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与心理治疗》简要概括

时间:2024-02-21 09:59:47 淼荣 心理学书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经与心理治疗》简要概括

  《心经与心理治疗》适合入门期的心理咨询师阅读,其中有很多心理咨询关键操作、关键理论的讲解。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了关于《心经与心理治疗》简要概括,希望大家能够初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心经与心理治疗

  作者:马宏伟

  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作者马宏伟是石家庄整合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石家庄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主任,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师培训、督导与职业推动,并主持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论坛、本土精神分析动力性心理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及本土系统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心经》是大乘佛教要典,本为救世之心药。作者马宏伟长期研习《心经》,学习并实践着心理咨询与治疗,尝试把《心经》阐释的佛家宇宙观、人生观及获得永世心灵自由的解脱思想及方法,与精神分析等解除心灵困惑、完善健全人格、寻求现世人生幸福自由的这一工具结合起来,既探索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术术小道,又深获人生自由的大利益。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绪论

  人物思考

  经义思考

  临床实践

  后记

  申荷永 序

  能持自性,法规物解——马宏伟《心经与心理治疗》序

  “能持自性,法规物解”,是宗才法师为我写下的一句话,我将其作为心理分析的原理,身体力行。也正是宗才法师,他将《心经》作为心理治疗的指引,发挥与体现其治愈的精神和力量,作为其一生弘法的要旨与实践。

  收到《心经与心理治疗》手稿时我正在远赴俄罗斯的旅行中,为了参加在圣彼得堡举行的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欧洲会议,会议主题为“边界:历史、文化、治疗与科学”。“边界”(Borderlands)以及“边界人格”是一个新的心理治疗术语,由伯恩斯坦(Jerome Bernstein)提出,努力要在“边缘性”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等治疗的困境中有所突破。作为荣格心理分析师,伯恩斯坦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心经》和禅宗。

  在《心经与心理治疗》中,可看到作者马宏伟的努力,其辛勤的耕耘与应有的收获。不管是从精神分析来解读《心经》,还是从《心经》来阐释精神分析的道理,还是将两者融合付诸心理治疗的实践,作者都做出了难得的尝试和探索。

  我与宏伟曾几次去到赵县柏林禅寺,与住持明海法师交流。2008年7月,汶川大地震后的70余天,我应邀在柏林禅寺作有关“心理分析与心理援助”的报告,介绍我们心理分析专业团队在四川震区心灵花园的心理援助模式,后被称之为“慈悲疗法”。尹立和宏伟与我同行,尹立曾随陈兵教授读博士,博士论文便是《佛教与精神分析》,而陈兵先生本人,也出版了百万字的《佛教与心理学》。宏伟则已是在勾画其“《心经》与心理治疗”的思路。

  差不多30年前,我开始心理学和心理分析学习的时候,不仅遇到了高觉敷老师,他是把精神分析引入中国的主要学者(高觉敷先生与弘一法师是朋友,深悉法理,并曾撰写过佛教与心理学的论文),也遇到了南京栖霞山的圆湛法师,他引导我做有关“禅与精神分析”研究,那是我硕士论文的选题。后来,在美国和瑞士从事心理分析研习时,常听到人们说“荣格便是慧能的化身”。实际上,整个西方的精神分析,以及广义的动力心理治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和格式塔心理治疗,包括荣格,包括马斯洛、罗杰斯和弗洛姆,也包括拉康和比昂等,都深受佛教和佛法的影响。

  大约90年前,中华心理学会成立之初,曾邀请梁启超先生演讲。梁先生则用了《佛教心理学浅测——从学理上解释五蕴皆空》这样一个主题,其中已是包含了对《心经》和心理治疗的分析。诚如梁先生所言:“我确信研究佛学,应该从经典中所说的心理学入手,我确信研究心理学,应该以佛教教理为重要研究品。”梁先生从“无我”入手,阐释佛法,剖析“无名”,他说:“倘若有人问我:(佛)‘法’是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就是心理学。’”。

  96年前,梁漱溟先生写下了《究元决疑论》,其中便已包含“佛教与心理治疗”的要义。梁漱溟先生开篇介绍说:“(今)人陷大忧恼病苦,则我等必思如何将以慰解而后即安。”文中梁漱溟先生述及自己辛亥之冬两度几取自杀,对他来说,佛法便是医疗和治愈。“一声佛号观世音,声声唤醒自家心。即心是佛佛即心,心佛众生不差甚。一声佛号观世音,声声唤醒自家心。此心好莫昏昧去,留得当前做主人……”正是梁漱溟先生一生的写照。梁先生所留下的心理学论著《人心与人生》,可为其思想的代表,已是将《心经》要义融入生活。

  《心经》是大乘佛教要典,本为救世之心药。马宏伟所著《心经与心理治疗》,也正是要为当代心理治疗注入中国文化的元素。作者在书中提到济群法师,其主持的戒幢论坛,以及其中佛法与心理治疗的整合。我与济法师是朋友,曾邀请他参加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荣格学术周,以及复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我也曾在其南普陀的阿兰若处(那也曾是弘一法师隐居的处所),听济法师讲《心经》;也曾带国际资深心理分析师,在苏州西苑寺与济法师作深入对话与交流。后来,济法师和我作为主编,与徐钧、李孟潮和徐维东等一起出版了《佛教与心理治疗丛书》,便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将佛法融入心理治疗的努力。

  260字的《心经》,可为字字珠玑,尽是佛法之心意表达。马宏伟在其自序中,将其理解表述为“让心灵获得自由”,这已是《心经》与心理治疗的有效结合。不管是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还是荣格的积极想象与自性化,“心灵的自由”都是核心与关键所在。《成唯识论》有言:“法谓轨持”。轨持中包含“轨生他解,任持自性”。正如佛法之“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成唯识论述记》)这是将佛法之“转识成智”化作心理治疗技术中的自性功夫。希望这也是《心经与心理治疗》所能带给读者的启发。

  申荷永

  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

  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

  读者感慨:

  这本书出版于十多年前,今日才有幸读到。读这本书需要具备一些佛学基础,也需要具备一些心理学知识,否则阅读起来可能会有点吃力。

  正同曾奇峰老师在序中所言,马老师用几十万字给一部200多字的经文写了一部序。我一直以来都是从佛学的角度学习《心经》,马老师这种另辟蹊径的方式,仿佛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马老师从《心经》中出现的第一位“人物”(姑且称为人物吧)“观世音”,一位“助人自助的心理治疗师”开始,娓娓道来,联系到“观”与“止”,联系到家庭关系的定位,到“自由自在的位置就是人生的极致之‘止’”,这样的解读,令人茅塞顿开。

  马老师讲课时很喜欢用叠字,“清亮亮的......活泼泼的......”,听马老师的课,时常会有突如其来的豁然开朗,讲地藏菩萨时延伸到心理学中与母亲的关系,瞬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某日课上提到窥基法师的故事,窥基法师在出家之前忘了前世之事,日日花天酒地。被迫出家时向皇帝提出条件要带上一车酒一车肉一车美女,历史上被称为“三车和尚”。窥基法师出家时全城的人都出来看热闹,看这位带着肉带着酒的花花公子出家。然而就在即将抵达寺庙时,忽闻庙里迎接的钟鼓之声,窥基法师恍然大悟忆起前世,于是遣回三车,守清静戒,为唯识宗第二祖。马老师从佛学与心理学双重维度的诠释,如同穿珠子的人,一路打通佛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卡,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美丽的珠链。

  马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心经》中的佛学智慧,为佛弟子与非佛弟子、为心理学从业者与普罗大众,提供了另一条感知自我、离苦得乐的路径,感谢每一位引领我们走上自由之路的善知识,愿我们都能奔向自由的坦途。

【《心经与心理治疗》简要概括】相关文章:

简要概括请给我结果的心得体会08-31

马术心理治疗11-24

失恋心理治疗06-05

心理治疗的本质09-22

面试心经07-28

心理治疗的伦理原则03-11

《心理治疗实战录》07-03

概括岗位职责02-13

走访民情日记概括05-29

德尔福笔试心经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