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禅心99句经典语录
以下是YJBYS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佛语经典语录!更多资讯尽在YJBYS!
1、【人心与佛性】心与性是一样的,于佛称为「性」,于人叫做「心」。譬如一杯白开水叫「水」,加上茶叶就叫「茶」,加上咖啡则叫「咖啡」。其实同样是一杯水,但咖啡与茶都是水「以外的东西」。
2、【爱心是福种】佛教谈因果福报,但并非有钱才能造福;若能时体念佛心、观照自己,并以一分亲切爱心去关怀别人,这分爱心便是造福的种子。
3、【保护心念】心净则国土净,我们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被贪瞋痴等毒害侵袭;更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暴力充斥社会,让灾难破坏家园、污染大地。
4、【不毁谤同道】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5、【不求回报】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乾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6、【不要执着小爱】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7、【道心不可断】学佛者,道心不可断。道心断,明灯暗;明灯暗,智慧失,就会招来障碍道业的因。修行人当看好心念,莫让外境灭了心中的明灯。
8、【多造善因福果】人在健康时,应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为自己铺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则一旦病障现前,身心不得自在时,则
9、【佛性是宝藏】遗失身外财物并不可惜,可悲的是遗失了内心的宝藏却还无知觉;人人本有清净纯真的佛性,只因烦恼无明而庶厂了珍贵的宝藏。
10、【何谓功德无量?】佛教徒常说「功德无量」,是指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无限量地做、及时地做,而且不求回报,此即真正无量的大福报,亦即所谓的功德无量。
11、【化瞋恨为爱】佛陀一再教诫我们:要好好调节自心,把瞋恨、怨嫌之心转化为爱心、宽心,时时刻刻宽恕别人,发挥爱念。
12、【及时行善】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能自由说话、走动的时候,赶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扬佛法和导人向善的事。
13、【理财四分法】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养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14、【菩萨行者】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15、【普爱天下】以佛陀普爱天下众生之心为己心。佛陀能为一切众生牺牲,我们也能为济助众生的志业不惜辛劳付出。
16、【清水之爱】菩萨的爱像一杯清水,可以从上透视到底,没有一点色彩,此即「清水之爱」。
17、【去除三毒】佛法很简单,只要去除贪、瞋、痴三毒,就可以明心见性。众生烦恼多,所以佛陀才开啟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
18、【缺爱症】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能祥和。
19、【人群磨练】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20、【人人都有菩萨心】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21、【人痛如已痛】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
22、【如何成就道业】欲成就菩萨道业,必须拥有不畏心劳、不惧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达成。
23、【拾己为人】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为自己,一切只为众生求安乐,宁可拾己,以自己的牺牲使他人得到安乐。
24、【四重德行】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25、【贪之祸害】人生会遭受天灾人祸的痛苦,无不是从贪而来。「贪」不但带来痛苦,也使人堕落;除了今生此世身败名裂,也会招致未来的业报。
26、【无条件地奉献】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做到事事圆满。
27、【心贼害人害己】极凶大恶,莫过于自我心中的烦恼贼;它常在我们毫无防备之下,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
28、【行善要及时】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29、【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30、【修德】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31、【学习大无畏】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猛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32、【言重】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33、【以众人为重】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34、【用慈施悲】把贪念转为满足,把满足化作慈悲;如此,不但能自我满足,还可发挥「用慈施悲」的爱心。
35、【用佛心看人】学佛的修养,是要每个人保持平等心,看见任何人都能起欢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36、【愿力并行】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37、【运动家精神】佛教徒应具足运动家的精神,只要肯精进,一定可以到达终点--佛的境界。
38、【真菩萨】菩萨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萨能做事、能说话、能吃饭,能寻声救苦随处现身。
39、【真善无贪】人之所以虚偽,只因贪欲心起。若能弃除贪欲烦恼,也无杂念,无欲无为,才能得到真「善」和快乐。
40、【真正的灵感】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41、【真正的普度】真正的普度是发大心、立大愿,普爱一切众生。
42、【真正的洒脱】人生难得洒脱,要洒脱必须拥有宗教精神及人生目标,才能得到真正有意义的洒脱!
43、【众生与人生】人若能发挥功能,才是「人生」;若没有发挥功能,就是「众生」。「众生」才需要「佛」救济,「人生」就能自救救人。
44、【重业轻受】过去宿业所带来的业障,如能以欢喜心去接受,就可以重业轻受。
45、【注重礼仪】真正的佛教家庭注重礼仪,礼仪是人生最至真最美的形态。
46、【自杀的罪业】自杀所犯的罪有三:一、杀害父母所赐的身体,犯不孝罪。二、造自杀罪业。三、犯遗弃父母、先生(或太太)和孩子的罪。
47、【宗教的力量】宗教的力量,不仅能鼓舞人们的身心,并能带来心灵的净化。
48、【宝藏的琢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处宝藏,与佛陀无异。只是佛陀的矿山宝藏经过长期挖掘,已得宝石且不断提炼琢磨,成就了很多发亮发光的玉石宝物。
49、【彼此感恩、行善】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50、【别让良知睡着了】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侵袭你的思想。
51、【赤裸裸地来去】人出生时,是一身赤裸裸地来;在世间忙碌了几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物不带而赤裸裸地走!
52、【颠倒众生】知道反省过去,才是正确的人生 若只是随着日子消逝而纸醉金迷,就叫做「颠倒众生」。
53、【点亮心光】一个人要先点亮自己的心光,才能引发别人的心光。人要真诚苦干才能领导别人,而非光靠能干。待人要以宽大的心胸去接纳、包容--发广。
54、【调和身心】想圆满慈悲、成就智慧,开展济世与引导人群的力量,必须先从调和自己身心做起。
55、【动中的宁静】人要学习经得起周围人事的磨练而心不动摇,并学习在动中保持心的宁静。
56、【反观自照】人若能时时反观自照,检讨心念是否贪着名闻利养,久久之,心灵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诸风静,心持半偈万缘空」的境界。
57、【福至心灵】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58、【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59、【护心也护口】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产生人事上的烦恼;遭遇这些烦恼时必须忍让,千万不要起瞋恨心;除了护心,也要护口,不能口出恶言。
60、【化小爱为大爱】爱本来就无穷无尽,扩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长慧命;缩小则成自私自利,增长恶业。
61、【慧命永存】生命无常,慧命永存;爱心无涯,精神常在。
62、【谨慎「用」心】人心比武器还厉害!因为武器由人心所创造,不管将它用于好或坏的地方,都起源于一颗心。
63、【扩展长情于未来】时时以清净解脱的爱心,秉承过去生所播下的远因,成就现在的近缘,更扩展长情于未来。
64、【粒米成箩】粒米成箩--将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来,就可积成一箩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轻视它、漏掉它,怎能积成一箩的米?
65、【蒙蔽的自由】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66、【啟发自我觉性】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啟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67、【升华道德】道德的升华,关键在于「忍」。假如每个人都有一分忍辱精神,就不会凡事斤斤计较。
68、【生存的真諦】天下、国家、社会、家庭之所以不得太平、安宁、和睦,皆因人人只知争取生存,而不探究生存的真諦。
69、【圣人无梦】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70、【时日莫空过】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间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71、【时时心地现光明】心地若能时时现光明,与人坦诚相待,则不必怖畏人生道路有障碍,也无需担忧别人是否不利自己。
72、【是否发挥了良能】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73、【痛苦的根源】凡夫的爱欲及渴望永无止境。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与声色逸乐,有如汹涣的波涛,一波未平!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74、【为善竞争】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75、【勿以口舌败德】不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头来落得伤身败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76、【心包太虚】能将山河大地、太虚裡的任何境界都包容于心,而心却不被境所转,此即出世的精神。
77、【扬善】能善意掩盖他人不良习气,弘扬其良好德性,且不评论他人是非,这样的人一定可爱又可敬。
78、【一生的行为】人一生的行为,不管是善是恶,皆由时间所累积。
79、【以宽谅代替埋怨】面对业力不要埋怨,要用宽谅和乐的心来代替埋怨。
80、【用「心」听话】听别人说话时,要以说话人的心态聆听--听年轻人的话,用年轻人的心态聆听;听老年人的话,用老年人的心态聆听--即得人事圆融
81、【有愿才有希望】愿是成功的起点,愿也是希望。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愿,一切事业要成功必须有愿。
82、【愿大、志坚、气柔、心细】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83、【造福人群】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懵懵懂懂而虚度一生,应发挥我们的良知良能,以佛菩萨的精神造福人群。
84、【珍惜天伦乐】鸟要有巢,人要有家,如果夫妻子女各居一方,何来天伦之乐?
85、【财欲是祸水】世间人为了财物,造作无量罪业,所以有句话说:「财欲是祸水。」学佛应认清:世间财物只是给予人们资生而非典藏,要能提起慈悲心。
86、【多增一分真我】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禪、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87、【发挥生命价值】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的生活及爱欲而追求,这种生命轻如鸿毛!反之,若能发挥生命力,积极造福人群,这种生命价值则重如泰山。
88、【烦恼像毒蛇】烦恼就像一条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旦动了它,蛇就会咬人。修行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痴烦恼去除,才能安心修行。
89、【分毫累积无量】无量功德是在日积月累中,分毫累积聚集而成。
90、【付出不求回报】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将会招来烦恼;所以,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捨,则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业。
91、【感恩试练】若有人扯后腿,要心存感恩。没有人「扯」,就练不出腿劲。
92、【个人是社会的起源】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93、【欢喜别人成就】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94、【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温而厉,威而不孟」,涵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
95、【时间成就一切】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
96、【学习圣人心胸】我们应该学习圣人包容万物的宽大心胸,心境才能超脱;否则尽管信仰虔诚、礼敬拜佛,终究还是会堕入魔道。
97、【自己下功夫】人心与佛陀一样,都有同等的爱心;但因后天的习惯及习气不同,以致有不同的言语行动。所以,修心养生必须自己下功夫。
98、【安分守己】佛陀常教导我们:要安分守己,守住清净无为的心,让心时时寂静。心静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过着和乐的日子。
99、【不伤害别人】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佛语禅心经典语录】相关文章:
佛语禅心:佛语经典语录01-06
关于佛语禅心的经典语录01-16
佛语禅心精彩经典语录03-23
佛语禅心菩提的经典语录03-31
佛语禅心励志经典语录11-23
佛语禅心经典语录哲理12-30
佛语禅心经典语录图片03-31
佛语禅心经典语录心情03-31
禅心佛语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