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事迹

时间:2023-10-24 17:55:11 秀雯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事迹(通用8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良好风气、推动工作、激励后进的作用。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事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事迹(通用8篇)

  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事迹 1

  吕晓磊,出生于1982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六岁时,他因事故导致右臂截肢,十岁开始接受乒乓球训练。2000年,他首次参加悉尼残奥会,2004—2012年连续三届残奥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成员。2017年,他作为教练带领中国队在东京残奥会乒乓球男子团体C4-5级决赛中夺冠。除了多次在残奥会、亚残运会等国际大型赛事上获得冠军,吕晓磊还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全国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等荣誉称号。如今,他褪去残奥会冠军和冠军教练的光环,带着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回到学校,成为了齐鲁工业大学的一名教师。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汪国真的诗句一直激励着吕晓磊。吕晓磊凭借努力走出了一条冠军路,用自身经历证明了残疾人发展的可能性,他说:“我们虽然身体残疾,只要对生活不失去信心,同样可以做个有用的人,做个幸福的人。”

  一场事故改变命运,与乒乓球结缘

  6岁的吕晓磊因一场意外事故导致右臂截肢。他回忆说,当他再次醒来,已经是出事的三天以后。闻着医院里的消毒水味、躺在不熟悉的病床上,看着身上的一床厚被,吕晓磊习惯性地想用右手掀开身上的被子,却发现手并没有抬起来。他问病床前的妈妈,“我的手怎么没有了?”妈妈看着他,什么都没说,转过头去就哭了。看到妈妈悲痛欲绝的样子,他安慰道,“没关系!我还有一只手呢!”小小年纪的他,并不知道少了一只手会对以后有什么影响,也不知道从此,自己的人生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了。

  1992年,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吕晓磊到山西大爷家走亲戚,看到邻居家有几个小朋友在打乒乓球,他一下子对这项运动着了迷。可是因为一只手自卑的他,不好意思加入他们,只躲在一旁看。大爷看出了吕晓磊的心事,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讲起了中国残联主席团主席张海迪的故事,吕晓磊听进去了、听明白了。回到家后,正好碰上县体校招收乒乓球队员,他便燃起了去体校打球的念头。父母看到他坚定的眼神,最终同意送他去学球。就这样,10岁的吕晓磊正式与乒乓球结缘,走上了成为冠军的道路。

  克服重重困难,树立比赛梦想

  吕晓磊没有右臂,在刚开始训练时,左右跑动平衡很难掌握,经常摔倒,撞到球台上头破血流是家常便饭;用一只手拿球板还要发球,更是特别艰难,但他都通过努力一一克服。因为热爱打球,吕晓磊每天早晨五点便起床跑步去体校训练,不管是夏天下雨,冬天下雪,还是感冒发烧,从未间断过,每天放学后放下书包就去训练,打球成为他最重要、最快乐的事。然而在训练一年半后,县体校解散了,这让吕晓磊万分苦恼。一筹莫展之时,他和父亲在电视上看到北京举办“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的画面,才知道还有属于残疾人的比赛。吕晓磊目不转睛地看着残疾人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心中燃起了强烈的渴望,他暗暗立下誓言,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机会代表中国去参加世界比赛,为国争光,为父母争气。

  为了帮助他完成梦想,父亲把训练场地从县体校搬到家里,在本不宽裕的住房中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摆上球台,买了1000个乒乓球,请来了体校教练,开始从家里练球。每天父亲都早早起床,把球房打扫干净,然后看着他训练。吕晓磊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辛苦,他每天早晨、上午和下午三练,每节课都要练30盆多球,为了加强体能,他每周都坚持长跑10公里,从不懈怠。面对如此大的运动量,吕晓磊却从来也不觉得累。

  训练坚持了半年,体校教练因工作关系不能继续教学,根本不会打球的父亲,在吕晓磊上学的间隙练习了一个半月的发多球,成为了他的新教练。多年之后,吕晓磊才知道,父母当时早已下岗,一直以来通过省吃俭用来供他打球。这些无私的付出,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虽然训练很苦,但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他当时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备加努力,打出名堂,报答他们!”

  八年苦练,锋芒毕露

  经过在家近两年的训练,吕晓磊参加了山东省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获得单打亚军的好成绩,入选山东省残疾人乒乓球队并参加全国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取得了团体第二名。在这次比赛后,他被山东省残联选中调到济南,遇到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人物——袁锋教练。有了恩师的帮助、更好的训练条件、更高水平的训练对手,吕晓磊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当时残疾人体育还刚刚起步,政府投入经费不足,他们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袁锋免费带他训练,还提供吃住条件,像慈父一样关心他的成长。经过他的悉心指导,吕晓磊的乒乓球水平逐渐成熟,也开始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成绩。

  2000年悉尼残奥会,经过八年苦练的吕晓磊终于走进梦想的赛场。他深知机会难得,更加刻苦训练,也因此过于紧张,有了想赢怕输的思想,最终输掉了一场争夺铜牌的比赛,结束了第一次奥运征程。从场上走下来的那一刻,吕晓磊无法控制压抑已久的情绪,大哭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因为输球哭得这么伤心,来悉尼前满怀信心,觉得肯定能拿一枚奖牌,可是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感觉天都要蹋下来了!”他一度想过放弃打球,经过半年多的心态调整,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在训练场上又开始生龙活虎地训练。

  时隔四年,他站在了雅典奥运会赛场上。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结局,这一次,他又流下了泪水,但这是幸福的泪,喜悦的泪!吕晓磊吸取了四年前失败的经验,在注重技战术训练的基础上,同样重视心理的调节。“我一再暗示自己只要正常发挥水平,就算输给对手也没什么可遗憾的。”正是有了这种良好的心态,他发挥出了最佳竞技状态,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这场决赛整整打了一个半小时,最终吕晓磊以三比二的成绩艰难取胜。当最后一个球落地的瞬间,他激动地向全场大喊,“我胜利了!我胜利了!”场外中国助威团唱起了国歌,满场飘扬着五星红旗,这个场面让他终生难忘。“我哭了,整整半个多小时都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从小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吕晓磊说,作为一名运动员,能够代表祖国站在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上,看着五星红旗伴随《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是最光荣最至高无上的事。为了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蝉联冠军,再续辉煌

  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国家提出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口号,是对残疾人体育重视度的全面提升,这让吕晓磊无比向往。他开始了四年的备战训练,希望通过北京奥运盛事,实现蝉联奥运冠军的新梦想。“我把自己练成了铁人,我必须确保拿到这枚金牌”,他信心满满地开始了人生中第三届奥运会。经过一周紧张激烈的争夺,吕晓磊又一次站在决赛场上。时隔5年,他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一天的场景,北京大学“中国脊”体育馆所有主场观众都在为我加油,残联的各级领导和我的高中同学特意到现场为我助威,满场中国红令他浑身充满斗志,他说:“当我赢下来的那一刻,全场都沸腾了!”此次站在自己国家的领奖台上,全场上万名观众一起高唱国歌,场面振奋人心,“我切身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当吕晓磊从领奖台上走下来,他感到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又默默地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在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再续辉煌,“虽然那时我已经30岁,但我有信心挑战自己,挑战极限!”参加2012年残奥会的吕晓磊心中更多的是平静,通过多年的磨练,他拥有了坚定的心态信念,强大的掌控比赛的能力。在这种状态下,他创造了中国残疾人乒乓球队男子选手连夺三届冠军的历史记录。

  到目前为止,吕晓磊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得过200多枚奖牌,在他心里分量最重的就是三枚奥运会金牌。他说,“我更看重这一路走来的经历,这种经历让我成熟,让我自信,更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

  残奥冠军,是荣誉也是责任

  2020年9月2日,在东京残奥会乒乓球男子团体C4-5级决赛中,由曹宁宁、郭兴元、张岩三人组成的中国队,以2-0的成绩战胜韩国队,夺得金牌,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东京残奥会上收获的第70枚金牌。带领他们夺冠的教练,正是2004—2012年连续三届残奥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成员吕晓磊。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帮助更多残疾人朋友实现梦想,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也为祖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

  除了国家队教练员的身份之外,吕晓磊还是齐鲁工业大学的体育教师。他说,“残疾人在高校里当老师本身很少见,在高校里当体育老师就更少见,大家对体育老师的印象往往是高大、壮实,谁会想到残疾人还能当体育老师呢?”吕晓磊很想给更多年轻人树立一个榜样:所以很多事情,你得去敢想,才有可能实现。

  吕晓磊说,他从运动员到教练员,再到教师,这一路上其实都是国家的培养,没有国家培养,没有残联这个平台,就不会有“吕晓磊奥运冠军”“奥运冠军教练”的励志故事。在中国,有很多无形的力量都在默默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吕晓磊的初中母校、高中母校、大学母校,齐鲁工业大学,包括山东省教育厅,都对他的奋斗事迹进行大范围宣传,这种宣传其实已经超越了吕晓磊个人的故事或者某一项体育运动本身,而是在传递一种理念:残疾人没什么不可能。

  吕晓磊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借助高校老师这个身份,以自己的故事,不光去影响残疾人,也去影响在高校里面的健全大学生,让年轻人了解国家的残疾人体育事业、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将残疾人永不言弃的精神传递下去。

  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事迹 2

  他既是一名早产儿又是一名脑瘫患者,从小体弱多病的他却凭借坚强意志,成为一名田径运动员。前不久,他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的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上,首次参赛的他就在田径男子400米T38级比赛中荣获第六名、200米T38级比赛中荣获第四名、100米T38级比赛中荣获第四名。他就是家住石棉县迎政乡的19岁残疾青年何芯。

  赛事结束后,何芯返回四川省贸易学校石棉校区继续学习,该校体育老师也利用课余时间教他举重、半蹲等项目,持续增强其体能和技能。何芯说,他希望今后能参加更高层次的比赛,取得更好成绩,并在学业上奋力追赶,争取考上一个理想大学。

  自幼体弱多病

  “真没想到,体弱多病的孩子竟能获得今天的成绩,不容易!”12月3日,翻看何芯的获奖证书,其母官女士十分感慨。在她看来,何芯能有今天的成绩,除了家庭付出和孩子努力外,更离不开许多好心人的相助。

  何芯是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不到2公斤,还因胎中缺氧导致脑瘫,直到4岁时才艰难学步,且有些弯腰驼背,手脚活动也较僵硬,平衡能力差……为了给孩子进行治疗,官女士夫妇不仅掏空家底,四处寻医问药,还经常陪他锻炼平衡能力和活动能力。经过一系列治疗,何芯的手脚终于能较自如的活动了。在他7岁那年,石棉县有了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地方,官女士闻讯后立即带孩子去做康复治疗,何芯手脚功能也逐步向好。从1岁到10岁,何芯先后辗转多地进行恢复治疗,花费20万元左右。

  “虽然孩子说话能力差,手脚也没有正常孩子那样自如,但学校没有嫌弃他,不仅让他到校读书,老师还花费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官女士说。

  显露田径特长

  因为何芯从小就走路锻炼,在其上初中后,他的田径天赋也慢慢显现。在何芯读初三时,石棉县举行群众运动会,学校选拔参赛人员时,班上根据何芯平时的田径能力,推荐他参加比赛。随后,何芯顺利参加了田径项目的比赛,虽然那次比赛没拿到名次,却激活了他对田径的浓厚热情。

  “妈妈,我喜欢田径,我要学习田径运动!”参加完那次田径比赛后,何芯就多次向父母表达这样的心愿。几经周折,官女士找到当地残联寻求帮助,后经各级残联推荐,2019年9月,就读于四川省贸易学校石棉校区的何芯,接受了四川省残疾人田径队考核和教练测评并顺利过关。同年11月中旬,何芯进入四川省残疾人田径队集训,成为四川省残疾人田径队田径运动员。

  奋力拼搏向前

  “何芯正在用心用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全力以赴。”四川省残疾人田径队教练姜华说,残疾运动是根据运动员的残疾程度进行训练,其比赛也要分残疾级别,残疾程度不同则比赛规则也不同。2年前,何芯入选四川省残疾人田径队时,他行动不便,语言表述不清,被评为36级(重度为35级、轻度为38级)。在训练中,何芯克服了身体、理解、语言等多方面困难,又加强了训练强度、难度,最终他的许多体能训练项目皆获得较好成绩。

  2年来,何芯的田径竞技水平逐步提高,其身体恢复情况也较为良好。他在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前,经残疾测试,他的身体得到较好恢复,被评为38级。在参加此次赛事中,何芯身高虽不如别的.选手,可他不畏强敌,奋力拼搏,最终夺得了两个第四名、一个第6名的好成绩。今年春节后,何芯还将归队训练,迎接明年的相关赛事。

  值得一提的是,身患残疾的何芯还是个十分善良的人。2020年疫情发生后,何芯还将他在四川省残疾人田径队节约下来的1000元补助费悉数捐出,助力当地抗疫工作。

  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事迹 3

  吴祺,女,汉族,1992年2月出生,共青团员,中专学历,高级技师。就职于平利县残疾人联合会,现借调国家残疾人游泳队,家住平利县城关镇西城社区。

  吴祺于2004年7被选入陕西省体校残疾人游泳队,成为一名游泳队员。15年来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刻苦训练、爱岗敬业、顽强拼博,由一名普通的残疾人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身残志坚苦练本领

  吴祺作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以非凡的毅力忍常人之不能忍,受常人之不能受的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长年累月地在游泳池中苦练本领。每天面对重复的动作、枯燥的生活,从未有一刻的懈怠。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她总是努力去克服、去战胜,咬紧牙关挺过一次又一次难关。2004年吴祺刚刚进入游泳队的时候,年仅12岁,和她一样大小的同龄人,大多还在学校读书,在家中受到父母的精心照料、百般呵护,而她却不仅要远离父母亲人、远离家乡故土,还要接受超强度的专业训练,作为一个残疾女孩,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每当她脑海中浮现出这些的时候,她总是用训练去冲淡对父母亲人、对家乡故土的思念。

  刚入队的时候,由于从来未接触过游泳这项运动,吴祺的训练成绩总是跟不上,曾想过放弃,最后在家人和教练的劝导下,她调整好了心态,重新树立了信心,找到了科学地训练方法,在训练中不懂就问,同一个动作别人练一小时,她就练两小时,通过自加压力超强度训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就掌握了训练技巧和要领,成绩逐渐好了起来,信心也更足了。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她的成绩就在队里名列前茅,受到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爱岗敬业默默奉献

  吴祺爱岗敬业,热爱游泳运动,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自她12岁进入游泳队训练以来,遵守训练纪律,积极参加训练,经常超负荷训练,加班加点,每一个动作细节,她都认真对待,力求完美。她常说干什么事都要热爱、敬业、奉献,面对每一次比赛她总是认真准备,沉着应战、努力拼搏,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勇气和力量,用尽全力去争取最好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用心用力去攻坚克难、超越自我获得成功。

  拼搏奋进屡获佳绩

  吴祺从下水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努力地向前游着,从国内游向国际,从国内领奖台游到国际获奖台,最终游到伦敦和里约热内卢残奥会。她一路走来,多有艰辛,但最终收获了成功。15年来,她先后参加国际国内大赛16次,共获得奖牌46枚,其中金牌37枚,银牌6枚,铜牌3枚。先后两次打破世界纪录。2005年她首次参加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获得女子50米自由泳第一名,同年,在陕西省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暨首届特奥会上获得6枚金牌,在成绩面前,她没有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刻苦训练,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回报组织对她的培养。2007年在国家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再次取得9枚金牌的好成绩,同年在加拿大公开邀请赛和美国锦标赛上又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2年是她人生中最值得记忆的一年,她参加了在伦敦举办的第十二届残奥会,并取得了女子200米混合泳第四名、500米蝶泳第五名、100米蝶泳第八名的好成绩。同年9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12年,伦敦残奥会结束后,由于长期在水中浸泡和超强度的训练,吴祺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自感难以继续参加训练和比赛,故向组织提出了退役申请,但未获批准。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训练中,全力备战2014年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在本次比赛中,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本次大赛上又获得了1枚金牌和1枚银牌。本次大赛结束后吴祺又连续参加了巴西邀请赛和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奥会,并获得了3金1银2铜的优异成绩。

  人的成功如果只是一次,可能会是运气,但如果多次获得成功,那就不是运气所能解释的了,这是勤奋、努力、刻苦、奋斗、拼搏、务实的结果。显然,吴祺属于后者,2016年第十五届残奥会在里约举行,全国选派499名运动员参赛,吴祺再次入选,在本次残奥会上她同样获得了很好的成绩,随后,又于2018年参加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获得2枚金牌,并光荣获得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参赛资格。

  十五年来,吴祺为家乡和国家作出了贡献,争得了荣誉,各级组织也授予了她很多荣誉。先后获得了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被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陕西省人社厅、残联授予陕西省“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安康市第十一届“优秀青年”、市政府授予“三八红旗手”、安康市团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安康市文明委授予“安康好人”、平利县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

  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事迹 4

  如果说体育运动是人类与自身极限做斗争的典范,那么残疾人体育就是典范中的典范,搞体育是苦行当,搞残疾人体育更是苦上加苦。我省田径运动员王满意冲破孤独和隔膜,自尊、自强、自信、自立,在艰苦条件下,不畏艰难,以坚韧的意志刻苦训练,顽强拼搏,超越自我,在强手如林的竞技场上,获得了奖牌,赢得了荣誉和尊重。

  王满意男,视力残疾,现年27岁,国家残疾人田径队主力队员,国内残疾人体坛中长跑领域的一颗耀眼明星,保持着男子T12级、T13级10000米等多项全国纪录。

  1990年7月18日,定西市陇西县永吉乡许家湾村,陇东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里,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啼哭,一个小男孩降生了。这对于已育有一女、面朝黄土背朝天艰难谋生的农家来说,是多么大的惊喜呀,爷爷遂取名叫他“满意”。然而,当喜悦尚未散尽,家人便发现满意患有先天性白内障,虽辗转数家医院治疗,却不见好转,勤劳憨厚的双亲只好强咽泪水,艰难地担当起抚养伺候的重任。在这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小山村里,他的生活才更开始,便被无情的病魔笼上了一层阴影,对他的未来父母一度陷入了绝望。

  1998年,同龄的孩子早都进入学堂,可面对已8岁的满意,父母也无计可施,思来想去,索性便由10岁的姐姐带她上学。满意清楚的记得第一次上学的情景,五公里的山路,绊倒,爬起来,又绊倒,再爬起来,不知摔了多少跟头,头碰肿了,稚嫩的小手上也被划出了血,姐弟俩终于搀扶着走到了学校。上课时他只有把脸附在课本上才能模模糊糊看见字,“一个瞎子怎么看书呢”?一时间,同学们对他热嘲冷讽蜂拥而来,好心的老师也劝他以后不要再来了。可倔强的满意依然每天一个来回,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他身残志坚,刻苦顽强,乐观进取的精神,深得同学和老师的称赞和尊重。

  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长年累月的翻山越岭艰难求学,反而使他的奔跑天赋日益显现出来。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少儿时之不幸乃人生一大笔财富。这种不幸激发起了他向命运挑战,向运动极限挑战的勇气。

  2002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亲戚推荐他参加市残联组织的运动员选拔,又黑又瘦的他根本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但在运动能力测试中,他脱颖而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代表定西市参加了全省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一举夺得男子T12级800米金牌。首次参赛就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无疑是对他的巨大鼓舞和鞭策,也更加坚定了“跑”下去的信念和决心。

  2003年,王满意被抽调到省队参加集训,迈出了他运动生涯的关键一步。但那时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运动成绩,在同批集训的所有队员中,他是最差的'。满意意识到了自己面临的挑战,但是充满了自信,自己虽然身体素质较差,但大家都是刚进省队,都在一个起点上,只要加油练就一定能赶上,就有希望。每天早上,多数队员都得让教练三番五次地催促才起床,但他总是第一个起来跑步,做柔韧练习,做力量练习。因为她知道要赶上别人,就要多下功夫,就要比人家吃更多苦。

  2004年,王满意作为我省田径队后备队员,由教练重点指导和培养,每天7—8个小时的训练量,教练考虑到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有时特意减小强度,但他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除了踏踏实实地、一丝不苟的完成教练员制定的计划,还主动加练。蹲杠铃是一项艰苦而单调的专项素质训练,一般每组要做80次,有的队员得让教练看着才能做下来,但他从来不用。开始教练发现他总比别人后完成,以为他在蹭时间,细观察才发现,他每组总是多做5到10次。规定做10组蛙跳,他偷偷地做上13组甚至15组,满意在暗暗地给自己加量。攀登何惧千山仞,仅仅两年时间,他的力量素质提高很快,成绩也从最差的位置跃居全队第二。

  2005年4月,全国第残疾人田径锦标赛在重庆举行,考验他的时刻来到了,在男子T12级5000米决赛中,发令枪响起的一刹那,王满意如同脱缰的良驹一般疾速冲了出去,但初次参加全国比赛的他因经验不足,在后半程被对手赶超,获得一枚银牌。

  赛后,满意沉默了许久。他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到手的鸭子却飞了?“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不光要有良好的耐力,出色的技术,恰当的战略战术也很重要,何况你还需要提高自己”。教练的一席话让他懂得了很多。在之后的训练中,他更加刻苦了,人之一,他之十,加班加点,主动为自己上量。向一块训练的健全专业运动员看齐,每次训练下来,他都累得爬不起来,但仍然坚持。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意志与信念的考验,不论是冬天雪花飘飘,寒风凛冽,还是夏天烈日当头,酷暑难耐。训练场上都有他那熟悉的身影。刻苦训练,不懈拼搏,除了让自己取得好成绩之外,还有对亲人、教练包括残联组织的回报,不辜负他们的殷殷希望,珍惜每一个机会来提高自己,把出生之时带来的隐忧,再通过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化成踏实的喜悦和人生的安然。让所有人都看得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他一样可以搏得痛快,走得精彩。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2006年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在广东肇庆举行,在男子F12级5000米比赛中,已积蓄了很久的满意,希望用成绩证明自己,最终他以较大优势如愿获得了金牌。在不被人看好的贫瘠甘肃,突然涌现出这么优秀的残疾人中长跑人才,令国内许多同行都有些吃惊。但之后他不断突破自我,在2007年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田径比赛中,勇夺F12级5000米金牌和10000米银牌,受到省政府表彰奖励,并被共青团甘肃省委和省青年联合会授予“甘肃青年五四奖章”。2008年入选国家队,2009年,全国田径锦标赛,他一人囊括了T12级1500米、5000米和10000米三枚金牌,并以33分43秒56的成绩打破了沉睡6年之久的全国万米纪录。

  一次次地攀登,一次次地夺冠,这个十来岁的孩子屡屡打破全国纪录,为我省及定西市争得无数荣誉。2010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上夺得1金2银,并打破全国T13级万米记录,荣膺省政府残工委“2007—2010年度全省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在杭州举行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夺得2金1银1铜,并打破1500米的全国纪录,被陇西县残工委授予全县“十一五”残疾人“自强模范”;2013年在福建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上,夺得2金1银的好成绩,同年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残联授予第三届“甘肃省优秀残疾人”称号;2014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上,夺得2金1银,被中国残联和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10年—2014年度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个人;2015年在四川成都举行的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上一举夺得男子T13级1500米、5000米、10000米和全程马拉松得四枚金牌,被新闻媒体称为“四金王”,被省政府记一等功一次。王满意同志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乐观,顽强拼搏的生活和工作态度,成为激励广大残疾朋友走出家门、参与锻炼、迎接挑战的榜样和典范,2015年,以王满意为原型并由他主演的微电影《奔跑的满意》推出,受到广大观众和残疾朋友的一致好评,我多次被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采访和报道,2017年5月,荣获陇西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向上向善爱岗敬业好青年”荣誉称号。

  谈及未来,满意坦率的说,他将全力冲击亚残会和残奥会。成功的大门永远向有准备的人敞开着,我们相信他会飞的更高!

  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事迹 5

  周霞,是来自湖南苗乡的“湘妹子”,打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不平凡。

  因为周霞自小患上了罕见的皮肤病,这种病很奇怪,它会导致皮肤粘连严重,进而影响到肌肉骨骼的生长,尤其是对于手臂,所以,打从出生时候,周霞的左手就完全不能伸直。

  但是更残忍的还在后头,在某一年,周霞还遭遇了车祸,造成她脑部受损,导致原本就已经不能伸直的左手更加的萎缩,甚至左脚也遭到创伤。

  命运的打击,没办法击垮她,反而促使她更加乐观开朗地面对这一切,周霞并没有对于生活失去了本应该有的热情,反而信心十足地过每一天。

  周霞与其他女孩一样,也喜欢和同学一块出门、一块聊天玩耍,对于周霞来说,自己与其他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一样可以跑跑跳跳的,做自己喜欢的事。

  一路到周霞10岁那年,是命运被改变的那一年。

  那一年,名叫李刚的教练发现了这个孩子,李刚是来自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残疾人体育协会的教练,他自己本身也是残疾运动员

  所以在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周霞,就觉得周霞所散发出的活泼好动的气质,与其他的残疾孩子不同,完全就是一个运动员的“好苗子”,当下就决定要收周霞为徒弟,来训练跑步。

  而本身没事就喜欢运动的周霞,也很乐于接受训练,于是乎从10岁起周霞开始接受了正规的残疾运动员训练,而李刚也成为他的“基层教练”,之后李霞也进入业余体校、市体育学校,接受更完整系统性的学习。

  随后,在教练李刚的推荐之下,周霞进入了残疾田径省代表队。

  李刚曾经说过:“很多人在电视上看周霞跑步,都说不像残疾人,但她这些年因为疾病,在训练上吃了不少苦。”

  的确,周霞一路以来走得不容易,因为残疾运动员的训练跟一般训练不同,首先训练员要先代入同理心来训练,毕竟每个人的伤残程度不同,训练的内容就必须“量身打造”,要构思很多方法来帮助训练。

  而每位运动员能够承受的.训练都不尽相同,所以要在有限的训练当中,训练出最完美的状态,对于选手来说,承受的辛苦都是比一般运动还要辛苦的。

  但“皇天不负苦心人”,周霞的努力,终究收获了饱满的果实。

  周霞先是在省中的比赛,崭露头角,之后在2015年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女子田径项目中,获得2枚金牌,1枚银牌的好成绩。

  终于在历经重重关卡,周霞取得了代表国家站上世界运动员殿堂——“残疾奥运”的机会,入选2021年8月第16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之中。

  2016年里约残奥会田径比赛女子,T35级100公尺的比赛中,周霞以13秒66的成绩打破该级别残奥会纪录并荣获金牌,在拿到金牌的三天后,周霞在田径女子200米T35级的比赛中再一次的打破该级别记录,以28秒22的成绩获得冠军。

  胜利的故事还在继续。

  2021再批国家队战袍,参与延迟一年举办的2020东京残疾奥运会,如同5年前参与里约残疾奥运一般,她再一次的刷新了记录。

  这次除了超过自己的原先成绩,周霞还打破了世界纪录。

  “展示了中国速度,为国争光,自豪而荣耀。”

  2021年2020东京残奥,8月27日,女子100米T35级决赛中,她以13秒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夺冠。

  隔两天的2021年8月29日,周霞在女子200米T35级的决赛以27.17秒同样打破世界纪录,拿下金牌。

  夺得金牌那天,远在湖南的爸妈工作工厂的宿舍,欢声雷动,正在田里工作的奶奶,在记者告诉孙女夺冠的消息,也是非常感到骄傲。

  而金牌到手后的周霞,心怀感激的感谢支持她的人们,当记者问她有没有喜欢的运动偶像的时候,她豪爽的回答了令人吃惊的答案:“我喜欢我自己啊,我就是我自己的偶像!”

  开朗的周霞,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但是这些奖章都抵不过她这些年来为了田径而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造就了周霞今天的成功。

  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事迹 6

  东京残奥会第四个比赛日。中国残奥代表团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刘静经过连续作战,战胜多国选手,摘下东京残奥会乒乓球女子单打W1-2金牌,蝉联四届残奥会女子单打WS1-2冠军! 今年33岁的刘静出生于徐州市邳州市农民家庭,现为中国和江苏残疾人乒乓球队队员,南京财经大学大专学生,也是镇江恒达包装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

  刘静十个月大时就被儿麻病魔击倒,独立行走、上学都成了问题。到她六岁时,万般无奈的父母只能将其背到邳州市“希望之家”,盼望孩子在得到照看的同时,学点文化。

  令家人意外的是,刘静入学后不仅学习很用功,课余时间还痴迷上了学校的乒乓球桌,一有空就霸着台子打乒乓球。日也打、晚也练,对运动的喜爱和不轻易服输的`劲头,被教练衡新看到,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队中。

  从此,刘静练得更加带劲,由于长年蹲坐在轮椅上打球,以致腰部老伤复发。有一年,光手术她就做了五次。可是,一回到学校,她又捡起球拍舍不得放。

  作为江苏残疾人乒乓球队中伤残程度最重的女队员,她不仅顺利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还和同批队员一起,入选国家残疾人乒乓球队,走上系统的训练之路,并逐渐在国内、国际赛场摘金夺银。通过数年征战,她在2008年前首次攒足残奥会所需积分和排名。

  2008年9月,万众瞩目的北京残奥会上,刘静一举获得女子TT1-TT2级单打、TT1-TT3级团体两项冠军。伦敦残奥会她再获女子TT1-2级单打金牌、TT1-3级团体金牌。

  这些年,她在国内参加了所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残疾人乒乓球比赛。这样的行程、这样的战绩,就是对一个健全人运动员来说,也是十分辛劳和突出的;更何况还是一个从腰部以下即瘫痪的重残姑娘呢。她所承受的不便是健全人难以想象的,她也因为超人的意志获得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江苏省残联为帮助刘静解决后续保障问题,联合镇江市残联为其落实了工作单位,还帮她请了装修工程队。如今,这位残奥冠军在镇江的小家不仅温馨,还是完全无障碍标准的。

  国家和社会的认可,成为刘静运动征途上的不竭动力。“是乒乓球弥补了我的人生缺憾!”2021年的夏天,这位轮椅上的乒乓球手再次激情满怀地踏上东京残奥会的征程。

  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事迹 7

  常熟残疾人游泳运动员李桂芝出生于1993年7月,视力残疾一级,是中国和江苏省残疾人游泳队队员。现为江苏东盾木业集团有限公司员工。2009年入选江苏省残疾人游泳队。她在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上,相继摘得了女子SB11级100米蛙泳,S11级50米、100米自由泳和S12级100米仰泳“两金两银”,成为江苏省第一位在该项赛事中夺冠的盲人游泳运动员。2012年伦敦残奥会,她获女子S11级50米自由泳银牌和女子S11级100米自由泳铜牌,实现了常熟残奥会奖牌零的突破,并成为第一位夺得残奥会奖牌的苏州运动员。

  今年5月8日,李桂芝与国家残疾人游泳队队友一起前往昆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训练。日前在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游泳馆见到她时,她正在进行恢复性训练。“虽然高原缺氧,有点喘不上气,但你咬牙坚持下来后,明显能感觉到肺活量增强了,耐力也提高了。”她说,“肺活量和耐力增强后,游泳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前面快、后面慢,速度提上去了。”在今年3月游泳队进行的队内测验中,她100米自由泳的成绩达到了1分08秒,不仅比她之前最好成绩提高了2秒,更在当时的.世界排名中名列第二。不仅如此,她50米自由泳的成绩也提高了秒,100米仰泳比她在2015年全运会游出的成绩快了3秒多。

  对于这座游泳馆,李桂芝并不陌生。从2015年11月3日起,她就在这里集训。之前,她在这里备战过2015年世界残疾人游泳锦标赛、2014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2012年伦敦残奥会。

  在这里,她每天要进行两堂训练课,上下午各一堂,上午的训练从10点到12点,下午从4点到6点。其中,每周一三五下午是陆地训练,内容包括跑步、腰腹力量等训练,每周二四六下午进行水上训练,项目有“短间歇”和“包干时间”等。以李桂芝的主攻项目50米自由泳为例,“短间歇”是指游完第一个50米后稍作休息再游下一个50米,不过,休息的时间很短,每次只有5秒钟。“包干时间”则是要在泳池里来回不间断地游上20次,整个过程必须在教练规定时间内完成。

  李桂芝说,备战的这段日子想明白了6个字:“我要练”“要我练”。4年前备战伦敦残奥会时,感觉是教练“逼”着练,自己并不想练,但现在是自己想练,很期待比赛。虽然在主攻项目上国外选手给她造成了不小压力,但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她始终坚信自己能游得更好。

  展望里约,李桂芝表示,不会让伦敦残奥会50米自由泳决赛时,与冠军相差秒、与金牌失之交臂的遗憾重演,对参加的每一个项目,都会全力以赴。能拿第一绝不拿第二。

  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事迹 8

  东京残奥会女子50米自由泳S11级(视觉障碍)决赛重赛中,中国选手马佳以29秒20打破世界纪录夺得金牌,李桂芝以秒之差获得银牌。时隔两天,两位中国姑娘重新包揽这个项目的金银牌,即便是重赛也没有阻止她们争金夺银的霸气。

  就在两天前,马佳在该项目决赛中以29秒46的成绩夺得冠军,并刷新世界纪录,李桂芝紧随其后获得银牌。不过就在比赛后不久,两位选手的金银牌被取消,该项目的决赛需要重新进行,原因是是荷兰选手投诉自己被中国运动员碰撞,从而被迫改变了游泳方向。

  当决赛重新开始,第3道的马佳和第5道的李桂芝从出发之后就一路领先,延续着此前的好状态。马佳更是又一次刷新了世界纪录,将自己在两天前游出的成绩进一步提高。

  1998年出生的马佳是石家庄人,23岁的她第一次参加残奥会。马佳患有先天性视力残疾,尽管她从不曾看到过这个世界的样子,但是她也从来都没有让自己沉沦在黑暗的世界里,反而从小就比同龄孩子都更加成熟、更加懂事。12岁那年,马佳在当地一次参加人运动员的.选拔活动中被盲人门球队教练看中,但是因为年龄和身体等各方面的因素,她并没有从事门球运动,学校继续读书。两年后,马佳再一次参加了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被召进省残疾人游泳队,这是当时的她从未触及过的项目,克服了训练初期的恐惧,马佳在教练的指引下正式成为了一名游泳运动员。

  日复一日的训练自然是枯燥且辛苦的,尤其是对于盲人运动员来讲,难免经常出现磕磕碰碰,身上的伤疤也是一茬又一茬。只有十几岁的马佳就这样咬牙坚持着,直到2013年的全国残疾人(22岁以下)游泳锦标赛,她第一次站在了正式比赛的赛场,一举赢得了S13级50米、100米、400米自由泳和100米蛙泳、仰泳五块金牌。那一年的马佳,只有15岁。后来,马佳在各项国内赛事中越来越突出,直到她进入到国家队,来到了东京残奥会。

  李桂芝比马佳大5岁,她在本届残奥会上还获得了一枚女子100米仰泳S11级的铜牌。早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上,李桂芝就开始了自己的奥运之旅。李桂芝的双目失明是因为家族遗传,和马佳一样,她也是自幼双目失明,2008年开始学习游泳,她有着很强的悟性和毅力,很快就学会了非常规范的泳姿。2012年,李桂芝在女子S11级50米自由泳中获得银牌,在女子S11级100米自由泳中获得铜牌;4年后的里约残奥会,李桂芝在女子50米自由泳S11级比赛中以创造世界纪录的成绩夺金,此外还在女子100米自由泳S11级比赛中获得一枚银牌。

  命运虽然夺走了两位姑娘的光明,但是她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演绎着精彩的人生。就算是决赛要重新上演,她们也没有让金银牌旁落。

【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事迹】相关文章:

残疾人的优秀事迹优秀03-16

优秀残疾人事迹12-23

残疾人的优秀事迹12-26

优秀残疾人先进事迹10-17

残疾人优秀事迹材料12-23

优秀残疾人创业事迹(精选16篇)12-23

残疾人的优秀事迹范文(精选16篇)12-23

残疾人事迹02-24

优秀残疾人事迹简介(通用12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