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风光景点介绍

时间:2020-11-13 11:20:54 景点介绍 我要投稿

渭河风光景点介绍

  渭河中游河谷若干地名与方言渊源考证

  

  渭河,作为中国最老的河流之一,孕育了中国最为古老的民族文化,而渭河流域,特别是渭河中上游地区的河谷地带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发现了震惊中外的距今八千年左右的大地湾文化遗址,这里还是古老的伏羲、女娲、轩辕文化的诞生地,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发源、崛起之地。

  渭河河谷地区,从甘肃省渭源县开始,过天水,到陕西宝鸡西境,一直是群山峻岭,沟壑连绵的地形,特别是渭河中上游地区的天水一带,既是秦岭西麓的小陇山林区,又是黄土高原向南延伸的边缘区域,尤其在天水城区方圆地带,在这里形成了一道靓丽而又奇特的自然景观:渭河北岸,黄土高坡上零星点缀着一些草木,渭河南岸,向南行进,一片葱绿,漫山遍野林木耸立,悠然南山景象。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渭河谷地天水段的一些地名充满了神奇的元素,在天水市麦积区的东片,也就是元龙镇和三岔乡一带,至今有着一些先秦时期的民风习俗及语言特征。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水人,特别是天水东片区的农村子弟,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使得我对这里一切都充满感情。

  一、有关地名的考证

  

  (一)黄龙

  在天水市麦积区三岔乡有个名叫黄龙的村子,黄龙村位于渭河北岸,依山而成的一个村落,村子南边是渭河,背靠着长满绿柏的大山,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从风水角度来说是一个风水极好的地方。那这个村子为何叫黄龙呢?

  《史记·孝文本纪》云: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天子乃复召鲁公孙臣,以为博士,申明土德事。

  《史记·张丞相列传》云:其后黄龙见成纪,于是文帝召公孙臣以为博士,草土德之历,制度,更元年。

  综合史料分析,古成纪范围当属今天水为中心的一带,在古代行政地域区划不是很明确的时代,而今的黄龙村很可能也是古成纪的范围,且黄龙村附近的一景点还有补天石等与伏羲、女娲有关的文化遗迹。

  有关黄龙地名之名的来源,除了笔者从史料中得到的解释外,由于各方面原因暂未收集到有关考古成果和民间传说的印证,自难以成说。

  (二)伯阳

  伯阳镇位于麦积区东部,以盛产桃子而闻名远近。关于伯阳之名的来源,天水本地学者多有研究,这和国学先祖老子有关。

  史载: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传说,当年函谷关总兵尹喜见到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而至,便拜老子为师,后尹喜受老子感化,辞官随老子西行到了家乡天水。在西行的路上,老子曾路过伯阳镇,并在此设台讲学,开化民智,遂有伯阳之名为此地之地名。

  据后世考证,函谷关总兵尹喜为先秦时邽县人,具体考证结果为今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人,如今的伯阳镇被称为“尹喜故里”;时至今日,伯阳还有早在元代就建有老子、尹喜的道观。奉祀老子的道观称柏林观,又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称“尹喜故里”。其殿前有楹联一付,曰“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诵道德”。

  (三)水关

  水关村位于麦积区三岔乡,村落全址在渭河南岸的冲积平滩之上,此处的渭河两岸均是大山,北岸为黄土高坡,南岸是绿茵成片,近些年由于花椒的效益俱增,漫山遍野都是花椒园,环境有很大改善。

  水关村的地形相对来说比较开阔,东西都是河谷,南北虽夹两山,但对于整个个村子来说南北的缓冲区域还是相对够用的。那这个地方为何叫做水关呢?

  汉语中,关指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函谷关、雁门关等。仔细观察水关村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里确实是设关的理想地带。在古代,从秦州向东行进,或者从长安向西行进,沿着渭河的小道走,无疑是最近的选择。交通部《公路交通偏史研究》1984年5期说:从关中到天水落石出最古老的道路是“经废丘(今陕西兴平)、虢县(今宝鸡县)至陈仑(宝鸡市东),复循渭水河谷,沿(后来)南北朝时的南由县至安夷关道,西行至天水和陇西郡。那从长安到秦州,水关是必经之路了。或许不是官方设的关卡,也可能是山大王设的关卡,因为没有相关历史证据,就不得而知了。

  此外,古时的渭河水不像今天的那么小,想必一定是汹涛骇浪的大河,水关地理位置是长安、秦州东西交流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与西域交往的前沿,在此设关,有着军事、交通和经济上的意义。

  (四)太碌

  太碌村位于麦积区三岔乡,地处渭河南岸,是陕西、甘肃两省在渭河流域(狭义)最西南的交界处,渭河北岸是宝鸡市陈仓区所属的建河村。关于太碌的村名来源,目前虽无相关正式的考证,但根据一些民间说法和当地遗迹来看,这里有着很久的历史。

  1978年,太碌村对面的建河村民在火车站北的坡地上耕地时发现了青铜器,其中有蒜头壶、二十六年戈等。二十六年戈上有铭文“廿六年,□□守□造,西工室阉,工□。武库。”从此戈形制看,当作于秦昭王二十六年,“守”前二字当为“陇栖”,“西工室”当是秦都西犬丘的工官所造,隶属中央。后经宝鸡市博物馆实地调查,判明是一座战国秦墓,墓葬形制和葬式已经无法辩别。

  200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建河火车站以南的缓坡地上,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秦墓地,共发掘秦墓60多座,这批秦墓大多为竖穴土圹洞室或偏洞室墓,呈东西向,少数为南北向,墓壁规整,土坑深、大,填土经夯打。随葬品多为罐、盆、釜等陶器,置放在洞室一侧或两侧。这说明建河村及附近区域,包括太碌在内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

  此外,太碌村还有一座佛道两用的庙宇--柏林观,即供奉着道教人物,也供着像玄奘这样的佛家大师。太碌柏林观的历史现已无法考证,但值得肯定的是,这里一直是方圆几十里香火最为旺盛的道观庙宇之一。

  二、有关渭河谷地部分村落方言的特点

  渭河谷地是指宝鸡向西溯渭河至天水的这段山区险道,全长约140多公里,是关中通往西北的`重要通道。这一区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往今来,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但就这方圆几十里的方言来讲,就有很大的不一样。

  (一)方言种类。

  这一区域,以天水市麦积区三岔乡和元龙镇来讲,不同的村子就有着或多或少的区别。如,元龙人,乃至三岔乡西部的一些村落,将“你”读作“niu”(三声),将“我”读作“ao(三声)”,大多数三岔人则将“你”读作“ni(三声)”,将“我”读作“wodi”,而有些人又将“我”读作“cai”。三岔乡太碌村人将“你的”读作“nidi”,而对面的北峪村人则读作“niudai”。像这样的特点,至少有四五种,而这仅仅是两个相邻的乡镇。

  (二)发音声调。

  在麦积区三岔乡,由于临近陕西,这里的人们说话有些陕西调,但认真仔细区别一下,还是略有不同的。三岔乡前进村语言发音多有四声,也就是去声,如:你吃了吗?在三岔乡,一般人都将“吃”读作一声,这里的人则读作四声;前进人将做“啥”去读作做“sha(四声)”,而北峪村人读作做“sha(一声)”。

  这片方圆面积不算太大的地方,为何有着众多不太明显,却又很容易区分开来的口音呢?除了前文所述的历史原因外,近代以来的人口大迁徙,如三线建设、陇海铁路的修建、商贸的往来,以及六七十年代的大饥荒等,致使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在这里形成了以陕西、甘肃、四川、河南等地的方言融合形成的新方言---渭河谷地方言。很明显的就是天水市的方言,城里人和乡下人的说话习惯、语音语调等风格迥然,而天水市和临近的几个县城有着不一样。

  (三)历史遗留的叫法

  此外,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语言特征,即将村子的“村”字多转换成“里”字,如三岔乡的人几乎都将自己所在的村子叫做xx里,太碌里、北峪里、水关里、大沟里、小沟里、毛窝里等等。“里”在这里不仅是语言上的转换,我想更是一种历史制度的遗留。在先秦乃至汉代,就有里正制度,有里长、乡长、亭长等称谓。史载: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作为先秦故地的渭河河谷一带,对这样一种历史制度或许有着更多的承载。

  天星山苗疆险峰

  网络配图

  千里苗疆,重岗复岭,跬步皆山。湘西武山之麓的天星山以其险绝神奇而独树一帜,冠盖群峰;又因其昔日苗民攒踞此险在康乾盛世与清军激战对决数次而愈加显得不同凡响,撼动古今。

  攀援天星山,无疑对寻幽探险者和溯源考究者极具魅惑。

  盛夏时节,烈日杲杲,万山叠翠,在没有携带任何装备的情形下,我与同事好友老戴几乎是提着心悬着胆,颤颤巍巍地爬上了天星山,既惊险又惊奇,既疲乏又愉悦。

  天星山,顾名思义就是山高险峻,足可触摸天上的星辰。遍游南楚的清代诗人彭开勋有诗云:“险绝天星寨,扪星直上天。”这应该就是对天星山其名的最佳注解。

  天星山东离乾州新城45公里,南距凤凰古城55公里,地处僻险,堪称苗疆之最。《五溪蛮图志》载:“寨最高险,生苗巢穴也。”清朝辰州知府刘应中的《平苗记》也称天星山为最险。经过一番涉险亲历,我总算识得其中几分奥妙。

  天星山奇险,首在高险,孤峰独耸,高出云表。《凤凰厅志》谓“高约四十丈,周围千余步”。天星山海拔并不高,不过758米,然从谷底垂直高度竟高达300余米,居东瞻望,嵚崟峥嵘,崔巍嵯峨;二在形险,光绪《湖南通志》称其“周围如削,石壁千寻,上广下敛,形如张盖”,行在山道,下临断崖,危石压顶,欹斜欲坠,悲凹崄兮;三在势险,天星山地处两条深涧之交,幽涧旁起,左为官母溪,右为鱼井溪,两涧呈人字形发散,逶迤十余里,偏北又有小天星山相连,双峰并耸,绝险相等。天星山周遭岩崖插涧,峭壁崭削,越发映衬出古错嶙峋,逼仄幽翳;四在路险,自古天星山上一条道,《辰州府志》说“惟近北处稍有层级可以梯登”,这条峤道越过小天星山,沿着官母溪南侧山脊径直可通早齐苗寨。峤道盘纡险束,宽不过40公分,几乎是五步一曲十步一折,绝大多数路段不是錾凿出来,而是就山体凹凸层层垒石而成,结构松散,稍有不慎,就会顺着滑石坠入崖谷。而今这条峤道早已荒芜多年,沿途藤萝纠绕,野草蓁蓁,幽篁密生,灌莽丛集。若不是热心的村支书在前寻路排障,若不是彼此间时不时的悉心提醒打气,若不是手足并用攀藤附葛如蚁缘壁般的蠕行,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那么安然地抵达峰巘。

  天星山的峭险,对我们而言至多只是一种感官的体验和意志的磨炼。可对于湘西苗疆千万苗民来说,天星山的险境不仅仅是“好入山壑,不乐平旷”苗民体能的折射,更是一道苗民捍卫权益寻求自保的自然和心理的最后屏障。

  自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开拓五溪以来,究竟有多少次封建王朝征伐兵临苗疆,应该难计其数;究竟有多少次战火蔓及天星山寨,也不得而知。但康乾王朝三次对天星山费尽机关大举用兵,史载却是难得的清晰了然。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四十二年、乾隆六十年,起义的苗民都与官兵在天星山鏖战。

  这弹丸之地在明清两朝一直兵连祸结烽火不息,连连撞击着千里之外的紫禁城神经,霆震庙堂,惊怒龙颜,不知猝发多少“八百里加急”,黄尘滚滚,古道凝云。

  天星山只不过是苗疆群山一峰,而发生此地的战争可谓不少,战争的规模可谓不小,动用的军力可谓庞大,委派的将帅可谓震惊,战争的损失可谓惨烈,这究竟缘于何故?这一切究竟怎样评说?今日来思,恐怕更多应从如何对待苗民问题上寻求答案。如果封建王朝对苗民不滥用武力,真诚抛开歧视和成见,公正平等对待苗民,那么诸多战端是可以避免的,正如沈从文所言:“‘统治者’不以‘征服者’自居,不以‘被征服者’对待苗民,一切情形便大不相同了。”

  下山途中,我曾独择一处危崖,凝望着蜿蜒幽冥的官母溪深涧,思绪良久,估摸着天星山种种距离,地理的、心理的、历史的,幽思中徐徐若有所悟。大小天星山峰端直线之距只有200米间隔,自早齐苗寨至天星山峰顶不过5里之遥,而我们从早齐苗寨起步,攀爬一个来回竟耗费3个小时,这是我们用心走出的距离;清廷把天星山归于版籍历时了一个多世纪,这是统治者武力拓疆的距离,仿佛就是统治者的无知、自负、草率自掘的时光坑道,却又被他们极其残忍地用无数苗民的鲜血和苦泪进行了充填。

  天星山下石上土,山顶平坦,古树参天,绿竹掩映,花草茵茵,城墙竦修,古刹静立,一眼泉水汩汩不绝,一片仙境缥缈迷离:这恐怕永远只是一个令人流连繁花似锦似的传说印象罢了。如今大多景象渐渐模糊,代之古树绿竹的是灌莽丛生,荆棘密布,藤蔓交结;悠悠古刹只残留几道遗址痕迹,依稀可辨;汩汩流泉早已枯竭,六边形的泉台垮塌成一堆块石;或许能告知某些天星山渊源的碣碑碎落一地,难再复全。所幸的是山顶保留下了两道几百年前长约200米的古城墙,盘山遗留一条500余米的古栈道。还有在离天星山5里之外的早齐苗寨,较好地保存了吴八月统领义军的指挥所。指挥所为方形,占地至少在2000平方米以上。一栋长20米宽8米的砖木瓦房基本完好,一座高约15米的四层护院碉楼依然挺立在院落的东北角,尽管楼顶已经掀开,但使人依旧可以感受到当年的雄壮和威武。

  战火固然极具毁灭性,既能把一个个乌托邦式的美好愿望撕为齑粉,又能把一个个质朴淳良的世居家园践踏成一堆废墟,至少历史的烟云和眼前的景象可以令人感受弥深。

  天星山绝妙的险境、绝配的景致与苗族文化和湘西历史是如此绝佳的融合,在湘西崇山峻岭中实属稀奇。这不单单是一次自然与历史的偶遇,更像是苗家祖辈们辗转迁徙凝结而成的苗族古歌中的一段千古绝唱。我们没有理由不仰止,没有理由不珍惜。

  天星山已经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似乎有了一个不错的开端。这也许值得期许,但更应该触发一些谛思——关于天星山的过去和未来。

  哈巴河白桦林 北国的佳人

  不论走多远,分别多么久,心灵再支离破碎,总有一件秘密武器消解我的困顿,我的渴望,我的沧桑——哈巴河县齐巴尔乡白桦林。

  只要见到她,或者闭上眼睛浮现出她的意象,我波涛汹涌的一切,随即就复归平静。我滚滚红尘中所有的纷乱,就会像夜空里的雪,于静寂中消融于大地。

  如何形容哈巴河县这片逶迤不绝的白桦林呢?你看她,长达28公里,宽约1.5公里,面积上万亩,绵绵延延,静静伫立。从辽远处遥望,你会发现她那般含蓄,那般幽深,那般承载你无法企及的绝世而独立。

  你看她,春如烂漫的孩童般生机盎然,夏如处子般静谧纯情。待到深秋,她惊艳得令人不能相望,到了冬天,她则如一幅水墨画般,充满了令人无法言喻的意境美。

  新疆地域辽阔,风景名胜数不胜数。于我来说,热闹只能增添看景者的疲倦,独有在我国西北最大的天然生长的白桦林带——哈巴河县白桦林,能让人思考,能使人热望,能令人畅想。

  我曾在不同的季节造访过哈巴河县白桦林。林中的哈萨克族老人用深深浅浅的皱纹告诉我,这片白桦林抗寒,有坚忍的品质,树的寿命一般为150至250年,甚至达300年以上。

  春天,万物勃发,白桦林萌发新绿,那种朝气蓬勃,似能让朽木生花。

  夏季,走近白桦林,仿佛面对一排排西域神秘女子,清俊挺拔,款款情深。

  深秋,白桦最妩媚,微风轻轻吹,金色的叶子哗哗作响,树干更加洁白,光彩照人,玉树临风。

  寒冬,白桦静静伫立冰天雪地中,通体洁白,默默无语,傲视霜雪,从容平静,还有什么树木能像白桦这样与冰雪融为一体,又不失去自己的本色?

  哈巴河白桦林并不是空洞的纯美。树干笔直,被雪白树皮包裹着的白桦树,清新夺目的天然外表下,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里。

  白桦林里,哈巴河水曲曲折折,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风起时,桦树的种子飘落水中,随机随缘随欲而生。天长日久,游人走进浑然天成的白桦林,分不清哪里是河流,哪里是桦林,不知道是河流在桦树林中穿梭,还是桦树林在河流中生长。

  今年5月,我再次风尘仆仆来到白桦林,我想再次品味这片原生态树林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及由她滋生的无限遐想。

  我看到清风吹过茂密的白桦林,白桦林窃窃低语。不知怎的,遥望着她们,我的眼底不由得浸满了泪水。忽然就想起了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诗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我还想起了朴树,以及他的那首歌《白桦林》:心上人你不要为我担心,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

  请原谅我的敏感与多情。我要告诉你的是,哈巴河县白桦林有一种力量,更有一种诗意。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桦树,透露着忠贞不渝,诠释着坚韧的爱恋。

  哈巴河县委宣传部干部刘是何曾告诉我,白桦林里到处都有爱情的印记。那一株株白桦树身,总有一只只黑色的“眼睛”在闪动。每一只“眼睛”都像是脉脉含情的恋人的眼睛,在深情地凝望和等待情人的到来。

  风又起来了,白桦林摇曳着,幻化着。我想,男欢女爱一定是白桦林不可或缺的内容,可是谁又能否认,这色泽清新明丽、温暖优雅的白桦林,不绽放着质朴的情怀和浓烈的热爱呢?

  哈巴河县白桦林不像苍松那样喜欢炫耀,也不像垂柳那样喜好依偎湖畔弄情。她们总是身着素装,静静地站在那里,不言不语。就在那种无言的意境中,她坚强、优美、自信、骄傲。她的一切不由自主会让你想起那句古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哈巴河县白桦林。

  “天水”之名来源小考究

  甘肃的天水湖夜景

  说起天水个名字,人们就会想起陇上江南、羲皇故里、东方雕塑馆等美誉,这些美誉不仅是对天水自然山川美好的描述,更是对天水这片热土的历史文化和辉煌文明的深深肯定之辞。那天水这个地方到底有多神奇呢?其实,但从天水这个名字说起,就会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神奇情结。那天水这个名字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关于天水地名的来源,《水经注》是这样说的:邽(今天水)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天水郡。《水经注》的解释大意是说邽的北城中有一个湖,有一天有条白龙从这个湖里面飞了出来,还伴随着风和雨,因此在汉武帝元鼎三年的时候将邽改为天水郡。在这里要说明一点,所谓的邽,就是指《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的邽县,原文是:“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关于邽县具体位于哪里,学界一直有争议,有认为在今天水是清水县的,也有人为在今天水市麦积区的,但不管争议在哪里,邽县就在今天水境。

  此外,《秦州志》记载:郡前有湖,冬夏无增减,故有天水之名。也说天水之名来源于湖,而此湖就在天水境。

  很明显,《水经注》对天水之名的来源解释,带有很强的神话色彩,不足以当作考究地名来源的现实依据。但此说作为一个传说却是今天被天水甚至国人尽知的“天河注水”的原始情景。

  然而,汉武帝年间设立天水郡确实是存在的事实,那当年汉武帝设立的天水郡在哪呢?

  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记载: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户六万三百七十,口二十六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县十六: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开,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冀,《禹贡》硃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属国都尉治满福。莽曰纪德。成纪,清水,莽曰识睦。奉捷,陇,豲道,骑都尉治密艾亭。兰干。莽曰兰盾。

  经历史学者们考究认定“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陇西郡地置天水郡,治平襄县(今通渭县平襄镇),领平襄、冀县(今甘谷县东)、成纪(今秦安县北)、獂道(今陇西县东南)、望垣(今天水市西)、罕开(今天水市北道区南)、绵诸(今清水县西南)、陇县(今张家川县)、街泉(今庄浪县东南)、戎邑道(今清水县北)、略阳道(今秦安县东北)、清水、阿阳(今静宁县西南)、勇士(今榆中县东北)、兰干(今陇西县东北)、奉捷16县。

  由历史资料记载可以得知这样一个基本的信息顺序:汉武帝元鼎三年,天水郡由陇西郡分析而置,有平襄、街泉等十六县。而且天水郡最早的治所在平襄县,也就是说“市中心”在平襄县,也就是今天的定西市通渭县地。那为何汉武帝要在平襄县,也就是现在的通渭县设立天水郡的治所呢?通过翻阅资料笔者发现,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朝占领襄戎国后在此地设立了平襄县,因城南七里郭家岔有湖水叫做“甜水湖”而设立天水郡。

  学者郭汉彪先生是这样说的:“天水地名因碧玉关城南七里(现郭家岔)有甜水湖而得名……此湖水由泉眼供水,与雨水一样很甜……所以过去的人都称它为甜水湖,也称天水湖。”甜与天同音。西北水多含碱性,对含碱小的水称甜水;又因出于传统文化中上天赐福观念影响及汉语汉字同音相谐之理称为天水,当不为怪。所以元鼎三年,一经武帝御定从陇西郡中析出新郡,急迫之下,当地官员从文首所言命名的因素出发,在碧玉建置平襄县,命“天水”二字为新设之郡名,当合乎情理。

  此外,光绪十九年(1894年)知县高蔚霞修苟廷诚纂《甘肃省通渭县新志》一书记载说:平襄县治在碧玉关,原西羌襄戎国领地。据后世考证,周朝时代(公元前700年),西羌(西戎)民族在此地建立了襄戎国(故襄戎邑),在碧玉李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上、下店子、背瓦山、野弯、原咀山依自然险要地势修建了万亩城池,城池的前后左右有四条河流紧紧将城池围在中间,南以牛谷河为界,西以牛洛河为界,东以雷岔河为界,北以王岔河为界。河水把城池周围的山体冲刷成如刀劈式的百米悬崖,城墙就建在悬崖之上。

  由此可得知,天水郡之天水的得名来源于平襄碧玉关甜水湖听起来更为符合实际情况。然而,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天水郡设立在汉代,甜水湖引为天水湖再引为天水之郡名仅仅是汉代的事情,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工作,今天的陇南市礼县发现了一件先秦器物:天水家马鼎。且不说这件秦代器物有何贵重之处,就单说“天水家马鼎”之“天水”二字,这足以又让人产生质疑:汉武帝元鼎三年设立天水郡之前的近千年间,已经有天水之名了,那就说明所谓平襄县碧玉关之甜水湖就不是天水之名的来源了。

  著名史学家赵逵夫教授在其《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一文中,对天水之名来源做了详实而又生动的研究和说明,赵教授认为:“天水”是汉代以前汉水(今之西汉水、东汉水的合流)的发源地。“天水”之得名,同其地在汉水上游有关。关于赵逵夫教授在其《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中关于天水之名的来源在此不做累述。

  总之,天水之名的来源肯定与现实事物所引申的一些美好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诸如天河注水之类的传说,但这些美好传说的存在条件是真真实实存在的现实事物,诸如湖水、或者地震引发的洪水等等,也许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有限,不能做过多全面科学的解释,或出于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敬畏,才有了一些有关天水之名来源的传说。正如天水当地人所说的伏羲女娲神话传说,它不仅是神话传说,更是当时某一阶段,人类对现实社会的认知水平的反应和模糊记忆。

  值得一起的是,今天的天水市民将市区的藉河风情线形象的叫做“天水湖”,这也许是天水人民对自己城市名字来源的一种思考吧。

  (主要参考资料有:《水经注》、《秦州志》、《汉书地理志》、周振鹤《县制起源三阶段说》、《甘肃省通渭县新志》、赵逵夫《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等。)

  万峰环抱纳灰村

  纳灰村1(张霆 摄)

  纳灰村2(翔子)

  就在这万峰环抱当中,静静横卧着纳灰小村。纳灰村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下五屯街道,村民以布依族为主。布依族又被称作“水稻民族”,“纳”在布依语里即是“水田”的意思。纳灰村的田坝,以八卦田最为奇特。八卦田为宽而浅的碟状漏斗,是地下河水对可溶性石灰岩溶蚀后形成的地形特征,村民们以中间的洞口同心圆耕种,根据地势起伏垒起田埂,一道道弯曲的田埂就变成了富有韵律的线条,形同道家的八卦。万峰林位于滇黔桂交界处,是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地质景观,两万多座山峰摩肩接踵,蔚然成林。360多年前,徐霞客游历至此,赞其“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

  村民们把这些漏斗当做上天的恩赐,雨水过剩的季节,它可以排放多余的雨水,干旱的时候,人们又可以从漏斗中间的空心石柱抽水上来浇灌田地。

  布依人喜水,纳灰河自峰林的西北端蜿蜒而出,钻过几座石桥,串起几个寨子,岸边垂柳娇媚,古榕倦懒,河水淙淙,逐着田坝上几个孩子嬉闹的脚步去而不返。

  顺着蜿蜒的纳灰河向南步入纳灰村,传统的布依民居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用石料,石块砌墙,高可至五六米;石板盖顶,铺成齐整的菱形或随用料舒展成鳞纹。石头房屋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碓、磨、缸……都是石头凿成,正如布依族人的性格朴实淳厚。

  徜徉寨中,最常碰见的是一株株参天的古树,问树下闲坐的老人树是什么时候栽下的,老人摇摇头,怕最少有几百年了。古树和村寨谁更年长,谁也说不清。同行的一位朋友插话说,布依族崇尚大自然,长过几十年的树都不会去砍伐。老人带我们去看白石桥畔一株树龄超过900年的黄葛,黄葛树根下又长出一株棠梨合二为一,根与根相连,枝与枝相拥,老人说这是夫妻树,是神灵告诫村民要家庭和睦,夫妻相敬相爱。

  在村中的广场正赶上布依人家举办婚礼,据说布依族有一种叫“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要在婚后第二天被送回娘家,只能在重大节日或者农忙时被接回夫家小住,几日后又要被送回。如果新娘怀孕了,一个家庭才算正式成立,否则婚姻关系自动解除。

  如今,纳灰的布依人家不再因循这样的习俗,但是八音坐唱这样的传统仪式却不可免。身着蓝、白色布衣的8位布依族村民,通过演奏手中的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竹笛、月琴、勒尤、刺鼓、小钗等布依族乐器,用约人、上路、拦路、喝竹筒酒、哭嫁、发亲等12调,叙述布依族婚俗的12个环节,曲调古朴流畅、宛若天籁。

  夜宿寨中布依人家,主人热情好客,几碗米酒下肚已是醉意朦胧,窗外虫鸣、流水声混合在一起,消散在万峰林温柔的月色里。

  高椅古村 明清古民居

  高椅古村,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城东北48公里处巫水西岸的台地上。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村落,被专家誉为“民俗博物馆”。

  高椅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村庄犹如坐落在高椅之中,因此得名。古村现保存有明清几百年间建筑的古民居104栋。古村现有住户约600户,其中85%的村民杨姓,侗族,系南宋诰封“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

  高椅古民居建筑的自然选位,符合建筑整体布局按梅花状排列,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八卦阵式”,古村分成了五个自然村庄。道路纵横交错,宛如网状,进入村中,如入迷官,叫人找不着出路。由于地形复杂,几百年来,这个村子从未受过土匪、强盗的骚扰。

  民居建筑的形式,均为四面封火砖墙构成庭院,院内为木质穿斗式结构的两层楼房,四周封有高高的马头墙,构成相对封闭的庭院,当地称为窨(yin)子屋。这种建筑因为是高墙封闭,仅开小窗,有防风、防火、防盗的特殊功能。近百年来,高椅村尚没有一家失火殃及四邻的先例。另外,这种建筑格式,用较深的排水沟,在房屋密集区,还设有下水道和水塘。所以在保干燥、防潮湿性能上亦有独到之处,使建筑历经600多年不腐朽。庭院内的木构楼房,门窗多有糈美雕饰,不少庭院、堂屋前悬挂匾额,照壁多绘壁画,屋内明清家具随时可见。张

  村内公共建筑有祠堂、学馆、凉亭、土地庙、池塘和水井。学馆“清白堂”、“醉月楼”曾是文人学士聚会及娱乐的场所,建筑保留至今。这里自古以来没有商店铺号,没有商业气息,但有着浓郁的耕田读书的“读耕文化”的氛围。据统计,明清时期,高椅村共出了有功名的文武人才293人,民国时期,会同县只有大学生10人,高椅村就占了4人。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偏僻山村有各类大、中专毕业生180余人。可见这里文化传统之深厚。

  据传闻,三国时诸葛亮征“五溪蛮”,足迹遍布沅水中上游。高椅村中有古井名诸葛井,至今井水甘冽,据说是诸葛亮行军中指挥士兵凿出的,井口石头上尚留刀凿印痕。隔河相望的孟营山,就是孟获扎营之地。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在这巫水之滨留下了不少遗址和故事。

  高椅古村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高椅”这个名字,直到看到它的全貌才真正明白它的来源。原来古村三面环山,一面依水,远远看去就像一把稳如泰山的太师椅,故名“高椅”。

  到高椅,一定要请个“民间导游”,因为高椅的景点全都散布在每一家每一户里,到高椅旅游就像是在走亲戚一样,从这家的厅堂到那家的院落,高椅的每栋屋子都是一本无言的书,随便翻动都能抖落出一段历史尘封的故事。从整体的布局来看,高椅古村的建筑是按梅花状排列,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八卦阵式”,村与村的道路纵横交错,宛如网状,形式迷宫。所以在古村里行走,常常会有搞不清楚路伸向何方的感觉。

  高椅的景观都在房屋建筑中体现。比如“入木三分”,在财主四老爷的那栋木屋的窗户上有幅对联“堂前珠履三千客,房内金钗十二行”,当时这幅对联是写在纸上然后才贴到窗户上的,但是经过了百余年的风蚀之后,纸已经自然脱落,墨汁却渗透到木头里面去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入木三分”。再有就是红黑鱼塘,左边的鱼塘养的是观赏鱼,所以叫红鱼塘,右边的鱼塘养的是食用鱼,所以叫黑鱼塘。这两个鱼塘不光只是养鱼用,它们还与村内的排水系统相通,是村落排水系统的一个蓄水池。还有防盗监听缸也算是高椅特有的,在明朝早期的时候,当地的一个首富之一,为了防盗窃,在其厨房里埋了一口缸,缸口与地面持平,平时盖上木板,上面有一碗柜遮掩,不易被人发现,用的时候取掉木板,把耳朵贴近缸口,就可以监听到100米以内的脚步声了。据说,这个缸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监听装置哦。高椅的特色在建筑中处处可以体现,比如还有步步高升楼梯,这个楼梯大致看并看不出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仔细一瞧,原来这个楼梯并不是统一的宽度,而是从下往上越来越宽,直至大门,其寓意便是“步步高升”了。

  走在高椅,还发现村里有很多的牌匾高挂门楣之上,像是“关西门弟”、“清白家声”、“清白堂”、“耕读传家”等等,这些牌匾都是为了激励后人,以此做为庭训,要“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为官”。

  细细品味高椅还能发现很多景观,随便走进一家屋子里的一对雕花椅子就有六百多年历史,还有那做工精细,雕刻精美的窗和门上形象的动植物造型更是寓意深刻,透露出高椅人深厚的文化内涵。

  走出高椅村外,一条清澈的河流绕村而行,几只鸭子在河里悠闲的戏水,一只大白鹅昂首挺胸的在岸边踱步,高椅人的生活真有点恍若隔世的感觉了,平静、悠然……

【渭河风光景点介绍】相关文章:

慈溪景点介绍11-19

和田景点介绍10-27

游玩澳门景点介绍01-10

游玩湖南景点介绍01-10

韶关丹霞景点介绍12-28

泰山景点介绍03-17

丽江古城景点介绍03-17

云南大理景点介绍03-17

桂林的景点介绍12-20

风光摄影光线技巧介绍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