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6-30 17:27:45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前几天我有幸读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自传性小说。萧红以他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城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的‘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的生活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作者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一个寂寞的世界。书中的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人们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叫魂啊,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的人是萧红那个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往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人们的生活除了迷信还是迷信,如给人看病时请跳大神,嫁女儿时需得先看了生日,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还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于是,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成里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有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呼兰河封建思想的受害者成为全中国的写照。

  当然故事中有好的人,不好的人,故事中的事也有好的'事,不好的事,他们事后的结果,又分好的结果、坏的结果……

  自从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人最关键的是要继续生存下去,另外,还要有一种自由,就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快乐的生活,每天天亮就起床,天黑就睡觉,就像小猴在森林里玩耍,就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是什么?是自由,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同时,我也悟出了许多道理,例如:不能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做事;做事要有一定的规则和计划;自由,是一个人的最大的需求和需要。从小,父母就应放任我们,不要做什么事都要经过家长的同意才肯做。

  爱读书,既可以哺育你的灵魂,增长你的智识,开阔你的视野,还可以增强、提升你的写作能力。你所喜爱的一本书就像一个朋友,一位老师、一个温暖的家庭。

  我们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召唤一份真情,一份温暖。让震撼心灵的华彩美文,滋养我们的精神、生命于灵魂。

呼兰河传读后感2

  书名给我的感觉很舒服。呼兰河传,会不会是写一条河的呢?这条河的名字也挺好的,叫做呼兰河。书名给我的感觉是简单、平淡的。说的好似就是自家门前天天可以看见的那条小溪,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粗粗的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文中的故事很贴近生活。我也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虽然萧红写的是90年前的农村,也给了我很多关于自己小时候的'回忆。小时候的过往犹如小孩子一般一个个挤着脑袋印在我的脑海里。感受到久违的属于小孩子的天真与好奇。感觉时间并没有流动过,她的生长的农村与我生长的农村是那么的相似,她又写出了我的小时候。小时候对着一切充满好奇,喜欢翻箱倒柜寻找未知的东西,有一种微微冒险的感觉。

  文章以一个讨厌的泥坑为开篇。从侧面反映出了农村人的每天的生活和心理。从一个小孩子的角度去问答对看到现象的不解。一个害人害物的泥坑,大家宁愿绕着走也没有人愿意把他填上,因为这泥坑填不填上不关我的事,泥坑又不是我家的,别人填不填也不关我的事。这个泥坑就在生活中,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去填,我希望自己能把他填上。

  文章接着写的是小时候的趣事。这一段看到挺开心的。每天翻翻家里的老物件,去园子里逛逛,和爷爷一起背诗,抓园子里的小动物玩,捉弄爷爷,每天和爷爷一起哈哈哈的笑着。任何时候都可以笑起来。想笑就笑。这样简单快乐的童年让人想着感觉美美的。有这样一位爷爷很幸福。

  接着是写小团圆媳妇的。小团圆媳妇这个人物充满的悲剧色彩。她以一个活泼、机灵、可爱的形象出场。以一种受尽煎熬,遭人嫌弃的方式离去。表达出了那个时代下女性生存的艰难。十几岁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在短短的一年内,从生折磨到死。是因为他第一天来到婆家就吃了3碗饭?是因为她走路很快?或许在那个年代,人命是贱的,比家禽还要贱。那些践踏他人生命的人,自己内心骨子里就是贱的。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活着最终也是害人害己。自己也永远是利益的奴隶,悲哀可怜的活着,只是为了等死。那么我呢?此刻的我是什么样的?这一生的我和你呢?

  文章最后是几个人物描写。厨子、有二爷、冯歪嘴。这几个人,个性羡慕,代表了一个时代。我喜欢冯歪嘴。他的生活是积极的,幸福的。或者说曾经幸福过。互相体谅的夫妻,还有俩个孩子。最后妻子死了,他还是坚强的活下去,带着孩子一起。

  时光飞逝,离萧红笔下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将近拜年了。我小时候的乡下似乎和那个年代比起来变化不大。大人门串门、闲聊、讲悄悄话。小孩子嬉戏打闹,翻箱倒柜。

  转眼间,我也到了萧红的年龄了,也有幸读着她的呼兰河传。读起来。感觉,简单、宁静、很舒服。

呼兰河传读后感3

  不喜张爱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红尘的姿态。不喜冰心,因为总觉她才具不够。杨绛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丽又不失灵动。至于萧红啊,我只晓得,她是个纤细敏感的女子,人生欢乐不多,颇为命苦。今日这才拾起她的绝笔之作《呼兰河传》,读罢,更觉其人生荒凉悲苦。

  这部带着自传性质的小说,她开篇就写,“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我蹙了蹙眉,寻思这下笔是不是有点过猛。读到那杀人杀物的大水坑,摇了摇头,这呼兰河这城,可关了一群单纯至自私的怪物。读至“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我又为这小城添增了四字“荒凉”与“平实”。我开始惶恐起来,我的人生轨迹不也如此吗?我的岁月岂不是这样被磋磨掉的吗?

  “大先生”鲁迅称萧红的文字是有“灵气的”。我初读并不以为然,总想她的文字过于随意,天真,干净,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写“我的家很荒凉”,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语?但只要仔细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里是天真,简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关系。……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死……挖个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

  萧红的文字,看起来真是素净天真,但正是这份“天真”,让笔下人物更显荒诞冷漠与张力十足。胡家二媳妇折磨童养媳,她道,“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人在气头上还管得这个那个,因此我用烧红过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她以为自己是为她着想,以为自己面慈心善,这种天真的残酷是不是更显得可怕可恨?至于那冷眼旁观、落井下石,却还标榜自己善良的`人们,可不就应了鲁迅先生所谓的“吃人”吗?

  萧红漂泊无定写童年,写得哪里有只是童年?萧红的童年,不见得有多欢喜,父亲暴虐,母亲寡淡,只要一个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么关系,毕竟有这么一个人温暖着她。所以,她笔下如同死城的呼兰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鸟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童年,祖父,后园,成为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当年萧红满心欢喜地对萧军讲:“三郎,我并不是残忍。我只是喜欢看你立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立起,这期间,正有说不出的风月。”及至她在书中写“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里,终沉淀成“平静的荒凉”。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床头撑起黄光灯,夜这样静而冷,故事又这样哀漠而凄伤。扉页上的萧红,一双静定的眼睛,看去浅澈安和,无惊无惧。深潭之下,竟沉潜着这么些不幸福的故事。

  她笔下这座小小的呼兰城,亲近的贴身,平凡得怯懦,良善而无能,丑陋却堪怜。谁家大狗咬了过路的叫花子,主人开门问一声,看一眼,也就不放在心上了;一场雨,睡的屋顶上居然长出拳头大的好蘑菇来,引一院子的人艳羡不已;害了病,照例要请大神,十里八乡的人都赶过来看,好似过节班热闹喜庆。七月的火烧云一过,八月鸦群就该来了。鬼节放过河灯,野台子戏和庙会也就近了。——乡愁。不过是些念念相续的人间烟火。

  书的前段,文字质地非常淳澈,嚼起来带点草根的甘甜味,又有些童稚的兴高采烈,偶尔会有那些旁枝丛生的野念头,读起来真是很讨喜。譬如:落过雨,堆在院子里的木头上长出蘑菇来,这蘑菇又吃不得,都不知道张来做什么。第一次看,忍不住笑了出来。而书的中后段,故事的框架底色打好,人情世故尽凸浮出来,早先高光亮彩的好情绪,全都不声不响地褪下去,这个故事,自比竟利得好似一枚开了刃的轻质刀片,冷,薄,浅,锋利得不着痕迹,若无其事,却又美得动魄惊心。它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依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依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萧红笔下的道人,市侩,精明,狡猾,贪婪,但这些都不过是在人世之中摸爬滚打的求生术,他无根无基,无亲无明,与呼兰城中的生存状态遥相呼应。一样的卑微而潦倒,对前途忙惑不知,无所寄望,却有未泯的'善良。动人的是这种善良,与后天经验的栽植无关,它纯然是血脉相承于生命深处,平日里潜行于生活泥沙之下的,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世上走的举步维艰,这份小小的,火苗一样的良善在心里面却从来没有熄灭过。我想,萧红把这样一个轻轻的,微甜的转场,夹入一摞苦涩的情节中间,大概是意在烘出几丝片段的暖意来吧——只是偏偏这暖,经苦水里荡几番,反倒愈发显得苦涩和悲戚了。

  ——是否但凡心里面有大悲戚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反都是像这样:人生为了什么,要有这样凄凉的夜。漠漠的。轻柔的,若无其事的,隔了距离的——悲働的,凄伤的,残忍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5

  我刚刚读完了一本好书《呼兰河传》,它是由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茅盾先生曾经评价这本书说:“它是一部叙事诗,一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此书带我领略了二十世纪初东北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老百姓平凡而落后的生活。

  我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了前三章,作者在祖父的菜园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这些趣事令我向往。因为城市的空气不如乡村新鲜,所以我连作者笔下那红彤彤、金灿灿的、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也看不到,真羡慕作者的童年生活啊!我也会因为作者的天真、顽皮而跟随她欢笑愉悦。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那其他人呢?当我读到第四章时,心情就逐渐沉重起来,因为后文讲述了一些人的不幸生活。我认为其中最悲惨的是小团圆媳妇,一个十二岁的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她和我年龄相仿,本该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玩耍,却由于她太过大方而不合传统“规矩”,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道人不断折磨致死。我十分悲愤,多想为她打抱不平,又无能为力!

  而令我感触颇深的人物是冯歪嘴子,他幸运地和能干的'王大姑娘成家了。但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王大姑娘因为难产而死,留下了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出生嗷嗷待哺。我都觉得冯歪嘴子的日子没法过了,他既要照顾年幼无知的孩子,又要赚钱维持生活,根本就看不到光明。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乐观地带着孩子们坚强地生活,他尽全力把两个孩子照顾好,生活的苦难并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执着追求。相比之下,我们是幸福的:冯歪嘴子的孩子出生在寒冷的冬天,但是因为贫穷连棉被都没有,而我们是在温暖舒适的空调房里呼呼大睡;他们在冰冷的磨坊里看着父亲劳作,而我们在温暖的家里看电视、玩游戏……我们可能不富有,却吃穿不愁,相比之下,我们真幸福啊!

  我不禁想起曾经学过一篇课文《生命生命》,文中飞蛾强烈的求生欲、瓜苗顽强的生命力令人动容,它们和冯歪嘴子一样,对生命负责,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磨难中的他们尚且如此珍爱生命,我们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只要生命没有停息,我们就要拼命追求自己的梦想。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我们都要积极地面对它,因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呼兰河传读后感6

  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后,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 这本书写作方法很独特。虽然总是在写人物,但是没有主角; 虽然写事情,但没有主轴。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 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难道不是他们的悲哀吗?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

  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一个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劲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们对生活的麻木,使他们已经失去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极!是愚昧!怎么连改变的念头都不会有?我为之震惊!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让我唯一感受到温馨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候,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的,动物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萧红在园子里很快乐,这可能是她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温暖的记忆吧。萧红在这里可以忘记一切不高兴的事,和祖父在一起。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式的长篇小说,描述她幼年记忆中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小说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环境和小镇概貌,像画卷式的展开镇上主要的大街、胡同、店铺,以及人们相应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四章写作者小时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与祖父的短暂生活;第五章一向到结尾分别写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几个人物的故事。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开篇严冬笼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卖馒头的老头在冰雪天叫卖,不留意跌倒,馒头从箱子里滚了出来,有人趁此机会捡馒头离开,老头爬起来见馒头不对数,只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叹:“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人们总是埋怨天气,不埋怨人。

  作者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她这样写请神的鼓声:"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而她眼里秋天的后园是这样一番景象:"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凄哀的命运,原本天真活拨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有二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害怕死后没有人为他送行,成为孤魂野鬼;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呼兰河传读后感8

  茅盾曾这样评价过一本书:“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也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这本书就是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共七章,第一、二章描绘了呼兰河城的美景,第三、四章描绘了“我”童年的回忆,第五、六、七章,这几章由景转到人物,写了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为什么我要以孤寂与苦闷为题?下面就听我一一分析。

  文章的开篇就是在写人们生活的环境,大泥坑就是其中一个。当我读完创作背景,又读到大泥坑时,我就觉得很有趣,还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就更有趣了。这么有趣的事,为什么会用孤寂与苦闷来形容呢?那是因为大泥坑就像黑暗吞噬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使呼兰河人麻木,孤寂,也使小城的生活刻板单调,那些热闹的节日就更一样了,节日也和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一样,单调,呆板。

  第二部分就是写我的童年生活。写出了我不是在祖父后院里玩,就是在储藏室玩,而文章中只介绍了作者和祖父的快乐时光,没有介绍“我”家庭中的其他人。写出了我童年时的孤独与寂寞。

  第三部分写的是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团圆媳妇是一个悲惨而又可怜的人物。12岁的她因为长得高,谎称自己14岁,因为团圆媳妇,不但大大咧咧还吃饭多,所以就被人家嘲笑,丢了团圆媳妇婆婆的面子,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经常打她,最后把她打出病来。经过不断的救治,还是没有就救好,便死去了。团圆媳妇的悲剧反映出了人间的短暂和生命的痛苦。

  有二伯是一个古怪的老人,有二伯很喜欢和动物说话,他对主子很不满,常常偷东西对付主子,有时还指桑骂槐,他对小团圆媳妇的死亡无动于衷,对王姑娘与冯歪嘴子的爱情说“那是啥人玩啥鸟”。有二伯反应出人扭曲的'病态心理和人性。

  冯歪嘴子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人。虽然他很勇敢,但从他身上也可以看出当时底层人民的卑微。

  寂寞孤梦的小城度过了萧红寂寞孤梦的童年生活。《呼兰河传》虽然没有那么优美动人,但充满了萧红童年生活的记忆,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每当听见这首《童年》,我就会无限感慨即将逝去的美好童年。

  在《呼兰河传》中,我了解了作者萧红的童年: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语相向,祖母针刺手指的痛……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冲淡她童年的快乐!在灰暗的呼兰河城中,让作者感到最快乐的,是祖父的后院。

  后院里,她无拘无束的成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学祖父的用作,瞎铲地,把狗尾草认成稻谷,吃黄瓜,追蜻蜓,采瓜花,捉蚂蚱,泼水……玩累了,随便找地睡觉,捅窗纸,吓人……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一个慈祥和蔼的祖父,一个生机盎然、自由自在的后院——快乐的童年!

  萧红笔下的“后院”,犹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调皮任性在其中尽显无余。我羡慕她的童年,我也好想让我的爷爷藏起我的草帽,和我捉迷藏,陪我念诗,一起在后院玩耍……

  看着萧红的童年,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思绪万千。记得十岁那年的`一天,爷爷带回了几只刚出壳的小鸭子。小鸭子全身黄色,毛茸茸、肥嘟嘟的,只有手掌那么大,走路还跌跌撞撞的,鸭子十分滑稽,真惹人喜爱!爷爷把小黄鸭放养在屋旁的荒地上。爷爷说,喂养鸭子的重任就交给我了。我开心得不得了!看着这可爱的小东西,情不自禁的伸出小手,想抚摸它。说来也怪了,一只小鸭子似乎通灵性似的,居然伸长脖子向我凑过来。我喜出望外,用手轻轻的摩挲着小鸭子的毛,柔柔的、软软的……我赶紧抓了一把米,放在手心,小鸭子便迅速地伸过头来吃米。其它鸭子看见了,也都一跌一撞地向我跑过来,我任凭这些可爱的小家伙用扁扁的嘴不停地啄我的手。以后的日子里,我一放学回家,就来到荒地和这些小鸭子一起,给它们喂食,陪它们觅食,和它们玩耍……我仿佛就是鸭子家族中的一员。

  可是,再看看周围同学们现在的童年,整日与手机、电脑、卡片为伴,还有那些不知名的、数也数不清的玩具,又有几个小朋友的童年能真正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呢?虽然我们是农村孩子,可还有很多同学连韭菜和小麦都分不清楚!真是悲哀!

  读了《呼兰河传》,对我触动颇深。童年应该像万花筒般多姿多彩的,不仅仅是电脑游戏和各种各样的玩具,还有花草树木、蝴蝶蜻蜓;还有风景名胜、小狗小猫;还有……同学们,请珍惜我们的童年,让我们的童年回归自然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我喜欢写上世纪真实乡村生活的作家,我总认为通过他们的眼睛,我能窥探到最纯真、最自由的生活。萧红的《呼兰河传》就完美地展现了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

  书中以两个部分为主——萧红的童年与小城故事。萧红以细腻却又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真的小城市井生活,不但属实,还有着独属于百姓的'生活经历与幽默,称得上是反映百姓生活的一面镜子。

  书中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描写堪称一绝。小时候作者是个调皮的孩子,热衷于看各种热闹,东跑西跑。如果不说,我绝对想不到作者是地主家庭出来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早上作者请祖父给她讲诗,祖父念了一首又一首,作者却总是听不够。这一场景可谓温暖至极,像是热牛奶与热巧克力的搭配,温暖到了人的心里。

  还有作者小时候,去杂物间玩,找东西的片段。作者像个好奇宝宝,东翻翻西翻翻,找到好玩的就据为己有。这让我想到阳光下、草地上的小女孩,穿着蓬蓬裙,手里握着心爱的玩具,一会儿跑,一会儿跳,一会儿又在草地上坐着玩玩具的场景。这生活就像一帧帧复古而华美的影像,令人艳羡,又令人神往。

  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描写是美好的,但呼兰小城的生活不全是美好的。

  首先可以看全书开头。作者描写了一个卖馒头的老头,在冬天上街兜售馒头。他一不小心滑了一跤,把馒头撒了,就有人捡起就吃,也没有给钱。老人无可奈何,只能说几句,又离开了。

  然后还有对团圆媳妇的描写。那位团圆媳妇只有12岁,但因为婆家的盲目迷信与吝啬,活活葬送了年轻的生命。那团圆媳妇性格活泼阳光,不怕生,也吃苦耐劳,但只是因为她的无畏与热情,与大多数的团圆媳妇不一样,就被婆家不认可,以至于认为她是病了,请毫不讲科学的江湖道士来看病,不但赔了钱,还葬送了一条年轻的生命,这让我感受到了当时对女性生命的不看重,与人们的麻木愚昧。这样病急乱投医的举动难道不可笑吗?

  我知,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造成了人们无法科学的解决问题,只能靠迷信自欺欺人。另外,萧红的语言文字也让我欣赏。她在文中运用了大量方言,极具地域风味,读起来质朴又妙趣横生。但这语言的质朴,并为影响描写的细腻。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比如雪、茅草屋等。所以,萧红才会成为女性作家中独树一帜的那一位。

  读《呼兰河传》,让我感受到呼兰河城的人情,也让我感受到了萧红既细腻、又质朴,还具有野性的文字,实在是佩服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有一个偏远又动人的小城叫呼兰城,萧红的《呼兰河传》真实地展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那里的人,既善良又愚昧,有些可恶却也无辜。其中令我有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章第四节和第六章。

  第五章说老胡家娶了一个团圆媳妇,但是那个团圆媳妇莫名其妙地病了。老胡家为她跳了好几次大神了,不见好。偏方用过了,各种各样的偏方都用过了,就是不见好。最后,有一个人,自称“云游真人“。他说觉得这里有难,特来相助。我看到这里,觉得这个人还挺好的。他说要抽帖,抽到黄的.和红的是好的,抽到绿的和蓝的就不好了。婆婆刚要抽,结果那个人说每帖十吊钱,不满意还能抽。十吊钱不是小数目啊,我这才意识到这个人是个骗子。那婆婆抽了两次,一个绿的一个蓝的。我觉得那个人手里只有绿的和蓝的。真是一个大骗子啊!婆婆着急,问怎么办?那人用笔写了四个字,要贴在团圆媳妇的手心和脚心上。他一看,团圆媳妇的脚心上被婆婆用铁烙过了,就吓唬婆婆说“这疤会给阎王爷留下不好的印象。”看婆婆不怕,又说得更严重,把婆婆吓坏了,让他在两个脚心上画了几笔。这样一算,总计五十吊钱。我更确定这是骗钱的骗子了。老胡家应该辨别一下这是不是骗子,但是当时的人都太迷信了,愿意花这点钱。给小团圆媳妇出药方的,多半是说要举行什么仪式,要把团圆媳妇的魂找回来。

  第六章就更有趣了。姓有的二伯,有二伯,常常做出奇怪的事情。踢着石头了,他明知道石头没耳朵,他还要对石头说话。鸟往他身上拉屎,他要骂鸟。

  有二伯有些自恋。听别人叫他“有二掌柜的”或“有二爷”或“有二东家”他开心。有调皮的小孩叫他的乳名“有子”,他不高兴,追着打他们。不过,有二伯的爸爸,也就是祖父,叫他有子,他不介意。

  有二伯自相矛盾。他在萧红面前说他跑毛子时,不怕毛子的刀枪,毛子在外面乱叫,他在屋里自己煮面条呢。他说:“杀又怎么样?不就是一条命吗?”在祖父面前,他就说:“不怕,怎能不怕?也是吓得抖抖乱颤……眼看着那是大马刀,一刀下来,一条命就完了。”萧红听到了,她问有二伯,有二伯却说:“不怕……是人还有不怕的吗?”

  有二伯有次偷东西,被萧红撞见了。萧红偷黑枣时,有二伯会去告状。这次有二伯偷东西了,偷了一罐铜酒壶。他说双方互不告状。萧红同意了。有二伯还偷各种东西,只要有东西没了,都说是有二伯拿走了。

  《呼兰河传》这本书,虽然只有平淡的文字,但让人回味无穷。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手捧《呼兰河传》,坐在房间里,陶醉在故事中。

  这本书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所发生的一个个故事。这本书是萧红写的,写的淳朴,易懂。她在最后一章《尾声》里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虽然幽美的事情确实不多,但还是被我找到了几件,让我记忆犹新。

  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从这段话里可以体现出作者萧红小时候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小孩,会和祖父开开玩笑,没有什么烦恼。但是,如果仔细读《呼兰河传》的话,就可以发现,其实,萧红家中的后花园就是她小时候最好、最开心的玩乐之地了。比起现在,我们的玩乐之地,萧红家的后花园就显得十分渺小了。

  到后来: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萧红,耍了祖父一把,她为自己在祖父帽子上的完美杰作而感到得意,她在书中多次写到自己的童年是寂寞的,可见这样的开怀大笑有多么难得呀。

  我认为最悲惨的事就是在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这是在书里第一章出现的一个镜头。泥潭有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都会遭受到灾难,泥潭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潭里。人们有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但没有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我为此而感慨:那些是多么愚昧的村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有顺应社会,顺应天意,认为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就是他们的悲哀!

  《呼兰河传》里有一个人物——年仅12岁的团圆媳妇,刚来时她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她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这样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有一天,团圆媳妇要当众洗澡,要说洗澡,还不如称为烫澡。里面有一句形容团圆媳妇的话: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啊,一个12岁的小孩能承受的住吗?终于,小团圆媳妇被村民折磨死了。

  《呼兰河传》,女作家萧红寂寞童年的一曲挽歌,呼兰河畔的一束风俗画。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当我看《呼兰河传》之前,总是听读过的同学们说这本书无聊。但是,当我开始读它以后,我才发现,并非是那么回事。

  好象《城南旧事》这本书,都是讲童年往事,都是作者自己爱的地方,而它们的不同点,也许就只有地点不同、人物不同而已吧。就因为这点,我一看便觉得非常喜欢,其实,我认为作者萧红的童年挺快乐的,至少比现在的我们要快乐的多。萧红她小时候可以在大院子里呆着,可以和外公玩,而我们呢?现在除了家里有钱的人,谁家还有那么大的院子?谁的家长还可以陪孩子玩呢?

  听别人说,《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要体现作者幼年时的孤独。可是当我读完后,并不觉得她的童年有多孤独呀!虽然也有许多让人悲伤的事,但是平日,也就是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作者是多么的快乐啊!悲伤过去了,接下来的不就是快乐吗?我承认,萧红小时候,并不常和同龄的小孩子玩,但是,她有天天陪在她身边的外公,天天让她逗弄的大黄狗,这不就够了吗?反过来再想想,天天我们又在玩什么呢?手机、电脑和那些无用的.电子产品……

  也许萧红她自认为很孤独,但是,我真的认为她是幸福的。虽然刚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觉得她有点儿孤独,但是越往后读,就越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她究竟是否孤独,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推测而已吧!

  这就是我一开始的想法。这种想法一直伴着我,直到我读到尾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是尾声的第一句话,读起来怪怪的,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那句“埋着我的祖父”令我心里极不愉快,而连我自己也弄不懂是怎么回事。于是,就又简单地重新翻看了一遍整本书。后来我在序言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的。”再翻翻那由于无聊和自认为不重要而被自己草草一带而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我发现了呼兰河小城的人和事物虽然多,但却都很普通,并且经常让人伤感。我感觉呼兰河的人面对事物都已经麻木了,普通人看完热闹觉得不好玩了,这件事就那么过去了,而那些摊上事的人,也只是伤心一时罢了。该吃照样吃,该做事还得做。

  之后,我继续往后看,又发现了一处,就是在萧红的外婆去世的时候,亲人把她带出了家门。她非常惊讶。原来,她以前一直以为,自家的小院子就是最好的地方,家就是世界!

  凭这些,我推翻了自己原来的观点。原来作者萧红真的是那么的寂寞。

  我更加爱上了这本书。《呼兰河传》是由萧红的童年记忆编织而成的,读后的疑问、解决的过程、故事的悲伤,这些就是《呼兰河传》的精彩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萧红先生,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一生充满传奇,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不断抗争。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先生的《呼兰河传》,这本书写于战火纷飞的1940年。1942年,日军攻陷香港,因病住于香港医院的先生也寂寞地离开了人世,这本书成为了先生最后的著作。

  这本书,是一篇优美的叙事诗、更是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以细腻的手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无奈的故事。通过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眼中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童年的难忘经历。其中,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更多的是对那个丑陋封建社会的批判、揭露。

  在这个封建社会的大舞台上,生活着一个个悠然自乐、自怨自艾的可怜虫,有二伯、老厨子、老胡一家子、周围的闲人们…

  书中最慈祥的人非祖父莫属了,祖父是作者唯一的伴侣。无忧无虑的后花园中,与祖父尽情玩耍,缠着祖父讲唐诗、故事…祖父是和蔼的,他的眼睛笑盈盈的,充满童趣,像个孩子;祖父是通情达理的,在大家纷纷议论小团圆媳妇的不是时,他说小媳妇是个好孩子…祖父虽默默无闻,却不断激励着作者积极的一生。

  小团圆媳妇太凄惨了!她是一个“笑呵呵”、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可她太小了,才12岁的孩子,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婆婆的儿媳妇。天真、大方、率性的她,无意识地违背了封建传统习惯而思索而生活。在周围人们的闲言碎语下,愚昧的婆婆为了“规矩出一个好人来”,从她一进家门就开始,打了她一个月。婆婆亲口对别人讲,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有时,吊梁上,皮带抽,打昏后用凉水浇醒;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把一个好好的人折磨病后,不给她看大夫,却听信周围的人,到处找偏方、请大仙、跳大神…就是这么一群人,一次次的从精神上、从身体上疯狂地折磨着团圆媳妇,却口口声声的说是为了她好。最终,活活的把她害死了,周围留下了一群“热心”的、冷漠的看客…

  这一切,该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能干的出来啊?这是一件多么凄惨的事啊!这是一群多么冷酷、愚昧的“好人”啊!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殊不知,这些婆婆们,同样也是“照着几千年封建传统习惯而生活”的牺牲品!可以想象,这些屈服于封建迷信思想的人,都会为自己的愚蠢、顽固而付出代价!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过:翻开封建历史书,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却是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透过这本书,我分明看到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狰狞面目,正张着血盆大口,吞噬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想想萧红先生生活的年代,看看现在,我为自己生活在这个繁荣文明的新社会感到光荣与荣幸!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积极乐观地建设新时代的文明!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萧红,是与张爱玲并称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呼兰河传》便是她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讲述萧红儿时回忆的小说,描写了家乡呼兰河的生动画面和风土人情。同时以生动、抒情的文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当地人们平凡、落后的状况以及平庸、愚昧的封建思想和迷信。跳大神、扭秧歌、野戏台子、报庙会、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一件件有趣的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特别是祖父的园子。萧红有一个非常爱他的祖父,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后院。她到处采黄瓜捉蝴蝶。这是她儿时回忆中最美好的乐章。萧红的童年似灰色,却又似彩色。在充满迷信的灰色封建社会里,萧红用自己的天真描绘出彩色“小时候”

  看到祖父的园子,我不禁想到我自己。我也有一个非常爱我的姥姥。我们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它或许不想祖父的园子那么大,它或许不想祖父的园子有那么多水果蔬菜,但它依旧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在那里是一片金黄的.麦田,我喜欢趁姥姥忙活时悄悄地躲在麦田中等姥姥找我找得着急时,我会从他身后溜出来吓她一跳。这时候,她总会宠溺地摇了摇头,眼底满是笑意。用不太标准、带着点乡音的普通话嘀咕着:“真淘气!”一到这时候,我便不理她,坐上一旁的藤椅,比上一安静,打起瞌睡。这时姥姥总会拿起蒲扇,在旁边帮我驱赶着蚊虫。就这种事天天都做,我玩不腻,姥姥做不腻。姥姥干活时,我总喜欢跟在她身后看她做,时不时伸手帮一下、摸一下。虽然一直在帮倒忙,但姥姥从来不说,只是告诉我该怎么做。我应付两句就管自己摘草去了。摘得不耐烦了就在麦田里跑来跑去,嚷嚷着要姥姥来追。一不小心就摔了个狗啃泥。

  有一次,烈日当头,大家忙着收割麦子。我忽然大喊一声我们玩捉迷藏吧,姥姥你来抓。说完便躲起来。我悄悄走到一个人身边对他说:“嘿,快躲好,小心被发现啦!”那人只是不耐烦地抖脚叫我走开。我又分别来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身边,却收到一样的回复。我生气不理他们,一个人躲在角落,不发出一点声音。时间一点点过去,太阳已经偏西。我暗暗高兴:你们永远找不到我。不知又过了多久,还是没有声音,我一下跑出来,想向大家炫耀,忽然发现天已经黑了。月亮已经和太阳换好班,带着星星们上岗了。地理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昏暗的黄色灯光。田野里传出蟋蟀和蛤蟆的叫声,空中时不时飞过一群乌鸦。我吓了一跳,连忙往家里跑。一回到家里,大家看见我带着草的杂乱头发,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萧红带给我们的是一部佳作,是一首婉转的、回忆的诗章。这本书让我们看见了封建社会中的幼儿萧红。积极乐观的他更是告诉我们:不要过早的感叹童年即将过去,珍惜现在的幸福和天真才是最重要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4-0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2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21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5-18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1-17

《呼兰河传》 读书笔记01-26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精选12-11

呼兰河传优秀读书笔记03-29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5-1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