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说课稿

时间:2021-04-02 10:35:24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高中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高中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跨越式跳高是《体育与健康》五年级第一学期教材,它把“健康第一”和“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终身体育的潜意识,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主动参与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跨越式跳高,要求学生学会助跑3~5步起跳,逐渐加速,借助冲力,迅速腾空,两腿依次跨越过杆。跨越式跳高是最简单的跳高技术,接近生活中跑与跨越的自然动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不仅可以健体强身,还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使人轻盈娇健,既健身又健美。为了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指示,结合三维健康观的要求,我把跨越跳高定为主教材,并将游戏引入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的体育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创新体育锻炼方式,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助跑3~5步起跳,及两腿依次过杆的技术动作。

  2、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探究力、表现力、创新力,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弹跳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合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起跳时要求腿迈步要快,脚跟先着地,踝、膝、髋三关节超越肩关节,并充分蹬直,摆动的两臂和腿要积极配合起跳,腿的蹬地动作迅速有力,上下摆起,同时提肩,拔腰。学生在起跳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起跳后身体往往向前冲而不是向上腾起,严重影响着跨越的高度,尤其以初学者为甚。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起跳,难点是助跑与起跳的相结合。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以前已经学过多种方式的跳,具有了一定的跳跃能力。小学生善于模仿,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对跳高项目较有兴趣,这对实现教学目标极为有利。但小学生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出现伤害事故。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准备用激趣引入,引导探索,教师点拨示范,师生共同评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则通过观察图片,内化图意,尝试探索,实践体验,小组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

  这样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始终以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能有效地革除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练的传统教法的憋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新力。

  三、学情分析

  水平三的的学生自我意识有所发展,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开始有独立见解,但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且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动摇。思维过程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比较能力也随之提高。在生理发育方面,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的最佳发展阶段快要过去,力量、耐力等素质的敏感期即将到来。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要领,85%的学生能自由选择高度跳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跳跃的练习,增强下肢力量,发展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练习中愿意说出内心想法并积极改正自身不足。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起跳和过杆技术。

  难点:过杆时摆动腿内旋下压,过杆后起跳腿高抬外旋,动作协调。

  六、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示范法、纠正错误。

  学法:分组练习、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然后我会进行设疑导入通过复习田径基本常识,中国著名的田径世界冠军有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会说出110米栏冠军刘翔,进而引出田赛的世界冠军倪志钦,教师补充说明他也是我国第一个打破跳高世界纪录的人,他是采用俯卧式,顺势引出今天学习跳高中最基本的动作——跨越式跳高。

  2、队列队形练习:进行原地转法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教学意图】体育文化知识的补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做到身心结合,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形态、认真练习的态度和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二)准备部分

  1、游戏“担担跳”

  方法:全班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先由班长手持竹竿有节奏的按照学生的队形画圆,学生尽量的往上跳,碰到哪位同学的脚换班长的位置,依次进行。

  组织教学:圆形站立。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教学意图】选用跳跃类的游戏即可充分利用器材,还能增加操的运动量,加强对下肢力量的锻炼,提高跳跃能力,为接下来学习跨越式跳高做铺垫。带有韵律节奏的动作还能降低肌肉的粘滞性,避免在练习中运动损伤,同时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及自我表现意识,养成优美的身体形态。

  (三)基本部分

  1、助跑单脚起跳手触悬挂物练习

  组织教学:学生分为四组,自由选择高度。

  【教学意图】复习跳跃性的练习既能够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到课堂节奏,也能够使学生的心率达到适合本堂课的练习,体现了课堂的连续性。

  2、示范

  提问:老师做示范的时候,过杆时摆动腿的姿势是什么?那么过杆后起跳腿的姿势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摆动腿内旋下压,过杆后起跳腿高抬外旋。

  3、讲解

  动作要点:直线助跑有节奏;起跳快速且有力;摆腿内旋并下压;上体前倾转向杆;落地屈膝要缓冲。

  【教学意图】示范可以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动作表象,之后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使得后续练习更具有针对性。

  4、练习

  (1)原地起跳摆动腿过高低杆练习。

  组织教学: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成员轮流手持竹竿,手的远侧高于手的近侧,其他小组成员完成过杆练习,要求摆动腿尽量抬高

  (2)原地起跳起跳腿过高低杆练习。

  组织教学: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成员轮流手持竹竿,手的近侧高于手的远侧,其他小组成员完成过杆练习,要求起跳腿尽量抬高。

  (3)近距离过低高度皮筋练习。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中老师可能发有多同学在过杆的时候有坐杆现象。所以教师提醒学生练习过程中要起跳充分,起跳腿用力起跳后摆动腿积极上抬,同学之间可以用“语言提示法”来互相提示。

  【教学意图】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设置循序渐进的练习,逐渐的体会过杆的动作,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在学生初步掌握动作和了解正确动作的基础上,两人一组结伴练习相互观察对方的动作并纠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动作方法的记忆和理解。

  (4)完整的过皮筋练习。

  组织教学:四个不同的高度皮筋组成的正方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高度跳过,同时进行安全提示。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由选择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同时也是分层教学理念的体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5、检验—优生展示

  组织教学:以体育小组为单位,自由选举两名代表进行展示,每组做完后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评价。

  【教学意图】在展示环节中让学生自由推选代表可以培养学生间团结互助的意识,同时更加突出我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该环节也能够检验我的教学成果。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教学意图】】师生听音乐进行放松活动,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学生身心得到充分放松,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品质。

  八、场地器材及预计负荷

  场地器材:竹竿4根、橡皮筋4根、田径场、海绵包。

  练习密度:33%—40%;平均心率:128—136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高中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球的自转》。我将按说课标、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环节去说课。

  说课标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是必修1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本节是主要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而本节需要掌握的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

  说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说学情分析

  学生认知心理特征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知识技能基础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2.能够判别地球自转方向

  3.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

  4.能够分析地球自转的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并应用计算方法计算出某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分析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体验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

  2.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3.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可以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和联系观;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

  学生可以树立起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教学难点:自转的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的理解和区别。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比较恰当。

  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说教法及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多媒体演示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地球自转运动。使用多媒体,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教师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教具演示法:课前准备一个地球仪,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参观法: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以把握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比如,地球自转方向的标示等,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启发式谈话法: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设疑启发提问学生,并通过对话方式探讨新知识,得出新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演示法、模拟法、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探索法、比较法、分析规纳法和图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以上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 、说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学生应重视图文转化,通过老师给同学们呈现的多媒体图片及动画,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及老师给出的动画,将抽象、深奥的地球运动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首先通过导入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理解周期的概念。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及“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师生在愉快互动中共同探究知识。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说教学过程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高中说课稿 篇3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平一中的王雕,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下面我将从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精彩的实验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会科学的物理思想。 由于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的阶段,所以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但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因此我将这节课设计成了实验探究课,采用“问题→猜想→实验→结论”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弹力的学习可以为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打下基础。

  2. 教材的特点

  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及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层面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弹力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的方向还理解的不透彻,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弹力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 能力层面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对实验现象及结果作出初步分析,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 心理层面

  学生们好奇心强,有实验探究的热情,有通过实验认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愿望,但还不能完整体会出知识所体现的内在价值。

  四、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形变的概念以及形变的分类

  2. 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方向

  3. 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

  4. 能够使用表格、图象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微小形变的实验,让学生体会“放大”思想

  2.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体会等效思想

  3. 通过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逐步体会构建物理模型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 感受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3.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2. 实验探究弹力产生的过程和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1. 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2. 弹力产生的条件 方向

  3.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关系的实验设计

  六、教学策略

  教法

  物理教学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创设情景——观察——猜想——实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关系的实验设计,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采用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进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七、教学过程

  为使本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学生体验,导入新课

  (课前每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让学生动手体验实验器材,感受形变。

  设计意图:学生切身体验各种器材,感受到形变,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好奇,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师生演示,认识形变

  1. 师生演示橡皮筋、揉纸团等实验。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参与实验,亲身体会形变的不同类型,并通过展示图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情感教育。

  2. 抛出问题:弹簧的形变是否一定是弹性形变。

  设计意图: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弹性形变的概念后,设置该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能够加深学生对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的理解。

  3. 学生按压桌面,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到光点的移动。

  设计意图:用手按压桌面,手的形变很容易观察到,但桌面是否发生了形变却很难观察,教师采用微小形变演示仪使学生观察到这种形变,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到微小形变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物理实验中的“放大”思想。

  (三)问题导学,初探弹力

  1. 弹力的产生

  教师抛出问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想做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引入弹力。

  教师继续设问: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上台演示橡皮筋实验和学生两人一组演示推手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弹力的产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弹力的同时注意明确弹力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从而为弹力定义和方向的学习做好准备。

  2. 弹力的定义

  学生阅读弹力定义,然后参与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逐字阅读弹力的定义,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弹力,但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因此在阅读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将弹力定义中的形变物体具体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弹力的定义。

  (四)小组合作,再探弹力

  1. 问题探究:弹力产生的条件

  5名学生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之后引入例题,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先通过观看实验,清楚地感受到弹力产生所需要的条件,之后,师生共同完成练习,在练习中让学生学会利用”撤物法”判断弹力是否存在。

  2. 设计实验,探究弹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为顺利突破,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多个演示实验,通过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归纳总结的探究方法,不但让学生探究出弹力方向,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培养。

  3. 学生展示弹力方向

  设计意图:学生虽掌握了弹力的方向,但在具体案例中如何去画弹力的方向仍存在疑虑,通过上台展示,进而组内交流、更正,之后再展示,最终由教师点拨,掌握常见弹力的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五)实验探究,感悟应用

  1. 问题探究:弹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实验,总结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较难回答,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

  亲身体会,得出结论。

  2. 进一步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播放微课,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入微课,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感受数据处理在实验探究中的魅力。

  3.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弹力在生产和生活当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教师提出问题:弹簧的弹力与弹簧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留给学生进行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当堂总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纲要,提高学习的水平,而课后探究实验的设计则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高中说课稿 篇4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精神,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以认知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为理论依据,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体验,师生共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强调学生的运动体验、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愉快感。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复习软式排球正面双手垫球。2.学习软式排球正面上手双手传球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90%以上的学生对软式排球正面上手传球技术建立较深的概念,基本懂得正面上手传球技术的具体做法和技术要领,激发学生对软式排球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2.技能目标:通过软式排球教学,使90%以上的学生做到在额前上方位置传球,80%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传球的手型,70%以上同学能较协调的运用全身力量将球稳定传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自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合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四、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排球运动的正面双手上手传球技术,传球技术是排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全队能力发挥及进攻的核心,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也是高中排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也是进攻的开始,传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配合的质量。因此,本课着重学习传球技术中的传球手型、触球部位和手指手腕的缓冲控制,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五、学情分析:

  本次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同学怕自己动作做不好而难看,练习时可能出现比较被动,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技术特点安排练习,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利用高中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自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球手型、击球点、手指弹力及身体协调用力。

  难点:正确运用手型和指、腕、臂等身体协调用力。

  七、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法:讲解、示范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并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合作学习:在练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探讨、评价,让学生掌握动作;

  游戏比赛法:充分利用游戏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八、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身心准备

  1.课堂常规: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检查服装,教师宣布课的目标和课的内容及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集队快、齐、静,精神饱满。

  2.游戏热身:通过游戏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同时达到热身目的。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

  (一)巩固复习,提高兴趣

  利用游戏的方式复习垫球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导入新课,学习新知。

  提问:在排球比赛中,哪个位置队员起关键作用?引出传球的作用。

  (三)尝试练习,体会动作。

  1.教师讲解示范动作。

  2.原地做正面双手传球的徒手练习。体会正确的传球动作和击球点。

  要求:学生想练结合,并注意观察他人动作,互相提醒和纠正。

  (四)合作学习,提高技能。

  1.原地模仿练习:两人一组,一人做好传球的手型持球于脸前上方,另一人用手扶住球,持球者以传球动作向前上方伸展,体会身体和手臂的协调用力。

  2.两人一组,一人自传,自传高度为离手一米左右,体会正确的击球手型与手指手腕控制球的动作。同伴纠正动作,练习几次交换。

  3.一抛一传。 二人相隔3到4米,一人抛出带一定弧度的球,另一人传球给抛球的人。着重体会全身协调有力。

  4.尝试两人对传,提高每人的控球能力。

  (五)展示成果,评价学习

  由自愿者或被推选者给大家展示学习成果。大家进行讨论评议,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部分:恢复身心

  采用男女生各围成一圈,前后站立,帮前面的同学放松的方法,同时提倡大家在生活可以帮自己的父母按摩放松。另外,师生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自己体会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什么,悟出什么道理,最后教师作出以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安排课后练习,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九、场地器材

  1.场地:排球场二个

  2.器材:排球25只

  十、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00-115次/分,最高心率约为120次/分,运动密度约35-40%,运动负荷中。

  课后反思:本次课学生练习积极性很高,都能积极参与锻炼,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知道正确的传球姿势,能尝试用传球动作进行练习,但是练习的效果不好,用力顺序和方法有待提高,全身协调用力把握不好,有待进一步加强练习。

  指导教师评语:课堂设计很好,学生组织比较到位,器材利用和相互配合练习安排比较合理,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主要问题是学生练习用力方法不当,教师应多示范,讲解要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高中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②叶绿体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过程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依据:①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②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5.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 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在本节教学中的较好体现,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多项实践,才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 依据:高二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习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2.教学手段: 课件、录像、投影仪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 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授新知识

  1、录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B钟罩内的小白鼠没有死亡?植物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教师指出:

  (1)该实验不能证明更新的空气中的哪种成份?

  (2)当其它人重复该实验时候,有可能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萨克斯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

  (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

  (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

  (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能够得出结论。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

  (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

  〔小结〕:

  (板书) 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 设计意图: 利用直观课件演示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亲自重复萨克斯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重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3、课件展示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1)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

  (3)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中释放氧的部位。

  (4)进行黑暗和曝光对比实验,从而明克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B、这个实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要有对照组和控制单一变量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简介同位素标记法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中说课稿 篇6

  对一名职业高中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首先是对数学概念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用数学的精神来学习。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从“学”去“做”、去“理解”,去挖掘、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的某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特殊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推荐】高中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相关文章:

【推荐】高中说课稿集合八篇07-05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06-21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06-15

【推荐】高中说课稿模板汇编四篇06-18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07-06

高中美术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06-22

【推荐】小班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06-11

【推荐】说课稿初中模板集合4篇06-02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7篇07-10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9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