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励志故事

时间:2023-02-22 18:58:55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名人的励志故事15篇

名人的励志故事1

  史泰龙——1850次求职被拒

名人的励志故事15篇

  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也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但他仍全心全意地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想做演员,当电影明星。 好莱坞当时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根据自己仔细划定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为自己量身订做的剧本前去一一拜访。但第一遍拜访下来,所有的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面对无情的拒绝,他没有灰心,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不久,他就又从第一家开始了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 第二轮拜访也以失败而告终。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相同。 但这位年轻人没有放弃,不久后又咬牙开始了他的第四轮拜访。当拜访第350家电影公这时,这里的老板竟破天荒地答应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他欣喜若狂。 几天后,他获得通知,请他前去详细商谈。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他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 不久这部电影问世了,名叫《洛奇》。 这告诉我们:坚持就是胜利!!

名人的励志故事2

  娱乐圈有这么一句很励志的话——苦不苦,累不累,想想杨坤老前辈。他北漂十余年,搬了50多次家。为了养活自己,他做过很多不为人知的工作——木工、电工、送水工、搬运工、汽修工……林林总总20余种。

  就在这样的艰难求生中,杨坤练出了一身好手艺。而且,因为穷过,杨坤对于花钱比较小心翼翼,他的消费宗旨是——能够自己做的,绝不花钱买。走进杨坤家,处处都是他亲自做的手工作品……两年时间装套别墅

  杨坤只有一套房子,纳帕溪谷的别墅。装修花了两年时间。他没有找装修公司。

  杨坤身兼水电工、木工、油漆工、园丁……多职于一身,有空就拖着建材往小汤山奔,像燕子衔泥一样打造自己的新家。

  家里的书架、餐桌、鞋柜、衣柜全都是买回木料自己做的,什么大小,怎样的棱角,如何配色,怎么搭配,他都一手掌控。全屋都没有铺地板,用的是瓷砖。不是量产产品,而是杨坤去瓷砖厂定做的限量版。八种花式全都是他自己设计的,有一种浓烈的质感和撞色的别致。

  有朋友夸他这个瓷砖漂亮,杨坤说可惜他没学会烧制瓷砖的手艺,要不然从设计到烧制再到安装都独自完成,那该多有成就感。

  瓷砖的遗憾在水盆上得到了补偿,他在艺术学校烧制了一个作品,盆上的画也是自己画上去的一幅向日葵,向日葵边上是抽象变形的杨坤自画像,为了这个盆,他在艺术学校忙活了三天。

  墙壁的凿平、刮腻子、刷乳胶漆也都是亲力亲为,因为老是突发奇想,所以墙面的颜色就比较不统一,左半边和右半边会有很明显的色差——这是因为调出来的乳胶漆刷完了,怎么都调不出跟之前一样的色泽,索性就调出什么刷什么了。

  沙发是自己做的,先用木材钉出横横竖竖的框架,再将买回来的弹簧固定在底座上,然后在弹簧上铺上一层帆布、一层乳胶、一层海绵,最后拿一个手持式缝纫机蒙上自己挑回家的土布。

  杨坤在家具城看中了一款床,鱼骨架的床体,配上全乳胶的,但价钱让人不舒服,仅床垫就要两万多。杨坤最后选择了山寨,漂亮的`鱼骨架做不出来,就改成了整体箱式,买了两张床垫专用乳胶,用棕垫打底,乳胶铺就,弄出了一张正反两面都可用的床垫来,想睡软的就乳胶朝上,想睡硬的只需把床垫翻过来睡棕垫。

  连床架带床垫,核算成本共计2800元,只有家具城床垫价格的一成,但睡眠效果几乎没啥区别。

  爱手工、爱生活

  杨坤家的水电路不是藏在地面下墙壁里的暗线,全都是在墙上走的明线。因为他觉得自己缺乏开槽抹平的本事,而且觉得这些线路藏起来了万一将来需要维修也不方便。

  除了大件,很多小玩意也是杨氏出品。比方他家的餐具。

  一次去西藏加查县旅游时,同行的朋友都争先恐后购买当地特产的木碗,杨坤也很喜欢,但拿起来又放下,他觉得这东西完全可以自己做。

  回北京后,他买回来几段杜鹃树根,锯刨车磨一番,一个质地结实光滑质朴的木碗就诞生了。虽然比起西藏最好的察牙木碗和纳抛木碗还有差距,但胜在成本低廉,买一个成品好木碗接近五位数,做一个碗则只需几十块钱。

  初战告捷后,杨坤动了个心思——为什么不能把家里的餐具全都变成手工作品呢?他订阅了一本很冷门的杂志——《中华手工》,根据里面的指点,开始了木工生活。

  动手造一辆“大黄蜂”

  选料、水煮、阴干、制作、上漆、烤晒、打磨……每个餐具都必须经历这十余道工序。

  杜鹃树根的饭碗、鸭爪木的盘子、杂木酒杯……杨坤家的橱柜就这样摆进了越来越多的木质餐具。

  他无论在哪里吃饭,都会用一双自制的筷子。用沉香木做的,细细打磨后用小雕刻刀雕出了龙凤的图案,不仅环保,而且每次掏出来都很抢眼。

  跟筷子一起随身携带的还有一只杯子,这只杯子被杨坤做成上宽下窄的方形,不用的时候,摆在桌上,俨然一件艺术品。

  因为有朋友看得眼热,杨坤家的橱柜里于是常换常新,总有客人瞧上这么一两件找他索要,他也乐得将自己的手工作品当作礼物

  送人,送完一批再做一批,一来二去,杨坤就有了个很响亮的外号——杨百劳,这是对他什么都能做的一种褒奖。

  他也没辜负这个美誉,他的车就能充分证明这点。

  杨坤的车子绝对是娱乐圈最跌份的——奥拓都市贝贝,已经有12年高龄,里程表都已经不转了他还在开。虽然车子看上去很寒酸,但车内却一点儿也不廉价。包了真皮座椅,手工缝制包了方向盘,全车做了大能隔音,重新走线装了哈曼·卡顿音响,当然,这些项目没让汽车美容改装店赚到1分钱,全都是杨坤自己动手完成。除了四个轮子的,还有两个轮子的。杨坤很爱哈雷,但不爱哈雷的价格,动辄几十万,这让他觉得非常不实惠。心里长草的结果是,他选择了自己动手造摩托。

  零部件全部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摩托车厂,然后,联系了北京一家加工厂,经过了长达1年的组装时间,最后,杨坤有了一台自己造出来的重型摩托车,被他命名为大黄蜂。

  大黄蜂不能作为代步工具,因为它没办法上牌,所以它更像是杨坤自己攒的一款大玩具。杨坤也不敢开它上路,因为它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其实挺难驾驭,没有避震和助力。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展示。

  但杨坤最得意的,是他的私家花园。与别人家铺草皮挖游泳池不同,他找林场买了几十棵松树,自己刨坑栽在院子里。

  不是名贵树种,但非常好养活,只需要定期浇点水就足够。夏天避暑,冬天还能供热。到了寒冬腊月,塞进壁炉里点上,家里就充斥着一股松脂的香味,既暖和还熏香,物尽其用。

  折腾这么一个树林出来后,杨坤非常满足。他说在炎炎夏日里,搬一把自己做的躺椅找个树荫躺着,手边是一只装着清凉饮料的自制木杯,一点儿小风穿过,躺在那里,连椅子上有几根钉子都烂熟于胸,他觉得有一种非常踏实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名人的励志故事3

  送2/3地皮给政府的精明商人

  美国某城30英里以外的山坡上有一块不毛之地,地皮的主人见地皮搁在那里没用,就把它以极低的价格出售。新主人灵机一动,跑到当地政府部门说:我有一块地皮,我愿意无偿捐献给政府,但我是一个教育救国论者,因此这块地皮只能建一所大学。政府如获至宝,当即就同意了。

  于是,他把地皮的2/3捐给了政府。不久,一所颇具规模的大学就矗立在了这块不毛之地上。聪明的`地皮主人就在剩下的1/3的土地上修建了学生公寓、餐厅、商场、酒吧、影剧院等等,形成了大学门前的商业一条街。没多久,地皮的损失就从商业街的赢利中赚了回来。

名人的励志故事4

  15岁上大学,22岁硕士毕业,26岁被聘为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副研究员,28岁成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刘清惓的彪悍青春,让无数年轻人惊呼、羡慕、膜拜。

  刘清惓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5岁那年就缠着父母学习负数。由于从幼儿园上完的时候,刘清惓就已经学完小学三年级之前的全部课程,于是通过跳级考试,最终直接迈进四年级。

  从读到爱迪生的故事起,刘清惓就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科学家、发明家。对发明创造的浓厚兴趣,让他舍不得拿零用钱买东西吃,他的钱几乎都用来买科技书籍和杂志,口渴或者饥饿的时候,就喝自来水。

  刘清惓从小就清楚,如果不把课程学习好,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就很难有机会实现自己当发明家的梦想。因此,为了梦想而努力,无论如何吃苦,他也心甘情愿。

  升入高中,知道美国武器的先进关键在于微电子技术,刘清惓下定决心以后要从事微电子领域的研究,并且要去美国读博士。只要到寒暑假,他就找来大学微电子专业的资料埋头学习,还两次获得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奖。

  高二暑假,刘清惓在家里背托福单词,以为自己比其他同学优秀。让刘清惓没有想到的是,开学后他的英语成绩竟然是全班最差的。发现自己落后的时刻,沉重的压力让他从小到大的优越感瞬间荡然无存。

  可贵的是,刘清惓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提醒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怨天尤人,需要杜绝失败者心态,朝着目标继续努力,才会取得胜利。接下来的日子,刘清惓咬紧牙关、耐住寂寞刻苦学习,两个月之后,他的成绩终于取得进步。

  从清江中学毕业,刘清惓考入东南大学强化班。从进入大学开始,差不多每天晚上熄灯以后,刘清惓就和班上很多同学从教室搬着板凳,来到楼梯间的路灯下学习。他们不仅学习GRE、背俞敏洪的红宝书,还会背字典。

  刘清惓不擅长考试,天生记忆力比较差,获得同样的考分,他可能要比天资好的同学多付出两三倍的努力。为了学好英语口语,刘清惓开始练习英文Rap,即使搓洗衣服的时候,他也在唱Rap。

  在看美剧时,只要听完一句英语,刘清惓就马上暂停,自己先读一遍,然后和原声进行比较,从中寻找差别,随即纠正自己的发音。有时他还要把自己的读音录下来,以便以后进行对比,力争做到每个发音都听不出和原声的差别。

  经过两年锲而不舍的坚持,刘清惓不知不觉中就超越了自己当初的目标,尤其是他的英语口语,竟然能够以假乱真,很多外国人都认为,他肯定在美国生活过。

  大二的时候,面对来强化班宣传吸引优秀学生的东南大学无线电系教授,刘清惓好奇地问道,你们研究的这些微波、通信系统,里面的芯片是从哪里得来的?

  教授回答,是进口的。这个回答深深地刺痛刘清惓,在中国电子信息领域实力最强的院系里,居然最优秀的教授都要依赖进口芯片来搭建系统!他确定选择学习电子工程系的微电子专业,盼望将来研制出给中国人争气的芯片。

  在读硕士期间,刘清惓设计出几种芯片,并发表10多篇论文,其中部分论文被几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专利引用。从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刘清惓获得全额奖学金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攻读博士学位。

  刚到美国留学时,刘清惓感到压力很大。与出类拔萃的师兄师姐相比,他才知道自己的动手能力相当差。美国同学超强的动手能力,让刘清惓既羡慕不已,也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刘清惓只得加倍学习,准备赶上甚至超过同学。两年之后,他不仅在科研上的.动手能力逐步追上了美国同学,而且掌握了许多汽车维修、改装和用特殊技术驾驶的技巧,还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的车进行了改装。

  尽管在传感器大家族里,气象传感器微乎其微,但是对气象监测来说非常重要。不过,中国的高端气象传感器,大部分依赖进口,亟待打破国外技术的封锁和垄断。

  因而,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抛来橄榄枝时,从事气象传感器研发的刘清惓毫不犹豫地接过,并踏上回国的路,到南京担任教授。他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填补中国气象传感器研发的空白。

  学校的优越条件,让刘清惓如鱼得水。他每天带着研究团队,在2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奋战,经常工作到深夜。他们研发的气象传感器芯片,性能达到甚至于超过国外的最高端产品。

  从刘清惓奋发图强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轻易看出来,人不但要有梦想,而且要展开梦想的翅膀,风雨无阻地尽力腾飞,才能快速取得成功。

名人的励志故事5

  金发碧眼高鼻梁,却说着一口标准的中文;出生在纽约,生活在洛杉矶这样的大都市,却将自己的青春留在中国偏远贫困的农村。他就是“美丽中国”的CEO,潘勋卓。

  潘勋卓正在“美丽中国”的零薪酬路上越走越远。

  尽管每天只睡很少的觉,但高鼻深目的他脸上看不到一丝倦意。也许是因为年轻,“也许是因为喝了很多咖啡,我有星巴克最高级的卡!”坐在对面的他,用流利的汉语调侃后,好脾气地回答记者关于“美丽中国”的任何问题,哪怕这些问题他已是第1001次回答。

  这个来自美国的意大利裔男人,5年多来,每天都要喝无数杯咖啡。醒着的时候,日程表上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如此拼命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生在哪里,都能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

  这件事听起来有点大,也有点怪。“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这么关心中国孩子?”刚刚创立“美丽中国”时,潘勋卓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疑问。但那时他还年轻,20岁出头的心气儿是“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不可能的事)”,他不懂挫折和障碍,只知躬身奔着目标,一路向前。

  两千个日夜倏忽而过。如今的专业型非营利组织——“美丽中国”已经拥有超过200名项目老师,他们分布在云南和广东的超过50个课堂上,影响着超过4万名农村中小学生。这些影响,用数据呈现出来是颇令人振奋的:65%的班级在重大考试中的平均分有所提高,48%的班级提升了考试通过率,84%的班级学生在批判思维一项上有所提高。而作为“美丽中国”CEO的潘勋卓,支持者也已不乏李嘉诚基金会、太古基金、高盛集团这样的公益、投资大鳄,在不定期召开的理事会上,与他一起议事的是在财经新闻中频繁出现的张欣、方风雷。

  潘勋卓正在一步步接近目标。

  但和五年前相比,他好像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么年轻那么帅,还是频繁在各地出差,坐着各种奇怪的交通工具,奔波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还是和满身尘土的学生们滚在一起,住潮湿阴暗的宿舍。唯一变化的是:不知什么时候,他的洁癖,消失了。曾经在普林斯顿念书的时候,潘勋卓生活用的东西要求非常干净,即使出差一天,也会带一箱子衬衫,穿过的衣服都整齐地叠收在行李箱里。

  “美国潘”的乡村发现

  为什么要做“美丽中国”?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问这个问题,潘勋卓都要给你从一盆土鸡汤讲起。

  那是20xx年,他还只是IUP——一个清华大学语言项目的学生,从美国来中国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学习。在此之前,他来过中国两次,每次都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呆七八个星期,目的也是学汉语。

  来中国前,潘勋卓是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的高材生,爸爸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妈妈在意大利的工厂为多个国际知名牛仔裤品牌提供布料。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是美国政府最重要的智库之一,一旦考入,前途灿烂。

  潘勋卓在普林斯顿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新农村运动。为了完成毕业论文,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到清华大学进修。从大西洋沿岸来的青年很适应北京的干燥天气,他喜欢北京的冬天,最爱在北京的冬天听着广播吃烤鸭。没过多久,潘勋卓的汉语已经突飞猛进。“我用非常普通的普通话和让人汗颜的汉语,努力研究着中国的新农村政策。”他说。

  汉语进修结束后,潘勋卓把论文的方向定在了中国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需要去农村做实地调研,他通过水木清华论坛发帖找到了一个熟悉农村情况的同行者后,便出发了。

  第一站是云南省临沧市的双江县,一个被称为“云里的县城”的地方。因为有个普林斯顿的校友给那里的一所小学捐资修建部分校舍,所以潘勋卓决定去看一看。在经过了几小时飞机、几小时大巴的颠簸之后,他俩坐上了开往山里的拖拉机。但即便是这种最泼辣的农村交通工具,也没能敌过泥水交加的不堪路况。天黑了,他们的拖拉机抛锚在了一片甘蔗田边。

  潘勋卓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个夜晚。如华的月光下,两个来自繁华都市的年轻人,无奈甚至绝望地蹲在湿滑的田埂上,饥寒交迫,一筹莫展。

  此时,俸校长在曲曲弯弯的山路上出现了。他是潘勋卓要去的小学的主管人,在学校久等客人不至,于是骑着摩托车下山接应。“他突突突来到后,摩托车后座上竟然还放着一只铝盆,盆里是香喷喷的土鸡汤!”潘勋卓说,快饿晕的他们,就蹲在那里,就着月光,把那盆汤喝得一干二净。

  甘蔗田、月光、土鸡汤和俸校长,这是成长于纽约曼哈顿上流社会的潘勋卓对中国农村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个温暖印象让他对农村产生出一种情感和好奇。接下来的半年里,他走访了云南、河南、广东、青海和北京周边的诸多乡村,进入500多所农村小学访问,访问的结果震撼了他。“之前我一想到农村教育就是希望工程的海报,女孩大大的渴望知识的眼睛。但真正到了农村之后才发现现实和自己的想象有一定差距。在农村,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渴望上学,因为他们不知道知识的用处。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大多数在外地打工,孩子住校,上课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熬时间的办法。老师、家长和环境都不相信孩子可以在学业上成功,他们也不相信自己。”

  另外,他在农村听到最多的说法,是农村优秀老师招不来、留不住,只有20%~50%的学生能通过中考。大多数人,初中毕业后就流向了滚滚的打工大军。

  望着孩子们灵动的眼睛,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潘勋卓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意义。“他们并不比你我小时候笨,但他们的机会非常有限。”

  20xx年初,潘勋卓像散了架一样从农村回到清华时,他对理论不感兴趣了,变成想实际做点什么。最先想到的是捐钱给一些可以派驻优秀老师到农村去的机构,但反复寻找无果。

  那怎么办?太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的热血青年潘勋卓,决定自己创立这么一个机构。

  20xx年1月,“美丽中国”诞生。

  今天支教,改变的是中国的未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潘勋卓真正着手建立他的“美丽中国(teach for China)”的时候,才发现面前的困难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想象。

  公益慈善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烧钱”的工作,可是潘勋卓的`“美丽中国”只招收没有什么财富积累的大学毕业生。虽然他刚把这个想法讲给朋友听时,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会张大嘴巴告诉他:“这不可能!”

  如此方式,受启发于他的普林斯顿校友——Wendy Kopp,她创办了现今美国最大的非营利公益组织“teach for America(美国教育行动)”,招募大学毕业生,给他们做培训,然后输送到美国的贫困地区教书。现在,每年约有18%的哈佛毕业生会申请这个项目。

  这给了潘勋卓信心。

  “中国朋友告诉我现在是大家追求尽早成功的世界,大学毕业生都在忙着买车、买房,把钱送回家;了解中国的外国朋友则告诉我:别逗了!你知道要盖多少个章?”但他还是一次次去找清华、北大的老师,去找律师,找在中国做事的美国人,咨询这件事的可能性;一次次找政府,找教育局,找学校,一遍遍地沟通协调;从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到哈佛、耶鲁、斯坦福,他到处去宣讲,去找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讨论合作方式。

  “当我们开始行动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年轻人他们在很积极地行动着,我的怀疑一下子就被打消掉了。”潘勋卓和他最初的同事们开始集合这些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优秀毕业生,经过培训后,把这些优秀而勇敢的青年输送到中国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进行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

  20xx年8月,“美丽中国”第一期20 名项目成员前往大理州鹤庆县。20xx年8月,第二期57名中美两国项目成员拎着简单的行李从世界各地汇集到了昆明。20xx年又扩展到广东汕头地区。目前,已经有200多名来自北大、清华、上海交通大学、哈佛、耶鲁的项目成员在支教。

  到20xx年,潘勋卓来到中国已有6年多的时间,他觉得仿佛就是一瞬间的事。“有时候我突然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中国待了6年了。”他如是说,“我觉得如果你做自己爱的事情、有益的事情的时候,你根本不会考虑时间。”

  有一次夜里路过天津的意式风情区,刚才还侃侃而谈的潘勋卓不住地向内张望。“这里好像我的老家,哦,对了,我是意大利裔的。这里真美,北京没有这样的建筑。”来到中国6年,家在北京的潘勋卓却从来没找到机会看看天津的意式风情区。他只是终日奔波于中国的偏远乡村,他自己觉得只有不停地来往于各个乡村学校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样的奔波劳累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应当的。“我觉得教育不公这个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美丽中国’的目标,是帮孩子们创造更美丽的未来。”他眼睛瞪得大大的,认真地说:“我能够看到通过努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可能,那么我就应该坚持下去。”

名人的励志故事6

  1 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2 茅以升立志造桥

  茅以升是我国建造桥梁的专家. 他小时候, 家住在南京. 离他家不远有条河, 叫秦淮河. 每年端午节, 秦淮河上都要举行龙船比赛. 到了这一天, 两岸人山人海. 河面上的龙船都披红挂绿, 船上岸上锣鼓喧天, 热闹的`景像实在让人兴奋. 茅以升跟所有的小伙伴一样, 每年端午节还没到, 就盼望着看龙船比赛了. 可是有一年过端午节, 茅以升病倒了. 小伙伴们都去看龙船比赛,茅以升一个人躺在床上, 只盼望小伙伴早点儿回来, 把龙船比赛的情景说给他听. 小伙伴们直到傍晚才回来. 茅以升连忙坐起来, 说;"快给我讲讲, 今天的场面有多热闹 ? "小伙伴们低着头, 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秦淮河出事了! "" 出了什么事? " 茅以升吃了一惊. " 看热闹的人太多, 把河上的那座桥压塌了, 好多人掉进了河里 ! "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茅以升非常难过. 他仿佛看到许多人纷纷落水,男的女的老的小的, 景像凄惨极了

  病好了, 他一个人跑到秦淮河边, 默默地看着断桥发呆. 他想; 我长大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 造的大桥结结实实, 永远不会倒塌 ! 从此以后, 茅以升特别留心各式各样的桥, 平的, 拱的, 木板的, 石头的. 出门的时候, 不管碰上什么样的桥, 他都要上下打量, 仔细观察, 回到家里就把看到的桥画下来. 看书看报的时候, 遇到有关桥的资料, 他都细心收集起来. 天长日久,他积累了很多造桥的知识. 他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经过长期的努力,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成为一个建造桥梁的专家.

  3 皮尔卡丹的选择

  法国少年皮尔从小就喜欢舞蹈,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可是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根本拿不出钱来送他上舞蹈学校。皮尔的父母将他送去一家缝纫店当学徒,希望他学一门手艺后能帮家里减轻负担。他为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而苦闷。

  皮尔认为,与其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他准备自杀的当晚,他突然想起了他从小就崇拜的有着“芭蕾音乐之父”美誉的布德里,皮尔觉得只有布德里才能明白他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他决定给布德里写一封信,希望布德里能收下他这个学生。在信的最后,他写道,如果布德里在一个星期内不回他的信,不肯收他这个学生,他便只好为艺术献身了。

  很快,皮尔便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布德里在信中说,他小时候很想当科学家,因为家境贫穷无法送他上学,他只得跟一个街头艺人跑江湖卖艺......最后他说,人生在世,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中,首先要选择生存。只有好好地活下来,才能让理想之星闪闪发光;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谈艺术的......布德里的回信让皮尔猛然醒悟。后来,他努力学习缝纫技术,从23岁那年起,他在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业。很快,他便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他就是皮尔.卡丹。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皮尔.卡丹说,其实自己并不具备舞蹈演员的素质,当舞蹈演员只不过是少年轻狂的一个梦而已。

名人的励志故事7

  史博是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音乐家之一,从小热爱音乐,18岁就进入了当时最为著名的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交响乐指挥。当时的音乐学院每天都有两堂体力课,因为在这之前的一百多年里,指挥并没有什么象征性的工具。有的乐队指挥喜欢用脚蹬地。踏出节奏。有的则喜欢挥动手绢,而当时最为流行的是用一种重达十来斤的铁棒指挥,指挥师提着铁棒按着节奏捅面,发出“砰砰砰”的声音。

  所以,当时的乐队指挥每完成一场表演,都会累得腰酸臂痛,因此学院里对学生们的体力要求也非常高。每次当老师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史博都会从內心里讨厌这根铁棒,他一个指挥花这么大的力气在这根铁棒上,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他觉得这根铁棒拿得这么累。指挥师们哪还能聚精会神把精力全部用到音乐指挥上?

  当史博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老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铁棒是最神圣的指挥工具,哪个指挥家离得开它?”

  老师还告诉学生们说,法国有个音乐家曾经带病指挥,结果体力不支,不小心把铁棒砸到自己的脚背上,后来还因感染溃烂而送了性命。

  史博嘴上不回应,心里却想:“那位音乐家的精神虽然很值得肯定,遭遇很值得同情,但是他的牺牲值得吗?”史博心里有自己的`答案。

  从那以后,每次大家在练习臂力课时,史博就装生病,躲在教室或者宿舍里研究音乐,臂力虽然比不上同学们,但是因为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音乐上,所以他的造诣却远远高过了所有其他同学。

  毕业后,史博凭着自己高超的音乐才华,进入了德国最著名的交响乐团,成了一位小提琴演奏师和幕后的音乐创作者。1820年,史博跟随乐队去英国伦敦进行一场皇家演出,刚一到英国,乐队的指挥师就生病了,别说拎这么重的一根铁棒,就是站都站不稳。乐队虽然有几个替补的音乐师跟随,可是指挥师却只有一个,演出的计划又不能因此而耽搁,怎么办?正在所有人都为此而忧心忡忡时,史博对指挥师说:“让我来指挥吧。”

  尽管指挥师对这位懒惰的年轻人有些排斥,但是身在异国,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答应了他。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到了表演的那天,史博并没有拿着那根铁棒上场。而是手执一根精心制作的小木棒作为指挥工具,这根小木棒非常轻盈,能够在空中划出非常优美的旋律线,因为身体不受铁棒的束缚,他还配上了非常优美的肢体动作。

  结果,史博的指挥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认可,表演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这一次的成功表演,让史博迅速成为了乐队的新指挥师,而史博就一直用这种质轻韧性的白色木棒作为指挥工具,这种指挥工具很快得到了全世界指挥家的借鉴模仿,从此风靡世界乐坛。数百年经久不衰,成了一个不朽的经典。

名人的励志故事8

  张海迪 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积极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学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更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学。努力是加倍的,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通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她还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1970年 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来到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的农村生活。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扎。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她自己身上进针,她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曾有人问她,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她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天才在痛苦中诞生

  后来,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 背诗歌、 抄录华章警句。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1981年,张海迪的事迹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当年12月29日,她那坚韧的斗志像火一样迅速点燃了人们的激情。随后,当地共青团组织、妇联、党报都纷纷报道她的事迹,各级单位也力邀她去座谈。

  1983年2月28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亲自主持召开“首都新闻单位听取张海迪同志事迹介绍会”;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文。再次重点报道了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张海迪学习”的旋风。

  在鲜花、掌声和赞誉的包围中,张海迪面临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择。经过深深的思考,她认为:生命的最终意义是要努力实现在精神上的追求。

  1985年,张海迪拿起笔来义无反顾地投入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的创作之中。这一写就是五年。由于长时间坐在轮椅上,导致她身体多处长了褥疮,长时间用胳膊支撑身体,她的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关节的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右胳膊也因长时间支撑身体导致血管变粗而残疾。

  夏天的济南,有“火炉”之称,没有知觉的下身排汗本来就困难,小电扇吹出的又都是热风,为了降温,每隔一会儿,她就将头发用自来水浸湿,再坐到电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间里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冻感冒几次,而她一感冒就要发烧好几天,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对此,张海迪从不后悔,反而认为,寒冷能让人头脑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

  1990年,《轮椅上的梦》出版后全国发行。紧接着,张海迪又进行了第二部书《生命的追问》的文学创作。为了满足读者的购书欲望,这本书连续印刷了十次。张海迪感慨道,“作为一名作家,还有什么比读者喜爱你的作品更能让你幸福的呢?”于是,她又笔耕不辍,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同时翻译了多部国外优秀文学作品。

名人的励志故事9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造成“洛阳纸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左思耗费了近十年心血终成名作。

  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将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将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初入洛阳的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猜他写成的东西只能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将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将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

  左思的《三都赋》更是造成了令政府相当头痛的“洛阳纸贵”的局面。这篇赋,耗费了左思近十年的心血,为此他专门拜访专家,又到蜀都、吴都、魏都去实地调查,继续在家里挂满纸笔,以备有灵感来时随时写下,可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就像一则外国小寓言说的一样:花十年时间画一幅,一天就可以卖出去,而花一天时间画一幅画,可能十年也卖不出去。左思深谙此道理,难怪此赋一经发行,风靡全国,从此,丑男作家终于一鸣惊人,扬眉吐气了!

名人的励志故事10

  1、1999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通过自已的努力,最终成功了。他说:梦想,要脚踏实地,和眼泪是息息相关的。

  2、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3、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 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 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

  4、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 “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并被称为“诗仙”。

  5、梵高的执着的绘画梦想,虽然很遗憾在他生前,他的作品没有受到是人的欣赏,但在那种世人漠视、穷困潦倒的环境下,仍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画自己想画的画,这也着实非常人所能的。

  6、有一次上课时,苏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业,让他的弟子们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过一个星期后,他问有多少人现在还坚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坚持做了。一个月后,他又问了,现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后,他再问了,现在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了,那个人就是柏拉图。

  7、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8、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却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可以作证。

  9、松下刚刚陷入事业的困境,这天他无助地走在路上。一对姐弟的谈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姐姐正在烫衣服,弟弟想读书,却无法开灯,因为那时插头只有一个。 “你能不能快一点开灯,让我怎么看书呀?”“好了,好了,就快了。”“老是说好了,都过了30分钟了。”松下突然想:只有一根电线,的确太不方便了,何不想个可以两用的插头呢?他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不久,就想出了两用插头的构造。试用品问世后,很快就卖光了,订货的人越来越多,简直供不应求,松下的事业也从此走上轨道,利润大增。 遭遇任何问题,都是激发创意的好机会。

  10、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他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写了3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6个字,今天先告诉你3个,供你半生受用。’”30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到了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他到了族长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对他说:“这是老先生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30年前他在这里听到人生的一半秘密,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3个大字:不要悔。 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这是经验的提炼,智慧的浓缩。

  11、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着《资本论》化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层水泥。通过他不懈的努力,马克思终于着成了全世界无产者所需的《资本论》。

  12、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波斯之前,将他所有的'财产分给了臣下。其中一个叫皮尔底加斯的大臣非常惊奇。问道:“陛下,那你带什么起程呢?”“希望,我只带这一种财宝。”亚历山大回答说。听到这个回答,皮尔底加斯说:“那么请让我们也来分享它吧。”于是,他谢绝了分配给他的财产。 希望是创造人生的路标,在任何时候都别放弃它。

  13、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到街头去 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资料。这样,他才在《大卫·科波菲 尔》中写下精彩的人物对话描写,在《双城记》中留下逼真的社会背景描写,从而成为英国 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14、中国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搞棉花试验,他“吃也想棉花,睡也想棉花”,10年浩劫人家不让他搞试验他就在自己家里偷偷搞。终于,培育出棉花新品种,为祖国的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15、西汉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立志继承父业。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事件”的牵联,使他遭受宫刑。面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名人的励志故事11

  1896年,陈寅恪第一次照相。当年照相多新奇啊,因为是兄弟合影,陈寅恪怕长大后认不出照片上哪个小孩是自己,刚巧拍照时他站在桃树旁边,于是小心思开动,伸手抓住一枝桃花——以此为标记,将来再看肯定不会出错。后来,他把这张照片弄丢了。

  顾颉刚结巴,鲁迅总笑话他。老顾回忆,自己结巴是因为小时候上私塾,老师让他背《诗经》,背不出来就得挨揍,啪啪揍脑袋,他又惊又吓,从此落下了病根。当然也不是说结巴就不能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老师就叫他朗读,说他读得最有韵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赵元任3岁学北京话,5岁跟姑妈学常熟话,跟保姆学保定话,6岁进私塾跟老师学常州话,13岁跟姨妈学苏州话,15岁跟同学学南京话。赵先生绝对是语言天才,只要想学,几个星期就能说得极地道。万幸,赵先生不喜欢去动物园。

名人的励志故事12

  成功是给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的

  50年代,有一位女游泳选手,她发挚要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人。

  为了达成这目标,她不断地练习,不断地为这历史性的'一刻作准备。

  这一天终于来临了。

  女选手充满自信地昂首阔步,然后在众多媒体记者的注视下,满怀信心地跃入大海中,朝对岸英国的方向迈进。

  旅程刚开始时,天气非常好,女选手很愉快地向目标挺进。

  但是随着越来越接近英国对岸,海上起了浓雾,而且越来越浓, 几乎已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程度。

  女选手处在茫茫大海中,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她不晓得到底还要多远才能上岸。

  她越游越心虚,越来越筋疲力尽。最后她终于宣布放弃了。

  当救生艇将她救起时,她才发现只要再一百多公尺就到岸了。

  众人都为她惋惜,距离成功就那么近了。

  她对着众多的媒体大发娇酣:“不是我为自己找借口, 如果我知道距离目标只剩一百多公尺,我一定可以坚持到底,完成目标的。”

名人的励志故事13

  20xx年4月,英国波利特的一个教堂里,一对白发苍苍的新人正在举行婚礼。新郎鲍勃·汉弗莱斯89岁,新娘伯尼·布鲁特87岁,他们的爱历经了半个世纪漫长的岁月,70年后,他终于可以与她牵手度过余生。

  9岁时,鲍勃·汉弗莱斯随家人到阿普尔多尔村度假,认识了村里的小女孩伯尼。假期结束时,两个小伙伴已成了一对交情甚深的朋友,难舍难分。

  再次相逢,是9年后。望着高大英俊的鲍勃,伯尼的心顿时如春天的原野,清风徐来,姹紫嫣红。而鲍勃面对亭亭如一枝清荷的伯尼,也变得木讷、手足无措。爱,在两人的心里悄然滋长。

  离别后,他们开始鸿雁传情,他们渴盼着再次相聚,然而,二战的炮火让一切逆转。1940年,鲍勃加入了伞兵。战争阻止不了这对恋人的爱,每天,盼望收到鲍勃的来信成了伯尼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从某一天开始,鲍勃音信杳无。难道,他受伤了?抑或,他遇见了比自己更好的女孩?后来,她参军成为了一名空军护士。几个月后,伯尼得到回家探亲的机会,归心似箭,她希望有鲍勃的来信在等着自己,然而,父母说,从未收到鲍勃的来信。伯尼一个人黯然落泪,看来,是鲍勃忘了自己。

  伯尼只能默默用工作排解心中的痛苦。不久,她遇到了飞行员罗伊·布鲁特,尽管罗伊的双腿严重受伤,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到悲观与绝望,他的乐观与坚强总能感染周围的人们,包括伯尼。在罗伊的鼓励下,伯尼的天空一天天明朗起来。两年后,伯尼与罗伊结婚了,并搬到新西兰的基督城定居下来。

  光阴流转,伯尼再次看到鲍勃的名字,是在70年后。那一天,家乡的侄子给她带来了几十封信件,那是他在清理家谱时发现的。那些信是鲍勃在二战时写给伯尼的`,时隔70年,信纸早已泛黄,然而字迹依然清晰如故。伯尼读着信,不禁潸然泪下。亲爱的伯尼:

  今天我第一次从飞机上试跳了,感觉非常棒。希望战争早点结束,我们就可以见面……

  亲爱的:

  今天我从你家乡上空飞过,可惜你并不知道,那时我多么希望能看到你。你为什么不给我回信,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我的至爱:

  战争马上就要结束了,我很快就能回家。今天,我正式向你求婚,嫁给我吧,等我回家,我们就结婚,好吗?无论你答应与否,请给我回信,我写了那么多信给你,为什么你连一个字也不写给我?告诉我,究竟我做错了什么……

  原来,伯尼的父母当时不同意女儿与鲍勃来往,于是把鲍勃的信件截留下来。

  伯尼唏嘘不已,她决心找到鲍勃,向他解释事情的真相。费尽周折,她终于找到了鲍勃。当伯尼在花园散步时,她接到鲍勃打来的电话,鲍勃的声音穿越几万公里的海洋,听上去陌生却又熟悉。彼时,春天的花香晨雾般迷漫开来,伯尼握着话筒恍若梦中,时间仿佛定格在那一刻,温暖、美好。

  鲍勃详细询问了70年来她生活的点点滴滴,最后问道:“伯尼,我一直很想知道,当初我做错了什么?”伯尼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早已泪流满面。如果没有那场战争,如果没有父母的阻止,她与他一定已携手度过了70年相濡以沫的静好时光。幸运的是,时隔几十年,他们依然有机会重温旧梦。其时,他们都失去了伴侣,89岁的鲍勃仿佛又回到了青春燃烧的年龄,他每天给伯尼写信、打电话。那些情意绵绵的话语,本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老人,但那是鲍勃真情的流露。岁月的河,重新又倒流到70年前青春烂漫的时光里。

  “我们结婚吧。”当鲍勃这样说时,伯尼几乎不假思索就答应了。在耄耋之年,他们依然可以与年少时的恋人牵手,这是上苍莫大的馈赠,怎能不好好珍惜?

  伯尼深情地凝望着鲍勃,微微笑着说道:“是的,我们都老了,也许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不会超过一年,但无妨。我们丝毫不觉得自己已老,在我眼里,他永远是那个玉树临风的少年,89岁的少年。”

名人的励志故事14

  潘慰是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主席兼行政总裁、董事长、20xx年中国餐饮首富。潘慰出生在山西,在山西长大。1988年,在山西读完高中后,跟父母到香港。此后,她一直在香港半工半读,学过财务、英语,但从没有上过正规大学。20世纪80年代随父母返港,此后从事食品贸易多年;1995年取得日本品牌“味千拉面”的中国总代理权,并创建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20xx年3月30日,味千(中国)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刚刚高中毕业的潘慰,跟随父母一同搬到了香港。刚刚安顿下来,潘慰就来到人才市场求职。不过她很快的发现,没高学历的她四处碰壁,她至今还记得一间小公司的招聘人员冷漠的话语:“不好意思,没有大学文凭,我们无法录用。”那一瞬间,潘慰的心如同掉进了冰窖。可是她不甘心这样放弃,为了打破困境,潘慰准备自己创业。在父母的帮助下,她决定投资食品贸易。

  凭着良好的信誉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潘慰的事业越做越大,她把中国南北方的食品在自己的工厂进行筛选和重新包装,然后卖到国外。就在很多人对她的成功钦慕不已时,潘慰却有自己的想法:生意虽然做大了,但欠款的人也多了。不少账都成了死账、坏账,市场风险太大。如果能找到一个放账容易回收,每天有大量的现金流的生意,那不就能让自己的事业有新的开始了吗?

  机会终于来了,香港商界决定组成一个考察团,潘慰很快报了名。考察团先后去了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许多国家找项目,经过冷静的分析,潘慰心里的构想慢慢成形,那就是将日本的味千拉面引入中国。潘慰深知机遇的.重要性,为了拿到味千拉面的中国代理权,潘慰带着她的创业团队,亲自到九州岛请来味千拉面的崇光社长,并带他来深圳看她的工厂,甚至带他去大山里看她们采购的柿饼。她的诚意最终打动了崇光社长:“我教你怎么做,我对你很有信心!”在掌握味千拉面的核心技术后,潘慰的第一家味千拉面在香港开业,当月即实现了赢利。但没过多久,味千拉面在内地扩张的过程中,因为只是将香港的西餐经营模式照搬过来,顾客们并不买账,生意冷清,每天都是入不敷出。怎么办?是退出内地市场还是寻求突破?潘慰和她的伙伴们为此大伤脑筋。

  一天,潘慰刚吃完中餐,父母便来电话,说在西餐厅等她吃饭。潘慰只得前往,赶到西餐厅时,父母还不来。闲着无聊,潘慰便开始仔细寻思中西餐厅的利弊,想着想着,潘慰的眼睛顿时一亮,就这么办!潘慰给母亲挂了个电话,便匆匆赶到公司,紧急召开员工大会,在会上,潘慰提出了具有内涵的快餐拉面的想法:打造介于西式快餐和中式传统餐饮之间的“快速休闲餐厅”。

  90年代中期,快速休闲餐厅连锁这一模式,在国内还是首创,不少员工对此顾虑重重,但潘慰有自己的主见:“我发现有品位的西式快餐基本都没有点单等餐桌服务,我认为应该让顾客享受到这种服务。”

  由于味千拉面巧妙地结合了中餐的口味、营养和西餐的快速,快速休闲餐厅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顾客的青睐。短短半年,味千拉面就实现了赢利100万的目标。20xx年,味千拉面迎来了它的春天:全国共开设了167家分店,潘慰创办的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在制造90亿创富神话的同时,也打破内地连锁餐饮企业从未在境外上市的局面。此后的三年,味千拉面一直缔造着它的饮食神话,使潘慰两次蝉联“胡润餐饮富豪榜”榜首,而潘慰的多品牌餐饮经营平台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

  从一个在职场中处处碰壁的高中生到拥有一家市值达到90亿元的企业,个人财富近50亿元的成功企业家,潘慰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正如潘慰所说的那样:“种什么样的树,就结什么样的果。我从来都认为成功的路上没有偶然,只有踏踏实实地走,并且不断创新,人生的每一步才是一个个光辉的明天。”

名人的励志故事15

  廖昌永——这一响铛铛的名字,为我们中国人在世界歌唱家中搏得了地位,你可知道他原来是农民的儿子。

  廖昌永7岁那年,父亲病故了,这对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廖昌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上学后,廖昌永渐渐地喜欢上了音乐,他对音乐的最初了解,来自于农村的大喇叭,每天清晨村头电线杆的喇叭里传出的歌声,如同细雨一样,滋润着他那颗热爱音乐的.心。

  从此,廖昌永不放弃任何学习音乐的机会。虽然他也曾失败过,但音乐那优美的旋律一次次漫湿了他枯干的心灵,最终他从阴影中走出来了,成为一个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坚持》(篇二)

【名人的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励志的故事名人故事10-11

励志名人故事08-04

名人励志故事06-02

经典名人励志故事11-07

名人励志故事11-07

励志名人故事12-17

名人励志故事12-15

励志名人故事精选04-24

精选名人励志故事12-12

名人励志的故事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