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标解读培训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2-08-11 09:00:39 培训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语文课标解读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标解读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标解读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

  语文课标解读培训的心得体会1

  今年有幸参加了由天水师范学院承办的国培计划初中语文的培训,本次培训周期长,资源丰富,教授专家众多,内容切合实际,示范性强,简直是雪中送炭,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让我深受感动,启发颇多,下面就我最近十几天的培训心得加以总结。

  一、领导高度重视本次国培计划

  本次国培计划中小学语文期间,牛振乾硕士给我们讲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让我们明白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产生、发展历程,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教师专业的发展问题和过程,教师职业的角色和形象等一系列长期困惑不得其解的难题,让我们摆正了教师的'心态,改变了传统教法的老观念,为以后的培训和语文新课改打开了方便之门;天水师院教育学院院长李艳红教授带着病体给我们讲授了《教育公平与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在课堂上,李教授给我们分析了农村教育现状,突现了农村教育的不公平,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列举了学生眼中的好老师的几条标准,让我们感到自我实现是教师的最高境界,只有不断实现理想,老师的地位才会不断升值、提高。

  当然还有吴彦文博士的热情洋溢的讲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为有幸的是杭州师大教授语文大师江平教授给我们讲述了《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规律探索》,他给我们讲述了“规律”的概念,参与式培训采用了“头脑风暴”式的互动探索,让我们受益匪浅,还作了“语文”的功能,与文化的关系,与思维训练的关系,语文中的语感,这些都是我们所见未闻的,见所未见的鲜为人知的常识;还有谢文武教授、郭昭弟教授、王德军舰手偶、李聪亮教授、西北师大的靳健大师的讲解等,他们的讲解各具形态,令我目不暇接,心中为之大受感动,对我启发很大。

  二、学员积极参与国培计划初中语文培训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初中语文班共四十个学员,来自定西市陇西县和临洮县的四十个学员都积极参与了每一堂培训课的互动探索活动,在课堂上,大家分成六个小组,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表现出热烈而活跃的热闹场面,令授课的老师专家感动不已,把我们这次的语文培训搞的扎实有力,严肃而不乏活泼;学员们互相认识,互相学习,热情洋溢,充满了美好的设想,深刻地表达了这次培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课堂上大家积极记录笔记,认真听取专家们的讲解重点,并利用课余休息时与专家讨论不懂的问题,下载专家们的讲义,课后及时地写下当天的学习笔记。

  总而言之,本次培训虽然刚开始不久,但让我们不收获甚丰,感受颇多,启发很大。我相信,在以后的培训学习中,我们会更加有力、准确、全面地投入到培训研修中去的。

  语文课标解读培训的心得体会2

  “双减”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改”接踵而至。4月21日新课标正式出台,她如一缕春风扑面而至,给疫情下的我们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我们如获至宝似的积极参加学校线上组织的学习新课标活动。

  20xx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并给出了详细的解读。下面我简单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文化自信

  2011版的课标中,提出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我们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不少经典之作。所以老版课标把传统文化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新版课标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可见新课标从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到近代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孩子们越来越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注重成语、名言警句和古诗的积累等。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把这些文化融入其中。

  比如:成语接龙、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传统节日手抄报比赛等,也可以模仿优秀的电视栏目,比如:“朗读者”“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声临其境”“红色记忆”等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我们做孩子们的引路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对自己的文化浓厚的兴趣,发现中华文化之美,培养文化自信。

  二、语言运用

  虽然在老课标中也有“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但是,在新课标中,把这一点也单独列出来,并加以强调。尤其是“了解祖国通用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

  针对这一点,我想说的是,在第一学段中,新增的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建议,不仅看让孩子们尝试阅读整本书,还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整本书。

  看似简单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验着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因为我们要给别人介绍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说清楚”。

  所以,这就关系到“怎么说才能说清楚”的问题。也就是在正确运用中形成自己的个体经验。

  比如在教学《水浒传》名著阅读时,要让孩子们有计划地读整本书,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互相讲故事,复述自己所看的内容,这个过程既考验了孩子们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又增强了孩子们对名著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反之,那些对祖国语言的随意使用,难免会对我们的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影响。像大街上的某些广告,网络用语等。最常见的比如“寻物启示”。可见,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三、思维能力

  这一点在2011版课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发展思维”,但是发展到哪种程度?如何发展?都没有给予十分明确的建议。而新版课标中,就有了更加详细的内容。

  比如“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以及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敏捷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同时鼓励创新,积极思考。

  语文学科的学习能有什么创新?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只有语文课标中有),还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跨学科学习等。

  比如教学七年级第一单元,可以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单元学情分析”“单元教学提问”“单元作业”等。

  比如给孩子们布置作业时就以整个单元为整体,各科老师可以集体设计作业,语文老师让孩子们写观察日记,美文朗诵比赛等,美术老师让孩子们画画……从观察日记到图画的制作,再到学生的分享以及提出自己的疑问等,融合了语文、科学、美术、数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

  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培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是不是要去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呢?是不是要去创新、积极思考呢?

  四、审美创造

  在2011版的课标中,提出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但是新版课标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还要有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这些内容的提出其实是对学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为我们要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与以往相比仅仅会欣赏已经远远不够了,还要会创造,也就是运用多种形式把自己认为的语言文字之美表现出来。对于表现形式并没有限制。

  比如同样一篇课文,很多年前我们可能只是让孩子读读背背。现在呢,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演课本剧、开辩论赛、小古文或者古诗之类的可以配上音乐,加上舞蹈也可以制作绘画、动画等,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2。0的加持,不仅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也让孩子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或者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理解。

  总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最后,我用雅思贝尔斯的话与同行们共勉。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语文课标解读培训的心得体会3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选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这告诉我们,人不能一直在原地徘徊,不思进取,应该勤于自省,常常更新自己的知识库。20xx年《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是课程教材不断自我完善革新、与时俱进以及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的典范。

  正如课标前言所说,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媒体迅速普及”信息流动速度加快,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面临新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这些都对义务教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我将从“破旧”“立新”两方面论证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与期待。

  一、破除旧有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

  1、坚决反对“唯成绩论”“以成绩定终身”,坚持评价的全面性

  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贯彻语文学习的全过程。长期以来,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绝大多数是根据成绩判定的。成绩的好坏似乎是判定品格的唯一标准,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我认为这与学业评价的片面性有极大关系。新课标提出的“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导向作用”的理念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同时,“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对于教师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学生的品行与智力发展不只是试卷反映的那么单一,它还受家庭环境、个人理想目标和学校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和熏陶。例如:哈佛在招生前都会对学生进行新生家访,这不仅是对学生素质的考核还有对其成长环境的评估,对于那些不顾一切让孩子远离伤害与失败的家庭,招生时有很大可能性是不会录取这样的学生。纵使学生有丰富的学识,但在此环境下没有一颗独立自主、顽强的心,对于社会未来的发展以及孩子自身的成长是毫无益处的。

  2、反对题海战术,过压学习,贯彻双减政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的到来,以及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们几乎疯狂地为学生们报大量的课外辅导班,学校也增强了课程学习强度,教师们为让学生成绩优秀,大量地布置作业与考试,实行题海战术,奉行压力就是动力的宗旨。学生近视率猛增,小学为小升初而战,中学为高中而战。“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毒鸡汤时时刻刻围绕在学生的耳边。本是体会生活、探索未知的大好年华却被如山的作业压着佝偻前行。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严格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关注学生心智健康发展,合理安排学生课程。例如:小学一至二年级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而不是小学一二年级就会乘除、会平方根这种所谓“赢在起跑线”,实则是拔苗助长的不理智行为。教育更应重视学生思维力的培养,对于大水漫灌教学法要坚决反对与革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精准教学,减少学生无意义的工作量,减负提质。

  二、立足时代发展,创新教学模式

  1、新时代的教育更加关注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各课标针对“内容要求”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传统老师一味输出的模式已渐被打破,更注重教学相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家庭专制、学校专制严重,学生不懂事罚跪、侮辱,被家长看作是管教严厉的表现,更被冠之以“严师出高徒”的美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差会被说成“天姿愚钝”,学好则是老师的教导有方。这套说法虽不能说全是错的,但绝不是正言。好老师会善于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好的课堂氛围、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劲头是很重要的。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多媒体的普及,电子产品进入课堂。老师可以运用精美的PPT和有趣的视频吸引学生,还可以及时给学生播放实事来普及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的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避免和社会脱节,同时也可以积累素材。

  2、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综合性更强

  关于课程标准提出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要求,设立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例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巫峡风光、四时之景,还能够体现其作者对渔者悲惨命运的同情。其中还有些诗句涉及到了地理知识,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峰倒影,绝巘多生怪柏。”若将有关的地理视频放映出来可以使学生感受得更加真切,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加强理解。

  3、教学内容在符合基本大纲的情况下,加强学生思维力及创造力的训练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上大致分为作者简介、文章背景、分析文章语言:修辞手法、表达手法及对后世的意义,除了这些最基本的特征外还需什么?课外拓展是很有必要的。语文课标提出了创新导向,要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例如《世说新语三则》除背景介绍外,还可以提出其“新”在何处?这同样也是值得思考的,从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力,还能够让学生获得情感的启迪。这不是让学生不必拘泥于参考书、阅读题中的问题,而是创新思考,出其不意。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变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新时代教育发展不能一成不变。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破旧立新,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时代新人。

  语文课标解读培训的心得体会4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增强情境性、实践性是新课标对课程理念实施提出的主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以下简称标准)颁布实施,相信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发生改变,语文课堂对“教”与“学”双方要求也会有所改变,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习评价,学习任务群由这些学习项目组成,结构呈现更为全面完整。

  新课程标准强调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立德树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进一步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开冬》为例,谈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完成语文学习群的组建。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游记散文,全文以有“西藏的歌者和行者”之称的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雪域高原中冰塔林的神奇与壮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从课程标准看,这一单元所选课文皆为游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采用移步换景法的观察角度,继上一篇《壶口瀑布》定点观察法之后的文章,它的意图很明晰:学习两种不同的写景角度。我想了解这些之后,为建设学习任务群有更好的帮助。

  一、注重主题,以文化人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组织原则:在加强语文基础的基本上,坚持文化人,构建学习任务群。“以文化人”之“文”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日常生活科技进步文化,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通过长江源头雪域高原的各拉丹冬雪山的雪水向前流淌,从而缔造了长江,而长江一路向东奔涌,养育了两岸的万千子民,孕育千年文化,它不仅是生命之源,开启长江生命之旅,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它所能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赞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作者情感感受体验的任务,可以在导入环节设计关于长江的歌曲,或是播放关于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纪录片,在音频或视频中首先得到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对各拉丹东的初印象,感受长江源头的壮美。

  二、贴切文本,找准任务。

  新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学习任务群,追求少而精,实而活。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课前不仅要熟读每一个单元提示说明,同时还要认真揣摩每一篇文本前的课前预习,文本后的课后思考探究以及积累拓展,从中独具慧眼去找准教学目标,整体规划学习内容,从中建立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本单元为游记散文,可以根据游记散文的特点:所至、所见、所感,从方法,语言,情感三方面去构建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游踪的寻找任务,完成“所至”:提示地点词语,让学生掌握根据重点词语,去了解作者行走痕迹,从而区别定点观察法和移步换景法的不同之处。同时在对所见的景物中独取冰塔林的描写组建任务,完成“所见”:寻找文本中对冰塔林的描写句子,判断其观察角度,以及不同观察角度中呈现的不同特点,从而掌握景物描写中不同的描写角度,除俯视、仰视、平视之外,还有远看、近看、细看,体会在不同角度中相同景物的不同点:高处俯视的晶莹连绵,近处平视的壮美奇特,细致观察的熠熠生辉。当然,在感受观察角度的过程中组建对冰塔林描写语句的赏析任务,感受本文语言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用词很“日常”,实际上不乏精心锤炼、准确传神之处。

  三、创设情境,感受情感

  新课程标准建议在构建学习任务群中要注重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注重评价和资源。根据这一要求,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学习资源,同时还可以利用跨学科融合,把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联系,去构建情感体验学习任务。

  如何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文中多次写到作者的身体状况堪忧,她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在此环节中可以通过资料助读的方式,或是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展现各拉丹东雪山自然环境的艰险,人在原始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应该存在的哪些心理状况,将抽象的学习具体化,从而达到与作者同行,与作者同感的情境,感受作者在困境中的那份乐观与坚强。

  四、做好评价,提高能力

  当下语文教学中,针对单篇学科知识逐“点”解析的方式依然存在,语文教学依然在“刷题”和“死记硬背”中挣扎,这样的教学很难适应初中学业水平评价方式。而当前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作业设计中注意这方面的综合性: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游览美丽的家乡风光,利用观察的不同角度,写下观后感,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游中玩,在文中游,很好的诠释学生对文本知识点的掌握,同时贴近初中学业水平评价要求。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能主动进行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那么,作为“教”一方的我们,认真领会课程内容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的突破,在学习任务群的驱动下,把静态的课堂过程变为动态的课堂过程,从而实现学生的“学”的突破:自助、合作、探究学习,达到师生共学,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引路人”。

  语文课标解读培训的心得体会5

  遵循课标精神,守正创新前行

  4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的新鲜出炉引发了全国教师的的关注。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新课标就如一面旗子,它是前行路上无可取代的强有力的指引。新时代背景下,每一位教师必然都要面对和学习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打开新视野,提升自己的学习力。遵循课标精神,在思考中守正创新前行,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尤为如此。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认真地反复研读语文新课标的文件,学习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解读语文新课标的文章和讲座。我深知:意识和理念的改版,才有可能催发教育教学行动的改变。那么接下来,我便想抓住“变化”一词,把20xx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标放在和之前版本比较的维度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梳理我对20xx年语文新课标学习的思考。

  第一,新课标把“价值引领、以文化人”放在了首位。翻开新课标的不同版块,我们发现育人导向一直贯穿其中,并且进一步被强化。我想举两个例子。第一是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2011版课标的表述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在20xx班新课标的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加上了“国家通用”4个字,看似微小的改变在我看来其实是在进一步强调语文课程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对于促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建立文化自信上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价值。第二,在“课程理念”上,明确地提出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立德树人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可见其育人功能是语文课程要放在首位的关键任务。语文课程担负着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的育人任务,课程的站位高了,视野也便会更加开阔。这便让我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继而产生了两点思考。第一,语文教师的教学绝不能只能停留在“技”的层面。“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设计丰富的听、说、读、写的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语文实践中提升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前段时间教授《大雁归来》一课,课堂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灵动的拟人修辞以及层次丰富的对比手法。这一个版块花费了不少时间,符合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语文教学价值,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为赏拟人、对比而赏析,那么这堂语文课对于学生的影响又是极有限的。从“技”上升到“道”是新课标“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赏析拟人和对比的过程中,我不断引导学生感悟写作手法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怀,即利奥波德对于大雁的喜爱、佩服和尊重,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是一种对“自然之子”身份的坚守。这促使着学生去思考在现实社会背景下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第二,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以语文的方式实现。我们需要明白:语文课程的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不是以喊空号为途径实现,绝不能架空语言文字而存在。也就是说,语文课首先要是语文课,要坚守语言文字运用的底线。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地实现的。同样以《大雁归来》的教授为例,为了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利奥波德的赤子之心,继而引发学生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我引导学生圈划文章出多次出现的“我们”,联系语境理解“我们”的内涵,进而又适时补充了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的资料。这样,学生抓住文章中的“我们”,通过深入的品读与思考才得出:在利奥波德笔下,“我们”不仅是指自己和大雁,还指土地,指植物、动物、人构成的自然共同体。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的关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而单独存在。

  第二,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的设置。我们比较20xx年课标和以前版本的课标,会发现这是“课程内容”第一次以独立的形式出现在课标中,并且,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是学习任务群。我想这个改变,是我们一线教师最需要关心的,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学习任务群”这样一个新概念,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而言,是陌生的。这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文文字积累和梳理;第二层次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个层设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别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课程内容这样的组织呈现形式让我产生了两点思考。第一,这是初高中进行衔接的一个重要标志。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和初中课程的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放在一起,恰恰体现了语文课程学习的阶段性和延续性,体现了新课标对于学段衔接的重视。同时两个学段的学习任务群又是有区别的,初中学段的学习任务群更加宽泛和灵活,而高中学段的学习任务群更加专业而细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建构。第二,学习任务群的出现,是一种对原有线性推进、单篇教学形式的改革,是对打破以往的碎片化教学的一种尝试。在“课程内容”这一板块有这样一句话:“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课程实施”中也提到“要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在我看来,这是要求教师从“一篇篇教”到“一组组教”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的重要提示。而其中,“整合”的理念是关键。具体是指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体现不同学习任务群的联系,这确实是摆在所有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

  第三,新课标中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相比于之前版本的课标,“学习情境”一词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如在“课程性质”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再如在“课程理念”中提到“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在“课程实施”中提到“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学习情境的设置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密不可分,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创设情境有怎样的要求呢?新课标中这样一段话引发着我的深思:“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着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学习情境的设置充分考验着一个语文教师的智慧,也提醒着我们引导学生“用语文”的重要性以及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最近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境,让学习情境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良田。比如在在教授《“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课时,我从课堂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化身新闻编辑,从结构、内容、语言三个方面编写一本“新闻特写”写作指南。而后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对话,共同创作了一套“新闻特写”的.写作指南,具体内容是:“单刀直入写场景;紧扣特点显价值;拆分动作慢镜头;调动感官多角度;生动刻画写法丰。”并且这堂课的语文作业布置依旧在学习情境内,让学生观看“全红婵10米跳水决赛”的视频,写作一篇新闻特写,作为这本自编“写作指南”加上一篇范文。整堂课是学习情境下推进,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学习情境,教师不仅要把目光放到教材中,也要把目光放到广阔的生活中。正如新课标中提到:“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时间机会,增加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情境可以开发,比如今年的2月4日,在北京的国家体育馆鸟巢,举办了第24届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我抓住了这样一个社会热点,提取了其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设计了《向北京冬奥会学习“中国式浪漫”》这样一节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课,引导学生在学习情境内学习中国传统意象的丰富内涵;就在前几天,五四青年节前夕,我看到了网上众人转发的莫言在青年节前夕的《不被大风吹倒》的演讲视频,我提取了其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设计了《向莫言学语文》一课,带领学生向文学大师莫言学写作、学演讲,学生活。通过这样鲜活的、有意思的、有热度的、根植于生活中的学习情境的设置,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魅力,激发着他们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离不开学习情境的设置;打通语文和生活的壁障,也绝对离不开真实的学习情境的设置。

  其实,语文新课标在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上、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上、在核心素养的提炼上、在教与学方式的改革上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改变,而这样一些改变都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关注和思考。在写作过程中,我再一次真切地感受着自己对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和认识非常浅薄。我知道,这样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开始,我需要在反复阅读中,在思考中,在实践中,遵循课标精神,守正创新前行。

【语文课标解读培训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语文课标解读心得体会09-24

语文课标解读培训的心得体会(通用12篇)08-12

2022语文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4篇)10-19

2022语文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精选6篇)10-19

初中语文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精选9篇)09-02

小学语文课标解读培训心得范文(通用6篇)10-21

体育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09-13

2022版语文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08-16

初中语文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