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4-02-06 09:03:55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精品【8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精品【8篇】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1

  一、学校体育促进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人的素质是人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根椐辩证唯物主义把人看作是自然、心理和社会统一的观点,把素质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下面就这三个层次分别加以分析。

  1、学校体育和生理素质。

  生理素质是人素质的基础和载体,是素质发展的物质前提,为素质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人的生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等方面的影响。对中学生来说,体育锻炼是最重要、最积极、最经常的影响形式之一。学校体育对提高中学生生理素质提供了重要途径,科学的,经常的体育锻炼,对人特别对正在发育长身体的中学生的生理机能、体格、身体素质的健全发展效果特别明显。学校体育应把增强体质作为首要目标,根椐中学生身心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手法,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育体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发展。

  2、学校体育和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等方面素质。过去由于我们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研究,使学生身心特别是心理素质没有很好发展,在学习世界各国学校体育的过程中,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开始从多角度去揭示学校体育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多层次的系统,进一步明确树立起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使学校心理教育纳入正轨。

  学校体育教育过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体育教育的鲜明特点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学校体育的内容丰富多采,适合青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能吸引他们积极参加。又由于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群体成员为了在比赛中取胜,往往能同心协力,互相促进,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个人为了取得好成绩,以便同别人展开竞争,则能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通过竞争与合作,学生学习成绩诸要素和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充分显示和健全发展。另外,教师高尚的人格,积极负责的态度也会使学生情感得到提升,个性心理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精心设计,科学组织体育教学并注重教师自我形象完善充分挖掘整合,优化,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3、学校体育与社会文化素质

  社会文化素质主要由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构成,学校体育对这几方面无不起积极的作用。

  文化素质包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所具备的`科学精神,学校体育的独特功能是增强体质,提高学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人的生理机能。通过体育运动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另外,体育教育所培养勇敢、顽强、坚毅等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都是及为有利的。

  道德素质见诸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多个方面。教师的教,结合教学内容,运用以理导人,以形动人,以情感人,以严律人,以及运用自己的人格和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同时对学生不断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体育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间、学生间都发生各种交往关系,师生互相尊重,民主平等,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合作,共同遵守纪律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等等,都包含丰富的道德素质因素。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学习各种思想、品德准则和规范。

  审素质包括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体育本身是一种健与美的统一的活动,体育锻炼能使学生体魄健美、体型匀称、姿态端正、动作矫健,这些既是健康的标志,又是人体美的表现。学校体育能以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表美和心灵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热爱美、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气势美、教学中教师示范美等等。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美的原理,把学习过程变成审美过程,发展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体育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若干构想

  当今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学校体育要适应社会,适应学生,也必须转轨,改变过去的学校体育目标的单一化现象,使学校体育教育素质化。

  1、学校体育须面向全体及全面发展。

  在应试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在应试学科的学习上,体育在学科中没有应有的位置,甚至有的地方连体育课也被占用,更谈不上育人了,以致形成学生身心畸形现象,当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既是学校体育的根本方向,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使具有不同体育基础的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育教育,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进而把自已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未来事业的成功者。这正是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期盼,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如何使体育教育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这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特征之一为内化,内化在于主体能动性,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顾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以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发展个性,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2、学校体育评估的综合性。

  学校体育的评估是根据学校体育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系统的信息收集和定性、定量的分析。随着学校体育素质化,也应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它应该具有综合性特点,就是在评价体育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时侯,建立全面的质量指标,不只看其身体素质、形态和机能变化,不只看其一般技术、技能的形成掌握,而应该把学校体育中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体育兴趣、情感、习惯的形成及学生参与锻炼的普及率来全面评估。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2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时至今日,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大学教育理念当中,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有文化、有能力、有素质、有胆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男女心理素质特点入手,针对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引入体育课教学中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并得出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表一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男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有着明显差异和不同,体育专业女生和非体育专业女生差异更明显,值得庆幸的是,调查中没有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选择自暴自弃。大多数体育专业男生、女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对于参加体育运动后的感受是很愉快很舒畅,而40%非体育专业女生参加体育运动后无特殊感,甚至16%的人会感觉疲惫不舒服。通过表一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是心情舒畅,也就是说,通过体育运动是可以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释放心中的不快和阴霾,培养自己勇于面对、敢于担当的心理素质。相对来说,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用体育运动舒缓压力的情况明显弱于体育专业,尤其是非体育专业的女同学们,那么,如何养成正确面对挫折、懂得释放压力的自我调节方法,也就成为了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体育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1、有针对性安排教学内容。已有研究证明,整个身体素质结构中,各种素质的形成都要以个体的心理素质为中介和基础[2]。体育教学一直被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沿阵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任。那么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如何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就成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通过几节课时间,通过同学们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大概掌握每位学生的体育课参与情况,包括积极性、热情度、认真度以及情感体验等,并针对男女生不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加上正确的教学手段,来实现通过体育课教学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2、合理的进行评价。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同学们体育运动参与情况的积极评价,往往能极大促进学生体育参与热情。大学生体育课堂,主要就是以室外体育运动和体育技能学习为主,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体育教师对学生某个动作或者某段时间表现作出评价,这个是时候,积极性的、鼓励性的评价会使学生有极大的满足感,即使面对教师提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也能欣然接受,并从意识上去主动改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运动精神,也能学会如何面对和指出别人的不足,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小技巧;反之,如果体育教师只是批评,甚至是谩骂,则会使学生渐渐失去信心,减少体育热情,严重则会导致学生不爱沟通交流,出现自卑自闭的严重问题。

  3、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建设。社团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体育社团作为大学校园社团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参与热情最高的社团类型,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参与社团发展和建设,甚至是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制定,那么体育社团作用可能就不单单是一个体育活动社团,可能会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育兴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性活动群体。当然,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的.深度和广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体育教师、学校团委和社团负责人等部门和个人的充分协调和统筹安排。

  三、心理素质理论与体育实践相结合

  体育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学的主导,在开展大学生体育课教学及其安排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渗透既然作为相应心理素质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心理上塑造和完善个体,大学生体育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传授体育运动知识的责任,也肩负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必须要把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素质的基本构成及其影响心理因素,认识到体育课对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运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舒缓自己的低落的情绪和紧张的生活学习压力,从思想上认可体育课对心理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总之,因为体育课的实践性和运动性,使大学生体育课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3

  成功素质教育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基于对素质与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大量成功现象的分析和成功规律的探讨,通过把握现代大学教育规律及时展趋势,以现代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成功学、人才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伦理学、管理学、系统论等学科群为理论支撑,创立的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和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成功素质

  成功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五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开发,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使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通过成功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

  (一)成功素质教育的框架

  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个目标、五大体系、两大系统、两个发展和四个成功(具体内容用图1表示)。

  1、一个目标。成功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成功素质为根本目标。“成功素质是指主体具备的与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相关联的具有创新性且个性突出的优秀素质。”成功素质具有先进性、独特性、目的性、系统性、自控性和创新性的基本特征。

  2、五大体系。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不同于一般素质的“五大体系”,它是实现特定成功目标所必需的优秀素质体系,包括观念体系、品格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以及方法体系。在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中,观念体系居于核心地位,是成功素质的灵魂。

  3、两大系统。成功素质教育将成功素质分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大类。专业素质是指实现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体系;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有专业特性但同样是实现成功所必备的优秀素质体系。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都是成功的必备素质,二者缺一不可,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成功素质教育可以划分为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二大系统。

  4、两个发展。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促使学生“五大体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培养每个学生在各项素质上都得到发展,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即个性特征充分开发,是指在尊重学生已有的先天基础、发展潜质、素质优势等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学生的优势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成功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回归素质教育的本质,突出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充分开发。因为个性充分发展既是成功的本义,也是成功素质的本质特征,从而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5、四个成功。成功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着眼于大学培养成功人才,并将大学生的成功划分为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在这四个成功中,学业成功是大学生的直接目标,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二)成功素质与四个成功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是促进大学生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的的唯一选择和必由之路,成功素质对大学生四个成功即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

  1、成功素质决定学业成功。传统大学教育往往把学生的学业成功理解为拿到毕业证和学位,因而重专业教育、轻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学习目的也主要放在各科考试成绩过关,能拿毕业证上。成功素质包括促使学生学业成功的素质。成功素质教育把学生的学业成功定位为必须具备成功素质,要求学生自觉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发展成功素质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结果,不仅仅是学生顺利拿到毕业证,而且使他们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2、成功素质决定就业成功。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不仅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忠实、文明、诚信、拼搏、实践能力强、遵纪守法等综合素质,而这些正是成功素质五大体系所包含的素质要素。成功素质是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有机结合,其中包含就业成功的素质。因此,是否具备成功素质是就业成功的关键。

  3、成功素质决定创业成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功者来源于创业成功,创业成功是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的的重要体现。成功素质教育要求在全面培养和发展成功素质的过程中,通过开设《成功学》、《创新学》、《创业指导》等课程和大量的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成功的素质,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因而成功素质是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没有成功素质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创业成功。

  4、成功素质决定事业成功。事业成功是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标的最终体现。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通过考察大量的成功人士,认为凡成功者都具有超乎常人的对目标的执著、敢于舍弃其他和对事业的耐心。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成功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成功素质的特征要求为学生将来的事业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素质基础。

  正是源于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的的必然要求,以及成功素质对学生四种成功的决定性作用,成功素质教育将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成功素质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二、成功素质教育的学习观是成功学习观

  学习观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双方对学习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简言之,学习观就是如何看待学习。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是为学服务的,应当围绕学的需要进行,而学习观是学的灵魂。成功素质教育提出了全新的学习观,是以培养和发展成功素质为目的的学习观,是科学的学习观,可以称为成功学习观。成功学习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具有一致性。教育的四个支柱实际上就是21世纪的学习观,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表明了一种趋势,即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学习的范围不只涉及生命的某个阶段或某一个层面,它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时代赋予了“学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深刻的内涵,成功学习观是发展成功素质的学习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全面学习观

  大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仅仅学好专业知识,而应将相关知识的储备、能力的锻炼、品格的塑造、方法的习得、观念的形成等成功素质五大体系的开发、培养作为学习的内容。不仅要努力提高专业素质,还需要提高非专业素质。学习形式不只是在课堂上学习,更不是纯粹的理论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第一课堂是学习,第二课堂也是学习。可见,大学习观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途径等全面的学习观。全面学习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培养“完人”、与党的基本教育方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提出的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的规定了高等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教育”――通过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塑造,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并使之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全面学习观要求正确处理好德与才,知识、能力与素质,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全面学习观包括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各方面的全面性。在学习内容上,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形式上,认为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同等重要,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同等重要,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同等重要;在学习方法上,包括记忆学习法、问题学习法、研究学习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上,不仅包括人生成长的学校学习各个阶段,也包括走向社会以后继续学习,是既面向现在又面向未来的学习过程,是贯穿终身的学习过程。

  (二)内化学习观

  成功素质教育学习观的核心思想是变传统的知识学习观为素质培育观,即学习的本质不是学知识,而是培养素质特别是成功素质。内化学习观要求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为学习者的成功素质。无论何种学习,所学到的东西刚开始往往是以知识的形态存在,不能够直接转变为素质。如何将这些“死”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本领和能力,最大程度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这就需要将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训练内化和实际应用等途径转化为成功所需要的素质。学习绝不能囿于知识的机械堆砌。学习的本质不是学知识,这并非说读书无用、知识无用,学习的关键在于怎样读、怎么学。是否学以致用、是否内化为素质,才是学习的本质。只有内化为素质的学习,才是有用的学习。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每一个人的知识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是由多种知识构成的。各种知识的有机组合便形成了知识结构。如何把知识转变为素质呢?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后天开发内化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开发内化的途径主要有:环境熏陶内化、系统学习内化、系统训练内化、自我修炼内化和实践经验内化。通过一系列途径的内化,把那些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内化于人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体质。通过不断反复的内化学习过程,人的素质就不断提高。所以,素质实质上就是去掉了一切外在东西之后潜在于人的身心之中的品质因素,“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

  (三)终身学习观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非一日之功,真正的学习是要结合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结合社会实际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永久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观要求大学学习期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知识是浩瀚广博的,而在大学的有限时间里所能够学习到的知识相当有限;知识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发展的,仅仅凭借在大学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注定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学习最主要的不是学到多少知识,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以后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终身学习观要求大学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言:“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 。这四种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由于四种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四种学习能力的培养称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为了获得终身学习能力,要把四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贯彻到人的一生中去,贯彻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所有人群中去,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结合起来,使未来社会成为教育社会,使“教育处于社会的核心位置”,形成学习化社会。而这些正是成功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三、成功学习观对研究生学习的几点启示

  成功学习观是以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的学习观,是以培养和发展成功素质为目的'的学习观,是科学的学习观,对研究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研究生要获得成功素质,取得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取得学业成功,只有取得学业成功,才有可能取得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由于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的学习重点有所不同,必须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培养研究方面的成功素质,因此,研究生要注重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和发展研究方面的成功素质。

  (一)学会求知――研究生的学习观念

  有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已经有十几年的学校学习经历,知识基础比较雄厚,因而不重视知识的学习,甚至有人认为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这种观点似乎很有道理,但冷静思考后却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割裂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品德的辩证关系。“可以相信,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这在知识激增时代也不例外,甚至更加重要。通过知识而获得发展,这算得上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成功素质教育强调成功素质,并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认为“知识量与素质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对研究生也不例外。因此,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在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研究方法、培养研究能力、养成研究品德,在不断追求已知中探求未知。

  (二)学会做人――研究生的学习品格

  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才。成功素质教育在五大体系别提出了品格体系,并认为“品格素质的核心包括二个方面的因素,即道德和意志。”这与许多教育家的论述具有一致性。“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人生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会做人的过程,而研究生作为学校学习的最高阶段,应当在学会做人方面也达到最高境界。学会做人的内容有很多方面,包括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感恩等等。而且每个方面的内容又十分丰富,如学会关心包括“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世界上所有的人,关心动植物,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和学问。”研究生学会做人要从学习做人的知识入手,从身边做起,学会尊重导师,遵守学术规范,学会关心同学等,在学习研究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品德,体验做人的真谛。

  (三)学会做事――研究生的技能训练

  成功素质教育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技能训练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内化学习观,并把系统训练内化、实践经验内化作为素质内化的二个主要途径。这些都对研究生学习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学会做事就是要在学理论的同时学会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不实践,就无法将知识升华为素质” 。研究生应当把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如课外活动、科学实验、参加学术研讨会等纳入自己的学习计划,接受导师的指导。只有加强学会做事,才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现在一些研究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其根本原因是他们不会做事,如学了管理不会搞管理,学了教育不会讲课,学了物理装不了电灯,学了生物五谷不分等。正如学游泳,如果只懂游泳知识,在岸上用手比划,从不下水实践,则永远学不会。因此,研究生只有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加强研究实践,进行研究训练,才能掌握研究技能。

  (四)学会学习――研究生的学习方法

  成功素质教育在五大体系别提出了方法体系,特别强调学会“学习的方法”,将学习方法作为方法体系培养的重中之重来抓,提出了高效率的学习要求。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知识爆炸的年代,社会竞争对一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所以学习的最高要求是高效率的学习。高效率的学习能力是成功素质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研究生更需要学会学习。在知识成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学习方法显得特别重要。学习方法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研究生必须在树立全面学习观、内化学习观、终身学习观的基础上,学会上课、学会自学、学会写作等。以学会自学为例,研究生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后,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自学。学会自学,就是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

  (五)学会思考――研究生的思维训练

  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后天开发内化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内化学习观要求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为学习者的成功素质。虽然内化有多种途径,但是,不管哪一种途径都离不开思考。特别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学会思考更加重要。学会思考必须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消化知识,明白知识的真正含义,才能把知识变成提高自己素质的文化素养。学会思考应当贯穿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都需要思考,学会研究和学会创新更需要思考。思考是研究与创新的前提,各种科学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果。学会思考是研究和创新的必备素质,学会思考才能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的方法很多,包括学会辩证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六)学会研究――研究生的研究方法

  成功素质教育及其学习观非常重视研究性学习,认为“研究式学习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以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方法,”提出了“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要求师生双方在共同研究中学习提高。研究生离不开研究,没有研究,就不是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学会研究是学会思考的高级阶段。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都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研究才能解决。越是在高层次阶段的学习,越需要学会研究。学会研究应当成为研究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科研――教学――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主动加强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七)学会创新――研究生的研究目标

  成功素质教育不仅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方法,而且把创新教育原则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指出“全校师生都是创新的主体”,认为“学生创新是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创新教育要求学生时时想着创新,人人都能创新,处处践行创新”。这些对研究生学会创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创新是思考与研究的最高阶段,只有学会创新,才有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是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创新人格是做出创新成果的根本保障,创新能力的形成往往以创新人格的形成为标志。研究生要在学习创新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创新思维,探索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学会创新应当成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学习的目标,并通过学会创新不断提高创新素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4

  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国内外不少相关学者和教育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为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思想新元素的出现,以及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渐次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和目标。基于此,本文力图站在理想人格的视角上,就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谈几点看法,以求有益于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一、理想人格视角下大学生素质教育之内涵的重新定位及其研究意义

  早在十几年前,我国就已经提出“素质教育”一词,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提高受教育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至于“素质”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其除了指人的先天性质外,更重要的是指人在后天所形成的素养、修养,其将素质和后天的素养修养相连,说明一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实践和自身的成长过程,把从外界获取的知识、信息加以内化,并逐步积累发展成为自身稳定的基本品质,这些品质在内容上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社会素质等。对于身心处于转折期的大学生而言,所谓大学生素质,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大学教育所应形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社会素质等。

  从“理想人格”的角度研究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研究趋向。一般而言,“人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二是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通过身心圆融的省思与实践使自身的品德、气质、能力、性格逐步趋于完美的境地。①这里,人格完善所指向的就是理想人格所应具备的基本属性内涵。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的内容及其修养方式的论述十分丰富,这些论述所指向的都是如何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有一个基本的观点,那就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该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站在时展的角度。可以这样说,人格完善事关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人格越趋于理想,其工作和生活将更完美,对社会的贡献也会越大,由此组成的社会也更加完善。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如果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因此,从理想人格的角度入手探究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具有可行性,其意义也是十分重大。关于这一点,不少学者已经认识到,他们认为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把理想人格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体现素质教育之主旨、落实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提升国民素质和国民人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笔者认为,当前社会发展最为迫切需要的其实就是人的发展,这种发展对于每个人而言,首先就是健康人格、理想人格的形成。可见,由理想人格入手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不但规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所应考量的种种方面,还从根本目标的设定上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参考标准,即培养大学生在其以后的人生中,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并为此在情感、意志、道德和信念上通过教育和修养进而形成正确、全面的综合素质。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身心、文化各方面可以得到均衡、协调发展,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处于良好的、适宜的、健康的人生状态。

  二、理想人格视角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定及其实现目标

  从理想人格的视野,相比以前的研究来看,我们对于大学生素质所应包含的内容以及由此延展而来的素质教育目标就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定位。通过研究,我们认为,“理想人格”在内容上至少包括个人的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心理调适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性格素养等,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观、幸福感、人生态度等等综合素养。其要达到的目标是“理想”,所谓理想,不是一个僵化的标准,而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即使人格的各个方面通过教育、学习和修养达到逐步完善的境地。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展开,使之整体素质得到切实提升。

  如果对照现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将“理想人格”的内容分为以下六大方面,其构成了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在规定以及由此而应有的实现目标:

  1、定位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的定位,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中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没有准确的自我认识定位,素质教育的其他内容都是一句空话。因此,素质教育要想培养大学生健全的理想人格,首先要能够指导大学生去正确认识自我。古语有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其意思就是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那么,怎样才算有正确的认识定位呢?笔者认为,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1)正确认识生理意义上的自我,即对自己的身体和生理状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验,如容貌、身高、体重以及健康状况等,不可因为生理自我的过美或过差而有忘乎所以或者自惭形秽之感,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2)正确认识心理意义上的自我,即对自己个性特点、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等方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感受,不可漠视自己的优缺点,要有足够全面的体认。

  (3)正确认识社会意义上的自我,即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与外界客观事物、其他人的关系,能够正确评鉴出其是积极正面的,还是消极负面的;是融洽的,还是紧张的;并进一步认识到,在造成这种人际关系局面的诸多原因中自己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倘若是消极紧张的人际关系,自己有没有认识到应该去积极面对和改善等。

  2、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每个大学生都有自身的性格品质,由此导致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悲观的人总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闷闷不乐,常常预想可能发生的不幸,甚至抱怨生活,逃避生活,长此以往,渐渐封闭孤陋;而积极乐观的人情绪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强,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抱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潜力,即便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也能勇往直前,不畏艰辛,积极面对。正是因为生活态度的重要性,我们把它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大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通过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态度来了解他们是否思维活跃、勇于克服困难,是否总是有一股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倘若发现有悲观消极、逃避生活的大学生,就要对症下药,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利于其素质的提高。

  3、操守良好的职业道德。简而言之,职业道德就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操守。我们知道,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和完善,职业道德被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视为重要的人才选择标准之一,从而使得其成为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所应形成的必备素质之一。那么,什么才是职业道德这一素质所要实现的目标呢?笔者认为,不同的行业,其职业道德也存在不同和差异,但是在多数行业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普适的职业道德,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遵纪守法等。总之,操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做到忠实地履行岗位职责,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职业行为,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自豪感和荣誉感,并尽可能地去开拓、创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需要,也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4、和谐适应的人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反映了大学生与社会的协调程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工作、生活以及发展前途,因此,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素质之一。只有能和社会保持协调一致的.发展,能以一种平和开放的姿态主动关心、了解社会,并在客观认识社会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跟上时展的步伐,才算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因此,大学生和谐适应的人际能力这一素质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接触各种事物,积极地看待社会发展前景和主流现象,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在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5、高雅健全的审美情趣。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审美情趣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其高雅健全的审美情趣,从大方面来看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小的方面,即大学生个体身心方面来看,是培养大学生面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时,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取舍得当,能够舍利取义,止恶扬善。要培养大学生通过健康理想的生活方式,提高修养,及时排解心理的忧郁和困扰,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并能够在人生的过程中,培养起高雅健全的审美情趣。

  6、崇高浓郁的爱国情怀。俗语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其实就是在解释个体和群体、和国家的关系,即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发展最终还得依靠国家的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爱国传统,心系国家,把这种朴素浓郁的爱国情怀上升为爱国行动,把实现个人理想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为祖国建设、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和目标。

  三、理想人格视角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套具体的教育方案。”凡是符合这种教育思想的做法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如同教学方法是“法无定法”“有法而无法”一样,素质教育也不是一套固定的模式和方案。尽管如此,倘若剥离附着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附属元素,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教育措施和途径,这些措施总体来说就是根据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制订相应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计划,并通过有效措施加以落实,以培养大学生自知、自爱、自律、自强的理想人格。

  1、基于课程教学设置,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态度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课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途径,尤其是其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尤为重要。不过,从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来看,其效果远没有达到所设定的初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1)所设课程比较单一,可供学生选修、学习的课程寥寥可数;

  (2)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落伍,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其他教学方式少之又少;

  (3)学生参与度比较少,致使教与学脱钩,上课的只管讲,听课的却兴趣不大。

  为此,“思想道德修养”之类的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可以采取“突出中心、多元并举”的方式,既要体现出服务国家、社会之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之现实诉求;既要照顾到长远素质教育目标,又要抓住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如此,才可以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态度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得到提升。

  2、基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是培养适应社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重要载体,这种形式的活动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在学校之外开展的,比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科技咨询服务、生产实习等;一类是在学校内部开展的,比如科学实验、技术培训、教师助教、文明校园建设、校园资讯传播等。社会实践活动除了承担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锻炼其实际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要承担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相应的心理素质。为此,高校相关负责人要在观念上创新,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明确活动的目的性,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之在社会协调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得到应有的提升。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应该有针对性地将相关社会活动和学校开设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训练,培养其自我调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基于多形式、多途径手段,使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提升其整体素质。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教育工程,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手段来逐步开展实施。因此,对于校园内外的各种有效途径,都可以本着“拿来主义”的态度,积极加以借鉴利用,如广播、电视、期刊、网站等多种多样的现代社会的媒体手段,都可以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拿过来对大学生开展相应的素质教育工作。这些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其从中得到切实的自我感受,有效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5

  一、体育教学中要秉承素质教育理念

  幼师学校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包括:

  1、增强身心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生理素质和意志品德、调试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卫生健康和自我生存的知识和能力。

  2、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性等基本运动素质以及救生、求生、攀爬、游泳等基本活动技能。

  3、提高社会人文素质。它不仅体现于提高体育文化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素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安排计划和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落实身体素质教育,采用以发展基本身体素质为主,以达标为辅的两翼战略,确保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的特点是精力充沛、灵活性好、接受能力强,比较活跃、好动、多变、直爽、争胜好奇、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可塑性大,容易受社会、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的影响。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竞赛、娱乐等兴趣教学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引趣”,因为“引趣”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趣”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游戏、球类练习等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并随这种情绪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二是“学习”和“练习”中进行练习指导,并采用一定的身体素质强化手段,让学生在有意或无意中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素质练习,既提高学生体能,又使学生不觉得疲劳和枯燥。

  体育教学在进行身体素质教育过程中,也要强化德育功能。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是衡量素质教育是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体育教学本身包含着德育,而且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方法。例如,通过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良好风尚;通过集体项目练习,可以发扬学生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良好风尚;通过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耐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武术、体操等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形体、高尚的情操和民族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体育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

  二、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幼师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上讲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智、个性等。

  非智力因素在幼师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提供学习动力。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学生对体育学习没有充足的动力支持,教师的体育教学效果就没有保障。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恰好可以参与并影响着学习活动的进行和效率,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对学生的学习效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果积极地参与到智力和体力活动中去,就会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推动力。

  2、提供内在潜能。体育教学不仅是师生身体运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而且还是师生非智力因素活动的过程,是师生在各个方面不断深入交往和交流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更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兴趣、良好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3、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喜爱体育教师,就会主动捕捉教师的意图与期望,欣然按照教师的期望主动的发展自己,这样的体育课是每个体育教师都向往的理想境界。要达此境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关键性因素。如果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得好,那么,师生关系自然会变得很融洽,体育教学的效果也将很好。

  三、针对幼师教育开展创新性教学

  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充分发展学科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是适应知识化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形式,是对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在幼师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要做好幼师学校体育课的创新性教学,教师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1、营造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注重促进探究、质疑和好奇心,应当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全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这样才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得以提高。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的体育竞赛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在体育竞赛中,要想取得好成绩,首先,要有良好的纪律性,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其次,相互之间必须建立起平等坦诚协调一致的人际关系;第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宽容别人所犯的错误;第四,在竞赛中要兢兢业业,不论比赛结果如何,都要从一而终。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无疑会促使社会责任力的形成。另外,它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与自信心,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潜力,驱除懒散,焕发热情,遵守规则,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追逐成就,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6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蔡元培认为: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他还认为体育运动“可以养成公德”。可见,校园体育文化包含了以培养人才这一教育使命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其教育价值在中国学校体育建设的早期即获得最高认同。

  体育运动在培养青少年个性方面起着独特作用。因为体育是人的独立行为活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性不能离开活动,人的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也产生于活动。长期以来,大学体育目标定位仅仅停留在“以锻炼身体为主”还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狭隘争论上。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体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的目标也由传授运动技能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向转换。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尊重人格,承认个性差异,重视个性发展。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特长,使他们人尽其才,学有所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科学性、全面性、全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国民的教育,是人的潜能的开发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教育。因此,必须改变旧的'体育教育观念,在促进学生身体和技能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养成意识、能力和习惯,以适应学生一生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注重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都能健康成长。

  (三)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与其他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的教育。体育是德育和智育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体育教育要从“育体”向“育人”的方向转变,全面完成增强体质,传授体育文化,树立正确体育健康观念,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统一协调的发展。

  (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健康教育、终身体育为主导的教育。高校体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建立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体育应以健康教育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为终身体育服务。

  三、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通过体育教育,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含义不单纯指跑得快、跳得高,而是泛指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耐受能力以及身体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耐能力等5个方面。身体耐受能力是指人体应对高强度、长时间持续劳动的能力。它作为未来社会高压力、强竞争特征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应被纳入身体素质教育内容之中。身体素质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最为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功能。

  (二)通过体育教育,能健全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健全的心理品质对当代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已发生变化,一个大学生是否善于表达自己,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以及是否具有竞争意识和良好个性已变得十分重要。而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良好的情绪状态,发展学生对体育运动强烈、深刻而稳定的情感倾向;能够培养学生克服自身困难、战胜不利条件、自觉能动、坚持不懈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能够培养与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使学生善于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通过体育教育,能广泛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等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用人单位不仅看重学生的专业水平,更注重其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以及行业素质等。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终身锻炼、追求快乐体验的思想意识。通过竞技体育教育,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守纪律、懂礼貌、能够自尊自制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和境界,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掌握多种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起重要作用;体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生活习惯及人际交往能力,是培养行为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体育教育,也可提高学生对健康美、形体美、姿态美等鉴赏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受力,是培养审美素质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因此说,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7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美国的一场心理学思潮,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为主要代表人物。他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指出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主观层面上,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包括满足、快乐、幸福等,强调个体要满足地看待过往、幸福地感受当下和乐观地面对未来;在个体层面上,主要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乐观、豁达、宽容、毅力、智慧等,并希望找到一条促使个体具备这些人格特质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模式,是新兴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扬弃。积极心理学的问世不仅在美国广受青睐,同样也赢得了世界范围内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认同,尤其受到了中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欢迎。积极心理学强调要摆脱过去侧重研究人的负性心理特征、注重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模式,而应重视研究人的正性品质和积极的方面,注重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采取更科学的手段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生活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生活的方法。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素质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各高校开展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功,为缓解大学生压力,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也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提高,其中很大原因是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本质上还是以消极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忽略了对大学生积极心理体验和积极潜能的开发,从而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经济、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产生的困扰,常以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似乎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针对一系列心理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心理问题。在高校,许多大学生误将“心理”当成是“心理不健康”的代名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只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的教育。这就使学生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许多学生认为到心理中心咨询就说明有心理问题,对心理老师和心理咨询敬而远之,生怕让同学们误以为是自己心理有问题。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看法,这使得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陷入困境,难以开展。实际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聚焦在处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上,这本身就曲解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涵义,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这也容易使许多本身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开始关注自己的消极方面,忽视自身的积极方面,对自己产生否定和不认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另外,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基本上是那些有经济、恋爱、人际关系、学业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其余的没有显示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就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真空区。而实际上,这些学生虽然没有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但他们的状况却也同样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对生活没有目标,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动力和理想,更感受不到生活学习带给他们的幸福与快乐。如果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他们的关注,必将影响心理素质教育的最终效果,也很难实现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两者兼顾,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更值得思考的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常远离学校的主体工作,游离于学校的主体工作之外。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被看成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的任务,与学校的其他学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与其他教育工作者无关。长此以往,这必然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独立于学校主体工作之外,缺乏有效的组织系统支持,必将难以收到理想效果。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须转换视角,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达到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目的。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我成长能力,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意味着要有独立的人格、良好的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高效的工作状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心理素质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表现在拥有积极的人格、意志品质、心态、认知方式、思维活动、情感体验等。具体来说,包括培养自信心和自制力、环境适应、情绪控制和调节、人际交往、真诚、正直、率直等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提出积极预防的理念,而不是产生心理问题后依靠外力进行修补。心理素质教育就应当通过对积极品质的挖掘,使大学生具有较完善的自我塑造能力,做到有效预防自身心理问题。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他们渴望得到亲人、朋友和他人的肯定,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积极心理学不仅能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求得生存的力量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能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状况下的学生形成良好品格。

  2、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机整体,不可分离。积极心理学能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丰富资源,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构建积极完善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发挥心理素质教育的最大功能,最终实现对大学生潜能的开发与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目标。

  四、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要改变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必须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当中。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应针对所有大学生,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具体来说,应从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教育两个层面重新思考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

  1、个体发展层面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认知能力。从认知角度来说,大学生除了应当具备正确认知外在事物的能力,更要有正确认知自我的能力,在认知自我的基础上才能愉快地悦纳自我。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其次是要客观、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理性看待得与失,在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发展和完善自我。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形成对情绪知觉、评估和表达的能力。其次,要教育他们善于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会运用旅游、购物、运动、表达、哭泣等多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宣泄情绪,达到心理平衡。此外,还要提高大学生对美好事物的体验和感知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营造愉快的生活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应加强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健康心境推动下,在学习、生活的挫折中磨炼意志,不断增强意志品质。鼓励学生自觉承担一些难度较大的事务,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还要积极从事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在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过程中体验自身价值。

  2、学校教育层面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是简单的无病状态,真正的心理健康应具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并具有积极的人格品质。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这将有助于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更新观念,进一步开阔视野。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用一种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供平台来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要适时地给予鼓励、表扬和奖励,让他们感受到取得进步的快乐和获得赞赏的愉悦。

  同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式还应以整个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心理咨询只能帮助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潜在问题,它属于一种消极应对的教育方式,不应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流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塑造和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品质,从而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最终目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当通过课程、专题培训、心理知识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团体辅导、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剧展演等多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通过团体学习的方式发挥自主性,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培养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心理品质。并且积极运用微博、手机报、网站、广播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理念。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庞大、完善的心理素质教育支持系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部门要与学校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形成一个运行有序、保障有力、和谐向上的心理素质教育支持系统。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与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拓了新思路,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回归到本原,必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朝着良性而和谐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8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及其它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现代体育科研证明,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一、早操场、课间操与素质教育

  早操、课间操都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认真做早操,不仅能驱除学生大脑皮质睡眠而且形成的抑制使其精神为之振奋,从而轻松愉快的投入到一天的学习中去,进而为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条件;而且在清新的空气中经常坚持认真地做早操,对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增强和发展身体素质都有着显著的作用;课间操是课间休息时间进行的一种体育锻炼。通过认真完成课间操,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性休息,可以消除和缓解在上课进程中产生的疲劳,使身心得以充分放松。才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当中。积极认真的完成早操和课间操,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奋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节奏感、韵律感和美感,具有特殊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具有全体性,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而高质量的早操及课间操正是这一要求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为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证学生每天

  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提供了保障。

  二、体育课与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而体育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

  (一)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公要教会学生技能、技巧和技术,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生活,培养良好的体育体育道德风尚。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观摩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在调动队伍时培养学生互相尊重、礼貌互让的风格;在短跑教学中特别是在起跑练习中培养学生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诚实的品德;在中长跑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在跳跃、障碍和支撑跳跃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良好品质;在球类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和集体合作精神;在各种体育竞赛中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作风。

  (二)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通过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懂得学习、创造、求真的良好习惯。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之外,还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及培养体育欣赏能力等,使学生学到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编排徒手操,并付之练习;引导学生布置教学场地、自制体育器材,并付之使用,以此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像能力,发展其个性。

  再次,要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在教学中可开发学生的智能。比如,通过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自控能与快速反应能力;通过蓝球投蓝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通过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通过体操动作教学,能培养学生运动本体感觉能力和时空感觉。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三)心理素质的教育

  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身体活动机能,促使学生脑体结合,培养综合运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心理控制在最佳姿态,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通过游戏、教学比赛、考试、运动会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良好的健康心态,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以及心理稳定性和适应性。可培养学生竞争、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素质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健体的具体体现。课外体育活动,对启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及扩大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都有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发展,发展创造力的关键就在于使学生能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应着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尽可能的为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进行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外部条件。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06-06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最新11-18

素质教育的心得体会06-15

素质教育心得体会07-31

小学素质教育心得体会11-08

人文素质教育心得体会04-17

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04-07

素质教育培训心得体会05-08

关于素质教育心得体会06-26

素质教育实践心得体会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