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2-10-09 03:08:57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8篇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1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

  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 ***********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

  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三、说学法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

  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2

  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课指导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课改的精神,对这节课进行分析和设计

  二、说课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酚类物质是采用具体代表物的方式进行学习。授课安排为1课时。酚与醇结构相似,都含有羟基,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预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并通过各自代表物的性质的对比,理解醇羟基与酚羟基的区别,体会官能团与取代基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思想,为后续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方法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看,在必修阶段已经具备有机化学基本的类别概念,知道一些典型有机物的性质。在选修5第一、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对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基团的相互影响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有待完善。

  从能力层面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分析简单实验的能力;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规律比较熟悉,因此具有性质预测的知识基础,知道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具备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实验班学生,他们乐于展示自我,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容易展开。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合作创新的精神还有一定程度欠缺,需要老师引导和支持。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通过对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分析,我制订出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结构、性质及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a、通过以问题为驱动的自主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类比推测、分析解决问题和观察的能力以及实验综合能力

  b、在苯酚结构与性质的理论探讨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提升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通过对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理解,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b、通过苯酚的用途与毒性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学会辩证的看待化学物质

  c、训练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与人沟通、争辩、交流的勇气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酸性、苯环上的三元取代)

  (2)难点:建立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基本观念。

  四、说课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

  2【教学辅助手段】

  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2【学法指导】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思路——以问题为中心

  1、 以结构、性质、用途为主线,展示学科特色。

  2、 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设置问题链,让问题与活动来驱动教学进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4、从小课堂到社会,通过苯酚用途与性质的结合,将知识迁移至陌生的情境,将学习延伸至社会大课堂。

  六、说课程序

  (一)、情景引入:

  【情景一】电影:战争

  【情景二】展示药皂、苯酚软膏

  我通过战争引出的.结构式,进一步构建酚类物质的定义。并提出为什么生石灰可以销毁?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酚类物质的兴趣。

  再通过展示药皂、苯酚软膏,从生活走向化学让学生对代表物苯酚有一个表象认识,为学生学习新课创设了饶有兴味的意境。

  (二)、构建苯酚物理性质: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实验一]苯酚的物理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①看、闻

  ②适量苯酚+水振荡,再加热(留用)

  ③适量苯酚+乙醇

  [归纳]苯酚的物理性质(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

  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根据实验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归纳出苯酚的物理性质。

  (三)、设疑探究: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给学生创设了两个情景:

  【情景三】展示苯酚模型

  学生观察苯酚模型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分析该分子结构,并与乙醇、芳香醇等醇类结构作比较,通过结构比较,产生认知冲突:同样含有羟基,为什么要划分为酚和醇两类物质,在性质上它们会有哪些共性?苯环代替烃基,与羟基的联手使得化学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差异?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放在金属和非金属的之后构成氧化还原与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氧化—还原原理对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硫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H2so4的性质作进一步的认识。作为三大强酸之一的硫酸,从性质上来说,不但具有酸的通性,还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让学生在已往知识的基础上对酸的性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间的关系。另外,硫酸的通性和特性,尤其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为接下来HNo3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3、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4、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已知的硫酸的性质;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能力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①、通过浓硫酸性质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问题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回归理论的良好化学学习习惯。

  ③、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掌握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原有认知情况:对酸的通性比较了解,了解浓硫酸的脱水性和稀释的方法。但在课堂上对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无接触。

  2、学生认知特点:对物质的性质停留在表面的识记,未养成通过实验、逻辑思维分析物质性质的习惯。

  3、探究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中做过几个探究实验,有一定的经验。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我采用了学生实验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分为创设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归纳结论五个阶段,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索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以激发学生主题性学习的.兴趣,开拓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获得新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独创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时事新闻导出问题:

  ①播放宜昌硫酸泄露事故新闻

  ②观看录象后提出问题:

  A、为什么现场烟雾腾腾?

  B、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人员伤亡?

  C、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空气污染?现场刺鼻的气味是由什么物质引起的?

  D、为什么消防队员要用水稀释浓硫酸?

  2、解决问题复习性质

  ①解决问题A并复习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②解决问题B并复习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浓硫酸为什么会造成空气污染呢?

  3、进行假设展开探究

  ①探究实验

  A、目的:浓硫酸泄漏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B、硬件:烧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浓硫酸、PH试纸、品红试纸、铁钉、铜片、氧化铜、水泥路面碎块。

  C、由学生进行假设,边假设边讨论验证假设的方案:

  (A)浓硫酸是一种挥发性酸,挥发出硫酸气体。

  (B)硫酸和路面上复杂的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了一种。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讲解:可见浓度的变化,有时也会引起性质的变化。

  过渡:那有的同学可能有疑问了,既然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那为什么稀硫酸常温下可以和铁发生反应,而浓硫酸和铁在常温下混合却没有明显现象呢?

  5、引出问题继续探究

  ①目的:浓硫酸和铁钉混合后无明显现象的原因;

  ②归纳的出钝化,及浓硫酸的保存和运输。

  6、总结性质引出用途

  ①总结浓硫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D;

  ②性质决定用途,通过性质的复习引出浓硫酸的多种用途,并用投影展示浓硫酸的用途。

  7、思考巩固

  ①演示蔗糖和浓硫酸的反应;

  ②问下面几个问题:

  A、蔗糖和浓硫酸的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B、为什么反应中蔗糖的体积会膨胀?

  C、请设计实验验证蔗糖和浓硫酸反应后的产物(装置图以及涉及的反应方程式)?

  8、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硫酸

  一、浓硫酸的性质

  1、溶于水放热;

  2、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3、脱水性按2:1夺取有机物中的H、o使有机物碳化;

  4、氧化性。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来自...。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我设计的 这节课。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展开说明,一说教材分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第一部分 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为I 学习奠定基础。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2.1.1 理解 的内容并能

  2.1.2 初步培养学生应用试验方法来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过程与方法:

  2.2.1 通过 试验,探究 。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2.2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究 的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3.1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3.2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3.3 初步体验 在研究科学中的重要意义。或者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 突出重点

  难点: 通过 突破难点

  关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比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

  共分为五个环节: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课后研究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见图1)

  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见图2)

  (图1) (图2)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

  溶解性

  氨水

  结构

  碱性

  铵盐

  还原性

  硝酸

  结 构…………… 性 质 ………… 用 途

  (1)结构 ——运用多媒体 突破难点

  学生在新闻中了解到氨易溶于水,很自然想到: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先学习氨的结构。从氮的原子结构和氨的分子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结构。

  氨是三角锥形结构,为什么就易溶于水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什么是极性分子。这里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瓶颈,使用多媒体。

  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图片,通过类比、对比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极性分子,并能够根据已知分子结构进行判断(见图3)。然后使用ACDLABS/3D viewer软件绘制分子结构的三维动画,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AB3、AB4 型分子如为非极性分子,它们可能的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见图4)

  (图3) (图4)

  在这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属性的能力。分组讨论这种形式可使学生发挥群智群力,在精心设置的问题台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2)溶解性 ——验证性分组实验

  学习了分子的极性后,由相似相溶规律,很容易解释氨为什么易溶于水。当然,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氨易溶于水,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以后学习氢键埋下伏笔。

  氨易溶于水,能否在课堂上通过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呢?由学生设计实验,并分组完成喷泉实验。

  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氨的物理性质,并讲解氨水的有关问题。刚才新闻中截取的图片应用于此。

  (3)碱性 ——探究性对比实验

  氨溶于水呈碱性,氨能不能与酸反应,答案就很明显了。这个模块中的演示实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一是改进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气瓶,使现象更集中,更易于观察;二是增加了实验内容,先后使用难挥发性和易挥发性酸与氨气反应,形成对比实验,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见图5)

  (4)还原性 ——补充演示实验

  氨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学生从化合价入手,猜想氨有还原性。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补充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节音标是物质结构中谈到化合物及单质结构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位置看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之后,这样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

  本节课自然而然地从原子过渡到分子,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后,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更进一步,这就引出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和单质,这样就可以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使化学知识更这顺理成章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

  在课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离子键,即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样通过物理上的`电子的知识把离子键引出来,很自然。这里又给出氯化钠的形成及电子式,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物质结构,这也是第一音标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提到共价键,这样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和单质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在高中阶段对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又提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难度加大,所以这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教材总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给出了化学键的定义,同时指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出能量关系,使得物质结构达到一个高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逐层深入并配合学生自己的一些问题,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思考、讨论相结合。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即氯气和钠的反应引出离子键;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得出离子键,同时强调电子式的书写。

  第二是利用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并分析氯分子的结构得出共价键和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第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首先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以启发质疑,引起学生好奇、惊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究,以准确的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归纳出钠的性质。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钠的第一课时的一些想法:

  1、 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金属,学好钠的性质可为后面学习其它碱金属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 目标分析

  2.1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阶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导学生去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为以后学习其它族元素作一个铺垫。

  2.2 在能力方面,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 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气中会变成什么呢?把钠投入水中有什么现象?会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钠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钠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浮"、"球"、"游"、"消"、"红".(课本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方法效果不好,我对此进行了改进: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三)分析现象,深入探究

  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而钠在空气中燃烧后又呈现淡黄色,这些说明了钠在常温下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钠、点燃则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条件不同,产物不同。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当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会发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

  (四)总结性质,得出结论

  通过钠的`性质得到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结合钠的性质去解释钠的用途,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用途。

  4 、 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化学性质。从钠的性质可以类推其他碱金属的性质,这样,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对钠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下课后小组研究: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3)钾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写出其离子方程式。

【高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6-25

高中化学说课稿09-11

高中化学说课稿06-15

高中化学《硝酸》说课稿11-19

高中化学说课稿优秀06-06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15篇)11-29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精选20篇06-16

优秀高中化学说课稿12-01

高中化学说课稿【精】11-25

【荐】高中化学说课稿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