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观后感

时间:2022-10-26 15:22:1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电影《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影《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观后感

  如果臣服于空气,就能自由飞翔。

  (限制人的框架,别人的看法,打击,失败,误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臣服于当下的呼吸,不会驾驭空气而产生的挣扎,而我不必跟着一起挣扎。无论做任何决策,只要是决策,只要是实践,我都是一个人,而无法找别人当作依靠,也无法逃避自己身而为人的责任,每个人也只有在自身的独立当中才能真正交汇。)

  碧昂斯是美国最为耀眼的巨星。有些人说碧昂斯之所以成功是家境好,虽然无法否认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是无论碧昂斯的家庭背景,创作团队,有多么耀眼,她都是团队中的核心人物,是一位坚强而灵动,兼具女性性感妩媚,男性澎湃力量的完整的人。

  在舞台上,她独立又自信的表演,是彻底地信任自己的心的结果,在彻底地感受自己,相信自己中,也彻底地相信她的同伴。舞台上的一切,既是在探索和释放自己的声音,想法,感受,也是在回家,向内寻,在体验所有人内心的融合。碧昂斯的专心和负责,不仅体现在舞蹈和音乐上,她对舞台布景,关于演出的一切细节都精益求精。由此可见一个人可以发挥出的能量可以是远远超过自己想象的。这也对应了纪录片中的一句话,你只能成为自己能够想象成为的人。

  碧昂斯让人更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她是我在上学时最喜欢的明星,那时并不了解女权主义,因为没有进入社会,也从来没有关心过女权的含义,对于女性普遍遭受的歧视,痛苦,被压抑的声音,完全没有概念。也曾经天真地以为,在学校,在自己的家庭中,从来没有遇到过歧视女性的情况。现在才意识到,情况或许不是之前的天真设想的一样。

  如果一个人不被允许说话,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可能慢慢地,这个人就会失声,成为哑巴,或者成为一个只能通过别人的声音说话的人,而这个处境,正是千千万万女性的处境。由于自己的懒惰,在遇到痛苦和挫折时,没有及时进行反思,看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导致了大部分时候都在逃避痛苦的过程中错失了机会的结果。不愿意承受痛苦,就无法领悟痛苦和挫折背后的深意,就会不断地在同样的错误里打滚。除非有一天意识到,必须抬起自己的头,好好看看眼前的痛苦带来的经验和含义是什么,否则命运就一定会让自己不断地在同样的地方跌倒,直到训练自己看到现状为止。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带着学习和实践的任务的。任务的样子,往往以挫折,痛苦,失败的面目出现,如果不肯承认和反思痛苦,就会错过启示。拒绝看到的,拒绝正视的,甚至不承认其中自己的问题,命运就会一次又一次让自己重复相同的境遇,直到开始学习,开始认识,开始改变。

  比如对于女性普遍的处境,以及自己的处境的认知,并不是没有遇到机会,只是没有感受,已经在歧视的`环境中而不自知。女性往往不被鼓励继续深造,也没有被教育如何认识和反思社会现实,而容易在被“呵护”的环境中,心安理得对眼前的现实“失明”。但是这个现实,理所当然而不被让知道的现实,很可能只是一套体系或者工具。比如无法意识到种种三从四德的言论教化,不被鼓励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被鼓励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争强好胜,不要自强不息,承认自己是弱者,相夫教子,结婚生子,安静沉默,已经是社会物化和歧视女性的途径和工具。

  当真的按照父母,或者社会的惯性,走下去,就会“不知不觉”落入普遍的女性的艰难处境中,而这一点,只有真的落入这个圈套,尝到苦果以后,才会明白什么叫做歧视。什么叫做“应该听话”,“不要懒惰,但是也不要当个女强人,否则没有男人喜欢”,“早点生孩子”,“不要那么有主见”?

  碧昂斯的演唱会,所要表达的,就是让人“看见”一直以来的社会规则带给女性的枷锁和钳制,为什么身为女性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说真话,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能有自己的声音,不能独自探索自己喜欢的世界?

  这些愿望,原本是身为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权利,也就是勇敢,诚实,善良,独立,但是为什么在社会的规训下,最“普通”的,生而为人的权利,都不再在女性的世界中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以为闭嘴了,安静了,才是正确的。几乎没有男人喜欢一个太想法,有主见的女性,这点在我认识的自以为开明的,有知识和文化的男性身上,也会不自知地表现出这样的偏见,因为这样的女性是对他们而言非常不“省事”,或许对他们而言,“省事”的就是好的,而不是好才是好。

  女性成长的道路,如果把男性和社会的偏见,怀疑,包括女性不自知的对自己的,对同胞女性的偏见和歧视,都算作荆棘,那么女性这一路走来,如果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生活,觉醒的个体,就必须踩过无数的荆棘。

  当然如果不想成为一个觉醒的人,按着痛苦最小化的路径走,就会成为一个别人眼中的,过得去的好女人,因为当你不再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再倾听自己的声音,只要按照别人满意的方式过,至少别人(已经被规训的女性和男性)就不会再在你成为觉醒,独立的个体的路上设置障碍,你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不自信,痛苦,受挫的传统女性,而忘记了自己“是人”。

  任何一个人,本来就不应该以标签和身份而活着,这么简单的道理,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在大多数人看来反而“不正常”。但是在碧昂斯的演唱会上,在她的歌词中,在大学的校训里,才会发现“不正常”原本“再正常不过”,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是人的第一任务,而不是社会赋予的符号和身份。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常识,在社会里就成了奇葩的现象?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偶像之所以有力量,并不是因为探路者和前辈的教育是普遍真理,而是因为,普遍真理其实并不“普遍”。如果社会是染缸,大学是源头的活水,那么大学就是在不断努力将“常识”,看似最为平凡又深奥的道理,通过教育,输送进人的灵魂,再灌输进或许连常识都不具备的社会。

  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当发现社会的规则和学校教的不同时,否定学校的教育,甚至认为那些是老掉牙的一套,于是逐渐“成熟”,去当染缸的一员,成为染缸积极分子。人不应该忘记教育最初的作用,以及将教育转化为实践的必要性。实践就是将源头清澈的活水灌入社会普遍的“染缸的规则”中,将染缸中的浑浊的水,转化为人原本该有的清澈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前提是遇到荆棘和困难时,不放弃努力,不放弃学习,不屈服于所谓的社会规则。

  如果在进入社会的习俗后,遭受痛苦和挫折时,不能将这些痛苦,放入沉思和反观,就很容易将以前所受的教育还给学校,忘记了之所以接受教育的目的。女性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重返社会后,闭上嘴巴,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压抑自己,失去理想,孝顺公婆的吗?到底是自己不独立,还是别人不独立,服从了众人不独立的习惯而逐渐失去自我觉醒的机会,美其名曰将“浑浊”当作“成熟”?

  在看完碧昂斯的演唱会后,才发现原来自己被打脸,被社会教育了这么多年抑郁的原因。碧昂斯在不断地努力让人看到女性所经历的伤痛,和从伤痛中仍然能够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本来应该是做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的品质,即善良,诚实,勇气。但是即使是常识,却只有稀少的人真正看到,并且坚持实践。希望开始痛定思痛的自己,能够在作为人所必须经受的苦难中,时刻不忘记这些平凡而深奥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