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观后感

时间:2023-08-16 12:18:27 海洁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至暗时刻》观后感(通用7篇)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会观看欣赏许多优秀的作品,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至暗时刻》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至暗时刻》观后感(通用7篇)

  《至暗时刻》观后感 1

  20世纪40年代初的欧洲,战火几乎蔓延了整个大陆。德国军队势如破竹,法国,比利时等都危在旦夕。此时,英国的全部军力都被围困在英吉利海峡对面的敦刻尔克,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影片《至暗时刻》中的故事就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展开了。

  当时的英国政坛分为泾渭分明的主战派和主和派。以张伯伦为首的主和派主张向希特勒妥协,暂时的缓解紧张的战局,但是要付出国家独立和尊严受损的代价。而只有强硬的主战派尽快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但能换来长久的安定和胜利。这个时候,丘吉尔当仁不让的登上了历史舞台,即将完成他带领英国人民和军队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历史使命。

  丘吉尔是一个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坚定信念的老人,他还具备上佳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在演讲时,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喃喃自语,在议会中他用慷慨的语言和坚定的信念赢得了对手和朋友的支持,在沸腾的人群中抛出的纸片中坚定走出门外的时候,仿佛跟着影片穿越到了那个动荡而又激情的战争年代,感受到了英国人民浓烈的爱国热情。

  电影中不仅描写了丘吉尔作为首相时的潇洒,同时也将他生活中的一些白圭之玷展现了出来。尽管丘吉尔在生活中不懂得饮食节制,脾气也反复无常,但是伟大的人终究是伟大的.,丘吉尔就是这样一位有缺陷、有魅力的伟大人物。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可以蠡酌管窥,因为一个人或一件事有一点点瑕疵就将他完全否决,要辩证的看,抓主要矛盾。

  “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重要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这句话不仅是战争中的态度,更是我们对普通人生的态度。不计成败,砥砺前行。

  《至暗时刻》观后感 2

  丘吉尔对于大家来说想必是耳熟能详,二战初期即使欧洲国家在纳粹的进攻面前不堪一击,英国也危在旦夕,他依然没有屈服坚持开战。他的英勇事迹我们都了然于心,但我们有曾想过每一项决定他都要在背后为之踌躇犹豫多久吗?《至暗时刻》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了解丘吉尔的视角。

  当时丘吉尔能坐上首相的位置说白了纯粹是议会需要有一个人出来收拾烂摊子,就是找一个背锅侠,即便已心知肚明,丘吉尔仍接受了这份职务,背负起恢复欧洲和平的重任,足见他的雄心和信心。

  丘吉尔是一位无情的首相,为了大局能毫不犹豫牺牲小众。为了保全敦刻尔克的英国陆军,他选择让加来的.4000士兵吸引火力,“用4000换30万很值得”普普通通一句话却是血淋淋的,这是4000士兵,4000条鲜活的生命啊!他的一句话就这样结束了4000人的未来,多么令人胆寒。果然每一位权利顶端的人都是由无数的尸骨铸造而成的,丘吉尔也不例外。

  丘吉尔又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和爱国者。他的演讲总是真诚而鼓动人心,片尾的演讲中他以近乎嘶吼般喊出了战斗宣言“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家园,我们要在海滩上作战,我们要在登陆点作战,我们要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要在山间作战,我们绝不屈服。”每一个字都发自肺腑,让人热血澎湃,激发了每一位人民心中的家国情怀。

  但抛开丘吉尔的所有头衔,他又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丈夫。他会因家庭几近破产而焦头烂额,在妻子生气时会像小猫一样哄劝。他就是这样一名捉摸不透的人,越是探寻越是发现不了终点。

  影片的主题其实很明确,就是勇气。每一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勇气,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地铁中英国市民的片段,当丘吉尔说将要与德国签订和平协议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了“Never”,每个人的眼神都是那么清澈、明亮,透露着坚定、无畏,“对于世上的万物生灵,死亡终将到来,但没有任何的死亡能比直面强敌为了守护先祖遗骨和信仰的神庙而死更加高尚”贺雷修斯的名言用于形容此时的他们再合适不过。此外,其他人也各有特色:对于国王来说,他的勇气是没有选择逃往加拿大,而是和他的国家、他的人民留在一起;对丘吉尔来说,他的勇气是没有选择看似保守实则懦弱的的决定,将国家动员起来;对于秘书来说,她的勇气是当哥哥战死时一句话都不说,依旧尽责地帮助丘吉尔;最大的主人公则是英国,在至暗时刻的这些天中,徘徊于胆怯、犹豫中,最终选择了勇气,向纳粹开战。

  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并非终结,唯有前进的勇气长存,这是片尾的一句话。希望这句话能铭记在心中,让勇气常伴己身。

  《至暗时刻》观后感 3

  下班时在车上收听《电影的艺术》,觉察到电影的另一个展现角度,产生了不同的思考。晚上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描写丘吉尔的作品,两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间,将我带进了这个伟大的英国人的世界。受命于危难之际,二战时期的.英国深陷  记得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在保全国家利益上,君主要充分利用理性行为,做到狡猾如狐狸,凶猛如狮子。做狐狸是要发现陷阱,做狮子是要吓走豺狼。

  《至暗时刻》中,我们看到了来自内部的压力。张伯伦被迫下台,但依然是党内的一大政治势力,主和派的坚定拥护者。丘吉尔面临内忧外患,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权力就是这样,它在赋予至高荣誉之时,也将一把利刃高悬在脖颈之上。任何时刻,我们都不能丧失信念,坚持可以迎来光明。

  《至暗时刻》观后感 4

  你看过彩色的开国大典吗?这段新中国历最让人激动和难忘的时刻,将首次在电影《决胜时刻》中得以重新修复。9月20日起,观众走进影院便能在大银幕上感受高清彩色4k开国大典这一珍贵的历史影像。

  开国大典对于新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向全世界宣告了一个崭新中国的成立,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每每回望时都不会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在许多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片中都会用到开国大典的历史画面,可是我们也发现,开国大典的画面是黑白的,观众从未在大银幕上看到过这一时刻的彩色影像。

  开国大典原来是有彩色影像的,遗憾的是一场火毁掉了这些珍贵资料,只有一些黑白影像得以留存下来。《决胜时刻》作为一部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的'史诗情怀电影,此次特意修复了开国大典的彩色画面,高清4k画面让观众在大银幕上身临其境,重回1949年那激动人心的瞬间。提前观影活动上,有幸看到影片的观众均被高清修复的彩色画面所震撼。有观众激动地表示,“70年后的今天再看这一历史性时刻,依然震撼,依然感动到热泪盈眶!”

  从专程修复开国大典彩色画面一事即可看出,《决胜时刻》剧组对于影片细节的超高要求。黄景瑜谈到幕后团队时就曾表示,“我看到了一个非常专业又用心的团队,对每一个镜头都非常细致地把控,我们经常从早晨到下午,反复拍摄一个镜头。”也是因为“决胜”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细细打磨。

  该片监制兼导演黄建新作为老前辈,工作起来却比年轻人还卖力,获封“超能导演”称号。黄景瑜赞叹道,“虽然黄导年纪比我大那么多,但是精力却比我旺盛非常多。”王丽坤也提到,“那段时间工作强度很大,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但是黄建新永远都站在第一线,每天都充满了活力。”唐国强也表示,“我们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回来之后黄建新还要改剧本,我们都担心他的身体能不能顶得住。”黄建新导演的这份严谨、真诚感染着所有主创,也写进了影片的每个镜头、每个细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半年时间,是中国历最为关键的一个时间点,国共和谈、渡江战役等一系列影响中国命运的大事,都发生在这段时间里,这段时间也是特务暗杀最为猖獗的一段时间,但这段历史,却在以前的影视作品里少有集中表现。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由黄建新监制导演,宁海强共同导演的电影《决胜时刻》将会还原这段紧张又让人难忘的历史。

  《至暗时刻》观后感 5

  去年的一部大片《敦刻尔克》史诗般的悲壮场景犹在眼前,描写敦刻尔克大撤退前,丘吉尔临危受命的影片《至暗时刻》,则为我们还原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

  1940年,希特勒横扫波兰、丹麦和挪威后,又攻陷荷兰、比利时,英国盟军法国也即将沦陷,英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时任首相张伯伦因讨好希特勒的绥靖政策,加速了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张伯伦的主张受到议院反对,被逼下台,在英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65岁的丘吉尔登上历史舞台。

  他凭借对战事真相的敏锐判断,坚决主张与德国战斗到底,然而在抵抗侵略问题上,他却没有得到战时内阁全体成员的支持,尤其是张伯伦和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企图阴谋将丘吉尔推下台,英国面临内忧外患,丘吉尔能否顶住压力,获得民众和议院的支持,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此时,处于敦刻尔克的英法比利时盟军被德军包围,敌我力量悬殊,唯有撤离方能保全盟军部分战斗力。40万盟军如何从海上避开德军的狂轰猛炸,成功撤离,成为一大难题,孤独无助的丘吉尔躲在卫生间给最后一棵救命稻草--美国总统打电话,却遭拒绝。

  影片没有夸大和神化丘吉尔,用他妻子的话说,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抵抗不住压力,出现摇摆不定的时候,也有脆弱得独自落泪的时候,也有嗜酒、抽雪茄、脾气暴躁的缺点,但他真正的魅力在于他具有看清真相的睿智,有对信仰的坚持和出众的演讲才能。

  在他犹豫的时刻,有妻子的支持,有国王乔治六世的认可,有民众和外阁成员的一致拥护,得不到外援,他只能选择孤注一掷,舍弃四千余人的`兵力,诱敌转移火力,掩护盟军撤离,没有借到军舰和航母,他只得下命征用民用船只。

  在影片《敦刻尔克》中,关于民众踊跃参与救援和空军誓死抵抗的场面,非常的感人和震憾,虽然本片没有出现这些画面,但从侧面也作了交待:征用860余条民用船只,盟军撤离人数33.8万人,远远超出了当初几万人的预想,可以说丘吉尔的这个决定,从表面上看,英国战败了,但实际上却取得了胜利。

  在上任的一个月之内,丘吉尔抗住了巨大的压力,以政治家的魄力,作出正确的判断,把即将遭受侵略的英国从灭亡的边缘拯救回来,他本人和英国同时走出至暗时刻,难怪他被人称作“英国牛头犬”,的确是霸气的铁腕人物。

  查阅丘吉尔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丘吉尔之所以能成为临危受命的不二人选,在于他早已在才能上做好了准备。他是一位优秀的记者和作家,甚至在1953年因《不需要的战争》一书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可见其文字功底之深。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本片中他受命成为战时首相时的就职演说《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以及在法国沦陷,英国处于孤立无援时给民众信心和力量的《荣光时刻》足以看出他的演讲才能。

  2002年,温斯顿?丘吉尔被BBC评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他是英国人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的化身。

  在影片的结尾,丘吉尔说:“成功不是结局,失败也不是灾难,持续的勇气才是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人生的至暗时刻,你是否也有不畏前路,砥砺前行的勇气?

  《至暗时刻》观后感 6

  这是渡江前夕的踟蹰;这是最终战场的炮火;这是中国成立的凯歌。一九四九,几十年的拼搏,一代人的心血,在这个节点凝聚、喷薄。

  本片全篇都在描画渡江决战前后的场景,特别的是,本片的节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沉重阴郁,描绘的中心也并未放在战争的准备与进行,反而是围绕的领袖毛主席,以轻松明快的方式讲述他身边的`故事。

  片中的毛主席身份多样,但突出表现的是他作为父亲、作为老友、作为长辈和蔼而活泼的一面。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领袖形象。我们一次次地从他与身边人的互动中受到感染。无论是替李讷捉麻雀还是送陈有富恋爱锦囊,这种带有反差的滑稽感让全场陷入欢乐。

  不过也正是存在这份温馨,战争的残酷才更加刻骨铭心。片中的战斗画面所占的篇幅并不长,但每一个镜头都能触动人的灵魂。当英舰紫石英号进犯守区,炮火漫天,我们坚毅还击,粉碎了洋人脑中的大清印象。当解放军硬摇着木船从反动派的轰炸中挺进,踏上对方自以为坚不可摧的防御江岸,当战士们全身已被烈火焚烧,他们仍怒吼着向敌人扑去,眼中闪亮着对未来的希望。

  田二桥,一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稚气未脱,在信中表露了自己的向往。站在高地,身中数弹,仍紧握旗杆。无数的战友一同托起旗杆时,也托起了他坚毅的灵魂。

  任弼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拖着病躯用小提琴为老战友们完成了最终的献礼,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鸣响了圣歌。

  毛人凤,狠毒如斯,在蒋介石最终放弃轰炸天安门时,一问,再无言。

  这是人民的胜利。我们站起来了。

  《至暗时刻》观后感 7

  影片是由乔、赖特执导,加里、奥德曼、莉莉、詹姆斯、本、门德尔森、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等主演的传记历史片。

  英国电影,在服饰上总是给人带来绅士的感觉,这部影片也是如此,在细节精致的同时,又回顾了历史,尤其是名人的服饰,丘吉尔。

  影片剧情方面主要是讲在二战初期,丘吉尔成为了英国首相。在这个时期,国内也有各种声音,无论是开战还是同德国签署协议,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丘吉尔,这个梅毒患者和沙场败将,通过三场演讲摆平了议会、国王和百姓,把散沙似的英国变成了坚硬的混凝土。看来要成为一个杰出的领袖,演讲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放在当前英国脱欧的大背景下,看英国人到这部电影。其实也是重温英国老百姓在1940年负担起整个欧洲的担子的那份勇敢法国沦陷了,捷克、波兰第一波就投降了,比利时午夜即将宣布投降,只有英伦三岛还在战斗。

  从某种意义上看,贵族也是英国的物种,他们热爱荣誉,尤其热爱战场荣誉。丘吉尔就是个贵族,尤其他还有个非常爱他的老婆,看来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肯定有一个或一群了不起的女人,这话是一点不假。

  影片中丘吉尔的两个政敌前首相张伯伦、外长哈利法克斯都做好了谈和的准备。丘吉尔面对的是一大堆已经投降的.盟友,一心只想投降的法国总理,还有三十万被困在敦刻尔克的英军精锐。影片带给我们的,不光是镜头语言、画面和精妙的台词,还有丘吉尔所代表的精神。

  有个镜头是丘吉尔把自己的打字员,一个年轻的姑娘,带到了作战地图前,讲解完后,让她来谈谈感受。这其实也是他的过人之处,听听群众的声音,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虽然这事非常的不合规矩。

  影片中的国王也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这个乔治六世就是那个著名的口吃皇帝,其实也有一部关于他的电影《国王的演讲》,他一开始是不太信任丘吉尔的,但那个乔治六世半夜敲门的镜头,把丘吉尔一下子给震住了,赢得了国王全部的信任。然后就有了二人齐心协力,最后取得胜利的结果。能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生活上总有些异与常人的地方。

  一个神经质妈妈的遗传产品,一个喝烈酒的酒鬼,还抽雪茄,又矮又胖,看上去都不会长寿,但最后他却活了近90岁,在二战首领中算是最长寿的了,这好像不太科学,所以现代也有些科学家把这类人,统称为具有丘吉尔基因。

  一场演讲就让大英帝国群情汹涌,众志成城。乱世出英雄,此话一点不虚,二战期间,英国黑暗中最亮的星————丘吉尔。

【《至暗时刻》观后感】相关文章:

《至暗时刻》观后感06-29

暗调摄影技巧09-28

时刻的日记02-05

明珠投暗成语解释11-07

中秋时刻随笔10-21

《决胜时刻》观后感06-29

《光荣的时刻》观后感01-09

校园暗安全办工作总结09-16

夏至未至观后感11-07

至自己的励志句子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