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画廊自主创业故事

时间:2021-03-09 18:16:03 自主创业 我要投稿

小画廊自主创业故事

  成艺术创立者孙红娟(人名皆为化名),TONG画廊创立者孙彤,以及龙口画廊创立者孙士娴。她们大都属于80后一代,都在画廊业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也都在今年创办了新画廊,规模大多不是很大,主要依靠自己投资创建。她们的选择,有理想的憧憬,也有现实的考量。

小画廊自主创业故事

  直觉型创业

  今年5月9日这一天对孙红娟意义非凡,她的事业和生活将迎来一个巨大的转折——开画廊。

  从小学习绘画,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艺术已经深深融入红娟的血液。开画廊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红娟开玩笑地说,她什么都不会,除了开间画廊,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此前四年在尤伦斯艺术中心的工作经验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在那里她积累和学习了特别宝贵的经验。非常感谢尤伦斯CEO薛梅女士将她带入到这么优秀的平台,和一直以来的培养栽培。刚刚升级成妈妈的红娟决心要给生活一些新气息 ,说干就干,马上开始着手开画廊的事情。“我比较相信缘分,和人,和事情,和时间空间,都有个缘分。筹备时间特别短,虽然辛苦但是进行的特别顺利,特别特别多的好朋友都给予我非常大的支持和帮助,就好像他们早就准备好了一样。一切顺理成章。”

  于是说干就干,红娟一边紧张地进行工作交接,一边寻找画廊空间。没想到刚好现在成艺术所在的空间有人退出,她当即就决定租下来。空间不等人,开画廊的事就这样定了。“我比较相信缘分,和人,和事情,和时间空间,都有个缘分。这件事好像就是顺利成章的。而且我也不愿意想得那么复杂,如果让我提前一年去对这件事进行多方面的费用、风险进行测算,估计我肯定会被吓跑,就做不成这个事了。”

  凭直觉做事好像是这一代年轻的画廊创业者共有的特点。画廊业的大环境渐渐走好,全国创业潮的大举兴起,他们对这些外因并不是没有知觉,只是这些状况与自己所做的事情之间的关系,他们自己并没有做特别细致的考量,直觉似乎是他们做决定的直接驱动力。事实上,在这里所说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女性的直觉和感性,让这些女性画廊人快速地开启了自己的创业模式。

  为拥有更自主化的工作和生活

  今年5月1日,以孙彤名字的英文为名字的TONG画廊迎来了其首展。孙彤的TONG画廊坐落在798艺术区常青画廊后面的一条巷子里,巷子又小又深,倒是避开了798艺术区过多的旅游观光客,可谓闹中取静。TONG画廊空间不大却很有味道,主要由孙彤和她的助理两个人设计完成,虽然没有聘请设计师,却听取了周围很多圈内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和大多数封闭的画廊空间不同,画廊装修的时候,孙彤保留了临街的两扇窗户。这个原本用作设计工作室的空间,一层有一道用玻璃隔断的墙壁,很多人劝孙彤把玻璃打掉做成完整的隔断墙,也被孙彤拒绝了。“我宁可少挂几张画,也要让空间多透透气。”

  两个姑娘把画廊当成了家一般,办公区也布置得温馨和谐。她们希望周围的朋友也把这里当成家,一有朋友过来就热情地招呼朋友过来坐坐,“没事就上来坐坐,喝个茶歇个脚什么的,千万别客气。”孙彤希望这里成为一个让人放松交流的地方,广结善友对她来说比做交易更重要。这是自己开画廊带给孙彤的另外一大享受。

  “享受”可能是80后这一代创业者,尤其是女性画廊创业者的一种特别的追求。一说起创业,大多数人脑中就是一副激情四射、勤奋得甚至苦逼的画面。然而在画廊业可能这个画面要被更改一些。哪位藏家不是因为有了闲情逸致,才想走进一家画廊,沐浴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呢?所以不论怎样,画廊总要给人呈现出足够优雅闲逸的气质。而对刚创业的画廊而言,无论是销售、艺术家推广还是参加艺术博览会,都需要时间的积淀,所以反而没有那么忙,新画廊主们也大多不那么着急。艺术要有闲才有味道,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事业,且行且享受吧。

  “我想至少一年之内,我对画廊的盈利完全没有追求,开始几年把主要精力放在画廊建设和平台搭建上,画廊的盈利在我看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不会强求。”孙红娟说。可以实现一个相对自主的工作节奏和状态的控制,是红娟选择创业的原因之一。自从去年做了妈妈以后,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是她必须要面对的课题,自己做老板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实现个人化的艺术理想

  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听上去像是一句老生常谈。由于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环境的改变,80后历来被认为比他们的前一代人要现实甚至“物质”。然而理想在这个时代即使是稀缺物却并非不存在,当80后一代越发成长为各个行业中流砥柱的时候,不少画廊业的年轻创业者们,似乎正在努力抓住青春最后的尾巴,将理想放在心里一个并不轻易去谈,却要好好保留的位置上。

  今年4月25日,原来就职于NUOART的孙士娴创办的龙口画廊,迎来了由艺术家董大为、贾蔼力、梁硕、吕松、吴迪、向楠、闫冰、张恩利作品组成的开幕联展,正式宣告了这个新画廊的成立。新画廊的地点很特别,在798艺术区内的宏源公寓A座701室。首展展出的大多是架上绘画,从艺术家名单上看相当热点又很落地。而到了一个多月后的第二个展览,则让不少人大吃一惊。“吴笛:从地铁到海滨”,一个诗意又不知所云的主题,带出的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有形作品的展览,其实验性的味道却是和画廊所处的公寓十分贴合。

  开幕当天是个阴天,展览中却有金色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撒进主展厅。原来玻璃窗被艺术家吴笛贴了一层橘色的透明贴纸,而地上又被铺满了金箔色的反光纸;另外两个展厅里,一个是黑洞洞的房间中播放着被处理过的空白磁带旋转声,一个是观众贴身观看的几乎静态的单色屏幕。这样一个空无得相当彻底的展览,虽然观念看上去挺“大牌”,布展效果却呈现出青年艺术家就地取材的实验性。与其说这是个画廊,不如说更像一个非盈利艺术中心。

  两个展览都是士娴一手操刀策划的,这个过程让她非常享受,“我挺喜欢做展览这个事的,就像创作一首诗歌、写一部小说一样,你要把每件作品当成一句话或者一个形容词,把这些语句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诗句。这件事本身有很大的魅力。”而这件事只有在自己的空间里才能够完全自由地呈现,她甚至因此拒绝了一些投资人。

  这样的艺术鲜活、有生命力,是士娴想要的。然而短期来看,这种方案型的展览可能在中国还缺乏足够的市场支持。“这就要看你怎么去坚持了,我相信艺术和市场最终还是殊途同归的。”就是带着这样的希望,士娴才建立了自己的画廊。

  因地制宜

  虽然抱着理想,现实依然是作为商业机构的画廊必须面对的问题。好在80后创业的年轻画廊主们,因为接受了几年艺术市场的洗礼,大多还是有着很强的务实精神。比如孙士娴将空间选择在宏源公寓也是出于务实的考量。还有包括对展览的.定位、画廊的运营,很多画廊主也有因地制宜的考虑。而恰恰是这样因地制宜的考量,在限制中反而可以生出创造力。

  孙红娟在创立成艺术的时候,非常了解自己的能力无法覆盖整个画廊的工作。因此“找对人”对她来说非常重要。比如展览的策划,红娟没有选择目前在各个展览现场炙手可热的策展人,而是找到自己周围的好朋友帮忙策划。第一个展览由艺术家周洋策划,第二个展览由前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博览会总监赵婷婷策划。两人之前都没有被贴上过策展人的正式标签,但都有展览策划与布展的经验。“周洋作为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眼光是非常具体而且独到的;婷婷有国际化的背景,而且眼力特别好,我们认识很长时间以后发现我们喜欢的艺术家和作品有很多共同点。”已经把展览计划做到明年的TONG画廊孙彤,接下来也计划和一些非策展人身份的年轻人合作,在她看来,这样做才“有意思,更有活力”,在跨界中增加画廊展览的活力。

  除了策展人的选择,在画廊定位上,“我希望画廊未来的定位是偏国际化的,可以将国际上优秀的作品更多地呈现给国内观众.除了一些学术性强的展览之外,画廊计划里面会有比较多的艺术家工作室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尤其是希望将更多的对艺术感兴趣的中产阶级带入到艺术品收藏和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中去。“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人群,新画廊还有很大的市场可以挖掘,很多的工作可以做。

  结语

  当这些曾经的画廊经理人自己投资小画廊,成为年轻的画廊主时,这画廊从成立初始就带出了青春而灵活的活力。然而现实市场的大浪淘沙总是无情的,能否怀抱着理想又在市场中屹立不倒,这些小画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小画廊自主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故事04-02

自主创业论文12-09

自主创业论文03-28

自主创业论文模板03-29

自主创业实习报告03-28

自主创业贷款政策03-26

如何申请《自主创业证》12-08

关于自主创业项目11-13

适合女性自主创业行业04-07

毕业后自主创业论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