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3-13 18:03:57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合集五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合集五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与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与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与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与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与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与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 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 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与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 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 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与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学生在练 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与绳子移动距离与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 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

  我是学校的,我在这里介绍的是上学期我在指导学生完成《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节后的分析。下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一个是在学习这一节课前的准备,一个是结合罗庄区初中物理自能高效课堂新授课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分解。

  课前的准备我主要是考虑了两点,一个是教材的分析,一个是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课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沪科版8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是五、六两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本节的编写特点是,突出地体现了教与学在方式方法上多样化的基本教育理念。

  (1)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的一些事例,结合图示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通过课本图9—1和图9—2展示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器具,让学生 通过视图想想这些器具的使用,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建立杠杆的概念,认识力臂的意义,明确这些器具在使用过程中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终达到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的目的。

  (2)用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本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评估”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操作,并得出结论。

  总之,本节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基本理念。

  2、 教学目标

  3、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5、教学难点:力臂的确定,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准备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2. 学生现状

  8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物理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用具:

  1. 学生自带的工具(提前分配):剪刀、开瓶器、木棍等。

  2. 分组实验器材(教师准备):核桃夹、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 演示实验器材(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初中物理自能高效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1.情景导学

  操作要领:

  教师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创设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物理情景,例如用小实验、小故事、生活中典型的事例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营造出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学习氛围,启动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激励他们能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究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

  注意事项:

  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探究的必要,给学生提供的素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就要求此环节中应用的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符合学生年龄,应该简短且具有吸引力。倘若太长、太复杂,势必会降低学生探究兴趣,浪费学习时间。此环节既可以用在引入课题,也可应用在课堂中每个小问题的引入。

  2.自主探究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环节,该环节提倡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学生依据目标和学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要扣住教材,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等,并做好自学笔记,发现疑难点做好标记,待小组合作探究时提出解决,要独立完成。导学问题呈现的方式可多样,除学案外,多媒体、黑板、小黑板等都可以。

  注意事项:

  该环节需要教师将所学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导学案编写的质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学案设置的问题要贴合学生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性、层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较好的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自主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有所收获,关键是要找出疑难和困惑,教师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在下面的环节中有的放矢的加以解决。学生的“收获”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还要有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具备丰富的情感,积极上进的态度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3.合作探究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组内同伴互助、全面实施“兵教兵”、“兵帮兵”、“兵促兵”、“兵制兵”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们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拿不准的问题均可以提交小组研讨。组内研讨有同座位两人的小小组研讨,也有前后左右的大小组研讨,研讨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请求外援,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此时要充分发挥组长或尖子生的强势智慧,让他们当好小老师。在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注意事项:

  这个环节中,人的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成功的关键在于要给尖子生们灌输“教会别人也就是强化自己”的双赢思想;要给暂时不会的学生强化“不完成学习任务誓不罢休”的信心和决心。学生还要做好下一步展示交流的准备。要有目标,有秩序,有方法,避免出现局外人和轴心人现象。

  4.展示交流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各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集中解决学习困难的环节,也是一堂课的重头戏。目的就是通过学生展示,汇报学习成果,暴露学习问题,进一步明确答案、梳理知识、强化重点、规范做题、熟练技能、质疑解难,解决小组研讨不会的问题,并以此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强化学习动机,树立学习自信,体验学习成功,这也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这一环节教师不仅要做课堂的主持人、组织者、点拨者、指导者,还要注意该讲的一定要讲。要注重对学生展示的评价,通过语言、掌声、老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学习的不断深化、团队精神的不断强化、课堂效益的不断增强。教师要特别注意,展示是小组的展示,个人展示也是代表小组;评价是对小组的整体评价,评价个人也是评价小组。

  注意事项:

  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进行展示和交流舞台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也是多维互动、相互启迪、思维碰撞、成果共享的过程。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展示活动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这一环节的主角是学生,也是一节课的重头戏。这一环节能否进行的彻底、有效,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课前和课中要准备好高质量的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做参与者,适时进行引导、调控和激励,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显现学生的“相异构想”。

  4.应用提高

  操作要领:

  这是一个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巩固旧知和能力、生成新知和能力的环节。教师要在课堂研讨的基础上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框架,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巩固性训练,进行知识的运用,特别是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社会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达到生活问题物理化,物理问题生活化,从而实现物理课程“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好处,使他们体验学习后获得的成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方法和思路及涉及的知识点,掌握学习的方法。

  注意事项:

  所选练习应紧扣本节知识内容,难度适度,符合临沂市中考要求,最好是选取近几年临沂市中考物理试题及本节与生活结合较紧密的题目。

  在这一节中,我在教法与学法上是这样想的:

  四、教法与学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几种杠杆的图示和实例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观察、感知和探索,主动地学习,大胆地猜想,并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去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讲述杠杆、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采用观察法和探究法,之后加以练习巩固。学习杠杆原理时,用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引导发现规律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五、教学程序

  1、知识补充

  平衡状态,点到线的距离做法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模式中的情景导学环节

  想办法敲核桃---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实验探究,认识杠杆------包括了模式中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应用提高环节,这几个环节并不是一味的一字铺开,而是不断交叉,不断进行学练结合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杠杆(如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核桃夹等)。

  提问:杠杆有什么共同特征?(板书:1.认识杠杆)

  学生活动1:实验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

  让学生观察自带的工具(杠杆),并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应用和共同特征。 学生归纳展示杠杆的三个特征:(1)硬棒;(2)转轴;(3)绕轴转动。并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回答: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些杠杆(如撬棒、羊角锤、镊子、等)。

  练习,加深认识

  学生活动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认识杠杆上的几个概念。

  杠杆中的概念: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并指导学生画力臂。

  课堂练习:找出所给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及阻力臂。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为了使探究过程有序地进行,可将整个活动划分为如下五个环节:

  (1)教师提出问题:

  (2)假设与猜想:学生通过讨论提出猜想,分组汇报,教师将它们板书在黑板上。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分工进行实验操作,设计表格并进行记录。(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出现问题及时指出。)

  (5) 分析、判断,讨论交流和评估:通过讨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教师随机抽出3个小组,每组取出一组数据,填写到实验记录表格中,让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依次排除错误的猜想,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6)练习

  4、达标检测

  5、总结新课,提出问题

  6、布置作业,留空提问。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声的利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五节.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声现象的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好这节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物理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生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声的利用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 但缺乏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声现象的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考虑到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擂台赛式的游戏活动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实践的愿望.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法,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

  (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

  (35分钟)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新课教学中注重了课堂的活动化、实践化.学生自由组成四个大组,比赛内容是“声的利用”.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用"正"在黑板上累计得分,获奖组奖励小红旗.

  ⑴必答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⑵.抢答题 ①教师演示演示水波能传递能量的实验:用木棍划水面,看到水中花瓣上下起伏,并用实物投影仪投影.

  ②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可进行小组讨论,正确完成的加200分.③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换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实验器材验证声可传递能量.说出创新实验的每组加200分.

  ﹙二﹚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在课件中补充一些利用声的科技成果.丰富学生的视野.指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利用噪声造福人类.超声波和次声波对人类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

  ﹙三﹚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 (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3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4分钟)

  1.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板书设计

  五、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2.声能传递能量

  自我评价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对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创新,声的利用小发明,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补充了一些声的利用在科技中的新成果,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增加对噪声的应用,超声波和次声波危害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㈠运用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通过游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游戏活动,不知不觉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收集资料,上台发言,甚至只是听同学的辩论,也可以领略到物理知识的“神奇”,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热爱物理.并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把学生分组进行擂台赛,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㈡组织学生探究并进行实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采用其它的器材来完成.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既可以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当一回"科学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科学探索并不神秘,激发其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乐趣.

  ㈢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效果非常好.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合谐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第二,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电功率计算;

  第三,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电功率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电功之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电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掌握。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电功率的研究为了解用电器的性能和安全用电、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等知识奠定了基础。电功率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用电器上的铭牌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正确建立电功率概念,并会用电功率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计算;正确理解“额定功率”,会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视频、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边讲边练及时巩固。通过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室电能表的转盘,有时慢悠悠,有时急匆匆,这是为什么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在只开三盏电棒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和教室所有电棒都开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

  教师提出问题:两次的“次数 ”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回答出:不同,这说明电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课。这里渗透了比较的科学方法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目标导学:

  一、出示目标,学生阅读: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4.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学生阅读“目标”后,不仅明白了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同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出示提纲,学生结合提纲独立自学课本72---73页内容。

  (一)、电功率基础知识: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义: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算:1kW = ________W ; 1w = _______= _________。

  (二)、电功率计算:

  家用普通手电筒的电压是3V,电流是50mA,它的电功率是多少?

  (三)、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额定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额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灯泡上标有“PZ220----60”字样,其中220表示_____;60表示_______。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1、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2、学生用红色粉笔圈出展示的错误并改正;

  3、教师点评。

  在这里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展示空间”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看似平淡,实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质疑释难:

  1、教师提出问题: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发光的亮度是一样的吗?其电功率是不变的吗?

  2、学生观看视频材料。

  3、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桌上的实验器材做实验,体会小灯泡发光亮度与功率的关系。

  4、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在学生观看视频材料和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自己完成):

  U实= U额 P额___P实 灯泡发光_____

  U实> U额 P额___P实 灯泡发光_____

  U实

  这是本节课的高潮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同学们观看一段灯泡亮度与灯泡电功率关系的“视频”,初步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然后再让同学们动手“分组实验”再次感性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既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四)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组实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电器正常工作的条件应是什么?.用电器的工作情况是什么决定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对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正确使用用电器做出了科学指导。

  电功率知识的综合性强,根据用电器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求电阻、在给出实际电压(或实际电流)的基础上求实际功率、在已知电功和电功率基础上求通电时间等都是在考查同学们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时能否“依靠公式”展开思维。所以,我以课本例题为依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用一个标有“PZ220---1100”字样的电炉烧水。若此时家中的实际电压为200V。这个电炉的电阻是多少?此时该电炉的电功率是多少?

  1.8KWh电能可以供它正常工作多长时间?

  (五)反馈检测:

  1、电流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电功率,它是反映电流做功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

  位是_________。

  2、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电流做同样多的功,用的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C、电流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D、在相同时间内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通过学生对这两道题的训练,可以看出学生对电功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师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

  3、小明利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某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15min内消耗的电能为0.3kWh,则这个由电器可能是( )

  A、电视机 B、白炽灯

  C、电冰箱 D、空调器

  这道题的设计既考查了同学们对电功率公式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体现了“物理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电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电功率计算,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其电功率的关系。本节课我是按我校“五步导学”的模式设计的。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以及物理课堂应以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为目的”的新课程理念。从教学流程看,本节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被充分调动。尤其是在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电功率关系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出现了一个高潮。但是,由于

  本节课容量大,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略显得不足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学习的深化和具体化,又为本章第三节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学习作理论上的准备,而且它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今后体验生活意义重大。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部分的电学知识,电流和电路,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了一些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具有一定了的电学基础,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同时通过对前面功率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单本节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较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会用电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2.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关心日常生活中各种用电器功率的大小,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准备

  电风扇(有铭牌),电吹风,学校用的电子计时器,空调机的铭牌图片、灯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例题讲解,巩固体验→学生总结,体验心得→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解法

  学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本环节教学大约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电能表转动的快慢情况,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有时急匆匆,有时慢悠悠。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在使用一只普通灯泡时,铝盘转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灯泡时,铝盘转得快!让学生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铸就良好的开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本环节教学大约25分钟)

  活动一:自主讨论,认识定义

  1、通过看课本讨论和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定义和公式及单位进率:

  板书: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启发:如何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消耗电能多少;或者让其消耗电能相等,看所用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变量法。)

  得出:电功率大小等于用电器在1秒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类比于功率的定义)

  2、提问:如何计算电功率的大小?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各小组推荐同学回答,由学生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

  活动二:解决问题。

  板书: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

  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学生回答25W的意义。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亮的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三:阅读资料,理解概念

  让学生看书本上92页的小资料,并观察教师带来的用电器上的铭牌,请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的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相同吗?②谁的电功率最小?③谁的电功率最大?引导出单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设计意图:从现象中认识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深刻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为下面千瓦时学习做铺垫。)

  活动四: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讨论>:(1)功率为1千瓦的电热水壶,正常工作1小时,它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单位,t用小时作单位,则W的单位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推导能力,理顺各单位的关系,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并且明确所求的是W电能!)

  引导得出:"千瓦时" 的来历

  活动五: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P.95的电功率的测量。教师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典例剖析,归纳总结 (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 板书典型例题,学生分析剖析,教师分析讲解并总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本环节教学大约3分钟)

  在完成第四个环节的教学后,本节课的新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可以根据小习题练习检查本节课的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之后老师动员学生收集家里的电冰箱、 电熨斗、 电视机、 电风扇、 微波炉、 洗衣机等用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附:板书设计

  电功率

  1.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

  2.计算公式:P=UI P= 导出公式:P=U2/R,P=I2R.

  3.功率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瓦(W),常用的还有千瓦(KW),1KW=103W.

  4.电功率表示的意义: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5.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U实

  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容易被大电流烧毁

  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发挥其额定功率

  灯炮亮度由灯泡消耗的实际电功率决定,灯泡的亮度越大,消耗的功率越大。

  6.电功率的测量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合集五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集锦十篇05-24

《摩擦力》初中物理说课稿08-18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优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说课稿范文07-28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锦集十篇05-24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物体的颜色》12-02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06-20

初中物理说课稿《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