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内容

时间:2023-12-15 11:01:58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内容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内容

  一、心理健康知识有哪些

  心理烦恼

  心理烦恼是指有重大或者持久的心理刺激因素,或伴有不良教育及文化背景,导致出现暂时的情绪烦恼,但是自己可以识别、调节,身边人可能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完全能够理解并提供有效帮助。

  一般不会持续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包括日常生活中各种超出正常的情绪烦恼如天灾人祸、生离死别等等,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就不会出现情绪烦恼。这种明显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心理烦恼治疗效果好,损害完全可逆,一般在一周以内缓解。

  但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有可能形成持续的心理问题,这种类型是心理咨询的最佳选择,一般不使用药物治疗,即使需要也是短期的,当然如果当事人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一定需要专业帮助。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个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诱发,出现暂时或局部的情绪问题,自己可以识别但是难以摆脱,必须需要旁人或者心理医生调节,身边人也许能发现但是发现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处于相同的环境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也许不会马上出问题,但以后仍然可能出现。在局部轻度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中枢神经系统或许功能性异常、治疗效果较好,损害是可逆的,一般在半年以内缓解,也有可能长期遗留少许症状,这种类型是心理治疗的主要选择,如果配合药物治疗也是辅助手段。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有明显的个性偏差,伴随一些轻度的心理刺激因素,出现持久的、较大范围的情绪障碍,自己可以识别但是无法摆脱,因此主动求助,普通人难以提供帮助,一般需要心理医生调节。身边人经常可以发现异样但是难以理解,正常人在相同处境下不会出现类似问题。

  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当事人也会出现情绪烦恼。部分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一般不影响其他人,有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障碍,治疗效果尚可,部分损害有可能不可逆,但是程度较轻,这种类型可以叫神经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样重要。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指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出现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的障碍,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影响严重、广泛而持久,一般病人自己无法识别和调节,也拒绝治疗,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并且会影响他人。普通人可以很容易地识别这种异常,但是非专业的帮助可能无效甚至是有害的。

  社会学、心理学因素不是主要原因,和遗传变异、神经生化以及脑结构异常等关系密切。在社会干预下治疗效果尚可,损害基本上是不可逆的,需要长期治疗和社会监护,药物治疗是主要的,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在康复期是有效的,这种类型一般叫精神病。

  二、什么是心理学

  “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定义中的关键部分:科学的,行为,个体,心理。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心理学结论要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而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往往是一个个体——一个人或动物,同时不理解精神过程---人类精神过的活动---是不能理解人的行为的。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引用于“百度百科”心理学}

  心理学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心理现象的总的看法,如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心理的实质和心理现象的规律性等。对这些心理学一般理论问题的阐述,构成了普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即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其他心理学分支有重大的意义。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两个重要方面。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心理实质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心理与社会、心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等 ,这些通常称为心理学的哲学问题;另一类是以心理的结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活动的层次组织,心理现象的分类,如各种心理现象的联系等。这两类研究是互相联系的,有时统称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学的理论倾向。

  在近代心理学史上,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思潮。如早期的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等。它们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各有不同的论述,都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一定的哲学思想紧密地联系着,同时也依赖于心理学的具体研究的发展,并常受到邻近学科的影响。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基本原理的研究,而随着心理学的科学材料的积累,某些心理学基本原理也将发生变化。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从整体上看,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达到心理发展的高级水平,体现出人类心理活动的特征,具有典型性。但是,普通心理学并不研究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或人的某一特定社会生活顿域中的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而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如有关感受性的测量和各种感知觉的机制,学习与记忆的形式和过程,思维的各种操作,言语的知觉和理解以及能力的测量、人格的结构等。这些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适用于人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的活动领域。可以说,普通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来揭示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

  三、健康心理的标准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老人标准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地了解自己。

  ③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④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⑤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⑨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⑩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中年人标准

  ①感觉、知觉良好。判定事物不发生错觉。

  ②记忆良好。能够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电话号码。

  ③逻辑思维健全。考虑问题和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楚明确。

  ④想象力丰富。善于联想和类比,但不是胡思乱想。

  ⑤情感反应适度。碰到突发事件时处理恰当,情绪稳定。

  ⑥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不轻举妄动,不压抑伤悲,并能经得起悲痛和欢乐。

  ⑦态度和蔼,情绪乐观,能自得其乐,能自我消除怒气,注重自我修养。

  ⑧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⑨学习爱好和能力基本保持不衰。关心各方面的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⑩保持某种业余爱好,保持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与大多数人的心理基本一致。遵守公德和伦理观念。

  保持正常的行为。生活自理能力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青少年标准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③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④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⑤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⑥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⑦有心理自控能力。

  ⑧有健全的个性特征。

  ⑨有自信心。

  ⑩有心理耐受力。

  儿童标准

  一、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四、情绪变化不良导致躯体疾病

  现代人遇到的各种事情比古人要多得多,所以面临的心理困惑也实在多,容易产生了五花八门的复杂情绪,身心是一体的,现在疑难杂症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身体最喜欢处于心态平和之中,情绪在平静的状态下最有益于健康,平静就是保持健康的屏障,无风不起浪,病邪在平静面前束手无策,无缝可钻。情绪起伏不定,好比风雨吹打着这道屏障,有隙可透,病邪乘虚而入。如果情绪大起大落,狂风暴雨般的心情使得身体门户大开,病邪长驱直入,于是体内气血大伤。

  人在情绪大起大落的时候免疫力最差,往往一个事情闹过了,才发现身体开始不舒服了。其实,在闹情绪的时候,内环境就已经发生变化了。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情绪的过极对五脏的损伤。大喜伤心,心脑血管病人往往高兴过度容易发病,有人就是在麻将桌上倒下去的;大怒伤肝,右胁下岔气作痛,引发肝火,使气血上逆,头晕目眩,甚则昏厥;大悲伤肺,忧伤过度,往往感到气接不上来;大恐伤肾,恐惧使得二便失调,肾气虚弱;多思伤脾,太执着于思考一件事,就会废饮食,没胃口,脾气郁结。

  我们再来看看患者的“患”字,上面一个“串”字,下面一个“心”字,便组成了“患”。心总是往上串,一会儿担心,一会儿着急、一会儿忧虑、一会儿恐慌……心随着外境的变化没一刻平静的,对待事物不能保持平常心,你的身体已经符合做患者的条件了,还能不生病吗?

  我们要善于化解情绪,记住,是化解掉,而不是去压抑。有人总以为我让他什么事都忍着,这又的一个误解,忍下去还是在体内,郁结久了,危害更大。当情绪升起时,我们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让它自然滑过心间,不留一丝痕迹。

  成长中七种不健康心理

  1、忧郁: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狭隘:表现为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五、常见心理问题

  1.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无助感、失眠、缺乏兴趣和欢乐感等。解决方案包括寻求专业心理治疗、进行心理咨询、药物治疗(抗抑郁药)、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和自我管理技巧。

  2.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过度担忧、紧张不安的心理问题,常伴有恐慌发作等症状。解决方案包括寻求专业心理治疗、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深呼吸、放松技巧、体育锻炼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焦虑症状。

  3.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对社交场合极度不适、害怕被他人评价、容易心慌、面红等表现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案包括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曝光疗法、社交技巧训练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改善自我感觉和社交能力。

  4.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频繁重复某些动作或思维,以减轻焦虑。解决方案包括融入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选择性抑制剂)和暴露与反应预防治疗以减轻强迫症状。

  5.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对创伤性事件持久性的不适、闪回、恶梦等反应。解决方案包括接受心理治疗,如眼动脱敏再处理(EMDR)和认知行为疗法,以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6.成瘾问题:成瘾问题是指对某种活动或物质过度依赖,无法自控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寻求成瘾治疗专家的帮助,可能包括戒断计划、康复计划、心理治疗、行为疗法、药物辅助治疗和支持群组。

  7.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多梦、频繁惊醒等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刺激性物质、放松技巧和咨询专业人士寻求治疗建议。

  8.心身症:心身症是指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疼痛或症状。解决方案包括进行心理治疗以解决心理病因,并结合药物治疗或替代疗法来减轻身体症状。

  9.自卑感或自尊心问题:自卑感或自尊心问题指对自己价值的否定、自我评价过低或过高。解决方案包括进行认知行为疗法、自我决定理论(SDT)干预、自我接纳、情绪调节技巧来增强自尊心和建立积极自我形象。

  10.性心理问题:性心理问题包括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等。解决方案包括咨询专业的性治疗师,进行心理治疗,可能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技巧和性教育。

  11.压力和应对问题:压力和应对问题是指处理来自工作、学习或生活的压力时的困难。解决方案包括学习应对技巧如时间管理、积极应对策略、寻求支持和参与舒缓压力的活动如运动、冥想等来减轻压力。

  12.决策困难:决策困难是指无法做出选择或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解决方案包括学习决策技巧如权衡利弊、寻求多元角度、寻求专业咨询来辅助决策过程。

  13.恋爱和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和人际关系问题包括处理感情问题和人际交往中的冲突。解决方案包括进行情绪管理和沟通技巧的学习,寻求情感支持和进行夫妻或家庭治疗。

  14.思维失调:思维失调包括逻辑混乱、思维偏执、脱离现实感等。解决方案包括接受认知疗法,帮助客户辨识和纠正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并结合药物治疗辅助。

  15.自杀倾向:自杀倾向是指有自杀念头或行为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寻求紧急心理协助,联络当地的心理健康热线或求助组织,接受紧急危机干预。

  16.饮食失调:饮食失调包括厌食症、暴食症等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寻求专业的饮食心理治疗,进行身体和心理健康评估,并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自我形象。

  17.注意力不集中问题(ADHD):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包括注意力难以持久、多动、冲动行为、学习困难等。解决方案包括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并在必要的情况下结合药物治疗以改善个体的冲动性、多动性和学习能力。

  18.身份危机:身份危机是指对个人身份、职业选择等产生迷茫和焦虑。解决方案包括进行身份探索和职业咨询,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身份和职业道路。

  19.异常恐惧:异常恐惧是指对特定物体、动物、环境或情景的过度恐惧。解决方案包括进行系统脱敏疗法、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认知疗法等以减轻恐惧和焦虑。

  20.心理创伤:心理创伤指的是创伤经历后面临的应对和恢复困难。解决方案包括接受心理治疗如心理创伤干预、眼动脱敏再处理(EMDR)和支持治疗群组以帮助处理和恢复创伤后的心理困境。

  六、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一、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心理素质、心理状态等因素。个体的性格特征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过于敏感、焦虑、孤独、缺乏自信等性格特征会使人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同时,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也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比如,缺乏应对压力的能力、经历严重创伤、患有心理疾病等因素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在工作方面,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差、工作内容繁重等因素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学习方面,学习压力大、学业竞争激烈、学校环境不良等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在生活方面,社会竞争压力大、社交不畅、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三、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家庭氛围等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包括过度保护、过度控制、过度批评、过度惩罚等方式,都会对个体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良、家庭氛围不和谐等因素会对个体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四、遗传因素

  心理问题的产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发生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心理疾病,其后代患有心理疾病的概率会相对较高。

  五、疾病原因

  如果患者本身患有其他精神疾病,比如焦虑症、狂躁症等,随着病情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

  六、其他因素

  除了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生活习惯不良、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等因素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另外,社交不畅、人际关系不良、缺乏支持等也会对人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七、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1、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出现的问题及体现的特殊性

  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看似和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差异,如情绪持续低落,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显著下降,行动迟缓、活动量减少,沉默寡言等。但与成年人不同,比如,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多是由典型的事件或因素触发的,主要集中在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有调查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事件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他方面的占30%。可见,学习、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但从本质上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成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显著特点又有所不同。以抑郁情绪为例,主要表现在:

  第一,青少年抑郁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情绪低落、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下降,负面自我评价以及意志和行为减退等,其临床特征与成人组有显著差异,较少有成人主观上的抑郁感觉等。

  第二,抑郁青少年往往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而是通过行为或躯体症状表达出来。这可能会掩盖抑郁症状,导致误诊和漏诊的发生,延误疾病的治疗。

  第三,伴随症状有焦虑、烦躁、紧张不安、易激怒等症状,还可伴有多动、不守纪律、冲突、反抗、逃学、厌学等,甚至有打架或其他违纪行为。

  除了关注那些达到抑郁临床标准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青少年这个群体,为什么当今有那么多青少年不快乐,甚至有些青少年出现了极端不良情绪的情况?

  2、导致青少年不快乐的影响因素分析

  导致青少年不快乐的因素有很多,但这些因素之间并非是孤立的,而是有一定规律和联系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这些因素进行归类,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更有利于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地,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下面来分析青少年在这些层次需求的缺失。生理需求在此就不做讨论了。

  安全感。

  安全需要包括安全、稳定、依赖、保护,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法律、界限的需要和对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父母是给青少年造成安全感缺失的主要来源。“父母的不公平、不公正或相互矛盾会让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全”,这些不仅会给他们造成痛苦,也会让他们感到这个世界是不可靠、不安全和不可预见的。另外,家庭内部的争吵、肢体冲突、分居、离婚、对孩子打骂、发脾气、恐吓、责骂、粗暴的体罚等不仅会让孩子惊慌失措、惶恐万分,还会让他们害怕失去父母的爱,从而引发他们的抑郁情绪。

  四川大学附属小学心理中心小组协同四川大学心理科研团队对该校1843名学生施测的结果显示:学生的情绪问题、品行问题以及多动等,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知识性、亲密度和组织性高的家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少;矛盾性、追求成功、道德性高以及离异留守等非核心家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多。可见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能够大大减少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爱与归属。

  对爱的需要包括感情的付出和接受,归属感需要是指个体需要在其隶属的组织中感受到被接纳和认可。如果两者不能得到满足,人会产生强烈的匮乏感和孤独感,极度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爱与归属的需要对青少年来说主要来自父母、同性甚至是异性朋友。如果感受不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没有朋友,感受不到来自家人、朋友、老师或同学的认可和接纳,会引发他们的抑郁或焦虑情绪。青少年对父母情感的依赖逐渐减少,而对同伴的需求更高。但是由于我国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里缺少同龄伙伴;又由于学习任务繁重,跟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减少,难以发展友谊,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

  自尊需要。

  每个人都需要获得一种对自己稳定的、较高的评价,或者说对于自尊及来自他人的尊重有需要或欲望。马斯洛认为这种需要分为两类,一是对能力、成就、权势、优势、胜任感以及自信、独立和自由的欲望。二是来自他人的尊敬或尊重的欲望,包括地位、声望、名誉等。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带来自信,使人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有能力、必不可少的。而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自卑和无助的感觉,让人丧失基本的信心,产生焦虑和其他神经症倾向。

  青少年如果自尊水平低,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感受不到来自父母、老师和同伴的尊重,感受不到自己被需要,都会导致其不快乐或其他抑郁焦虑的情绪。当前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大多只关心青少年学习成绩,对青少年的评价主要放在学习成绩上,会让许多青少年感受到挫败感,严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无法满足自尊需要。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指的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如果前几个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青少年则会缺乏目标感,也缺乏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意志力。表现为对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概念,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

  除了缺少马斯洛提出的五个层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之外,青少年还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会导致他们无法感受到快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感受不到学习和生活中的乐趣。首先,落后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大量低效、重复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失去探索世界和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其次,两点一线的生活、永远都做不完的作业使他们没有时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发展个人兴趣、参加课外的团体性活动以及与他人进行交往。这些都会让青少年无法感受到学习和生活乐趣,产生厌学甚至厌世的情绪。再其次,家庭中严肃紧张的氛围和充满冲突的亲子关系也会引发青少年焦虑和抑郁情绪。

  缺乏掌控感,形成习得性无助。对青少年来说,学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无从选择,受到的评价也主要来自学习方面。如果在家庭中,父母习惯于控制,不能给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机会,就都会让青少年缺乏掌控感。当他们无力与这些因素抗衡时,他们只能选择逃避、拖延等消极抵抗方式。

  心理空虚,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在当前社会,心理空虚、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并不只是青少年独有的。但与成人相比,他们更可能为此引发焦虑抑郁情绪。2018年,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第四次对全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习的方向感有时会越来越模糊;到了高二年级接近40%的学生缺乏清晰的学习或职业目标;农村学生比城市和县镇学生更缺乏清晰的未来职业方向;女生比男生更缺乏对自己清晰的学习与职业目标设计;有10%的学生缺乏生命意义感。其中高二年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不如初二年级学生;县镇和城市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不如农村学生;女生与男生相比,更加认为自己生活得没有价值。

  学习压力。之所以把学习压力放在最后,是因为学习压力并非是导致青少年不快乐的主要或核心因素。学习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以上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不存在或者影响不够严重,青少年就能更好地应对来自学习的压力。

  3、青少年需要层次模型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分析当代青少年现实困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青少年需要层次模型,这一模型也呈金字塔结构,从底端到顶端依次是:爱与安全感、愉悦感、归属感、掌控感、成就感。其中,爱与安全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根基,处于底部。愉悦感来自学习和生活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对青少年来说,愉悦感对保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归属感满足的是人的社会需求,青少年在学校环境或同伴群体中被认可、被接纳是他们归属感的来源。掌控感也叫作内在控制感。个体的内在控制感越强,焦虑或抑郁情绪就越低,价值感和幸福感等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成就感与自尊需要有紧密联系,关系到青少年的自我评价水平。只有让他们在某些方面体验到成就感,才能更有利于他们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4、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青少年只有在认知能力、社会和情感能力方面获得平衡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现实社会,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通过以上影响因素分析,就能清晰地认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构建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一,父母应努力与孩子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构建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父母需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给孩子创造充满爱和接纳的环境,让青少年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与安全感。爱与安全感是青少年底层和最重要的心理需求。爱与安全感的缺乏会导致包括抑郁在内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然而父母如果忽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没有时间和能力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或者对孩子过度关注、越俎代庖,过多地干预或控制孩子,或者不恰当地恐吓和惩罚孩子,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爱的缺失或心理的不安全感。

  对孩子的期待要合理,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帮助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的能力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过高的期待会给孩子带来压力感,而没有期待也容易让孩子失去积极上进的动力来源。

  正确处理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夫妻之间争吵甚至肢体冲突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困扰。因此,父母应首先学会处理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第二,学校应构建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学习方面,首先需要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要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减少枯燥重复的低效练习和作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再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开展分层教学或布置作业。

  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和艺术或体育活动,促进他们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改变单一的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让他们在不同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青少年多方面的技能,建立成就感,让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提高自信心。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提高社交技能,掌握压力应对策略。发源于美国并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推广的社会情感学习项目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和幸福感,可以在全国中小学中大力推广。

  第三,社会应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为他们创设适宜的软硬件环境。

  仅仅依靠学校无法完全满足青少年发展个人兴趣和潜能、提高社交技能的需求,因此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为青少年构建能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软硬件环境。

  硬件方面,需要创设适合青少年进行娱乐、运动和交往的活动场所。现在很多儿童活动场所只适合12岁之前的婴幼儿和小学生,适合青少年的活动场所非常少。软件方面,社会组织或机构一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独特功能,为青少年组织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各种团体性活动或兴趣活动,让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的社会技能;另一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帮助青少年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意义,让青少年摆脱虚无感。意义疗法创始人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指出,“个人一旦成功地找到了意义,那他不但会感到幸福,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那么意义从何处来?弗兰克尔说,能支撑他在集中营活下来有两个因素:一是他深爱的妻子;二是在集中营帮助别人让他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快乐。对青少年来说,体验到爱与被爱是找到人生意义最基本的前提。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只有真正地懂孩子、科学地爱孩子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才能让他们走出自我的狭小圈子,学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从而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意义。

  八、心理健康的维护秘诀

  1、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免疫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2、沟通与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沟通与宽容。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沟通与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沟通与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3、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4、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九、如何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一、把社交联系放在首位——尤其是面对面的社交

  无论你花多少时间改善你的精神健康,你仍然需要别人的陪伴来感受和发挥你的最佳状态。人类是一种社会生物,对与他人的积极联系有情感需求。我们注定无法在孤立中生存,更别说茁壮成长。我们的社交大脑渴望友谊——即使经历了一些使我们变得懦弱和不信任的事情。

  为什么面对面交往如此重要?

  手机和社交网络有他们的地位,但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与其他人面对面交流时的那种减压、振奋情绪的力量。

  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倾听者——一个你可以经常主动交谈的人,她/他会倾听你,而不会限制你的思考和感受。一个好的倾听者会倾听你说话背后的感受,不会轻易地打断、评判。

  向他人求助不是软弱的表现,也不会让你成为别人的负担。如果你足够信任他们,向他们倾诉,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受宠若惊。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可以求助的人,那么可以想方法建立新的友谊,并改善你的人际网络。同时,与熟人或白天遇到的人(如邻居、排队结账的人或巴士上的人,或早晨为你提供咖啡的人)面对面交流还是很有帮助的。可以适当地进行眼神交流和点头微笑,一个友好的问候,或闲聊。

  二、保持身体健康和大脑活跃

  心灵和身体是有内在联系的。当你改善你的身体健康,你也自然能体会到更好的精神和情感上的健康。身体活动也会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强大的化学物质,可以改善你的情绪,提供额外的能量。有规律的锻炼或活动对精神和情绪健康问题有很大的影响,可以缓解压力,提高记忆力,让你有更好的睡眠。

  但如果我讨厌锻炼呢?

  其实,你并不孤单,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在健身房举重或在跑步机上慢跑。你也不必非要成为一个健身狂热者来获得健身的好处。午餐后在公园里散步,购物时在商场里散步,和狗狗一起扔飞盘,听着你喜欢的音乐跳舞,和你的孩子玩活动类的电子游戏,骑自行车或步行去赴约。

  你不必一直运动到浑身是汗或肌肉酸痛。适量的体力活动就可以对你的精神和情绪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你现在就可以做的事情,增加你的能量,帮助你控制情绪。

  锻炼的小贴士:

  1、在平常,活动时间为30分钟。如果想变简单一点,分成三个10分钟也同样有效。现在开始散步或跳舞,唱一首喜欢的歌。

  2、尝试有节奏的运动,让你的手臂和腿活动开来,如步行,跑步,游泳,举重训练,武术,或跳舞。

  3、把注意力集中在锻炼上。不要专注于你的想法,而要专注于你运动时身体的感觉——例如,你的脚是如何踩到地面,或者用你皮肤去感受风。

  三、了解如何控制压力

  压力会对精神和情绪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所以控制压力很重要。虽然不是所有的压力都可以避免,但关于压力的管理策略可以帮助你更好恢复平衡。

  与友好的人交谈。与关心你的人面对面进行社交互动是镇定神经系统和缓解压力最有效的方式。与其他人互动可以舒缓情绪,释放减压荷尔蒙,即使你无法改变压力的情况本身,你也会感觉好一些。

  让你的感官放松。听一首喜欢的歌会让你感到平静吗?还是闻到咖啡味或其他喜欢的气味?或者挤压压力球能让你集中注意力?每个人对感官输入的反应都有点不同,所以现在开始尝试,找出最适合你的东西。一旦你发现如何能让自己感觉变好,你就能在遇到压力时得到及时的平静。

  过好闲暇时间。参加你最喜欢的活动,没有任何理由,只是因为它们会让你感觉良好。去看一部有趣的电影,在海滩上散步,听音乐,读一本好书,或者和朋友交谈。仅仅因为它们有趣才去做,这并不是放纵。游戏是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必需品。

  花时间去沉思和欣赏。想一想那些让你感激的事情。带着欣赏的目光去看周围的一切,享受日落、感受花香,花一点时间去留意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

  做放松练习。虽然感官输入可以缓解当下的压力,但放松技巧也是可以帮助减压的,尽管它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练习。瑜伽、正念冥想、深呼吸或渐进式肌肉放松都可以缓解压力,使你的身心恢复平衡状态。

  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2.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3.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4.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内容】相关文章:

防疫知识宣传内容10-14

安全小知识内容09-27

汛期安全知识培训内容04-19

幼儿心理健康知识06-21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内容08-08

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内容总结12-08

安全知识手抄报内容07-13

防汛知识手抄报内容02-07

消防知识黑板报内容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