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队员民情日记

时间:2020-11-08 08:53:30 著名日记 我要投稿

扶贫工作队员民情日记

  扶贫工作队员民情日记是记录扶贫工作的一种方式,下面为大家提供扶贫工作队员民情日记欢迎阅读!

扶贫工作队员民情日记

  扶贫工作队员民情日记1

  如何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如何激发贫困村民的脱贫积极性?产业扶贫如何突破?今年52岁的襄阳市水利局干部黄登高,在驻点南漳县东巩镇莲花池村8个多月的时间里,写下27篇3万余字的扶贫工作日记。日记中,黄登高记录了自己与工作队带领村民扶贫攻坚的历程与心得,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贫困群众的真挚情感,讲出了助力扶贫的好故事。

  11月初,记者跟随黄登高带领的扶贫工作队,来到南漳县东巩镇莲花池村,实地走访了当地村民及贫困户,了解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里的发展和变化。

  给出好政策,让贫困户“动起来”

  20xx年,新的一轮扶贫工作开始后,一直参加“三万”活动、关注贫困地区工作的黄登高又被派往南漳县东巩镇莲花池村开展帮扶工作。入村后,经过实地走访和三轮的甄别工作,最终确定了57户贫困户。为了将这些贫困户的家庭状况摸清楚,黄登高连续一个多月在村里走访调研,不论是道路泥泞还是山高路远,村里的每一户,他都走访到。

  在走访过程中,黄登高发现,贫困户里有极少数人是因“懒”致贫的。有个姓苏的贫困户,有3亩土地,却懒得耕种。三年前,扶贫工作队曾送了三只种山羊给他们家,让他们好好养殖来脱贫,可他们喂了一个月,就把羊喂成皮包骨,后来贱价卖了办年货。

  这样的家庭如何扶?再送鸡苗猪仔恐怕也不起作用。黄登高决定上门和他们谈谈心:“你们想发展什么产业,钱不是问题,我给你们提供‘扶贫基金’,等你们产业有了收益,再把钱还给我。”黄登高拿出10000块钱要借给苏家,可苏家听说这钱不是白给,还要还的,说什么也不愿意借。

  而距离苏家不远的王孟权一家,自己和妻子都患病,还有11岁的儿子上学要花钱。当黄登高把扶贫政策讲给他听时,他毫不犹豫地借了5000元“扶贫基金”买了3头母猪仔。经过一年的精心喂养,3头母猪仔已经长大并下了3窝40多只小猪仔了。王孟权告诉记者,按现在最低300元一只猪仔的价格计算,40多只猪仔可卖12000元,去年借的5000元“扶贫基金”早就可以还上了。

  每卖一窝猪仔,王孟权都会向左邻右舍炫耀:“这窝又卖了几千块!幸亏有扶贫工作队借我‘扶贫基金’呢!”有时候,他也会打趣苏家:“老苏,你不要‘扶贫基金’,就借给我用吧!我还想扩大养殖规模呢!”为了方便卖猪仔,王孟权新买了一辆摩托车,每日从苏家路过,这给了苏家极大的刺激。上个月,苏家主动找到黄登高借钱,他说自己要“动起来”。“不偷懒才能走上致富路!”

  引入互联网,让莲花池“活起来”

  “我家有三只猪仔想卖?谁需要?”采访中,村支书周光文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原来是莲花池微信群里有人在发消息。周光文告诉记者,自从村里有了互联网,村民们的交流和沟通畅快多了,而这一切,还得感谢扶贫工作队。

  莲花池是东巩最偏远的村子,从村里到镇上,要走37公里的山路。扶贫队入驻莲花池村前,山里山外很少有人往来。黄登高来了后发现,村会计苏月家却要风雨无阻,一周往镇上跑好几趟。经了解得知,村民们的养老保险都由会计代办,大家填个表格、改个信息、咨询点问题,都需要苏会计来上传下达。

  为什么不在网上办理呢?用什么软件、怎么输入、查询、提交,黄登高提了一堆建议,但苏会计的回答就两个字:不会!在信息化上掉队,扶贫还怎么干?村会计应该算是莲花池村最有文化的一个,对网络尚且如此陌生,其他的人又该如何呢?

  扶贫先扶智,黄登高跟工作队一合计,当即决定帮村里装宽带,教大家用电脑,同时开通“莲花池”QQ群和微信群。很快,村委会的电脑室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互联网的引入,不仅拉近了莲花池村与外界的距离,也搅活了一成不变的山区发展思维,使新的理念、新的产业有了一个萌芽、成长的土壤。

  在黄登高的帮助下,苏会计也很快就学会了拼音打字、QQ传文档、微信议事等技巧,这让他整个人轻松了不少。各类致富信息、各地的新鲜事儿,让学会上网的村民们应接不暇。不少人还学会了用智能手机看电影、买东西、充话费。

  如今,村里的QQ群、微信群,已成为莲花池村人的新家园。除了村支书和扶贫队员积极帮村民解决问题外,不少在外打工的莲花池人也通过微信群了解到,经过新一轮扶贫攻坚,莲花池的路宽了、水通了,新的产业正在蓬勃兴起。村里一点一滴的变化,都会在“莲花池”微信群里,掀起不小的波澜。有在外搞电商的村民表示,准备回村发展电商,把莲花池村的土特产卖到全世界。

  推行好项目,让贫困村“富起来”

  20xx年9月,襄阳市市长秦军到南漳莲花池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时提出,要强化产业的支撑作用,让贫困户增收能持久。黄登高便由此开始思考和搜索适宜莲花池村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于是,他四处打听,寻求合作伙伴。很快,一家开发木瓜的湖北帝旺豪药业有限公司上门“求亲”,初步意向是分期分批建1000亩药用木瓜基地。

  为了引导村民走市场化发展道路,莲花池村木瓜合作社应运而生。连续几天,黄登高带领扶贫工作队员进村入户,“一对一”动员贫困户发展木瓜种植产业。木瓜种下去不懂技术怎么管?万一种不活怎么办?万一产量大销售不出去又怎么办?虽然黄登高觉得木瓜种植是一个可行的产业发展之路,但村民们却疑问多多。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让农户吃上定心丸,经过黄登高的多次洽谈,20xx年4月,湖北帝旺豪药业有限公司与莲花池村木瓜合作社、莲花池村木瓜合作社与农户正式签订了《木瓜种植技术指导协议》和《木瓜收购协议》。协议内容主要包括技术服务和确保三年能挂果,包回收,正常年份按市场价回收,如果出现滞销情况,按保底价格一块钱一公斤回收,确保农民种植木瓜有收益。

  有了保底,加上给予一定的资金帮扶,莲花池村村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多则四五亩,少则一二亩,大家纷纷报名栽种,今年300亩木瓜种植计划已全部完成。在莲花池村精准扶贫木瓜产业基地上,记者看到,技术员已不定期地前来帮助和指导剪枝、施肥。

  村支书周光文表示:基地规划发展1000亩,目前已种植的300亩预计2017年可初获成效,亩产可达5000斤,300亩可保底收入150万元,村民们的致富路就在眼前。
 

  扶贫工作队员民情日记2

  坑坑洼洼的泥泞小道穿上了“水泥制”新外衣,有了四通八达的动力;弱不禁雨的 “土”房有了砖瓦的保护,旧貌换了新颜;贫瘠的土地借助“产业脱贫”的政策,被栽上了“富苗”……这便是资阳市雁江区政协驻老君镇和义村第一书记李琼扎根基层,取得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

  12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雁江区老君镇和义村,第一书记李琼正趴在地上对该村一口井的水量、水质进行查看,确保村民能够安全用水、饮水。谈到自己的工作,李琼向记者说道,“既然来到村里,就得真正替村民办实事。扶贫就是要让最贫困的村民过上基本生活,只要看到他们的生活朝好的方向转变,我就觉得自己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走村入户摸实情 帮扶才能“量体裁衣”

  20xx年9月,初到和义村,眼前的现实让李琼深感自己肩头的责任重大。和义村距离资阳城区30公里,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产业支柱,外出务工潮让该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并戴上了“贫困帽”。

  那么,如何做好扶贫工作?如何做到真帮实扶惠民生?这是李琼首要思考的问题。“要做好扶贫的工作首先就要摸清扶贫对象,必须得走访了解情况。”而后,走访便成了李琼每日的“必修课”。在精准识别贫困户时,李琼发动村干部全面覆盖摸查全村贫困户,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为了更好地了解村里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李琼与村干部走进申请帮扶的村民家中,与村民进行深入交流,考察村民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情况。最终按照贫困户识别标准和确认程序,将该村379户村民中的73户村民确定为贫困户,贫困人数达166人。

  然而在走访过程中,李琼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村民还是把我当‘城里来的干部’,交流中也只是客套几句,并没有把我当成自己人,聊知心话,有的村民甚至不怎么理睬,认为我只是嘴巴上说说,办不了实事。”这让李琼有些苦恼,但他也并未因此泄气。凭借着自己农村长大的'经历以及6年乡镇干部的“从业史”,他采取了“反复沟通,经常与村民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渐渐地,村民开始对眼前这位“第一书记”有了一些熟悉感。

  “让村民熟悉我,这是摸底工作的要求,也只是我进入工作状态的必经之路。摸清楚了实际情况,才能更好的‘量体裁衣’。”李琼说。

  解村民“心锁” 村民就会敞开心门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摸底,李琼的心沉重了。“村里的路实在是个大问题,有些地方连骑摩托车都过不了,基本只能靠走路,一走就是10多公里。部分贫困户家中用水只能靠原始方法“挑水”,并且,由于村里电路老化,部分贫困户家中通不了电。居住的房子一到雨天外面大下屋里小下,情况实在有些糟糕。”李琼说,“既然来了就要解决问题。”

  再三思考,他决定从路、水、电、危房改造或重建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干部一起白天安排人员逐段修路、挨户“接电”、安装自来水管、改造危房、寻找资金,晚上有时间就去村民家中走访,了解村民需求。

  在他和村干部的不懈努力下,截止目前,已建成10.2公里的“通村通社入户路”;筹集资金5000余元帮助4户特困户安装电动抽水机及配套设施,解决他们长期远距离人工取饮用水的困难问题;同时也成功实现电路通电。此外,还重点帮助了19户住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建档特困户和2户五保户进行危房改造,并向雁江区政协机关筹集资金2万余元,帮助2户特困五保户新建、改造危房70余平方米;落实了11名政协委员结对帮扶,向13户特困户捐赠建房资金11.75万元,落实10名政协委员结对帮扶8名贫困家庭学生2年学费及生活费共计9.88万元;为19户建档贫困户和3户边缘贫困户争取危房改造政策资金。

  家住和义村8社的70岁贫困户刘朝光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每逢下雨,他饮水只有靠在屋檐下用桶接水喝,现在路通了,电接了,自来水有了,还安装了防盗门……“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没有李书记,哪可能走得上这么好的路,过得上这么好的生活,感谢共产党,谢谢李书记。”李国彬激动地说。

  据了解,11月20日,该村还开始投入幸福美丽新村项目建设,规划以村公所为核心的800米范围内,打造幸福美丽新村示范点。“这一桩桩实事办下来,我很快就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李琼告诉记者。

  治贫困顽疾 “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和义村没有什么主导产业,接受当地政府等政策扶贫帮扶只能解决一时之需,并非长久之计,只有变“输血”为“造血”,有一定的产业扶持,贫困人口的生活才能越过越好 。”李琼表示。

  贫困户危房旧貌 重建后的房屋新貌

  为了促进村民增收,他采取“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帮扶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项目。“短期项目就是发动57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种植晚秋榨菜130余亩,目前,全村发展榨菜180亩。中期项目就是发展畜禽养殖,用人均500元的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和从政协机关借出机关经费,向34户贫困户发放种羊42只、29户发放母猪29头、71户发放鸡苗1631只,确保实现连续经济收益;长期项目就是鼓励适度发展藤椒、水果种植,建立扶贫产业园和家庭农场,确保贫困户有长期稳定收益来源。”李琼向记者介绍道。

  尤其是在创新谋划长效产业方面,他筹集资金80万元,建设藤椒种植扶贫产业园。采取“支部+专合社+业主+贫困户+普通农户”模式,由村委会主导,建档贫困户及普通农户以土地入股,村级负责资金保障投入,业主负责经营管理,成立和义村藤椒种植专业合社,3年后有收益时每年土地入股的农户按收益的50%分红,并用收益的5%建立扶贫专项基金。

  目前,已发动37户贫困户土地入股,集中种植藤椒306余亩,分散种植(农户自种)80余亩。同时,建设配套蓄水池20口和5公里多耕作便道。

【扶贫工作队员民情日记】相关文章:

2017扶贫工作民情日记06-05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冬天11-26

扶贫的民情日记06-10

05-16

扶贫干部民情日记11-26

扶贫工作之民情日记范文12-07

扶贫工作民情的日记范文11-01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三篇07-03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5篇06-24

扶贫工作驻村民情日记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