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1-15 17:24:10 小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分苹果》。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含义,对加法交换律有一定认识并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同时,本课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后续学习20以内加减法应用以及100以内加减法应用的基础知识,需要每一个学生切实掌握。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习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习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 发展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 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9+3=;6+9=。

  (1)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习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一、 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

  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 我对教材的理解

  1、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 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 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 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习新知的有效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习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为了巩固学生10以内数的顺序,我还创设了神舟六号发射现场倒计时的情境,学生们热情高涨,为了这个伟大的时刻而自豪,为了能够与宇航员一起倒计时而喝彩。整节课的气氛到了高潮时刻,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后的学习态度,这不正是同时和他们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学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吗?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习“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分苹果”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活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朋友,现在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了,果园里的叔叔想请全班同学来帮忙摘苹果,但苹果摘下来以后,要把它们放到这2个筐子里,同学们想想,如果让你来放的话,可以怎么放?”学生以同桌2人为一组,自己进行分工:一个负责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分苹果,然后,让学生看着这些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汇报展示,学生说出了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是: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后把10的组成进行板书,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习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习,我分别设计了猜糖游戏和对口令游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5页“做一做”和第67页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又便于学生观察,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4-8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习题。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本课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是先创设一幅教师带学生过马路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数一数,图中有些什么?有多少?并且通过这个情境图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和注意安全的教育。第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数一数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组成、数的顺序及大小。第三,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知道这些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并掌握20以内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11-20各数。

  3、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数11-20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请看一看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1位老师和9个学生一共10个人。

  生2:再接着数一共是19人。

  生3:我发现有14棵树、20条斑马线。

  ……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这幅中告诉我们过马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情境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操作、数数。

  师:大家看看老师有一把铅笔,猜一猜,有几支?

  生:[自由猜测]9、15、16、20……

  师:小朋友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

  生:1、2、……10,

  师:好的,老师先把这10支捆成1捆,那么再接着数下去。

  生:11、12……20。(再把这10支捆成1捆)

  师:这里一共是20支,你猜对了吗?(台下一片欢呼声)

  师:现在你们能像老师刚才的样子,拿20根小棒,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吗?

  (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

  师:这些数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揭示课题)

  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哪些事物是表示“11-20各数”的。

  (班上桌子的张数、男女生各有20人……)

  2、摆小棒,读数。

  (教师直接出示11支铅笔)

  师: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11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1捆就是10根,再加旁边的1根,就是11。

  师:[拿起1捆小棒]简单地说,几个十?

  生:1个十。

  师:[再拿出1根小棒]几个一?

  生:1个一。

  师:[教师语速放慢]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好,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谁还会说?[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会说,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吧?[同桌互说]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现在小朋友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个十几,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说组成,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同桌合作后个别汇报]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生1:17。

  师:好多小朋友都看不见你摆的,你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摆的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19,是由1个十和9个一组成。

  ……

  [同桌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小朋友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看看尺子图,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生顺数、倒数、读单数、双数)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你发现什么?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15前一个数是几?后面又是几

  生:它的前面是14,后面是16。

  师:比16多1是几?生:17。

  师:19比20少几?生:少1个。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并且比我提得更好?

  [学生提问,其他倾听回答]

  师:好多小朋友还想提,那同桌合作,1个提问,1个答。[同桌内交流]

  师:小朋友能否把尺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

  师:13比14少几?19前一个数是几?2个十是几?[抢答]

  第三、学习应用,巩固新知。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第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1~20各数。

  生2:猜数字我很喜欢

  ……

  四、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情境图尺子图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上数学《左右》。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三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

  “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我共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根据教学大纲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

  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根据我班学生的学情特点和本课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同时也是本单元的训。

  三、说学生

  从能力方面,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性的活动。知识方面学生在生活中和平日学习中对左右的知识有一定的感官体验,这些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基础。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

  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结合我班学生具体的学习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所以课堂伊始我通过谈话情境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较为自然的引入新课。首先,我会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如果你愿意请举起你的小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然后随着学生的举手,我相机引入本课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左右(板书)。

  1、我说你做。感知左右。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自身的左与右,再摸一摸、说一说,让学生对左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以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区别左与右。

  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2、摆一摆,说一说。探究学习物体的左右与顺序。

  通过“听口令摆一摆学具,再打乱顺序重新摆一摆,并说一说、问一问”等环节的设置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认识。“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同时又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3、通过同桌面对面站着观察左手和右手进而让学生体验了左右的相对性,再通过“小判官”游戏及与老师面对面一起做动作的活动设置,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4、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通过帮小猫找小兔子的家,满足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积极性,使学生知道确定左右要有一个标准,通过组织学生在教室模拟上下楼梯的活动,让学生观察、思考、体验、感悟,使他们进一步明确: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练习。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练习,因此,我在讲授完新知后,立即让学生做课后练习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让学生说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对知识的梳理能力。同时相机对学生进行走廊行走右侧通行的习惯培养训练。

  (五)检测

  课后题第三题作为测试题,能够有效的反应本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反应教学效果,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依据。

  六、板书设计

  清晰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的板书力求做到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数学教学的思想性。我的说课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计算方法。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为以后学运用方程解决小数,分数的问题奠定基础,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对方程这一部分的要求,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并正确的计算

  (2)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3.教学重难点:依据本节课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培养学生正确解方程,并能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

  本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主要采用谈话法,引导探究法和观察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学法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节课学生主要以尝试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入约3’、探索新知约20’、巩固应用约15’、课堂总结约2’,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激趣导入

  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屏幕出示情境图,一天笑笑和淘气在做猜数游戏,笑笑: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淘气:等于80。笑笑:你想的数是30。淘气: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你知道笑笑是怎么知道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猜数游戏》问题(教师板书)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

  2.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自主探索方程的解法

  同学们,在上面的情景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呢?你能用一个是子把它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结果:在上面的情境中我发现了心里想的数×2+20=80,如果我们把心里想的数看

  成是x这个使等式可以改写成什么?生: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和探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合作和探索的精神。

  第二步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现在大家自己动脑试试看你能不能把这个方程解出来?教师提示:如果用等式的性质来解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结果2x+20=80,我先在等式两边同事减去20就变成2x=60,再在等式两边同事除以2得出x=30(教师板书)非常好,刚才他说出了解方程的过程,在解方程中有些步骤是可以省略的,下面老师把这个方程完整的解给大家看:因为原题中没有x,所以我们在列式前要先把x设出来,解:设这个数为x 2x+20=80 2x=60 x=30 答:这个数为30。

  在解方程过程中,等号要对齐,计算完了不要忘记写答。现在你知道笑笑是怎么猜到了吧!这一环节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有效的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步验证结果,巩固知识

  我们能不能验证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怎么验证呢?引导学生把x换成30进行验证2×30+20=80,所以我们的结果是对的,现在同学们俩人一组也来做一下猜数游戏吧!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验证计算结果使知识及时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以上三步,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小结,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3.巩固应用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本练习:解方程6道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订正,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2)变式练习:解决问题1.2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订正,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3)拓展练习:拓展题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在全班交流经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使教学目标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1—5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5各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本节课教学的: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如新课开始时,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 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1、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认识人民币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唯一的一个单元。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都有过用钱的经历,从小就知道钱是好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已经认识人民币了。

  3、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

  4、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本课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是重点,用钱、换钱,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通过师生交谈、问答法、课堂交流法,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来理解知识。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教师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小学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认识人民币的知识并不全面,这节课就是要系统学生的知识,认识各种人民币,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3、动机和兴趣上: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探索新知、拓展应用,加深认识、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

  设计思路:实物导入——情景产生问题——凸显解决问题策略

  课始,教师出示存钱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存钱罐)说的对,这是老师小时候用的存钱罐,漂亮吗?你们有没有自己的存钱罐?看来,大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存钱罐。咱们国家的钱叫什么知道吗?对,咱们国家的钱是归全国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这时,教师就板书课题。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3个教学环节:小组交流初步认识—全班交流再次认识—拓展介绍深化认识

  要想分类数,那得先会认,认识人民币的小朋友举手,太好了,课前老师让你们带的钱带来了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带来的钱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说清这2件事,课件出示:

  1、你这张钱面值是多少?(也就数字是1角还是5元,这也是钱的正面)

  2、你这张钱的图案是什么?

  活动一: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发现素材。

  活动二:全班交流。学生展示钱币并介绍,教师组织其他同学倾听、提问,并注重与学生对话,适当解读,如图案。通过同样面值的不同式样介绍套数及人民币的收藏价值,根据交流先后分区域板书。(大面额的教师提供)大面值的教师现场提供。

  活动三:换零钱。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么多人民币(指板书)如果要给他们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几类?为什么?(竖线隔开,板书元角分,介绍人民币的单位)

  生活中常常要换零钱,比如乘公交车。我现在有1元钱(出示)要换成成角的。现在各组准备成角的钱和我换,1角、2角、5角都行,但合起来得和我这1元相等。(小组讨论、凑钱)现场兑换,方案不同,都是10角。板书:1元=10角。推想一下1角是多少分呢?板书:1角=10分

  关于人民币,你还知道那些知识?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适当拓展介绍,如:人民币的地位、趣闻、爱护等)

  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发现了1元=10角,1角=10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拓展应用,加深认识

  1、认一认,填一填。自主练习第1题

  2、数一数,填一填。

  小组活动后展示,同学评价,教师总结。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1元=1角=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人民币的小卫士,爱护和使用好人民币,下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既简明,又突出重点,让学生看上去一目了然,能很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

  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准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具体,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本课第一次出现大括号和问号,学生理解其意义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企鹅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摘果子”一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习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知识目标、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习,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园,自然过子里的果子成熟了,兰兰提这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兰兰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

  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习。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兰兰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街段。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练习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认识1----5”这节课中,依据课标精神,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开课伊始,师生交谈:“今天的课堂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好朋友,看看有谁?”学生们听后情绪高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这个儿童喜欢的情景串,既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在操作过程中巩固了“用圆片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新授“认识1—5”各数,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四个环节来进行:

  1、摆一摆

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二是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通过两部分的操作练习把数物体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摆一摆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

  2、拔一拔

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的基础上,尝试着自己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实际也就渗透了1-5各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利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在原来的数上添一得到一个新的数,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最后在小组内开展拔珠的活动,由学生独立的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数字卡片上的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强对“1-5”各数的认识。

  3、写一写

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师重点指导写5,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4、说一说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重点。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开始学生的思维并不活跃,局限于仅有的几个例子,于是我以“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为例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时间,想一想说什么,怎样说。在充分想的基础上,学生的兴致高涨,思维活跃,有了许多精彩发言:我们小组有4个人。我是一年级2班的学生。我家在XX路5号。……看到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样子;听到学生们富有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我都不忍心打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不像想像中那样只是解答应用题,而是有趣得多,生动得多了。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习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如学生观察画面时,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评价:“你观察到的这么多,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多的收获!你在观察时还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课堂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把你想到的动手摆了出来,真了不起!”。通过及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评价语,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说一说”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课学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不足。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的放失的进行课堂教学。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习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习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习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习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习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习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练习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习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

  说教材:

  《分与合》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本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整个第三单元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会学习的乐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4和5的组成,能够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2.经历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说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了解4、5的数的组成。

  说教学难点:

  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设置多种问题情境来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经历“具体→抽象”的探索过程。所以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数学课件、教具图”等直观教具。

  关于学法,新课程的最高理念为: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做到好学、乐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并且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经历了探索、交流的过程,才能牢固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说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1、忆旧迎新趣味导入。

  2、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3、自学指导展示评价。

  4、引导总结交流收获

  5、巩固诊断夯实基础。

  出示课题,开始新课

  环节一、忆旧迎新趣味导入

  出示课件,复习巩固。

  环节二、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

  师:大家复习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一个学生主动示范)

  师:那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组成。(板书课题:分与合)

  2.探索4的组成。

  出示篮子和向日葵的教具,孩子们上台来分一分,摆一摆,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

  3.了解4的组成。

  总结孩子们摆的结果,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4可以分成3和1,3和1组成4.

  4.探索5的组成。

  出示盘子和玉米的教具,孩子们上台分一分、摆一摆。

  5.师生共同玩猜球游戏,探索3的组成。

  环节三、自学指导展示评价(对数游戏)

  对数游戏:介绍游戏规则:老师报4,同桌一人说“我出1”,另一人说“我出3”,两人一起说“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环节四、引导总结交流收获

  出示4和5的组成的教具,孩子们读一读,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环节五、巩固诊断夯实基础

  出示练习题。

  课堂总结:你今天都学习了什么?能不能回家跟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8和9的认识”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7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数的认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感受8、9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想一想,8、9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验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8和9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大小。

  3、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和9,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③通过做游戏,向学生进行热爱学习和习惯养成的教育。

  ④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由于我们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把课本中的主题图删掉,改成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排一排”的游戏中发现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通过点子图的比较,得出7<8、8>7;8<9、9>8。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两个两个地数,如:1、3、5、7、9。2、4、6、8、10。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四、说教学反思

  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在编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认识”基本一样,不过比“6和7的认识”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学“8和9的认识”时,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的。

  1、充分运用主题图,用好教材

  对于8、9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只是还没有足够的机会用语言表述出来,因此我充分运用主题图,给学生提供可供数数的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校园主题图中数量是8和9的物体,当学生说出,黑板上有8个大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时,我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时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认识了8和9之后,我安排了摆一摆、画一画,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数出8个、9个学具,在以往教学“6和7的认识”时,都是要求用数的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而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只要求摆出8个圆形,9个三角形,因此我设计了画一画,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8和9,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也很高,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在教学比较大小时,我出示“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注重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我在教学主题图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可以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说一说,强化学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构建自然数和被数物体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进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评价不够果断与准确;

  2、教学语言还不是很贴近儿童,态度也有生硬之处;

  3、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的组织指挥不到位,没能准确地掌握“度”。

  4、前后环节有重复,起伏不是很大,还不能充分体现“扶”→“放”的做法。

  总之,本节课之后,我反思: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环境,就可以清除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屏障,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更重要是发展学生智力与技能,使数学学科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9加几》。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内容。它包括课本96-98页的例1、例2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一、说教材

  《9加几》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能够准确的计算10加几何相应的减法。这些知识都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也为以后学习其他数的进位加法打下了基础。

  二、说学习目标

  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指定了以下学习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在比较、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题目;同时,学生在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打打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凑十法”,因此,我确定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一年级的孩子认识事物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中我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的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品总的来说还很低,思维过程往往只依靠具体的表象,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更高效的完成本节课预设的各项学习目标,我在教法和学法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

  教法方面:《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参与与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旋律,结合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世间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法方面: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再加上他们入学的时间并不长,对于充满约束的课堂容易产生烦感,虽然孩子们身上有这些小缺点,但是他们的表现欲和好奇心是值得我们惊讶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活动得出极端9加几的各种方法,然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会计算9加几的题目,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凑十法”,本节课我准备了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每位学生准备18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称个,是真个教学活动的呈现。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设疑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应该体现“身边的数学”这一特点。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情境为切入点,利用课件展示我校学生在运动会上精彩表现的照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追问孩子们是否想继续参观,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此时的学生一定都是情绪高涨的,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让学生接受挑战,如果挑战成功便可继续参观。

  挑战的目的就是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件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复习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首先,利用口算卡片展示9+( )= 10和有关计算10加几练习,然后以天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一个数可以分成1和几”,最后,让学生口算9 + 1 + 1 =( ) 9 + 1 + 5 =( ) 9 + 1 + 3 =( )。这三项挑战内容的设置层层递进,为本节课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做好了准备。

  顺利闯关的孩子们一定很兴奋,适时用语言对学生的情绪加以控制,让孩子们用数学的视角去参观运动会的场景。

  第二个环节: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时我将例1和例2结合起来,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为三个步骤来教学。

  第一步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一步骤中,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过程,由于每个孩子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在这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回报结果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汇报的情况可能会有三种:(1)数数法,即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3)先将外面的4盒分成1和3,将一盒放进箱子里和原来的9盒凑成10盒,再加上外面的3盒,10 + 3 = 13。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我安排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学的开始,我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来观察例1的主题图,让他们说一说图上包含的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子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

  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归纳算法,巩固记忆,这也是本环节的最后一个步骤。根据一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深刻理解“凑十法”的过程是有难度的,必须将这个抽象的过程形象化、转变成自身的时间,才能达到希望的效果。此时,我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与例2的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活动后进行汇报,请学生到讲台上讲述操作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在计算9 + 3时,可将3分成1和2,1和9凑成十,10 + 2 = 12;同样的,计算9 + 7时,可将7分成1和6,1和9凑成十,10 + 6 = 16。(板书)这时黑板上已经有了三个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这三个算式都是关于9加几的加法,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产生“分小数”的想法,对这种敢想敢说的行为要加以鼓励,可以让学生采用像板书上呈现的方法来验证“分小数”的想法是否可行。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灵活运用。

  通过本环节的巩固练习,教师可以真实的掌握学生对于新授知识的理解情况,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教学部属。一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表现欲高,但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根据这一特点,我安排了3个练习。首先,用课件展示菠萝、苹果的实物图,色彩鲜艳的水果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通过此题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二个练习时根据图意写算式,先让学生互相说题意,然后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处理第三个练习时,我将简单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再把他们放在“梯子”的剪贴画背景中,让学生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再让学生寻找规律,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加数都是9,每个算式中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这个算式中的第二个加数少1,适时追问这个1到哪里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了十,从而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全科总结,完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着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对于本节课的小姐,我也尝试着让学生来参与。学生通过说本节课的收获,将本节课的内容做一总结,方便日后复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六、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已经都呈现在黑板上,在设计板书时我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简洁易懂。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说课稿11-08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20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范文《数学乐园》01-04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比高矮01-14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说课稿01-23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12-14

10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01-05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说课稿10-06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说课稿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