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4-08 10:44:07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杠杆》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二章第一节课。教材第七八章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用撬棍撬石头,让学生寻找杠杆的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相关图片熟悉杠杆的几个名词。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认识什么是杠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杠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来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展示我国古代的桔槔建筑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

  (4)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全过程,并体会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是

  (1)怎样找到杠杆的力臂;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三.学情分析:

  在以前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力学基本知识以及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对于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对于本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习惯。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习动机、感知教材

  以《史记》中有关咸阳宫的记载引入,简单的介绍咸阳宫的规模,引发学生思考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建设这样庞大的工程,由此让学生想到是运用的机械(工具),此时教师出示在中国古代生产生活中用的桔槔及战争攻城中运用的投石机,了解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懂得机械,使人类文明不断地进步,然后通过男女生捏粉笔头比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对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充满期待。

  (二)新课学习

  1、认识杠杆

  (1)杠杆的概念:

  通过观察一组图片,结合生活中使用这些工具的体验,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工具的共同点,抽象出杠杆的定义。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也符合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杠杆应用的实例,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并切实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是有趣有用的

  (2)杠杆的五要素

  在观看动画过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与杠杆有关的几个名词。分别是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在了解过程中通过看图让学生会找出一根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⒊学习画动力臂和阻力臂

  利用多媒体模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过程,教会学生作图。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是本节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采用的是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画动力臂和阻力臂。在这里一定要强调学生正确规范的掌握画力臂的方法。

  2、探究杠杆的平衡的条件

  (1)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平衡来理解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 提出问题:通过生活中我们玩的跷跷板为例说说如果跷跷板要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时候,什么方法最有效?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杠杆要平衡,动

  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满足什么关系?

  ②、 学生猜想与假设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实例进行猜想。他们的想法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一定都认为杠杆平衡会跟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因素有关,对学生的猜想及时予以鼓励。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表格并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③、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得到确切地结论,不能只凭猜想,还必须通过实验来研究,这样我们就设计实验讨论如何去测量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教师介绍实验器材。 ④、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测得的实验数据(即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⑤、 分析实验数据与验证猜想

  各个小组对本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当F1·L1与F2·L2相等或近似相等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这就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⑥、 评估、交流与合作

  学生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没有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会怎样?挂钩码后,还能否调节杠杆平衡?实验为什么多次进行?还可以回顾实验有什么不妥之处,可以怎样改进等等。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并在班上报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与交流(由于时间关系,可以安排在课后交流)。

  五、说教学方法:

  对于杠杆的概念,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自体验,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自己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出这些工具的共同点,从而得出杠杆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是这节课的重点,按照研究自然科学的一般步骤, 即一:发现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二:实验收集资料和数据;三: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和数据;四: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我采用“从引导提出问题---利用撬书包的活动实际体验---作出你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小组合作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数据间的规律并得出结论”的程序来组织教学,这样,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了探究能力。

  另外,还尽量营造出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

  六、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可以采取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发现学习法及讨论法等学习本节内容。观察归纳法主要用于杠杆概念的建立,实验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讨论法是学习讨论试验结果,发现学习法是发现生活中的杠杆及学习其内容。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征,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如何去观察实验,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让学生成为反现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不足指出敬请各位专家、老师们多多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下面我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对浮力的认识结合了前面所学的液体压强、压力,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

  难点: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设疑,引导

  学法: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课件投影:水里游泳情景、海上轮船、热气球等图片

  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进行

  1、浮力概念的建立

  (1)让学生充分感受浮力的存在

  在盛水的水桶中放一个球,找一名学生按球,谈感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师设疑)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浮力的例子,那么像铝块石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来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并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案

  ?根据学生说出的方案,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为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弹簧测力计、石块、杯子、水)

  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挂着石块放入水中时示数比在空气中是减小的,那减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这种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为F浮=G-F′

  ④对于浮力的方向,可让学生回答。一般学生会说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这时可采用用手托一托和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关于气体对物体有浮力的验证,我是这样设计的:

  学生小组讨论:杠杆不平衡的原因

  教师讲解课本中物体在气体中受到浮力的实验。

  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强调浮力的方向和称重法测浮力。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浮力及称重法测浮力,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探究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在一个去掉底的、不盖盖子的瓶子中,向瓶中倒水,球会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吗?将瓶子盖上盖子,球会怎么样?为什么?

  (2) 在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猜想,仔细观察,对比两次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

  (3)对于该实验不需要学生做出准确的解释,只要意识到不盖盖子时球的下表面没有液体即可。

  这一步的设计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注意观察,积极动脑思考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为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打下基础。

  (4)教师从理论上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并用桥墩的例子加强学生对浮力产生原因的了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四)反馈和巩固:课堂检测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一二题

  (2)拓展延伸:由本节课我们 知道了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上-F下,你能从中发现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连接师生之间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串联和并联》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叙述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特征,是在学习了电路和电路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又为之后电学内容,欧姆定律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要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掌握好教材,还要充分了解所面对的学生。

  我所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之前也已经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构成,会画简单的电路图,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他们对电的认识仅限于电器的使用,缺乏对电路的分析,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会给更多机会请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连接和研究电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学会连接简单电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串、并联电路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难点】:串,并联电路的连接与识别。

  五、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实验法,自主探究法和练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理念,我将本节课分为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等四个环节。

  1.新课导入

  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景进行导入,展示夜晚的都市,美丽的街景和闪耀的霓虹灯,请学生观察说出其中都包含了哪些电路结构和用电器,同时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电流和电路的构成,电路图等知识。进而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思考这复杂多样的用电器是如何连接到一起,能否画出电路图。”引发学生思考交流,顺势引入本节新课串联和并联。

  通过图像生动介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充满新奇感。

  2.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分为串、并联电路的认识,串、并联的特点和家庭电路三部分展开。

  首先,我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来向学生介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自行连接电路来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之后我会把连接成功的电路拿到奖台上进行展示,并对其进行分类,这时学生会发现所有电路被分为两个类型,进而向学生讲解串、并联电路定义。即两个小灯泡依次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为串联电路。而两个小灯泡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再接到电路中为并联电路。同时并介绍在并联电路中两个电路共用的部分叫电路,单独使用的那部分叫支路。

  接着请学生根据实物图,利用上节课学习过的电路的构成,把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画到黑板上,其余学生拿着草稿纸上进行。

  之后我会根据学生所画的电路图,再一次对串并联进行介绍。顺势过渡到串、并联电路特点的探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首先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串联电路。图连接实验器材,这时我会向学生说明在电路连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先断开开关,再连接电路。之后,我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在串联电路中,开关对用电器的作用改变开关位置时,开关对用电器的控制是否改变。在等整个过程中,我会不断巡视小组实验,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进而得出结论:在串联电路中,开关可以控制所有用电器,而改变位置,并不影响它对用电器的控制作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样的方式对并联电路进行探究,最终自主得出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可以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用电器。

  最后,在生活中的电路讲解,我会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电路和用电器的连接方式,来向学生讲解生活中的电路,并请学生也举出一些自己熟知的例子。以此来开阔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物理。

  3.巩固提高

  在应用新知环节,我会展示具体例题,如: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不同的电路图,请学生判断电路是属于串联还是并联。经过学生思考作答,把知识运动到具体题目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小结作业

  对于小结我会采用问答的方式,请学生结合板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这样既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和记忆,又锻炼了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之后我会设置不同困难的作业,在完成课后练习题的基础上,找一找生活中存在串、并联电路的例子,并试着画出电路图。这样以便照顾到不同的学生,同时也结合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以致用。

  以上便是我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

  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波

  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⑴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③用空气、木杆、金属棒、塑料棒、书本等物体传递振动的音叉声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探讨: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进行相互间的交谈的?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声速?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④讨论:

  a、百米赛跑中,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b、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可在课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测定声音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⑴通过"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

  ⑵用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根据人耳的构造,讨论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图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声波→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听觉神经。

  ㈢小结

  根据黑板上简单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有关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第二,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电功率计算;

  第三,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电功率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电功之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电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掌握。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电功率的研究为了解用电器的性能和安全用电、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等知识奠定了基础。电功率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用电器上的铭牌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正确建立电功率概念,并会用电功率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计算;正确理解“额定功率”,会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视频、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边讲边练及时巩固。通过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室电能表的转盘,有时慢悠悠,有时急匆匆,这是为什么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在只开三盏电棒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和教室所有电棒都开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

  教师提出问题:两次的“次数 ”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回答出:不同,这说明电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课。这里渗透了比较的科学方法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目标导学:

  一、出示目标,学生阅读: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4.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学生阅读“目标”后,不仅明白了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同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出示提纲,学生结合提纲独立自学课本72---73页内容。

  (一)、电功率基础知识: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义: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算:1kW = ________W ; 1w = _______= _________。

  (二)、电功率计算:

  家用普通手电筒的电压是3V,电流是50mA,它的电功率是多少?

  (三)、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额定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额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灯泡上标有“PZ220----60”字样,其中220表示_____;60表示_______。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1、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2、学生用红色粉笔圈出展示的错误并改正;

  3、教师点评。

  在这里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展示空间”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看似平淡,实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质疑释难:

  1、教师提出问题: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发光的亮度是一样的吗?其电功率是不变的吗?

  2、学生观看视频材料。

  3、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桌上的实验器材做实验,体会小灯泡发光亮度与功率的关系。

  4、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在学生观看视频材料和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自己完成):

  U实= U额P额___P实灯泡发光_____

  U实> U额P额___P实灯泡发光_____

  U实

  这是本节课的高潮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同学们观看一段灯泡亮度与灯泡电功率关系的“视频”,初步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然后再让同学们动手“分组实验”再次感性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既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四)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组实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电器正常工作的条件应是什么?.用电器的工作情况是什么决定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对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正确使用用电器做出了科学指导。

  电功率知识的综合性强,根据用电器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求电阻、在给出实际电压(或实际电流)的基础上求实际功率、在已知电功和电功率基础上求通电时间等都是在考查同学们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时能否“依靠公式”展开思维。所以,我以课本例题为依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用一个标有“PZ220---1100”字样的电炉烧水。若此时家中的实际电压为200V。这个电炉的电阻是多少?此时该电炉的电功率是多少?1.8KWh电能可以供它正常工作多长时间?

  (五)反馈检测:

  1、电流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电功率,它是反映电流做功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__。

  2、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电流做同样多的功,用的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C、电流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D、在相同时间内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通过学生对这两道题的训练,可以看出学生对电功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师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

  3、小明利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某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15min内消耗的电能为0.3kWh,则这个由电器可能是( )

  A、电视机 B、白炽灯

  C、电冰箱 D、空调器

  这道题的设计既考查了同学们对电功率公式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体现了“物理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电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电功率计算,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其电功率的关系。本节课我是按我校“五步导学”的模式设计的。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以及物理课堂应以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为目的”的新课程理念。从教学流程看,本节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被充分调动。尤其是在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电功率关系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出现了一个高潮。但是,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略显得不足。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阻”是学习了电流、电压以后紧接着学习的一节电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物理量。与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初步概念一样,理解电阻概念的初步含义及其决定因素,是变阻器、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串、并联等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重视探究方法培养,注重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实验方法,了解什么是电阻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结论。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

  4、重点、难点分析

  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而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

  三、说学情

  现在,学生已基本知道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对一个陌生的探究课题时,还是有困难的。结合实际对本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从而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演示一,个小实验:比较小灯泡的亮度。把长短,粗细相同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

  (1)、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说明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2)、常用的导线通常是用铜或铝做的,特别重要的用电设备的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钢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那么,为什么不用钢铁来做导线呢?

  (通过创设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2、设疑分析,突破难点

  看来导体之间是有着某种区别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看看区别到底在哪里?

  实验前提示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电路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

  演示实验后,教师及时点拨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灯的亮度不同?灯的亮度不同说明什么?那么造成通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纷纷讨论,但所提猜想缺乏针对性,于是教师设置情景,进行诱导。

  通过学生,分析、比较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灯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而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从而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电阻”这一物理量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教师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同时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换算,水到渠成,轻易化解难点。

  另外,投影出示欧姆简介和电子产品中各种各样的电阻器,目的是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人文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

  3、科学探究 、 突出重点

  在了解电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是什么因素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不同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首先要提出猜想: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体积、颜色等,要让学生懂得控制变量的意识。各小组根据要求,设计实验,然后选代表讲解。在获得同学肯定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将所需导线与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填写实验报告,通过比较得出探究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性质有关。并定性地指出有什么关,系。

  最后补充:导体的电阻除了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外,还与一个因素有关。

  演示:将电源、开关、电流表、废灯管灯丝串联起来,用酒精灯给灯丝加热,观察现象。

  问: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4、课堂练习,深化知识

  教师讲述: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前面提到的生活中的几个问题。

  (1)家用电源线通常用铜丝制成,为什么不用铁丝或银丝?

  (2)一根电阻丝的阻值是10Ω,当它两端电压增大时,通过它的电流怎么变?电阻怎么变?要想改变电阻,有什么办法?

  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不但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在课堂上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也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06-20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06-07

关于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06-09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06-20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07-06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06-02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05-23

关于说课稿初中模板合集4篇06-13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