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说课稿

时间:2021-05-11 12:20:20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高中说课稿范文集锦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高中说课稿范文集锦4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认知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为理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学练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心里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说教材

  1、教材内容:技巧:前滚翻直腿坐——后侧成肩时倒立。

  2、教材分析:本次课的教材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选项教学内容,属于体操类系列,技巧模块,技巧教材对锻炼学生身体,特别是发展灵敏、柔韧、协调和定向能力,增强关节,韧带和提高平衡器官的能力有显著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更要让学生明确其重要性,主动地进行学习。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滚翻动作圆滑,方向正,肩时倒立举腿展髋。

  难点:组合动作连贯、优美。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女生,本校的高中学生来自全市不同初中校,在文化学习方面成绩相对较好,体育课上课学习态度端正,组织纪律性强,观察力,思维能力较好,在体能和技能方面,虽然这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能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个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课堂上要创设各种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加强保护和帮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和了解行前滚翻直腿坐——肩时倒立组合技术原理。

  2、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初步掌握前滚翻直腿坐——肩时倒立技术,发展学生灵敏性,协调性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安全保护意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根据高中学生胜利和心理特点,以及本教材特点和情感要求,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①讲解示范法:采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②游戏比赛法:通过游戏比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③情感教学法:通过亲切的语言,多鼓励,多关心指导,使师生融为一体,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2、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有:①观察法,②模仿练习法,③强化练习法,④合作学习法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技巧组合动作和创新组合动作

  难点:组合动作衔接连贯、协调流畅

  七、教学评价

  1、自评与互评:学生针对本次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欣赏水平和认知水平。

  2、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表现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

  八、预计效果

  1、9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组合动作。

  2、95%以上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创编。

  3、85%以上的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作用与价值。

高中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弹力》,对本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的设计我有一些新的理解,在说课中我会重点分析。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弹力》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知识,也是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会重点学习到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弹力的方向判定及弹力大小与形变的关系等知识。这些内容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本节知识有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知识的传授最终将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我们要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高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形变和弹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因此本节课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学生个人感受性实验、师生合作演示性实验等,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探究形变和弹力的关系,进而让学生对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的认识更进一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它们的方向。

  3.理解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综合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结合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采用了教师启发引导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并辅以问答法、多媒体教学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至此,课程教学前的所有准备就已经就绪了,接下来就是进行整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我的导入会用活动作为开端,具体会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尺子和一些弹簧,让学生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以此引入形变并过度到课题《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根据导入环节打下的基础,我会归纳出形变的概念。并提问: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吗?

  学生此时因为一些生活实际现象会产生疑惑,我不会直接用理论解释而是以现场演示用手挤压烧瓶时玻璃细管液面显出来的形变与播放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实验视频双管齐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由感性认识会上升到理性认识,感知物体形变的普遍性,顺势提出弹性形变的概念。

  接下来在学生已活跃的思维的基础上乘机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以此层层递进归纳出弹力的概念,强调产生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之所以这样设计,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由学生思考、总结,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了解弹力的概念之后,就会举出实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几种弹力,如压力、支持力与拉力,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几种弹力的方向,重点分析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为了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教学中我会将探究胡克定律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安排为学生探究实验。具体我会先引导得出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的结论。然后说明弹力和形变的定量关系一般来讲很复杂,这节课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之间的关系。提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何测量弹簧的形变量x和弹簧弹力F的大小?

  2.如何简洁直观地描绘F-x关系?

  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强调实验中弹簧不可超过限度。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给出胡克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范围的特点。

  采用这种探究实验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问题的结论,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我计划顺势而下,向学生出示几组图片,要求画出图中弹力的示意图。

  之后进行总结,面面接触,点面接触和点点接触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特点。以此来拓展知识面,并强化学生对弹力特点的`认知。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最后,我通过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并请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课后开放式地讨论: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用生活实际的场景的现象分析能打破常规的习题作业,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此将课堂延续到课后。

高中说课稿 篇3

  本文选自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论语微子》。全文虽然篇幅短小,仅有134个字,但却表明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两家的基本主张,可谓言有限而意无穷。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使学生既准确掌握基本字词句,又能较为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成了本课的一大难点。

  就基本字词而言,本文的许多地方也不易理解——因语言的长期演变,使得一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远远不同于先秦时期,这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不能准确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如“丈人”、“仕”、“道”等。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命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的考查,所以课堂上需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之积极思考、准确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

  基于以上几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准确掌握实词‘为’、‘仕’、‘道’;虚词‘其’、‘而’、‘以’及词类活用”,将难点确定为“对儒、道思想的准确阐述”,教学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能准确掌握文言基础知识;阐明儒道思想的分歧,使学生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高考命题原则,培养其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中以“文言八字教学法”为原则,以学生阅读、翻译、讨论、背诵、练习为主要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在课堂上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以纠正。

  1、读。正确的诵读是准确理解的基本前提。所以授课之初,首先要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检查,对需要强调或学生读错的字音及时加以纠正。然后让学生再读全文,体味人物语言的语气、节奏及思想感情。

  2、讲。对本课涉及到的重点实虚词,尤其是那些已发生了重大语意变化的词语,须教师明确讲解。如、“丈人”“仕”“道”“而”“其”等。做为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之能准确理解古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如、“仕”在《论语》中多为“做事”而非“当官”。

  3、译。这一环节主要起疏通文意的作用,让学生结合注解及老师所讲到的部分字词通译全文。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采用每生一句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先读一句,然后对句内重点字词加以讲解,最后翻译全句。

  4、评。对学生的译文教师及时给以评价,指出其译文的优劣所在,并给以明确指导,出示最佳译法。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5、析。采用译一段分析一段的方法,配以合适的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能进入角色,体悟人物的心理及思想;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思考题,充分展开讨论,将深奥的儒、道思想寓于形象幽默的讲解之中。

  6、背。传统的文言文教法以背诵为主,是有其道理的。古语云“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一个人能将一篇倒背如流,充分体味,把握语气、节奏,久而久之,必会对内容准确理解。现在的学生课程多、作业忙,用于背诵的时间不多是事实,但我们还是应该倡导他们多读多记,尤其像本文这样短小精悍的,更应力求做到当堂背诵。

  7、总。新授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总结,这是加深学生印象,突出重点内容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全篇内容教授完毕后,专门设计了一个环节,即按高考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分类总结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给学生明确出示学习文言文及总结所学文言文知识的基本途径。

  8、练。“只说不练是假把式”,为让学生做到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必须通过合理的练习,对所学知识强化巩固。为此,布置作业一环,要求学生阅读并翻译同样选自《论语》的其他篇章。

高中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 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及其确立依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2)启发式教学法:循循引导,启发思维。

  (3)师生合作教学法:师生合作,探究知识。

  3、学法指导

  (1)感悟学习法:引导学生欣赏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真理。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一:

  导入新课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1、(1)多媒体导入图片:“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思维运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世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在观看

  中感觉、

  思考、

  后讨论、

  释疑

  1、从现象到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导入新课题:物质是运动的;

  4、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方面。

  步骤二:

  突破重点一: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

  (1)展示动画“刻舟求剑、惠能的仁者心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刻舟求剑者和惠能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欣赏动画

  思考、

  讨论、

  释疑

  1、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步骤三:

  化解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合作教学法

  3、自主探究学习法、

  1、(1)展示图片“姑嫂塔、老君岩”;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那些看起来屹立不动的建筑物,它们真的是不运动的吗?

  2、(1)展示图片“刘德华”;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的一生从幼年到老年,是怎么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3、请学生阅读书本“欧布里德”情景,然后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快速阅读相关链接

  辨认

  图片、

  阅读、

  思考、

  讨论、

  释疑

  1、让学生在本地文化中探究哲理,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形成关注实际的习惯;

  2、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相对静止的两层含义。

  (2)帮助学生掌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3)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①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步骤四:

  突破重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情景教学法、

  2、合作探究学习法

  3、感悟学习法

  1、(1)回到刚开始展示的“人类社会的运动、自然界的运动、人的认识运动”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植物的生长规律、人认识运动的规律。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情感体验、

  思考、

  讨论、

  释疑

  1、前后呼应,让学生明确知识的联系性;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系统理解的能力、综合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的含义和特点。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2、(1)展示图片:今非昔比的青海湖;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青海湖今非昔比的原因。

  1、感染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1)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来的人们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卫星上天等。让学生举例分析我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沙尘暴、洪水泛滥等。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用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明确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规律是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②人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主义。

  步骤五:

  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练习巩固

  1、合作教学法,引导阅读和使用现有资料

  2、感悟学习法,试题精讲

  知识小结:内容见《新学案》

  引导学生小结本框题知识

  概括、

  总结、

  思考

  分析、

  释疑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对本框题内容有个系统化认识。

  练习巩固:

  展示高考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练习题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四、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五、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教学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课堂把握上有难度,时间分配应紧凑,并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空间,这样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有关高中说课稿范文集锦4篇】相关文章:

有关高中体育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06-26

有关高中说课稿范文合集四篇07-06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07-29

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07-31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07-26

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10篇07-26

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07-26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07-21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07-21

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