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时间:2024-04-12 10:31:11 夏仙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精选2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事迹,肯定对各类事迹都很熟悉吧,事迹具有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欢迎阅读与收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精选23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1

  刘伯明,籍贯黑龙江依安,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9月17日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9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刘伯明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18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正师职,少将军衔。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7月4日,航天员刘伯明出舱。8月20日,航天员刘伯明第二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聂海胜、刘伯明 、汤洪波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刘伯明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2

  “以前是在屏幕前看春晚,今年能够亲临春晚现场,又是作为‘最美教师’的代表受邀观看,我觉得很荣幸,收获很大。”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作为“海牛”项目组首席科学家、我国第一台深海钻机发明人出现在荧幕上。

  当晚11时45分左右,在央视春晚主持人的介绍下,万步炎作为“最美教师”代表,挥手向观众致意,献上新春祝福。“这让我感觉肩上责任更重,更让我对做好今后的工作增添了许多动力。”谈及参加春晚的体会,万步炎仍难掩兴奋。

  2月2日,见惯了“大场面”的万步炎向记者坦言:“现场观看演出感受妙不可言,尤其是还能跟崇敬的时代楷模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这场文化盛宴,百感交集,十分开心!”

  屏幕中,坐在万步炎正前方的是童朝晖——“最美医生”代表,他始终坚守在重症救治第一线,抢救最重的病人。在万步炎的右侧,大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群体代表。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中国正在实现一系列伟大壮举。“(我)和刘伯明聊天了,说他代表‘九天揽月’,我是‘五洋捉鳖’,大家心情都很激动。”万步炎说,航天员们以征战太空的.超凡本领,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林丹、张连印、吴亚琴、艾群……在强国强军的伟大征程中,这些代表们立起了先锋楷模的时代标杆。

  为解决我国深海资源勘探装备卡脖子问题,万步炎带领团队实现了海底钻机装备技术从无到有,技术水平从与国外跟跑到并跑、再到现在领跑的革命性跨越。

  2021年4月7日23时许,万步炎团队迎来了“海牛Ⅱ号”刷新世界记录,深海钻机钻探达到231米的骄人成绩,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万步炎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他本人也获得2021年全国“最美教师”、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海洋梦就是我的中国梦。”作为一代海牛人,万步炎说将会始终以奋进者的姿态,在蔚蓝的大海中钻得更深。

  春晚结束后,万步炎谈到虎年的心愿,“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努力工作,坚守三尺讲台,培养更多社会主义事业优秀接班人;攻克科研难关,做出更好更多成果,为国家海洋事业奋斗终身。”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3

  “中国人的足迹从此踏在了深邃无垠的宇宙星空上,他们的问候传来时给中国人的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这是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致敬航天英雄刘伯明的颁奖词。

  时至今日,五十五岁的刘伯明已经两度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向太空征战,而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的他为国家在航天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哪怕是刘伯明的家人都想不到。曾经那个一度辍学去打工的刘伯明如今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甚至得到了被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证书的殊荣。

  短短十几年的改变,竟然变化如此之大,那么当年的刘伯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又因为什么事情让他进入了航天事业呢?

  刘伯明与航天英雄。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气的青年从教室自信满满地走了出来,而后被通知已经通过招飞体检的青年又参加了文化课的考试,最终这位青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从家乡齐齐哈尔来到了长春空军飞行学院。

  这位青年就是刘伯明,刘伯明面对前来送行的老师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过飞行员的考试。

  刘伯明的高中老师张福林这次也亲自赶过来送刘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欢刘伯明这个聪明努力的学生,这次刘伯明通过录取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刘伯明在高中时期非常聪明,也非常懂礼貌,几乎教过他的老师都会喜欢上这个安静踏实又努力的孩子。

  临走前张福林对刘伯明说道“继续努力,按照你高中时期的精气神来继续坚持,以后一定没问题,如果感觉自己有进步就给我写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师带着深切的希望和打破离别的幽默之下,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而刘伯明也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之中坚定地踏入了学校,以后的每年只要刘伯明获得了好成绩都会给老师张福林写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长,有时候会跟我说训练上的事情,感觉每次都很累,但是只要提到这个他都会接一句说老师,我能吃这个苦,请老师放心这种话”

  作为高中班主任的张福林其实非常看好自己这个看了三年的学生。

  每次张福林收到刘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总是第一时间来读信,信中的刘伯明会把近期发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对学业的困扰都告诉他的老师,张福林每次读完信都会既心疼又希望刘伯明能够坚持下来。

  因为作为刘伯明的老师,他非常清楚这对于刘伯明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所以每次给刘伯明的回信中张福林都会想办法开解他,跟他说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和家乡的变化,包括每次都会鼓励刘伯明。

  在张福林的心里,他是相信刘伯明的,因为高中时期的刘伯明一直都是一个能吃苦又踏实的好学生,所以他希望刘伯明能把握这次机会。

  两人的信件来往持续了整整四年,这份简单却又浓厚的师生之情陪伴了刘伯明整个大学生涯,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家人师友亲切地期盼,所以刘伯明非常重视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学业。

  刘伯明在学校每天早上都要进行一万米的晨练,刚开始的他很难跑下来,但是每次都是咬着牙坚持下去,后来慢慢适应之后的刘伯明每天早上不跑还感觉不习惯。

  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曾经在北京亲眼见到了儿子真实的训练是怎样的,“坐在一个高空上面,那个椅子会来回旋转,然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甚至要一整天头朝下睡在一张斜的床上”。

  刘父每次提起儿子的训练都是一脸的无奈和心疼。

  因为刘伯明优异的成绩让他先后在牡丹江机场和锦州飞行大队中表现得非常出色,而后在1991年刘伯明开始执行单独飞行任务,包括单独驾驶当时国家最新型的战斗机歼八,这是对他新的考验,也是对他的信任。

  1998年,刘伯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与翟志刚等人一同被挑选为我国的第一批航天员,航天员与飞行员虽然都在空中作业,但是二者的区别和难度还是相差非常大的。

  来到了新环境的刘伯明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训练,因为要去外太空完成任务,这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要求,但是刘伯明重新拿出了之前那股努力劲儿,硬是咬牙挺了过来,在2005年还被选为神舟六号的备用员。

  直到2008年,刘伯明执行了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与他一同前去的还有航天英雄翟志刚和景海鹏,顺利完成任务并成功着陆的刘伯明三人被当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了“英雄航天员”的荣誉称号。

  这也是刘伯明首次真正执行飞行任务,而后被送到学校学习之后的刘伯明攻读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在今年的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人员名单上,刘伯明以五十五的年龄成功入选。

  谁能想到以四十岁的年龄还能将博士学位攻读下来,谁能想到以五十岁的年龄还能成功入选艰巨危险的航天任务,谁能想到这样的刘伯明曾经还有一段辍学打工的故事。

  刘伯明的辍学打工路。

  1966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一个小村子里,刘伯明出生了,而后几年中他的兄弟姐妹们也都陆陆续续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刘伯明在家中排名老二,他的上面有个哥哥。

  其实那个年代的农民生活非常不容易,因为家里的小孩太多,而且家长们都需要出去干农活或者打工,所以几乎很少有时间来管他们,家里的小孩子都是哥哥姐姐们带大的。

  刘伯明作为二哥所以需要每天照顾好自己的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担一些压力,因为从小刘伯明就要承担家庭的责任,这也导致了刘伯明从小就养成了拥有责任感的好习惯。

  “那个时候我跟他母亲很忙,我们每天都是早早地就出去了,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来,所以家里的事情都是他(刘伯明)来做,包括照顾这些弟弟妹妹们”。

  刘伯明不只是懂事,在学习成绩上也是名列前茅,虽然平时刘伯明都会跟随小伙伴一起疯玩,小伙伴包括家长都说在家没见过他学习,但是刘伯明依然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这对这个家庭来说既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

  起初刚进入高中的刘伯明非常好学,并且勤奋懂礼貌的他被很多老师认可,但是随着冬天的到来,刘伯明每天都要步行很远的路程才能走到学校,“有一次我半夜起来,突然听到家门响了,我还以为有小偷过来了,没想到是他刚从学校回来”,刘父这样说到。

  心疼儿子每天这样辛苦的刘父于是咬牙给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虽然是二手的,但是也花了他一百多元钱,这笔钱对当时的刘家来说还是不小的数字。

  可是随着弟弟妹妹们的长大,家里的花销也越来越大,刘伯明每次回到家中都能看到父亲蹲在门口一直抽烟,而眉头也紧紧地皱在一起。

  父亲要供这么多孩子上学实在是负担不起,刘伯明是明白家里的情况的,白天上课的刘伯明每次想到父亲皱到一起的眉头都忍不住心酸。

  于是经过了思考的刘伯明决定—辍学,把上学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弟弟妹妹们,1984年,正值高一的刘伯明从学校辍学后,决定去当地的一家瓦砖厂当小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当刘伯明来到厂子里,厂子的负责人看到刘伯明又瘦又小就不同意让他来工作,可在刘伯明的苦苦地哀求和保证下,厂子的负责人也心软了,便同意留下他。

  这件事被刘父知道非常震怒,但是又无奈儿子已经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刘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儿子装出一脸无事的样子跟他说辍学了。

  其实他知道儿子有多渴望上学,是他实在没有能力啊,每次想到这里刘父都会泪流满面,心疼儿子的懂事。

  然而他也知道瓦砖厂的工作不好做,连他有时候都觉得难熬,但是刘伯明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

  可每次想到自己聪明伶俐的儿子没有坐在教室里读书,而是正用他小小的身躯为这个家努力地扛东西时,刘父总是控制不住情绪。

  后来是刘伯明的老师张福林知道这件事后,决定前去家中亲自劝说刘伯明,而刘伯明在体验过后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所以刘伯明在老师等人的帮助下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学习,直到1985年,此时按照刘伯明的成绩是足以考上一个好大学的,但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刘伯明背着家人偷偷报名了飞行学院,只为可以省下学费。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刘伯明的老师和父母亲自去送刘伯明报到,而这也是刘伯明从“辍学”到成为一名飞行员的经历。

  如今的刘伯明已经成为了航天英雄,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骄傲,刘伯明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每次人生的选择中都能牢牢把握住了每次机会,加上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最终摆脱了命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4

  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为航天员,也叫宇航员。航天员的分类,按职业性,分为职业和非职业两类,按任务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最近出现了以旅游为目的的游客航天员。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

  2021年6月1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宣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 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截至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2021年10月,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由翟志刚担任指令长。10月15日21时40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举行。

  2021年10月16日0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5

  2021年5月15日清晨,“天问一号”平稳成功着陆火星。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从那一刻,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此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但仍有一位女调度员保持平稳的语速,准确而坚定地发出一条条指令。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沉稳冷静的女孩就是“天问一号”北京总调度。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还不到三十岁的女孩,却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40年来第一位女性总调度。

  1992年,鲍硕出生于北京丰台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母亲是首钢的一位普通工人。上学后,每当别人问起她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回道:“成为一名航天人。”时光如梭,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鲍硕心中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丝毫未变,并为此发奋学习。除了学习,她找不到第二条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0年,十八岁的鲍硕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并选择了一个令很多人陌生的专业: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学校是好学校,专业更是强专业。

  众所周知,北京理工大学是“国防七校”之一,实力相当雄厚。因在各个行业与各个层面曾培养了大批领袖人才与优秀的建设者,被誉为“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鲍硕选择的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对外人来说极其陌生,但绝不能小觑。全国只有十所学校设此专业。前三名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而此专业在北京理工又称得上“王牌专业”。鲍硕之所以选择此专业,还是源于那个一路执着的理想。这次,她向理想跨了一大步。她并没有为此丝毫放慢脚步,因为后面的路更坎坷,更艰难。个人兴趣、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时时刻刻督促着她努力向前。她曾回忆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越院士的课,老先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深深影响着我,引导着我为热爱的研究方向不懈努力。”毕业后,鲍硕成功进入航天系统工作。

  在航天系统工作了五年,鲍硕的工作地点虽然离家不到四十分钟的车程,但为了工作,为了理想,她经常几个月不回一次家。父母只是担心,但并没有丝毫怨言,因为他们知道女儿虽身体累,但心中是喜悦的。女儿的快乐就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五年的不懈努力,使得鲍硕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上都达到极佳的状态。身体上要练到二十个小时连续工作后还能精力充沛,专心致志;心理上要在面对高强度的状态下,保持平稳的心态,应对与处理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各项都优秀的鲍硕在2019年第一次担任首席调度员,并指挥了嫦娥四号。这一年,她才27岁。一年后的2020年,已有丰富经验的鲍硕被任命为总调度。在担任总调度的一个月前,鲍硕已经秘密进行训练。

  每天只能睡三个小时,就是为了能在指挥嫦娥五号时,坚持三十个小时不休息,而为了能保持体能,鲍硕坚持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晨跑,这样一练就长达一年。为了改变自己的娃娃音,她下班后偷偷练习,练到能从娃娃音瞬间变为铿锵有力的声音。因此,在2020年11月24日清晨,当嫦娥五号探测器一飞冲天。二十八岁的鲍硕用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调度口令,开启了“嫦娥五号”二十五天的地月旅行。就这样,在任务期间,鲍硕连续20多个小时没有吃饭和休息,并以“北京”为代号,密集发出上千条沉着有力的指令。因此,同事评价她:“只要一进飞控大厅,她就像变了个人,成了钢铁侠,可以长时间不喝水、不吃饭、也不休息。”那根弦在她的心中始终紧绷着,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她知道“这个岗位上40年来都没有过女生,自己一定要开个好头。”

  从嫦娥奔月到天问火星,鲍硕不负青春不负梦想,不懈地探索浩瀚星空,追逐航天梦,终于实现了自己一直坚持的理想。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6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长三乙”火箭点火升空。此时在测试间里,有一个女孩紧紧盯着大屏幕上发射的直播画面,眼里却噙着泪水。那是激动的泪水,喜悦的泪水。这个女孩名叫许哲琪。令人想不到的是,许哲琪不仅在这次发射中独立担任测量系统指挥,还与上文的鲍硕一样,是一位90后,并且比鲍硕还年轻两岁。

  许哲琪出生于1994年。在成为一名航天人之前,她对航天、对火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一些信息与形象的画面也只是从新闻报道中获知。后来,她为何又毅然决然,甚至不惜三投简历也要成为一名航天人呢?这一切都源于一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宣讲会。在那场宣讲会上,许哲琪了解了一代代航天人为航天事业前仆后继,不懈奋斗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事迹深深触动了她。从此,她认定了航天事业,并下定决心要成为火箭研制队伍中的一员。然而,在她毕业时,火箭院并没有在她的学校开展宣讲会。为了能成为一名航天人,她跑了三个不同的学校,并同时在网上投简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航天人。

  参加工作后,让她感触最深的是,作为一名航天人一定要“细致细致再细致”“谨慎谨慎再谨慎”。这几个字绝不是说说而已,而一定要落到实际行动中。许哲琪记忆很深,自己曾因为一件小事情,差点让师傅黄皓发脾气。在一次接线时,许哲琪从线上削下一段只有三毫米左右的胶皮,因为太短太小,她就没有直接扔进垃圾桶,而是随手放在桌子上了。没想到,这让师父黄皓看见了。黄皓突然严肃起来,并朝着许哲琪喊道:“这是人为制造多余物,桌上那么插孔、插头,这么小的胶皮随手放在桌上,极可能造成堵塞!”

  许哲琪清晰地记得,那是师父黄皓第一次这么严肃。在这之前,师父在她心中是个有耐心的航天前辈,突然因为这样的“小事”批评她,让她有些委屈,也有些不解。很快,她明白了师父的用心,也懂得了师父为何那么严肃。航天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半点大意。每一次发射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每个人对细节的把控,如有一个人粗心大意,都可能将所有人的努力毁于一旦。从此以后,许哲琪在做试验时,更加关注细节,更加严谨。

  在“长三乙”火箭发射场,许哲琪作为“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团队里最年轻的队员之一,虽然内心激动不已,但表情沉着冷静。过去的谨慎与细致,对工作细则和规程的熟悉与掌控,增加了她的`底气。这是她第一次担任指挥岗,又是北斗全球组网的最后一次发射,意义重大。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北斗导航工程具备向全球开通导航服务的能力。

  持续二十年,四十四次北斗发射任务,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接力与传承。正是有了像许哲琪这样心怀航天梦想,不断努力奋斗的年轻一代,才完成了一项项庞大而复杂的航天工程。薪火相传,永远创新,努力前进,才是年轻人的使命担当。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7

  她被网友称为真正的“火箭少女”,又被一起工作的同事称为“大姐”。不论是“火箭少女”还是“大姐”的称号,似乎都非常符合她。其实“大姐”年龄并不大,是位95后,个头也不高,只有一米五八,但她在工作中的能力与毅力却大得出奇。这让她足以胜任嫦娥五号任务连接器系统指挥员,并成为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指挥员。“大姐”叫周承钰,来自贵州土家族。虽为女孩,却没有女孩的娇气,年龄小,却没有丝毫的稚气,身高矮,却没有半点弱气。在工作中,“大姐”能吃苦,肯吃苦,是有名的硬角色。

  “大姐”的称号不是空话,而是用实际行动获得的。在一次3公里测试中,看似娇小的周承钰却凭借自己的毅力与体力、耐力、速度征服了一半的男同胞。“大姐”的这一举动刷新了单位对女娃娃的刻板印象。在工作中,“大姐”表现出的`特别坚韧、不怕吃苦,大胆尝试,勇于突破的形象,更是令同事们刮目相看。

  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测试任务中,“大姐”周承钰被定岗在位于脐带塔15层的二级连接器配气台。而通往15层的路,是倾角接近90°的180多级钢铁台阶。因此,很多地方难以直立行走,要想走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似“天梯”一般。正常人跑一趟将冒一身汗,而周承钰有时候却要一天来回四趟。

  不要以为爬上去就可舒舒服服工作了,在15层的工作环境中,足以让所有人心惊胆战。测试间里设置了两个配气台、4个转接盒以及上百根电缆和供气管路,而空间还不到八平米。虽然只有3个人在里面工作,但连坐的地方也没有,并且时刻忍受着里面高压气体流动的嘈杂声。更让人受不了的是,里面还没有空调。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不要说女性,就是男性也不敢轻易尝试,而“大姐”周承钰一直坚持干了60天,没有迟到过一天,没有抱怨过一天。长征五号火箭的复飞之战留下了周承钰的艰苦不屈的人生足迹。

  同时,她还是文昌发射场动力系统队伍中换岗最为频繁的一个人。每一次换岗都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挑战。由于不同岗位对人员知识能力的要求差别巨大,这需要周承钰始终坚持刻苦学习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她凭借自己的聪明与努力尽可能快地适应了不同的岗位,并且在每个岗位上都做得非常出色。

  她第一次出手就承担了国字号的嫦娥五号任务,并成为整个发射场的首位女指挥。她指挥的连接系统,负责动力系统和加注系统的“纽带”和“命门”两大系统。在整个连接系统中,一共有三十多个操作手,周承钰是唯一一位女性。作为指挥员,在每次在测试过程中,周承钰都会用熟练的口令调度这30多位男同志开展工作。

  在外人看来,这位95后女孩着实威风,但在背后却承担着非常大的压力。因为,连接器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当复杂,并且设备分布广、协调接口多,稍微一不小心就会踩到“雷”。这对作为指挥员的周承钰来说,必须时刻紧绷着那根神经,坚决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马虎大意。

  年龄小,却被称为“大姐”,身材小,却能撑起航天梦,不怕苦,敢攀登,勇创新,这才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周承钰为同龄人,为后来者做出了榜样。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8

  2011年,20岁的于新辰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与航天工程专业毕业。当很多同学选择读研继续深造时,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读研的机会,一头扎进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一待就是十年。有人问他为何不留在北京,这可是多少学子挤破头要进的地方。面对这个疑问,于新辰平淡地说道:“国家和学校培养了你四年的航天航空专业,是希望你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相应领域。”

  毕业后,于新辰遵从自己的内心来到西昌发射场。他也将开启新的人生历程。2012年,他成为火箭常规动力系统中一名普通岗位的操作手。仅用一年的时间,他完全胜任了此岗位,并开始担任该系统火箭上专业负责人。他的学习能力有目共睹,因此当火箭低温动力系统需要操作手时,年轻的于新辰成为合适的人选。那是一个需要高度集中、高强度的岗位。因为,低温动力系统涉及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的.加注工作,并且低温推进剂温度极低且易燃易爆,测试流程复杂繁琐。这就需要操作人高度集中,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尤其在发射前,更是要维持八个多小时的高度集中。

  为了能快速发现可能存在的漏点,高度集中的精神,极强的学习能力,让于新辰渐渐练就了一项本领——“听声检漏”。这项本领曾让他多次成功排除了故障。同时,他经常对照图纸反复核对每一个接头状态,这让他可以闭着眼睛就能说出接头的位置和细节,由此,他被同事称为“活图纸”。于新辰虽年纪轻轻,但因经验丰富,有人称呼其为“老司机”。就是这位“老司机”自从工作以来,参加并圆满完成了包括航天发射任务八十多次,成功发射一百一十多颗卫星,多次排除影响发射成败的重大故障,对每次任务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因为工作太忙,再加上交通不便,于新辰一般一年才能回一次家。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最年轻的分系统指挥,他的目标是成为发射场的“01指挥”,此指挥相当于发射场的指挥中枢,是指挥中心的大管家角色。如果能担任这一岗位,一方面是对能力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一份荣誉。

  除了工作,在闲暇时间,于新辰也会选择看书与锻炼身体。他知道,只有坚持锻炼身体,才能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那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对这份工作,他始终引以为傲,因为每一颗卫星都为国家发展、老百姓生活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毕业十年,一头扎进深山,无怨无悔,用青春托起自己的航天梦,为航天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才是新一代中国航天人的责任与担当。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9

  “我喜欢听飞机起飞时,发动机轰鸣的声音,也喜欢开着飞机在云层里钻来钻去,直插云霄的那种感觉。”汤洪波想着早年做飞行员的时候,这样说。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3名航天英雄上了天,汤洪波的父母、好友、同乡的一颗心,也随着他跟到了天上。

  神十二起飞的前夜,汤洪波的父母紧张得躺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只好把电视一直开着。第二天早上6点村干部到汤家时,汤洪波的父母都吃完早饭了,母亲伍兰清表示,昨天她跟老伴就睡了两个小时。

  伍兰清既盼着儿子早点飞天,又对第一次上天的他有着诸多担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去往遥远的外太空。相比之下,父亲汤海秋就淡定很多了,17日早上,他特意把儿子留给他的空军衬衣拿出来穿上了。十多年来,每逢什么重要场合,汤海秋都要把这件衣服穿上,像是什么仪式。

  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刻,伍兰清激动得跟着火箭一同站起,还将右手高高举起,她的`眼神亮亮的,里面装满了对儿子的骄傲。

  “汤洪波很有耐心,人也冷静,要是做一件事,能坚持好久。”汤洪波的舅舅这样形容他。不过汤洪波小时候也是个十足的“皮孩子”。汤洪波小时候总到舅舅家去住,有一年舅舅家杀猪,墙上挂了许多猪肉,有人问汤洪波回不回家,这小子说不回,要在舅舅家住着把肉吃完了再回去。

  舅舅说,现在侄儿为国争光上天了,虽然祖国给他们备了120多种吃的,但还是希望他有空能回家来,多吃几顿家乡菜。

  1975年出生的汤洪波,是家里的老大,他还有一个小三岁的弟弟。5岁时,他就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活了,等到10多岁,汤洪波已经是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他干起活来也不叫苦不叫累,大人们干完活一回头,就看见他满身都是灰,只能看清两个眼珠子。

  27年前,19岁的汤洪波通过了招飞考核,他高兴地从村口买了一挂鞭炮,看着噼里啪啦炸开的爆竹,汤洪波又蹦又跳,说自己以后就要去保卫祖国了。

  从那时起,飞栏村就“飞”出了一位飞行员。

  村里的老街坊说,洪波这孩子懂事,还在部队那会儿,每次回家都会来看望他们这些长辈,还会去镇上给他爸妈添置好多家用品。去年,汤洪波还托弟弟在家安装了两个摄像头,想家的时候就看看爸爸妈妈。

  6月16日,神十二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不久后,汤洪波就给父亲打去了电话。“爸爸,不要担心,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的。”“儿子,多余的话没有,好好干!”父子俩的对话,简单又饱含着满满的期望。

  汤洪波的弟媳说,这几天家里都忙坏了,连接个电话的功夫都没有。她们全家都等着大哥凯旋,还计划着要去降落地点接他回家。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10

  航天员王亚平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先锋,他的坚持与追求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仅是一位宇航员,更是一位英雄,他的事迹令人感动,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了坚守初心、勇往直前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五个方面的体会,探讨航天员王亚平的事迹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精神世界的坚守。

  航天员王亚平九次参加航天训练,历经多次选择落选,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尽管大龄、家有孩子、眼睛有度数等种种条件并不完美,但他始终坚守着初心,持之以恒地投入到航天事业中。他时刻铭记着祖国寄托在他身上的期望,养成了实干稳重、顽强拼搏的好习惯,这样的精神境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掌握的。

  二、是勇气和自信心。

  在太空中,王亚平曾遭遇危险和不测,但他始终保持着冷静自信的心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信源于实力,勇气来自于经验。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信心和勇气,坚定地迈出每一步,就一定能走向胜利的彼岸。

  三、是团队合作的意识。

  王亚平在太空任务中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协作配合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他在太空工作中时常与其他宇航员和地面指挥员沟通合作,不断协调各项任务,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精神在我们的工作中也至关重要,要形成正确的团队观念,相互协作携手前进。

  四、是为国家发展贡献的勇气和担当。

  王亚平的事迹还表现在他对国家航天事业的`忠诚和担当上。他多次参加航天任务,超长时间地忍受着孤独、寂寞和危险,但他内心始终坚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和肩负的责任,对于祖国的建设,我们都应该有担当和勇气。

  五、是不断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

  王亚平在取得了太空掉队最优秀的成绩之后,并没有停止他的追求,而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充实自己的能力。他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中,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不到终点永远不放弃,勇往直前才能让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航天员王亚平无愧是国家的英雄,他的事迹让我们受益匪浅。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要传承他的爱国主义、奋斗精神、彰显科学思想,共同努力奋斗,将中国航天事业不断推向更高的水平。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11

  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聂海胜在天宫号空间站展示了一张我国现役共34位航天员的合影。其中有一个人显得很特别,他是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中唯一尚未执行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邓清明。因为微弱的差距,他先后错过了成为神舟九号、十号、十一号执飞航天员的机会,并数次进入备份乘组。

  如今,55岁的邓清明依然坚持训练。他说他永远记得,和自己同为第一批航天员的陈全说过,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我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人们了解了邓清明的故事,给予了他不亚于任何飞天航天员的赞扬和肯定——“虽未披甲征战,已是鞠躬尽瘁。”“鬓微霜,又何妨?”“你同样是中国航天的英雄。”

  事实上,除了邓清明,在中国航天史上,还有包括陈全等在内的'5名直到退役也没能飞上太空的航天员。然而,正是有了他们与战友间相互督促、你追我赶的训练,才让我国拥有了各方面素质均过硬的飞天好手;正是因为他们坚持多年一丝不苟地执行备份任务,才让所有参与发射任务的人既踏实又安心。

  这样的“备份英雄”,同样存在于其他领域。在2015年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经过严格训练的女飞行员陶佳莉作为备份和编队战机一起起飞,但没有通过天安门广场。她说,这也是一种受阅,检阅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待不同分工的工作标准。

  任务或有主份备份之分,对待任务的态度却没有主份备份之别。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作为P卡(替补)选手的王曼昱在队友因伤退出后临时出战,以出色发挥帮助中国女乒拿下团体金牌。在不被聚光灯照亮的地方,为实现国人对浩瀚宇宙的探索贡献着力量。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一代传一代、一代接一代,正是因为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有诸多像邓清明这样的基石一般的存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能一次次触摸新高度、实现新突破。而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面对荣誉竞而不争,面对机会时刻准备,只要尽到最大努力,无愧于最开始对梦想的承诺和执念,即使一生都在备份着,也同样值得被尊重,同样应该获得鲜花和掌声。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12

  景海鹏,先后荣获改革先锋称号、改革先锋奖章、八一勋章、航天功勋奖章,并被获评为三巡苍穹的英雄航天员。一次次飞天,一枚枚勋章,景海鹏以梦想的名义,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出身贫寒,为梦想考上解州中学1966年,景海鹏出生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景海鹏是家中长子,有个弟弟和妹妹。

  由于家里贫困,景海鹏的父母除了维持一家五口人的温饱,还得凑到三个孩子的学费。所以在十多年的时间里,父母干完农活就编笤帚卖钱,父亲也因此落下了腰病。清苦的生活,父母的艰难,景海鹏的昂扬斗志被激发。他发誓要努力读书,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

  于是,景海鹏发奋图强,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到了晚自习,他还要围着老师,把不明白的地方搞清楚才肯罢休。就这样,景海鹏很快便成为老师和同学们眼里的好学生。

  初中升高中时,景海鹏不听父母的劝说,放弃安邑中学,而选择到离家较远的解州中学住校读书。因为他知道,解中是国家空军飞行员招收重点学校,而他想要实现飞行员的梦想,就得去解中读书,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每个周日都得来回步行近百里路,从家里背玉米面馍到学校。

  追逐梦想,成为空军部队尖子机会终将来临,1984年,空军在运城招收飞行员。景海鹏果断报了名,却因为连夜学习导致的眼睛有血丝,在选拔当天被淘汰了。

  当时,家境拮据,景海鹏的父母难以维持三个孩子的'学费,想让景海鹏退学。然而,景海鹏苦苦哀求,才得到复读一年的机会。

  这一年,他学习更加刻苦,同时汲取上次的教训,终于在第二次招生考试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被河北保定航校成功录取。

  三巡苍穹,创造中国奇迹毕业之后,景海鹏以优秀的专业技能和相关条件被选为一名宇航员。

  由于自己艰辛的付出,景海鹏圆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的对接任务以及天空二号实验室交接任务,成了“中国唯一三上太空”的人。同时,景海鹏是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飞天高度最高的两名中国人之一。

  2018年,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景海鹏,被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的称号。

  幸运的是,景海鹏也在逐梦过程中,邂逅了自己现在的妻子张苹。如今二人的儿子景宇早已长大成人,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一家三口的生活依旧幸福甜蜜。

  称号和荣誉,并没有让景海鹏忘乎所以,反而让他更加成熟自信,时刻满怀对祖国的感恩,“不管飞得再高,飞得再远,我都时刻提醒自己,永远不能忘记国家和部队的培养,永远不要忘记家乡父老的殷切期望!”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13

  航天员刘伯明,出生黑龙江依安县的一个小村子里。

  他家里一共有6个孩子,可以想象,同时供这么多孩子上学读书,家里压力该有多大。

  作为家里的老二,刘伯明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

  在高中大家都住校的情况下,主动选择走读,只是他家里离学校有10公里远,父亲知道后,花重金为他买了一辆自行车让他骑车上学。

  可是黑龙江的冬天很冷,道路也滑,他骑车从家到学校以后,整个人都冻僵了,脸上全是霜。

  但是不管天气再恶劣,他都不曾迟到。

  只是,他家里人太多了。

  哪怕父亲支持他上学,他家里的经济情况也不允许。

  为此,他高中时期曾有过短暂的.停学。

  不过在最终他还是没有放弃读书,哪怕很苦,但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期间,为了学好英语,他就连帮家里干活时,都在背英语单词。

  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有多高。

  也正因如此,在成为一名航天员后,他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自我提升,成为一名飞天英雄。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14

  1978年,洛阳铜加工厂的一个职工家里再添新丁。因为出生在冬天,父母就给这个男孩起了个直白的名字——陈冬。

  打小,陈冬就喜欢看《上甘岭》《地道战》等战争影片了。“每每看到电影里军人手握钢枪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的场面,心里就特别崇拜他们。”他说,从军报国的梦想种子,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在心田播种。

  1997年高考季,陈冬填报的志愿只有一个,那就是长春飞行学院。

  成绩喜人,他如愿穿上了帅气的空军蓝军装,成为一名飞行学员,可兴奋的感觉还没持续多久,就被深深的挫折感替代。

  刚入学时,陈冬的身体有些虚胖,单杠双杠和1500米跑的成绩还不能达标。学校规定,任何一项不过关就要被淘汰。

  陈冬说,他绝不会放弃驾驶战机飞向蓝天的梦想。

  每次早操,他都要比别人多跑一圈,腿上再绑上沙袋。晚上熄灯后,他还要单独加练俯卧撑和仰卧起坐……3个月里,陈冬瘦了10多斤,各项成绩不光达标,还都达到了优秀。

  1999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这一年,他成功驾驶教练机飞上了蓝天。

  “记得第一次升空是盛夏时节,从驾驶舱看下去,庄稼茂盛,大地一片绿色。真是太震撼了!”他说。

  就在他首次驾机直冲蓝天的几个月后,我国第一艘神舟飞船——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升空。

  那个时候,陈冬还不知道,已经有一群飞行员前辈秘密集结,正在以超人的毅力进行各种训练,目标直指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2001年,陈冬毕业分配到空军某团。在那里,他以“空中铁拳、舍我其谁”为战斗格言,天天苦练精飞本领,年年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

  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看着航天员杨利伟为国出征的画面,陈冬心潮激荡:“我能不能飞得再高点,飞出大气层会是什么样?”

  2008年,神舟七号飞向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把中国人的第一行足迹印在了浩瀚太空。五星红旗舞动太空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了陈冬的脑海里,当一名航天员的梦想在他心田生根发芽。

  第二年,陈冬正带领飞行大队在西北某地参加演习。演习间隙,团长给他打电话,说部队正在进行第二批航天员选拔体检,由于你们还在执行任务,上级决定你们不参加选拔。

  放下电话,陈冬望着天空发呆许久。那一刻,天空是蓝色的,他的内心却是灰色的。

  演习结束,本以为错过一次人生重要机会的陈冬回到部队,发现机遇之门再次打开——参加补检。

  2010年5月,陈冬正式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奔向更加寥廓的宇宙。

  从天空到太空,一字之差,但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刚开始的转椅训练,每次转完他都会身上出冷汗,头也是晕乎乎的。他在家买了一个可以旋转的电脑椅,一有空就坐在上面让妻子推着转。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要求过载达到8个G,即人体自重的8倍。这是挑战人体潜能的一项“魔鬼训练”。陈冬说:“你会觉得这8个G压在你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上,甚至感觉你的脏器都临时‘位移’,透不过气来。你明明没有哭,但泪水会不受控制地甩出去。”……

  历经艰辛终淬火成钢。2016年6月,陈冬入选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乘组,成功拿到进入太空的“入场券”。10月17日陈冬开始了自己的'首次飞天之旅。第一次看到太空的风光,他情不自禁地说出了梦想成真的感受:“爽!”

  天马行空的33天里,他把地面上所练的内容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他的搭档、三次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这样评价:“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

  2019年,陈冬再获飞天机会,入选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并首次担任指令长带队出征。

  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是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开展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等。

  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陈冬说:“我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15

  “太空里的一小步,航天事业的一大步。”

  回首自己的航天路,神舟十二号指令长聂海胜心生感慨:“20多年,3次‘飞天’。我的每一小步,都幸运地走在中国航天的每一大步里。”

  神六:继续努力,绝不放弃

  1998年1月,聂海胜光荣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入选,并不意味着拿到“太空入场券”。神舟五号飞行任务,聂海胜成为备份航天员,与飞天梦擦肩而过。

  就在选拔训练的'关键阶段,聂海胜的母亲突发疾病。他心急如焚。然而,面对紧张急迫的备战工作,权衡再三,他忍痛让妻子回到老家,和弟弟一起照顾母亲。而他自己,依然坚持在训练一线。就在此时,组织得知了聂海胜的情况,特批他回老家探望。

  3天后,聂海胜又出现在训练场。经过高强度的训练,他熟练掌握了所有飞行程序及操作规程,在单项考核中,出现了整个考核中难得一见的满分。最后,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乘组。

  2005年10月12日到16日,费俊龙、聂海胜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120小时,首次实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

  神十:成绩清零,一如既往

  神六之后,聂海胜迎来了飞天生涯中的第二个8年。这期间,他先后获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航天功勋奖章”、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太空失重,心灵不能“失重”。聂海胜一次次将成绩清零,一如既往地学习、苦练、参加乘组选拔。

  2013年4月,聂海胜和张晓光、王亚平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乘组。这次任务由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带领两位没有太空飞行经验的战友出征太空,同时,他还承担手控交会对接任务。

  手控交会对接,被喻为“太空穿针”。这对航天员的认知、操作技能、风险预判和心理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

  6月23日8时26分,继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首次完成“太空穿针”后,聂海胜再次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10时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环接触,7分钟后,两个飞行器连接成组合体,对接成功。

  6月26日早晨,在圆满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十号飞船于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返回,宣告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完美收官。

  神十二:初心不忘,时刻准备

  2014年,聂海胜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他与全体航天员坚持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确保了各项训练任务和重大试验任务圆满完成。大队荣立集体一等功,航天员群体荣获“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称号。

  2019年12月,聂海胜再次拿到“太空入场券”,和刘伯明、汤洪波一起入选神舟十二号任务飞行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已50岁有余的聂海胜一直跟其他航天员一样——训练,训练,再训练。

  6月17日,他与刘伯明、汤洪波一起,踏上了飞天征程。这是聂海胜第三次飞向太空。“我的初心是出征太空,我的使命就是圆满完成任务,我的状态就是时刻准备着。”这,是这位特级航天员的心声。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16

  1996年,我国开始在全军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像当初高中报考飞行员一样,聂海胜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顺利通过了体检。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通过层层选拔,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航天员的每一项训练都是在挑战自我极限,34岁的聂海胜从零开始,要完成基础理论、体质、心理、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救生与生存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艰苦训练。

  2003年,聂海胜入选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的首飞梯队,和翟志刚一起成为了神舟五号的备飞航天员。2005年10月12日,聂海胜与航天员费俊龙冒雪出征,驾驶神舟六号执行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多人多天”飞行任务。2013年6月,聂海胜担任神舟十号乘组指令长,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在这次任务中,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需要进行1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手动对接难度系数极高,被称为“太空穿针”。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聂海胜在地面模拟训练超过2000次。2013年6月23日10时07分,在张晓光、王亚平的密切配合下,航天员聂海胜精准地完成了这次的手控交会对接。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正式发射。57岁的指令长聂海胜,和另两名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开启了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神五、神七、神九三次备飞,神六、神十、神十二三度飞天。黝黑的.皮肤是聂海胜一路携带的家乡印记。这个少言寡语的农村少年,用田野里生长出来的韧劲和生命力,一步步走向太空。已近花甲之年,聂海胜仍带着使命驶向苍穹。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以聂海胜名字命名的第9517号小行星运转着,它见证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闪耀着不灭的星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17

  像许多山里的男孩子一样,聂海胜从小就向往军营。他爱看打仗的电影,喜欢听部队的军歌。村庄上空经常有民航飞机飞行,也有尾巴冒烟的战斗机训练。只要听到飞机的轰鸣,他就会马上站立不动,还常对伙伴们说长大了要去当兵、当飞行员、开飞机。 没想到,这一天终于变成了现实。1982年秋,空军某部队枣阳市一中招飞行员,聂海胜积极报名,他自幼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质就很好,经过近百项的体验、政审,终于如愿以偿。临行时,聂海胜像往常去上学一样,只背了一个书包,没有带什么行李。他怕母亲难过,拦在门口死活不让她出门送自己。母亲一再地嘱托他:“孩子啊,好好干,要为我们山里人争气呀!”聂海胜与几位被招飞的同学被送到长春航校后,尽管对当地的气候很不适应,但他时刻铭记着母亲的嘱托,抛开一切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之中,以致各项指标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成为学员中第一个放单飞的人。一次,教官让他给大家讲一讲飞行体会,一向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一句话:“啥也不想,只管飞!”事实上,飞行远不像他表述的.那般简单,每一次登机前,他都手拿模型将飞行线路、飞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反反复复演练数遍。付出总有回报。初教、高教级飞行结业,他要比别人少飞几十个小时。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南昌某飞行部队。

  聂海胜深知母亲吃过许多苦,每次给家里写信都是报喜不报忧。特别是在他成家之后,总是想办法让母亲多享点福。在南昌时,聂海胜就几次接母亲到部队居住。后来,聂海胜调到北京,又两次接母亲到北京过春节,还每个月给她寄生活费。

  1998年1月,我国第一个航天员大队在北京航天城宣告成立。聂海胜凭着良好的体质和优秀的飞行能力,在参选的1506名优秀飞行员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

  2003年2月,聂海胜带着妻子、女儿回枣阳探亲,母亲和姐姐高兴地弄了一大桌子饭菜。饭桌上,母亲从儿子的神色中猜出他肯定接受了重要任务。此后大半年,聂海胜果然没有打过几次电话,后来就一点音信都没有了。原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进入倒计时,聂海胜已全身心投入到全封闭训练中去了。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终于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而这时母亲却因旧病复发住进了医院,当她从医院的电视中得知自己的儿子是“神舟五号”三人首飞梯队的一员时,不由得热泪纵横,冲着电视画面中的儿子哽咽着说:“孩子,你是母亲骄傲,你是家乡的骄傲啊!”当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家乡传开后,人们纷纷手捧鲜花涌进医院向这位“航天英雄”的母亲表示祝福,老人一边拱手道谢,一边叮嘱大家:“千万不要把我生病的.事传出去,免得影响海胜的工作。”事实上,老人有一个心愿:这一次,儿子没有升空,下一次得争取上去啊!然而,聂海胜还是知道了母亲生病的消息。他知道,母亲将他们兄弟姐妹拉扯大不容易,应该回去看看她,在她身边尽一尽孝道。于是,他特意请假,乘飞机回到家乡,当他出现在母亲的病床前时,老人流泪了,冲着儿子一个劲地埋怨自己:“我这把老骨头不争气呀,把你给连累了……”。

  在北京,聂海胜有个温馨的家,妻子聂捷琳也是一名军人,跟他在同一个单位,是搞医学研究的。女儿聂天翔今年11岁了,非常活泼可爱。跟所有航天员的家庭一样,这个三口之家,是围绕着“航天”二字运转的,也非常和睦,这是飞行员的传统。自从聂海胜紧锣蜜鼓地备战“神六”,每个月都难得回一趟家,聂天翔说她都快忘记爸爸长什么样子了。她还说她非常佩服奶奶,说奶奶不仅养育了爸爸,而且还积极支持爸爸的工作,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在聂海胜完美归来之时,女儿聂天翔将自己亲手折叠的纸鹤挂在了刚刚在太空中度过四十一岁生日的聂海胜的脖子上。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18

  2021年6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2021年6月17日9时,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6月23日上午,书记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于9时30分左右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天地通话。

  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08月20日,神舟十二号乘组两名航天员已成功出舱。期间,在舱内的航天员汤洪波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2021年8月21日,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9月3日将在空间站与香港青少年进行实时“天地对话”,并带领香港市民参观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回答征集到的`香港市民问题。

  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13时38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完成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3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即将启程返回。

  2021年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 、汤洪波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11月6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执行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已完成隔离恢复,目前正在休息地疗养恢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19

  从航校毕业后,汤洪波直接去了新疆,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那个时候起,他和家里开始以书信保持沟通。母亲伍兰清回忆,直到电话普及后,他才经常在部队排着队给家里打电话。

  在这期间,汤洪波和当年初中老师的女儿,也是从小学到高中的校友相恋,结婚生子。

  在新疆,经过八年的飞行训练后,他凭借出色的`成绩,成为飞行大队的大队长。在2010年5月,经过层层选拔,汤洪波成为我国第二批预备航天员。

  进入航天员大队后,他一直坚持各种训练,为飞行做准备。谁知道,这一等就是11年。

  这11年间,汤洪波平均每两三年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短则两三天,长也不超过一个星期。在家里,母亲都会给他做他最喜欢吃的小鱼。

  虽然一直在北京生活,但汤洪波也一直惦记着家里。去年,他让弟弟在院子里装了两个摄像头,这样,远在北京的他,训练之余,随时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家里的情况。

  也正是家里父母的坚持,让汤洪波在来到航天员大队后,能够坚持在未来的11年里时刻保持状态,调适身体,等待那个飞天机会的到来。

  2021年6月17日,那个机会终于来了。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也必将装载着汤洪波和他的飞天梦想,奔向苍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20

  杨利伟,38岁,辽宁绥中人。毕业于中国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曾任空军战斗机驾驶员,安全飞行1350公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选拔航天员,杨利伟从一千五百余名候选人中入选,成为首批十四名航天员中的一员。,10月15日成为中国首位太空人。,他是中国最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他和中国最鲜明的亮色联系在一起。这位中国的首位“太空使者”,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成为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证明了人类第241次太空飞行属于中国。杨利伟是一个英雄群体的代表,人类走向太空,这不是一般的民族勇敢的意义,这是中国的骄傲。

  张起跃委员说,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中国载人航天的壮举,将对全人类和平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北京航天员培训中心,杨利伟接受了长达五年的`严格培训。直到距离起飞前6个小时,他才知道这一光荣的`使命落在了自己的身上。太空飞行的21个小时里,面对如振动、冲击、噪声、失重、超重、宇宙辐射、高真空、昼夜节律变化、剧烈的温度变化等恶劣的太空环境,杨利伟要承受的超负荷心理、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骨骼与肌肉结构和功能变化、睡眠周期紊乱、航天运动病、情感抑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此外,杨利伟更需面对一旦发射失败可能会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载负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这位中国的首位“太空使者”,还是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神圣使命。

  训练中的坚忍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已经使他超越了航天英雄的称号,变成中国人心中一个大写的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21

  一提起勇敢、坚持不懈这两个词语,我就会猛然想起我们中国的“航天英雄”翟志刚。这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它是关于翟志刚的。

  文章主要写了:翟志刚当宇航员前那刻苦的训练。他们每天都要在身上加八倍比体重要重的东西,还得接受“卧床”训练,头倒立。

  许多宇航员都练得身体弯曲,眼泪都流出来了。练“卧床”一练就是二十天。体验头朝下的血液倒流状态,而且吃喝来撒都必须保持这种状态。宇航员们每次训练完后体重必须减三斤以上,衣服能拧出几斤的汗水。这样艰难的训练翟志刚熬下来了。他是十四个宇航员中唯一一个三次人选飞天梯队的宇航员。

  他曾入选“神五”、“神六”飞行梯队,两次都与“飞天”失之交臂,但他从不懈怠,决不放弃。在翟志刚坚持不懈的.精神下,他终于在2008年九月七日十七小时,他,四十二岁的宇航员翟志刚成功登上了太空,使中国成为了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从这个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来看,我觉得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为了自己的梦想,有了美好的'梦想,人就会好好发展,离梦想越来越近,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要实现梦想就必须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不被失败打败的精神。像翟志刚,两次都没有被入选,与“飞天”失之交臂,但是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使翟志刚发展进步很大,最终还是登入太空,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

  我们有着必胜的信心与斗志将会使自己愉快,更能让中国振兴。我想:等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想象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一定比现实还要好上好几倍呢,那时我们人类该有多幸福。如果世界上没有坏人,只要好人,每个人都有上尽心,有斗志,我们还能怕什么呢?

  再说,中国越来越发达了,人们都能满足生活条件了,现在就已经那么好了,我们还用担心以后吗?所以嘛,人就必须得有斗志,有坚持不懈,有不屈服的精神。活着必须做一些有意义的好事情。像一些坏人,他们的斗志很强,也有坚持不懈,不被失败屈服的精神。这样的人完全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可是他们尽是干些坏事,干些没意义的事。这种人哪!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灰太狼”,他完全是可以比“喜羊羊”还要‘牛’的,就因为他吧优点全都用到坏事上去了。这样的人很多,我只打个比方。我希望每个人都有斗志,不屈服、坚持不懈三种精神,相信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22

  景海鹏1966年10月出生,在本村上的小学、初中,高中时,先是在安邑中学,后来为考上飞行员,又转到离家较远的解州。在解州中学,他被招收为飞行员。

  景海鹏的母亲王珍玲至今还记得二十多年前的.情景。那年儿子初中升高中,因为中考成绩不错,海鹏被解州中学录取。解州中学离家三十多公里,当时是运城地区的重点中学。

  “那时家里实在太穷了。海鹏要到解州中学上学,就必须住校,肯定就要上灶。而上灶,家里肯定花不起钱!”

  “做父母的,肯定都不想耽误孩子的前途。我和他爸商量后,想让海鹏去离家比较近的安邑中学。安邑离家近,可以不时地回家来吃饭,还可带上干粮在学校吃。”

  “海鹏很听话,在安邑上了学。没过多长时间,他又来说服我们,坚持要去解州。后来看说服不了我们,就自己拿上行李,头也不回走着去了解州。当时还下着雨。”

  “在解州,懂事的海鹏知道家里紧张,从不乱花一分钱。就连回家,他不是选择走路,就是蹭有自行车的同学顺路车。现在想来,不是去解州,海鹏就不会选上飞行员。而不是飞行员,也就根本没有当航天员的机遇。”

  话很少、特懂事、很要强、有主见。这是表兄杨海泉对景海鹏的评价。杨海泉比景海鹏大一岁,两人不仅是姑舅关系的表兄弟,还是小学和初中时的`同班同学,玩伴。杨海泉如今是东杨家卓村的人物,在村里的南面建了一个相当规模的酿造厂,有好几部汽车。但提起表弟,杨海泉却满脸都是佩服,念叨海鹏从小就是他俩的主心骨。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 23

  历生死考验而不辞。追梦之路,从来不缺少挫折与挑战,甚至要经历生死考验。

  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踏上飞天之旅。他们花费近两天时间完成了在轨准备工作,9月27日,翟志刚打开了飞船舱门,在太空迈出了中国人的第一步,成为世界上第354个出舱行走的航天员。

  突然,轨道舱里响起急促的警报:“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声音被设置为女中音,在天地两端听来却惊心动魄。翟志刚事后回忆,当时觉得自己的`头发一下竖了起来。

  值守在返回舱里的景海鹏一面检查系统,一面跟刘伯明判断排障,同时向地面发出了报告。

  刘伯明一时也搞不清状况,但他做了决定。在地面飞控大厅里,工作人员听到了航天员的对话:

  刘伯明:坚持,反正任务我们继续。

  翟志刚:明白。

  刘伯明:着火我们也来不及了,不管了。

  翟志刚:成!

  按计划,翟志刚出舱后要先把固定在舱外的一件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取回舱内,而刘伯明调整了步骤,直接将国旗递了出去。通过电视信号,全世界观众见证了这面由科技人员绣织而成的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

  经确认,这是一次有惊无险的误报。返回后,三名航天员道出了当时的想法:“如果回不来了,就把这舞动国旗的画面,作为我们的永别吧。”

  从杨利伟只身探天到景海鹏三上太空,17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空间出舱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等一系列重大跨越。2017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推进至“空间站时代”,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也已启动。按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组装建造。同时,这也是一个持有合作和开放态度的人类太空之家。

  2018年1月4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之际,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城重温入队誓词,表达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拼搏奋进的信心斗志:“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通往星辰大海,尚在征程之上。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光荣事迹】相关文章:

2022感动中国人物航天追梦人事迹心得01-02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04-23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12-07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10-17

十大中国感动人物事迹09-18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04-25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04-12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心得01-12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最新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