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3-12-23 10:06:11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必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必备】

《瓦尔登湖》读后感1

  一边读《瓦尔登湖》,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棱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眼眸、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心中不禁会好奇,什么样的生活才会打造出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棱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他似乎又乐在这寂寞当中。棱罗曾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树,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屋,并在小木屋里居住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漠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默地等待了一个世纪,它孤独依然不倦息不紧不慢地对每一个读者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的光阴。

  棱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季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地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问候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棱罗并不排斥,只是批判我们没有更好的运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来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哮喘,并未用它来交流人类的思想。”但是,棱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评,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说,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世界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它多余的东西摒弃。

  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深有体会,人们应该探求怎样实实在在地生活,怎样体验与经验有意义的人生。棱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简单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来打扰内心的宁静。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棱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

《瓦尔登湖》读后感2

  朋友向我推荐《瓦尔登湖》这本书很久了,这回趁着假期,我终于有机会一睹它的芳容了。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看到书名,便被它朦胧的意境所感染,脑海里浮现出无数浪漫凄美的画面。可是当我迫不及待地阅读正文时,我大跌眼镜,瞬间石化了。

  梭罗在《瓦尔登湖》主要叙述了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日常生活,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所以,一开始,我很难接受这本书的枯燥无味,硬着头皮读下去后,渐渐喜欢上了他所描绘的瓦尔登湖的生活。

  卢梭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瓦尔登湖畔,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他开启了人生的新路程。

  虽然生活清苦,孤独,但是卢梭却很快乐。他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读这本书,我们会获得智慧,也开始学会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前的我们,总是在意物质的享受和攀比,我们会过分在意自己的容颜是否倾国倾城,自己的衣裳是否光鲜亮丽,所住的房子是否金碧辉煌。但是了解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很简单,我们不必过分强调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享受内心的欢愉。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快乐,在美的衣裳穿在他的身上也不会使他变得光彩照人。

  读这本书,我们会获得内心的平静,也开始学会给生活做减法,开始学会淡泊。书中,卢梭告诉我们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生活哲理,梭罗记录了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通过这本书,愿我们都能够获得快乐,享受快乐。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工作。

《瓦尔登湖》读后感3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直以为我可以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瓦尔登湖》读后感4

  犹记富翁与渔夫之间那个短小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当渔夫悠哉地享受着海风习习,浪潮轻击的简单、闲适时,富翁却教导渔夫拼搏奋斗、努力赚钱,以求有朝一日能忘却烦恼、悠然自得,过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我不已经过着这样的生活吗”,渔夫如是回应道。

  从某种程度上说,相较于富翁纷繁复杂、饱含欲望的“成功之路”,渔夫几乎如一位智者,寻得了一条通往心之所向处的捷径——简约而平淡。

  梭罗大概通晓了渔夫的智慧吧。他选择了独自在瓦尔登湖畔走下这段捷径——一只板斧,数十美金,一间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边的丛林中,一幅简约生活的画卷便在《瓦尔登湖》中徐徐展开。

  在这样简约的生活中,梭罗尝试着直面生命的本质,不顺从天命,而是吸纳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彻底革除并非生命本质的一切,将生命逼入死角,滤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于是,他不需要“用蚯蚓钓梭鱼,然后拿梭鱼做诱饵去钓鲈鱼”,只需“一年劳动三四十天,以供养自己”,只需用一颗温润平静的心,体味林间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鸟鸣阵阵和松鼠啾啾,同时保有对那清澈而深不见底的一方淡绿色湖水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无论寒冬初夏,融汇于瓦尔登湖之畔的,便是那对简约而惬意的生活的'不羁追求。

  正是由于对生命本质的细致把握,对极简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极度淡化,更由于内心始终坚守的平淡质朴,安适怡然,梭罗最终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辙,而得以用一种简捷的方式,追寻这最不繁杂的生活。

  苍旻遐缅,人事未已。当下的大多数人们显然选择了“富翁”的道路,为着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标,不懈努力,为了所谓“诗和远方”,不断奋斗,却或许在不经意间迷失在纷繁错杂的现实中,无从逃脱。“繁杂生活”的迷雾,似乎正笼上每一个“富翁”的心头。君可见,体育健将为功成名就违规服药者有之,荧幕巨星为风光靓丽大造绯闻者有之,曾经的“人民公仆”为一己之私贪赃枉法者有之,甚至“大隐于市”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人员,也可能为自己的口袋里能够多出几个钱币,而在自己的“职务之便”上绞尽脑汁……

  幸而,梭罗也把这样一幅清新自然、宁静质朴的生活画卷,呈现给一个因飞速发展而日趋浮躁的社会,呈现给为了成为“富翁”而迷乱于“追求戈多”的劳苦众生。

  幸而,终于有这么一方澄澈清亮的湖水,淙淙而来,平息人们心中的躁动,并将生于繁杂之中的人们引向这样的生活之思:在简约生活面前,该如何在内心的安适、欲望的满足与物质的需求之间完成自己的取舍选择。

  生活,其实并不繁杂。愿你也能在《瓦尔登湖》之畔,与梭罗共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同赏鸟叫虫鸣、冰破湖开,共享一次极简之旅。

《瓦尔登湖》读后感5

  听桃子提到这本书,便下载下来作为茶余饭后的听本,到今天终于粗略的听玩了,大概花了二十天。听完发现这本书不适合茶余饭后,适合在阳光下捧起细细品味。

  梭罗是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爱默生的粉丝。1817—1862,美国南北战争前。《瓦尔登湖》是一本哲理散文,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曾经在瓦尔登湖湖畔自给自足生活了两年,过着极简生活,远离城市和喧嚣,写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梭罗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梭罗一生都是废奴主义者,对公民不服从的见解,代表作《公民不服从》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很多著作阐述了研究环境史和生态学的发现和方法,对自然书写的影响甚远,也奠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主义。

  一生未婚,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感觉与我们户外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尽管梭罗学识和能力甩了我几条街,但仍觉得本书并不难理解,因为作者追求的人生也是我非常向往的人生——一种至简至真、回归山林返璞归真的生活。因此作者所言所行也就很能体会。

  作者幽居在森林中,希望生活得从容淡定,找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像很多人等到弥留之际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生活过。现在人们的生活太放荡不羁了,我们的生命消磨在琐碎之中。他要求生活简单简单再简单,很多人不是被生活承载,而是承载着生活。

  人类之所以想要一个家,想要一个温暖的地方,首先是为了获得身体的温暖,然后才是情感的温暖,他一生未婚,却写出了如此温暖的'语句。

  不管你的生活多么的卑微,你还得面对它,继续生活,而不要逃避,更不要诅咒他。生活未必像你想的那么坏。哪怕再贫穷,你都要热爱生活。无论在贫民窟或是富人区,阳光在窗户上的反射都同样闪亮,积雪同样在早春融化。我觉得内心宁静的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像在皇宫一样,心境开朗,生活知足。

  我爱独处,我从来没有发现比独处更好的伙伴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外出,到人们中间去时,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为孤独。

  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同伴,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不同的鼓声。让他踏着他所听到的音乐拍子走,不管节奏如何,或是有多远。他能不能像一棵苹果树或—棵橡树那样快成熟,其实都无关紧要。他应该把他的春天转变成夏天吗?如果我们应该做的事条件尚不成熟,能用什么现实条件代替呢?

  灵魂所需要的东西都是用不着钱来买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6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以上这段文字就是出自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一书,它记述了梭罗在他两年的湖边隐居生活,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线,描绘了大自然的新奇与完美,延伸了无限的感慨与思考。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只有两个字——"安静",沉浸在梭罗所描绘的瓦尔登湖景色时你会享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而这正是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生活节奏飞快、充满着嘈杂和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着急赶到哪里去,却忘记了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多少人甚至在游玩或者休假的时候,也只是匆匆忙忙赶完自己计划的`景点和目的地,短暂的停留拍照然后分享到网上,我们很少安静的观察那片云,那片树叶,那一份别人不曾看到的风景。

  梭罗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拥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最重要的是,他乐于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个世界还包括他的内心。鼓励人们纯洁与简单,勇于按照人们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尔登湖的寂静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摆脱了无聊的应酬和社交活动。梭罗在湖边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实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准确地说,梭罗所厌恶的是毫无真诚与热情的社交活动,而且它们常常与豪奢联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我们关注的工作中去。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不是消极地去生活,或是有消极的思想,而是沉静下来,去听听我们内心的声音,寻求更多的精神追求,提高工作的效率,工作的质量,摒弃那些碌碌无为的日子。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些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状态。

《瓦尔登湖》读后感7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瓦尔登湖》读后感。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独行,挑战传统的思想,实在令人敬仰。而梭罗心中的这种魄力,这种不带世俗观念的思想,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丝清风,不着痕迹地让我精神一振--一种快乐的简朴的生活!充满物质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诱人,许多人都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事实上,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于是,人们开始疯狂地寻求赚钱的机会,漂亮的跑车、绚丽的珠宝、奢侈的饭菜、华贵的别墅等等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知道他们老去,迎接死亡时,才注意到自己一生究竟在做什么。这使我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话,"人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显然要比小沈阳的搞笑高出不少。

  从前,就有个故事,城里人劝告农民使用高科技设备,农民却坚持用双手耕作,城里人说,如果用了先进的设备农民就可以天天在那悠闲地晒太阳,农民却反驳,"我现在不就是在悠闲地晒太阳吗?"那个城里人已经无话可说,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

  梭罗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国古代的隐居颇有几分相似。晋代的'陶渊明就体会过,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无忧无虑地创造自己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两千多年前的那些隐居者多数是官场不得志的官员,那些生活平淡不惊的老百姓哪儿会冒生命危险闯荡江湖呢?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半光阴就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作者的精神更显得勇敢无畏。

  在作者的眼里,淳朴的山林才是他的依靠,自然才是他的归属。文中透漏着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种热爱是与他简朴乐观的情操分不开的。

  反观现在我们富足的生活,虽然不能像梭罗那样幽居山林,虽然当年的瓦尔登湖已时过境迁,虽然如今自然在一点一点被人类吞噬,但他们都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心里保留一片纯净、安逸的瓦尔登湖。正如梭罗所言,我们即将在自己的内心畅游!

《瓦尔登湖》读后感8

  《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 ? ?文章创作于1845年,梭罗开始在瓦尔登湖畔隐居的两年里,用词细腻,文笔劲道,富有思想性,属散文随笔。这本书描述的是作者梭罗拿着一把斧子,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瓦尔登湖,亲自搭建了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劈材、收割……2年如一日般,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富有诗意与哲理、探索自然与心灵的故事。

  梭罗说“建筑的美应该是由内向外逐渐生长出来的,来自居住者的需求与品德,房子要呈现建筑之美,居住者必定先拥有一种自然的生活之美,否则这位住户徒有驱壳没有灵魂,那他打造的不过是自己的棺材,这时盖房子等于修坟,而木匠也无非是“造棺人”,最后梭罗完全从自然取材,用3个月的时间造成了一间长4.6m,宽3米,高2米的那个屹立在瓦尔登湖世界著名的小木屋。

  梭罗才华横溢,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东西方文化经典,包含了中国,希腊,印度,埃及,罗马,等,东西方文化浑然一体,运用的恰到好处。

  他抵制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在那里过着接近原始人的.生活,但他携着一颗丰富的现代人的思想。书中也不断的描绘了瓦尔登湖及周边的美,瓦尔登湖就像一个天然的画布,梭罗的眼睛没有放过一处,过硬的专业知识对大自然悉之纹理,能叫出每一种植物、动物的名字。

  他热爱自然,并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他说“我不需要花钱买窗帘,不要遮挡,会来窥视我的只有太阳和月亮,而我很愿意让它们看进来” 。

  他享受孤寂,他说“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喧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他内心富足,他说“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他对学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年轻人学习的最佳方式应该是立刻展开生活实验,不应抱着玩乐的态度,也不应只是研究它。”

  他提倡,人要有随遇而安的能力,轻装上阵,很多身外之物就好像是陷阱,拥有的越多就越贫穷。

  《瓦尔登湖》是在作者寂寞孤独的岁月里诞生的一本书。对自然的刻画,对人生的思考,真实生动又富含哲理,深受启发,像作者那样闲暇也能收获,处处皆学问,世态多变,内心富足才能随遇而安。

《瓦尔登湖》读后感9

  我在一排排书架之间徘徊,当看到这本《瓦尔登湖》时,心中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时,正是午后,我坐在火炉旁,看着灰尘在阳光里跳舞,四周很安静,心里很安静。

  对于《瓦尔登湖》,前人作有精彩评论:乔治?艾略特说《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脱俗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E.B.怀特也说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梭罗)在康科德林中的房屋就是个避风港。

  小王子说,如果爱上你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幸福,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

  我们无法给幸福定义。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有家知名网站做了一项测验,题目只有一个:你认为梭罗幸福吗?结果从反馈的信息来看,有近六成的人认为他是幸福的。

  是啊,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该是多么幸福!有多少人为自己现有的生活而心甘情愿呢?可能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人羡慕梭罗吧?

  《瓦尔登湖》,一本一百五十年畅销不衰的绿色心灵圣经,它的作者—梭罗,更是被誉为感悟大地诗意,实践自然人生的文化巨匠。

  在这本书中,梭罗带我们走进他的真实生活:他为了证明自己能够过一种简朴的生活而隐居在瓦尔登湖畔。他在林中建起一座木屋,不大也谈不上精致,但很结实,主人将它修缮得很完美,能够抵挡风雪而且与自然相融。他的家具大部分是自制的,简单且实用,他在开阔地上种植粮食,在湖中钓鱼,以应付生活必需,他在这里生活、与人交往,一切都是闲适的。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领略到醉人的湖光山色,雨中的田园诗情,还有相伴而眠的雪湖美景,惹人沉醉的万般春意……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身临其境。随作者参观那温暖舒适的小茅屋,仔细聆听林中的天籁之声,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他以优美的笔触向我们娓娓讲述了关于瓦尔登湖的春夏秋冬,就像一个迷人的故事,让我们沉醉于春天的万物复苏,夏日的生机勃勃,秋季的天高气爽,冬天的银装素裹。更有那婉转的鸟啼,缤纷的野花,参天的树木,诱人的浆果,冰封的'湖面……最让人难忘夏日的午后,是那样的单纯和宁静,作者或在林中漫步,或徜徉在书的海洋,每一个片段都让人舒心,让人感动。

  读他的书,心中只剩宁静。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它不同于康科德镇的忙碌与躁动,而是充满了祥和、平静的一方天地,并非不惹尘埃,却更多了一份淡定与安然。

  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假,在喧嚣世界中找寻一片心灵的净土,在书的海洋中探索生活的奥妙,选择《瓦尔登湖》,收获真诚与平和。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部畅销百年的文学经典。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首先是被它蓝色的封面所吸引,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让我觉得心突然就静了下来。然而浮躁的心灵和繁杂的生活工作,第一次并没有让我真正可以静下来去读完这本书。于是它被我束之高阁,静静躺在书架里很多久。再次拿起这本书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希望可以让自己和作者一起置身于瓦尔登湖,一起去感受那一份孤独的幽静。

  作者独居瓦尔登湖两年,在书中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的见闻和感悟。

  作者提倡简朴的生活,热爱自然,远离纷扰的世俗。这不就是一个国外的世外桃源吗?初读此书我不禁想问作者,两年的隐居生活你不感到孤独吗?然而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他是享受这种孤独的,他在书中写到:“大部分时间内,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但还有思想与你做伴,有了思想,你就不会真正寂寞”。

  天天生活在纷扰忙碌之中的我们,经常会突然感到孤独和寂寞,是否因为我们太缺少思想和感悟。太少让自己去尝试着一个人静下来,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品味这种孤独感,去感受这种放空。

  作者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中的美好和纯真。

  梭罗傍晚漫步于湖畔,听牛蛙鸣叫,听夜莺歌唱。去看杨树摇曳,湖水荡漾,感受晚风轻抚全身,他的每个毛孔都浸润着喜悦。闭上双眼,将自己置身于作者笔下的湖畔,那是任何高楼大厦的巍峨,都无法与之媲美的。

  想想,有多久没有好好和家人孩子享受过大自然的美丽了。每天穿梭于城市的道路,上班走进公司的大楼,下班迈入家里的门槛,生活在自己编制好的'抬头就可以望到天花板的“囚笼“之中,日复一日,按部就班重复着生活。你有多久没有仰望星空,不是没有星空,是你的眼中只有低头可以看到的屏幕。我们的身边缺少的不是瓦尔登湖,缺的是索罗那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心。

  我们每天似乎都在努力追求,追求更加富足的生活,追求名利带给我们的喜悦。然而索罗在书中却说:“人不应该被奢华的生活所拖累,聪明的人过的都是比穷人更简单、朴素的生活,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我突然想到最近微博热搜那名日入208万的女星,曾经的她可谓名利双收,然而她的生活真正的富足吗?偷税漏税、超市吃东西不给钱,弃养生病的小狗然而这样一个人却曾经被无数的粉丝崇拜。现在的小孩子被这些明星蒙蔽了双眼。我曾经问儿子你长大想干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明星,因为可以赚很多钱。现在大多数的人不能说是物质匮乏,然而现在的人却因精神的匮乏而生活的很空虚。

  每个人心中都该有一个自己的瓦尔登湖,当你累了乏了,可以躲到里面,让自己的心灵去享受那份幽静,让湖水去洗涤灵魂。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看着《瓦尔登湖》蔚蓝色的封面,清澈的湖水照映这远方的树,云,天空,又透着迷雾,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这样的画面就像书的内容一般,有着说不出的一股清凉气息。作者梭罗在1845年的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建起了一座木屋,和动物们一起生活,事事自力更生。在两年后,他回到城里,把自己两年来的记录下来的见闻整理好,参照这些才写出了这本《瓦尔登湖》。这位睿智的老人在字字句句之中都透露着自然与环保的主题,用朴素清新的话语来向自然致敬。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在仔细研读了《瓦尔登湖》,感悟梭罗的心境后,我想这真理便是回归自然,感悟生活吧。

  事实上,梭罗原来也是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他的这种行为,这种思想让我联想到了我国古代东晋的大诗人陶潜。他们两位强调农耕之乐,自给自足,自力更生,他们不是单纯的隐士情结,而是谦逊真诚的与大自然亲近。他们与山河呼吸,与草木友伴,在当时浑浊的世上留下了一颗清白的名节,还有卓越的作品。正是回归了自然,他们才能有如此身后之名,才成就了一代文豪。

  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自然呢?土地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大楼,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得到的这一切都是自然给予的,但我们面对恩赐的同时又做了些什么?人们的心变得浮躁,变得贪婪,变得急功近利,大家贪图利益,不折手段,一次有一次背叛道德底线。在这样的境况下,单刀我们不应该让心灵回归自然吗?

  梭罗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是啊,我们的一切皆是自然所赐,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又何尝想过和平相处?梭罗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这样的心态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啊!平静一下自己的心,宁静淡泊地生活一下,看看周遭的事物,想想人生的追求,也许便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这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若要表达对阅读了梭罗的作品,尤其是阅读《瓦尔登湖》之后的感受,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梭罗在林间漫步,他走过的地方,或许只是树林中的小路,但也可能是某座圣神殿堂的阶梯。缪斯是他的挚友,自然之神总和他在亲切交谈。即便通过他的文字,也很难完全看见他所看见的一切。这并不是说他的文字表达,而是我没有那样的天赋——阅读的天赋,是的,天赋,再加上如运动员一般的训练,那才能真正懂得那些伟大的文字中所蕴藏的美丽。

  应该说,如果单单只是生活方式,那么《瓦尔登湖》的第一章就足够了。简朴生活,适用于当今任何一个想要对生活做出一点别样改变的人。其实不必借一把斧子,去大兴安岭深处砍树搭建木屋。我相信大部分人在砍倒第三棵杉树之前就会放弃了。带上帐篷,找到一条僻静的小溪,或是幽深的山谷,在那里过上半周时间,尝尝用松木搭起的篝火堆烤出的小鱼的味道,然后在自然特有的那种宁静中睡去——或许无法睡得很安稳。或是像《河上一周》那样,给自己一到两天的时间,沿着河流顺流而下,体会漂泊与自由的感觉——是的,漂泊的感觉,有着特殊的浪漫。然后,回到现实之中。嗯,在这繁忙的现代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看来,那河上的,湖畔的生活是多么吸引人,更不要说那许多次的,说走就走的,缅因森林的远足。这样的生活方式让现代人感到羡慕,或许是吧。回归自然,哪怕只有一天时间,彻底地忘记社会竞争、忘记房贷、忘记各种工作压力、忘记一切工作上的烦恼。多么美丽,又是多么的没有意义。因为该回来的`还是会回来,该要做的,还是要去做。

  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样说,"如果身体不能去旅行,就让心灵去旅行吧",或许是有效的。梭罗在河上漂流的时候带着的是地名辞典,我觉得我们也需要一本。很多人们欢迎并喜爱梭罗的文字,部分原因就在这里吧——尽管这样的生活,在他那个年代,只能是一种猎奇的谈资,或是根本不值得一提。当然,如果真的选择了这样的生活,那么就一定是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自己选择的自己,别的不值得一提。就如同梭罗始终认为自己开垦的两英亩土地是自己所需要的,最好的土地。哪怕任何一个路过的人都会对这片种着玉米或豆子的地横加一番不好的评判。

  《瓦尔登湖》告诉我们生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生活是否有其具有普遍性的,标准性的真面目?不同的两人所代表的生活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可能会是高尚的极端与卑劣的极端。我认为,每个人现在所过的生活,必然就是这个人所能选择的,以及所过的最好的生活。生活不是被强加的,但命运必然是存在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细细品读《瓦尔登湖》,我看见梭罗扛着斧头从他破烂的小木屋走出来,步伐轻盈;我看见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内心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

  闭上眼睛,我看见老庄在湖边论道,是那样的轻声细语,仿佛怕吵醒湖里的游鱼,还有那岸上的鸟兽。湖边青葱的树木,因为有了湖水的滋养而充满灵性,它们为各种飞鸟鸣虫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显得美好祥和。我看见子陵在钓鱼,我还看见季鹰在采摘莼菜。

  1845年7月,梭罗抛弃了物质与财富,远离了世俗和尘嚣,只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过起了简单的`隐居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简陋,一切又是那么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灶,粗茶淡饭,没有浮华,仿佛也就没有了世俗的羁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会上刚正不阿,艰难的维持自己的原则;有人在世故的环境中圆滑处世混得个“自我感觉良好”,取得自认为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隐”隐于世俗之中,做一个旁观者,隔岸观火;而梭罗是如陶渊明一般隐于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间。退隐山林,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然而梭罗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无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悦。梭罗是本着体验和尝试的心态而隐居,陶潜则是官场失利而隐居。但又有谁能说他们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呢?他们殊途同归,在大自然的面前,他们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养着他们,洗涤他们的灵魂。《瓦尔登湖》让我懂得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我们不需挣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诚地生活,拥抱她,亲吻她。

  最初读《瓦尔登湖》,便觉得梭罗的自然伦理观跟老庄的“道法自然”有点相似。没有屋子,一把斧头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东西;没有食物,“种豆南山下”,一杆简陋的鱼竿变足以拥有一顿美味;粗衣麻布,何须奢华,但求能给予一点点的温暖。要过河,有人费尽心思造桥,花了许多功夫,最终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过河;有人看下一棵树,疱削琢磨,做出一只精美的小船,放到水里却害怕经不起风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过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损失一只精美小船为代价。太多的羁绊,让我们失去自由,远离了自然。庄子得到一个大葫芦,便可以凭着它游荡于江河湖海之间——把葫芦绑在身上,无需复杂的工具,精湛的技巧,强壮的身躯,只要浮在水面,何愁过不了河,何须诸多羁绊。

  正如我们吃饭——向胃里填充食物,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得以进行,得以燃烧,得以延续。我们却制定了很多死板的程序,怪异的工具,复杂的方法,为的是满足口食之欲,却忘了进食的本质和目的。正如,“人的嘴巴不会使人肮脏,而贪婪的口胃却使人肮脏。”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读这本书,心需是静的。

  找一个惬意的午后,伏于案边,焚一炷香,执一杯清茗,洗净了双手慢慢翻开书页,一点点探视那位伟大的思想家——梭罗的内心世界。

  瓦尔登湖像是梭罗的一帘幽梦,不知谁能与共。无法转醒,无法企及。清幽的梦境、返璞归真的氛围,像是一首清唱的民谣,不断萦绕心头。

  独居于瓦尔登湖畔,两年的风风雨雨,春去秋来,他思考了许多,他经历了许多,他感悟了许多。一个人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幸好有自然为伴、佐上心中那份坚韧的意志,他从渴望、矛盾,变为失望、落寞,最终再次渴望,复杂的心灵之路,让读者的心也跟着起起伏伏。

  他是这样描述生活的:“我愿意深深得扎进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的确,这世上有许多人,紧紧攥着物质的享受,却抛开了精神世界,抛下了简单生活。

  名缰利锁,雨剑风刃,不堪重负的人在世俗中一路踟蹰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一路走来内心剩下的只是空虚,努力换来的也只有寂寞,而那些选择了简单的人却得到了世俗之人穷尽一生也得不到的`快乐和愉悦。

  他厌倦了那个时代物欲过剩的风气,于是,他在沉静的湖边写到:“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世纪生活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世纪过去。”

  他受够了人们的贪婪、自私和为了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于是,他选择了离开,离开那个肮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他寻寻觅觅、走走停停,来到了瓦尔登湖畔,这里静谧、美好,重要的是,没有了疯狂的追名逐利,没有了权力的勾心斗角,有的只是安详,和远离世事的悠然。

  他离开了社会,但并没有放弃拯救社会。他执起了笔,将自己在这片田园风光中的所思所想一一记下,他想了很多很多,也写了很多很多。他要用文字唤醒人们被金钱麻痹的心灵,他要让人们睁开双眼看看被工业机器肆意蹂躏的自然,他要让人们重拾那份返璞归真的乐趣。

  可无奈的是,时隔多年,这个世界依然没有变成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世俗的正在捕获每一个苦苦坚守宁静内心的幸存者。名利、物欲像贪婪的稗草疯长,挤兑着内心留给纯净的空间。车水马龙的喧嚣,觥筹交错 迷离。这个世界的样子,何其可恶!

  当你在城市的钢筋丛林迷失了方向,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觉得力不从心,不如放慢脚步,读读《瓦尔登湖》,静静聆听生活的节奏。

  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尽管洪流碾过,巨山平偃而下,我却仍然能听到“过真正的生活”抑或更响亮、更不同于他的啼鸣!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后感08-30

瓦尔登湖读后感01-03

瓦尔登湖经典语录05-16

瓦尔登湖经典语句大全02-11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06-30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03-12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0篇)08-30

《瓦尔登湖》读后感2000字07-16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08-20

瓦尔登湖的读书笔记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