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0-10-24 17:57:22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

  关于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小编已整理带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1】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馈练习、总结反思”这样六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4.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子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 →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⑵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⑶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进行小结: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多媒体展示物质逆浓度跨膜运输的现象,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并利用举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运东西来解释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进出死细胞还能进行主动运输吗 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总结和讲述补充得出主动运输的意义。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上述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讲练结合:练习1看图回答,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不同点,识别主动运输;练习2通过对典型坐标图所呈现的曲线理解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组织学生分析,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 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免疫系统吞噬大分子异物的过程,得出胞吞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 显示有关动画、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课堂练习)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六、总结反思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2】

  《伴性遗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

  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

  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

  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

  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分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p>

  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

  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 知识性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 能力性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 情感性目标:(1)科学品质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其含义是,并

  不是一提探究,就一定要动手做实验。虽然既动脑又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是在我

  国大班额、课时紧的国情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普

  遍。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

  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

  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

  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

  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

  一般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望。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愿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并达到探索目的,

  从而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倾听故事 引起关注

  ? 故事呈现:首先煤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引发

  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

  ? 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获得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

  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

  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2、盲图体验 激发兴趣

  ? 简要介绍红绿色盲对人类的危害。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

  ? 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3、系谱展示 了解特点

  ? 系谱作用:人类的遗传病很多,色盲是其中的一种,人类又不能利用杂交实验来检

  验,只能利用家系来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人类遗传病研究的方法。

  ? 认识系谱:展示“资料分析”中的色盲系谱图,了解图示各部含义。

  ? 问题引导: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

  观察思考:答案——男性。与性别有关。

  4、问题探讨 导入新课

  ? 展示资料:据社会调查,红绿色盲的患病男性多于女性,而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抗

  维生素D佝偻病则女性多于男性。

  ? 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阅读资料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上述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②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

  ? 分组讨论:每4人为一组,自由讨论。

  ? 表达交流:以4组代表各自表达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同意哪组。

  ? 形成结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注:“问题探讨”中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开始不容易回答出来,只需回答出与性染

  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即可。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探讨的习惯和能力的形成,起到以问

  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真正解决问题以正课探讨来进行。

  [二]信息加工 构建体系

  5、本节聚焦 把握目标

  ? 什么是伴性遗传?

  ? 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

  ?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有什么意义?

  6、资料对比 突出关键

  ? 展示图片:多媒体打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色体的不同。

  ? 介绍结构: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

  ? 突显基因: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对,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则X有而Y没有,或Y

  有X没有。

  ? 联想类比:以孟德尔分离定律中人类白化病分析子代发病男女几率均等是位于常染

  色体上作对象,与性染色体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作对比,体现色盲基因和它对应的

  等位基因应位于非同源段的结论。

  ? 质疑过渡: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呢?

  7、资料分析 确认位置

  ? 资料展示:展示教材中的人类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教材34页)。

  ? 提出问题:(1)如果在Y染色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

  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 引导探索:用问题做导引,利用性染色体的遗传图解做知识基础,处理系谱所包含

  的信息,形成思维链条。

  ? 形成结论:

  ? 参考答案:(1)患病都为男性,并代代相传。

  (2)3号和5号。

  (3)没有。因为Ⅰ代1号传给Ⅱ代2号的是Y染色体,如果色盲基因

  位于Y染色体上,则Ⅱ代2号肯定是色盲患者。

  (4)因为Ⅱ代3号和5号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基因

  是隐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

  ? 质疑过渡: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8、继续探索 挖掘根源

  ? 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B/b B/b B/b

  X X X Y

  ? 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

  女 性 男性

  基因型XX XX XX XY XY 表现型正常 正常[携带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 问题引导:

  (1)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的色盲基因及等位基因应遵循孟德尔的什么定律?

  (2)就表格而然,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

  (3)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

  ? 完成图解:利用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色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

  体上的运用。然后由教师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完成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再即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

  ?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色盲遗传的特点。

  (1)观察图解,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女--女、女--男、男--女)

  (2)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色盲基因是随X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

  (3)男性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交叉遗传)

  (4)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男性多于女性)

  (5)从社会调查也是这样,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提示:从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结合基因位置及显隐性进行分析)

  ? 归纳特点:归纳出色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色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

  (3)女病儿子必病,男正女儿必正等。

  ?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拓展到抗维生素D即X 染

  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6)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子代表现男多于女,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则

  属于X显性基因,子代表现应如何?(女多于男) BBBbbbBb

  (7)那么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也表现为女多于男,则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

  (X显性遗传)

  ? 归纳特点: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1)女多于男。

  (2)男病女儿必病,女正儿必正等。

  [三]深化理解 拓展运用

  9、问题探索 深化理解

  ? 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如何选

  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

  ? 课堂交流:交流方案,解决问题,体会优生。

  10、回归实践 学有所用

  ? 阅读体会:让学生自渎教材的相应内容,了解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有兴

  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它。

  [四]小结知识 回馈聚焦

  ? 小结知识:可引导学生完成

  (1)伴性遗传概念

  (2)伴性遗传特点

  (3)实践中的意义

  [五]社会调查 学习继续

  色盲调查:调查周围有色盲或其它遗传病的人及其家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说课稿四篇06-23

人教版小学语文《回声》说课稿11-13

【必备】高中生物说课稿3篇07-12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六篇07-11

【精华】高中生物说课稿3篇07-10

高中生物说课稿集合10篇07-10

有关高中生物说课稿5篇07-10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三篇07-08

【实用】高中生物说课稿4篇07-08

【推荐】高中生物说课稿三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