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时间:2024-01-09 08:25:05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重力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高中物理重力说课稿1

  根据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方式来分类,并考虑物理学科的特点,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辅以演示通过建立物理情景,描述物理现象,阐述物理规律等,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它是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一般包括讲述、讲解等方法。

  讲述法:多用于对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物理过程的描述,对所要掌握的物理知识建立一个清晰的物理情景,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在“述”。

  讲解法:运用说明、分析、论证、概括等手段讲授物理知识,以揭示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内在联系。重在“解”。

  讲授法的注意事项:

  1、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观点正确,概念准确,对学生有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

  2、讲授要有逻辑性。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要注意学生的认知心理,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

  3、讲授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抑扬顿挫语速适中。

  4、讲授中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已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下面这个教学片断在语言的准确,简练,讲授的逻辑性和创设问题情境方面比较到位:

  教师:这节课我们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家体验一下:你们坐在座位上用力推课桌,有何感受?

  学生:桌子也在推我,我用的力越大,身体向后仰的越厉害。

  教师:你们用笔再用力写下“牛顿第三定律”这几个字。再用力握笔写字时,会发现笔杆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有时手指的肌肉会压下一个坑,是肌肉发生变形。同学们看一下你们的手指(略微停顿一下)教师:你们再用力拍一下桌子。又有何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用力大时手也感到疼。因为在手对桌子施加力的时候,桌子也对手有力的作用。

  教师: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实验法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大部分原理规律都来自实验,实验方法是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应用实验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规律、原理、现象等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研究和创造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讨论法

  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共同进行讨论的方法。它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选择好讨论题,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

  讨论的问题要具体,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能太大、太深,也不能太容易。论题的选取要有针对性,要有梯度,能吸引所有学生参加讨论,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话说,题目难度应该使中等水平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同时,也要估计和预设讨论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其解决应对措施。

  2、善于启发和引导,创造和谐的讨论气氛

  在讨论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又要抓住问题的中心,把讨论引向揭露问题的本质。使讨论的重点落在对物理意义的理解、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对物理现象的解释上。在模拟试讲时,我们也可在学生讨论环节设置“插曲”:预设学生的讨论方向出现偏离,或进度十分缓慢等,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予以引导,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教师把问题分成三个阶段让学生进行讨论。第一阶段:1、上节课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如何把理想化?2、增减砝码的目的是什么?3、在牛顿第二定律中质量的含义是什么?作用力的含义是什么?加速度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通过回忆、分析与讨论,能够准确回答。

  第二阶段:1、如果合外力发生时,加速度变化吗?为什么?2、这反映了加速度与合外力的什么关系?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得出加速度与合外力之间的瞬时对应关系。

  第三阶段:1、你能否用学过的知识对加速度与合外力之间的瞬时对应关系进行具体阐述?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用投影仪投影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完善。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合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合外力决定。

  四、谈话法

  通过师生“问题性对话”活动传递和交流信息,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作用。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详见问答技能。

  五、自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阅读教材或有关材料主动获取知识。自学不单单要看懂教材,还应该包括通过阅读,可以做实验,计算问题,解释现象和灵活应用知识等。

高中物理重力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节,本节主要从弹力的产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几点详细剖析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弹力,所以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但高中阶段的弹力,重点是弹力的产生、几种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比初中阶段的知识更复杂,更深入,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后,能够对弹力有更深层的认识,本节中对弹簧弹力大小的探究,也为学生今后分析更复杂的物体受力情况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几种基本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时的他们已经能够较为科学地分析物体的受力,对于弹力的产生、方向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弹力方向,如轻杆、轻绳等,学生还需要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分析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且他们也乐于在课堂上亲自操作,动手实验,所以本节中我将胡克定律作为探究实验来进行,更好地让学生们融入课堂,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和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性形变与弹力;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能够判断常见几种弹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胡克定律的过程中,学会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弹力的认识,领略自然的奥秘,懂得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的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难点:

  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演示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体会微观放大法的巧妙之处,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将如下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环节一:导入环节(过渡句:首先是导入环节)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看蹦极视频,并谈谈对这项运动的的了解,提问学生:在绳子绷直的时候,人受到绳子的力是什么样的力?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弹力?引入本节新课——《弹力》。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极限运动会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在惊心动魄的视频之后,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养成学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现象的习惯,学生学习过弹力,可以很轻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句:接下来的新课讲授环节,这也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四个重要知识点:首先是弹性形变和弹力。

  学生在初中对于弹力的学习,距离本节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些知识点他们可能已经遗忘,所以在进入本节较难知识点之前,我还是会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感受弹力,回忆起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我会让学生们亲自拉动橡皮条,捏橡皮泥,观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复原状,并让学生回答二者分别是什么形变。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和之前对于弹力的学习,尝试归纳弹力的定义,我补充并强调弹力产生的条件。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施加在弹簧、橡皮条这样物体上的力越来越大,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弹性形变的概念,并让学生意识到初中阶段学到的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其实就是不能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这样可以将初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解答学生在低年级时产生的疑惑,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课程螺旋式学习,层层递进的学科特点。

  接着是第二个知识点:研究几种常见弹力。

  我会提问常见的弹力都有哪些?此时根据学生以前的知识基础,可能会回答压力,支持力等,接着我会让学生们注意到研究的关键点,向他们提出问题:刚才说到的的这些弹力,他们真的发生了弹性形变吗?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推导不如眼见为实,所以接下来我会演示实验,用手压桌子,以平面镜放大微小形变,让学生们观察墙上光斑的移动情况,演示结束后,询问同学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手压桌子的力产生时产生的弹力形变非常微小,但是确实存在,让学生们体会微观放大法对物理研究的精妙之处,接着,为了让这个实验充分发挥作用,我会让学生继续思考,手压桌子时,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什么样的,并让学生练习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我会在此时强调,弹力的作用点是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为了方便研究,要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这

  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弹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复杂的受力分析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对于常见弹力的方向有较为全面的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典型情境,我选择的案例如下:匀速运动小车内靠在车内壁的球,物体之间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接触,轻杆、轻绳、轻弹簧上挂物体等,让学生尝试到黑板上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此时学生可能会不断地出错,我会带领学生详细分析案例中弹力的方向,让学生这种知错,改错当中,对于弹力方向的判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据典型案例,总结正确画出弹力的方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我再进行纠错,最后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总结,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然后是第三个个知识点:探究胡克定律。

  学习力时通常从三要素进行研究,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了弹力的作用点、方向,所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猜想后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安排让每个小组利用不同规格的弹簧进行实验,我会提醒同学们实验中注意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画出F----x图象,分析弹力与弹性形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胡克定律内容。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句:新课讲授之后就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来表示,它又代表了什么意义呢?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达式,没有对其物理意义进行深入思考,此时让他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达出的意义。: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小结时,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作业则是画出课后习题中弹力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继续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今后分析更复杂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础:

  七、说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重力说课稿3

  重力是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物理的受力分析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当中。而重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力,因此教材把重力放在三大性质力的首位来介绍,其地位不言而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上采用探究、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我主要采用探究、讨论、观察、分析及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给出几个受力的情况,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出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力和力的图示

  首先给出课本的演示比如: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接着提出问题。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及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得出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然后给出三个例子

  (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

  (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

  (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总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重心。

  (2)、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到解决的方法。课堂训练:

  目的:让学生及时的应用知识。

  例子: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落向地球。我们已经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第二个知识点“重力”。

  2、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初中已经学过,复习一下就可以。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

  教师总结得出: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之后让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给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给出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的参考。得出这样实验的原理。随后给出关于重心的课堂训练,巩固重心的知识点。

  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接下来引入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2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五、小结与作业:小结:

  (1)力和力的图示

  (2)重力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定义

  2、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重力说课稿4

  《重力与重心》是必修 1 第四章第 1 节的内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测量、重心与稳定。重力作用于一切物体,并贯穿于物体整个运动过程,对重力的学习有助于研究物体运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是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动力学部分。本节内容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是对力学习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力--重力的进一步学习,有助于对力的认识和掌握,也为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与运动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力的三要素来表达一个力

  2.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知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3.知道重心的概念.与物体稳定相关的两个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悬挂法来测重心,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4. 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解决稳定与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锥体爬坡实验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习质心,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2.通过稳定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已经学习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习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运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过都是一些比浅的,知识感较肤性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很难理解质心这样的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这里学生将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质点、重心与稳定,特别是质点高一的学生比较难接受。

  对于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较熟悉,学习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对小实验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不同的纬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样的。

  2、重心的测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及应用.

  2、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稳定和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演示实验——锥体爬坡,给学生一种与他们认为不一样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锥体会从低往高处滚动呢?)让学生思考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向学生说,学完了今天的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新课教学

  力的描述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力、以及力的三个要素,在这里只是为学习新的内容——而准备的知识基础的,由于我们对力的学习都从三个要素来学习的,所以,对重力的学习也要从三个要素开始,而力的学习已经是初中,经过了暑假,学生会生疏了,在这里也可以看成是复习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也为后面的重力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与一个力的描述,要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力及其测量

  由于在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的测量,同时也知道了G和m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里运用讲授法给学生讲清楚重力和物重两个概念,并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两者的关系(正比,比值为g),同是也让学生测量重力是用什么仪器,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在这里有一点与初中不一样的是初中时没讲到g的取值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不同的高度,其值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方向,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在这里还是要学生清楚的理解竖直向下,要跟垂直向下区分开来。

  重心与稳定

  由于重力与稳定比较抽象,因此将此定为我讲课的重点,由于用交点来测重心所在直线很容易让学生误解,而且中心是应用很广泛的针对,因此我才用实验法。

  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在初中学生已经有学了,在这里不仅要教给学生什么是重心,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明白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用悬挂法来测量物体的重心的。同时也给学生讲解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应用,使学生清楚原理。通过上面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在上课时的引入,这时,可以让学生领悟重心的奥妙,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激发。

  另外一难点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稳定问题,通过让学生摆放物件进行探究。

  课堂练习:课本P62:1、2

  三、小结

  1、力的描述是通过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4、对于物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5、物体的稳定与物体的重心高度、物体的支面面积有关,重心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

  四、作业P62:3、5

  五、板书设计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力: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9.8N/kg(g不同纬度的取值不同)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用悬挂法测量)

  重心和稳定: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

  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

  六、教学效果预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可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了解到g的取值情况,知道用悬挂法来测量重心,能把物体抽象成一质点,这对于后面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与稳定相关的因素。

高中物理重力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重力势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能量,它与重力做功紧密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并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习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认知上看,高一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的转化。

  (过渡)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又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宁夏分部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为了有效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式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等方法。

  (过渡)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法和学法将会得到体现。最后我重点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块摇摇欲坠的瓦片,常使行人惊心。(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宁夏分部

  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因而认识重力势能要对重力做功进行研究。

  (二)推进新课:本版块我分为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第一环节:探究重力的功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小球自由下落(图)小球沿倾斜直线下落(图)小球沿曲线下落(图)学生比较计算结果,讨论重力做到功,最终得出结论: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路径无关,只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设计意图:从具体情景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总结寻求重力做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接下来我们探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第二环节:探究重力势能

  步骤一::定性探究: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1:用同体积的铁球和橡胶球从相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实验2:用同一小铁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宁夏分部

  步骤二:定量探究:怎么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引导学生联想重力做功表达式:WG=mgh=mgh1-mgh2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边正好是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值,在物理学中,我们用“mgh”表示重力势能。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的定义式:EP=mgh(采用讲授法,指出mgh的特殊含义,重力势能的定义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指出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J)。

  步骤三:设问:物体位置变化,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那么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有什么关系呢?小组讨论总结:WG= EP1-EP2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

  物体从高处运动到低处:重力做正功,势能减小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物体从低处运动到高处:重力做负功,势能的增加量为物体客服重力所做的功(设计意图:分两种情况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功与能的关系:做功过程就是能量变化的过程。从而也到达了本节重点的突破)第三环节: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设问:计算某物体在一定高度时的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学生出现不同计算结果,展开讨论,引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归纳总结:

  1、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重力势能的差值与参考平面无关

  2、重力势能有正负

  第四环节: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宁夏分部

  设问:重力势能是谁的?学生会想当然回答是物体m的

  设问:如果没有地球,还有重力势能吗?学生豁然开朗:原来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冲突,学生不断思考,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突破本节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的兴趣。)(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课学习知识,一是检查上课内容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便于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加以完善补充,形成板书如下:

  七、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重力说课稿6

  《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测量;

  3.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 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静态和动态)图片展示奇特的力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几幅有关重力的图片来告诉学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见的`力——重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通过提问,复习 初中时是怎样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学习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画力的图示?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常常容易出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而不是只记住它的画法。所以教师先举例(图4-6 力的图示)该怎样画。举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让学生动手画,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评价与分析 学生所画的力的图示,指出他们的错误,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的画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

  教师举例(树叶飘落等)引出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重力无处不在。通过力的三要素分别讲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测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并让学生知道g值会随地球上纬度和高度而变化。教师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那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得出有规则几何形状且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几何中心;教师提问:没有规则的物体重心如何确定?指导学生利用悬挂法寻找重心,学生进行实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把知识扩展到;重心的高低影响物体的稳度,教师举例说明;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重力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重力与重心说课稿01-06

高中物理重力与重心说课稿11-23

初中物理课重力的说课稿07-25

高中物理说课稿11-03

高中物理说课稿优秀03-24

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11-02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11-08

【热】高中物理说课稿11-27

高中物理说课稿【热门】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