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

时间:2022-11-07 20:48:3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狗十三观后感3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狗十三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狗十三观后感3篇

狗十三观后感1

  年少时,我们总盼着能快快长大,快点儿进入到大人的世界,做一些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事。而真正长大后才发现,成人的世界是多么拘束和无趣,又不禁怀念起少年时的点点滴滴。青春的印记、成长的花絮,更是如同打开了尘封多年的记忆,令人难以忘怀。难以言喻的遭遇、令人窒息的压迫、不堪回首的岁月,不光出现在每个人成长的记忆里,更是如同影片《狗十三》里的主人公李玩一样具有代表性。花季少女和可爱狗狗相遇了,从陌生到熟识,本该是个温馨且甜蜜的故事,而成长的枷锁却禁锢了她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与心酸,也折射出了当下家庭中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所面临的“成长的烦恼”。

  《狗十三》所讲述的故事颇有些耐人寻味,主人公李玩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送给她一条小狗,她起名叫“爱因斯坦”。少女与狗狗之间的关系不断升温,从一开始的横眉冷对到多云转晴再到亲密无间,“爱因斯坦”的突然丢失,疯狂找寻“爱因斯坦”的李玩,给家庭和长辈也带来了伤害,当李玩彻底放弃时,却不经意看到了“爱因斯坦”,而事件背后的真相却如同萦绕在心头的阴影一般,久久挥之不去……

  片中的主人公李玩,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叛逆少女,父母离婚后,她开始跟随父亲和爷爷奶奶生活,当父亲再婚后,面对着熟悉的家庭和陌生的亲人,李玩对家人产生了彷徨与迷惘,对未来更是显得不知所措,直到同父异母的弟弟出现后,这种感觉更是愈演愈烈。而“爱因斯坦”的出现及时化解了这种尴尬,这个活泼可爱又好动的小家伙,总能在不经意间缓解李玩的迷惘和焦虑,陪伴“爱因斯坦”也成了李玩减压和放松的唯一途径,而“爱因斯坦”的不幸走失令这种依靠荡然无存,李玩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审视整个世界,独自面临成长所带来的痛点。

  从“爱因斯坦”的失而复得到父亲心态的转变,从后妈和弟弟的登堂入室到爷爷奶奶的重男轻女,再到弟弟在家中的横行霸道……李玩的生活,也在这日复一日中的巨变中变得支离破碎。

  整部影片,并没有呆板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极富生活气息的故事,家庭氛围浓郁的场景,以及主人公李玩的各种遭遇,来刻画出青春期的孩子,面临成长时的不知所措和种种阵痛。影片中的出场人物以及家庭组合,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当下家庭里的真实写照。年幼的孩子在家里无法无天,家长多采取纵容的态度;青春期的孩子,不光要面临学习的重担,还要体会成长所付出的代价;父母们不是忙着生意就是各种应酬;爷爷奶奶更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在关怀与纵容之间找寻着平衡点。《狗十三》这部影片,如同一剂直面家庭生活的良药,不光适合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人到中年的父母、还是年近古稀的爷爷奶奶同样适用。

  《狗十三》讲述了曹保平眼中的青春,影片选择的视角相当独特,既没有落入爱情的俗套里,也没有落入打架、酗酒的常规路数上,而是透过一个全新组合的家庭,一位十三岁的.少女,一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将青春与成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孩子内心的悸动和大人迷茫的世界,内心深处无声的妥协以及中国式亲子关系的阵痛,都汇集在了这部影片里。

  影片以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和家庭为抓手,以青春期孩子的经历和遭遇为原型,透过主人公李玩的故事,刻画出一个现实意义浓郁的家庭,尤其是对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描写,极为详实。这个以现实题材编织而成的故事,不光是当下国人家庭生活的缩影,更能够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每位观众都能在银幕上找到最最真实的自己。

  密封了五年之久,《狗十三》终于与全国观众见面了,这样一部直抵人心的作品,别说是五年,就是再过十年、二十年,仍旧不会落伍、仍旧震耳欲聋。从《光荣与愤怒》到《李米的猜想》,从《烈日灼心》到《追凶者也》,曹保平早已证明了自己的独树一帜,而这部直面国人青春之痛与成长之殇的《狗十三》,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绩,能否成为下一匹票房黑马,无疑更值得期许。

狗十三观后感2

  被禁5年的电影《狗十三》在全国院线公映以来,引发了人们许多共鸣,影片中13岁少女李玩的经历或多或少地勾起了人们青春成长经历的回忆,一时间,“不要忘记被粗暴对待的青春”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许多观众纷纷吐槽成人世界的伪善和强权,普遍认为本该恣意成长的孩子生生被成人世界带向了虚伪的“成熟”,影片最后李玩的“长大”是一种被压榨后的妥协,被禁锢后的无言的抗争。

  对于这种看法我并不苟同,我甚至认为,那些在看了电影后,只顾着随大流谴责成人世界,将自己成长经历中所受到的搓折认同是自己的青春受到了粗暴对待的人,其实根本就没有长大,至少,还有心智不成熟的嫌疑。

  其实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青春期孩子类似这样的烦恼和疑惑,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影片以13岁女孩李玩的视角展开,借助一条叫做“爱因斯坦”的小狗,串起了她成长中遇到的一系列烦恼和疑惑。

  片中李玩的爸爸,不顾李玩的爱好是物理,态度强硬,擅自作主替女儿报了英语兴趣班,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在现实中那些不顾孩子自己意愿,自作主张为他们报名“学而思”课程辅导班的家长们;而片中李玩因寻找那条叫作“爱因斯坦”的小狗使爷爷脚受伤,后来又借酒浇愁,被父亲训斥并施以暴力,也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孩子在“不听话”时,自己控制不住的暴脾气……

  除了李玩的爸爸,还有片中李玩的爷爷奶奶、堂姐,甚至李玩的后妈,他们其实都是内心有爱的人,但他们的爱中缺乏了尊重,正因为如此,导致叛逆期的李玩感受不到爱,更多的是一种伤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爱,我们更需要的是呼吁“理解”,可惜,人们更多的是爱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某一方。

  李玩的父亲因为自己动手打了孩子而后悔,向孩子道歉,并说了一句“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在话在有些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悖论,但我相信这一刻这位父亲说的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

  打骂孩子固然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式,但如果我们能从一个在职场打拼,承受着巨大工作压力,且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角度去感同身受一下的话,我想应该是不会对李玩父亲所说的话,所表现出的行为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影片中,李玩乖巧地坐在父亲腿上,认真地听着父亲的话,从这一刻起,开始走向“长大“。

  在随后一次某领导的宴席上,父亲无奈让女儿向领导敬酒,最后还失了带李玩去参观天文展的机会。同样是爱好的错失,李玩并没有像狗狗走失时表现的那样歇斯底里,而只是流露了一个略显无奈的眼神。

  及至在后来父女俩车中交谈时,在谈及李玩母亲时,父亲忍不住飙泪,而女儿则心痛地握住父亲的手,我相信此刻的她多少对父亲的不易有了新的理解,这感人的一幕让我看到了一种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长大“。

  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正是因为欠缺“尊重”,结果令对方感觉不到“爱心”,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爱心“为由“好心办坏事”,我想影片所反映的,就是这一现象。因此在观影后我更多地想到了一句始于八十年代初喊出的口号:“理解万岁”。

  所谓的“理解万岁”,就是在某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时,能够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感受对方从而使两者本该发生的矛盾弱化后一种感情的升华。正因为理解不易,所以才有了“理解万岁”的呼吁。

  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是成长的一个必然。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成为拒绝“长大“,做一个叛逆到底的个体,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悲剧的,我想不久前湖南某地12岁少年轼母案就是一个极端的事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而理解,能让你看问题的角度更倾向于理性。你可以站在少女李玩的角度,去抨击成人世界,当然也可以站在长辈们的角度,去矫正一个恣意生长的青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电影《狗十三》中少女李玩的这句话,引发了多少观众的深思。

  如果说“大人”代表了成熟,那么,我很想问一句:那些痛诉青春被粗暴对待的人,你们真的长大了吗?

狗十三观后感3

  《狗十三》讲了十二岁刚上初中的李玩,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当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李玩将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但小狗在意外中走失,李玩为爱因斯坦走失事情难过不止,四处寻找,所以家人为此也不得安宁。为了安抚李玩,家人将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李玩起初不愿意接受这支新小狗存在,但是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她不得不妥协,接受,她越来越沉默。

  “你要懂事,要听话……”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的,就是这一句话,这句话也许也贯穿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李玩的表姐,也许就是很多大人心中的懂事听话好孩子,成绩优异,待人彬彬有礼,深谙中国家庭里为人处事的横横竖竖,她懂得如何一边在长辈面前伪装成一个乖孩子、一边在私下里游刃有余的为所欲为…

  所以,在假的爱因斯坦送来家的时候,李玩的继母给她使完眼色,她便迅速改了口。在得知她的小男友喜欢上别人之后,她也能很快的全身而退。在李玩弟弟的生日宴会上,想要礼物又假意拒绝,再懂事的去换成小男孩喜欢的蜡烛……这不就是中国教育中最受人欢迎的乖孩子么。

  “我打你是因为爱你”,普遍来说,中国大人教育孩子是没有定式的,发不发火、动不动手,完全取决于当天的情绪和忍耐度,这就让中国的大人在孩子眼中,等同于一个的地雷式的存在,因为你永远预测不出他什么时候会炸。

  李玩和父亲其实是很矛盾的,其实说实在的,我不能非常了解他们的感情。因为我的父亲一直是个非常温柔的人,我的家庭对我而言也是非常的美满,所以我无法理解这个一个离异家庭成长起来的少女。但是我能确定,李玩的父亲很爱很爱李玩,爸爸离婚后担负起了扶养女儿的义务;为了取悦女儿给她买了一条狗,打骂女儿后又红了眼圈跟女儿道歉;知道女儿考了高分后,非常兴奋,要带女儿去天文博物馆;在妻子强烈要求把狗送到狗肉店里时却把狗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和最后在车上与女儿并列而坐,痛哭流涕的样子。这就是一个鲜活的中国父亲的形象,不轻易说出爱,爱女儿更爱家人,身上背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更有责任和义务。那场撕扯推搡打骂的场面是电影前半部分的情绪高潮。父亲的暴怒,单手揪拎着女儿,女儿无助,慌乱,哭泣,弱小的像任人摆布的布娃娃一样。女儿想跑回房间,但又被父亲再一次的拎回来,奶奶在旁边紧张又焦灼的拉开劝阻着“娃娃还小嘛,娃娃还小嘛。”很幸运的是,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这个经历,但是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深深地绝望。暴力过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某种意义上,暴力是不是也蕴含着某种结束与新生?仿佛一切不可解的问题与情绪的积压在一场暴力后都灰飞烟灭了。李玩从浴室出来,爸爸一个人默默坐在沙发,转过头看李玩,没有了之前怒气,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愧意的,红了眼眶的脸,低声说“你过来”。然后就是那句刺痛到不能再刺痛的一句话,“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挺难受的。我无比相信他这句话的真诚。亲情这个东西,真的不好说。

  家庭纠纷,多半是没有明确的对错的。

  这个世界上唯一彼此不理解又相互相互羁绊的感情就是亲情。大人希望我们懂事,而我们只想要快乐。什么是懂事呢?懂事的李玩应该怎么做呢?狗丢了我很伤心,但爷爷也是不小心的,而且阿姨还给我买了轮滑鞋,他们也挺不容易的,我应该把伤心忍下去,不吵不闹。可是这个逻辑是大人的逻辑。小孩子的逻辑就是:我饿了我哭;我冷了我叫;我的狗丢了,我伤心我就要找、就要闹。所以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大人学会了隐藏情绪,而小孩子没有。

  所以后来,当叔叔笑意盈盈的夹了一块红烧狗肉给李玩,李玩没有大闹,她说:“谢谢叔叔。”然后慢慢咀嚼把狗肉和苦涩都一起吃掉了。

  我们终将长大,在无奈中变成了大人模样。

【狗十三观后感】相关文章:

《狗十三》观后感11-20

狗十三观后感05-03

《狗十三》观后感10-30

狗十三观后感8篇06-26

《十三声》观后感1000字11-12

神舟十三号观后感02-24

神舟十三号返航观后感08-22

神舟十三号优秀观后感10-23

2021神舟十三号观后感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