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4-09 09:30:05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6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式

  五、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现象

  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

  A

  B

  C

  D

  3、六种物态变化

  附:达标训练

  1.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B. 卫生球变小了C. 霜的形成D. 雾、露的形成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2.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并做出解释

  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3.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功的定义,二是功的计算。功在初中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三大主题之一,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内容的基础,而且是为以后学习“能量”做好了铺垫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单位。

  3. 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适合的教学对象:

  上课没有听讲的学生,物理零基础 并且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可以作为预习课来讲。

  本班学生反应较快,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动2【讲授】新课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1)叉车把货物举起;(2)小孩拉动小狗;(3)锤子把钉子敲击进入木块中。

  教师提问:(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移动了距离?(3)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4)物体所受的力对物体的移动是否有贡献?逐个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总结: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结合以上三个实例,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课件展示:

  A 组:1、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做功?

  B 组:1. 人用力推一辆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但没推动,人对汽车是否做功?

  2. 人搬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搬动,人对石头是否做功?

  C 组:1、物体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 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D 组:人搬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通过上面的几组例子你能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吗?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教师总结:(1)有力无距离(s=0,劳而无功) ; (2)有距离无力(F=0,不劳无功) ;(3)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相垂直(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 。

  课件展示: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

  (6)人提着皮箱在电梯中上升。

  学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力有大小之分,距离有长短之别,功如何计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 ──功──焦耳(J )

  F ──力──牛顿(N )

  S ──距离──米(m )

  1焦=1牛. 米(1J=1N.m)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 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m 。

  学生活动,课件展示课堂习题。

  1、某同学要把重为60N 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 的高度, 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为10N 的物体沿着长为2m ,高为1m 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 张明用50N 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动重100N 的箱子,前进了10米,撤去推力后,箱子又继续前进了2m ,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 ,他又做了多少功?

  学生思考计算,教师巡查点拨。

  五、教学反思

  本节只有两个考点,即力有没有做功,和功的计算。该节是本章以后的基础所以一定要事后进行加强训练,以增强提高和理解。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报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一章第四节《滑轮》。说课的过程包括: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三、说教学过程,四、说作业,五、说板书五部分。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作业

  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本节布置作业如下:

  课本第190页练习三1、2、3。

  五、说板书

  本节板书设计如下: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教材通报板

  第一册 第十一章 第四节

  《滑轮》

  说课设计

  1、定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固定不变;

  ②作用: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

  ③实质:等臂杠杆。

  2、动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随物体变化;

  ②作用:省一半力,不改变用力方向

  ③实质:动力臂时阻力臂2倍的杠杆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②作用:即可省力又可改变用力方向

  ③规律:使用滑轮组时,重物由几股绳子承担,匀速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几分之一,绳端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几倍。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中的内容。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知识点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声音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并通过实验得出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通过生活实例指出声音的音色;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并为后面认识噪声的防治、超声与次声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习两种基本探究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

  二、说学情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及好奇心;学生前面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学生的脑海中对于生活中的声音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以及在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学生会由于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区分,从而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认识音调与响度的区别,并进行易错巩固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物理知识,并通过实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体会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激发物理的学习兴趣,并在这过程只学会观察,归纳、总结。

  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两个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直观方面: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觉得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声音的响度及音色要较容易接受一些。而对于音调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由于生活中有时所说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容易与声音的高低(音调)混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响度及其影响因素,音调及其影响因素;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五、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法以学生为本,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讲解点拨、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整合,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得到科学知识。因为声音因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有助于学习,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学会观察、总结,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基本运用。还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因为要从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七、说教具准备

  钢尺、鼓、纸屑、梳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新课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和巩固”、“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儿歌“小白兔乖乖”动漫视频,并提出问题:小白兔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来判断兔妈妈和大灰狼的声音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课题《声音的特性》。(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儿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并为声音的特性(音色)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响度与振幅

  学生活动:轻轻拍手两下和用力拍手两下,感知听到的声音的强弱不同,进而引入“响度”的概念。

  教师演示:击鼓,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需要重锤敲”的道理,深入提问“响度与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后学生开始讨论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况下问学生“怎样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进行“转换法”这一科学探究方法指导的同时用实验现象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学生动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用刻度尺探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后趁机引入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学生继续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在此安排一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动的幅度有关以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并举例,通过分析例子得出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与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例: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前排减小说话的声音,前排同学听得到说话的内容,而后排同学却听不到;听诊器。

  2.音调与频率

  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合唱社要排练合唱,需要有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从而引出“音调”的概念。

  学生利用自己的梳头发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实验:用同样的力将刻度尺在梳齿上分别快速的划过和慢慢划过,比较声音的该地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判断出声音的尖细与低沉即可)并观察梳齿振动的快慢;交流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在讲到振动快慢的时候简单介绍频率。最后介绍古代打击乐器——编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声音的高低,将其与声音的响度区分开来,而介绍编钟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古时对于声音音调的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几个现象进行判断:

  ①“男低音高声唱歌,女高音低声伴唱”,“窃窃私语”,“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分别描述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

  ②老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谁的响度大,水的音调高。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区分音调与响度)

  3.了解音色

  开始播放音频: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音乐,然后提出问题: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判断出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发声体的材料或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设计的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放松一下,并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得新知。)

  学生回答新课导入环节的问题,将学得的新知识“学以致用”,且起到前后呼应的一个作用。

  (三)课堂小结和巩固

  本环节分主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学生理解具体概念,并讨论影响因素。为了全盘把握,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记忆。

  最后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对“ 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从而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并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四)作业设计

  制作橡皮筋吉他,并完成课本43页迷你实验室。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习用具帮助学习理解声音的音调,并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板书设计

  由于有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所以采用的是纲要式板书,目的是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基本学习内容,也可以在课堂小结环节给与提醒。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3、音色——结构 材料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与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与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与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与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与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 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 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与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 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 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与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学生在练 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与绳子移动距离与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 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得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得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得一种力,重力得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得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得基础。“重力”是“力学”中得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得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得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得大小”“重力得方向”“重心”“重力得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得概念和力得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得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得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得概念比较符合知识得认知逻辑顺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得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得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得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得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得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得探索问题得能力。

  根据20xx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学生得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得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得。

  2、了解重力得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得方向,理解“重心”得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得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得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得大小与质量得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得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得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得原因得探究,了解牛顿得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得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得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得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得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得“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得计算。

  难点:重力得方向;重心得含义。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得实际情况,我采用得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得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得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得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得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得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得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得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得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得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得目得。

  为此,我选择以下得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得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得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

  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得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得钩码,感受它对手得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表格。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学生活动:

  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得钩码对手得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 = mg 。(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得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得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分析小结整理过程;重力得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得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国与美国重力得方向是同向吗?有何规律?p12,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重力得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得?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得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得结果

  C.地球上各地得重力方向都是相同得,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得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得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得重力,都作用在物体得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得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得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得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得“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得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设计意图: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得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得快乐。

  (五)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一)重力产生得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得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得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理解又可以在学生得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得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六)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

  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得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得规范与准确。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得方向总是竖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6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06-20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07-06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06-20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06-07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06-02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05-23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集锦十篇05-24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