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名人故事

时间:2024-01-05 11:00:20 志杰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成长名人故事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是整理的成长名人故事,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成长名人故事

  1992年,9岁的林丹顺利进入福建省体校,来到了距上杭县600公里远的福州。在省体校的第一个学期,林丹是伴着泪水度过的。林丹是在那年的冬天进的省体校,一向怕冷的他很不习惯宿舍的生活。自从把他送到福州的爸爸妈妈走后,他就开始哭,几乎天天都要哭上一场。甚至有时在训练的时候,练着练着想家了,小林丹就哭起来了,教练一看,就先让他站在一边,哭完了再练。训练完了,回到宿舍,他独自一人常常发呆,不知不觉中又开始哭起来。后来,林丹开始给家里写信,一天一封,主题基本都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来看我吧。直到今天,林丹妈妈还保留着其中的一些信。好在外婆外公和舅舅在福州,稍微缓解了林丹的思家情绪。每到周末,林丹便去外婆家吃点好吃的,给妈妈打个电话,周日再回到体校。刚到省体校的时候,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林丹根本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衣服不知道换,床铺不知道怎么整理,更别说换洗床单枕套了,整个人都邋邋遢遢的。

  到体校的第一个星期,因为总是一个人发呆想家,在宿舍里哭,也想不起来去洗澡,他居然整整一个星期没有洗澡。直到第一个学期结束从家里再回到体校的时候,林丹想家的情绪才缓解了一些。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哭了,家信也减少到一星期写一封了。在挺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后,林丹不服输、自尊心强的特点便显现出来。很快,他学会了换衣服、洗床单,独立生活的能力明显增强,在训练中更是特别要强。林丹妈妈说,有一次,林丹发烧打点滴,但他却不愿耽误训练,没有向教练请假,从医院回来便继续投入训练了。

  成长名人故事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组织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手艺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异,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岁数“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最先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刻,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老师,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惆怅,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友人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成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私塾。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私塾,他用功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私塾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院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时代,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寻求地质组织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组织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组织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搜索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展望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爸爸从集上卖苇席回来,同妈妈商量:“看见了区上的工作同志,说是孩子们不上学念书不可,起码要上夜校。叫雨来上夜校吧。要不,以后闹个睁眼瞎。”

  夜校就在三钻儿家的豆腐房里。房子很破。教夜课的是东庄私塾里的女先生,穿着青布裤褂,胖胖的,剪着短发。女先生走到黑板前面,屋里嗡嗡嗡嗡说话声音连忙终止了,只听见哗啦哗啦翻课本的声音。雨来从口袋里掏出课本,这是用土纸油印的,软鼓囊囊的。雨来怕揉坏了,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上面用铅笔歪歪斜斜地写了“雨来”两个字。雨来把书放在腿上,掀开书。

  女先生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大家就随着女先生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有一天,雨来从夜校回到家,躺在炕上,背诵当天晚上学会的课文。可是背不到一半,他就睡着了。

  不知什么时刻,门吱扭响了一声。雨来展开眼,看见闪进一个黑影。妈妈划了根火柴,点着灯,一看,原来是爸爸出外卖席子回来了。他肩上披着子弹袋,腰里插着手榴弹,背上还背着一根长长的步枪。爸爸怎么猝然这样妆扮起来了呢?

  爸爸对妈妈说:“鬼子又‘扫荡’了,民兵都到区上会合,要一两个月才干回来。”雨来问爸爸说:“爸爸,远不远?”爸爸把手伸进被里,摸着雨来光溜溜的脊背,说:“这哪儿有准呢?说远就远,说近就近。”爸爸又转过脸对妈妈说:“明天你到东庄他姥姥家去一趟,告诉他舅舅,就说区上说的,叫他赶快把村里民兵带到区上去会合。”妈妈问:“区上在哪儿?”爸爸装了一袋烟,吧嗒吧嗒抽着,说:“叫他们在河北一带村里探问。”

  雨来还想说什么,可是门哐啷响了一下,就听见爸爸走出去的脚步声。不大一会儿,什么也听不见了,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

  第二天,吃过早饭,妈妈就到东庄去,临走说晚上才干回来。过了晌午,雨来吃了点剩饭,因为看家,不能到外面去,就趴在炕上念他那红布包着的识字课本。

  猝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彷佛要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雨来一骨碌下了炕,把书塞在怀里就往外跑,刚要迈门槛,进来一个人,雨来正撞在这个人的怀里。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李大叔是区上的交通员,常在雨来家落脚。

  随后听见日本鬼子唔哩哇啦地叫。李大叔忙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的缸搬开。雨来两眼楞住了,“咦!这是什么时刻挖的洞呢?”李大叔跳进洞里,说:“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12岁的雨来使尽实力,才把缸挪回到原地。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早年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面前喀啦一声枪栓响,有人大声叫道:“站住!”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向朝后院跑去。只听见子弹向他头上嗖嗖地飞来。可是后院没有门,把雨来急出一身冷汗。靠墙有一棵桃树,雨来抱着就往上爬。鬼子已经追到树底下,伸手抓住雨来的脚,往下一拉,雨来就摔在地下。鬼子把他两只胳膊向面前一拧,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回到屋里。

  鬼子把前后院都翻遍了。

  屋子里也遭了劫难,连枕头都给刺刀挑破了。炕沿上坐着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用中国话问雨来,说:“小孩,问你话,不许说谎!”他陡然望着雨来的胸脯,张着嘴,眼睛睁得圆圆的。

  雨来低头一看,原来适才一阵子挣扎,识字课本从怀里露出来了。鬼子一把抓在手里,翻着看了看,问他:“谁给你的?”雨来说:“捡来的!”

  鬼子露出满口金牙,做了个鬼脸,柔和地对雨来说:“不要害怕!小孩,皇军是保护的!”说着,就叫人给他松绑。

  雨来把手放下来,觉得胳膊发麻发痛,扁鼻子军官用手摸着雨来的脑袋,说:“这本书谁给你的,没有关系,我不问了。别的话要一切告诉我!适才有个人跑进来,看见没有?”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把书扔在地上,伸手望皮包里掏。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只见他掏出来的却是一把雪白的糖块。

  扁鼻子军官把糖往雨来手里一塞,说:“吃!你吃!你得说出来,他在什么地方?”他又伸出那个戴金戒指的手指,说:“这个,金的,也给你!”

  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成长名人故事

  国画大师李苦禅原名李英,山东高唐县人,出身贫寒。1922年,23岁的他到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

  李苦禅是个穷学生,学习费用全靠家中接济。因囊中羞涩,他住不起旅馆,只得在北京一所破旧的寺庙里栖身。遇到家中接济不上时,他便陷入了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困境。于是,他开始靠晚间和休息日拉洋车维持生活。为此,林一卢同学赠其“苦禅”二字为名。此后,他一直用着此名。

  1923年秋天,李苦禅到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家中拜访。见面后,他恭恭敬敬地对齐白石说:“我爱您的画,想拜您为师,不知您能不能收下我。现在我虽穷,没有什么见面礼给您,但等我将来做了事之后,定将好好孝敬您老人家!”齐白石见他率直质朴,当即就答应了。他急忙跪下就拜,差点摔倒,竟然把齐白石给逗乐了。就这样,这位靠拉洋车维持生活的年轻人,就成了齐白石的第一位拜门弟子。

  李苦禅虽然继续在晚间和休息日拉洋车,但总是远离齐白石先生的住所,并把帽檐压得低低的。因为,他怕熟人认出自己,给齐白石丢脸。

  说来也巧,有一个星期天,李苦禅拉车到王府井大街兜生意,在路过一家书画店时,恰巧遇到齐白石先生和几位朋友从店里出来。他大吃一惊,正神色慌张地拉车躲避,忽然听到身后传来齐白石的喊声:“苦禅,还不过来,送我回家。”他应了一声,将车掉转过去,请齐白石上车后拉起车就走。途中,齐白石心疼地问:“苦禅,你经济困难,靠拉车度日,怎么不告诉我呀?”他回答:“我对不起老师,给老师丢脸了。”齐白石和蔼地说:“丢脸?丢谁的脸哪?你不知道我是木匠出身,鲁班的门下吗?苦禅哪,靠劳动吃饭是不丢脸的,靠拉车求学是不丢脸的。”

  回到家后,齐白石先生将自家院里的一间厢房腾出来给李苦禅住,还给他的一些画上题字,让他卖掉解决生活困难。

  在齐白石先生的资助和关爱下,李苦禅退掉了所租的洋车,摆脱了生活困境,开始专心致志地刻苦学画。

  齐白石先生对李苦禅这个得意门生的评价是:“余门下弟子数百人,英(李苦禅原名李英)也学我手,英也夺吾心,英也过吾,英也无敌,来日英若不享大名,天地间是无鬼神矣!”

  自古英雄多贫寒,从来纨绔少雄男。李苦禅没有辜负齐白石先生的厚望,终于成长为一代书画大师。

  成长名人故事

  很小的时候,她也像别的孩子一样,拥有许多美好的梦想。其中,她的最大梦想就是上学读书,可是,她却从来都没有得到走进校门的机会。

  为什么呢?原来,在5岁时,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变成了一个残疾儿童。但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却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她,就是张海迪。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她却能发愤学习,学完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后来,她又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英文作品,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作品。

  长达44年的病痛,始终都在折磨着张海迪。但她却始终坚持着,光是这种精神本身,就可以写出一本让人感动的书!

  要是换成你,会不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想要哭泣呢?可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张海迪却没有因此而哭过。她说:“我这些年来从没有为病痛哭过,让自己哭的是为那些热心关爱自己的人!”

  那么,张海迪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又是怎么自学的呢?下面,我就讲给你们听。

  谁是玲玲?

  你不知道吧?告诉你,玲玲就是张海迪的小名。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还不到6岁,小玲玲突然得病了。妈妈抱着玲玲,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医生的检查。看完病后,玲玲感觉到妈妈的双腿在抖动,却不知是为什么。

  玲玲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玲玲,现在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幸好,听说了玲玲的不幸后,过去的小伙伴们常常来看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红色的三层楼房,每当她坐在窗口,向外看着那些过往小孩的身影,心里是多么羡慕啊!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玲玲只能呆在家里,她也想去学校读书啊!

  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么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起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一天,玲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

  尽管玲玲非常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在那里,张海迪度过了15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下放的父母,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脸怎么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步。这个男孩子说:“玲玲姐,我推你!”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我推,我推!”经过几番争执后,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为了回报这些朴素的爱,张海迪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莘县生活期间,张海迪为群众治病一万余多人次,针灸技术也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总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弯曲成了“S”型,但是,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

  知识是一笔财富。忍着病痛,刻苦学习的张海迪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财富。凭着这笔财富,她终于自学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

  1983年起,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等英文作品,创作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作品,其中,《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1993年4月,通过发愤苦学,张海迪获得了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7年,张海迪被日本NHK选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她的事迹,从此传向世界……

  在这些荣誉面前,张海迪并没有停止追求。虽然在轮椅上生活了漫长的44年,但在这44年来,她从未被病痛所打倒,始终艰难地向上着,绝不放弃每一分钟的努力,也没有白白度过生命的每一程。

  今天,当我们读着张海迪写出的那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时,就能看到一颗健康的灵魂,感受到深藏在其中的,长达44年的爱。与那些不珍惜生命的正常人相比,张海迪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更加顽强,更加勤奋。对张海迪来说,知识是一种财富,但自强却是更珍贵的财富,有了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爱心洒遍人间。

  成长名人故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自幼好学,是个很有天分的孩子。他5岁开始作诗,日日勤学苦练,十几岁便在家乡小有名气。

  16岁时,白居易长途跋涉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顾况是当时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许多学子都会带自己的诗作去向他求教。白居易也听说过顾况的大名,于是,一到长安,他便拿着自己的诗卷前去拜谒,希望顾况能指点一二。

  门人将白居易领入府中。顾况见来人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颇有些轻慢。当他看到诗卷上署名“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便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听了这略有嘲弄之意的话,白居易并不辩解。

  接着,顾况打开诗卷,映入眼帘的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读到这里,顾况不禁站起来,高声赞叹道:“好诗!”他一改刚才轻慢的态度,郑重地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别说长安,就算整个天下,‘居’又何难!”

  从此,白居易名动京师,他那首得到顾况称赞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被千古传诵。

  成长名人故事

  他生在山民之家,那里根本就没有音乐。12岁时,他跟父亲出山,看见一个人在拉小提琴

  他的心灵被震撼了。回到家,他自己用木板和铁丝做出了那玩意。

  当时,他还不知道那是小提琴,不知道那是音乐,但他认定那是人间最好听的声音。

  他每次做出拉琴的样子时,就魂飞高天,就大声吼唱山里的歌。所有人都说他疯了,家里人差点请来神婆用火烧他。

  15岁,他终于在山外捡来一把小提琴,那是人家扔了不要的,而且没有弦。他一分钱一分钱地偷藏,藏了一年,终于买来三根弦,安上了。第四根弦很贵,买一根弦的钱能吃很多天的饭,他是藏不够的,也不忍心,因为家里常常揭不开锅。

  三根弦也能拉!他就天天晚上偷偷拉,去河边,去山上,去树林里。他觉得那声音鬼兽也爱听,不会伤他。他不知道什么是乐谱,不知道什么是音位,但他硬是能把山歌拉出来,拉得就跟真人唱的一样准。

  人们不再说他了,因为,人们都被他拉琴的样子感动了。

  1977年,他就用这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

  怪琴怪人怪曲子,但他却被录取了。因为主考官流泪了。主考官说:“他那样子,他那声音,是音乐真正的魂!”

  之后,他又进了中央音乐学院。之后,他有了四根弦的小提琴,他知道了莫扎特、贝多芬。之后,他成了小提琴顶尖好手,他能把所有经典的曲子拉出新的灵魂来!

  可是,他不满意,因为他无法表现出12岁时听到的那种感觉。他不喜欢名人死人的曲子,他认为那些曲子根本就表现不了他的灵魂之啸。

  1986年,他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要登上文化的巅峰看云天之上的真魂音乐。后来,他获得了博士学位,拥有最权威的音乐学识。

  可这一切,还是不能让他看到他意念中的东西。所有人都在以前的大师们的脚下学习着,满足着,一生不得超越,但这不得超越的东西实在不是他想要的。

  于是,他没命地折腾老师。老师教的东西,他全部都要超越,把所有定论都做出全新的诠释或演变。于是,他走进了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台。于是,他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音乐指挥家之一。

  但他仍然处在焦急和痛苦之中,冥冥中的“那样子,那声音”,永远在云天之上。也正是这样,他才站在了世界音乐的顶峰,也正是这样。他才从一个山里的孩子走到了现在。

  他就是中国浏阳河边的谭盾。

  最贫穷苦难之时的他,那“三弦琴”已经注定了他云天之上的高魂,注定他一生只能超越超越再超越。小提琴一直只有四根弦,可对他来说,它还有一根弦,这根弦,世界上所有的小提琴都不配安装。这第五根弦才是引领他成为“音乐超人”的神灵,这第五根弦在云天之上!

  成长名人故事

  刚刚到清华执教的时候,由于陈寅恪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陈寅恪的母亲俞氏已去世,父亲陈三立一再催促他成婚,但陈寅恪始终未承允。

  但是,满腹才学、风流倜傥、出身名门、兼容中西方文化的青年才俊陈寅恪,很快成为清华园里的一道风景。不论是在教室还是在宿舍,在图书馆,还是在青青校园之中的小路上,他都成为同学追逐的人物。而且,很多的同乡、同事也都很热心地为他牵线搭桥,希望陈寅恪能尽快找到自己的佳偶。但是,奇异的是,他的佳偶却是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遇到的。

  后来,很多清华学生的回忆文字中多次提到陈寅恪在清华的传奇故事。人们没有想到,一向专注学问的他,竟然因为一幅字收获了自己的姻缘。

  刚刚到清华大学任教的陈寅恪,因为没有家室,学校便安排他住在工字厅单身宿舍。可是陈寅恪嫌其冷清,不愿住。同事赵元任就盛情邀请他住到了自己的家中。当时赵元任住清华南院一、二号两屋,于是将二号屋让出一半给陈寅恪住。陈寅恪吃饭也在赵家搭伙,日常一些生活琐事也都由赵元任夫人代管。平时赵元任和陈寅恪两人谈学论经,十分融洽。陈寅恪对此显然也很满意,他说:“我愿意有个家,但不愿意成家。”

  这样的状况维持了好长一段时间。陈寅恪习以为常、安之若素,赵元任夫妇也毫无怨言。但是,这样总归不是个办法。赵元任的妻子杨步伟是个有名的热心人,菩萨心肠,快人快语。她眼见陈寅恪快四十岁了还单身,实在忍不住便对他说:“寅恪,这样下去总不是事。”陈寅恪回答:“虽然不是长久之计,现在也很快活嘛。有家就多出一大堆麻烦事了。”听到这儿,赵元任开玩笑说:“不能让我太太老管两个家啊!”这时陈寅恪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终于同意可以考虑成家,于是赵元任夫妇就广泛动员同事为陈寅恪操心成家。

  有一位体育教师叫郝更生,他的女朋友姓高,女朋友有一个义姐叫唐筼。尽管郝更生是体育教师,但是却十分爱好书画。1928年初春,郝更生与陈寅恪聊天时提到,女友有一位唐姓好友家里挂着一幅字,署名南注生。他向陈寅恪请教“南注生”为何许人,并说了说女教师的情况。陈寅恪听完,惊讶道:“此人必灌阳唐景崧之孙女也。”

  陈寅恪读过唐景崧所著《请缨日记》,熟悉《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于日本时的晚清政局,而且自己的舅舅俞明震曾在台湾辅佐唐景崧成立“台湾民主国”,所以他对唐景崧的诸多事情都十分了解。

  “南注生”是清朝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别号——这是他向郝更生作出的解释。因对这幅字非常感兴趣,他向郝更生提出,希望能拜访其主人。果不其然,女教师叫唐筼,正是唐景崧的孙女。

  唐筼又名晓莹,1898年生,广西灌阳人。其祖父唐景崧是同治四年的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主事等职,后出任台湾巡抚,在中法战争中屡建功勋,获清廷“四品衔”、“二品秩”和“加赏花翎”的赏赐,是位爱国将士。唐筼毕业于金陵女校体育专业,后执教于北京女高师,曾是许广平的老师。

  陈寅恪与唐筼见面后,彼此一见钟情,都很珍惜这生命中来之不易的姻缘。他们由一幅字而结识,志同道合,相见恨晚,不久就投入爱河,进入难舍难分的热恋之中。

  一直排斥婚姻的大学者,被很多人认为不解风情的木讷学究陈寅恪有了女友,成了清华的大新闻,甚至成了北京街头巷议的热门话题。两人的热恋,在当时的清华大学,一时成为校园美谈。

  1928年7月17日,经过一段时间爱情历练的陈寅恪与唐筼在上海结婚,婚后夫妻感情融洽。有诗为证,陈寅恪云:“当时诗幅偶然悬,因结同心悟夙缘。果剩一枝无用笔,饱濡铅泪记桑田。”1951年于二人结婚纪念日,陈寅恪又写道,“一笑风光似昔年,妆成时世镜台前;群雏有命休萦念,即是钟陵写韵仙。”唐筼和陈寅恪诗云:“陵谷迁移廿四年,依然笑语晚灯前;文吴之事吾能及,同隐深山便是仙。”后来陈寅恪又作了首《题与晓莹廿三年纪念日合影时辛卯寄寓广州也》,中有“短檐高屋总伟时,相逐南飞绕一枝。照面共惊三世改,齐眉微嫌十年迟”之句,尽写出两人遭逢世变、相见恨晚、甘苦与共、相偎相依的不渝心志与忠贞爱情。

  两人的奇缘成为清华佳话。好友吴宓为此专门写了一首七律祝贺:“廿载行踪遍五洲,今朝萧史到琼楼。斯文自有千秋业,韵事能消万种愁。横海雄图传裔女,望门耆德媲前修。蓬莱合住神仙眷,胜绝人间第一流。”

  两人结婚之后至1937年,生下三个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其中“流求”、“小彭”取自琉球、澎湖岛名,都与乙未割台有关。陈寅恪给女儿起名字的用意,彰显出这位旷世学人的家国情怀。

  成长名人故事

  福勒的家境不好,为了生计他五岁的时候就参加劳动,九岁之前就像是大人一样以赶骡子为生。在他的母亲的鼓励下,他就开始思考如何致富。他选择了肥皂业。于是,他就像我们现在的很多推销员那样,挨家挨户地推销肥皂。12年之后,他终于积蓄了2.5万美金。这点钱在当时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正好,福勒获悉供应他肥皂的那家公司要出售,售价是15万美金。福勒真的兴奋极了,由于兴奋他竟然忘记了自己只有2.5万美金。他与那家公司达成协议,先交2.5万美金作为保证金,然后在10天之内付清余款,否则,那笔保证金——也就是他的全部财产——将不予退还。福勒兴奋地说了一个字——行。

  这时的福勒其实已经把自己逼上绝路,但他自己感到的不是绝望,而是成功的兴奋。是什么使他敢于如此冒险呢?是那一个致富的念头,是他对人生的积极心态。

  福勒开始筹钱。由于做了12年的推销员,他在社会上建立了很好的人缘。朋友们借给他11.5万美金,九只差1万美金了。但是,这时已经是规定的第10天的前夜,而且是深夜,所以那1万美金就不是小问题了。福勒发愁了。但是,他没有绝望。他在深夜再次走上街头。

  成功之后福勒说:“当时,我已用尽我所知道的一切资金来源。那时已是沉沉深夜,我在幽暗的房间中跪下祈祷,祈求上帝引导我见到一个能及时借给我1万美金的人。我驱车走遍大街,直到我在一幢商业大楼看到第一束灯光。”

  当时已是深夜11点。福勒走进那幢商业楼,在昏黄的灯光里看到一个由于工作而疲惫不堪的先生。为了顺利履行那份购买肥皂公司的协议,福勒忘记了一切,心中只有勇气和智慧。他不假思索地说:“先生,你想赚到1000美金吗?”

  “当然想喽……”那位先生因为这个好运气的突如其来而惊慌。

  “那么,给我开一张1万美金的支票,等我归还您的借款时,我将另付您1000美金的利息。”福勒于是讲述了他面临的困境,并把有关的资料让那位先生看。于是,福勒拿到了那1万美金。

  福勒经过12年的潜心经营,终于在那天深夜碰到了机遇,此后即一发不可收拾,他终于迈进了世界巨富的行列。

  成长名人故事

  当年轻的方凤娣站在南京西路651号的大理石拱门下时,那道门是如此高大,以至于像她那样高的女孩都会暗自敬畏。那是在1965年,15岁的方凤娣走进上海体工队训练基地,她将在那里度过五年,从一个活泼的女孩变成篮球明星。当时大方并不喜欢打篮球,她回忆道:“我只是个喜欢唱歌跳舞的小女孩,小时候我想当演员,一点也不喜欢打篮球,从来没想过要打篮球。”

  大方的身高引起了上海女篮的注意,体育局官员造访大方的家,征询其父母的意见。他们告诉大方的父母,他们的女儿能为这座城市甚至整个国家带来荣誉。此外,能进入专业体育队在当时也是个“铁饭碗”,那意味着大方今后可以过衣食无忧的生活,也不必像她的母亲一样在棉纺厂的生产线上忙碌。

  在体工队里,五六个运动员住在一间宿舍里,他们有固定的食谱,也有牛奶和肉类供应。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这些都是专业运动员的特权。刚进体工队时,大方遇到了一些麻烦,她当时的一位教练回忆:“大方刚进来时跑得很慢,抓不住球,而且在场上跑几个来回就跑不动了。”

  无论冬寒夏暑,专业运动员每天都要训练八到十个小时,有时候训练会艰苦得让人哭出来。林美珍曾是上海女篮的前锋,她说:“我们认为意志是体育运动的最高境界,一个运动员的技术提高是有止境的,但意志的提高却是无止境的。”

  大方的意志也在不断提高,接受专业训练一年后,她的技术还是很生涩,但是在抢篮板球时她更加主动,有时为了争一个球,她会毫不犹豫地扑倒在地板上,这样的意志品质也让她在之后艰难的生活中始终没有放弃。

  1969年,上海恢复了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由于大量老运动员的退役,19岁的方凤娣被推上主力中锋的位置。大方稳定的投篮和在篮下的顽强作风让她得以入选国家女篮,并在1976年亚洲女篮锦标赛上战胜当时的亚洲霸主韩国队。当时的国家女篮控卫罗学莲说:“大方是个非常内向的人,训练结束之后她总是坐在寝室里织毛衣。”

  成长名人故事

  至今想来,童年时光仍是最让我思念的,虽然彼时没有现在的成功,所有的一切都只限于憧憬,但是我能够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玩耍,不用承当一个公众人物所会有的负担。那时的我只是纯粹的我!

  6岁那年我进入高安路第一小学读书,直到11岁进入少体校,我享受纯文化的教育时间全部都是在那里!学校离我家很近,我个子从小就高,从来也不需要家长接送,每天去学校的路上都会遇到小伙伴,大家一路或聊天或游戏,打打闹闹就进了校门,现在有时还会想起快乐的放学路,夹道的法国梧桐,变换着一年四季的风景……

  还记得一进校门的左手边是一个大花坛,总是欣欣向荣,如果到校早,我们会磨蹭着数数花骨朵,和小草打个招呼,迎接一天的好心情。有一段时间我成心早早到校,那时,整个校园还是寂静的,早自习还没有开始,看着露珠中娇羞的花草,空气中飘来悠扬的笛声,那是教语文的冯老师在吹笛,非常好听,笛声结束后就会接上同学们的朗朗书声。这种寂静、悠长的光景,带着露水的清香,现在还时常会出现在我的梦里……

  正如大家都能想到的,我的个子从小就高,长到1.96米时还在戴红领巾。因为个子高,我在学校里面就成了风云人物,经常会被同学取笑,但是想想那时候有几个同学会不被取笑呢。年少的我们从来都不会把善意的取笑作为一种负担,何况我已经非常习惯于自己的身高,妈妈虽然不认为那是一种优势,但是走在马路上,只要看见我佝着背,就会拍上一记:挺直!妈妈认为只要书读好了,个子上下并没有很大关系。

  虽然妈妈一心让我读好书,我也憧憬着自己长大能够成为一名政治家、科学家或者一名将军,但是这丝毫不能减少我对一年一度“六一儿童节”游园会的期待。每到六一儿童节,学校会组织多种形式的游园活动,同学们穿着雪白的衬衫、藏蓝色的裤子流连于一个个的工程现场,有套圈、猜谜、贴鼻子、飞镖等等。对于没有游戏机,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甚至还是看黑白电视机的我们,彻底的放松,彻底的娱乐带来了彻底的快乐!

  去了NBA打球之后,每次回国,我都尽量找时间到高安路一小来看一看,看看曾经教过我的老师,看看在操场上奔跑的同学,看看校园里面的花花草草,看看校门外的林荫路……这里是我出发的原点,带着我熟悉的味道,无论外面是风雨或彩虹,这里都是我心灵的港湾,出发或停泊,思考或发愣,找回属于我的平静!

  成长名人故事

  长期以来,比尔·盖茨一直被中国人当成白手起家创业的典范,介绍他奋斗的事迹连篇累牍见诸各类报刊。事实上比尔·盖茨不仅是典型的“富二代”,而且也是“官二代”,他之所以能成功,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家族人脉网络的鼎力相助。

  1973年,比尔·盖茨考进哈佛大学,当时,他父亲威廉·盖茨是西雅图的律师学会会长,母亲玛丽是华盛顿大学的董事长,姐姐克里斯蒂是华盛顿大学学生管理协会成员,这是一张不可小视的家族人脉网络。当比尔·盖茨将自己计划立即退学、创建微软的决定告诉父母后,理所当然遭到了强烈反对。父母问他:“你究竟凭什么要自己创业,就凭你是一个半途而废的哈佛学生吗?”盖茨的理由似乎更充足,他大声说:“就凭爸爸是有名的律师,妈妈是华盛顿大学的董事长,姐姐是华盛顿大学学生管理协会的成员,再加上我们富裕的家境做后盾,这些难道还不够吗?”他连珠炮似的发问,让父母顿时没了话。

  既然如此,父母也只好按儿子的意愿行事了。接下来,盖茨将在哈佛时和艾伦研究的交通数据软件拿出来,毫无商量地说:“这是我们创业的第一笔订单,它对我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你们必须要帮我。”儿子发了话,父母哪敢有半点懈怠,立即开动脑筋寻找关系。父亲找到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一名主管交通的市政官员,因为在此前,他曾帮该官员打赢过一场官司。那名官员碍于情面满口答应帮忙,最终同意买下这套交通数据软件。

  老盖茨帮小盖茨拿下了关键性的第一笔订单,不日便得到380万美元的纯收入。

  比尔·盖茨再接再厉,又通过在华盛顿大学担任学生管理协会成员的姐姐克里斯蒂娜,拿下了为华盛顿大学实验学院设计的一套价值1800万美元的学籍管理软件。

  有了两次的成功,更进一步增强了比尔·盖茨的信心。他又将目标瞄上了计算机巨头IBM公司,决心要拿下更大的订单。此时他的母亲不仅已经出任了IBM的董事,而且和新任董事长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以这样讲,董事长对盖茨的母亲是言听计从,所以当盖茨对母亲提出要拿下IBM一笔大订单时,母亲岂能袖手旁观,便趁和董事长在一次喝咖啡时,装作漫不经心地说了儿子的事,董事长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正是母亲的这次“漫不经心”,让比尔·盖茨拿到了价值3000万美元的订单。这也是他创业后拿到的最大一笔订单,为公司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比尔·盖茨成功后,却从未在众人面前提起过家族的帮助。在谈起母亲时,只说她是一名普通教师,而母亲曾任华盛顿大学董事长和IBM董事的身份却只字不提。父亲律师的身份他倒是经常提起,不过总是以玩笑的口吻说:“他现在年龄大了,只是微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

  虽然比尔·盖茨的神话就像夜空中耀眼的烟花,刺痛了亿万人的眼睛,但他的家族编织的雄厚人脉网络由此窥见一斑。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比尔·盖茨这个“官二代”和“富二代”的个人奋斗,但却不要过分地美化神化,以免误导公众走火入魔,从而偏离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成长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成长名人故事02-26

名人成长的故事07-28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名人成长故事简短12-24

名人成长的故事08-30

中外名人成长的故事02-21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02-18

名人成长故事11-14

名人成长的短故事11-25

中外名人成长的故事【精】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