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23 08:37:43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金蝉脱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金蝉脱壳》教学反思1

  我在教学这课时,第一课时中,我首先让学生试着解释“金蝉脱壳”的意思,有的学生还说到了它的典故,我立刻让这个学生站起来给全班同学讲一讲,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了起来。

  在第二课时中,我让学生通过观看蝉的相关图片,再加上我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真正启发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脱壳过程”为一条内在的主线,对文本进行重新的组合。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而文本的内容又非常地多,所以教学时我集中精力让学生感悟脱壳时的情景。而对前面的1-2两节,只是提取了“肥肥的,……”这一句,让学生感知了脱壳前蝉的样子即可。

  接着,就细致地引领学生感悟蝉脱壳时的情景,让学生清晰地、深入地、形象地、感性地把这复杂的脱壳过程映在自己的.脑中。然后又有重点地感知“翅膀的变化”以及整体地感知颜色的变化。

  最后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感知了脱壳后的变成成虫的蝉的样子。

  在教学中,我着重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我让学生充分自读,读懂文本,理清蝉“脱壳过程”,然后,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合作探究,体会自然神奇的变化,学习作者观察、描写方法。设计时,我直奔重点,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脱壳”上,其重点不是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而是通过抓住具体描写,感受其“奇特”之处,并在感受的同时,去学习作者观察、描写的方法。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

  在学生充分感悟到金蝉脱壳过程的神奇有趣后,让学生再抓住感受深刻的一系列动词好好读一读“从这一过程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答出了“灵活”“连贯”,我再引导“这个过程容易吗?”学生说“不容易”“艰辛”“漫长”。师:“是呀,事物从旧到新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过程虽漫长、艰辛,但蜕变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的完美。”我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引导,学生水到渠成的悟出了“艰辛漫长”,这一情感体验是有深度的,应该说是触动心灵的体验,是真实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同时,我启发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作个有心人。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奇特动人的事,等待我们去揭开它的奥秘。

小学语文《金蝉脱壳》教学反思2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

  针对教材的特点,本人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注重感悟,注重自主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叙述了“金蝉脱壳”的过程。教学这两段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通过找句子、画词语、读文字、填表格、作复述等多种形式,具体感悟课文内容。特别是蝉尾脱壳的情景,学生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二、内外结合,迁移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课文教完后,我这样问:蝉,对于我们应该并不陌生,但“金蝉脱壳”的情形就鲜为人知了。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并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金蝉脱壳”的情景呢?通读全文学生不难发现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喜欢探究。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最后制作动物明星卡,进行展示。对你观察的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在这时提出写作要求,学生欣然接受。

  不足之处: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有些过于拘泥于教材,教师上课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中真真实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金蝉脱壳》教学反思3

  《金蝉脱壳》一文,紧紧扣住一个“脱”字,按照“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的顺序,运用细致生动的语言描摹了金蝉脱壳这一神奇有趣、奇特动人的景象。读文本知过程,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通过抓住具体的描写,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蝉脱壳过程的神奇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在导学过程中引导的比较详细。同时由于“脱壳中”这部分,观察和表达顺序非常好,所以抓住这个契机,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文章这部分的写作特点,并出示一个习作,引导学生运用本部分所领悟出的写作特点进行评价,分析优劣以及改进办法,较好地完成了读写结合的导学设计。

  如果说对第四小节的学习是扶的话,第5小节的学习,主要是在第4小节指导学习的基础上的放。在这部分的导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表格,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表格,引导学生了解第5小节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多次朗读来体会变化的神奇。

  最后,引申义的导出是通过小图和大图的变化来实现的。通过对小图大图的观察结果的比较,自然引出引申义。

  然而,在教学过后,才发现,本节课的设计还有许多的不足:

  1、课堂容量较大,原本较多考虑的学生活动,由此而被压缩的太少,学生的课堂自动明显不足,尤其是课堂上的悟读部分太少,未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以致于教师的主体过分突出,喧宾夺主。

  2、学生走进文本,主动揣摩,获得体验的过程不够明显,教学的生成落实不够。

  3、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内容比较简单,标准也缺少维度。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难以调动。

  4、与《导学案》的切合度也不够,对课堂的学习内容,应当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当堂检测,以了解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深度。

  不足很多,从不足中使我认识到,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是学生参与了多少,生成了多少。如果导学设计,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活泼主动地发展生成,即使流程再工整,课件再漂亮,导语再诗化,也算不得是一节好课。

小学语文《金蝉脱壳》教学反思4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自然的奥秘”,而这一课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

  第一课时,我从三十六计中的“金蝉脱壳”这个故事引入,并强调其比喻意义,尤其是“脱”字不是惊慌失措,而是为了迷惑敌人,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后来,我则想到,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了解“金蝉脱壳”的故事,在课上进行交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这一课时中,我还组织学生理清脉络,尤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提问一环节中,有个学生问道:“奇迹的变化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指蝉儿的翅膀由小变大,以及出现排列整齐、图案精巧的斑纹。”我顺势引导学生再读读第5自然段,学生发现,这段中还写到了蝉儿身上颜色的变化。一下子抓住了第5自然段的重点。

  然后就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看一看蝉儿各部位是如何出壳的,在金蝉脱壳奇特动人的词句下做上记号,有感想的也可以写一写。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则有目的地进行指导和强调,如描写背部时,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几下、立刻、很快、一会儿”,体会脱壳速度之快。描写头部时,则抓住一个比喻句,感受眼睛的透明发亮。描写脚,则扣住“慢慢地”,体会此时速度之慢。最后蝉尾出壳最有趣,抓住表示动作的词,体会蝉尾出壳的谐调和一气呵成,出示填空帮助学生当场背诵。再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整个过程的奇特动人。

  我认为可以抓住这句话”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思考“这”在课文中指的是,顺便比较文中第2小节和第6小节的写法,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的'指导。

  反复读课文,我发现抓住一个字就能引领全篇。就是“奇”字。从自己无意中捡到蝉壳感觉“好奇”,想要解开这一件“神奇”的事入手,到发现蝉脱壳前、脱壳中及脱壳后的情景,感受到金蝉脱壳确实是“奇特”动人的情景。最后感受蝉和蝉壳的精美“奇异”。学生通过这个“奇”字,也会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作者留心观察才会写出这奇特动人的情景。

小学语文《金蝉脱壳》教学反思5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叙述了“我”揭开金蝉脱壳秘密的经过,富有情趣,学生很感兴趣。课文条理十分清楚,因此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时让他们按“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的顺序来分,学生觉得十分轻松。

  在读了课题之后,我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几幅插图,然后让他们说说你找到金蝉了吗?有的孩子把蝉壳说成了金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脱壳过程”为一条内在的主线,对文本进行重新的组合。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而文本的内容又非常地多,所以教学时我集中精力让学生感悟脱壳时的情景。而对前面的1-2两节,只是提取了“肥肥的,……”这一句,让学生感知了脱壳前蝉的样子即可。然后就细致地引领学生感悟脱壳时,让学生清晰地、深入地、形象地、感性地把这复杂的脱壳过程映在自己的脑中。接着又有重点地感知“翅膀的变化”以及整体地感知颜色的变化。最后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感知了脱壳后的变成成虫的蝉及壳。

  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主线进行的同时,我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尽可能引领学生感受“奇特”突出“自然的'神奇”。

  第四、五自然段,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圈出有关词语,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且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特别是蝉尾脱壳的情景,学生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尽管课文中对金蝉脱壳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细致,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根本没有学生亲眼目睹那神奇的情景,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我相机播放了金蝉脱壳的画面,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由于画面不是动画,过程不够生动。

  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并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金蝉脱壳”的情景呢?通读全文,学生不难发现——是观察,让我揭开了金蝉脱壳的秘密;是观察,让我捕捉到了金蝉脱壳这奇特动人的情景。可以说,观察揭开秘密、发现美好的钥匙。怎样才容易发现美呢?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三种观察方法:一是有顺序,二是有重点,三是有感情。学生不仅欣赏到了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还学到了观察的方法。整堂课的学习应该说还是较满意的。

  “壳”这个字在课文中有两种读音:qiào和ké,但究竟在什么情况下读qiào,在什么情况下读ké,一开始我也拿不准,于是查了字典,还翻阅了一些语法参考书,知道ké有口语色彩,所以书上除了“金蝉脱壳”中的壳读qiào,其他都读ké。

小学语文《金蝉脱壳》教学反思6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叙述了“我”揭开金蝉脱壳秘密的经过,富有情趣,学生很感兴趣。课文条理十分清楚,因此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时让他们按“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的顺序来分,学生觉得十分轻松。“壳”这个字在课文中有两种读音:qiào和ké,但究竟在什么情况下读qiào,在什么情况下读ké,一开始我也拿不准,于是查了字典,还翻阅了一些语法参考书,知道ké有口语色彩,所以书上除了“金蝉脱壳”中的壳读qiào,其他都读ké。

  本篇课文篇幅很长,如果每部分都详细地讲解时间肯定来不及,因此我抓住课后习题四:“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交流一下阅读感受。”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在这段话中作者观察最仔细,描写最细致,学生也最感兴趣。我组织学生通过找句子、画词语、读文字、作复述等多中形式具体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有趣奇特。

  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对蝉脱壳的经过的描写也是很细致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描写是按一定的顺序的,今后我们在习作中,特别是描写动物的外形时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为习作2的指导打下基础。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同时,启发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更加强烈地感觉到在教学时应该抓住重点的词语来进行分析和感悟,这样往往会创造出美妙的境界。让学生的想象力腾飞,这或许才是我们课堂上较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小学语文《金蝉脱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4-14

语文小学教学反思11-26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7-10

教学反思小学语文12-28

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反思01-04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04-21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05-05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9

小学语文《画》教学反思05-26