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课稿

时间:2023-06-18 06:54:27 小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说课稿范文1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说课稿范文14篇

  小学说课稿范文 篇1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前滚翻交叉转体180的转体动作和障碍赛跑游戏的方法及规则。2、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素质和综合能力。

  3、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及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前滚翻交叉转体1800 2、障碍赛跑

  教学过程: 器材设备:海绵垫子若干块。

  三、 教案

  案例三: 自主学习 (提供人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茅亭子小学 郑湘莎) 课题:模 仿 动 物 行 走 教学对象:水平一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以各种姿势移动身体,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奔跑能力、思维判断能力 和表现欲望。

  教学内容:模仿兔子、鸭子、青蛙、大象、乌龟和螃蟹的行走动作。 教学过程:

  一、热身练习“击掌操”

  老师:“樱桃小丸子”动画片同学们看过没有?大家喜不喜欢“小丸子”?主题歌“立正、稍息、站好”会不会唱?下面同学们就跟老师一起听音乐做击掌操。

  二、模仿练习:

  看画,让学生自由模仿动物的行走动作,比一比看谁做得最像。

  青 蛙

  乌 龟 螃 蟹

  三、请模仿得最像的同学给大家示范。

  四、游戏

  “帮小动物找家” 听动物的'声音——鸭子、青蛙、大象 猜 谜 语 ——兔子、乌龟、螃蟹

  通过听声音或猜谜语,判断是什么动物?迅速跑去寻找动物的家,然后再模仿动物的行走动作,返回大“森林”。

  五、根据学生各自对动物的喜欢,自己选择、自由组合、一起创造游戏。

  六、放松韵律“小白船”。

  结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奔跑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和表现欲望。在学习方法上运用了自主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通过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和发展体能。

  小学说课稿范文 篇2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五星小学的音乐教师严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年以前》。本次说课我将分四个板块向大家介绍,它们是: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进行。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即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从面向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本课是面向小学三年级学生,所用教材是湘教版新编教材歌曲《多年以前》。这首歌曲是由美国的一首同名民歌填词而成。它首先讲述多年以前的地球拥有“蓝天、森林、小鸟”,后来“森林消失,小鸟一去不返”,再描写现在孩子们对小鸟“轻轻呼唤”,唱出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真挚而美好的愿望。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整首歌曲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让学生能用自然、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培养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使他们表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得到锻炼。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中渗透对学生健康生活的教育。

  在我们了解教学目标以后,再来看一看本课的重点、难点。

  新课标强调,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在教学中应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因此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用自然、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多年以前》,自信地,有表情地参与表演,体会歌曲的基本情绪。以上就是我从这四个角度对教材进行的分析。接下来就是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即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学的宗旨,也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正是本着这个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听唱法。

  情境教学法:因为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这是我采用本教学法的设计意图。

  启发式教学法:由于音乐有不确定性,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化的理解,所以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听唱教学法:听唱是唱歌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采用听唱法。以上就是我在本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这三种教学方法将贯穿于整节课当中,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激发表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在确定了教学方法之后,我还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下面是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即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的教学设计是以唱为本,重情感、美感。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自由发挥,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下面让我们看一下以上三个部分的'综合运用阶段,即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的教具有:CAI课件、电子琴、小鸟头饰若干。

  下面讲讲本课的具体实现。

  整堂课以“音乐森林”为情境背景展开。其环节包括“激情引趣——走进快乐的音乐森林——小鸟的控诉——找回幸福的音乐森林”。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安排,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主动的学习音乐,并从中使自己的感受美、歌唱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激情引趣。巧妙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音乐森林的美丽和神奇。音乐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学生被吸引就会集中投入,多种感官同时加入,完成听觉和视觉的结合。更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画面和音乐的结合形象、生动的展示了美好的大自然,从而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使学生更加熟悉歌曲,使学生在后面学习歌曲、处理歌曲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走进快乐的音乐森林。这一部分有五个小环节。第一,听一听。教师导语: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森林做客。听——那是谁在唱歌。(课件展示)。第二,学一学。出示歌曲曲谱,引导学生用“LA”高兴地哼唱。学生感受鸟儿欢快的情绪。第三,音乐精灵,力度变化记号的认识,根据课标,音乐课需要了解音乐基本要素的要求,而力度变化处理也是本课的难点,我特别穿插了音乐精灵的环节。第四,唱一唱。出示课件,学生随琴演唱。第五,跳一跳。这部分充分给予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机会,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编动作。总的来说,第二部分,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听赏——模仿——跟唱——律动这几个环节,使学生轻松地学唱《多年以前》第一段,感受到歌曲欢快的情绪,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音乐描绘的情景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完成对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及认识。达到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

  第三部分,小鸟的控诉:整个歌曲学习在情境发展这一主线上进行。将“小鸟的控诉”这一情境穿插在两段歌词的学习中间,为情境发展做好铺垫。我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了一系列森林遭人类破坏的画面,让学生跟直观的感受到环境的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损失。将学生设定于特定的意境中,使其产生震撼与共鸣。为了完成好教学任务我做以下设计:看完画面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诵第二段歌词;演唱第二段歌曲。通过前面的铺垫,学生能轻易地感受出二段歌词所包含的不同情绪。将难点击破。这首歌包含了“环保”这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我把音乐和环保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激发学生的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最后一部分:找回幸福的音乐森林。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我为森林做贡献。请学生自由发言。当学生每说一点有建设性的意见时,枯黄的森林就增加一点绿色。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明白,环境保护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做起。激发学生的共鸣。接下来,完整的演唱歌曲《多年以前》。通过演唱培养学生追求美的目标。通过多媒体画面,把歌曲和画面以及环保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把对生活的感受溶入到音乐的理解中,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追求美的目标。同时也让学生们明白,“环境保护,我的责任。”让环保走进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中,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以上是我对歌曲《多年以前》的教学设计和理解。肯定还有学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说课稿范文 篇3

尊敬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6和7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因为,务必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

  二、学情分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标》要求以及以上两个分析,通过认真地推敲与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使学生体会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学、用数学的乐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教学难点: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情境的包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打算采用:情境创设法、点拨指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

  新课标还指出: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设计学法具体如下:

  1、自主学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新知,并展示学生的优秀成果,带给学生成就感。充分体现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起探讨问题,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提高、拓展延伸五个环节。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小学说课稿范文 篇4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统计》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从统计图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本节课在此基础上主要是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不进行认真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因此,我们应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正确性。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考虑到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它们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并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2)在从扇形统计图中和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3)在决策与形成猜想的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重点:

  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发现信息。

  教学难点:

  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能从统计图中 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关键: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

  小学说课稿范文 篇5

  一、说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六年级同学学习“南腔北调”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局部。通过欣赏、学唱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戏曲,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仓台七台——棒”中的豫剧局部,衔接第十册教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六年级同学已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在此时欣赏、了解、学习我国的戏曲是非常恰当的,教师应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之愿学、想学、乐学、爱学。

  2、教学目标:

  1)学唱豫剧《花木兰》选段,丰富同学的戏曲演唱经验,理解伴奏乐器对风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2)通过欣赏使同学初步了解豫剧的基础知识,体验豫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同学对豫剧保守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宏扬中国保守艺术。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3)了解豫剧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豫剧的艺术特征,知道豫剧的起源、角色行当、伴奏乐器和一些名家名剧。

  3、教学重点、难点:学唱豫剧《花木兰》

  三、说学法

  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同学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同学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同学去感知音乐,享受音乐。

  四、说教法

  由于同学平时接触豫剧的机会较少,为了能协助同学了解豫剧特点特点与乐曲的学习,掌握豫剧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对于豫剧,同学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豫剧,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课件,给同学视听结合,防止枯燥的说教形式,使原本笼统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 。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需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沛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同学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学唱《花木兰》同时,学习花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五、说教学程序

  (一)、感受豫剧(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1、播放豫剧《花木兰》

  (同学听着音乐走进教室就坐)

  2、师生问好。

  (二)、了解豫剧

  1、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片段属于戏曲当中的哪个剧种?(生:豫剧)豫剧是流行我国各地的戏曲剧种之一。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布置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你对它又了解多少呢?

  2、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并请几位同学起来发言。(生:……)

  3、老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和归纳:(多媒体出示文字介绍)

  a. 豫剧的由来——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b. 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豪放的'阳刚之气,善于扮演大气澎湃的大局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性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抵触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c. 豫剧的角色行当,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

  4、了解豫剧的名家名剧:

  名家:常香玉 周海水 陈素真 马金凤 崔蓝田 阎立品

  名剧:《秦雪梅》 《三上桥》 《程婴救孤》 《杜兰朵》

  (三)、学唱豫剧《花木兰》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豫剧《花木兰》(出示图片)

  2、欣赏前简介《花木兰》的剧情: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兰」,身为花家的大孩子,花木兰在家长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身能花家带来荣耀。终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戎.出征前老父赠木兰以宝剑一把,冀孩子于沙场上旗开得胜.时军中遭逢内忧外患,军官张奎,刘康等人为夺主管军官之职,争持不下,竟大打出手。木兰出言劝阻,众人不听,木兰乃施展奇功,把混战将士打得东歪西倒,教一众俯首听命。内忧虽息,然而外患未绝,某夜入黑,胡笳战鼓齐鸣,木兰机警,唤醒营中军士。可是士兵刚从睡梦惊醒,阵脚大乱.最后,靠木兰偕主将柳元庆统领军队,才胜利击退敌军.木兰从军十二载,战功彪炳,衣锦还乡之日,卸下戎装,其孩子之身始告揭穿。

  3、播放豫剧《花木兰》

  4、分析人物性格,学习花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师:你觉得花木兰是怎样的一个人?(生:……)

  5、出示歌词,感受唱腔。

  师:大家看,这些唱词字斟句酌、句句精练,深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6、再听乐段,感受唱腔。

  7、模唱歌曲,解决难点。

  8、结合听赏感受,加入打击乐进行演唱。

  (分小组进行练习、展示)

  9、师生点评,进行褒扬。

  四、课堂小结:豫剧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的广博精深不是我们一天两天能挖掘的,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中,与它走的更近……

  五、边唱边演,随豫剧《花木兰》音乐走出教室。

  小学说课稿范文 篇6

  一、教材和学情

  《我的兴趣爱好》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我们在成长》中的第一课,本单元阐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交往能力的培养,本课则着重于引导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它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知识,提高本领,发展智力,都是有好处的。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锻炼毅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但是,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和心理上的一些变化,三年级学生对接触到的更多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比较缺乏选择能力,对兴趣爱好的选择还处于从不稳定性向稳定性过渡的阶段。实际生活中,学生真正爱好的活动范围并不广泛,有局限性。所以根据这个现状,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本课教育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健康的兴趣爱好,如何培养兴趣爱好,以及了解这些兴趣爱好对人成长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定的。

  认知目标:

  1、知道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2、知道兴趣爱好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活动产生兴趣,并愿意持之以恒地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

  行为目标:

  1、能选择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

  2、能用自己的兴趣爱好为集体服务。

  三、教法

  在本课中,我采取一系列适当的方法与手段去引导学生自身去参与、体验、感悟,只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意识和情感,才能转化为外在的正确的道德行为。

  1、媒体教学法。

  运用这种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出示直观形象的物品,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故事讨论、案例辨析、爱好展示等环节运用多媒体形、声、色的渲染,还有展示的学生作品,使得学生自然受到吸引,产生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意境。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展示给学生的场景是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在课始,采用我校武术班学生练武的一组镜头引出课题,这也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感染和启发。在案例辨析中,我创设几个模拟情景,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充当评判,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达到自我2教育的目的,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四、学法

  比较多地采用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方式为他们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可以自主探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初步体验

  儿童认识事物,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易受形象感染,使用情境导入,能迅速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引发道德感性认识。

  在上课开始时,先多媒体展示我校武术班学生晨练的几组镜头,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来。然后又出示这些图,让学生交流自己参加过哪些兴趣小组活动或自己的兴趣爱好,以此将兴趣活动初步分类,展现兴趣爱好的多样性。营造了这样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能很好地使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故事讨论明白意义

  出示文中故事《围棋迷——昊昊》的插图,同时播录音故事。在讲故事前,出示两个问题:

  1、昊昊的兴趣爱好是不是健康的?为什么?

  2、昊昊是怎样坚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取得成功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就有一定的教育导向性。要求学生听完故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然后由这个事例引申到学生实际,提出:你觉得有益的兴趣爱好3会对你有什么好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走向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交流,做到有所准备。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位学生代表从不同种类的兴趣爱好来阐述“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培养兴趣爱好要持之以恒”这两点。此时,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培养兴趣爱好要持之以恒。这样,本课的认知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3.辩论分析加深认识识

  开设小论坛,让学生就教师出示的两种情况进行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已有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检验其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由此,学生通过判断分析来选择有益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接着,教师展示学校及教室环境布置的图片、书法作品、板报等画面,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能为班级服务,为学校争光,从中能得到更多的快乐。

  4.情境体验深化理解

  学生受到正面榜样的感染,知道了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人的成长,学会正确选择有益的兴趣爱好。但在实际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有来自主观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我根据文中以及来自学生实际的四个小故事创设四个情境,由每个小小组选择一个参与角色表演,通过演一演、评一评,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5.结合实际指导行为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快板与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展示班级学生在各

  方面的兴趣爱好,这会使学生感官受到一定的触动的同时,内心也受到震撼,因为现实中身边的榜样对学生更富有感染力。然后让学生说说今后如何培养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体验与感悟,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回答,道德意识得到了强化。接着,出示儿歌《兴趣爱好》,既起到了归纳知识点的作用,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6.课外延伸知行统一

  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名人培养兴趣爱好的故事,以榜样来激励学生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兴趣伴我成长”的队会活动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对学生来说是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也会对他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

  教学的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认知与体验感悟,在课外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强化,真正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小学说课稿范文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课文包括《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四篇小说。这是继本册第一个小说单元之后的又一个小说单元。这个单元继续欣赏我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并欣赏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当代小说。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重点欣赏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描写技巧。

  5

  《项链》是一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深思的短篇小说,应让学生们重点掌握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A、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B、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C、学习根据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创作背景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训练学生们的鉴赏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D、进行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高二学生们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ABD是重点,C是难点。

  二、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们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们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们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6

  ②自主探究法--学生们实践,巩固提高。

  ③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④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⑸悬念法--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⑹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个人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们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倒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们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们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们发现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7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们通过对第一单元课文和《药》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已经了解,而且也基本掌握了攻克学习重点的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即结合课前印发的讲义,又通过做练习逐步掌握起来的)。为了使学生们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本文时就是继续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提问、讨论,及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诵读等手法,帮助学生们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教给学生们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学生们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我们也知道,学生们能对教材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们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在这节课里也有体现。这些都是让学生们终生受益的方法和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再贯穿始终,这样就既突出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要实现有效控制,施控者必须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和标准。在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处理,还是课堂教学我都特别注意了这一点,(一)导课

  1、以诗导入新课。"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明伦文叙题苏东坡百鸟归巢图)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清无名氏《冰雪诗》)

  让学生们考虑这两首诗和课文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点拨。学生们略家思索便可以知道这两首诗前三句都平淡无奇,最后一句却是奇峰突起,化平淡为神奇,诗意的大逆转给人以特别深的印象。这种大逆转类似于欧享利式的结局,它们的共同点是出人意料,合乎情理,《项链》的结局也是如此。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在笑声中掌握知识,在笑声中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笑声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关于莫泊桑,除了了让学生们自己回顾作者的基本情况外,我还补充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让他们在互相联系、互相比较中掌握知识。这样介绍作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文学常识,又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仅仅抓住。同时,这也是根据大纲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而进行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步。

  3、解题

  《项链》的原题是《首饰》,后来选入课本时,才更名为《项链》。我让学生们比较一下,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经过点拨,学生们明确了在小说中,改变了路瓦栽夫人的命运的,是一条项链,小说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这条项链展开的,因而后一个标题更切合小说的内容,9而原题《首饰》所涵盖的范畴显然太大了。那么,这一条小小的项链是如何改变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的呢?这个问题,给学生们留下了一个神秘的感觉,这样就触发了学生们探秘求知的欲望,课堂气氛的引线一下子就点燃了。我的体会是,课题是一篇课文的“眼睛”,它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抓准课题,深入挖掘课题所蕴涵的信息,这课书就开了一个成功的好头。所以教师在实施点拨教学法时,决不能轻易放过课文的标题。

  (二)说课文分析(以问题导路,逐步深入,各个击破)

  1、关于本文的情节和结构,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们思考(这里主要运用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可以辅助提问法,同是主要是为了解决目标A)

  ⑴、小说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⑵、所有的情节中有两个重要的曲折波澜,请指出来。

  ⑶、分析每一个情节中女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可以扣住文章中的具体语句,我要求大家在文中用笔勾画出来。(这样就渗透了目标B在其中。)

  ⑷、有人说“丢项链”写得太突然,没有写出必然性。让大家小组讨论是否这样?(有学生们这样回答:孤立地看这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前文,尤其是全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那么她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10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这说明学生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可以自主探究出人物性格的致命弱点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

  2、关于文章的结尾部分,首先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读出每个人不同的语气。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这也是诵读法在本节课中的体现。

  “假项链”,是《项链》的最后一个情节,也是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说名作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豹尾”。苏联作家苏曼诺夫曾经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让大家考虑最后说明“项链是假的”有怎样的“打击力量”?经过讨论学生们可以得出一致的结论:巨大的代价;残酷的“玩笑”;深刻的嘲弄;一个人苦有所值还不算苦,苦得冤枉才是苦不堪言。这就让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

  3、恩格斯也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由此我让学生们考虑本文的偶然性的因素都有哪些?这是一个自主探究题,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自己去寻觅,去探索。有的学生们见解独特:他说可以发现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请柬“一向很少发给职员”,“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偶然;晚礼服的款子是“他恰好存着这么一笔款子”,偶然;借项链也是出乎意料地顺利,偶然;丈夫给妻子披上家常衣服也肯定不会想到这竟使妻

  11

  子手忙脚乱,偶然;项链的丢失当然就更是偶然中的偶然;还项链时,朋友没有发现被掉包,也是偶然。并且这所有的“偶然”都是“极细小的事”,但是就是这些偶然的极细小的事却使玛蒂尔德的命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样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教学目标C就渗透在其中了。

  (三)说练习

  1、说课堂练习--表演场景

  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讲台即是舞台,教材即是脚本,学生们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们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项链》可沿用传统的教法:让学生们给小说续写结尾或设想另外的情节,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但欣赏精彩的人物心理分析和探讨主题多重性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为此,我让学生们上讲台即兴表演了四个场景:课文开始、结尾和中间两处。下面是两位学生们的表演台词:这一段文字针对“她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A、老板,这牛肉还是那个价吗?

  B、你总是问又不买!

  A、这西红柿多少钱一斤?

  B、不要问啦,你买不起的!

  A、那有什么便宜点的菜吗?

  B、便宜的,你自己看吧!

  A、这堆老白菜呢?

  B、老白菜啊,这些至少两个铜子。

  A、两个?能不能再便宜一点?

  B、还再便宜?算了算了,一个铜子拿去吧,其他人还等着我呢!

  这样的即兴发挥,真是巧妙生动的阐释。这样对课文进行拓展不仅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而且能帮助学生们了解课文内容,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能解决目标D

  2、说课后思考题

  玛蒂尔德之所以把赝品当真物,是有因可寻的,让学生们考虑其中的原因。

  ⑴、就人而言,不敢想象那位“富有”得令人倾倒的朋友,竟会收藏价钱低贱的假货;

  ⑵、就物而言,不敢相信那挂置放于缎盒、储藏于镜柜、光彩照人的项链,竟会是赝品;

  ⑶、就己而言,生于“蓬门”,嫁于“寒士”,难见珠宝一面的家庭妇女,一眼就能看出珠宝的真伪吗?

  ⑷、就理而言,即使是对友人的珠宝的真伪有所怀疑,又怎么好意思启齿相问呢?何况用毕还要归还于人呢?

  这样的思考题不仅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而且是对课本内容的深化与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视野,而且实现了一种能力的迁移。

  五、说板书

  我把板书设计成了一条项链的形式,把文章的几个主要情节标注在“项链”上,每个情节的前后分别是主人公差别较大的心理活动,项链的中心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表面上看这是一条项链,实际上是玛蒂尔德给自己戴上的一个精神枷锁。

  通过这个板书,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课文重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另外,板书文字简练,版面均衡,又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小学说课稿范文 篇8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个活动主题《挑战自我》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意志品质与成材的关系。

  2、了解培养意志品质的方式方法。

  3、知道一些成功人士克服困难的事迹,能够主动向他们学习。

  4、树立远大志向,锻炼良好的意志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挑战,如何向自我挑战。难点:学生能否把课堂中所学到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下面就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

  一、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都说兴趣是第一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观看挑战赛的实况录像来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明白什么是“挑战”,进而为以下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二、当学生进入状态后,我开始了第二环节“体验挑战”

  在这一环节里,学生对“挑战”一词已有所理解。这时通过《舒尔特表格》,两次书写数字的位置,让学生亲身体验挑战,从而认识到,挑战自我就是在困难面前要战胜自己怯懦、紧张的心理,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才能够成功。

  三、为了进一步明理,我又设计了第三环节“名人故事”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先进入“故事园”去了解《海伦·凯勒》,感受海伦·凯勒的意志和成就。通过感染我选择《千手观音》这个舞蹈。首先,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舞蹈;另一方面,通过对这群聋哑人幕后排练的故事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情感,树立远大理想,向这些成功人士学习。

  四、成果展示

  以上几个环节设计,都是让学生明理。当学生已充分理解挑战自我的含义,就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导向。

  这里我设计了让那些挑战成功,有所成绩的学生来展示自己的成果,介绍自我挑战的过程,给其他同学以鼓舞。毕竟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靠一时的运气得来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然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困难是学生难以克服的,怎么办?这就需要学生想办法来克服困难,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挑战自我的过程。这里我设计让学生把没有解决的困难写在纸上,并写出解决的办法,为了鼓励学生,我还将验收学生的成果,并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看课本中“挑战自我”人物风云榜,感受意志坚强的伟大。

  五、我设计的最后一环节就是“记忆名人名言”

  这两句名言对学生今后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忆下来,也是对学生进行又一次的挑战自我训练。最后,本课在轻松愉悦的歌声中结束。

  以上就是我设计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及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小学说课稿范文 篇9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教材P8484,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掌握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培养数感和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投影、题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T: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小兔安家的情境中进一步学习有关除法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新课探讨

  1、观察图,发现并利用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T:首先,观察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预设:图中左边有6只小兔,右边也有6只小兔(一共有12只小兔),还有4间房子。

  T:你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完整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4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PPT)

  (板书: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学生齐读一遍完整的题目)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

  T:要求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实际上也就是要?

  预设: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T:应该用什么方法算呢?(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4=3(只) (板书)

  T:想哪一句口诀?(三四十二)

  T:这个算式在情境中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兔子平均分到4间房子,每间房子分到3只。

  T:刚才我们是自己观察图发现信息并提问解答,现在毕老师还有个问题,敢挑战吗?敢挑战的同学请坐直。

  问题二

  PP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6只,需要几间呢?

  T:读一读题目,想一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求什么?

  预设:求12里面有几个6.

  T:用什么方法来算?怎样列式呢?

  预设:126=2(间)

  T:想哪一句口诀?

  T: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小兔按每间房子6只来分,需要2间房子。

  (口答:需要2间房子)

  T小结:这两个问题都是在把12只小兔平均分,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三四十二),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二六十二),它们的得数都是12,以后凡是算12除以几,我们都用得数是十二的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

  3、填一填

  T:根据刚才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经验,看看能不能完成这个表格。能看懂吗?谁来解释一下?

  预设:第一行表示的是有几间房子,第二行表示的是每间住几只小兔。

  (1)类型一

  T:刚才我们是横向观察,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列,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要求什么?

  预设:每间住几只小兔?

  T:一个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还能找到什么相关信息?

  预设:有12只小兔(PPT)

  T:谁能能将这个问题完整地说一说?会说的请起立。

  预设:有12只小兔,2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

  T:也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来算?(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2=6(只)(PPT)

  T:和我们刚才解决的哪个问题类似呀?

  板书:122=6(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

  预设:把12只小兔平均分到2间房子,每间住6只。

  T:再观察第二列,你知道是解决什么问题吗?谁能说一说?

  预设:有12只小兔,3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

  T:怎样列算式?我应该写在哪儿?

  板书:123=4(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把12只小兔平均分到3间房子,每间住4只

  T小结:这三个问题都是在求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并且都是用小兔的总数除以房子的间数。

  (2)类型二

  T:再观察第三列的数据,你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平均每间住3只,需要几间房子?

  T:实际上是在求什么?(12里面有几个3)和哪边的问题类似?都是在把12只小兔按每间几只来分,求需要几间房子。怎样列式?

  板书:123=4(间)

  T:观察最后一列,想一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有12只小兔,平均每间住2只,需要几间房子?

  T:也是在求12里面有几个2?怎样列式?写在哪儿?

  板书:122=6(间)

  T:122=6(只)和122=6(间)这两个算式一样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单位不一样

  T小结:单位不一样,说明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一个是求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一个是求需要几间房子。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平均分,但我们都是用除法来算,并且都用到了得数是12的乘法口诀来求商。

  (3)观察表格,找规律

  T:接下来,请同学们整体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a、竖着看,把这一列的两个数2和6相乘,就是把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只数和房子的间数相乘,得到的都是小兔的总数12,说明我们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b、横着看,小兔总数都是12,房子间数越多,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少,房子间数越少,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多。(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

  T:看似简单的.表格里却藏了很多的小秘密,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4、解决问题

  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5只,3间能住下吗?

  (1)学生先在题单上算一算、比一比。想好的和同桌讨论,说一说你的想法。

  (2)老师分别找几种不同的方法展示

  预设1:35=15(只),12<15,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12只小兔。

  预设2:123=4(只),4<5,12只小兔住进3间房子,每间住4只就可以了,每间住5只肯定能住下。

  预设3:125=2(间)2(只),12里面有几个5就需要几间房子,12里面能找到2个5,所以需要两间房子,还剩2只兔子,需要1间房子,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

  T:1个小圆圈表示1只小兔,有12只小兔就画12个圆圈,5只小兔住一间房,就5只一圈,一个大圈表示一间房,需要3间房,能住下。

  T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的用乘法来算,

  有的用除法来解决,还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我们分析。所以,小朋友们要多动脑筋。

  T:接下来,我们就来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教材P85练)

  1、解决问题(教材P85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T:第一个问题是求什么?

  预设:24里面有几个3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第二个问题是要把24怎么样呢?

  预设: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这里都是把24平均分,所以都用除法,并且都是用得数是24的乘法口诀。

  2、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教材P85第5题)

  (1)你能看懂这个表格吗?说一说。

  (2)知道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求有几个盘子,只有一个数据,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预设:杯子总共有18个

  T: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从图中数一数,总共有18个。

  预设2:观察表格的第一列,有2个盘子,每个盘子放9个杯子,29=18(个)

  T:观察第二列,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去算?怎样列式?口诀?

  预设:有18只杯子,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需要几个盘子?

  T:第三列两个数都不知道,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想得数是18的口诀)

  T: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预设1:总数都是18,横着看,盘子越多,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越少。

  预设2:竖着看,杯子的总数都是18,盘子数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杯子的总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小兔安家

  平均分 除法

  (1)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 (2)需要几间房子?

  124=3(只) 126=2(间)

  122=6(只) 122=6(间)

  123=4(只) 123=4(间)

  小学说课稿范文 篇10

  一、说教材

  《山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第六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写景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抒情,作者用如诗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令人神往。课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本文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跟着山风、云雾悄悄地来了,接着描绘了山雨来时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再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余韵。整篇文章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山林雨景的赞美之情。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鲜明,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学习此类课文时也乐于朗读。因此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以及大纲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二类字,结合课文理解轻盈、奇妙、轻捷、余韵等词

  2、能组织语言把自己对优美语句的感悟清楚地表达出来,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悟雨声的奇妙和雨中色彩的迷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 山雨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多读、多想像、多感受。因此首先我通过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如诗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然后利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如:想像读、男女分读、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一是充分的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二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悟情,读中感受,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为学生构建了“初读感知,默读体会,品读回味,入情入境”的课堂教学模式。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是一篇阅读课文,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我从 “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能增强合作意识,又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沟通。同时使学生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小学说课稿范文 篇1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多彩的春天”编排了一系列描写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美景图文,描写了春天的人、景、事,并针对春天的话题对孩子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柳树醒了》这篇课文既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诗歌描写了春雷把柳树叫醒、春雨给柳树洗澡、春风为柳树梳头、春燕和柳树做游戏、小朋友陪伴柳树一起玩耍的情景。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想象丰富合理,弥漫着逗人的童趣,有利于启迪孩子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想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春天大自然的美好,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欣赏大自然的美和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我把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朗读来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感悟春天的美;学习用优美的诗句来描绘春天里的美好事物作为本课的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学习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解与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情境创设、情感朗读、合作表演、直观感受、文本扩展”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语言是零碎的、不规范的,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感悟、积累语言。因此,我和孩子们选用了 “复习旧知,积累词语——观察图片,引入课题——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细读课文,指导朗读——拓展阅读,深层感悟—学编诗歌,理解运用——欣赏《春天在哪里》”的学习方法,使孩子们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培养熟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说流程

  (一)复习旧知,积累词语。

  1、认读词语,说自己的发现。

  2、说出一些描写春天的词语。

  (设计理念: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只有多积累优美的词语,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二)观察图片,引入课题

  1 、引导看课文主题图。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指导读题。

  3、学习“醒”

  (1)交流“醒”字的识记方法。

  (2)你们的认字方法都不错,谁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示“醒”呢?

  (3)每天早上,都是谁怎样把你叫醒的?

  4、看题,质疑

  (设计理念:通过看图,整体感知单元主题——春天,在课题中学习本课的生字“醒”,分散识字,有效降低识字难度。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想,都是谁来叫醒了柳树?在书上圈注出来。

  2、生交流。师板书:雷、雨、风、燕

  3、指导书写“春”字。

  (设计理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相机指导书写“春”,低年级写字指导,尽量做到分散完成,每课时完成一部分,这样更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春雷、春雨、春风、春燕他们叫醒了柳树,那他们是怎样叫醒柳树的?相机学文。

  (设计理念:抓住文中的关键东西,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同时为后面的写话做好铺垫。

  (五)拓展阅读,深层感悟。

  读儿歌,说说谁也醒了?是什么样的?《迎春花》《春天到》《滴答滴答下雨了》。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规定,而我们班的孩子,大多达不到这个阅读量上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勤于观察,善于表达,并注重知识的拓展迁移,使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在学完了这篇诗歌之后,我适时出示与春天和柳树有关儿歌,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春的无穷魅力。

  (六)学编诗歌,理解运用。

  (设计理念:语文的学习,就是语言运用的过程,只有孩子们学会了运用语言,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语文。在学习中,孩子们参与并快乐着,从他们眼睛里折射出的画面,比诗更蕴含深意。因为,一颗孩子的心,就是一篇童话,一个孩子的眼里,就有无数首优美的童话诗。)

  (七)欣赏《春天在哪里》

  五、说板书设计

  柳树醒了

  春雷 说话

  春雨 洗澡

  春风 梳头

  春燕 捉迷藏

  孩子们 玩耍

  六、说课后反思。

  《柳树醒了》是一首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儿童诗。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柳树写成妩媚动人的春姑娘,同时也将春雷、春雨、春风、春燕都赋予了生命的活力。这些事物和孩子们一起构成了美丽的春之景。内容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的课堂,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在教学中,着力进行语言训练,丰富孩子们的语言,发展语言,打开孩子们想象的大门,相信他们眼中折射的画面,比诗更蕴涵深意。这一课结束,我反思如下:

  1、在交流“醒”字的认字方法后,通过做动作,感悟醒的意思,然后,我引深了一个话题:每天早上,都是谁怎样把你叫醒的?孩子们的回答真精彩,如有的说:每天早上是妈妈把我叫醒的,有的说:每天早上是我的小闹钟把我叫醒的……无论何种方式,都让孩子感到无比的愉快。我随机引导:我们过了一年长大了,应该学会自理,用小闹钟叫早的方式比较好,早睡早起身体棒。

  2、让孩子们和春雷对话,和柳树细语。通过角色的扮演,迁移感情,更深层次感悟文本,内化思想。

  3、拓展阅读落到了实处。拓展材料紧扣一个问题展开:“儿歌中的什么也醒了,是什么样的?”“图片中的什么也醒了,是什么样的?”“你还知道什么也醒了?”紧扣“醒”字拓展阅读,为最后环节的消化语言,运用语言做好了铺垫。

  4、语言运用。通过学习,孩子们做的小诗还是令人满意的,也有让我感到惊喜的。但是,素材还不够丰富。如果课前安排更长一点时间去观察春天,去了解春天,相信效果会更好,思维会更活跃。

  5、写话的方式略显单一,在这里我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如果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也许会有更多的惊喜。第二课时的语言运用,我让孩子们自由地写,素材丰富了很多,有孩子用第一课时的仿写方式写,也有写成的自由的儿歌,还有的写了几段话,效果非常好。

  小学说课稿范文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课应用第1课中学习的简单电路制作的检验器,通过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平安用电常识。激发同学进一步探索电路秘密的欲望,为继续[第3课]“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做好准备。

  二、同学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五年级同学。

  1、五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同学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具备了制作检测电路的能力。生活中同学对导电和不导电的物体也有一些了解,但还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认识。

  3、针对同学的动手能力存在差别,教学中要采取小组合作、一帮一(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协助动手能力差的同学)的对策,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体验胜利的乐趣。

  三、教法学法

  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同学科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更是有效培养同学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同学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师以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提升、演示说明为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同学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学习目标预设

  科学概念:

  知道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加以识别。

  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平安用电的生活意识.

  五、重难点和处置战略

  根据教材和同学的实际,确定本课重点是: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和平安常识.养成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探究习惯。本课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本课的关键点在于:同学对资料进行充沛的自主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活动,促成认知的提升。

  解决设想:

  注重同学的思维梯度,通过“结构性的资料”和科学的实验探究,逐步使同学从问题与困惑中走出来。提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但随着同学认知提高过程的资料,为同学不时登上更高思维阶梯搭好跳板。

  具体措施:

  通过用简单电路检验身边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探究、归纳概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通过提供结构化的资料;鼓励经历探究发现过程;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

  资料的选择与准备是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有结构、有意义的资料不只可以揭示现象,更暗含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与程序。精心挑选有结构的资料,会引领同学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为了顺利完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探究,我精心准备如下资料:

  1、电路检测器——电源、导线、小灯泡

  2、待检测物体——常见物体如:小车、泡沫、铅笔、剪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瓶、钥匙、硬币、橡皮筋、木夹子等。

  [说明:这些资料是同学身边的资料,有导体也有绝缘体,大局部同学比较容易判断,富有结构性;铅笔、小车、剪刀等是由多种资料组成的,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更容易实现合作交流;铅笔的笔芯削得特别长,铅芯这个资料容易引起同学的认知抵触;同学身边的橡皮、水等资料并未提供,为同学自主选择资料预留了空间]

  3、“人体验电球”[说明:用来进行人体和水的导电实验,协助同学建立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界线的认识]

  4、电工工具等[说明:引导同学分析认识导体绝缘体的生活应用]

  [实验报告单中预留了同学自主选择资料的空白表格,资料的展示和汇报交流使用实物投影进行,平安用电知识配以相应课件]

  七、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应紧扣同学的思维与活动,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同学的实际,本课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环节,将根据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一)置疑激趣,引发探究---巩固新知,切入课题,引入探究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自主预测,充沛探究,形成新知

  (三)交流质疑总结提

  小学说课稿范文 篇13

  一、说设计理念

  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三年级段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二、说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编者将这篇课文放在以“神话、传说故事”为主题的单元中,其意图有个方面: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说学情

  学生大都喜欢神话故事,前面已经熟读了课文,对这一神奇的故事有了初步了解,加之通过上学期的《盘古开天地》和阅读课外神话,对“神话”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学生就能体会到女娲的献身精神,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具体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2、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积累优美词句。

  3?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复习生字导入新课,这样为学生读通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第二环节,启发质疑,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读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找哪些自然段写了女娲补天的原因?哪些自然段写了女娲补天的过程?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

  第三环节,品读体会灾难的可怕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通过第2自然段的语句来体会灾难的可怕,为体会女娲的善良勇敢做铺垫。

  第四环节,精读补天过程,感悟人物形象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找五彩石的过程,向更深层次前进——体会女娲精神的伟大之处,从而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先自由读,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这个问题贯穿了女娲找五彩石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敏锐地捕捉关键语句,并引导想象。在此环节中我安排了充足时间,尽量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感受、想象中去,体会女娲的找石的艰辛和不怕危险困难的精神。

  学生可能会找出女娲补天历尽千难万险的语句,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学生也可能会找到描写女娲辛苦、忙碌的语句,如“忙了几天几夜……”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利用课件出示能体现女娲伟大之处的句子,如:“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之后让学生交流感受,发挥想象:在这几天几夜里,女娲都干了些什么?她会上哪些地方找纯青石呢?……并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感受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同时我力求适时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通过学生体会“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等关键词语,告诉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并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等等,这样不是在为了这篇课文而教,而是为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打下基础,烹调出浓浓的语文味来。

  这一环节还要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想法。为学生的思维拓展创设空间,为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机会。当学生在充分的想象、感悟后抓住了女娲善良、勇敢、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时,本节课教学重点的落实也就水到渠成了。

  落实了重点,紧接着就要进行第二步,难点的突破。课文第四段向我们描绘了女娲的补天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女娲的神力和神奇。在这段的指导中我始终抓住女娲补天的一系列动作词语,请学生先默读勾画,再让同桌互读合作勾画词语,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回到文本中在细细品读,谈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语。学生在读在体会的时候,头脑中就会再现女娲的补天画面,进而感受故事的神奇。这时,学生有的可能对女娲冶炼的过程印象深刻,体会出炼石的不易和她的神力;有的可能对补天动作感受深刻,从中体会出女娲的神力;还有的可能对金光四射的画面感兴趣,想象出金光四射的场景,在这想象、交流中故事的神奇自然传递给了学生。通过对这一连串动词的想象及复述来突破难点,同时积累了这些优美的词语。

  第五环节,小结内容,总结女娲的精神

  天补好了,你想对女娲说些什么呢?此时,学生对女娲的感受深刻了,“了不起”“真伟大”“ 真神奇”“谢谢你”这些发自学生内心的感受油然而生,体会出了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小学说课稿范文 篇14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课标”为依据,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材分析

  行进间运球是小学篮球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好篮球的一项必备技术,对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他们的力量较弱,可塑性大,好胜心强,勇于克服困难,喜欢参加活动性的游戏。

  四、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全体学生能够懂得正确的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方法。

  2、技能目标:80%同学能够初步掌握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

  3、情感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进间运球的动作和球的落点。

  教学难点:全身协调发力和控制球的方向。

  六、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了讲解法、示范法、游戏法和评价激励法。

  学法主要采用了观察法、比较法,自主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准备部分:

  首先,教师用语言导入新课,设定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绕篮球场慢跑

  热身,做徒手操和熟悉球性的练习(双手抛接球和身体的各部位前后绕球)。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控制力。

  基本部分:

  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示范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技术特点和方法(双脚前后开立,双腿微屈,身体前倾,持球手五指自然分开,掌心空出,以肩为轴,用手指和手腕控制球,控制好球的'落点和方向,另一条手臂撑开保护球。)。

  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先采用教师带领下无球练习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动作,为下一步的练习打好基础。

  分组练习:把学生分成六组,以篮球场边线为界,让学生排队练习,要求学生能控制住球,减少失误。练习时以先慢后快的方式,等学生进一步熟悉球性,再适当的加快运球速度。

  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安排了一个篮球”运球接龙“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在比赛中得到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练习的

  积极性。

  把学生平均分成两队,前后一臂的间隔,每队排位同学持球,向前运球,依次绕过全体同学,再传球给最后一位同学,以此类推,看哪队学生完成的最快?

  结束部分:用录音机播放音乐,在优美的音乐中,教师带领学生做放松操,达到放松肌肉和心理的目的。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对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八、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本课的平均心率为120——125/分钟。

  预计本课练习密度大约为42%。

【小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英语说课稿 小学英语说课稿模板05-04

小学品德说课稿11-09

小学说课稿11-08

小学音乐的说课稿11-14

小学汉语说课稿11-21

小学音乐说课稿06-25

小学英语说课稿06-25

小学跳绳说课稿06-26

小学美术说课稿06-18

小学体育说课稿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