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观后感

时间:2022-01-29 17:10:3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故宫的观后感3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宫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宫的观后感3篇

故宫的观后感1

  20xx年1月7日至9日,央视纪录片频道一连三晚播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城门外的我们第一次看到城门里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鲜活。繁复的修补和整饰,这群有情怀的匠人手中塑造和传承的其实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形态。

  钟表组的王津师傅十几岁进入故宫,从事钟表修复工作。赞叹古人钟表技艺精湛的同时,我们也佩服于王津师傅长年累月的坚持。是他们让钟表重焕光彩。“总想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一句平淡而朴素,却道出他们最朴实的心愿。文物的修复,使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唐代三彩马的修复工作为王五胜师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一点点修复,一点点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对文物的尊重。为了精益求精,他还去参观了许多陈列馆,使作品达到极致。他们长年累月专注于他们的修复工作,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们都一丝不苟地对待,这都是匠心的体现。

  木雕组的屈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复师,他对文物有着自己的见解:文物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文物体悟。文物是为了传播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还有漆器组的闵峻嵘,纺织组的陈杨,他们都是有深厚的职业责任感的,不断的付出着。无论是哪一个修复组,他们的匠心精神令我们感动。

  工匠精神在这个时代十分的可贵,更十分需要。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他们苦心技艺、甘于寂寞、坚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让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赏,让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说到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说:“一个人的天分与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无太大的联系,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他开创了Lee Guitars品牌。文物修复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们需要有工匠精神,对待任何事情不着急,不匆忙,静下心来,静静地感受;我们要有追求完美的态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想告诉我们的是:传承文化。我们痴迷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是否渐渐淡去了对“过去”的怀念呢?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传统!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鲜活的生命,它们赋予我们了解过去的方式,使我们感悟美,使我们喜爱那些文化。因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个爱传统文化的人。

  这个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传承文化······

故宫的观后感2

  曾看过一本叫《哑舍》的书,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哑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年,无人倾听,因为它们都不会说话”。当一个朝代覆灭,一段历史结束,时光慢慢消磨了那些真实的故事,我们也只能从这些历史的吉光片羽中去找寻当年文化存在过的痕迹。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一种极为亲和的态度,为我们展现了文物修复者的工作,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激动人心,有的只是平淡温馨的日常。曾经我认为,他们与文物之间的态度就像是臣子和皇帝,带着敬畏与小心。但我发现自己错了,那些文物修复人员与文物的相处没有我想象中的如履薄冰,反而带着一种处惊不变的悠然。

  文物修复工作肯定是比较枯燥无味的,纪录片中他们反复强调:做这项工作第一就是要坐得住。经过岁月洗礼的文物们身上都带着一股安静的味道,在被故宫的红色宫墙隔绝出的另一方世界里,浮躁喧嚣的人是无法真正做好这份工作的。这些人身上,尤其是那些几十年的老师傅,有着现代社会上的'人很难见到的'坚持。

  在故宫这些老师傅中,王津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位儒雅的老人看着展窗里那些被修复好的钟表,细细回忆着当年修复它们时的点点滴滴,真是温柔极了。我想,那些曾被他修复过的文物,一定也会记得,有一双温暖的手,带着耐心与细心,一点一点轻柔地抚平他们身上的伤疤。突然觉得,文物修复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对文物的一种陪伴、一种长情的告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找一种方法,让自己在世界上留下存在过的痕迹,可是岁月总是会无情地抹去一切。但我想只要文物这种历史的见证者还存在,人们就不会忘记这些文物修复者的名字。

  总有一个词让我感动,它叫传承。许多老师傅深受父辈的影响选择这门工作,手艺也是从父辈或者师傅那里传下来的。直到现在,故宫采取还是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这种手艺之间的代代相传,又何尝不是在保护文物?毕竟文物护养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很开心,如今还是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去承担起这份护养文物的责任,去成为传承中的一环。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天空之下那片土地已换了不知道多少个王朝,但总有一些东西躲过时光的侵蚀。故宫简朴的房间里,那些得历史青睐的人和物,相知相伴,守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故宫的观后感3

  到了游沈阳故宫的时候,我对中国现存的三个故宫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北京紫金城故宫当然是一座金碧辉煌、无与伦比的皇家宫殿,其建筑年代、规模、气势、造型和豪华程度等诸方面都是首屈一指、无可挑剔的;长春的伪皇宫显然是一座落魄潦倒的溥仪寄人篱下的住宿,其建筑规模、造型和布局等简直就是一座二层楼的办公楼,伪皇宫附属的所谓跑马场、东西御花园和游泳池,也不过是类似一般公园里的娱乐场所,与北京紫金城内的御花园及皇家颐和园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这两个皇家建筑的对比,也反衬出一个帝王鼎盛时期的辉煌气势和一个末代皇帝时代的没落潦倒。而沈阳故宫既不像北京紫金城那样的雄伟辉煌,也不似长春伪皇宫一般的寒酸萧条。它仅是一个我国现已废弃的、曾经的少数游牧民族首领弃游牧变定居后曾经居住过的宫殿。在那里,游客感受不到北京故宫天天人满为患八万人限额的拥挤,而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也根本不会产生对建筑的辉煌而发出的啧啧称道声。人们只是慕名而来到此一游。

  沈阳故宫初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离清兵入关还有八年。因此,这里仅是后金和前清的首府和大本营。怒尔哈赤和皇太极曾在此居住,皇太极在这里改汗制为帝制。按理说,一个满民族的建筑应该具有本民族的基本特征,一个有游牧民族象征的穹顶圆形帐篷样的毡房。但是,令人诧异的是,沈阳故宫却是一个道地的汉民族建筑外型,其代表性建筑崇政殿、凤凰楼、大政殿和十王亭等,无一不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秦砖汉瓦琉璃面,八角重檐歇山顶,其中主体建筑大政殿的门柱上还雕刻着华夏民族的图腾——双龙戏珠。即便是文溯阁那种二层楼的建筑,也完全是汉民族的几间亭那样的建制。而建筑物的阁名、楹联、挂图上的题字等,也几乎是清一色的以汉字为主。从沈阳故宫的建筑样式等特征上看出,在清兵入关前还没有一统中原时,满清已经完全接受了汉文化,并已经被汉文化异化并脱胎换骨了。

  由此而想到汉文化的倔强伟大而源远流长。据说,在世界文化史上,只有汉民族的五千年文化是唯一没有被异化、没有被消灭、没有被断截的一种民族文化。一个异民族可以一度打败汉民族,局部或全部统一汉民族,如中国历史上的金朝、元朝和清朝等,他们可以改变汉民族的发型、服饰,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统一过汉民族的文化,而相反被汉文化异化了。其中最典型的是清朝乾隆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当然,写的是汉诗而不是满文!

【故宫的观后感3篇】相关文章:

北京故宫介绍05-20

故宫笔试经验05-07

的北京故宫导游词12-31

关于故宫的导游词12-21

北京故宫的日记300字10-10

沈阳故宫旅游日记08-20

关于故宫笔试经验05-07

故宫导游词10-18

2022描写故宫初雪的唯美句子01-23

在故宫旅游的英语口语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