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找工作也要“软硬兼施”

时间:2023-04-25 08:49:44 炜玲 综合指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毕业生找工作也要“软硬兼施”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存在,国家想出很多办法帮助大学生就业,可由于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这一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毕业生找工作也要“软硬兼施”,欢迎大家分享。

毕业生找工作也要“软硬兼施”

  毕业生找工作也要“软硬兼施”

  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应该“软硬兼施”,因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是企业也是招聘经理关注的焦点。其中,“硬件配置”主要包括:

  一是毕业院校。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在市场上非常抢手,他们往往能获得就业的先机。就像名牌代表着质量一样,名校的毕业生也像名牌产品一样广受欢迎。当然,他们对工作环境、公司性质、薪酬等也要求较高。在近年来被炒得炙手可热的MBA毕业生当中,名校优势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

  二是专业背景。对于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往往要求所学与所做密切相关。事实上,像精密仪器、医学、生物工程等专业工作,专业的背景还是必要条件,因为不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一般人是很难胜任这一类工作的。

  三是学习成绩。虽然很多毕业生所从事的专业与大学时所学的专业大相径庭,但在校期间成绩优秀不仅说明他的学习能力强,重要的还是个人的上进心。虽然李连杰、周润发等大明星没有很好地完成学业,还是照样成为富翁明星,但这样的天才与机遇毕竟甚少。

  四是外语能力。人才市场的国际化竞争与产品国际化竞争几乎是同步的,对于毕业生来说,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外语能力都是参与竞争的必要条件。很多毕业生从大一开始就拼命地学英语,希望能拿到四级、六级证书,先过外语这一关。

  在硬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毕业生的“软件”:

  一是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发展潜力。在以往的毕业生面试过程中,令人感受最深的就是交际能力是毕业生普遍要提高的能力。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与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不同的,是否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招聘经理所注重的一个方面。

  考核毕业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时,大学期间的一些团队活动会有所帮助。

  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往往是招聘毕业生考核中的重要内容。毕业生都没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在学历、专业等方面差别不是很大,在招聘经理看来,最重要的是在本公司的环境下,谁在将来更有发展潜力。

  二是参加社会活动和实践的背景。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实践不应仅仅局限于家教、市场调查等简单的劳动,越是具有独创性的社会活动就越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例如: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活动、做环保义工等组织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环境,也会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他的社会责任感等优良品质。当然,参加校园内的社团活动,学生干部等身份也是反映学生兴趣和组织能力的一个方面。

  三是职业精神与基层心态。包括对企业、行业的了解程度、诚实品质、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这一方面往往会被毕业生所忽视,而用人单位却无一例外地非常看重这一点。其实这并不奇怪,“才”固然重要,但“德”才是更重要的一部分。每个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企业文化,能否适应并融入这个企业当中,对每一个毕业生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

  即将工作的毕业生,几乎每个人都胸怀凌云壮志,这种激情正是年轻人的可贵之处。但问题是,任何一家企业都会要求毕业生从最普通的基层做起,但这并不是每一个毕业生都能理解和接受的。

  从这几年毕业生找工作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不被看好的毕业生大概有如下几种:

  一是学无所成的人。这类人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这种学生在面试时很容易露马脚。

  二是朝气不足的人。这一类人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常被招聘经理视为元气不足,身体、行动、思维与老人相差无几,使人敬而远之。

  三是缺乏责任感的人。这类毕业生平时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进入工作单位后不仅干不好自己的事情,而且还会给别人的工作带来麻烦。

  四是缺乏个性特点的人。这类毕业生一般都不善于口头表达。

  五是与别人难相处的人。这类人对集体活动通常采取拒绝态度,感情冷漠,不懂得去关心和体谅他人,不论他们才能多高,终不会被看好。

  破解就业歧视,需要“软硬”兼施

  “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淡化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规定不同岗位女性最低就业比例,推动全岗位无性别差异的人才选拔”“因为年龄限制无法进入职场,是人才的巨大浪费”……全国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围绕就业歧视问题建言献策,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业歧视由来已久,诸如性别、年龄、学历、户籍、身高相貌甚至婚姻状况都可能成为应聘者被歧视的由头。“不是985、211?不要!”“超过35岁?不要!”“女生?不要!”有的岗位甚至明确要求应聘者的三围、星座等等,而类似问题导致的劳动纠纷也时常见诸媒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各类招聘会中,就业歧视是一个顽疾,成为很多应聘者求职路上的“拦路虎”。两会前夕,有媒体调查显示,就业创业是受访者最期待的两会议题,有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就业歧视是就业领域最让自己犯难的事。

  令人振奋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此明确指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就业歧视”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无疑是一个重要信号,表明了政府保障公民平等就业权的决心。

  客观而言,就业市场上有选择偏好无可厚非,用人单位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也可以理解,更何况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压力大,市场上人才的供给大于需求,用人单位在选人上挑剔一些,并非不可以接受。但是有选择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地设立各种门槛。劳动权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基本权利,理应得到尊重和满足。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就业公平,就是实现这种权利的基本要求。

  事实上,为促进就业公平,国家有关部门曾多次出台规定,比如用人单位招聘不得设置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歧视性条件,不得将院校作为限制性条件等。而且就业看不起人人痛恨,消除歧视的公众共识也早已达成,那么就业歧视为何仍然屡禁不止?劳动者对维权会有所顾虑,就业歧视隐蔽性强、调查取证难固然是原因所在,但让人不解的是,现实中有些时候,我们一面对相貌歧视嗤之以鼻,可是去整容者却比比皆是;我们一面反对性别歧视,可是一些女领导手下的职员依旧是男性多于女性。对于这些现象的存在浑然不觉,更导致了顽疾隐身、社会默许,如何打破这样的“隐形门槛”,或许才是真正的难题。立足于公平倡导和权利保护,需要软硬兼施、刚柔并济,法治约束和道德教化共同作用,在一个“不敢歧视”的法律体系上,倡导多条腿走路,让解决手段更有张力,以此消解根深蒂固的歧视心态,才能反过来促进用人单位唯才是举、任人唯贤。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就业稳,饭碗就稳,生活就稳。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公众热议就业歧视,也是对打造公平透明就业环境的热切期盼,而这不仅是劳动者自己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是一件系统性的事。唯有社会各方携起手来,方能逐步根治就业歧视顽疾。

【毕业生找工作也要“软硬兼施”】相关文章:

毕业生找工作调查07-31

毕业生怎样找工作08-04

毕业生怎么找工作08-08

毕业生在广州如何找工作?07-31

文科毕业生怎么找工作?必看!07-31

在美留学毕业生找工作攻略04-25

赚钱也要聚沙成塔07-31

毕业生找工作倒贴钱也愿意08-04

微博成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新潮渠道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