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观后感800字

时间:2023-06-08 11:09:25 振濠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800字(精选12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8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800字(精选12篇)

  《一次别离》观后感800字 1

  选择看这部片子,是因为它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上网一查,导演居然是伊朗国籍,顿时肃然起敬,战乱中的人们是如何在生命和温饱都成问题的情况下雕琢艺术的?

  看完本片,对导演的敬仰彻底转移到每一为伊朗人身上,一个人可以高大到如此程度,也许跟战乱有关,也许是人的本性,总之,导演让我们看到绝望中的一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回避困难的机会,但是,一旦离开,你便失去了你的根:家!

  一部成功的电影,不总是在台词中刻意强调主题,升华个人主义,本片只字未提国家二字,却足以将文人翁纳德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我们的战乱年代,也曾踊跃出一大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上进青年,看那样的影片,的确很过瘾,很振奋人心,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市场上几乎看不到用朴素的手法描写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的影片。

  《一次别离》就是一部朴素的励志电影,朴素到一开始你会怀疑自己能否看完它。当然,一部好片是不会让你轻易就中途放弃的,编剧在这方面做到了,故事层层叠叠又相互联系,跌宕起伏间又疏密有度,不像大多数中低端电影,看了十分钟就知道结尾了。

  本片由纳德和西敏因为是否携带女儿出国而离婚展开,他们的这个决定,造成了后续一些列矛盾,生活的,家庭的,观影的过程会轻易就把你带入他们的生活节奏中去,因为这些琐事太司空见惯了,它们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基于电影的艺术性需要,这些琐事又不会展现得太落俗与露骨,这个时候,演员的出色表演就发挥了他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眼神,一个失落的表情,一个佝偻的背影,所有表演都源于真实的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看这部片子(如果认真去看的话),会是一种从头到尾的享受,仿佛去他的生活中认认真真地走了一圈。如果厌倦了ktv和烈酒的'麻醉,不妨学纳德的样子,生活的烦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害怕它的出现。

  《一次别离》,片名恰到好处,一次别离,人们这才发现了彼此的重要性,才发现自己的选择是什么,才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由此展开,本片有一下几大看点:

  1)纳德对老年痴呆的父亲的无微不至的照料;

  2)女儿在父母间的对种种选择;

  3)纳德和西敏的种种矛盾;

  4)护工瑞茨的种种生活压力。

  好片子无需多解释什么,好不好看各执己见,总之,不管是否因为本片的缘故,我们总该让心灵净化一番。

  《一次别离》观后感800字 2

  有人说过,婚姻就像一座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而这城里城外的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真正品味到。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就把这城里城外的喜忧参半演绎绝了。不仅如此,作品还引用了一些暗喻的手法,让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家庭故事,体现出复杂的社会矛盾。影片对人性心理的刻画也十分到位,并且环环相扣,悬念丛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人公纳德和西敏在伊朗,算的上是一对白领阶层。丈夫纳德在银行工作、妻子西敏是一位教师。家中有11岁的女儿特梅、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矛盾冲突的起因是西敏想给女儿特梅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坏境,办好了移民手续。而丈夫纳德不想丢下年老多病且无法自理的父亲,死活不同意移民,二人闹到法庭。法院认为这是妻子在胁迫丈夫妥协,就建议双方先冷静一下。西敏赌气搬回娘家,纳德只好请来一个家庭保姆照顾父亲。一次,纳德发现保姆将自己的父亲捆绑在床上导致他差点窒息,他一怒之下将保姆推出门外,致保姆意外流产。于是,两个家庭之间,一场漫长的纠纷就此展开。

  令人赞叹的`是,影片从场景到演员,都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表达,却能做到简洁而干净,精致而细腻。这可以看出制作方对电影语言的控制能力已经如鱼得水。而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影片中的那些精彩的隐喻:

  隐喻一,妻子西敏说移民是为了让女儿脱离这种环境,而伊朗到底什么样的环境?电影却没有给出答案。但就是这巧妙的点到为止,却足以让许多观众产生共鸣。

  隐喻二,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这也是个很明显的隐喻:一个病入膏肓的国家,一系列行将腐朽的制度。

  隐喻三:西敏质问纳德:你父亲认得出你这个儿子吗?纳德答:我认得出他是我的父亲。这个暗喻多么具有讽刺意味?这表达了普通百姓对一些现象的失望,而又故土难离的矛盾心理。

  影片同时还引用了其他的隐喻,准确地表达出人们在僵硬而强大的体系牵制下,所表现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现代文明与古老宗教信仰、在金钱名誉面前人们表现出的虚伪和内心谴责、在强权面前,人们无处可逃任人宰割的绝望......

  《一次别离》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同时这部带有批判性的电影也被伊朗官方认可;2011年,该电影就在伊朗本土获得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凤凰奖。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得不佩服人家伊朗官方的豁达。这无疑是鼓励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并能以此向世界弘扬本民族深厚而悠久的传统文明。能做到这一点,真好!

  《一次别离》观后感800字 3

  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周末看了《一次别离》的电影,剧情没有很多的跌宕起伏,行云流水般的镜头却可以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影片中各种矛盾冲突直指人心。《一次别离》无疑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好影片,它也不负众望地囊获了各大奖项,其中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一次别离》是发生在伊朗的故事,故事女主人公西敏想要与男主人公纳德离婚,遂起诉至法院。西敏想要一家人移民到国外,纳德不同意,因为家有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要照顾。他们对薄公堂,但法官却驳回了他们的起诉,他们争论的中心是女儿。最后法官也忍不住说了一句让人深思的话“难道孩子在这个国家就没有前途?”当时伊朗的社会背景就是这样,人们为了更好的环境、儿女教育问题,去国或留乡,追寻新的生活环境。西敏就是想要到国外有新的开始,而纳德则眷恋故土,他们就在这两个问题上争执不休。最后,西敏暂回娘家,紧随着就到来自社会底层的瑞茨的出场。

  瑞茨带着四五岁的女人来自纳德家做家政,伺候纳德的父亲,故事的重大冲突就在她的身上展开。她把老人家绑在床上独自去干自己的事情,老人家也因此而跌下床而病情又加重了,后来瑞茨在与纳德的争执中不幸流产,紧接着瑞茨夫妇把纳德告上法庭。最后他们在法庭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控诉与辩驳,影片向观众展示了不同视角的人物关系的矛盾与冲突:

  丈夫与妻子:纳德不想离开伊朗,不愿意离婚,但西敏还是在他遇到危险的时候帮助了他。西敏帮不帮他是一个选择,纳德接不接受帮助又是一个选择。

  父亲与女儿:法律无情,如果他说了真话,他就会坐牢,没有办法照顾女儿。如果不说真话,他在女儿心目中的地位又会瞬间坍塌。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因为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发生着微妙的关系。

  富人与穷人:影片讲的是一个精英家族与一个底层家庭的矛盾,富人面对的困难是情感与道德方面,穷人面对的困难更多是因为钱。富人与穷人可以因为金钱的问题发生强烈的'争执,但两个天真可爱的女孩子却可以欢乐地一起玩耍,尽管那只是暂时的。

  法律与信仰:罪与恶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法律往往无情。伊朗人大多信教,认为说谎会遭到上帝的惩罚。法律是由人制定的,但又往往伤害着人的美好。信仰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柱,但却不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

  真实与谎言:真话与假话不能代表善与恶,真话会给生活带来更大的祸害,假话也可能挽救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

  活与死: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是电影的一个象征,他大多数都是沉默的,他是一个生命体,他的“活”给其他人带来了很多问题,但即使他“死”了,也不一定能让其他人更好的“活”。

  《一次别离》能够从多个视角对世界进行审视,它的艺术性就是深刻的,有一定的哲学高度。《一次别离》能够给我们对生命、生活、人性的进行深入思考,笔者强烈建议大家有空看一看这部电影!

  《一次别离》观后感800字 4

  电影从名字上看就是从一件小事情入手和着眼,实际上也是由一个家庭发生的事情反映整个伊朗整个社会的问题。故事发生的场景包括:家里、学校、法庭,人物有老师、孩子、感情破裂的夫妻,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底层的一家三口,电影中的故事完全以一个普通中产阶级为基础,反映这个阶层的人面临的养老、教育和夫妻之间等问题的同时,也凸显出底层人的无助与绝望。

  围绕中产阶级,他们至少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夫妻对未来的期望和打算问题

  共同生活了十几年的夫妻,已经没有热恋时期的生死相许,而只有现实主义的对老对小对未来的打算,当这个与另一半出现巨大冲突时,矛盾就发生了。剧中女主角一心想要离开这个国家,为了让后代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减少这个国家社会可能对女儿造成的伤害,所以愿意不惜一切离开故土,离开自己的父母。而男主是出于孝道,无论如何不会抛弃自己患病无人照料的老父亲。其对妻子的欲求与期望没有给予充分关注与回馈,本质上仍然是缺乏充足有效的沟通,由此造成其妻子决定离开,不再尽儿媳妇和母亲、妻子的义务责任。

  二、对女儿的教育问题

  剧中,我们看出该女儿出生于中产阶级,物质生活较为优越,内心善良,勤奋好学,且父母对其教育投入精力很多,其自身要求也很高,英语阿拉伯语还有波斯语等等都在学习。但是父母的感情破裂给了她巨大的心里阴影和伤痛,其父母意识到底层男到其学校和老师骚扰时候,感觉到被按住了命门,只求女儿不受到影响。但是女儿察觉到了父亲对于事实的隐瞒,父亲决定和盘托出,并将正义的决定权交到女儿手中,女儿也帮助父亲免受牢狱之灾而说谎,从而内心对于现实又有一次巨大的失望。在这个混乱的家庭中,想要一心受到高等级教育的'目标肯定会受到干扰,连善与恶的边界线都会变得模糊。

  三、对父亲的照料问题

  男主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一方面他牵扯了男主的大量精力去照料,成为男主不愿赴国外发展的最大羁绊;另一方面男主仍然住在其父亲的房屋内,且几乎没有存款,每日必须工作,所以需找人照料其父,而不能将其送至养老院悉心照料,也体现出中产阶级可支配收入少,社会福利少,养老靠自己的社会问题。剧中男主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压力,疲于奔命,且哪里都需要他费心,最终乱上加错,造成自己官司缠身,给原本脆弱的家庭造成了更大的摇晃。

  四、法律与传统的问题

  这部剧中出现的有双方打得控诉,法官权利非常大,但是也凭证据和规矩办事,也有专业化的明辨是非调查真相的业务能力。但是动辄要将人送进监狱,这对每个脆弱的家庭都是毁灭性的,可见法律无情。再者,底层人们对宗教的信仰非常虔诚,坚信善恶终有报,不允许自己做任何亏心事情,即使现实已经是多么残酷。撇开法律决定私了,抛去其他进行男人之间的对决,男女之间的巨大不平等地位与差别,这些都是与现代化不对称和矛盾冲突的地方。

  这部剧反映了好几个当下这个社会面临的几个问题,或者说一个个现实人物的缩影。但是从另一个民族的人来说,我们很容易被他们的虔诚、善良、正义,有什么说什么,还有勤奋,甚至是帅小伙,漂亮菇凉的独特气质所吸引。我们都认为他们可以过得更好,可以将他们的笑容绽放的更加迷人,他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希望这个过程给善良虔诚人们一些缓冲,将伤害和失去的损失降到最少最小最低。

  《一次别离》观后感800字 5

  人这一辈子,从生到死就是一次跟世界的别离。可是为了让你在死之前没那么害怕,它前面还可以来几次小别离,让你先预习准备一下。自己的儿女长大了、要走了,你得跟他别离;自己父母老了、垂死、衰老,也得跟你别离;你自己也不年轻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你跟你以前的青春,也得别离。

  总之跟你熟悉的、习惯的、适应的、喜欢的生活,通通的都得别离一次,这个叫小别离。很有深意的一席话,当然不是我说的。我最近“废寝忘食”看了一部电视剧小别离。这是黄磊饰演的方圆,苦心劝说人到中年的好哥们时的一席话。《小别离》以孩子升学、留学、青春期为主线,讲述了父母与孩子的小别离。

  几对主人公都生活在北京,大都市里的生活是比较复杂的,毕竟父母永远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钱的老张摊上不爱学习的张小宇,小宇与小后妈蒂娜矛盾不断;吴佳妮一心要送学霸女儿出国留学,老金极力反对,金琴琴因父母吵架落泪;童文洁是标准的女强人,快要中考的女儿朵朵面临考不上重点高中的难题。

  童文洁一再施压帮朵朵提成绩,朵朵患上焦虑症,方圆心疼女儿,提出送朵朵出国,家里一顿混乱。故事总是在矛盾中演化,也总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小后妈蒂娜患上产后抑郁症,小宇怕弟弟像自己一样失去妈妈,渐渐懂事,缓解了与后妈间的矛盾,小宇通过努力考过托福顺利到美留学。

  佳妮一家因费用问题没能送琴琴出国,一家人却因女儿的懂事、优秀更加和谐,琴琴考上重点高中;文洁终于给了朵朵一次自己做决定的机会,朵朵选择了出国,文洁方圆全力配合朵朵考托福、考签证,朵朵最终如愿。看起来一切都好了,所有都按照大家想象的情节发展,文洁与方圆却离婚。

  方圆为洗清文洁的猜忌,辞掉了工作,与大学初恋老板划清界限。朵朵为新书签售会回国,识破爸妈离婚,最后在老张和佳妮两家帮助下,方圆重新求婚,故事完美结局。不要忽视孩子的想法,你永远不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每一对父母都说自己做什么事都是为了孩子好,把自己未完成的梦强加给孩子。

  却不曾问过孩子真正想要什么。在学习之路一路鞭策,一路敲击,带给孩子的只有生活的压力。朵朵因中考患上焦虑症,但是当收到美国高中offer,为陪琴琴而参加中考时,却意外考上重点高中。只是因为朵朵不是因为逼迫而中考,能真正选择自己的路,她才收获了意外惊喜。

  不要盲目跟风,不是所有家庭都适合送孩子出国留学。一个人满足于一种安逸状态,不追逐前进,说好听是知足常乐,难听点是没出息、不长进。老金觉得女儿优秀,自己和妻子忙碌于工作,全家平安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在妻子佳妮眼中,老金实在令自己失望,为求安逸不舍得送女儿出国深造。

  在我看来,佳妮属于欲望过强,没有踏实考虑现实。经过一波三折,女儿还是留在了身边,却促就了全家的幸福。不要在低谷时放弃,这必定是一个弹跳低点。在人生的低谷中,自己已经很差了,不能尿到再尿了,所以你的明天不会比今天更差。就像是打怪兽的游戏一样,只有把怪兽打倒了,这一关你才能过。

  童文洁被黑、被降职、被嘲笑,仍然不离开公司,最后以“冻龄鲜妈”的势头官复原职,没有辜负自己的坚持、努力和守候。谁都会有低谷,谁都会不甘于人生,这样的低谷是强者的弹跳低点。

  《一次别离》观后感800字 6

  又一教育主题电视剧落下帷幕,这部电视剧是使我受益最大的电视剧,它使我对我的学习生涯有了新的思考,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使我受到的触动很大。嗯,与其说是触动,不如说是“颠覆了我很长时间来的学习思想”。以前自认为大人的我,看完这部剧后,才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我经常用这句诗来调侃我考试的失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经典的诗句也被我当成了炫耀自己的一个工具。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幼稚无比。我自认为天资很高,可这部电视剧使我意识到了我学习方法的死板,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最为致命的。

  此时我坐在电脑前,写着文章。使我想起了一直不被我看好的方朵朵。初三那年,她的成绩急剧下滑,她的妈妈认为写小说是最为关键的原因,于是禁止她写小说。为此她们吵得架不计其数。迫于中考的压力,她得了轻度的抑郁症。父母只好把她送出国,结果她的分数出奇的好,只是苦于没有特长。一段时间后,较为开明的朵朵爸想出了她写小说的这个特长,而且惊奇的发现有几万粉丝的女儿已然成为一个大作家了。凭借这个特长轻松的把朵朵送到了美国很好的高中。最后发现,朵朵的小说销量达到了40万本,赚到了400万。

  这时朵朵的父母感慨万分,也使我意识到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必不可少。这也不单单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它在你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工作时间中以至于退休时光中,可以开阔你的眼界,使你改变对生活的.态度以至于敢于接受并尝试新鲜的事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再来看三家中成绩最差的张小宇,可能是因为家庭的因素吧。上课说话,打架斗殴,不完成作业,欺骗家长老师已经成为常事。他爸爸也拿他没办法,把他送出了国,体验下外国的生活。先是去了澳洲,在那里租房,打工赚钱,可是因为触犯了当地的法律,14岁以下就打工,被学校开除了。后来自己发奋学习,考取了美国的一所学校。回来之后像换了一个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还想着给弟弟买礼物……

  这一切的一切,全都表明成绩并不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而更重要的是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自立自主的精神。我们暂时抛开法律不说,小宇他爸是个亿万富翁,可小宇为什么还要租房住,甚至打工呢?原因就是小宇在为自己以后的自主生活做着准备。我们大家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吗?我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反思。

  反观学习最好的金琴琴,在初三的学习中一直名列前茅,学习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可是相对于前面两位,琴琴在特长和自主能力方面就有些逊色,在这种原因和经济方面等种种原因下,琴琴最终没有出国留学。

  而这部电视剧里的琴琴,不正是现在的我吗,虽然我学习成绩很优异,可论起特长,哪个都不行,都是半斤八两。而自主能力呢,我也不具备像张小宇那样的意识。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父母跟我强调过无数次而我却始终不解的问题——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那句话:成绩并不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学习生涯结束,走向社会,没有兴趣爱好,会是你变得鼠目寸光,守旧而不肯创新。而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将来就可以算是一个废人。

  再看看我们最亲的父母,在这个时候正是他们最较劲的时候。许多人抱怨:我妈烦死了!我爸天天训我……诸如这些话语。我想提醒这些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你们认为父母单单是为你的成绩?为你的分数?还是为他们的面子吗?琴琴父母为孩子出国闹离婚,朵朵爸爸为朵朵要放松,要出国,还使小伎俩瞒着她妈妈。是为了分数吗?都不是。说老实话,中考,会改变你的成长道路。但无论你中考成绩的好坏,父母永远最疼你。他们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中考成绩,是为了给你的成长指一条光明大道,使你的成长少走弯路。

  难道我们做这些,只是为了我们的成长以及我们未来的生活吗?也不是。我们应该把眼光投向社会。现在我们的祖国正需要人才,而且富有创新性的人才是最稀缺的。我想我们应该为社会,为祖国的前景着想,从现在开始,培养兴趣爱好,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一批创新性的人才。

  电视剧于今晚突兀的结束了,我有些意犹未尽,我希望一年后的我,也能做到这些……

  《一次别离》观后感800字 7

  最经有个很火的电视剧,叫《小别离》。我十分喜欢这个电视剧,不为别的,那个里面的故事演得很真实,贴近我们孩子的心理。

  这个电视剧主要是讲三个孩子,三对夫妻,三个家,恰好都碰撞上了一股“出国潮”。方家,方圆和童文洁的心被女儿方朵朵忽上忽下的成绩牢牢牵绊,各种各样事业、生活、家庭、学校的原因使得夫妇俩在朵朵出不出国的选择上摇摆不定。金家的金琴琴作为“学神”,本是最不需要出国的一个,但琴琴的妈妈吴佳妮想给琴琴所谓“最好的教育”,硬是想让琴琴出国深造,因此也跟老公金志明矛盾不断。作为超级富豪的大老板张亮忠,在外风光无限,在家却被混世大魔王张小宇和年轻小娇妻蒂娜的矛盾折腾得焦头烂额…

  方妈妈对朵朵的成绩是万分重视,但这种盯得太紧的.学习朵朵并不喜欢,成绩提高不上去,但是却有一个特别的兴趣——写作。但是方妈妈开始并不支持,因为她怕这个写作影响到朵朵的成绩。但是经过一番折腾,方妈妈和朵朵达成了共识,只要不影响学习,周末都可以更小说。

  我之所以喜欢这个电视剧,是因为我也有同样的经历。我的妈妈自从我上六年级以后,变得十分啰嗦,周末回家只要休息一会儿,她都会问:这周学习怎么样?有没有不懂的题目?要不要我帮你请个家教?我之前翻了翻你的试卷,怎么只考那么点分数……

  我知道妈妈这是在关心我,但是我接受不了这种“啰嗦式”的关心方法,当时我也在青春期,比较烦躁,终于,我怒了,对妈妈说:“你能不能别问了,我自有分寸,你那么不信任我的学习,你就别管,你偷翻我试卷还光明正大的说出来,好意思吗?我的任何事情你都要干涉,兴趣,作业,考试,你都要干涉我!”说完我就摔门上楼了。

  上楼后我反省了自己,觉得我真的错了,无意间说出的话也许会让妈妈寒心,所谓的“说者无意,听者有意”,我赶紧下去跟妈妈道了欠,妈妈也接受了,我们也达成了共识,以后我成绩前一名,妈妈就让我随便干嘛,兴趣爱好绝不干涉!

  以后我的成绩慢慢地提高了,兴趣也培养了下去,一举两得。看了《小别离》,我真的爱上了这部剧!

  《一次别离》观后感800字 8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聚焦于中学生出国的社会现象,并由此展开阐述了三个家庭面对孩子升学考试、出国留学以及青春期教育的故事,其中由海清和黄磊“师生”搭档的朵朵家,作为剧中的“主力”家庭,上演了一幕幕的悲欢离合,当然,说悲欢离合有些严重,但这个典型的“慈父严母”家庭,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真的是竭尽心力,也是酸甜苦辣咸,其味自知,海清饰演的短发干练的知性母亲童文洁,牵动了亿万观众的心,也让大家深刻理解到天下父母心的千般滋味。

  海清所扮演的童文洁,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很有代表性,对生活颇多的苛责,看什么似乎都不满意,但童文洁又不是简单的严妈或者啰嗦的“婆婆妈妈”,这个角色有强悍的地方,也有软弱的内心,有向往现代化先进生活的激情,也有固守中华传统的本真,属于在新旧文化和中外理念的多重夹击下,努力生存的一代,毕竟,这是上有老下有小,出门顾工作,入门管家庭的人生“多面手”,任何一个地方脱节掉链子,就会引发连锁性的恶性反应,所以当剧中文洁精神不济、雌性激素失调之后,本来平静的生活,便开始上了崎岖的车道,甚至连吃错药吃多药的事故都会发生,人生如戏般跌宕起伏。

  《小别离》不仅仅聚焦于亲子关系的疏密,以及孩子留学的故事,同时围绕女主角——童文洁,从社会、家庭、职场三个方面,来看她在人生中的奋斗,当然,就如我们常说“戏似人生”,海清虽然扮演过无数角色,但当童文洁“上身入戏”之后,还是很完美的呈现出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年轻母亲角色,她是属于不停的“刷存在感”的女人,无论家庭,还是单位,如果不能在“怒不可遏”中飙出最强音,真的是不知道该如何熄灭她情绪中随时被点燃的熊熊烈火。

  由海清扮演的童文洁,是典型的“好强+敏感”性格,她有坚持,有妥协,有憧憬,有落寞,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能迅速的进行角色转换和职能递交,当然,连夜加班做方案,误把女儿的留学资料发了工作邮件,无疑是天大的意外,是偶然的事件,并不能以偏概全,但她的严谨,却是让人刮目相看。剧中的她,虽然努力的成全自己的所有人生职务,但终其半生,仍然是劳苦的命,这与全国众多的女同胞,有着很多的共情,着实令人唏嘘。

  不是参演《小别离》还真的不知道,黄磊是海清的大学老师,这一次师生扮演夫妻,也真真让人看到飙戏的酣畅淋漓,只不过大部分时间,海清的步步紧逼和黄磊的`委曲求全相映成趣,给到的是“忆当年、解仇怨”的戏份,也是戏剧感十足。

  一直以来,海清的角色,从国民儿媳到妈妈代言人,看似比较固有的风格领域,每每都被她演绎出 不同的风情,毕竟千人千面,虽然影视剧中的人物,都有着其艺术处理后的代表性价值,但每个角色的人格魅力,却是需要演员进行入心的揣摩,才能在剧中呈现出来,表演,从来都不仅仅是肢体的语言和面部的表情,而是扮一发而动全身的协调感,至少在《小别离》中,海清又将这样一个精分型的年轻妈妈童文洁带到了观众面前,共同感受基于社会和自我的压力,由此而来的焦虑、急躁以及释怀,从这里看《小别离》,其实对当下的众多家庭而言,有着励志的意义。

  《一次别离》观后感800字 9

  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想说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孩子所有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投射和焦虑。

  最近《小别离》的热播,通过现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我从这部电视剧里看到孩子对父母的爱,让父母懂得给孩子自己选择生命的权利,别把他们一味地当孩子,多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需要,给他们爱和自由,让孩子自然成长。

  方朵朵是方圆和董文杰的女儿,出生在一个精英家庭,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不上不下,中等水平,有一个爱好是写网络小说,是网红朵教主。

  父母的愿望是让她考上重点高中,为此几乎停止了她所有的课外活动。考试成绩差零点五分,也不能去她梦想的古北水镇玩。即使孩子有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为了讨妈妈欢心,怕妈妈失望,唯有硬着头皮痛苦地煎熬。每次考完试都小心翼翼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生怕妈妈不高兴,因心理压力太大以至于得了考试焦虑症。孩子的痛苦父母看在心里也因此有了送孩子出国的念头,给孩子快乐。

  当父母在国内读重点高中还是出国的抉择争吵时,方朵朵站出来勇敢地告诉父母的`真实想法:她要为自己的人生做一次选择,选择出国,哪怕这个决定是错的,她愿意承担。从小穿什么衣服,读什么书,和什么交朋友,大小事都是由父母决定,她今天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希望父母给她一次选择的机会。

  再说说张小宇,典型的富二代,爸爸张亮忠是地产公司的大BOSS,妈妈去世得早,有一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后妈姐姐。从小叛逆,但是孩子特别聪明,架子鼓打得不错,常常和老爸干仗,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内心是那么爱他的家人,得知后妈姐姐得了产后抑郁症,自己主动和老爸商量毅然决定提前出国。他知道这些事情和他有关,他想给后妈一个安静的空间,让她早日康复,想为爸爸省心,不愿看到小弟弟像自己那么小就成为没妈的孩子。自己把机票提前改了,拉着行李箱悄悄到了机场,才给爸爸打电话,因为他不想看到别离时难舍的情景。

  看到这些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一颗颗爱父母的心。

  我们通常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不再随我们所愿,不再听话而伤心难过,不知所措,但是我们是否倾听过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感受过他们只不过是用他们的方式在表达着对我们深深地爱。

  此岸去彼岸,去留都是爱!

  《一次别离》观后感800字 10

  我在童文洁身上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特别是她对待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还有对待老公和家人的强势,虽然她的出发点是好的,也很爱自己的家人,但是方式方法真的错了,不能用爱绑架你爱的人,到头来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营造和谐自由的'家庭氛围

  作为一家之主的我,曾经的强势差点毁了我的刚刚成立的家庭,老公的失足确实和我有点关系的,且不管他会变成什么样子,至少我要尽到我一个妻子的本分,虽然没错,但是有些话同样伤人,这些话有时候等同于杀人不见血的刀,伤身体不可怕,可怕的伤心。我们要善待别人,更何况是相亲相爱的家人,更要善待。

  对待老公要温柔,善良,何况是柔弱无助的孩子,在他没有长大成年之前,父母是孩子全部的世界,他全心全意地爱着你,依赖你,你怎么忍心让他受到伤害,让他不快乐,让他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迫他按照你的意愿做事呢!不能用我们所谓的爱,来绑架孩子的自由,来绑架孩子的快乐!

  生命只有一次,就让他快乐地成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快乐健康地长大,本身就已经很成功了!何苦再去追求那些外在的名和利呢!在追求快乐的同时,那些名和利会随之而来的,只是这些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全部,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让孩子快乐自由地活出自己

  孩子早晚都会离开我们,人生就是一次一次的小别离,所以爱他们,就让他们做自己吧!培养孩子的自我生存能力,从小学着做家务,生活自理。凡事和孩子有关系的事情,让其自己选择,前提是告诉他选择后会有怎样的后果,给到他建议,选择只是靠他自己,人生路我们不能陪他走一辈子的。他早晚都要自己去走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

  《一次别离》观后感800字 11

  《小别离》这次火了,不仅因为它炮轰了中考和留学,更是因为它接地气,反映了中国家长的普遍焦虑。三个孩子,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家庭――平民、精英、富豪――从他们的家庭格局,似乎看到了自家孩子未来的走向。

  第一个孩子 学霸

  第一个孩子,琴琴,普通家庭的孩子。优等生,成绩一直排在年级的前几名,典型的学霸。按照爸爸的话说:“我们家是祖坟冒青烟,才出了琴琴那么好的孩子!”

  琴琴的爸妈,一个是出租车司机,一个是社区医院的医生(曾经多年无照行医)。妈妈当初没有上过大学,可是她的姐姐早年咬牙出国,现在有房有车。所以根据琴琴妈的人生经验,自己当初就是没有好的学习机会,现在才过得那么辛苦。典型的,把人生期望转移到下一代身上的家长。

  琴琴本是三个孩子中最不需要出国的,重点高中杠杠滴。当妈妈一门心思卖房出国时,如果琴琴站出来跟妈妈亮明观点:不!想!去!金家不会闹出后来的一出出鸡飞狗跳。琴琴根本不想离开爸爸妈妈,但她一直没有坚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一直是三个孩子中存在感最低的。

  这两天,网上有一篇文章转发量很高,太懂事的孩子往往让人心疼,太懂事很多来自于自卑,说的不就是琴琴吗?缺乏对独立人格的培养,孩子不仅容易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会免不了走向平庸。

  第二个孩子 学农

  第二个孩子,中等生朵朵,成绩一直在年级100名上下挣扎。妈妈对她的最大期望,就是从“良”到“优”。

  她的父母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代表,白领、骨干、精英。黄磊饰演的爸爸方圆,是三甲医院的眼科医生,但海清饰演的妈妈是主管,住大房开好车,唯独对孩子的教育忧心忡忡。

  这样的人物设定,让妈妈争强好胜,对孩子的成绩紧张、焦虑、不讲人情,整天梦想孩子的未来,能更上一层楼。可想而知,带给孩子的压力有多大,反抗就有多大。

  说谎。朵朵为什么不敢让妈妈开家长会,进而改卷子分数,说谎?还不是怕责备。有多少孩子,当妈妈找自己谈话,妈妈还没张口,这边眼泪就落下来了。说谎,都是逼出来的!

  没有尊严。毕业班,朵朵妈禁绝了她一切娱乐、休闲、写小说、社交活动。朵朵参加了学长的演出排练,被朵妈当着众人数落。丝毫不管朵朵的尊严。

  没有隐私。偷看朵朵的日记,得知朵朵与学长有交流后,先入为主地认定朵朵早恋。不仅不尊重孩子隐私,而且与孩子缺乏信任和沟通。

  第三个孩子 学渣 第三个孩子,张小宇,富二代,太子爷。顽皮可爱,典型学渣,成绩排名在年级倒数。父母离婚,后来母亲去世,爸爸找了个比他大不了几岁的继母蒂娜,然后蒂娜肚子里还怀上了小baby。

  他是三个孩子中,面临的家庭问题最多、出状况最多的,但也是最有主见的一个,更敢拼,更敢闯,也更敢承担责任。在表达自己态度和情感方面,张小爷那可是个移动的表情包!

  张小宇长成这样当然跟他爸有关。敢想敢干的性格,绝对是mini张亮忠,连傻劲儿都一样一样滴。

  即便经济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公平度,难道穷人就没有机会逆袭么?还是这三组家庭。

  富豪家庭 张亮忠与蒂娜家

  蒂娜不仅只是年轻漂亮,她还有研究生学历。她会在学校为了捍卫小宇而出头,也愿意接受小宇诚恳的道歉,这个后妈是通情达理的。

  当与小宇同一屋檐下,矛盾升级时。“有钱真好”上线了:蒂娜可以给小宇的房间加隔音,也有钱把小宇送到国外眼不见为净。

  这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法。预感编剧会给富二代的小宇,一个学业、家庭两团圆的结局。

  精英家庭 方圆与童文洁家

  黄磊饰演的方圆在《小别离》中几乎无可指摘,但海清饰演的朵朵妈文洁却在网上被炮轰,这很科学!

  朵妈为啥这么奇葩?剧中介绍,朵妈其实是个孤儿,“只有朵朵一个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相信朵妈的童年并不富裕。

  但朵爸方圆家境不错,朵爸大学读了医学院,朵姑方欢留学美国。方圆在剧中的种种育儿观念,无论是倾听式沟通,还是与朵朵做朋友的方式,都让孩子减少了逆反,促进了和谐。

  方圆不仅是中产阶级的代表,也是中产阶级“二代”的代言人,但还是在告诉我们,有钱不一定有眼界,而没眼界一般教育不好孩子。

  平民家庭 金志明与佳妮家

  金志明不思进取,地球人儿都知道了。佳妮从小学习成绩好,但姐姐芳妮嫁个美国人,让佳妮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她对美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羡慕,进而引发家庭危机。

  所以,到底要不要嫁给穷人呢?贫穷真的会毁了一个孩子么?

  培养孩子的.自信,长期生活在贫穷中的父母,很难有自信心,而自卑的情绪非常容易传染下一代。很多家长自身眼界和追求有限,但却以不切实际的愿景为标杆,扼杀了孩子的选择权。

  有个豆瓣很火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虽然父母各有各的时代局限,但那些愚昧无知、狡猾贪婪、低俗无理、斤斤计较,会因为他们为人父母而烟消云散么?

  当然物质并不是决定性的。只有思想的贫穷才最可怕,因为它会让你“认命”。有些人很穷,但穷得有风骨、有坚持、有思想,他们照样能教育出很好的小孩。

  在最后,姑且大胆预测一下,15年后,张小宇继承了他爸的公司,金琴琴研究生毕业后成为张小宇公司的管理培训生,而方朵儿成了作家、编剧,开启了自己的创作生涯。――阶层分野,让教育也不能绝对公平。

  父母的阶层差异,以及随之而来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在孩子身上。父母自身的局限性,甚至也容易限制住孩子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天下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之爱指向别离”。所以,还是那句家长们耳朵都听出了老茧,但的确十分有道理的话:父母自己努力提升自己,孩子才能受到积极的影响。

  《一次别离》观后感800字 12

  其实看到这部剧的时候,我是被剧的名字所吸引。小别离,人生何处无别离。小问题,引发大型的思考,这部剧,我相信,很多人应该都跟我有此共鸣。

  偶然,打开腾讯视频,看到了这部剧,最初,是被剧名跟热搜吸引了,便好奇心作祟看了下去,第一天,开始认真地观看。

  该剧主要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留学现象的问题,真实反映出当今社会留学现状越来越低龄化的问题,具有开创性意义。

  我大概梳理一下,这部剧讲的其实就是三个家庭三个孩子类型,一种是海清黄磊坚持不出国但是唯分数唯重点论;第二种是成绩太好,不出国深造感觉太过惋惜;第三种是成绩不太理想,要丢到国外去历练。基本这三种类型囊括了一个问题,也是中国普遍教育的一个理念,到底,要不要去留学?

  所谓的小别离,其实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离别,这部剧的宣传语很打动世人: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圆,唯独父母的爱指向离别。因为孩子总有一天都要长大,他们迟早有一天要和我们告别,就像当初的我们,背上行囊跟父母告别一样。

  这部剧里的海清和黄磊应设的年代应该是70后或者80后。然而,作为一个95后,我深知,不久的以后,我也会有自己的孩子,我边看剧边想,若此后,自己的孩子,又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小别离》就是一场非常真实不掺水分的预演。

  以一个95后的身份来看着,我看这部剧,最直观的感受是,代入感很强,剧里涉及的现代教育所存在的教育问题比如考试排名能否进重点高中,父母偷窥隐私、看不入流的课外小说,早恋等问题,所有的这些,我都经历过。当时的我,也曾经怨恨过父母,都是一些不想回忆的痛。海清的那句咆哮句,我相信是所有的人都经历过的烙印:今天你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就完了!多么熟悉的耳语句,犹如昨日,历历在目。

  但中国的教育,在学校,经搁几代人的教育,都是如此传承下来的,即使经历过这些阵痛的`70后、80后,他们的教育理念也是一样的。我们的父母,似乎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式去转换。还是要照样搬给下一代,直到现在为止,我有时候还觉得母亲有强迫症,她发脾气的时候,会咆哮,甚至觉得她的更年期还没过去。

  唯分数论的教育矛盾在中国普遍的家庭愈加变本加利。我叔叔家的妹妹在一所县城的重点中学读书,平时我叔叔婶婶对她就太过严厉苛刻,稍稍一表现差点或者成绩不好,回到家便是一顿暴打,我就看不不下去,有时候会跟叔叔说上两句,但是毕竟不是自己亲生妹妹,顶多也就是一个侄女的发言,人家也无权听从。他不会说去好好的跟孩子聊聊,不会去问孩子最近的表现,她的教育方式就是打。到现在,我的叔叔暑假给我妹妹报了各种的补习培训班,也不问妹妹喜不喜欢学,就硬逼着她去。表现不好,对不起,人家也不要。我看这部剧时候的心情是来回切换得,因为我也曾经叛逆过,因为我现在大学马上快了。

  背负学业压力的孩子们在自己和子女的角色间徘徊,思考着学习究竟为了什么、未来究竟在哪里。人到中年的父母们也经历着观念和态度的蜕变,最终他们明白,陪孩子一起勇敢面对成长,才是撑起每个小家庭的大信念。爱是出发点,也是源动力。纷繁现实,无论多少烦扰也比不过真爱无敌,只因它不畏别离。成长路上的悲欢和蜕变都值得耐心等待,此岸,彼岸,都是爱;现在,将来,都要勇敢。

【《一次别离》观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别离的句子10-01

相聚又别离的句子10-24

与亲人别离句子12-12

爱情别离的语录11-13

恋人就此别离的个性签名11-02

电视剧《小别离》经典台词11-18

看亲子电视剧《小别离》观后感07-13

大学毕业别离寄语汇总05-24

告别离职同事简短发言6篇12-02

妈妈再爱我一次的观后感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