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2-11-07 09:41:18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物理说课稿(精选15篇)

高中物理说课稿1

  1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 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 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 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4) 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说教学方法

  (1) 实验观察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 实验研究 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讲练结合式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5说教学程序

  (1) 复习提问:

  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

  板书:ΔS=aT2

  (2) 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高中物理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知识作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懂得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向心力大小与m、r、ω的关系

  2.难点:①理解向心力的概念②理解公式a=rw 2 和a=v 2 /r

  四、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高中物理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本节内容涉及公式较多,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归纳结论,理解记忆公式,从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目的。

  因此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 1/2,课堂气氛将比较活跃,能真正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五、教学用具

  1.多媒体、录象短片、课件

  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弹簧秤,绳子,小球(若干个),圆珠笔杆套

  六、教学过程

  (一)向心力概念:

  复习上节内容,播放几个匀速圆周运动实例的录象短片,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发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总是指向轨迹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并理解它的方向和作用。

  (二)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播放小孩拿着带绳子的玩具抡圈圈的画面和赛车因速度过大而脱离轨道的片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一定的向心力,否则物体将脱离圆轨道。然后设问:质量为 m的物体以角速度ω做半径为r的匀速周运动时,究竟需要多大的向心力?引出探究向心力大小这一研究课题。

  2.思维发散,科学猜想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如你是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向心力大小的人,猜猜看向心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指出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

高中物理说课稿3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1课时。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张艳梅将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动能定理等两部分,属于掌握的范围,是在学习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的基础上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可结合初中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及动能定理的涵义。动能定理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概念,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动能和动能定理,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动能定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的清楚认识,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是本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要突破学生思维上的这一难点,设计实验是关键。

  分析例题之后,让学生做一道题,大家使用的方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比较方便、灵活。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对动能公式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真正意义上理解动能定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要真正地理解动能定理,必须要循序渐进,遵循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此外,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动手操作等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意义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课堂小结:

  4、巩固练习:教材例题

  5、作业设置: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七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公式:

  3、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

  4、单位:焦耳(J)

  二、动能定理

  1、定义

  2、表达式:

  3、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及其运动过程

  (2)受力分析,并确定各个力所做的功

  (3)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

  (4)列方程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说明

高中物理说课稿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能力目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表、v-t图、及思考与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三、几点想法

  1.关于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时,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必要性。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提供现有数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做实验获得?我兼顾了两者。本节课的关键是对加速度的理解,开始不宜通过实验来自己获取数据,否则会喧宾夺主。在提供数据时考虑到学生对数据的可信度,提供了身边的学生感觉到的百米起跑和电动车起步,去消了学生的对数据的质疑。而在最后又通过纸带让学生自己来获取和处理数据,以期他们对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2.问题的设置

  思考与讨论1: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关于表格我没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对多数据的对比和处理列表和做图的习惯。在练习3中让学生自己列表和填表,进一步渗透这种思想。

  练习1:

  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以区别加速度与速度和速度变化量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思考与讨论2:

  引导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加速度的优点,加深对v-t图象的理解,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教材和高考对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

  练习2:

  由思考与讨论2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使学生对加速度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对加速度的矢量性做一个强调。第一问的设置暗示学生不要把物理学成数学。物理中图象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数学中图象的信息量。

  练习3在以上表述过。

  3.暂时淡化三个问题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由什么来决定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平均加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第三,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快慢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高中物理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本场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向心加速度》。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见解。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向心加速度》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六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授了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以及推导公式。学生在前面以及学习了《圆周运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之后学习向心力以及一些复杂的圆周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在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在认知等方面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加速度比较抽象,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为了遵循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加速度方向,而后引导学生探索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的推导,这也是新教材编写的意图,突出概念教学的物理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负责老师微信66746005领取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点是)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小组活动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会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匀速圆周运动,指出匀速指的是大小不变方向改变的变速运动,进而提出问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那匀速圆周的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该如何计算?【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提出新的问题,不仅可以巩固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还能通过认知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学习欲,保持良好学习状态进而进入学习。】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首先我将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和光滑平面上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的匀速圆周运动,要求同学们分析受力情况。通过这两个例子来说明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以上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引出抽象的概念,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我这么做的意图在于,将问题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是单纯知识灌输,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自主探讨,不仅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还能锻炼交流沟通能力。】

  经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我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鼓励积极思考的同学,之后带领全班共同总结推导出公式,而我会把公式的推导过程板书在黑板之上。

  然后进入巩固环节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将请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能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系统化。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有加速度,必然有力,思考向心加速度是什么力产生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让我及时的获得教学反馈,方便及时调节。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能使学生把物理问题带到课下,带到生活,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七、说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说课稿6

  高中物理说课例谈

  近几年以来,各省以及全国举办的说课比赛越来越多,通过说课来反映教师口头表达,更加能显示出教师对课本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反映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做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将与大家来探讨一下如何说好一堂物理课。首先,什么是说课%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根据。从说课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它同备课、上课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其不同特色。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每一部分内容的为什么,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对于一堂物理说课来说也是一样的。如何去说好一堂物理课%我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物理第一册(必修)》第三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20xx年11月在甘肃省举行的全省青年教师物理说课大赛中也有这一课题)为例子来浅谈一下如何说好一堂物理课。

  一、 说教材

  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我认为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 教材简析

  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的地位、作用。比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来说:它的地位具有双重性。其一,它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属运动学和力学的结合点:阐明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各自研究内容的不同,扼要地说明了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牛顿在总结了前人关于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研究而提出的三条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

  2. 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比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课来说: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

  比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课来说:牛顿第一定律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从而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质惯性的概念。

  这样的顺序充分体现了以知识本身为出发点,从而培养人的实际能力,最终升华出知识的价值——德育目标。

  二、 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确切地道出了教学系统中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表现在教学活动的探索中是否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作用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独立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最优化地使学生从现有的水平向更高一级水平发展,有效地对学生探索尝试活动进行诱导和评价。为此,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应着眼于学生怎样学。不应以教为中心,而应以学为主体进行设计。既把学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为主导成为学生主体的根本保证。

  从教学任务来看,感知新知识,以演示法、尝试法、实验法为主;理解新知识,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形成技能时,以练习法为主;从教学内容来看,物理教学,以演示法、实验法、推理法为主;教学起始概念,一般用实验法、探究研讨法。从学法指导来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教师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等。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二、 说教学

  过程它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还是从《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来谈谈教学过程(列表附后):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5.说明板书设计。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还是从《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来谈谈教学过程(列表附后):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地位:本章在高中物理是重点章节。概念抽象化,难于理解和

  掌握。本节是本章知识的应用,是理解和掌握好力学、电

  学知识综合应用的关键一课。

  2.大纲: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曲线运动是会考及高考的重点,属C

  类要求。

  3.教材:本节是综合运用力学、电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学科内

  综合,根据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结合大纲要求,在侧重知识掌握和应用的同时,切合学生实际制定本节知识、能力、德育、方法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掌握带电粒子(不计重力)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2.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运动过程的能量转化与守恒情况。

  3.用运动规律、能量观点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判断能力及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

  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力学、电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主动探索感受内因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主动性。

  方法目标:类比研究

  二、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运动规律及应用

  2.教学难点:研究方法及规律应用

  根据本节作为应用是理解和掌握本章知识的关键,故把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确定为重点。本节要综合运用力学、电学知识并结合能量分析处理问题,学生在这些方面是薄弱环节,故将研究方法及规律的应用确定为难点。

  2.题的设置

  讨论题(1)和练习(1)突出解决学生易混淆的问题,澄清认识加强对重

  点内容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

  讨论题(2)体现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发散思维。

  讨论题(3)从能量为主线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中能量转化,

  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导入新课:介绍曲线运动条件,引入新课开门见山。

  新课教学:

  (一)类比研究平抛运动,找出相似之处。

  得出研究方法,突破难点。

  (二)运动规律总结

  鉴于对平抛运动知识的储备,由学生自己推导得出规律,教师只

  是一个引导者,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渗透德育目标,达到知识目

  标。

  (三)应用理解

  采取启发提问,讨论辩析,加深对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

  突出重点,培养能力。

  (四)教法

  本节以学生为主体,探索研究,类比讨论,归纳总结出本节运动

  规律,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给他们方法。

  (五)CAI辅助教学

  能将不能实验演示的现象,客观地模拟演示,加强形象思维训

  练。多媒体的使用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增大课堂容量,提高

  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加深了理解和记忆,这

  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对当今教学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说课浅谈

  广东四会清源中学 (526200) 叶逸炜

  为了迎接第四届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省教研室定于十二月份举行广东省中学物理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由此,九月份以来说课活动在全省各中学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关注,不少学校还把说课作为教研形式在各科组教研活动中实践推广。但是,由于很多中学与教师都是初次接触说课这种教研和比赛方式,在学校教研活动和校、县、市的各级说课选拔赛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模糊、出现较大偏差等不足之处。下面针对这些主要问题谈谈说课。

  一、说课是怎样的一种活动形式?

  所谓说课,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根据所授课的具体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能力特点和认识规律,由说课教师以口头形式向特殊的听课者(教师、教研员或评委)表述该课题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及其理论依据。

  二、说课有哪些基本环节与要求?怎样组织说课内容?

  说课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学校教研活动还有说课后体会)等几个环节。说课者应在这几个基本环节基础上表述自己的教学思想。

  1、说教材。说教材要求说出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地位就是说出授课教学内容在某一学习阶段或音节之间或某一知识点中的纵横联系、地位与作用。以初中物理《平面镜》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中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说教学目标一般应把它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并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表述。例如:《平面镜》一节的内容为例,其教材地位可表述为:《平面镜》的知识目标是:知道平面成像的特点,初步建立虚像的概念和知道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能力目标是: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正确表达物理问题的能力、根据反射定律解释和处理一些简单的平面镜成像与光路控制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是:培养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说重点和难点就是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表述出来。说教材时要求正确理解教材地位、目标明确且符合大纲要求、重点和难点认定准确。

  2、说教法、说学法。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实际、学科特点、学生心理特点、思维特点、认识规律和知识基础等确定选择恰当高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方法等,有效地启发学生心智,既教给其知识,又发展其智力、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当然,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例: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平面镜》这节课准备贯彻启发式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采用演示实验法、作图法、讲授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学法上则注重有效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思考和得出结论,并正确地表达物理问题,最后通过安排课堂练习给予巩固和加深理解。

  3、说教学过程。这一环节要求根据教学实际说出课时安排、课堂结构、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设计等,其中教学过程应体现说课者怎样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衔接过渡、设计例题和设计课堂练习。另外,还必须从理性的高度用个人的理解和理论依据支持和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说,说教学过程要求说课者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这样做的动机和理论依据是什么等三个方面表述自己的教学思想。由于说教学过程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之上,既能体现教师优化课堂结构、驾驭处理教材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水平,又能体现教师备课过程的理性思维水平,从而使备课更科学、严谨、理性、深入,所以说教学过程是说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4、说课后教学体会。上完课后,由教师根据自我感受、自我反思、作业和检测的反馈信息等表述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述: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恰当;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如何;有哪些成功或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予以克服或优化。

  、说课和常规备课及上课有什么区别?

  说课和常规备课的最大区别在于:说课需要用相关的教育学、教学概论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支持和解释“这样做”的动机与原因,而常规备课不用这么做。简而言之,说课是常规备课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说课也不等同于上课。首先,常规上课的对象是获取知识的学生,而说课的对象是教师、教研员或评委。其次,常规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具体展现,而说课除了要说教学过程外,还要说教材、说教法和说学法。而且由于对象的不同,在说教学过程时,演示实验和例题讲解等不必象常规上课一样实做,作口头表述就行。当然,关键之处和有创意之处可辅以有关器材,投影片等作较详尽的演示、描述或说明。部分教学内容不必细讲,点到为止即可。总而言之,对于说教学过程的非理论部分,说课者只须做到让听课者领会你是怎样教、学生是怎样学的就行了。但是,对于说教学过程的理论部分,说课者必须为那些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措施等作出明确的说明,清楚地表明你“这样做”的动机和理论依据是什么。

  四、怎样做好说课的准备工作?

  1、资料和知识准备。说课者首先应多方收集教学大纲、课本、教参、其它参考资料、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报纸刊物等书籍资料,认真阅读整理。然后逐步分析确定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和学法,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并优化课堂结构。

  2、写说课稿或说课设计,教具准备。用文字把说课内容(详细)或说课设计(简略)写下来,根据说课的几个基本环节阐述教什么、怎么教和这样做的动机与理论依据是什么。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实物和教具如投影片、幻灯片、课堂摄像影片或电脑软件等供说课时辅助使用

  中学物理说课评价原则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物理教师的教学实践,说课比赛的评价原则要体现以下教育科学理念。

  1.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条件、创设适当的情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体现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思想。

  提倡参与型教学组织方式,教师要创设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境,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3.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思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把实验和探究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尝试利用实验和已知规律探求新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技术和社会问题,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个人和社会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5.体现综合优化的思想,有效、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一般来说,引入新课3~5分钟,新课进行25~30分钟,课内练习8~10 分钟,小结讨论或补救矫正3~5分钟。

  综上所述,说课的内容大致有:说教材,讲教法;说学生,讲学法;说程序,讲过程。执教者要把教案设计的缘由、根据说出来,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原原本本地说给同行及上级领导听听,要求更高,程度更深,体现出说课的科学性、预见性、深刻性。

  新课标下如何说课

  新课改理念下如何说课

  "说课"说什么

  刚涉及说课的老师可能对说课的几个基本要素不是很清楚,这里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从现有的说课基本模式而言,说课大体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1,教材分析

  (1)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属于何种课型,包含了哪些知识点,教材在编写上有什么意图和特点,特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渗透的数学思想;

  (2)该教学内容在教材,单元乃至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以及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2,目标定位

  (1)教学目标

  现在已打破原有的知识技能,思想教育分块目标陈述的方式,新课标倡导我们将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目标予以整合,有机结合来定位;

  (2)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4)教学准备(如教具,学具的准备等都可简要予以阐述)

  3,教学流程

  (1)整体设计

  应该说一说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 简要介绍该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应用题课大体可沿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安排"创设情景——建立模型——实践运用"三部曲进行,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做数学的教学理念.

  (2)环节设计

高中物理说课稿7

  1. 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

  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 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

  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 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

  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 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

  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gt2/2。

  (2) 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

  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 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说教学方法

  (1) 实验观察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 实验研究 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讲练结合式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 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5. 说教学程序

  (1) 复习提问:

  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ΔS=aT2

  (2) 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 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

  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

  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 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

  根据:ΔS=aT2

  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竖直向下。

  (3) 推导

  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 巩固练习

  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习(1)(2)(3)

高中物理说课稿8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同时,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上本节内容最大的亮点在探究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接着用另外一个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来以前的就教材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是这样讲的: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分析学情

  学生们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们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们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们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们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们对等效替代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方式习惯上,大多数学生们还是习惯“吃现成”,同过本节课,要近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3、学生们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们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们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重点: (1)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方式;(2)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难点: (1)探究实验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安排与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2)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需要给学生们大量的探究时间,教师引导学生们探究,使探究过程自然而又合理,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圆满达成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做如下设计:

  1、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伟大的地质学 家李四光先生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们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们探究的热情。

  2、引导学生们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是对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释。在学生们通过观察得出简单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的给以引导,让学生们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猜想。

  3、指导学生们合理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实验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为了设计把一切都抛给学生们。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有强有略,要对设计过程进行有计划的指导。

  4、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评估

  由于学生们探究的内容是人类早已发现的,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不宜设计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过程,在极低端得情况下,往往成为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形式化的探究。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几何关系,只是让学生们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改变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通过探究从未知到达已知。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们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结束语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们初步体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有一点了解和体会。不求目标的全面达成,希望学生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科学探究的尝试。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说课稿9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的二级主题“机械能与能源”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内容的条目是:“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该条目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重力势能,并能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出发,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势能有:重力势能、电势能、分子势能,重力势能的学习对以后相关概念的学习至关重要。

  “势能的改变”是下节“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通过弹性力做功来判断弹性势能的变化。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3.理解重力做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4.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㈡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散思维和理论探究归纳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WG=Ep1-Ep2 关系的得出及应用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探究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通过的雪崩及水库等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重力势能与高度和重力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学习体验应用“控制变量法”与“比较法”定性研究;通过设计物理过程体会“理论探究法”定量研究。通过实例计算来认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加深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流程】

  1、 开始,播放图片,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导出概念:重力势能Ep。时间5分钟。

  2、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Ep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生交流互动,猜测,建立假设。

  实验定性检验,得出结论Ep与mg 及h 有关。时间5分钟。

  3、 教师引导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思考,并从理论上定量推导Ep与mg 及h的关系。时间5分钟。

  4、 教师创设实例,学生思考分析,教师辅导总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时间10分钟。

  5、 教师创设实例,师生共同分析得出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时间5分钟。

  6、 最后让学生自主讨论多米诺骨牌现象及斜抛物体运动中重力势能的变化及重力做功及潮汐能三个问题,使学生能结合生活现象深化知识应用,提升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时间10分钟。

  7、 布置作业.

  总结:“《重力势能的改变》说课稿”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能从最基本的地方帮助到大家,也祝愿每位老师工作顺利!

高中物理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叫韦国祥,来自于武鸣县罗波高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选自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四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根据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V([Y:L8}1g9N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周期 和频率m—W+X"g—h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三、德育目标:

  旭谷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学会全面认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e nj ?^u—a5H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推理归纳法、比较分析法,分层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

  教学步骤:

  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本节课设计如下:?%W|'c6?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几个常见的圆周运动的例子(如:地球和各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电风扇转动)。学生观察,认识到这几个运动的共同点是:其运动轨迹都是圆周。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Lx)aF'jq4hJ

  二、新课教学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D k*U n/wJ5Y

  1、匀速圆周运动

  通过刚才的录像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是观察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关系,明确圆周运动分为变速圆周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以及它们的区别。得出结论,①变速圆周运动特点是: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不等。②匀速圆周运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

  通过以上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教师进行总结,提出:匀速圆周运动是最简单的圆周运动,类似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直线运动;其次,运动的轨迹是圆周,是曲线,所以是曲线运动。由此可见,匀速圆周运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变速运动。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引出第一个概念:线速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投影出阅读提纲,学生先归纳,后师生互动加深学习。

  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将知识点投影,让学生理解线速度的概念、定义、大小、方向)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1)线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

  2)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s和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线速度。(比值定义法)

  s(3)大小:v=。单位:m/s(s是弧长,非位移) t

  (4)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上

  这里重点强调:

  (1)“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指的是速度的大小不变,即速率不变;而“匀速直线运动”的“匀速”是指:大小方向都不变,二者并不相同。

  同时指出: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2)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除了可以用“线速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之外,还可以“角速度”来描述。

  这时播放课件:模拟唱片运动。在其上放一个物体随唱片做匀速圆周运动,特写其与圆心的连线及其扫过的面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归纳知识点。形成角速度的概念 a: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2] 角速度的定义是什么?

  3)角速度等于什么和什么的比值

  4)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4B8f'N] ?0t1Z(D

  教师提示,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相关答案。

  这里强调: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对于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n—a5z `pA—O。f1Z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即运动物体经过一定时间后,又重复回到

  原来的位置,使学生形成“周期”的概念。引出“周期、频率和转速”这个教学重点。 a: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b: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题: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8Z B4}8A

  1) 什么叫周期, 什么叫频率; 什么叫转速

  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DA7jW8{!R}p

  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教师投影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做课堂笔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投影出一个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投影学生解题结果并进行点评。稿|试卷|教学设计|疑难解析|物理论坛|物理在线教学|物理课件|德育论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o^D,_

  将刚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弄清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提出: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学生讨论有几种方法,教师总结。理|初中物理|物理论文卷|教学设计|疑难解析|物理论坛|物理在线教学|物理课件|德育论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C0ek+mcA

  根据推导出来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v=rω,分组讨论几个问题。

  讨论:

  1)当r一定时, v与ω之间的关系(成反比)

  2)当 v一定时,ω与r的关系(成反比)

  3)当ω一定时,v与 r的关系(成正比 )

  (二)例题讨论(用投影出示例题1、例题2,见教案)

  例1:分析下图中,A、C两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主动轮通过皮带、链条、齿轮等带动从动轮的过程中,皮带(链条)上各点以及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况下,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物分析得到:同一轮上各点的角速度相同。

  用投影出示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进行知识的拓展。

  三、分组探究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W6q P)pJ

  利用网络资源探究“神舟飞船”, 把学生大体分成两组,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我利用校园网设计一个专题栏目,把网上有关神舟飞船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高中物理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下面我对这节课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选修3系列的第一章,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也是高中阶段基础的内容之一。电场强度描述了电场的力的性质,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学好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才可拓展延伸至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的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所以电场强度是掌握电学其他许多概念的基础。因此电场强度概念不仅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电学,乃至整个电磁学的重点之一。要让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首先要建立电场的概念,这是学生在学习本节感到最困难的地方。

  统观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不难发现本课的教学有如下的特点:

  1.知识点多: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检验电荷,点电荷的电场,场源电荷,矢量运算等

  2.教学内容抽象:电场看不见模不着,学生对于场的感性认识少,电场线是一个理想的模型

  3.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备:关于场没有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必须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知道它的单位和定义式及方向的规定。

  4、了解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通过实验及类比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2、在理论和实验论证、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得出,让学生体会到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于“超距作用”的观点到场的提出的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协作性和继承性,法拉弟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性。

  2、通过电场强度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以及对于自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性。

  3、通过学习电荷的电场分布,认识到对称和科学美感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以深刻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为重点内容。

  确定依据为本节课的中心是让学生认识到场的客观存在,及场的力的性质。由此引入一个物理量并恰当地定义它成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因此将它定为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有三个:一场强的定义方法;二场强和电场力的区别和联系;三几种典型电场线的分布。确定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电场强度的引入过程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二电场强度与电场力容易发生混淆,三学生对电场线的分布往往只识其形而不解其质。

  四、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性思维较强的特点,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如:启发式教学法、 “发现学习”教学法。

  学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协商讨论,突出主体性。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变学会为会学,是改革传统教学的重大课题。

  五、教学过程

  据以上的分析,教学中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掌握知识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大约需要3分钟)

  首先提出问题(看幻灯片1)学生解答,之后我这样导言:力不能脱离施力、受力物理而独立存在,即力具有物质性,由此可知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这节课我们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它,一是定量描述,二是形象化描述。由此引出课题“电场强度”

  意图:这样处理抓住要害,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发现矛盾,使学生不知不觉开始新的认知体系的建构。

  2.新课教学:

  首先电场的教学:(看幻灯片2)

  让学生认识到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并通过类比的方式,克服学生陌生心理。之后强调本节课的知识主线: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作用。

  然后进入电场强度的教学(大约需要17分钟)

  创设问题情景:(幻灯片3)

  1)两点电荷间静电力的产生用场的观点怎样解释?进一步说明场具有何性质?

  2)电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来认识它?

  3)引入的试探电荷应具有什么特点才能真正反映原电场的性质?

  4)同一试探电荷在某一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的大小方向一般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前四个问题,以电荷在电场中受力为主线,引出电场力的性质:即电场有强弱又有方向

  (看幻灯片4)

  1)能否任意选取一个电荷,用它在电场中某位置受到的电场力表示该点的电场的强弱和方向?为什么?

  2)同一试探电荷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不同,不同试探电荷在电场中同一位置受力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电场力即与试探电荷电量有关,又与电荷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据此试问:F/Q是反映了谁的量?

  显然我们应引入一个物理量,并对它恰当的定义,使其充分反映场的强弱和方向,引入的物理量就叫场强吧,该如何定义它呢?

  意图:通过以上合理设问,明确思维轨迹。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场强引入的思路及其物理意义,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一。而在下面的问题中又顺理成章出开始了对场强的进一步的认识。(看幻灯片5)

  1) 前面用比值法定义了场强的大小,场强的方向又如何定义呢?

  2)由定义式E=F/Q和力学单位制确定E的单位和其单位在数值上含义。

  让学生思考在E=F/Q中Q是什么电荷的电量?能否推出E∝F、E∝1/Q

  而场强E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归纳电场强度物理意义、定义及其特点

  电场强度是对电场的定量描述。但电场看不见、摸不着,为便于我们的研究,需要把它形象化的表达出来,物理学中用一系列的曲线来代表电场。

  ⑶由此引出电场线教学(大约需要12分钟)

  幻灯片7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类比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首先复习初中所学的磁感线的定义,并通过条形磁铁磁感线的分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磁感线的疏密同时反映了磁场的强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画电场线也需要以一个恰当的规定为前提,经过这样处理使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从而使学习形成最大的正迁移。

  在类比基础上解决下列问题(幻灯片8)

  ①让学生总结出画电场线的两个规定

  ②在了解了匀强电场定义的前提下,画出它的电场线?

  ③在做完教材41页例二后,画出孤立正电荷、负电荷电场的电场线

  ④不要求画出等量同号、等量异号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让学生观察教材图12-7, 找出:

  电场线的方向特点

  电场线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之后观看图片和动画:(幻灯片8、9)

  最后学生注意观察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总结电场线全部特点

  意图:通过恰当的类比,潜移默化、突破难点教学难点三。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使学生获得创造体验的同时把握根本。

  3、课堂练习:(大约需要10分钟)

  为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将安排如下练习:

  1)在电场强度教学结束时,练习教材例题一,巩固F=EQ表达式的应用。

  2)在引导学生画孤立点电荷电场线之前,练习教材例题二,即巩固定义E=F/Q,又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3)通过让学生填写场强与电场力的区别与联系的表格,即考查、反馈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突破了此教学难点二。

  4、课后小结:(大约需要3分钟)

  在这部分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畅谈对本节课知识上的收获,思想方法上的领悟,教师在评价的同时加以补充。意图是帮助学生梳理全节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5、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领会研究方法,特布置作业如下:

  1)课后练习⑴⑵⑶

  2)阅读课后的阅读材料“用比值定义物理量”

  6、板书设计

  以上即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功率》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3节内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体现了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效果积累,同时功又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学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能得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的教学要求为: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式。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义、表达式P=W/t、单位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材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说明了物体做功、机器做功的功率等说法实质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车的功率就是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钢绳拉力的功率.然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了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既P=FV。再借助“说一说”和“做一做”栏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最后教材结合例题讨论了汽车两种启动模式的相关问题。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安排1个学时,并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概念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

  2、会利用P=W/t,P=FV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整个教学是按照情景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讨论质疑、教师精讲、反馈练习的思路设计的,这种“自学辅导”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从学生自学的感性认识出发,到学生讨论质疑的深入,当学生出现疑难问题走头无路的时候,教师精讲,点明主旨,给学生来一个柳暗花明,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最后反馈练习,作以小结。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结合具体实例,提出几个与做功快慢有关的问题,引入本课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评析、让学生体会功率的含义,从而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环境中。)

  2、进行新课

  组织学生观察教材中插图,讨论与做功快慢有关的问题,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用与电功率、速度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起功率的概念。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与功率有关的内容,了解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及其换算。

  4、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额定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了解机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与联系。

  5、组织学生讨论“想想议议”,在物理中或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的快慢?我们是怎样表示的?

  6、师生一起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功率P=FV表达式,并说明式中各符号的物理意义。

  7、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并强调解题的思路及注意的问题。

  8、例题讲解和反馈检测

  9、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1、2、4题

高中物理说课稿13

  说教材:

  《超重与失重》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4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超重现象;2.失重现象。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4.能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的难点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析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实质,并利用实例来引导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分析。用例题的形式,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其本质。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法、例题讲解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分析。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能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内容;并利用视频展示:翻滚过山车录像片段。学生注意观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提出有两个物理现象(超重和失重)与本节课有关。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教师做课本118页的迷你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教师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把实验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计算,并比较。引出超重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进而利用119页例题讲解,巩固受力分析的解题思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

  教师举例(人在电梯里,电梯上升时;电梯下降时),人有不同的感觉?引导学生分析电梯的上升与下降时,人的受力情况。知道上升时,是超重现象;通过类比方法,来解决电梯下降时,得到人受到的合力比重力小。引出失重现象的概念。并通过例题的讲解来分析、巩固超重和失重现象。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有时间的话)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说课稿14

  尊敬的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说课,教材分析,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工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也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那么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理解,对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下一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因此本届内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关建的一节,是重点的一节。

  二、学生学情

  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学生已经认识到做功必然引起对应能量发生变化。

  (3)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与运动联系到一起。

  (4)通过三年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单位以及符号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物理意义

  3、理解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体会演绎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演绎推理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动能定理应用的学习,领会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

  1、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的方式(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2、活动探究法(理论推理)

  3、集体讨论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学法:观察思考、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出课题

  2、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一)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告诉我们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上一节我们探

  2那么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的表达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关系得出了呢?

  出示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

  (二)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演示观察实验思考:

  (1)从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滚到底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谁得动能大?

  (2)从高度不同质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哪个的动能大呢?

  (3)总结一些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以达到引发学生兴趣为目的)

  结论:质量大,速度决定动能大小。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情境展示: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移动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问题:学生推导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综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导得出什么样的式子?

  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 它包含了影响动能的两个因素:m和v

  (2) 这个过程末状态与初状态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3) 它涵盖了我们前面探究得到的结论W∝V

  2.于是我们说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Ek

  (1)概念:

  (2)动能的标矢性:

  (3)动能的单位:

  (4)动能式状态量还是过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组织学生一起进一步分析例1的推导结果:提出问题:

  (1)等式左边W的意义

  (2)等式右边意义是什么?

  (3)此式的又表达了什么意思?

  (4)结论.上面关系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的动能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1)W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边代表着变化量

  (2)当物体在变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线运动时,动能定理也同样适用。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例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m=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1、为什么动能定理能解决变力问题?

  2、建立动能和动能定理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3、建立动能定理经历了那些过程?

  4、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堂小结)?

  目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认知过程、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高中物理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互感自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殊情况,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以后的学习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判断

  难点是:对自感有关规律的认识.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此确定本课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2、能够用电磁感应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

  3、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首先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紧接着我出示这样一个电路图并设问: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或向右滑动时,有无电流通过电阻R1?电流的方向如何?

  然后教师提出:对于线圈L1来说,当滑动变阻器向左或向右滑动时,穿过L1这个电路的磁通量也发生了变化,会不会在这个闭合电路中也发生电磁感应想象呢?是否有感应电动势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紧接着提出互感现象,然后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变压器、收音机的“磁性天线”等互感现象的具体应用。

  让学生来了解变压器、收音机的“磁性天线”都是利用互感现象制成的。知道互感现象在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中的广泛应用。

  2、实验探究自感现象

  首先设计一演示实验 :让几位学生手拉手与一个线圈并联,电源只需一节干电池,发现在开关断开瞬间学生受到电击,迅速收回双手。

  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一节干电池怎么会使学生受到电击呢?由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的探究渴望,引入自感现象

  接着演示两个有关自感现象的示实验.要求学生注意演示过程和瞬间发生的现象.

  (1)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如图),

  首先展示电路结构,让学生根据电路图说出需要的器材,连接实物,动手操作并观察现象,运用已学知识来探究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要求:接通电源缓慢调整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两个灯泡A1、A2的发光亮度相同。

  断开电路后,再重新接通电路,重复几次.

  通过观察实验,教师让学生交流总结断开电路后,再接通电路时发生的现象。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问题:两个灯泡稳定发光时亮度是一样的。为什么电路接通时,A2立即点亮,而A1要滞后一段时间?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分析得出通电自感的实验规律:通过灯A1的电流不是立即变强而是逐渐增强,使A1滞后一点时间点亮.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断电时的自感现象(如图).展示电路结构,让学生根据电路图选择器材,连接实物,动手操作并观察现象。

  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最后得出的结论更能让他们信服,印象更加深刻,比讲授法效果要好。并且探究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是从旁引导,最后让学生叙述现象并简单推理:学生应看到电路断开时灯A闪亮一下,说明通过灯泡有一个强电流.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断开电路时,通过灯泡A的电流突然增大?

  在此,我通过幻灯片讲述断电自感过程.

  启发学生画出断电时通过灯泡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线.

  最后通过总结以上两个实验得出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的概念 ,根据楞次定律和两个实验,可以总结出: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开始新课时电击实验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通电和断电自感现象的探究和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3、推理得到影响自感电动势的因素

  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自感电动势就是是感应电动势,它是由自身电流变化产生的,它和电流变化有什么关系呢?师生共同分析研究:

  (1)磁通量的变化ΔФ与电流的变化ΔI成正比,即:ΔФ∝ΔI.从而得出自感电动势与电流的变化率成正比,引入比例系数L。

  (2)说明自感系数L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4.自感现象的实际意义.

  (1)说明自感现象广泛存在.凡是有导线、线圈的设备中,只要有电流变化都有自感现象存在,因此要充分考虑自感和利用自感.(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自感现象的危害及防止措施.

  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 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 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高中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说课稿11-03

高中物理说课稿12-05

高中物理说课稿11-24

高中物理的说课稿12-04

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11-02

高中物理《功》说课稿12-06

高中物理说课稿样本12-06

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10-21

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10-30

高中物理速度说课稿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