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边有匹马》观后感

时间:2022-11-08 20:31:3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山那边有匹马》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那边有匹马》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那边有匹马》观后感

  触点一:

  女主角“艾美”由于其恋人因救人而失去生命后,对其思念与怀恋,跑到恋人生长的家乡去支教。

  因为不忍失去,不接纳已失去的现实,想通过此方式来幻想及缅怀、渴望它依旧“存在”的延续……是一种心理需求。而要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其结果就会让自己钻在那“情”里不出来,折藤自己,苦了自己……心灵自虐。因为内心有需求与渴望,并将其寄托在某一具体点上。忽略了当需求不能满足时,可以换一种方式或是转移需求的点,而不是执着某一点。这是自然生发的心理机制,除非对方真正悟明白,放下了,自然影响就慢慢减弱及消退了。

  失去固然痛苦,逝者已矣,活着的人就应该更好的活着,做好自己该做的,以慰逝者之灵。怀念有很多种方式,思念归思念,不要因为思念而干扰到自己的人生抉择。当痛苦来袭时,需要的是换个新环境,尽可能快速的转移注意力,打破与跳出不良场域,振作精神,重新开始。若老是放不下,就会老是沉浸在悲哀痛苦之中,而且还专门跑到时刻提醒自己、加强链接的环境中长期居住,只会越陷越深,更加无法自拔。

  触点二:

  艾美在支教过程中,班上有一位学生“潘攀”,因为出生时母亲难产,父亲在送其去医院的途中出车祸去世,母亲也在其出生后因难产而逝,和爷爷相依为命。潘攀出生当天,家中的冠军母马生小马,生下小马后也去世,于是他俩同时被家庭视为命硬的成员。每天上学都带着那匹马,把它当成自己的母亲、性格孤僻、不合群……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及学校的教育,及双方的配合。家庭教育占主导,现在的学校教育能做到的就是文化知识的普及。还达不到时刻关注及引导孩子的心灵成长层面。功用更多的是“教书”而不是“育人”。若家庭教育缺失,家长与教师也不懂该如何关注与引导,那么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经历不同的人事物,就会出各式各样的状况及问题,影响今后的人生。

  因此,自我提升的重要性是多么关键的`啊!

  不仅可以修正改善自身因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不足及缺失,而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自我再教育……还可以为自己今后教育子女及帮助他人、改善人际关系、更好的经营人生做铺垫……

  触点三:

  由于潘攀家只有爷孙俩,劳动力欠缺,加上欠了别人5万元,马贩子看中潘攀家的冠军马后代,鼓动其爷爷用那匹马来抵账,于是爷爷无奈下应承了。当潘攀回家发现马被抵债了后,整个人精神不振,郁郁寡欢,艾美于是乎发动大家的力量不惜代价帮潘攀寻找马。

  潘攀的问题不是出在失去了马,而是由于从小父母早逝,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加上自己的爷爷及周围的人认为自己是克父克母“命硬”之人的异样“目光”,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有异样“目光”,对待及相处方式也会和其他人有所区别的。于是潘攀只有移情于和他朝夕相伴,有着相似身世的马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需求及慰藉,自我怜惜。因为没有人引导、也没有人愿意与其相处,即使有同龄人,小朋友的父母也会因为某些顾忌有所干预。因此,不会与他人相处、变得孤僻、不合群也就是常理之中的事了。若此过程中,有了一些不好的经历,让其心灵受创,就会反感仇恨其他人,孤僻、不合群就会更加的变本加厉!

  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潘攀跳出来,让其与他人正常的相处。与其不惜代价花大价钱去找马,不如想办法通过各种可行渠道,在尽可能少耗能效益最大化的情况下,让潘攀换一个没有人知道其身世,对其身世有异样“目光”的新环境,重新引导、在这个新环境中慢慢去融入、学会与人相处、慢慢去感受不同的人带给他的关爱,和其他正常小孩一样,重新开始他的人生……

【《山那边有匹马》观后感】相关文章:

《在山的那边》读有感11-21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09-27

《在山的那边》优秀说课稿11-01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01-16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2-02

在山的那边读书笔记11-02

《在山的那边》读后感10-22

在山的那边读后感11-08

山的那边读后感11-28

《在山的那边》读后感悟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