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归处佛家禅语

时间:2020-10-19 13:26:17 经典禅语 我要投稿

心安即是归处佛家禅语

  人生无常,心安即是归处。心安即是归处佛家禅语分享给你们,希望你们喜欢。

  心安即是归处佛家禅语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也常会遭遇生活环境的变迁。面对人生的各种变故,很多人很难适应,常常显得心情烦躁,坐立不安。这种不良的心绪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若处理不当,还会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对此,我们应当首先安定自己的内心,因为“心安即是家”。

  一个人要做到随遇而安,处处为家,应当先做到心安。心安的前提是我们应当学会在任何处境中,都能保持内心的清净。佛陀一次行化到舍卫城的郊外,一个久已仰慕佛陀威德的农夫知道佛陀将路过那里,很虔诚恭敬地拿着扫帚悉心清扫马路。佛陀看了非常感动,于是慈祥地对他说:“善男子!当净汝心,则世间一切土皆净。”佛陀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净心,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够心境安然。如果人的内心常被嗔恼之火所袭扰,虽处清凉之室,也是坐立难安;有的人茅舍草铺;却内心自在,悠然安住。可见,能不能安住于生活环境,主要在于我们的这颗心。

  慧可愕然,良久说:“我找不到心呀!”

  “心无挂碍”也是让我们放下心中的各种贪恋、烦恼与妄想。佛陀认为,人之所以过得不快乐,是因为心中难舍的东西太多。比如一个人拥有了财富,就会害怕失去,会想法保存它;拥有了地位,又担心不能常保;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又害怕患病和死亡;穿上漂亮的衣服,又怕弄脏污;热心谈恋爱,又害怕失恋;拥有了娇妻,又担心红杏出墙……总之,对所拥有的东西的执著牵挂,对没有的东西拼命贪求,使人心中时时充满了忧愁烦恼。只有当真正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之后,才能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

  心一动,世间万物跟着生起,纷纷攘攘,无时或了;心一静,浮荡人生复归平静,纷争遁形,尘劳消迹。心的动态千差万别,“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心的静态是“涅槃寂静”。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世间不管如何差别动乱,在悟道的人看起来,千差万别仍然归于平等,动乱颠倒终亦归于寂静。

  现代高僧弘一大师是少欲知足的典范。在他眼中什么都是好的。比如说,宁波七塔寺的通铺床睡觉踏实;破烂不堪的小旅馆安逸,因为没有闲人打搅;莱菜好吃,菔菜也好吃;饭莱味道淡也好,咸也好,因为“咸有咸的滋味,淡有淡的滋味”,他都能欢喜平等受食。当一个人真正知足了,处处都是可以安住的家。

  有时候,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仍觉得自己离幸福很远,感到人生处处没有快乐,甚至对未来失去追求的希望。因此,一些人会常常因失意而颓废,因悲观而落泪,其实,并不是痛苦太多,只是我们想法太悲观;并不是幸福太少,只是我们没有把握。

  一片叶,落在哪里都是归宿。一朵花,开在哪里都是芳香。一个人,走到哪里都是生命。一颗心,想到哪里都是情愫。佛说:随缘放下,心安是家……

  总之,我们每个人如果想过得快乐自在,就应当做到在任何环境下,心不被外境所转。如果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自然会活出“心安即是家”的境界。

  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以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达摩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

  你完美吗?世上无人完美。完美是神马浮云,只能出现在想象的天空。我们渴望完美,可我们终究不完美。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困惑时给自己解脱,失败时给自己安慰,孤独时给自己笑声,寂寞时给自己温暖。人的一生不可能平坦,唯有坦然面对一切,我们才会慢慢拥有一颗完美的心。

  慧可听此诲励,即以刀断臂在达摩座前,以示诚心。

  慧可答道:“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

  “心无挂碍”还是一种清心淡泊、心闲无事的闲适心情。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有诗云:“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心中没有闲事杂念挂碍,才能够保持心境的闲适,过真正悠然自得的生活。

  心安即是归处佛家禅语

  1. 在生活中,少欲知足是我们心安的有效之法。对于知足者来说,不管生活条件的好坏与环境的优劣,始终能快乐常伴,心安理得。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就是如此。在生活上,颜回过得很简朴,但他却非常知足。孔子赞叹他:“贤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说,颜回平常吃着粗茶淡饭,住在陋巷僻地,别人都感到难以忍受,而颜回却不以为然,仍然能够自得其乐。因为他知足,所以生活虽然简陋,仍然能够坦然心安。

  2.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3. 生活的禅法,来自于对生命的感知和尊重,它是一种对生命关切和理解的开始,也是在烦恼中突破和觉醒的一盏灯火,悲欢交错,苦乐叠加,活成了一场生命朴素、自然、活泼的向前。是一条长路,也是一场期待,改造生命的质量,就此开始。

  4. 苏轼大惑不解,便问柔奴:“岭南的风土不太好吧?”

  5. 柔奴微微一笑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6. 心安还是一种心无挂碍的境界。《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被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其中的“心无挂碍”是让我们对所接触的外境不要生起分别、执著等妄念,否则就会产生贪嗔痴之心,便会心有挂碍,无法安然。佛陀认为,心有挂碍是产生各种烦恼痛苦的根源,只有做到“心无挂碍”了,你才不会被各种烦恼痛苦所左右。

  7. 好一个“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忍不住拍案叫好,遂创作了《定风波》词相赠:

  8. 我们感觉生活不如意,要么抱怨得太甚,要么奢望得太多。抱怨有什么用呢,就算再不公平,也没有人愿意倾听你的诉说,甚至没有人愿意知道你是谁。我们的需求是有限的,不要什么都渴望得到,不要让生命的行囊成为一种负重。放手不等于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你卸下的多,痛苦就少些,就会走得更远些。

  9.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从印度来到中国之后,被梁武帝请至建康问道。由于彼此不对机,达摩大师便北上嵩山,在少林寺后山面壁禅坐,等待弘传禅法的机缘。

  10.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个朋友叫王巩,曾被流放到偏远的广西宾州。5年后,王巩奉调回京,苏轼见到他,觉得非常惊讶。自己这几年因为命运多舛已两鬓斑白,而王巩却似乎越活越年轻,虽经贬谪,却仍然气色很好,精神饱满,好像没有受过什么苦一样。二人把酒作歌,席间,王巩叫出自己的歌妓柔奴伴舞、劝酒。柔奴长得花容月貌,能歌善舞,这次王巩被贬往广西,柔奴一直跟在身边。在那个穷乡僻壤生活了5年,柔奴的容颜一点都没有变老,反而越长越年轻漂亮。

  11. 苏轼在词中赞王巩与柔奴两人在蛮荒之地生活5年,由于心安,生活仍然有滋有味,而且都比5年前显得年轻,有生气。苏轼由此赞叹,心安即是家,生活质量的好坏并不在地域环境,关键在于心地的把握。

  12. 除了保持内心的清净,还应当保持内心的宁静。白居易《苦热题恒寂师禅室》诗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其《消暑》诗亦云:“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只有心静了,身才会安然平和,才能在面对各种诱惑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堂堂正正地生活。如能保持这种心境,就能达到心安即是家的境界。

  13. 达摩微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14. 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与佛平等的佛性,只因众生常常被各种妄想执著牵绊蒙蔽,心向外求,导致妄心纷飞,心中不安,难以入道。只有去除各种妄心,时时观照自心,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安宁,才能最终见到本地风光,找到心灵的家园。

  15. 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身处何地,处境如何,如果能够心境安然,哪里都是我们的家,照样会过得平安幸福,知足常乐。

  16. 人生苦短,青春易逝,懂得珍惜,把握年华,才是最佳的人生态度!正确面对内心的自己,打开心灵的窗,别迷失了该有的方向!既然许多艰难注定经历,那么与其烦恼不堪,不如坚定地告诉自己,“黑暗不是我的人生色彩,我只是在经历黑暗!”人生的真谛在于不懈追求,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实现自我!

  17. 达摩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18. 慧可道:“惟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19. 二祖慧可禅师仰慕达摩大师的盛名,翻山越岭来到嵩山拜谒,请求开示。见达摩在洞中面壁静坐,不予理睬,慧可于是在洞外恭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膝,慧可纹丝不动。达摩看他确实求法虔诚,才开口问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20. 慧可于觅“心”不得处,忽有一个转身入处,终于豁然大悟。

【心安即是归处佛家禅语】相关文章:

佛家的禅语11-30

佛家禅语大全11-29

经典禅语佛家12-05

佛家哲理禅语06-20

佛家妙言禅语11-24

佛家优美禅语11-20

佛家禅语集锦11-29

佛家经典禅语语录08-13

佛家经典禅语:轮回08-07

佛家经典静心禅语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