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下乡民情日记

时间:2023-01-29 13:33:49 著名日记 我要投稿

扶贫下乡民情日记

  随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脱贫攻坚伐进一步加快,广大贫困农村的面貌会越来越好,广大农民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下面搜集了扶贫下乡民情日记,欢迎阅读!

扶贫下乡民情日记

  扶贫下乡民情日记1

  20xx年8月3日凌晨5时,绥江县再次遭遇强降雨天气,降雨持续了3小时左右,导致绥江县多处出现公路塌方、山体滑坡、农作物受损、村民房屋倒塌。大沙村在此次暴雨天气中多处公路塌方,多家农户屋中淹水,3户农户房屋倒塌。

  七点不到,村两委工作人员和驻村工作队员都早早到了办公室,大雨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在村总支书记的安排下,大家迅速分成4个工作组冒雨赶赴现场疏散群众,收集灾情。

  一路上,多处路段被树木、石块、泥沙等阻断。我们立即组织群众进行清理,需要机械才能清理的,立即联系公路管理段人员前来处理。

  徒步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大沙九组王世虎家。王世虎老人的儿子和女儿常年在外务工,两位老人年过花甲,一家四口在土坯房中住了几十年。老房本来就已经破烂不堪,经受不住任何自然和地质灾害,这次的强降雨,使老房当场垮塌,幸无人员伤亡。

  土坯房倒塌后场景

  好在老人一家在精准扶贫期间,已经被列为d级贫困危房改造户,经过工作人员的走访动员和协助贷款,新房已很快建成。看着倒塌的老屋,老人感慨道:"要不是有国家的好政策,遇到这样的天灾,我们要怎么活哦!以前挂钩干部告诉我修房子要有构造柱、天地圈梁,要砌二四墙,我还觉得又费材料,又费工时,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更明白了挂钩干部让我们按标准修,都是为我们好!"

  老人正在修建的新房结构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90平方米,墙体为二四墙,有构造柱,能够抗八级地震。在建房过程中,享受国家给予的`建房补贴20200元,并且在村委会和挂钩人员的帮助下在信用社贷了20000元的建房贷款。目前,房屋主体已完工,预计一月后就可搬入新房居住。

  新建房屋地圈梁图

  在这次灾害中,像王世虎家这样老房垮塌的全村共有3户,但都已列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正在新建房屋。虽然遭受了灾难,但有国家优惠政策,很快就能搬入新居。目前,村两委已经将垮塌房屋农户进行了转移,正组织人员、机械对公路塌方进行清理,以确保正在建房的农户能运送建材,早日将新房建好,让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有保障。
 

  扶贫下乡民情日记2

  经过昨夜一场大雨的洗礼,清晨的椿头塘村景色格外诱人,空气特别清新。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树荫的缝隙射进村委会大院,我简单的吃过早饭,甩甩还有些酸疼的手臂,驱车前往白石头村民小组。

  根据本周工作计划,我今天要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余国文大叔家去看看,并将办公室挂钩帮扶干部--党总支副书记闫信广同志帮他争取到的1000元困难临时救助金送去。

  余大叔年近七旬,全家7口人,膝下有两个儿子。老大已经成家,由于生活窘迫,小俩口常年在中缅边境租地种植香茅草,空闲时就近打点零工,俩个孩子由余大叔和余大妈照顾;老二从小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常年需要人照顾。

  我把车停在白石头活动室后面的停车场上,向路过的一位大嫂打听余大叔家的位置,她用手指向不远处的树林,说:"他家是‘独家村’离这不远,就‘一望路’(一眼就能看到要去的地方)的距离,但都是‘秧鸡路’(仅秧鸡能通过的路),车子去不了,只能走路去。"

  我顺着大嫂手指的方向看去,隐约看到树林中余大叔的家。我好奇的问大嫂:"什么是‘秧鸡路’? 这‘一望路’有多远?"大嫂笑着说:"你去了就知道。"谢过大嫂后,我径直向余大叔家走去。

  我沿着菜地旁边弯弯曲曲的小路向下走,路越来越窄,越来越泥泞,越来越难走。路面仅三十公分宽,由于下过雨的缘故,有些路段还塌方了,我只能把随身携带的雨伞当作拐杖支撑着过去。路旁长满了荨麻等杂草,稍不注意就会被荨麻蜇到,被蛰到的地方会长出红红的小疙瘩,非常痒,一路上我被蛰到了三四次。在跨过一条小河上的独木桥后,我开始往上"爬",半小时后终于到了余大叔家。这一路走来,我才真正体会大嫂说的"一望路"到底有多远,"秧鸡路"究竟是什么样子。

  推开虚掩的篱笆门,一个佝偻的背影出现在我的面前,余大叔正坐在堂屋外的小板凳上剥包谷,傍边坐着他的小儿子。由于在村委会已经见过几次面,我和余大叔也算是老熟人了。看到我进门,余大叔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和我握手,并给我泡了一杯自己采摘的山茶。我把带来的困难临时救助金交给老人后,和他一起边剥包谷边唠家常,向他了解家里的`基本情况、收入来源、发展计划等。

  在和余大叔接触过程中,感到余大叔心态很好,对困难生活有顽强的承受力,对党和政府的关怀照顾很感激。听着老人的述说,我从心底里替他高兴,看来老人家对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很足,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

  临近中午,我起身与老人告别,余大叔把我送出了很远。离开余大叔家,走在"秧鸡路"上,我心情很复杂,既为老人积极的生活态度高兴,也为这个家庭的现状担忧。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如何让像余大叔这样的家庭早日摆脱贫困,我感觉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但我坚信:随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脱贫攻坚伐进一步加快,广大贫困农村的面貌会越来越好,广大农民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扶贫下乡民情日记3

  对于民情走访,我们中很多人开始都有些不以为然的想法,认为自己不过一普通干部,无职无权,捐个区区两三百元,对那些深陷贫困的农家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然而,两个月来,或是与市县部门的领导“二对一”帮扶,或是个人走访,三家村九户人家进行了走访。当我走进乡亲们的家门时,内心却不能不被他们的遭遇、他们的坚韧、他们的善良深深震动。

  终于找到三家村外坪子组王福保家时,还是春寒料峭的4月,这个70岁的老汉正在屋下面的田里掌犁耙。看到有人来,王福保拖着泥腿上了岸。他的老伴佝偻着腰,用手使劲揩揩碗,颤颤巍巍的.泡茶端出来。两层楼的红砖屋没有粉刷,屋内地面坑坑洼洼,厅屋的神台上摆着一张年轻的遗象。那是他们唯一的儿子,2009年患尿毒症去了。儿媳从此再无音沓。两个孙子,就跟着老人过活,15岁的孙女王倩在宝农学校读初二,8岁的孙子王可在神冲完小读三年级。为了供孙女孙子读书,给老伴看病,维持一家人生活,老人作了十多亩双季稻。王福保说:“我们老了,又有病,这倒也没什么,人总是要死的;就是两件事放不下啊,一是欠的帐还没有还清,二是两个细伢子造孽啊!好在政府、村上对我们都还关心!你们做好事,我们记住了!”

  是的,作为基层干部,我们的力量微薄。但是,我们都有一颗心,能够用心去体会,用心去交流,用心去改变。民情走访和困难帮扶不是一道一笔挥就的轻松试题,而是检验我们是否和群众还保持着血肉联系的庄严问卷。乡亲们最看重的,也就是我们在这张卷纸上倾注了多少真心啊!

【扶贫下乡民情日记】相关文章:

下乡扶贫的民情日记07-01

下乡扶贫民情日记06-25

下乡扶贫民情日记范文06-29

干部下乡扶贫民情日记06-07

最新的下乡扶贫民情日记范文06-18

扶贫的民情日记05-31

下乡日记民情日记07-02

村官民情日记扶贫06-23

关于扶贫的民情日记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