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

时间:2022-10-16 08:17:04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2022年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范文(通用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年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2年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范文(通用5篇)

  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1

  随着新教材的推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面临巨大挑战,教师作为新教材的执行者,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2022年9月23日下午,安阳市第二中学生物组全体教师在我校西阶教室开展了新课程培训心得交流活动。

  陈俊芳老师对选择性必修一课本中的内容变化进行了介绍,同时结合课标说明教材编排的合理性。教材在编写时按照课标新要求,内容有扩展,难度基本维持,新增的内容实际上有助于学生学通、学透。并且陈俊芳老师还强调了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比如:淋巴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箭头是单向还是双向?教材第19页瞳孔的扩大和缩小与教参第54页瞳孔括约肌仅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矛盾吗?

  陈老师还介绍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选择性必修一教材中的体现,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信息观等是生命观念在本模块的侧重点,要培养学生科学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获取证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要注意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必须要做,做实验前老师一定要做预实验,做实验后,一定要重视总结交流,学生是有交流欲望的,一定要给学生机会表达展示自己。最后陈老师通过课本上的具体实例,介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总结,提升学生的思维层面。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呢?郭强梨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家访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研究的乐趣、科学家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及科学家精神、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及一些建议,还有关于科学本质的内涵等等。如果学生的水平差一些,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当然这些问题不要聚焦在知识点上,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观念教育不能靠说教,要靠事实和概念,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观念。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可以促进事实性知识的内化,更有助于学生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思想认识。学习的关键不是记住生命观念的名称,而应重在理解其实质意蕴,用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为什么不选用鸡血细胞?为什么只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学生思考的过程,既可以很好地理解结构和功能观、进化和适应观,更是一次运用生命观念解释生物学现象的实践。

  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是我们的课堂是否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环境?问题的提出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境设疑,要让学生能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审视旧的问题,培养学生质疑、思辨、解决问题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通过本次交流,大家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经验,互相学习,促进了教研能力的提升。

  教学需要厚积薄发,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但学习、进步永远在路上!

  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2

  8月25日,2022年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教材培训会开始了,由于和学校校本培训时间冲突,无法观看直播,所以在校本培训结束后第一时间观看了回放。整个培训过程,干货满满,让我受益匪浅。

  印象最深刻的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教材主编汪忠老师的讲座《初中课程目标正在变化—尝试落实“生命观念”》。汪老师比较了旧课标的三维目标和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并详细分析了知识目标和生命观念的不同,强调知识目标指的是概念、原理、规律,而生命观念是指对概念、原理、规律进行提炼、升华,形成了意识和思想方法。阐述了结构与功能观的三个层次,从知识到观点再到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

  听完汪老师的讲座,我感想颇多。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只当个教书匠,要多学习,多研究,把新的理念带入课堂。要考虑自己的课程能否适应当下,能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生命观念为例,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贴近学生实际的事实,取同摒异,让学生从获得小概念开始,一步步进行抽象,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

  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3

  备受期待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已经正式发布,2022年8月25日,滕南中学组织全体生物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新课程标准对一线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生物教师重新认识生物学教学的任务、目的和价值,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下是结合培训学习讲座和日常教学经验,我对新课程标准的一些个人理解。

  2022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设计中既考虑了时代性和发展性,又充分关注了延续性和可接受性。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相比,新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六个方面。一是核心素养为宗旨,新课标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立足于坚实的生物学科内容基础,密切结合我国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是生物学课程设计的基础和准绳。二是课程设计重衔接,新课程设计充分吸纳了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同时结合了我国生物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经验,使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学习与小学和高中阶段能够有效衔接、循序渐进、连贯一致,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认识生物学的科学本质和重要思想观念。三是学习主题为框架,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每个主题包含若干生物学概念,同时融入生物学思想观念、探究方法。四是内容聚焦大概念,依据“少而精”的原则,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提炼大概念,从而突出重点。五是教学过程重实践,新课程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来设计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生物学相关的真实问题。六是学业评价重发展,新课程非常重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旨在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功能,通过多元主体、多样方法,来构建一个既关注学业成就,又关注个体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

  具体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作为一线生物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观念,适当打破学科界限,重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从大处着眼:大主题统领、系统化分析、整体性编排、结构化关联;从小处着手,在日常生活、健康疾病、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科技发展、文化传统等多个角度寻找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境,以问题串的形式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生物学相关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并将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创造性想法进行设计和改造,形成物化成果,逐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等。同时,应当空前重视教学评价,坚持素养导向,强化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活动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的有机衔接;捕捉学生有价值的表现,因人、因事、因时选择评价方法和手段,关注学生的自我需求和个体发展。

  新版课程标准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永立潮头,担负起自己立德树人的使命。

  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4

  非常有幸能够参加陆敏刚名师工作室、王荐名师工作室联合举行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简称新课标)学习活动,下面就新课标50-60页的学习进行总结,不当之处,请多提宝贵意见。

  新课标50-60页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二是教学与评价案例。其中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属于课程实施下的子内容,分为区域教研建议、校本教研建议、教师培训建议三部分;而教学与评价案例则以附录的形式单独成文,共7个案例。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简称旧课标)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相比,新课标中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属于新增内容,在上述两版课标中均没有该模块;而教学案例由旧课标中的13个缩减到了7个,其中“案例3尿液的形成”、“案例4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案例6自制实验装置,观察香烟中的焦油对草履虫纤毛的影响”、“案例7核心素养的评价案例”属于新案例,旧课标中没有。“案例2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是高中教材中“探究实践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前提、“案例3尿液的形成”是稳态水平衡调节非常重要的内隐知识,“案例4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则是孟德尔定律的基础,初中衔接了小学和高中,为学习进阶提供阶梯。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提到,要指导教师上好实验课,做好“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同时跨学科实践也是课程实施的难点。它不仅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在普通高中阶段同样非常重要。美国《K-12科学教育框架》同样也强调了科学教育应围绕“科学与工程的实践”、“跨学科概念”、“核心概念”来进行,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框架的三个内容维度,并列出了7个跨学科概念——模式;原因和结果(机制和解释);尺度、比例和数量;系统和系统模型;能量和物质(流动、循环和守恒);结构和功能;稳定和变化。在我国,仍以分科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跨学科则可以作为联系各学科的纽带,建立学科间的联系。在“区域教研建议”中提到“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和任务导向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张华教授在《跨学科学习:意义与策略》一文中写道:“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将其学科形式或结构用于解决‘真实世界问题’,他必然首先跨越学科与真实世界的界限,然后跨越不同学科彼此间的界限,以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生活世界具有整体性。”要解决真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我们也要用整体的、统一的、综合的思想来思考,跨学科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连贯和系统化的思维。

  跨学科实践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作业,评价方式都要随着课堂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要求老师有更扎实的学科知识、更宽广的视野角度、更高远的教学目标、更灵活的教学手段、更细腻的生活经验、更综合的评价手段、更深刻的育人理念,而这些离不开教研、学习,离不开扎实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学生。”同理,只有教师有跨学科素养,才能培养出拥有“跨学科”素养的学生。

  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5

  本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生物新课标及新教材培训,经过老师们两周的新课程培训及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结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重新学习和认真总结,本人感触颇深,具体心得总结如下:

  1、理解新课标的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3)倡导探究性学习。

  2、新课标凸显核心概念:

  生物新课标有四十七个核心概念。“突出核心概念”是为了帮助学生用重要概念构建起一个知识框架,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一些事实性知识有条理存储在这个框架中,又可以为日后接受和建立新的科学概念提供平台。由此可见,“突出重要概念”是为了帮助学生利用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内存联系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关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发展性认识,保障了生物学知识在认识层次、范围深度上的连续性,体现了生物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3、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主体的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演讲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应该转变生物教学理念,加强生物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适应新教材能力,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习的激烈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

  4、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探究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已是势在必行。新课标和新教材注重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特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就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培养的过程。新课标的第一个内容就是科学探究,首先向科学家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基本要求,接着尝试探究水温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在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让学生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内容,并知道怎样设计对照实验,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长期不断的积累,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在以后探究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并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手段获得证据和事实。学生通过探究来体验人们获取科学知识与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书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在探究实验中突出学生的思维方法,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5、重视课堂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

  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至用,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在学习“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时:球场上的运动员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外界获取信息的?眼球的附属结构分别对眼球的具有什么作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传染性眼病?这样预防这些传染性眼病?小孩翻“白眼”“白眼”是眼球的什么结构呢?光线强时瞳孔怎么变化?光线弱时瞳孔怎么变化?黑眼睛和蓝眼睛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外界一束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必须经过哪些结构?等等问题,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在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

  6、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以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学习结果的评价,不注意过程的评价,不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过程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评价,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重视检测学生的知识目标达成,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形式的发展,肯定学生的点点滴滴成绩,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

  7、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充分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包括各种生物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让学生产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新课改教师要先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认真努力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出更加光彩夺目的人生。

【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相关文章:

体育新教材培训心得10-11

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08-06

生物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通用5篇)08-05

人教版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08-09

2022年生物新教材培训心得(通用5篇)10-16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07-21

新教材高一英语培训心得09-14

新教材教法培训心得感受通用10-13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2-19

高中新教材生物培训总结范文(精选8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