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志:接近大地的作家们

时间:2021-04-23 15:40:45 日志 我要投稿

2014年民情日志:接近大地的作家们

  8月1日至3日,我和省作协创联部、《长城》杂志社、《诗选刊》的负责同志一行5人,到保定市蹲点调研,主要是听取基层作家、文学工作者对省作协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愿望和期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014年民情日志:接近大地的作家们

  作协是作家的娘家

  8月1日早晨,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里带着一股特有的清新气息。上午10点,我们来到位于保定市双胜街的老作家申跃中家里。此前看望著名作家徐光耀时,他告诉我,保定有位老作家申跃中,历时13年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中和人家》,写得很好,很感人,希望省作协给予关注。徐老这么一说,我立刻想起了当年轰动全国的《社长的头发》和《挂红灯》。徐老说,那两部书就是申跃中的大作。

  76岁的申跃中老人住在一栋老单元房里。整套房子只有58平米;房间里的家具简单又陈旧;狭窄的客厅坐了4个人就没法转身了。虽然生活条件不是太好,但老人的精神还是十分饱满。见面之后,他兴致勃勃地讲起创作《中和人家》的曲折过程,“这部小说我整整写了13年,中间病了几次,稿子改了几十遍,辗转了几家出版社,总算签了出版合同,最晚10月份出书。”老人对文学的执着让我感动。在与老人谈话的过程中,我对基层作家创作中的一些困难、老作家群体创作的特点等有了进一步了解,特别是对基层作家的创作环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作协的领导干部,应该经常深入到基层去,到作家身边,感知冷暖、倾听民声,只有这样,才能对他们及百姓的需求了解得更具体、更真切。

  临行前,老人执意把我们送到楼下,依依不舍地握着我的手,“作协就是作家的'‘娘家’,希望‘娘家人’经常来串串门儿。”

  离开申老先生家,我们到了保定文联食堂——简单可口的包子;没有坐陪;更无须敬酒应酬;吃完饭每人交了10块钱伙食费;再喝口热汤。我们觉得既舒服又踏实。

  在张岳,铁凝下乡的地方

  下午,我们来到保定博野县张岳村调研。张岳村在博野县城的东边,有3000多人口,以生产橡胶制品闻名。

  三十多年前,铁凝同志曾在这里插队下乡。4年的下乡经历,磨练了她的意志,锻造了她的品质,加深了她同基层群众的情感,也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素材。返城后,铁凝创作了《村路带我回家》、《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等农村题材小说,其中的不少人物和情节,都有当年张岳村的影子。

  在实地走访调研后,我们来到村委会参加座谈会。村主任特意找来了当年与铁凝插队时一起劳动过的村民。刚开始,大家都有些拘谨,不知道从何谈起。面对大家的沉默,我决定试试“拉家常”的办法,直接从他们最熟悉的生活入手。

  “当年铁凝跟你们在一起干活儿吗?她那年有多大?”

  “铁凝啊,跟我们一起干活……她没有城市女孩的娇气。我们都很喜欢她。”“她那年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铁凝干农活时勤快、卖力,一点不比当地人差。”“干活的时候都不忘拿着个小本子,想起什么当时就记下来。”“为人厚道、重感情,离开村子这么多年了,还和当年的伙伴们保持联系……”

  因为聊的都是大家身边的事,很快,村民们的话闸子就打开了。就这样,座谈会成了拉家常,气氛也变得和谐轻松了很多。这不免又让我心里有了一个感悟:一个作家的成长是离不开火热的生活实践的。正是脚下这片土地,滋养、触动了作家的心灵,给予了她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的灵感。我更深深地感到,要与群众沟通,就必须放下架子,少用官腔、少说官话,多和老百姓唠家常嗑,说他们的酸甜苦辣,这样就更能听到没有隔阂的心里话。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傍晚,我们来到徐水县遂城镇,同当地作者进行座谈。

  很早以前,徐水县就是河北作家的联系点。几代河北作家都曾在这里体验过生活,同时也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当年的省文联副主席康濯曾在这里担任县委副书记。遂城镇的镇党委书记杨守知是省作协会员,从政之余坚持写作,取得不俗的成绩,还当过河北文学院的签约作家。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的文学氛围很浓厚,创作搞得红红火火。

  我首先就这次蹲点调研的目的向参加座谈的文学青年做了说明,并询问大家在创作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对省作协工作有什么想法和意见。接下来,大家的发言积极踊跃,提出的问题也比较有代表性:基层作者投稿难、命中率低;刊物订阅、邮寄困难;学习培训机会少;文学信息闭塞等。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座谈,最后,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省作协能更加关注基层作者、作品,拿出一些版面刊发他们的文章;也希望定期通过网络的形式开展文学交流与培训;希望组织知名作家、编辑深入县、乡,对基层作者的创作给予指导和帮助。

  座谈会开得非常成功。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得很中肯、很有针对性,有些问题省作协党组也正在酝酿关注。我切实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此次蹲点调研成为聚集群众智慧、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工作发展的很好的一次实践活动,真正是“接地气呀”。我把作者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一一记录下来,有些问题由创联部、《长城》和《诗选刊》的负责同志进行了现场解答。有些现场解决不了的,就向大家表态:回去后一定认真研究,尽快落实,我还鼓励大家,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坚持不懈地写下去,争取早日实现自己的“文学梦”。

  到群众中去,收获更多的感动

  8月2日上午,我们回到保定市区,参加市作协的文友会。保定作协的负责同志介绍,从2006年开始,他们坚持每两个月举办一次文友交流聚会活动;地点在市作协会议室;面向全市的文学写作和爱好者;没有门槛、不设身份限制;会后,愿意参与聚餐的文友们在一起吃顿饭;AA制。

  上午9点,市作协会议室已经坐满了文友。我数了数,到场的至少有50多人。前排的座位坐满后,大家就挤到后排,有的甚至在门口站着。今天讨论的作品是军旅题材小说和女诗人如意的组诗。不同于我之前参加过的研讨会,这里不排座次、不摆人名卡,主持人宣布开会后也没有更多开场白和领导讲话。会议一开始就直奔主题。文友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对作品有称赞,也有挑剔和质疑,其中有两位文友有相反的理解。二人争执不下,讨论激烈起来。这次文友会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基层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他们来自保定各地,有的甚至是偏远的农村山区。还有一位残疾人,他的双腿萎缩,只有一只手臂可以正常活动,要靠别人抱起来才能挪动。市作协的刘素娥同志介绍说:“他是写诗歌的,正是对文学的一往情深和坚持不懈,才有了生活的力量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