似的语句从班级里传出来。每天如此,从不间断。这就是我们老师的独特教学方法。

  每天一字,每天一句经典,每天一篇文章。

  每天一字就是每个人都要从《说文解字》上查自己名字里的一个字,然后介绍,解释;每天一句经典就是每天都要吸收一句儒家经典。而每天一篇文章就是每天都会有同学读一篇文章,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记下故事梗概,抒写感想。这三件事是我们语文课堂上所必不可少的事情,每当文章读完后,师生之间还会就这文章展开交流,讨论。有时为了一篇文章,老师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教学内容。因为我们老师从来不会因为时间关系而遏制住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我们喜欢“牛柳”老师的原因之一。

  一开始,带着好奇和兴奋,每一天,这三件事都做得十分认真,仔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学都对这三件事有了新的感觉。如果你认为同学们是把这当成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负担,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时间的推移丝毫没有让同学们对它们减少兴趣,反而更加乐于完成它们。因为同学真正从其中获得了好处,得到了乐趣,这种事何乐而不为呢?

  先说说每日一字吧,每日一字都是从《说文解字》上来的。漫天遍地的古文和繁体字让同学们看得眼花缭乱,查起字来也非常费劲。但是身为初中生,很快就可以接触到古文,文言文,提前预习预习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当以后你看到别人的名字后可以熟练地运用从《说文解字》上学来的知识去解释,翻译别人的名字,不用说,你的内涵就足以显示出来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文化,精神便瞬间在你身上得到体现。那一身的气质足以直接把别人迷倒了。益处多多啊!

  还有每日一句的积累,每天一句儒家经典。这也不用说。儒家文化可以流传几千年的魅力就在这里。知道现在,人们想想,孔老爷爷真是伟大,他说过的话知道现在仍然是对的。人迷失的时候想想孔老爷爷的教诲还是很有用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肚里没有点儒家文化的知识,没有点中华民族的灵魂风韵还真不行。21 世纪的人才是什么?是具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中国灵魂是放在首位的。中国人怎么可是失去魂呢?

  最后是每天一篇文章,这看似是和古文没关系了。对啊,接触么多的古文,也该放眼一下现在了。不然人总是停留在过去,和国际无法接轨也不可取啊。每天一篇文章,不同事件,不同题材,不同文体,每个人的观点,感悟也不同。在交流中一样可以收获很多啊。转眼已是初一,再转两下眼就到初三了。初三,中考了。中考一定会遇上议论文。议论文,当然要让自己的观点独特并且站得住脚。那怎么样让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呢?当然要引用名言,事例去深化自己的立意了。于是…… 这文章的妙处就在这里。

  现在想想,“牛柳”老师真是和孔老爷爷一样伟大。三件事就把语文基础打好了。很强大啊。

  这三件事收益终身,经典与我同行,无论如何我也不要把这经典丢掉。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精选15篇)01-02

与经典同行征文02-12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通用15篇)01-02

青春与法治同行征文02-09

青春与法治同行征文(7篇)02-10

青春与法治同行征文7篇02-09

青春与法治同行征文(通用7篇)02-10

健康与我同行征文01-15

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征文(精选11篇)01-17

助力冬奥携手同行征文(精选14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