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教学反思

时间:2020-11-10 17:55:36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人生》教学反思



  范例一

《人生》教学反思

  1、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全新阅读教学理念。显然,新课标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是以发展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功能为宗旨的,就其深层而言,它不仅是一种“对话式”阅读教学,更是一种“个体式”阅读教学。它提倡轻教重导的教学原则,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品味、求真、索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鲜活而新异的见解。鼓励他们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与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对话,从而发挥其真正的主体作用。

  2、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主体作用发挥上的正、负向性,它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一味迁就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作为阅读主体存在,同时还兼有阅读计划的拟定者、阅读信息的提供者、阅读情境的设置者和阅读过程参与者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地运用问答、陈述、撰写等方式对阅读效果进行自我评量。因此,教师不能独霸课堂,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作壁上观。

  3、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力避空洞的训诫,要在现实的情景之中,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范例二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要少些,重要的是以文本为平台,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拓展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

  a.我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效果很好。

  b.我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在思辨的过程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由于时间关系,交流探讨的有些仓促了。

  c.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在本文中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其实还可以用更多的画面场景和更多的人的形象来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因而我鼓励学生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的人或更多的'场面,这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兴趣很浓。

  范例三

      本文哲理深刻,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

  强烈的生命体验,丰富的人文精神是这篇文章的亮点。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和生活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当然要力避空洞的训诫,要在现实的情景之中,熏陶学生,感染学生。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范例四

      《人生》教学,我采取了通过阅读提纲自学,再师生讨论交流学习文本的形式进行。本人操作下来感觉此方式较实用,字词的落实、主题的归纳、阅读体会的交流均能落到实处。如《人生》一课,阅读体会交流时,我们在课文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人生是……》

  “人生是什么?有人说——人生就像树叶一样经历了新绿、翠绿、深绿,直到枯黄,然后叶落归根。人年轻的时候,就好像新芽后的嫩绿树叶,不断地吸收着外界的阳光、水分和空气,使劲往上攒动;慢慢地,从青年步入壮年,再到中年,浑身的绿开始变得厚重了,那是一种别样的丰韵美,是一种不露而艳的成熟美。人的一生只需要将属于自己的那片绿叶尽量保持得圆润和丰盈,而不必在乎这片叶子到底是挂在树尖还是树梢。

  还有人说——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台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学生对此特别有感触,也纷纷提笔写“人生是……”,这次练笔较为成功。

  范例五
       《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 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实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和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教学本文,应引导同学概述四个局面,分析三大人群的特点;探究主旨,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应激发同学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考虑如何选择自身的人生。在本课教学中我事先设计的是通过整体把握课文思路,然后让学生质疑解疑从而了解全文,但是在实际教学时,因为首先学生反映看不明白这篇文章,尤其从开篇开始。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同样是结合导语部分引导学生从四个意象梳理全文脉络,然后以“高塔”这一部分示范讲解,再让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自己试着理解其它三个意象,有了一定的效果。看来上课前了解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及自学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是个不错的想法。要保持!

【《人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到底反思什么07-20

教学反思要反思什么12-20

教学反思到底反思什么?12-13

开学教学反思08-23

地理教学反思11-25

掌声教学反思11-24

桥教学反思11-24

教学反思总结11-24

教学反思论文11-23

历史教学反思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