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3-07 16:07:04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6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6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温度计》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温度”和“温度计”不仅仅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温度计是学生真正认识的第一个测量工具,温度的测量作为预备性知识和学生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学好它并会用它对今后其它仪器的学习很有帮助,也是今后继续学习热学知识的基础,并在生活、地理和化学学科中都有一定的益处。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因此,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生活中,学生接触天气预报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摄氏温度的读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加一引导。摄氏温度的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点,但只要把读的问题解决了,写也就水到渠成了。对于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学生可能不能一下子用正确的方法,要在学生错误的读法上引导学生正确读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能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

  (四)教法分析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我选择了如下的教法:课堂介绍加“问题导学式”以及实验操作相结合。整节课由3个具体问题串接组成,大问题套有子问题,环环相扣,在解决问题当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思考和合作中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本节在内容上作了简化,去掉了温度计的分类和体温表的讲解,将它们作为开放性作业进行了分层次处理,以减轻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压力,也便于留出更多时间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五)学法分析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通过自主老师教学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等形式,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教具分析

  三个烧杯、热水、温水、冷水、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秋去冬来,天气逐渐变冷。早上我们感觉很冷,而中午又觉得很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接着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温度高的物体和温度低的物体,让学生体会冷与热和我们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温度计。

  (二)探索新知

  1.温度计

  (1)实验体验:让学生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中。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靠不住的,从而引出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实物展示:初二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学生对温度计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全面。因此,我会实物展示各种温度计,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的认识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用温度计量一杯水的温度,让学生读数。此时,学生在读法或单位上可能会出现错误,教师及时更正错误并向学生介绍摄氏温度的定标及读法、写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资料”了解自然界的一些常见温度,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难点通过读、讲、练,逐步突破。

  3.温度计的使用

  在此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在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体现主人公的地位,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1

  2

  3

  4

  5

  6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传播》,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下面我就按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理念、说学法和教法、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光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反射、折射现象的基础,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STS意识。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三、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

  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教法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与此相适应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展示大连的夜景和自然光现象,教师提问:图中的光是从哪来的?引入光源定义: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你知道还有那些物体是光源?就以学生举出的光源为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类。

  2、经历探究,完成光的传播学习

  (1)提出问题:

  有关光的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将在我们今后学习中依依解答,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几种猜想:直线、曲线、折线、射线。

  (3)设计实验,评估优化探究方案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激光笔、大矿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冻、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蜡烛。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大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完善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小组分别向同学展示光空气、液体、固体光的传播。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解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接着向学生提出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如果举手同学不多,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4、光的传播速度

  生活中还有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电脑展示雷电,提问: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回答:光速大于声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阅读课本内容,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

  5、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报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一章第四节《滑轮》。说课的过程包括: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三、说教学过程,四、说作业,五、说板书五部分。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轮、动滑轮的用法,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学生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现偏差,这时可让学生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学生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作业

  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本节布置作业如下:

  课本第190页练习三1、2、3。

  五、说板书

  本节板书设计如下: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教材通报板

  第一册 第十一章 第四节

  《滑轮》

  说课设计

  1、定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固定不变;

  ②作用: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

  ③实质:等臂杠杆。

  2、动滑轮:

  ①定义:滑轮位置随物体变化;

  ②作用:省一半力,不改变用力方向

  ③实质:动力臂时阻力臂2倍的杠杆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②作用:即可省力又可改变用力方向

  ③规律:使用滑轮组时,重物由几股绳子承担,匀速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几分之一,绳端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几倍。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第二,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电功率计算;

  第三,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电功率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电功之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电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掌握。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电功率的研究为了解用电器的性能和安全用电、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等知识奠定了基础。电功率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用电器上的铭牌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正确建立电功率概念,并会用电功率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计算;正确理解“额定功率”,会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视频、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边讲边练及时巩固。通过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室电能表的转盘,有时慢悠悠,有时急匆匆,这是为什么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在只开三盏电棒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和教室所有电棒都开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

  教师提出问题:两次的“次数 ”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回答出:不同,这说明电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课。这里渗透了比较的科学方法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目标导学:

  一、出示目标,学生阅读: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4.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学生阅读“目标”后,不仅明白了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同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出示提纲,学生结合提纲独立自学课本72---73页内容。

  (一)、电功率基础知识: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义: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算:1kW = ________W ; 1w = _______= _________。

  (二)、电功率计算:

  家用普通手电筒的电压是3V,电流是50mA,它的电功率是多少?

  (三)、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额定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额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灯泡上标有“PZ220----60”字样,其中220表示_____;60表示_______。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1、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2、学生用红色粉笔圈出展示的错误并改正;

  3、教师点评。

  在这里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展示空间”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看似平淡,实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质疑释难:

  1、教师提出问题: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发光的亮度是一样的吗?其电功率是不变的吗?

  2、学生观看视频材料。

  3、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桌上的实验器材做实验,体会小灯泡发光亮度与功率的关系。

  4、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在学生观看视频材料和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自己完成):

  U实= U额P额___P实灯泡发光_____

  U实> U额P额___P实灯泡发光_____

  U实

  这是本节课的高潮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同学们观看一段灯泡亮度与灯泡电功率关系的“视频”,初步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然后再让同学们动手“分组实验”再次感性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既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四)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组实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电器正常工作的条件应是什么?.用电器的工作情况是什么决定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对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正确使用用电器做出了科学指导。

  电功率知识的综合性强,根据用电器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求电阻、在给出实际电压(或实际电流)的基础上求实际功率、在已知电功和电功率基础上求通电时间等都是在考查同学们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时能否“依靠公式”展开思维。所以,我以课本例题为依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用一个标有“PZ220---1100”字样的电炉烧水。若此时家中的实际电压为200V。这个电炉的电阻是多少?此时该电炉的电功率是多少?1.8KWh电能可以供它正常工作多长时间?

  (五)反馈检测:

  1、电流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电功率,它是反映电流做功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__。

  2、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电流做同样多的功,用的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C、电流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D、在相同时间内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通过学生对这两道题的训练,可以看出学生对电功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师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

  3、小明利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某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15min内消耗的电能为0.3kWh,则这个由电器可能是( )

  A、电视机 B、白炽灯

  C、电冰箱 D、空调器

  这道题的设计既考查了同学们对电功率公式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体现了“物理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电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电功率计算,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其电功率的关系。本节课我是按我校“五步导学”的模式设计的。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以及物理课堂应以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为目的”的新课程理念。从教学流程看,本节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被充分调动。尤其是在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电功率关系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出现了一个高潮。但是,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略显得不足。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知识的认知逻辑顺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根据20xx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

  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的钩码,感受它对手的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表格。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学生活动:

  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的钩码对手的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 = mg 。(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分析小结整理过程;重力的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国与美国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吗?有何规律?p12,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重力的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的?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的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的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的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的“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设计意图: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一)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六)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

  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规范与准确。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初中物理温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温度》。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内容有温度的物理意义、温度计的原理、结构、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的写法和读法、自然界的一些温度以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等。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本节的教学首先是围绕“温度”和“温度计”进行的,它不仅是本章的预备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特别在后面的实验探究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气象测量中,温度计的使用也将是其中重要的角色。本节课是从物理学的角度使学生认识温度的有关知识。本节内容知识面宽,但难度不大。因此教学方法易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温度这个词是非常熟悉的,但对它的含义的理解却不准确。通过教材的开篇的感受温水的感觉以及“想想做做”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对温度的感觉是靠不住的,引导学生关注温度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自制温度计的过程,让学生领会温度计的测温原理,从而顺利进入温度计的教学过程。

  3.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我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放在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以及正确读出温度计上的示数,因为平时学生很少接触温度计,有些东西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所以,要把它转换为理性认识,我将主要用小实验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5.教学准备

  只有准备了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教学以及演示实验的顺利进行,而且实验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同时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选择了以下教具:

  教师:演示温度计、烧杯(2只,分别装热水、冷水)多媒体设备等

  学生:实验用的温度计、烧杯(3只,分别盛热水、温水、冷水)、试管、滴管、烧杯(内盛红墨水)、带细长玻璃管的橡皮塞、透明吸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结合课标的要求,在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制作和体验,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培养对生活环境温度的感知能力,对摄氏温度的规定只作初步了解,重点锻炼学生的认读能力和温度计的规范使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能做的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来说,不能用教师的一味说教代劳,采用教法:实验、观察、讨论、训练和讲解相结合,启发式综合教法。

  学法: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依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采用学法:小组讨论学习、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以炙热的钢水和寒冷的雾凇两幅图片,引入温度的概念:是用来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到生活当中。随后引导学生做课本第47页图3.1—1“想想做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感觉冷水,热水,温水的感觉,交流论证感觉有时并不可靠。

  第二环节: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自制温度计:初二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学生对温度计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全面。因此,学生通过自制温度计,然后把自制温度计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最好使用冰水,这样使得效果很明显),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中的液柱的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通过自制温度计演示,让学生体会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环节: 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1.以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为例(预先将温度计发放下去),观察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玻璃泡,刻度)。温度计这一小节的内容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内容。

  2.通过看桌上的温度计,看书和观看播放的课件,学生互相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量程、分度值、摄氏温度的读法、如何规定零度和100摄氏度等知识。并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加以深化。

  3.介绍一些常见的温度。书上给学生准备了常见的一些温度计的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分组实验测量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先用手估

  测一个温度,再实际用温度计测量一下,并比较估测的与实际测量的温度的不同。学生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体会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四个会:会认、会放、会读、会看)。老师相应地设计一些问题以补充知识点。在此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在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的方法。再配以多媒体,把常见的错误集中展现,让学生印象深刻。

  第四环节:深化理解,延展新知

  学生对体温计的使用应该不陌生。为了讲清楚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可以设计场景,让学生分别用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来测量人的体温。让学生自己发现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不同,并从中分析出体温计的结构特点。

  第五环节: 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采取口头小结的方式总结这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要掌握温度数值的读写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记忆,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过练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七环节: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1节 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摄氏度(℃)

  2.摄氏温度?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 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构造:

  会认:量程、分度值、零刻度??3.温度计??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

  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底或壁?使用方法?

  会读:示数稳定,不能离开液体???会看: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符号t

  ?构造特点:缩口4.体温计? ?使用方法: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四、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使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层层创设情境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只

  起创设情境、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师多批评,多指正,谢谢大家!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6篇】相关文章: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07-06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06-02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05-23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模板07-28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07-02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05-27

《摩擦力》初中物理说课稿08-18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优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说课稿范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