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

时间:2022-11-06 10:42:00 小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15篇)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感受阳光。在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长,但是却常常忽略了阳光的存在。能留意阳光、感觉到阳光的时候并不多。所以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创设情境,让他们体会到阳光的美好和宝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树立导学意识,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由于学生对阳光都十分熟悉,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之一的朗读指导,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对文本产生更加丰富的、独特的体验。从而读出感情,读出特色。

  由于音乐最具感染力。和谐的音符与优美的文字,给孩子们创设了乐于接受的情境,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思绪飞扬,在独特的感受中畅所欲言,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上课时,教师播放音乐(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教师抒情描述: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阳光,你早!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同学们,请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相机抓住“阳光”二字板书课题。

  出示课题之后,请学生谈一谈课前寻找阳光、感受阳光的感受。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体验,让他们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文,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储备,并且感受到有大自然的可爱和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交流中,学生感受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充分开发了学生中的资源,丰富了全班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充分表达、交流了自己对阳光的情感体验之后,教师播放课件并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本的美。

  在学生对亲自朗读这篇课文产生期待之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它。目前的学生主要的识字途径就是拼音。此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意识与能力。在学生独立识字的基础上,汇报识字成果,并且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时,相机教学新部首左耳旁。然后采用各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在解决了识字问题之后,进入朗读阶段。先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然后谈一谈,通过读课文明白了什么。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的基础上,继续练读。形式有指名读、接力读、组内竞赛读、选择读等多种形式。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字词句的指导。比如“洒遍”、“更绿了”、“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跳进”、“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以教材文本作为材料,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多种形式的练读,增强了朗读训练的趣味性和自主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朗读指导中对学生评价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它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朗读水平的提高起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着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的原则,本节课安排学生练习写两个字“也”、“长”。这两个字的结构都不容易把握,所以,在范写时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观察,并让学生谈观察的收获。比如,写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哪一笔应该写在田字格的哪个位置等。在写“长”字的时候,强调新笔画竖提。并找住竖提与竖钩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在描红的基础上练写。写完后,将练习成果在小组内展示,教师挑选练写最好的在全班展示,以及犯有典型错误的,在全班范围内纠正。

  最后,留一个拓展性的作业,鼓励学生搜集资料,讨论“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怎么样?”

  本课力求做到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狼牙山五壮士》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课文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学会书写。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课文叙述中领悟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2、教学难点: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明理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为了调动学生学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老师巧妙播放狼牙山势险峻的片段,学生如身临其境,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小学生情感易受感染。在课文重点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内容,老师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生像五壮士一样进入了"阵地",学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阅读的重要阶段。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五壮士当时的心情及内心感受,老师出示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学生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祖国无限依恋,对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以情促读,总结读法,运用学法,读中感悟老师先指名朗读:初读想象五壮士的形象。接着通过"顶峰敌"的影片回顾又让学生品读好词段句,体会五壮士与敌人作战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部队和人民,更加为了祖国,所以,学生对五壮士无比崇高敬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及时总结:品读体会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英勇跳崖"部份,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三)自主释疑,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www.fwsir.com)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生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老师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如运用学法合作探究英勇跳崖部分,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并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在学完本段后,再讨论:同学们,看到五壮士应英勇地跳崖后,你们想对五壮士说些心里吗?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室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资源,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平。我们在学习顶峰歼敌的片段中,让学生用成语汇报脑海中出现的五壮士形象,丰富学生语汇。在学完课文后,老师提供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资料,使学生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升华。

  (五)作业布置大胆创新,体现个性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浓厚的学生兴趣,又体现了个性思想,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六)板书设计直观形象

  顶峰歼敌 —————

  ↙ |英勇跳崖

  引上绝路 |

  ↙ 狼牙山五壮士|╱ 坚强不屈

  痛击敌人 |〈 视死如归

  ↙ |╲ 勇于牺牲

  接受任务

  这节课的板书既形象又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发展脉络,中心突出。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是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作者看祖国地图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赞美了祖国土地的辽阔、山河的壮丽,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能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指导朗读、利用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引导学生由境入情,感受祖国的雄伟和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沙漠”、“海湾”、“健康”、“三峡”、“泰山”、“宏伟”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每一小节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目标

  1、以问题为线索,理解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现在应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后建设祖国。

  三、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时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达到情感升华”。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引导学习,掌握学法,重点段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在学习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朗读训练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朗读训练中,我将结合文本,男女赛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等不同形式地让学生朗读,体会诗歌语言文字的优美,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本节课我将充分利用课外知识,拓展文本,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真正做到课内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同时,我将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方法:

  1、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根据学生的遗忘规律,因此每一节课的复习必不可少。

  2、自主学习法

  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新课改的主题。学生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

  3、合作探究法

  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没有情感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问题引人,激发兴趣→复习导入,温故知新→指导学文,掌握学法→自主学习,品词品句→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3—5分钟)

  展示祖国地图,激情导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复习生字新词导入新课

  2、深入学习,品词品句体会情感。这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峰势雄伟;南沙群岛的多、美、迷人;五岳的雄、奇;三峡的险要;泰山的雄伟壮观。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还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认真品读精美词句。

  当然,语文课堂中也不可缺少说句写句练习,这个环节,我会贯穿在学文之中,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祖国地图前会想些什么,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自身,谈谈自己将如何报答祖国。

  (四)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七、说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本科教材内容有一定增减。

  教学策略: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这些策略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让学生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4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匆匆》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方法

  5、教学过程

  6、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匆匆》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来去的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展开想象,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三、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因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有感情的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2、说学法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通过朗读课文,展开联想,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安排的是否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他说有一样东西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大家猜猜,高尔基说的是什么?(时间) 是啊,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围绕时间这一个主题,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留下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表达了他们对时间的认识和感悟。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对时间又有何感悟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朱自清先生。

  < 1>了解作者:请你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播放课件1)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 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 2>揭题审题:揭题--匆匆。"匆匆"是什么意思?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播放课件2)

  (二)、自读自悟

  ①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检查初读情况。

  1、齐读词语(播放课件3):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确乎、涔涔、潸

  潸、遮挽、罢了、蒸融、何曾。

  指导易错字"碗"的书写。

  2、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学生互助。

  (四)、再读课文。

  1、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自已喜欢原因

  2、交流感受:谁来谈谈,这篇散文给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五)、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有没有人喜欢第一自然段的,说说为什么?品读句子的优美,(排比句)

  2、再试着补充两句。

  3、体会这一句的作用。(对比)从而体会作者的惋惜和留恋的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语:时间来无影,去无踪,一去不复返,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

  (六)、精读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时间来去匆匆的?找到有关的文字读一读,想一想。(养成了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2、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语中感受到日子过得很快的?圈画出重点词语

  3、读这些词语,让你感觉时间就像什么?

  4、指导朗读,读出时间的匆匆流逝。

  5、仿写句子。出示课件。(挑战作家,我也能说。)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过去的?

  6、从中体会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再找找这一自然段还有哪些是表现作者情绪的词?用“ ——”标出。(生词边读书边找)。用心的读读这几个词,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通过自由读,同桌对读,指名读,评价指导读,教师的泛读,全班齐读等形式来完成朗读的训练。)

  (七)、通过读这一自然段,你想说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感想。也可引用诗句,名言警句来谈。

  (八)、课外拓展(出示课件)

  老师把这句名言送给大家,我们共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总结语:同学们时间的列车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充实自己,好好地学习。

  六、板书设计

  匆匆 一去不复返 留恋 惋惜 无影无踪 无奈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本课安排三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教时中,我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生借助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溶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通过朗读来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请他们到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新的学习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雾凇的美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②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

  a、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

  b、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c、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d、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

  e、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最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就水到渠成了。

  3、网上活动,拓宽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关于雾凇还有很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拓宽对雾凇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带领学生由“小教材”(课文文本)走向“大教材”。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学特色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地发现、探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6

  一、 紧扣教材说使用:

  课文《穷人》是北京课改版十二册,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乐斯泰的一篇小说。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写人的,塑造的这些人物都向我们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情谊,都闪烁着至善至真的人性光辉。三篇文章在塑造人物上各显其能,有的侧重在典型材料的选择上,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上,《穷人》则侧重环境、心里的描写。所以,理解、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固然重要,学习、体会写人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让人深受感动,本课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在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中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五个孩子的家庭里,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更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矛盾的复杂心理活动,尽管一家生活十分艰难,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给他们极为沉重的生活雪上加霜。文中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种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感染着读者。因而,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从桑娜夫妇的思想和言行中感受穷人的美好心灵。教学难点:理解桑娜矛盾的内心,感悟桑娜夫妻的心灵之美。

  教学目标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读出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思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到桑娜与渔夫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1、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

  2、感受、交流桑娜的内心世界。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3、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

  二、针对学生现状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学生出现了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由于本课与学生实际太远,我们的学生都被幸福和富裕包裹着,没有“穷”的感受和认识。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一些。

  三、结合学情说教与学的优化

  (一)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二)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品读关键词句、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以“既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的理念为指导。 以“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一)读题激疑

  上课伊始,我在学生目光的注视下在黑板上郑重地写下“穷人” 两个字,然后,我问学生:“看到‘穷人’两个字,你的脑海里能浮现出什么样的形象?”学生描述自己印象中的“穷人”形象。学生可能会说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可能会说到“三毛”……然后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穷人》,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目的之二是为了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这个意思,旨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直奔文章重点,同时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二)深层研读。

  对课文重点部分的学习,我主要设计了几个问题。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拟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分析理解 ,以点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第一个大问题是:大师就是大师,全文除了题目外,没有一个穷字,但“穷”到什么程度,我们却能真切的感受,读读课文,你发现了吗?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部分内容。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落实课标充分尊重学生自主的要求,促使学生从自读中获得感悟。在交流这一问题的时候,对重点段的朗读要注意指导,充分诊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落实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感受”的要求。指导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是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要求。在课文其他几处朗读体验中,同样要贯穿这一指导思想。

  第二大问题是就这部分内容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此题设计的意图是使阅读更加自主,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大力提倡学生在自读中边读边悟,在自悟中理解,做到能悟则悟,不能悟则生疑,能生疑则质疑,能质疑则解疑。这一环节正是基于前面自读自悟的前提下产生的,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老师扮演了孩子们战胜困难的鼓励者、讨论探究的合作着者及孩子发表独特见解的支持者这一应有的角色。在这一环节中

  (1)抓住桑娜内心的矛盾心理,引导学生揣摸人物的内心,让学生通过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到渔夫、桑娜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2)抓住“熬”字,升华情感。抓住“嗯”这个字不同的读法,揣摸渔夫矛盾的心理。对这部分的学习,是从学生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交流的策略替代传统的学生应答,使设计具有弹性,旨在适应课堂教学现场生成的特点。

  (三)深化主题。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这样结束课文,意在唤起学生的共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四)简介作者

  导入时的作者简介是教师“灌”给学生的,学生印象不深。而此时的了解是在对作者产生无限敬佩之情之后的“甘泉”,是学生的需要。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学生学习、使用的一个工具,如何发挥教材的最大功效,使学生最大限度获益,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7

  说课来源于中国基层教育实践,现在已发展为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小学语文的说课稿,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一、说教材

  《写人要凸显个性》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的表达交流中的一篇作文训练。本单元写人。写人的什么呢?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便各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个性。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的个性,所以,本单元在写法上要注意凸显人物的个性。写人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至关重要。

  二、说学情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写人的几种基本写作手法,在上一次课《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的记叙文》的记叙文写作中,也穿插了刻画园丁形象特征的练习,因此,对于写人,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是由于我们学校是农村高中,学生的基础及素质都不尽人意。学生在描写美女的时候,都会说是“樱桃小嘴,柳叶眉,曼妙的身姿”。在他们的笔下,美女都是一个样,毫无个性所言。所以在高一记叙文训练阶段,我们必须加强对人物个性的塑造。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

  ①学习写作中选材应运用典型事例。

  ②学习用多种方法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凸显个性.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凸显个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有困难的地方。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①、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的个性

  ②、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因此,针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情,我确立本课的教学方法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片段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人物的个性,通过讨论交流,协助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布置任务讲练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1展示习作,导入课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习作,让学生猜猜他是谁?来导入课堂学习内容;

  2讨论交流,明确方法。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课本中最具个性的人物,由学生分析出描写方法 。

  3各个击破,解决重点。

  首先是如见其人,分析肖像描写。在肖像描写分析中,着重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经典的肖像描写片段,来让学生直观的体会肖像描写,然后是如闻其声,分析语言描写。用多媒体展示经典语言描写片段,师生一起品味片段,归纳出写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个性,应该紧扣人物的哪些方面?第三分析动作描写。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片段,突出一些动词运用进行,再通过两个学生上台完成老师所说的任务,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发现其性格,并进行片段训练,描写其中一生的动作。

  4,讲练结合,布置作业。请以“校园里的——(人)”为题,写一个片段。

  五、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精彩的片段,加大了的课堂的容量,也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如何进行人物描写。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索意识 。讲练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我总觉得在多媒体的课堂上,学生过分重视多媒体,而忽略了老师的讲解,就感觉在看热闹一样,一下课,我就有点担心学生在课堂中什么都没有学到。所以,我应该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多媒体。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内容

  《观潮》是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和言语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本单元的课文以写景为主,本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书写"鼎、罩"等7个生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昂首东望等词语;

  能用"逐渐"、"恢复"等词造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本科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我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描写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我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是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的分析,那么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情。

  二、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正确书写汉字还有待加强,学生理解一些语句深层涵义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这些都将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因为本课是篇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多媒体,采用"创设情境法"、"图文结合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钱塘江潮来时宏伟的气势,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学法分析

  学生将采用"情景探究法"、"讨论法"及"朗读体会法",通过对图片影像的观看,感受和学习课文中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五、说教学过程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首先我采用设问的形式问学生们,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听说过或者见过钱塘江大潮吗?

  然后,放录像让学生们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之后,请几个学生分别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很多同学都没有亲身感受过这一奇观,在这里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气势,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

  第二环节:新授环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采用查字典等自学方式解决。

  然后我找同学来大声朗读课文,并采用同桌对读的、抽读生字卡的方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能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新课标极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我特别提醒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我让学生带着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这一问题来默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默读的时候要提高默读的速度,不要用手或笔指着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指导学生默读的方法。课文脉络清楚,学生在初读基础上能很快理清脉络,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3.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并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观看一遍录像。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们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到观潮人的感受。

  4.细读,品味感悟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重点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部分,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1.潮来前,江面的景色什么样?(江面平静)

  2.潮来时,江面的景色什么样?在讲潮来时这部分时,让他们用笔画出描写潮来时的景象和声音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理解。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大潮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书时联系生活经历,体会感悟,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我之所以设计如上三个问题,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时间顺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第四环节: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根据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的关键词总结成为本课板书,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钱塘潮的特点。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识字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的专题是“保护环境,爱护动物”,教学本组教材,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融相依,从而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这是一篇以拍手歌的形式出现的韵文识字教学课文,共十小节,字数相同,读音押韵、节奏感强,可以引导孩学生从活动中轻松地学会生字,同时体会到——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

  二、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20xx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能识记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烈,但由于识字量的不断增加,音近字、形近字的大量出现,学生经常会出现混淆,识字的准确性不够,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采用多种形式,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

  实际和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的氛围中夯实识字,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孔、雀、鹂、灵、锦、鹰、丛、护、牢、嬉”10 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准确、熟练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多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拍手歌及学习生字的兴趣。在学习中体会人与动物的互相依存,从而懂得保护动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读写。难点是通过学习拍手歌,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愿。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总时数为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谜语导入--初读感知--归类识字---理解儿歌,随文识字--指导写字--朗读拍手歌--游戏巩固识字--总结”的教学环节。

  (一)谜语导入

  通过猜谜语和看会意文字的方式理解“保”的意思,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认识“保护”一词。知道要保护动物,动物也需要我

  们的保护。

  (二)初读感知拍手歌

  我直接点出本课是一首拍手歌,并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文中讲到的动物用圆圈圈出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使学生对“保护动物”有个初步的感受。并随即认识了的八种动物。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拍手歌的特点及读拍手歌的乐趣,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读书时提要求,更能使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有层次地读书。

  (三)词语中识字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掌握生字,更要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和识字兴趣的激发。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方式读八种动物的名字。随后依次出示八种动物的图片和名称。学生直观的感受动物的形象,将图片与生字相结合,把生活和语文学习相贯通,使得识字学习更加水到渠成。接着,分类读词语。将八种动物分为鸟类和兽类,学生先发现,在朗读词语。在这一环节中“嬉戏”一词较难理解,我引导学生先观察熊猫玩耍的图片,再总结出有玩耍和嬉戏是一个意思。让学生再熟读句子,效果较好。 之所以这样设计,既是为了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为了夯实词语朗读。

  (四)集中识字

  出示词语中的生字,识记生字。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首先,利

  用形声字认识“护 鹂 嬉”三个生字。利用形声字的识字方法再介绍“锦”字,掌握了形声字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自主利用形声字的方法认识“猩、鲸、坪”三个字。紧接着讲“隹zhui”这个部件表示鸟类。我们的祖先根据鸟的特点造出了隹这个字(出示课件)。“隹”的四横表示鸟的羽毛。所以“雀”字也有“隹”这个部件(出示课件)。第二步,学生自主利用多种方式识记“丛、牢、鹰、孔”四个字,这时我会帮助同学识“牢”字,利用象形字讲解。“牢”放置这里通过字理分析来识记,在古代“牢”就是指关牲口的地方,我们祖先造字的时候,“牢”是这样写的,房子里关着一头牛,而关牲口的地方就要建得坚固结实,用很久很久也不容易坏,所以就有了“牢固”这个词。后来人们说一件事过了很久很久都不会忘记,这个词就是──“牢记”。这样设计基于两点考虑:1、“牢”字形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解决字音的同时识记这个字。2、通过字理来识记“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牢记”一词,不仅解疑,还回扣了课文,点明了主题。本环节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注重实用结合。

  (五)指导写字

  指导书写“牢”字和“丛”字,学生先交流这两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再出示田字格中的“牢”字和“丛”字,观察、分析结构后,教师接着示范在田字格中写,学生跟着书空,最后由学生在田字格中自己练写。这一环节我们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书写技能,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六)朗读拍手歌

  首先,学生试读教师正音。接着师范读,边拍手边读。最后,让学生们反复拍手打节奏朗读,与伙伴互相拍手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们与小伙伴们拍手朗读,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最后,我会强调“伙伴”与“朋友”,让学生们发现这是一组近义词,并且提升学生们的感情领悟,让学生们知道人和动物是朋友,要保护动物。 (五)游戏巩固识字

  游戏一:猜谜语,巩固识字,此环节的识字游戏,既是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又对几种识字方法做一个回顾,不断渗透各种识字的技巧。游戏二:拍手游戏,巩固识字,本环节通过师生和生生玩拍手游戏让学生再一次感知拍手歌的特点及读拍手歌的乐趣,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并在读书中体会“拍手歌”的两大特点:一是押韵,二是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指导朗读时充分利用这两个特点让学生读得流畅,读出节奏感来。

  (六)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再次总结我们学到的知识,再次强调保护动物要牢记。

  六、说板书

  二年级孩子板书设计要以简单明了的板书呈现在学生眼前。板书设计有两个我会写的生字并组词。本课主要让学生明白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设计板书的时候就写了动物、保护、爱。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10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一篇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

  首先我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这篇课文是第一组当中的一篇。第一组共有四篇课文,教学的主题是了解和认识自然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通过学生的自我感受,培养他们发现、观察、创造能力。这四篇课文的组合是按照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景物、场景的顺序编排的,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景物的观察思考逐步推进到广阔复杂场景的观察、理解和想象。

  本组课文从新课改的角度上说,采用了课文学习点的深入和整体训练延伸发挥的编排方式,融知识学习、个性培养、审美教育、创造发挥为一体,较好的体现了学习的综合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本课是郑振铎先生的散文删改。主要通过春天景色特别是“燕子”这一形象的描写讴歌了春天及生活的美好。课文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分不同的侧面刻画燕子的形态、动作及所体现的美丽内蕴。

  下面我再说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

  (1)引导学生具体观察燕子的外形、动作等的特点。

  (2)体会课文中诗化的语言美。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掌握本课字、词及句子。

  难点在于:

  (1)培养学生做细微、具体、准确的观察。

  (2)从课文具体描写出发,使学生更开阔、生动的想象。

  我再说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一方面,运用情景教学在情感化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一诵读为线索整体感悟和具体指导分析相结合,加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可的学法主要采用自我吟诵、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方法。

  下面我具体谈一下本课的执教过程:

  本课我分为四个环节:

  1、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2、初度课文,整体感知;

  3、分读赏析;

  4、回读升华,积累拓展。

  下面我分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 在导入环节根据本课内容,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春天,燕子在空中翻飞往来的场景,并配音乐,设置情景引入课题。在播放画面的同时,让学生观察画面,提问:同学们,在我们播放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然后过度到本课的学习。

  二、 在初读感知环节采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投入感情,然后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三、 分读赏析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感情分读课文,并体会情感。为了推进课文的朗读和理解,我准备采用“诵读小标兵”的竞赛方法最后评出“诵读小标兵”。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采用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教学:

  1、带着“小燕子是什么样”的问题诵读第一段,然后投出一只燕子的具体画面,让学生详细观察燕子的色彩、翅膀、尾巴等的形状,同时在观察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来理解燕子翅膀轻快;尾巴似剪刀的特点,并板书燕子特点的重点词语:活泼、机灵。

  2、投出燕子在春天成群结队归来的画面,让学生观摩画面后,带着“小燕子为春天带来了什么”的问题朗读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赶集似的聚拢”。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赶集似的聚拢”及“增添生机”,我特别设计了一个学生模仿燕子叫声的教学细节,理解“增添生机”。

  3、播放燕子在微风中、阳光中翻飞的画面片段,在画面的启发下,采用小组代表竞赛的方式,形象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创造性的模仿小燕子飞翔的样子,突出重点词语:掠过、一转眼、横掠过、偶尔、波纹、荡漾。分组讨论这些词语的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对燕子声音和动作的模仿、关键词语的体会和想象,来观察和理解燕子飞翔的动态特点,从而突破课文重、难点。

  4、投出燕子在电线杆上的画面,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放下课本,观察多媒体画面,想象燕子和电线杆的构图像什么,引导学生沿着“五线谱”想象到音乐,然后鼓励诱导学生根据这个画面唱出一两句自己创作的春天的歌曲。最后让学生明白用五线谱打比方,我们不仅看到燕子的空间想象,同时仿佛听到春天美妙的旋律。

  5、通过读课文最后在整体播放整篇课文的画面和《嘀哩嘀哩》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把本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父母听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本单元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学情

  1、我们班共有45个孩子,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好几个长辈都围着自己转,孩子们在那么多人的关注下似乎已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太会去关爱父母,回报别人。而《可贵的沉默》的教学会让我们班的孩子从文中学生的改变受到启发,进而也学会关心父母,回报别人的教育。

  2、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难点,更好地把握课文,提高其阅读能力。它还是学生以后读文章、写作文的一个扶手,是日后学习其他方法的台阶。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时我先以故事《妈妈的礼物》开头,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再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故事导入——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故事导入)老师配乐讲述《妈妈的礼物》,听后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儿女那种深沉、无私的爱,便于引入学习《可贵的沉默》这篇也是跟爸爸妈妈的爱有关的文章。

  2、(质疑导向)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出示题目后,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3、(探究体验)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通过比较课本上的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自己说、找文中句子读一读等方式明白了教室的气氛为什么由“热闹——沉默——热闹”发生变化。

  当然,学生在在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互相提升。

  在合作探究中通过一个问题:“不说话不代表孩子们此时不在思考,想像一下他们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说话练习: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我沉默着,心里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一向觉得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4、(学习升华)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孩子们在沉默后行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5、(拓展延伸)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从课文联想到自己,使自己各方面表现更好,所以我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中的孩子会回报父母的爱了,那我们小朋友们呢?你会回报父母的爱了吗?快跟你的伙伴们讨论一下,说说以后你打算怎么样回报父母的爱?”以此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五、说板书设计及说明

  17、可贵的沉默

  热闹 沉默 热闹

  无价 伟大 无私

  爱

  (快乐) ( 惭愧 ) (享受)

  感受 思索 回报

  设计说明:

  1。 课题“可贵的沉默”置于板书的最上面,让人一看一目了然。而一个大大的爱心颜色鲜红,在板书的正中间,特别醒目,一看就知道爱的重要,明确这是爱的教育。

  2。 以爱为中心,纵向思维,用箭头指示法,让学生在热闹中感受爱的快乐,在思索爱的沉默中懂得惭愧,在再次的热闹中享受学生回报爱所带来的感动。以爱为中心,横向思维,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学生的情绪会有热闹、沉默再热闹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体会学生感受爱、思索爱和回报爱的这个可喜的变化过程。

  3。最后让学生在爱的回味中感悟爱的无价无私和伟大以及回报父母爱的重要,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预计

  1、相信通过学习课文,班上的孩子们能受到启发,感悟到父母的爱是那么无价、无私和伟大,我们也应该学会关心父母,感恩典别人的对我们的爱。

  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这种方法,对以后读文章、写作文时有一定的帮助。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12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插图,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2.揭示目标。课始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听录音以后思考:荷花美在哪里?课文怎样写荷花的美?

  (2)划出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

  三、细读第二段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出示投影,指名1个学生做。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三句话中的重点词。在利用投影进行反馈矫正后,抓住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挂图上批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挂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

  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四、学习第三段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出示投影: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1)小小组讨论,再写下来;(2)指名说,集体评议。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出示“白荷花____,”要求补充完整,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以“作者为什么会去看荷花呢?”这一问题导入第一自然段学习。这一段较简单,只有2句话,所以只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后,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主要意思,从而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

  六、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从学法、课文内容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七、测试

  通过测试练习,当堂反馈、矫正,能够减少学生学习中的误积累,使学生真正达到目标。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13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莫高窟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莫高窟》一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叙述具体,文质兼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分为三段,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以及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个文本并非需要细细咀嚼文字,从文字中嚼出微言大旨的经典文本,而是一个需要从整体上去学会把握的普通文本。对这样的文本,框架把握比咀嚼文字更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我拟定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二、说学生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和阅读能力。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因此,本课立定于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三、设计理念

  1、体现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2、体现学习语文的特点,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3、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教学法

  课中,我采集了大量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图片,挖掘图片中的情感意义,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学会表达,多角度的思考。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图片,理解课文。

  2、阅读感悟法

  阅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通过阅读想像画面是进入文本很好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课堂自由研读、课后搜集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的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教学

  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在出示课件的同时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这样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细品,领略风采

  1、品味“彩塑”

  质疑问难,激趣读文。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发兴趣,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莫高窟的彩塑,我先让学生自读读课文,然后思考、交流:这一自然段里描写了哪些彩塑?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睡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然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如果你是游人,你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最后,我充满激情地小结:感受着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来读一读吧!通过这样的美读,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2、回味“壁画”

  教学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能体会到壁画“宏伟瑰丽”的语句,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的方便快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3、体味“藏经洞”

  “画出自己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感受深刻的句子”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适时播放珍贵文物和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段。

  教师利用课件展现敦煌的风沙、石山和工匠们制作彩塑、壁画的画面,进一步理解“敦煌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我采用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三)积淀情感,延伸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其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向学生提建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开拓学生思维留下空间,也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根据课文的内容,体现简洁明了、统领全文的原则,表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彩塑:精妙绝伦

  壁画:宏伟瑰丽智慧的结晶

  藏经洞:珍贵文物

  以上是我就《莫高窟》(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阐明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新的情况会随时出现,新的问题会随时生成。我将以教材为起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做出科学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措施。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14

  【说教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文时应该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要深入理解作家对猫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学习作家的语言技巧;二是要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着的既显而易见又不着痕迹的感情抒发。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下面我就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的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说重点】

  (一)丰富语言积累。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在矛盾处置疑,激活学生的思维。

  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三)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我今天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对于《新课标》精神的理解,我也是处于学习的阶段,谈不上深刻地领会,今天和大家交流,也仅仅是一种探讨,但愿我抛出砖能引来更多的玉,请各位不吝赐教!谢谢!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是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安排的一种学习形式。“遨游汉字王国”是由“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个板块组成。“有趣的汉字”分别从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小笑话、汉字的起源等方面揭示了汉字的神奇性和趣味性。“我爱你,汉字”分别从汉字的演变、错别字的危害、汉字的书法艺术、汉字的魅力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华汉字的灿烂文化。

  2、教学目标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对学生综合实践性学习活动重视的具体体现。它相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通过本组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汉字历史的悠久,知道汉字记录并承载着中华的文明;同时还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汉字在今天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明白汉语如今在世界上影响的逐步扩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根据本组教学的要求,结合实践活动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我在摸索中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2、认识简单的甲骨文,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教材中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学生收集有关象形文字文字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象形文字的组合、联想,了解会意、指示等构字方法。

  3、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汉字的趣味,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3、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4、教学难点:

  理解会意字、指事字的构字过程,策划小组活动。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都在快速的成长,对于知识的追求也与日俱增。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会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

  三、说教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四、说学法

  新课改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本课学习中我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这样能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到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去,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学生不熟悉的小篆字体,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好奇,激发其学习兴趣。

  2、通过对“文字”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对“汉字”下定义。

  (二)汉字的产生

  1、让学生了解文字出现以前人类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并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主动发现“结绳记事”的缺点。

  2、通过传说中仓颉独特的形象,激发学生对“仓颉造字”故事的兴趣,并体会仓颉造字的伟大意义。

  (三)有趣的甲骨文

  1、出示“甲骨文”图片,让学生对甲骨文产生直观上的认识。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识别简单的甲骨文。

  3、小组间竞赛,认识更多的甲骨文。

  (四)制定小组活动计划(作业布置):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综合性学习”,对小组活动还不太了解,所以我在第一课时只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初步制定出活动计划。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作业,我在课前为学生制作了小组活动计划表,在课堂也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

  (五)总结:

  1、让学生谈谈对汉字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产生对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自豪感。

  2、通过对这一段文字的朗读,加深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

  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以汉字的产生为线索,加以教师范写甲骨文,能让学生对汉字的产生产生系统且直观的认识。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04-29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11-06

小学语文说课稿《村居》说课稿12-09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11-09

小学语文说课稿11-25

小学语文《假如》说课稿11-27

小学语文《母鸡》说课稿11-24

小学语文《长征》说课稿11-26

小学语文《北京》说课稿11-28

小学语文《石榴》说课稿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